#神父的鹽
公視的新疆議題問題?
這當然是個好問題,而且是個非常深刻的媒體識讀問題.
我想只有高竿的人才看的出來.
部分媒體人奉為圭杲的幾個原則,忠實呈現事實、不帶有意識形態色彩、正反雙方並陳、客觀、中立....其實存在著盲點.
這就像我們把一段霸凌的影片,跟一本聖經擺在一起,這就叫反霸凌了,或者,這就叫「不帶偏見的陳述事實」.
霸凌的影片,後頭放上聖經的敘述,聖經的歸聖經,霸凌歸霸凌,整個過程缺乏了「你自身的觀點」,感覺就像機械般的陳述事實:有個人在霸凌他人,另一個人反對,我們依舊不知道誰對誰錯,交由你來判定,結束.
在霸凌的影片釋出的當下,兇手或者加害人的惡意,已經置入其中,單純的呈現「事實」,其實就是單純的在重複兇手的觀點而已;也可以說,某種程度在間接幫忙宣揚兇手希望表達的意志.
雖然這似乎是難以避免的問題,你要抵制或杯葛兇手的錯誤,必然得呈現他做了什麼事,我們不必因為害怕產生不良的影響,所以就刻意避開兇手的犯行,只強調這是錯的,但不知錯在哪.
所以,你的觀點就很重要.
呈現者亦必須是評價者,哪怕是一點點,都必須參與其中,如果只把這任務,丟給敘事中的人物,例如丟給訊息中的米國人,這就會像是動物星球頻道的節目,一隻獵豹殺死一隻羚羊,其他的動物如長頸鹿發出警告聲,有些動物表示反抗,使觀者認為,這是一場大自然的自然競爭,一個弱肉強食的原始草原.
但套用在人類身上,這就完全不能這樣解讀,呈現者完全不參與,只當個普通的旁白,自認為是超然的立場,其實真實的意義就是「什麼也沒幹」,看起來是有理想性的敘述,但只不過是一種懶散而已.
這令人想到了,某些哲學家鑽研學問到後來,就開始去模仿孩童,認為那是最純粹的;某些人尋求構造改革的結果,是回到原始的採集生活.
在新聞中,我們可以看到米國人代替公視,進行辨識價值的動作,「同一天,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表示,將於下周審查兩部有關新疆地區,涉及強迫勞動的法案;她重申,若美國因商業利益,拒絕談論中國人權問題,美國將失去談論世界其他地方人權的道德權威性.」
「西方國家指控並抨擊中國政府,以不人道方式將維吾爾人關押於再教育營,並進行改造,中國官方始終否認.」
緊接著,又是中國改造意識的成果完整呈現,
「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更播放《我們來自新疆》的紀錄片,宣傳新疆年輕人到各省工廠工作,明顯改善貧窮生活。《我們來自新疆》紀錄片片段 :『20歲的烏蘭,在南京電子廠一個月賺取5000多元人民幣,她說寄錢回老家,旁人會羨慕.』
電子廠勞工烏蘭說:『(那這五千多塊錢在你們當地是一個什麼樣的收入水平?)我們那邊是收入低,最高就是三千左右,有些人挺羨慕的.』」
再放上美國,
「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說:『如果我們拒絕談論中國人權議題,因為商業利益,我們將失去所有的道德權威性,去談論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人權議題.』」
結語是,
「美國國土安全部已在14日表示,不少新疆製造產品,是在強迫勞動下的狀態下生產.針對這些侵犯人權的行為,美國必須做出反應,因此要對包括棉花在內的產品,發布五項禁止進口暫扣令;但中國外交部反擊,批評美國以強迫勞動作為藉口,違反國際貿易規則,是霸凌行徑.」
這樣的價值辨識是微弱的,因為述說的好像是美國人自己的事情,西方世界的一種價值觀,這跟中國不同,美國依據他們的價值觀,他們的長遠利益,他們害怕失去自己的道德權威性,在談論美國自己的問題,而不是從一個普世的觀點來談中國的罪惡.
而結語更加不知所云,單純的呈現兩種觀點,兩個國家彼此的衝突反應,就好像看兩人在打擂台一樣,另一個人還可以認為對方是霸凌,而這個觀點也是可以在這套超然客觀的情境中,成為讀者感知到的「對」的想法.
這個就是缺乏自身的觀點所致.
兩個人在打架,好像所處的道德正當性,是對等的,雖然強調了中國洗腦宣傳的犯行,但去意識化的結果,就是那可能不是犯行,讓人不知道是犯行,甚至,那有可能是對的,是新疆的心聲或事實的真相.
有brother提及了兩個網路上盛傳的圖片,其實滿貼切的,一則是黑人爭取自己的公民權,另一邊是三k黨,嚷嚷著要殺光黑人,有一個人站在中間,say「我們折衷好嗎?」
這就變成殺一點黑人,給一點公民權.
另一則是「假中立」的論述,當一方的意識,已經越過了中線,侵犯另一方,「真中立」會如此敘述,「A踩了不可跨越的底線,對B的存在造成壓迫,侵害了B的權利,A必須回到底線右側的位置」,「假中立」則如此敘述,「AB兩者都有錯,應公平傾聽雙方的意見,不對立也不分別,透過對話與調解來判斷是非,求取平衡的中立立場.」
當單純的「正反兩方並陳」的結果,就是一方早已侵奪了「正確」的意識,實行了暴力侵害,而我們還要強調雙方公平、一致的呈現,呈現出來的,就是對方早已佔據道德的一角,實行反道德,而代表正確的道德者,早已缺了一角,讓對方得逞,而我們要閱聽者公平的看待此事,將不公平的現象,當作公平,並平等的看待兩者.
取而代之的,就是這種思維衝突,要受眾用不偏頗的眼光,去界定已經偏頗的事情.
通常,我們用不偏頗,或者說,客觀的眼光,去看待事情的始末,是為了能滌清楚是非,特別是「非」,因為披上無知之幕,可以讓「非」看得更加清楚.
但是這種呈現方式,則是強制讀者用「不偏頗的眼光」,直接降落在「非」,變成「不偏頗的非」,就成為「不是非」.
然後,「無是非」.
這是屬於直覺式的思考,直觀的訊息處理方式,這類新聞呈現方式,可以說,非常之粗糙.
山達基這個著名的科學宗教,有一種排毒治療方式,過程使用大劑量的維生素 B3(菸鹼酸)和熱桑拿,藥片和高溫的結合,加上一些健美操,還有每天半杯的油,桑拿就是洗三溫暖,因為會熱到出汗,身體油油的,半杯油就是用來補充那些排出的油.
他們聲稱汗跟油會連同毒素一起排出去,當你的皮膚變得潮紅,並且開始頭痛,這被視為效果已經出現的證明.
事實上,那是維生素攝取過量的副作用.
山達基認為這整套療程《清除身體,清醒頭腦》,油和維生素,可以替代掉你身上失去的,更換你體內的脂肪組織,換言之,就是壞得跑出去,好得跑進來.
著名的演員湯姆·克魯斯,在911事件中,即打著醫學組織的名義,偷偷的為救護人員進行這種治療,引起了爭議.
阿湯哥甚至還攻擊布魯克.雪德絲,我們的漂亮寶貝,她罹患產後憂鬱症,服用抗憂鬱症藥物治療,阿湯哥說她這樣是「不負責任的」,他稱「抗憂鬱症的藥物都只是在『遮掩問題』而已,而且許多青少年濫用這些抗憂鬱症藥物.」
「我關心布魯克·雪德絲,因為她是有無比天份的女性,但看看她,她的演藝事業怎麼了?」
他說,其他人不懂精神科的歷史,「但我懂,我有研究.」
「根據我的瞭解,精神科是一門假的科學,布魯克雪德絲也不瞭解精神科的歷史.」
在他的山達基觀念裡,有事只要多吃維他命就好了.
「排毒治療」可以反映出直覺式思考的缺陷,我們以為排出去的,就是毒素,是不好的東西,然後我們以為補充大量維他命,就可以替代掉身體因排出毒素,所造成的空缺,因為維他命是好的.
殊不知,看似好的現象,其實是攝取大量維他命,產生的結果,這個結果可能致命.
反映在這則「中官媒紀錄片 續宣揚新疆人民改善貧窮」的處理上,就是認為米國維他命,只要放進去,就可以替代掉壞的「中共官媒紀錄片」,使之產生酸鹼中和的效用,觀者不會產生任何不適的感覺,也不應該發生,然後我強調「中共官媒紀錄片」中的中共宣揚新疆人民改善貧窮的片段,這不會有什麼問題,哪怕是放在標題上,或內容不經處理的純粹論述,並以為是中肯的,內容已經妥善的證明了新聞想傳達的觀點,已經「排毒成功」,若產生誤解,也是人們自己不仔細看內容的問題.
但事實上,並非如此,我們只要想像這些的新聞,在電視上人們轉台,只看到幾秒鐘的結果,那他可能只會瀏覽到純粹的中共大外宣,產生的和中共大外宣的效果差不多,而不會看到後續的美國維他命.
這是有可能的,因為這事情似乎也發生在小編身上,他可能沒看完新聞內容,就只呈現了一部分內容在臉書上,以為完成了使命,就如同YOUTUBE擷取了新疆人滿臉微笑,開心的姿態,說我們來自新疆,而非美國維他命高聲的駁斥,總總因素加起來,這就成為了極似中共大外宣的宣傳效果.
「中國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在18日播放《我們來自新疆》的紀錄片,宣傳新疆年輕人到各省工廠工作,明顯改善貧窮生活.
20歲的烏蘭,在南京電子廠一個月賺取5000多元人民幣,她說寄錢回老家,旁人會羨慕.」
一群人開心的呵呵大笑,彷彿美化了新疆,維吾爾人被迫害的情形不存在.
所以責任到底在讀者還是小編或是公視?神父認為,是這個新聞本身就出現了細微的失焦,導致嚴重的偏頗,小編應該屬於後來被影響的末端現象之一,失之毫釐,差之千里.
「過猶不及」
亞里斯多德哲學理論,之所以會在孔子的「中庸之道」,華人的「中道理性客觀」產生質變,就是因為這種直覺式思考,固著性的,強調絕對的「不帶有意識形態色彩」、「正反兩方並陳」取其中的「假中立」,而產生如同維他命中毒般的毒素.
過猶不及,Nothing too much,這不只是反映在我們指涉那些過度的意識呈現,「不夠客觀」的東西,也反映在「過猶不及」本身.
若太過「過猶不及」的結果,他也會是一種過度偏頗,而且對事理的殺傷力更強,自認為不偏頗的去執行超級偏頗的事,還「不覺有什麼錯」.
最後,神父必須重申,我依然是「不可能的任務」系列的忠實觀眾.
雖然阿湯哥顯然是個笨蛋,並不如劇中所演出的伊森那樣聰明、睿智,具有深刻的覺察力,而且富有同理心,brother
本篇文章的完成 感謝 #Julia_Lee tomoyo的贊助
【贊助神父的菸 完成不可能的任務】
https://g6m3kimo.blogspot.com/p/blog-page.html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4萬的網紅啟點文化,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7/21 開課!]【寫作小學堂】~寫出專屬風格,找回文字悸動 打造一盞自己的聚光燈,建立起專屬於你的品牌印象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655 【08/10開課!】《人際回應力-看懂情緒,輕鬆對談》~第20期(僅剩"2"位名額) 一個人的命運...
羚羊角副作用 在 綠角財經筆記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綠角在2011看過之後覺得很喜歡,並寫下讀後心得的跑步書籍”天生就會跑”,中譯新版已經在這個月發行了。
綠角很榮幸受邀為此書撰寫推薦語。(第一次受邀推薦運動書籍啊!)
綠角將出版社的三本贈書提供出來,舉辦”分享綠角心得,抽新書”的活動。
只要在自己的臉書分享這篇心得。就有機會得到《天生就會跑》新書一本。
馬上點選”分享”,就有機會得到新書喔~~
★活動時間:即刻起至2019/10/25(星期五) 17:00。
★本活動共抽出3位幸運朋友,各可得《天生就會跑》一本。
★得獎公布:2019/10/27(星期日) 於本臉書專頁公佈得獎者(預計晚上公告)
★請各位朋友記得將分享訊息開放「公開」模式,方便確認資格。
1.綠角保有認定參加者資格的權利。
2.本活動贈書寄送限臺澎金馬地區。
3.幸運獲獎者,綠角將以Facebook訊息,詢問得獎者姓名與收件地址等聯絡資訊。若超過三天無法取得獲獎者資料,或得獎者僅能提供國外收件地址,視同棄權。
(參加的朋友請記得在星期日前來看一下自己是不是中獎者。假如中獎,記得查看自己的臉書訊息,並小心系統是否將綠角的訊息歸類於陌生訊息喔。)
綠角讀後心得如下:
你可知自己有不藉助任何工具與武器,徒手將野生羚羊追殺至死的潛在能力嗎?
“天生就會跑”這本書帶給我非常獨特的閱讀經驗。一個從事跑步運動的人閱讀此書,很可能會同時得到閱讀與運動的快感。很可能會讀到一半,就會有股衝動,想把書放下,馬上就來痛快的跑一下。這真是前所未有的閱讀經驗。
書名”Born to run”的第一個意義在於,人類天生是跑步的動物。作者引用學者研究,證明在生物解剖學方面,人類比較類似馬與狗這類奔跑動物,而不是豬和猩猩這類行走動物。學者甚至發現,原始人類很可能是靠著長途奔跑的能力得以存活。
人類存在的時間長達200萬年。矛是近20萬年才出現的工具,弓箭是更近代的工具,歷史只有二萬年。也就是說,在大多時間,人類是赤手空拳取得食物。
But how? 學者研究發現,人是唯一可以跑一步吸兩口以上空氣的跑步動物,搭配上優異的散熱系統與能量利用效率,其實可以長距離追殺獵物。
也就是說,假如你可以在夏季跑上10公里,你就對羚羊等野生動物形成威脅。雖然你追不上牠們的短距衝刺,但距離拉長後,你可以把牠們追到脫力倒地,連蹄都掉下來(引用書中說法)。
而且,這不僅是研究。書中還詳細描述了南非布希曼族原始部落,四個獵人如何不使用弓或矛等長距武器,實際奔跑追殺羚羊的過程。
還不相信人能跑贏動物?
書中也描寫了在美國亞利桑那州的普雷斯考市舉辦,距離50英哩的人馬混合賽跑。所謂人馬混合就是,比賽的選手,有人也有馬。馬一定都跑贏嗎?1999至2006的冠軍,都是人,不是馬。
也就是說,奔跑,是人的本能,也是人類的強項。我們太常注重自己的腦袋勝過其它動物,卻不知自己的四肢與體型,也是自然界的傑作。
以人類二百萬年的歷史來看,在野外奔跑,追殺獵物、逃避天敵、往返連絡,才是我們大多時候都在做的事。在有空調的室內,坐在柔軟的椅子上,整天盯著螢幕,是非常最近的事。
在戶外奔跑與待在室內,何者才是人的本性與本能?答案恐怕是前者。這就是為什麼,有的人會在北風冷冽的冬天或是飄著雨的日子,仍出門跑步。為什麼不待在溫暖的家?
家?從人類歷史來看,野外恐怕是比較能稱做家的地方。許多能體會戶外運動樂趣的人,恐怕正是找回了這種回到野外的感覺。
書名”Born to run”的第二個意義在於,人的身體,是用來奔跑活動的。假如人類的身體就是建構用來跑步,那麼只有當你將它用在對的地方的時候,你的身體才會覺得快樂,也才會覺得對勁。
人不跑步(或是運動),就會容易有高血壓、高血脂、心臟病、腦中風的危險。只要你去跑步,這些風險自然就會降低。機器為什麼會壞,因為你不按操作手冊去用它。身體為什麼會生病?答案其實很簡單,因為我們不按正確的方法使用它。
跑步讓人得到一種原始的快感。它不應是你要立下臥薪嘗膽的決心、才能去從事的活動。Come on!我們的祖先天天在跑,我們的身體本來就是設計用來跑步的。邁開步,你會發現,跑步本身就是一件快樂有趣的事。
我們不是為了降低疾病風險或獲致良好體態,所以才去跑步。而應該是,跑步本身就是有趣好玩,所以我們去跑。而跑了之後,剛好獲取降低疾病風險與美好體態的”副作用”。
前一個心態,會讓你跑步時,每一圈都是苦刑。後一種態度,會讓你跑步時,每一圈都是享受。
羚羊角副作用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7/21 開課!]【寫作小學堂】~寫出專屬風格,找回文字悸動
打造一盞自己的聚光燈,建立起專屬於你的品牌印象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655
【08/10開課!】《人際回應力-看懂情緒,輕鬆對談》~第20期(僅剩"2"位名額)
一個人的命運,是回應力的總和!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157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Guc6V6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人際維基】桌遊體驗會~讓你一玩就懂別人的在乎~06/16(日)14:00
活動資訊課程: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072
【哈克工作坊】~讓你的存在,成為別人想親近的禮物~06/29(六) & 06/30(日)(僅剩“1”位名額)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897
【08/10開課!】《人際回應力-看懂情緒,輕鬆對談》~第20期
一個人的命運,是回應力的總和!(僅剩“2”位名額)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157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Guc6V6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不曉得你在生活中,有沒有一種經驗,就是你控制不住自己的腦袋,會一直往負面的方向想去,明明知道這樣想會讓自己心情很不好,可是你就是停不下來。
可能早上在會議裡,老闆多念了你兩句,你就開始擔心自己的飯碗會不保,下一波裁員會輪到你。
或是情人晚一點回家,也沒接到你打去的電話,你就開始焦慮他是不是愛上別人,不愛你了,
更有可能這次聚會你的朋友,表情比較嚴肅,笑容比較少,你就開始自責是不是自己不小心說話錯,讓朋友不開心等等,很多很小的事情,你都可以無限放大。
來,先別自責,你要知道這其實是代表你的腦袋有在進化。
因為我們人類的大腦,有一個地方是比一般動物還要發達的,叫「新皮質區」,因為有了這一塊,我們才有洞察力,可以看見表面事物底下的含義,語言發展,可以跟人溝通互動,閱讀書本,消化反芻成自己的知識等等,使我們擁有智力和反省能力,甚至是想像能力。
但有一得必有一失,在獲得抽象運作的同時,這個新皮質也讓我們學會的擔憂、變得容易絕望、固著。
這裡的固著,就是你的壞習慣為什麼那麼難改掉的原因,他有點像是電腦程式,一定被寫入,就很困難被刪除。
但動物沒有這一塊,所以你會發現一隻羚羊剛剛被一隻獅子追,千鈞一髮,躲過危險後,下一秒他可能就躲在草叢呼呼大睡,可是如果換成是人,恐怕就沒這麼快放鬆,我們可能會拼命抓住另一個人,跟他說:「你知道剛剛有多危險嗎?我被“一群”獅子追,差點死掉ㄟ!」
我們會在腦中重複播放這個可怕的畫面,然後開始擔心下一次如果獅子來怎麼辦?要怎麼逃脫?會不會傷害到我們其他的家人,可能想著想著就失眠了。
演化的需要,讓我們人類比較容易專注在負面想法,而不是正面想法,目的是活下來,而不是活得好。
可是即使我們已經不在草原上生活,生活也相對安全,你知道走在路上不會有獅子跑出來傷害你,你的平均壽命可以高達八十歲,但我們還是控制不住基因裡的本能,很容易鑽牛角尖,自己嚇自己。
這該怎麼辦?難道在等三百年嗎?等大腦在長出另一個「新新皮質區」,來抑制這樣的衝動發生嗎?
當然不是,其實有更簡單的做法。
既然你已經知道這是刻在骨子裡的本能,一昧的壓抑和阻止是無效的,你只會賦予他更大的吸引力,讓壞念頭越長越大。
你唯一能做的就是承認並允許自己這麼想。
蛤!不是不要想,反而要想個夠?
對,你沒聽錯。舉個例子,很多人有分手的經驗,如果有人跟你說,天涯何處無芳草,走,我們去喝酒,喝完你就不會想那個人了,你覺得有用嗎?
答案絕對是沒用了,很可能喝完一個人回家,隔天宿醉沒人照顧,你覺得更孤單,然後哭更慘。
那該怎麼辦?
請你拿一支筆一張紙,用力的把你腦袋中的想法全都寫下來,把那些抽象的、片段的、破碎的記錄下來,變具體的過程,你就在滿足大腦新皮質的需要,讓他覺得你有在做事,保護自己。
因為在創作的過程中,你需要寫字或打字,就彷彿你重新經驗那個可怕場景,但不一樣的是,這一次是你自己主動送入虎口。
不是啦!是你主動啟動事件,所以你可以控制危險的大小,你可以隨時按下暫停,讓自己跳離開,想想下一次可以怎麼逃脫。所謂的體悟或是啟發,其實就是大腦編織的一套行動策略,要你下一次不要重蹈覆徹。
這個效果,我確實在我帶領的寫作課學員身上有見證,有些學員他可能跟家人的關係有些糾纏,但他也說不出來自己卡住的地方是什麼,但透過寫下來,然後放個幾天,他重新發現原來這件事情還可以怎麼想?是對彼此都好的。
或是,有些學員並不知道生命中的某個經驗對他有很大的影響,他只記得某個畫面很重要,於是他花了一點時間,重新回憶,寫下來,啟動了新皮質區的運作,寫著寫著,他就懂了為何他會這麼在乎什麼事情?或是個性變得體貼?或是能言善道,那些都是在好多年前種下的種子。
所以寫作,並不是附庸風雅,只有那些喜歡咬文嚼字的文青才會想做的事情,不,他反而是一個最簡單、容易入手的方法,幫助我們冷靜下來,啟動新皮質區,開始反思、策劃。
如果你覺得自己的想法很容易原地踏步、糾結,或是你希望訓練自己的反思能力,每一次啟動的速度可以快一點,就像好的跑車0-100公里只有三秒鐘,那麼寫作會是一個很好的幫手,訓練你的抽象和邏輯能力,讓你更懂自己,同時也加大對自己想法的掌握度。
所以,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帶給你一些啓發與幫助,我是嘉玲。
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如同今天分享到的「寫作小學堂」課程,下一期是在7月21號開課。是由我和另一名資深的編劇一起開立的課程,不只有教學,還會親自一份份給每個學員寫來的文章,給回饋,因為很量身定做,所以名額非常有限,很期待你能夠把握這難得的機會,期盼在教室能夠見到你。
最後,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