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文學 新書分享:《#國語》※
辛金順〈國語──他者的聲音〉
我只說一種語言,但這語言不是我的──德希達
我住在別人的語言裡
用他們的語言說話,洗手
用他們的身體舞蹈,唱歌
用他們的炊具煮炒,吃飯
用他們的房子居住,睡覺
用他們的故事,說自己的故事
故事裡面沒有我,是他們的
童話和敘事
是他們教我說話,是他們
教我寫字
是他們的老師教我歷史和地理
告訴我
要愛自己的民族和國歌
我是他們,我不是他們
我說話的口音時常被他們糾正
我住在都城
可是我沒有自己的家
我寫字
卻寫不出自己的名姓
我說話,卻被他們的語言想像
我找不到自己
在我
說出的語言裡
我在他們的語言裡失蹤
我坐成了自己的廢墟
碎片、瓦礫、遺跡、鬼魂和
母語,火的灰燼
我想起母親,白髮蒼蒼
駝背的
遁入了自己沉默的語言裡
成了遺忘
成了噤口的嘴
成了自己的深淵,成了
被放逐的世界
而我只能哀悼,只能用
他人的語言
書寫
我母親和我
一生
空白的傳說
〆〆〆〆〆〆〆〆
#辛金順 創作
#呂侑芃 手寫、配色
※收錄於辛金順最新詩集《國語》(#聯合文學,2021年4月21日),詩集曾獲第四屆「#周夢蝶詩獎」,詩獎粉專 周夢蝶詩獎學會
※《國語》(引自書介)
「我只說一種語言,但這語言不是我的。」──德希達
2020年第四屆「周夢蝶詩獎」首獎得主
2020年「打狗鳳邑文學獎」新詩首獎得主
我在他們的語言裡失蹤
我坐成了自己的廢墟
碎片、瓦礫、遺跡、鬼魂和
母語,火的灰燼
許多語言的消失和邊緣化,往往都是因為某一語言藉著政治權力而擴展為強勢的語態,以鞏固族群的勢力所造成的。是以,某族群語言的強弱,正也反映出了族群間的政治位階狀況。
尤其在單語主義國家,某一語言往往以國族之名,合法性地將其他族群語言進行壓制、驅逐、邊緣化,甚至消滅掉。因此在「國語」的名義之下,也就沒有了「我」的語言,只有「我們」,或「他們」的語言,這無疑表徵著一種自我存有的失落。
※好評推薦(摘自推薦序)
「辛金順的這本詩集,在語言的說與不說之間,在日常的現象與文本的再現之間,都彷彿一條大河,浩浩蕩蕩,不擇細流,呈現給讀者詩與現實、想像和現象對話的多重回聲。」──向陽(詩人,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名譽教授)
「辛金順究竟從何處取得一股緩慢、寧靜而又神秘的力量進行他的創作,不免令人好奇。在他的詩中,我們鈍去的聽覺瞬間獲得活化,並在他引領之下,得以探知種種悠遠而又無聲的事物。」── 林建國(陽明交通大學外文副教授)
※讀者推薦
蔡牧希〈#編寫一部城邦的字典:讀辛金順《國語》〉(節錄前半)
辛金順《國語》詩集,以「語言」圓心不斷向外擴延,無論是〈移工語言課〉,或是〈國語〉、〈字母〉、〈漢語〉、〈字母〉等詩,都試圖重新定義一個後現代社會的鄉愁。
作者出生於馬來西亞東北部的吉蘭丹,母語是潮州話,但從小能說吉蘭丹土話,也在多語的地域裡,對於語言所代表的意涵特別敏銳。
而所謂「語言」,除了被視為溝通工具外,同時也承載不同的文化背景。當文字成為「符號」,其代表的「指意」(Signification),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理解,就具有不可避免的歧義性。
作者鬆動了語言符碼的意涵,而此理論可溯源自羅蘭.巴特符號學(semiology)。在羅蘭.巴特的觀點下,無論藝術創作或戲劇文本類似於一個天然語言的符號系統,人們根據解讀到的符號,交流自己的或相互的意願,表達觀眾的思想或行動等等。
詩人打破約定俗成的語言結構,並探討語言乃至於人與社會的關係。如果語言處於連帶關係之中,若脫離了整個語言系統,個人是否還能具有任何意義?將語言中符號和概念的結合,放入了一個更為廣闊的社會關係網絡中。
與詩集同名的〈國語〉一詩,以德希達「我只說一種語言,但這語言不是我的。」開篇,文化的被剝奪現蹤在詩句裡:「我住在別人的語言裡⁄用他們的語言說話,洗手」、「用他們的故事,說自己的故事」無論是國族的認同,或是自我的定位,都在文化消失後逐漸迷航:「成了噤口的嘴/成了自己的深淵/被放逐的世界」。
按:牧希亦為詩聲字小編之一,全文請見其「方格子」:https://vocus.cc/user/@mushimushitsai
※感謝聯文及其聯絡人孟璇,並感謝 竊竊詩語 社友侑芃手寫支援。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09的網紅U.TA屋塔,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U.TA 屋塔首張專輯《緩飆公路》 2015.12月實體通路正式發行 ------------------------------------------------------------- 羅蘭 巴特提出作者已死的觀點 當音樂已然成屍 唯有沉靜的心靈能聽見音樂如詩 不斷重新被詮釋 或和緩或炸...
羅蘭巴特符號學 在 Croter Illustration & Design Studio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image3圖像情報站:#講座回顧 #五月新書
非常感謝上週六讀者前來 王大閎書軒 DH Café 參與新書講座,由 Croter Illustration & Design Studio 主講《大開眼界》(I see That)與《鱷魚的一天》(Professione Coccodrillo)兩書。不僅報名額滿,也將現場書籍搶購一空, 郝明義Rex How 先生也特別到場支持。
這次的講座Croter除了導讀兩書以外,也同時引介諸多國內外精彩的作品,並從羅蘭巴特符號學的概念切入,分析圖像與文字間的關係,而漫畫與繪本也正因應著創作的潮流,逐漸模糊了兩者形式的界線。
如果文字可以將圖像的意義定錨,那麼無字的、漫畫般分鏡的繪本,則是取代文字的意圖,以畫面與圖的縝密構成,來向讀者清楚地傳達故事的行進與意義,但同時也保留了閱讀圖像細節的自由。讀者可以在每一個畫面當中,選擇他們喜愛的一角細細品味。
然而對於創作者而言,『藝術性』與『漫畫感』的辯證,卻是一場無止盡的探索與碰撞。這樣想起來,身為讀者的我們總是能幸褔且自由地閱讀品味。
► Croter於講座中提及的延伸書單:
|image3系列|
1. 《山中》
2.《皮諾丘前傳》
3.《沒有名字的老人》
4.《黑色斑點》
5. 《漫步》
| 幾米經典|
1. 《向左走向右走》
2. 《地下鐵》
| 友社精彩作品|
1. 《抵岸》、《夏天的規則》(陳志勇)
2.《鱷魚怕怕牙醫怕怕》
——
|搶購書籍趁現在|
►【厭字沒關係,圖像更有感】大塊x博客來 社方展:https://reurl.cc/W7pQL
羅蘭巴特符號學 在 U.TA屋塔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U.TA 屋塔首張專輯《緩飆公路》
2015.12月實體通路正式發行
-------------------------------------------------------------
羅蘭 巴特提出作者已死的觀點
當音樂已然成屍
唯有沉靜的心靈能聽見音樂如詩
不斷重新被詮釋
或和緩或炸裂
寫滿聽覺
緩飆公路的啟程
始於最愛的人從地球上消失的那一刻
符號學定義的死亡
無法解釋我們對逝者在另一世界重生的信仰
然後愛的人會一個個出現
再一個個消失
一個個死亡
再一個個重生
最後當作者也已死亡
記憶與愛卻讓一切不斷重生
死亡與重生反覆交織太多情感太多旋律
在緩飆公路上
別急著太快把那些能擁抱你並穿透你的聲響風景聽完
--------------------------------------------------------
:::緩飆公路 / Highway Cruising :::
you go along
you go without saying
you go along
you go without kissing
you go along
you go without smiling
you go along
you just leave
you go along
you go without thinking
you go along
you go without traveling
you go along
you go without dancing
you go along
you just leave
you go along
you stay along
without saying
without crying
without smiling
you just leave
I stay along
I always miss you
without talking
without kissing
without traveling
I just miss you
you go along
you just leave
you go along
I never leave
::緩飆公路專輯發片場次:::
台北場:11/29 Sun. The Wall這牆 •w/TuT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747251162068746/
The wall線上售票系統:http://thewall.tw/shows/1491
日落。高雄專場:12/05 Sat. 蹦米滂•w/必順鄉村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452980984910707/
線上售票系統:http://www.accupass.com/go/bmp1205
台中場:12/20 Sun. 台中Legacy•w/既視感
https://www.indievox.com/legacytc/event-post/17546
▲Vocal . Guitar / Urayn魚雷 - 黃于庭
▲Bass / Garry – 呂浩華
▲Guitar . Keyboard / John – 呂翊華
▲Drum . Machine / JC Tao – 莊韜
-----------
▲Recording Engineer. Mixing Engineer / air Studio No.5 – Hanji 李維翔
especially thanks : 魏駿
▲Mastering Engineer / Dave Collins Mastering Inc.
-----------
▲Art Designer . Photographer / King Chen
especially thanks : Kit –楊政達
▲Copy Writer / Julio Chuang - 莊子沅
羅蘭巴特符號學 在 符號學的天才:羅蘭巴特 - Facebook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我確實花了番力氣回想: 「2003年左右還在念英文系大四,有門科目叫文學批評,我是在那時第一次看到他的思想。」 Roland Barthes在1957年出版的《神話學》,談攝影與 ... ... <看更多>
羅蘭巴特符號學 在 【楊照談書】1090103 羅蘭‧巴特《神話學》 - YouTube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法國二十世紀 符號學 奇才 羅蘭 . 巴特 成名之作。他於一九五四至一九五六年間在雜誌上以專欄形式發表「每月小神話」,後集結成書,於一九五七年出版。 ... <看更多>
羅蘭巴特符號學 在 [理論]符號學路徑- 看板PhotoCritic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文/郭大爛
原出處:https://www.wretch.cc/blog/DUpisces&article_id=8097058
近來看到不少朋友提到羅蘭巴特,而羅蘭巴特在行的又是符號學,因此我決定試著寫篇短文給想接觸符號學的人,希望藉由攤開符號學的地圖能讓看的人減輕很多自己去找資料、統整資料的痛苦。但真正想深入了解的人還是得去圖書館或GOOGLE找相關資料,這是無庸置疑的。
「符號」這概念早在亞里斯多德之前就有了,不過那時候的人講的是「自然符號」,例如醫生從病人的「症狀」去推斷病情。但是若要講現代意義的符號學,必須從哲學史上的「語言轉向」說起。(你可能很難想像,人類的文明一直要到近代才開始重視「語言本身」,但事實的確是如此。哲學家最先發現自己在語言上的使用或許「有重大瑕疵」,導致哲學一直沒有「像科學那樣有穩固的基礎」,
所以後來有了「語言哲學」(分析哲學)的出現,哲學家開始拆自己的台,重新打地基,而且有了豐厚的成果。可惜現代哲學這種痛定思痛的行為,我們的國高教育隻字未提,導致許多人還一直以為哲學不過是道家清談,講些空無的東西,誤會大也!)
在進入符號學領域之前,你要清楚一個概念:符號學不會讓你更會解讀相片。「解讀照片」是「針對性」的,但是符號學既然是研究符號的學問,講的就是一般性原則。況且照片意義的生成,也不全是因為「符號」的關係。那些以為接觸符號學可以更了解「如何解讀」照片的人可要失望了,因為一種「看圖的敏銳眼光」是要靠實際的「看圖經驗」來累積的。這就像看房子一樣,「一開始看房子」跟「看過數十間房子」之後,你的眼光是不一樣的,當然前提是你得真的「有在看」,而且要看到「好的」。假如你每天只看那些花鳥美女色溫照,你眼光的進步是有限的,因為你沒
有看過深入的作品,你看的是講究「形式美感」的照片、訴諸「性」的照片,這些照片在美感的風衣底下什麼也沒穿。要會看圖還是得從「看多圖」、「看好圖」著手。
首先我講一個你可能不熟悉的領域,叫「語言學」。語言學跟符號學的關係是撇不清的,因為一開始研究符號的人研究的對象是「語言符號」。至於其它的符號學子系統,如藝術符號,是後來才發展出來的。後來的符號學比較「純」,研究的是一般符號(如皮爾斯符號學)。分析哲學底下有一門叫「符號邏輯」,是一種符號的形式邏輯。再更現代一點的符號學開始把「文化」納進來了(搭「文化轉向」的便車),因此也有一種「文化符號學」。但是不管符號學怎麼發展,它的基礎終究還是建立在語言符號學的成果之上,所以你要看符號學,能對語言有興趣是再好不過了。
現代意義的語言學是瑞士學者Saussure(1857-1913)一手建立的。他上課的內容由學生抄成筆記並出版成冊,名叫《普通語言學教程》。這本書是之後語言符號學發展的基礎,因此一定要看,圖書館都會有的。Saussure先區分了「能指」(書寫或發音)與「所指」(所指稱的概念),並提出語言中有「橫組合」、「縱聚合」的關係。「橫組合」講的是句子的形成,「縱聚合」講的是語詞的代換。
「橫組合」、「縱聚合」後來成為人類研究隱喻的基礎。這首先是在美籍的俄國人Roman Jakobson(1896-1982)那裡被發揚光大的。1920年Jakobson第一次接觸到《普通語言學教程》,後來因為二戰的關係,Jakobson在1941年逃到美國。研究失語症的病人時發現兩種現象:病人不是胡言亂語,要不就是用非常簡化的說法來表達意思。他把這發現跟修辭學連起來,成功地解釋隱喻和轉喻的結構。
法國人類學家Levi Strauss(1908-)在1939年因為德軍入侵法國而流亡美國,並改名為Claude L. Strauss。在那裡他遇見了同樣流亡海外的Jakobson,並結為好友,利用Jakobson的結構語言學的優點,加上自己的專業,發展出「結構主義人類學」,也把這些知識帶回法國。
現在我講羅蘭巴特。一般攝影人對於巴特的印象多半停留在「明室」那本小書,但是如果你想真的了解他的思想,《批評與真實》、《神話學》、《IMAGE,MUSIC,TEXT》這三本書是必讀的。巴特之所以會讀到《普通語言學教程》全然是一個因緣際會。他在埃及教法語時遇見語言學教授Greimas。Greimas看了巴特的文章,建議巴特應該讀一讀Saussure(巴特那時還不知道Saussure是誰)。這關鍵的一個提醒敲響了巴特這個大鐘。巴特是個人才,《普通語言學教程》裡有一段講Saussure希望符號系統的研究未來可以延伸到其他領域,巴特覺得可行,於是他就這麼幹了,而且做
得很成功。他所謂的「神話」不是指我們小時候聽故事的那種神話,他的意思有點像我們講的「造神運動」。他用雙層結構來講「造神運動」是如何運作的。為讓大家能明白,我舉「廣告名人代言」為例。秦楊以前曾代言了一個遊戲軟體,廣告上印著他拿著遊戲軟體的包裝。看的人不會感覺到此時的秦楊與遊戲軟體之間的關係只是「他拿著遊戲軟體」的關係而已,而是感覺到台灣霹靂火裡的「劉文聰」在推薦這個遊戲軟體。
接下來對隱喻的研究就要到「精神分析」去探索了。結構主義時期法國有一位很有名的精神分析學者叫Lacan,他先是把佛洛伊德的著作炒得火熱,然後宣稱自己回歸佛洛伊德。1953年Levi Strauss向Lacan介紹Saussure的著作,之後Lacan就把語言學的成果納入了精神分析。你要了解Lacan如何創新,最好先看過佛洛伊德《夢的解析》,因為Lacan對「無意識」的「語言結構」分析是建立在這本書「夢是凝縮與置換」的論點上。
以上大概把我自己學習符號學的路徑講了一遍。這些歷史是為了給人一個梗概,但既然是梗概就必然會有遺漏,例如美國哲學家Peirce的「符號分類法」與「符號的三元關係」(比Saussure的能指所指還要再詳細點)我就非常推薦,有興趣的人千萬不可錯過。如果你想了解「只講符號的符號學」,我手邊推薦《符號學與語言哲學》、《文化符號學》、《符號學導論》這幾本,不過全是簡體書,要找到得花點時間,內容也比較生硬。如果要好懂一點的,可以找遠流出版社的《傳播符號學理論》,內容相當不錯,各大圖書館應該都有。
若有相關研究生或大專生看到這篇文章,也請不吝推薦你們覺得不錯的相關書籍!非常感恩!
歡迎轉載文章
請註明作者出處
原出處:https://www.wretch.cc/blog/DUpisces&article_id=8097058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62.194.188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