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羅卓仁謙老師作家兼學者的邀請,讓我參與這知性?的下午🤪
#難以勸戒的勇氣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300的網紅生鮮時書,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十一歲的 #熊仁謙 獨自前往西藏學佛成為 #羅卓仁謙 跳脫傳統藏傳佛學,修煉佛學新玩法! 讓生鮮時書鮪魚,還有佛系大人 -熊仁謙/羅卓仁謙,探索平常接觸不到的佛法世界~ #求貴人避小人 #佛系大人 #Podcast ▶購買課程這裡請: https://bit.ly/3lm8kId ▶來喔~訂閱生...
「羅卓仁謙」的推薦目錄:
- 關於羅卓仁謙 在 宇宙 林思宇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羅卓仁謙 在 田定豐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羅卓仁謙 在 城邦讀書花園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羅卓仁謙 在 生鮮時書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羅卓仁謙 在 快樂大學Happiness University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羅卓仁謙 在 Re: [請益] 請問善惡標準- 看板Buddha 的評價
- 關於羅卓仁謙 在 羅卓仁謙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羅卓仁謙 在 羅卓仁謙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羅卓仁謙 在 [公告]opiloom板友請進~ - buddhism - PTT學習區 的評價
羅卓仁謙 在 田定豐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起初會知道熊仁謙.大鼻子哲人這個名字。
要從西元2000年左右,我遭遇了人生重大挫折說起。
那時候的我不只一無所有,甚至我已經不知道活著的目的是什麼。
這段時間我在深圳,一面工作、一面逃離原本的世界,中間還經歷了被詐騙,積欠工資導致身無分文,到了快活不下去的地步。
那個時候我碰到了一位「活佛」,聽了我的遭遇後,他把我帶到了青海鄉下。那段時間,日子過得非常的樸實且勞累,挑水飲用、砍柴生火、耕種採集食物等,生活彷彿回到了很原始的時代。
但因為與活佛的交流,加上沒有過的生活型態,我感覺到這輩子從來沒有過的寧靜。
之後,我回到了台灣,開始會研讀一些藏傳佛教相關的文章與書籍,多年以後,我看到了「羅卓仁謙」所出版關於藏傳佛教「辯經系列」的書。
裡面沒有艱深的佛法名詞,反而為我解惑了很多大家把佛法跟台灣社會一些民俗搞混的認知錯誤。
對我來說最特別的是,他把佛法落實到了生活。也因為這系列書籍的關係,我開始從閱讀書籍,進階到參加熊仁謙的實體課程講座。
我其實看過很多佛教裡不同的人,但是大家都偏向依循傳統的方式,做固定的事情。
而對於佛學的傳遞這件事情,我在熊仁謙身上看到的是,他將佛教知識、理念等等....整個佛學系統化之後,再用很科學邏輯的方式輸出,這樣的方式,是我在其它人身上很難找到的。
而他會打動我主要是我覺得,那個時候我甚至不知道他幾歲,怎麼可以擁有這麼多知識,而且有這麼多的能量跟執行力,來做這麼多的事情。
你會對這個年輕人的人生與經歷感到好奇,所以開始在下課後會開始與他聊天,直到聊比較多次開始熟了之後。你會發現台上的他,就像個大家傳統印象中的老師,台上傳遞知識、台下的人寫筆記,對我來說就是一個很厲害的,能把所學重整再系統化傳遞的知識傳播者;但台下的熊仁謙非常的有趣,他有搞笑、嘲諷、叛逆跟調皮的一面,這在我後來得知他的真實年齡之後就完全不意外了!!!
然而,這一個跟我以前認知完全背道而馳的人設,卻更加激起我的好奇,讓我很想知道他以前到底經歷了什麼。
而在閱讀這一本書之前,我只覺得熊仁謙就是很聰明、很早熟、對知識非常熱衷,然後對哲學的統整跟傳遞很有一套。
但是,對於檯面上跟檯面下,幾乎快要是雙重人格的他,是怎麼辦到的?
直到在這本書中我找到了答案,我得以從他的經歷與態度,了解到是什麼樣子的故事,塑成了現在這個樣貌的熊仁謙。
閱讀完這本「難以勸誡的勇氣」之後,我很震驚並且佩服他的幾個特質。
首先,他非常地了解他自己,他從非常小的時候,就很清楚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我對他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是熊仁謙到了尼泊爾學院的時候,學院的人跟他說,他必須要從八年的基礎課程開始學習。可是當時13歲的熊仁謙卻果斷地回決說:「他不要」。
他覺得為什麼已經有一定的基礎,不能直接進到比較進階的班級。他願意靠自己的努力彌補他不足的部分。
你很難想像一個小孩子敢這樣子對抗體制,勇敢地說出:「我就不是這樣子的一個人,你們不可以用這樣的方式教育我。」
而從熊仁謙小時候跟他媽媽的抗爭,然後到了海濤法師的嘉義分會時期,再到尼泊爾學院的一切故事。
你會更震驚,他如何可以跳脫體制的去分析與判斷自己的目標,並且堅持的追求,這也是什麼一般人很難達到的。
像我們可能也因為被框架久了,覺得這是應該的、這是正常的。
但熊仁謙13歲的時候就能跳脫出來,並且直到現在依舊在打破體制與框架;在他身上我看到了「聰明」、「自信」與「堅持」,這是三個讓我認為他很不得了的特質。
我們也許不會去走到一條宗教的道路上,但是在人生的道路上,你有沒有夠了解你自己?
現在社會上很多,不管任何年齡層的人,常常跟著媒體或者網路的風向,去認識或評斷一件事情,這其實是非常欠缺思辨的能力的行為。
書中也提到了,每件事情的立場都該是中性,只是你有沒有從正方與反方,去判斷事情的對與錯。
而我認為這是現在社會每個人,終將必須面臨的課題,而不是被風向帶著跑。
所以,這本書裡面,你可以從他的人生當中,隱隱約約看到自己生命裡,也經歷過這些碰撞的痕跡。
在那些人生被擺佈的當下、在那些需要做決定的當下,你是否有這樣的判斷、責任與堅持,開闢出一條自己的道路?!
這本書,我認為每一個人都應該要去看,為了你自己、可能也為了你的孩子。
看書的時候我也不禁在想,當下我佩服並且鼓勵大家,要有熊仁謙這樣子的邏輯與能量;但如果是我的孩子呢?如果反過頭來,我是熊仁謙書中的家長、同儕或是老師呢?
你是否有足夠的思辨能力,在身邊的人有自己的獨特想法的時候,能夠去支持他。而不是像台灣大多數的長輩,會先認為「這個小孩問題怎麼這麼多」。
如果各位讀者或是你們的孩子邏輯性很強,然後問題也很難用主流的價值去對付,你會選擇怎麼做呢?
這本書,也許扭轉了一些已經在你生命中發生過,或是正在發生的事件。那都是一顆很好的種子,它會像花粉一樣,讓思辨與判斷的必要性散播;
當初拿到書稿的時候,出版社跟我說了一個有趣的事情,他說每個人看完之後,對書中的總結都不一樣。
有些人看到堅持、有些人看到聰明、有些人看到勇敢也有些人看到闖禍。
我想這也是這本書最值得大家去品味,並且投射與回放到自己人生的有趣地方。
願大家在書中都有良好的獲得,在自己的人生裡,用自己最想要的姿態,活著。
#熊仁謙
#難以勸誡的勇氣
羅卓仁謙 在 城邦讀書花園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出版報報】 #熊仁謙 #羅卓仁謙
一個人的成功、快樂,活出了自我
不是來自於他先天擁有什麼,而是他的後天選擇了什麼
https://bit.ly/3lrPU9V
熊仁謙出身佛教家庭,國小五年級時,在母親的安排下出家,國中未畢業,便到印度修習藏傳佛教。即便刻苦的修行環境、給予自己高壓密集的修習進度,沒有讓熊仁謙放棄修習佛法,他卻更深刻體認,自己最想要的是沉浸於如海的佛法智慧中。於是他選擇還俗,專心致力於宣揚佛理、翻譯佛教經典,同時創辦YouTube頻道,試圖從印度哲學的觀點、以心理學和社會學為佐證,處理現代議題及人生課題。
在熊仁謙的人生經歷中,可見一連串破立、判斷、割捨、選擇的歷程,對他而言,人生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重點在於你能否聚合讓這件事情發生的因緣。
人生難免迷惘、苦痛、求不得,想獲取新的,又怕失去既有的,被種種束縛所綑綁。透過熊仁謙的生命經歷、修習佛法所得的智慧,從中學習如何掙脫種種框架、提升自己看待事物的視角,在不斷的淬鍊中,成就更好的自己。
《難以勸誡的勇氣》https://bit.ly/3lrPU9V
狂慶22周年,百萬大獎免費送!!
年度最破盤,全館2.2折起,買二再送2 🔥
▸ https://bit.ly/309qplb
⭐ 百萬大獎免費送,快來試手氣
▸ https://bit.ly/2Pg633F
羅卓仁謙 在 生鮮時書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十一歲的 #熊仁謙 獨自前往西藏學佛成為 #羅卓仁謙
跳脫傳統藏傳佛學,修煉佛學新玩法!
讓生鮮時書鮪魚,還有佛系大人 -熊仁謙/羅卓仁謙,探索平常接觸不到的佛法世界~
#求貴人避小人 #佛系大人 #Podcast
▶購買課程這裡請:
https://bit.ly/3lm8kId
▶來喔~訂閱生鮮時書 YouTube
https://bit.ly/31g4NTM
▶再,按讚生鮮時書的粉絲頁
https://www.facebook.com/newsvegs
▶想,聽Podcast的部分這裡請
Spotify : https://spoti.fi/3keI2Z3
Pressplay: https://bit.ly/2DHeket
Apple : https://apple.co/31pizna
SoundOn : https://bit.ly/3gLIyuz
▶合作,授權寄信寄這裡:infos@newsveg.tw
羅卓仁謙 在 快樂大學Happiness University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10萬訂閱 #快樂大學 #10萬QA
終於申請到10萬訂閱獎牌了,
拖了有點久,拉我們家小編一起開箱。
感謝大家的提問,希望大家可以讓各位更認識快樂大學。
0:00 10萬獎牌開箱
1:49 觀眾提問Q&A
13:15 往後計畫
遠見專訪:https://www.gvm.com.tw/article.html?id=46343
-
更多學習成長影片別錯過
1.愛情自由:當局迷,旁觀清 https://is.gd/imvUwN
2.分手之後 https://is.gd/2UBlhO
3.焦慮革命:擺脫情緒勒索 https://is.gd/zskwzR
4.成功學,大祕辛 https://is.gd/NfmscU
5.Do it Smart:讓生命不卡卡 https://is.gd/SExkcb
6.職場攻略:別讓薪水限制你! https://is.gd/8K4ycx
7.快樂說書秀 https://is.gd/ga8wng
🌟想發問?有苦惱?
🌟追蹤IG|日常|問答|直播:mars.kuma
https://reurl.cc/oex7g
👤活動|文章|日常
👤追蹤臉書:熊仁謙・大鼻子哲人
✅課程、影片、直播的最新消息,加入送免費電子書
✅官方LINE:@happinessuni
羅卓仁謙 在 羅卓仁謙 - Facebook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羅卓仁謙. 22139 likes · 849 talking about this. 都市化佛教打造者AKA佛教白血球每週一晚上十點會直播、或是寫一篇深度論述長文,沒有的話就是忘記了。 ... <看更多>
羅卓仁謙 在 羅卓仁謙 - YouTube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羅卓仁謙. 3.79K subscribers. Subscribe. Home. Videos. Shorts. Playlists. Community. Channels. About. Search. Recently uploaded Popular. ... <看更多>
羅卓仁謙 在 Re: [請益] 請問善惡標準- 看板Buddha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我說一下我的淺見,不過不一定對,歡迎大家一起討論。
先說結論,佛教的善惡觀本質在於是否能帶來安樂的結果,以及是否是不傷害自己。而善
惡觀的目的更類似於一種幫助解脫的工具,某些層面上與世俗道德相關,但卻也不相關,
如果過分拘泥善惡卻妨礙解脫,這不是佛教的宗旨。
以上的觀點來自於木村泰賢的《阿毘達磨佛教思想論》、羅卓仁謙《佛法中的善惡觀:以
佛法釐清我們對善與惡的誤解》與自我日常所讀的一些綜合感受。
【歷史上佛教的背景概說】
基本上我們可先大略的將佛教歷史區分為三塊:一、佛陀在世時(原始佛教)、二、佛滅
後部派分裂時期、三、北傳佛教。以下將就前二者個時期來淺談佛教的善惡觀。
但我在此不談論北傳佛教的大乘觀點,但基本上北傳佛教的大乘觀點對於善惡的看法可說
是比小乘更為浪漫且唯心,善惡的標準也更為模糊且值得深論,例子可見「殺一人救五百
商人」之例。
【逐漸明確且建立系統性的善惡觀】
佛教的核心在於追求解脫,因此就算談論善惡觀時,其實本質若脫離了解脫這一概念的核
心,其實就跟世間外道沒有太大差異。
。原始佛教時佛陀如何談論善惡?
在原始佛教中,佛陀本人對於何謂善惡其實並未提出明確原則性的標準,雖有十善惡、自
通之法,但在實際層面上就原則性而言,仍有不足處。
從當時的故事記載可知,佛陀說法往往是因為他人提問,便給予隨機應巧的回答,類似於
孔子對學生說明何謂善惡時,給予不同的說法是一樣的,只是這樣的回答本質上並未有系
統性的原則描述,這原因與佛陀本人在修行的理念上是為「實行」居多可能脫不了關係。
但無論如何,基本上佛陀給予的建議在於避免一切惡事,行一切善事,這善事只要是不傷
害他人、不違法的善事皆應為之,而這當中無論是能致解脫的無漏善(本生傳中的菩薩行
),抑或基於世俗道德而立的依於法律、從於國家政治、和於一家之平、善於五倫關係乃
至儲蓄(佛陀教導弟子應如何規劃投資)、健康(佛陀教導波斯涅王瘦身)等,這些佛陀
都是予以鼓勵的。
而這目的本身與解脫有關係,當然也與現世安樂或來生安樂也有關係。這樣的記載可在阿
含經中得知佛陀的善惡觀,從規範上可知是「十善惡、自通之法」,從原則上根據不同的
目的在於解脫、追求現世安樂或來生安樂,然而這更詳細的標準為何;老實講,佛陀在系
統性上並未有明確地解釋,可是或許我們可以理解為:只要是對於自己有益的事、對他人
亦有益的事,不違背十善惡、自通之法,甚至更現實的是去思考如何正確規劃自己的人生
,這些無論追求解脫或現世、來世安樂都可視為是善惡的標竿。
。部派時期的善惡觀
此時期將善惡觀認為是一種行解脫道之準備,但並不認為是最終價值,雖說如此卻也相當
重視「道德」,這樣的徵象可見於此時期種種論書在談論各類題目時,總是將「善」、「
惡」與「無記」視為重要的標準。這當然也有可能跟當時部派佛教的視角有別於後來大乘
角度是從相當機械化的角度去看待有所不同,例如你可以在當時的論書中看見他們側重在
剖析一切事物的態度。
總之,《阿毘達磨》在談論善惡時,將其區分為「善(kusala)」、「惡(akusala)」
與「無記(abyakata)」此三性質。如前所述,阿含經(尼耶柯)中記載佛陀談論善惡的
內容,僅只揭其德目,如十善惡,此是相當一刀兩斷的說法,但原則上究竟為何,這是仍
不足的,但在被認為是小乘論書的《成實論》中則提到:
「隨以何業,能予他好事,是業善名...令他得樂,是名好為,亦
名為善,亦名為福。(卷七三業品第一百)」
因此我們可以得知,在此時期佛教認為的善惡觀是基於「能予他好事」,也因此我們可以
知道自利利他者為善,反之是惡,介於此二者之間的是為無記(不善也不惡),而此外,
如果帶來的結果為對自己不利,卻能使他人幸福,依照成實論而言,也是能讓自己招致善
福,此亦為善行;反之,如果帶來的結果為對自己有利,卻使他人不幸,則此為惡行。
因此如後來的《成唯識論》所言:
「此世他世順益,故名為善,此世他世違損,故名為惡。」
這樣的概念是完全基於前述而發展下來的。
。善有區別嗎?
有的,佛教將之區分為「有漏善」與「無漏善」。佛教認為即使是善,但從程度與本質上
仍有差別,因此如果是以意欲為基礎,無論追求現世或來世,只要是期望自身慾望能獲得
滿足的,皆屬於「有漏善」的範疇,反之捨離現世,只追求解脫涅槃的行為,無論何善行
,都屬於「有漏善」。而這程度的差別與標準,可見《大毘婆沙論.卷五十一》:
問:何故名善、不善、無記?
答:若法巧便所持,能招愛果,性安隱,故名善。巧便所持者,顯道諦,能招愛果者,顯
苦集諦,少分即有漏善。性安隱者,顯滅諦。
若法非巧便所持,能招不愛果,性不安隱,故名不善。此總顯苦集諦少分,即諸惡法。
若法與彼二種相違,故名無記。
復次,若法能引可愛有芽及解脫芽引,故名善;若法能引非愛有芽,故名不善;若法與彼
二種相違,故名無記。復次,若法能令生善趣,故名善;若法能令生惡趣,故名不善名;
若法與彼二種相違,故名無記。復次,若法還墮滅品,性輕升,故名善;若法墮流轉品,
性沈重,故名不善;若法與彼二種相違,故名無記。
從上述可知,佛教在看待善時,更有別於惡、與無記。這原因在於是否能導致解脫的結果
,或只是有現世或來世安樂的結果而有所不同。因此在看待佛教的善惡觀時,如果缺少了
「解脫」這一層面的理解,便很容易會落入二元對立的善惡價值觀。
以上為我的淺見。而我也認為基本上在談論佛教問題時,很重要的參考點還是要回歸到經
論上去做討論。很多時候我們太用一般世俗道德的角度去詮釋、理解佛教的內容反而可能
沒辦法太貼近真意,
也容易讓我們在無謂的問題上打轉反而妨害了解脫的目的,這是我們要去注意的。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23.141.87.210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a/M.1604408273.A.57E.html
※ 編輯: opiloom (223.141.87.210 臺灣), 11/03/2020 21:08:12
※ 編輯: opiloom (223.141.87.210 臺灣), 11/03/2020 21:13:28
※ 編輯: opiloom (223.141.87.210 臺灣), 11/03/2020 21:15:34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