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朱國棟嘅惠民中醫善堂亦都係收入大減,面臨停辦危機,預計九月就無辨法續租。不過,佢打算繼續做義診,最多由一星期五日,改至一星期兩日。 bit.ly/32ruX81
#繼續義診 #中藥苦但命更苦
==============
《果籽》TG Channel 👉🏻 t.me/appleseedhk
立即追蹤接收最新資訊
==============
🍎 8折全年睇《蘋果》即慳$121!
現有日費訂戶亦可轉訂: bit.ly/392KGKk
==============
📣 召集有心人!贊助學生免費睇蘋果
我撐學生 / 我是學生: bit.ly/2PibQs5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萬的網紅港。故 kongguhk,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當歸,是中醫常用藥,屬多年生草本植物,根入藥,味甘、辛、微苦、性溫,可補血、活血、調經、止痛。但當歸者無家可歸,或當權者恃強行事,當歸處漸變陌生,當歸者當歸何處? 「依家個情況係,一個武力懸殊太大,我哋只能夠係任由佢(政府)做咩都得。我諗唔到有咩方法可以打破,我選擇就係準備走。」中醫師李家麟續說:...
繼續義診 在 港。故 kongguhk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當歸,是中醫常用藥,屬多年生草本植物,根入藥,味甘、辛、微苦、性溫,可補血、活血、調經、止痛。但當歸者無家可歸,或當權者恃強行事,當歸處漸變陌生,當歸者當歸何處?
「依家個情況係,一個武力懸殊太大,我哋只能夠係任由佢(政府)做咩都得。我諗唔到有咩方法可以打破,我選擇就係準備走。」中醫師李家麟續說:「如果飲水思源,我當然係思地球,思宇宙,我都唔思香港政府。」醫者與被醫者,在深水埗通州街橋底,李家麟和露宿者似乎想着同樣的問題:當歸何處。
贈醫施藥七年多 只是因為想做
2011年,李家麟跟學長決定開始義診工作後,找到榕光社合作,開始了每月兩次為長者義診的服務。但李醫師一直都覺得做得太少,認為手上的資源可以服務更多有需要的人。兩年後,在機緣巧合下,他答應朋友的求助,來到深水埗通州街橋底幫露宿者看病。就這樣揹着一大袋藥,隻身一人開始了橋底的義診服務。
隨着愈來愈多註冊中醫師加入義診行列,以及得到歌手黎瑞恩女士送贈的一部流動醫療車,橋底義診的服務便漸漸固定下來。每個星期,醫師們都會來到深水埗橋底,為這裏的低下階層做義診,風雨不改。
「冇堅持過,就係想做。你見到佢哋辛苦呢個影像,令到你辛苦,呢個就係成件事嘅唯一動力。」李醫師用這段簡單的話語,概括了這七年多來義診的原因。超出想像的惡劣環境令他不舒服,病人「摸門釘」失望而回的樣子令他不舒服,橋底的種種事物,令他選擇留在這裏治病,治療這些沒有選擇的病人,治療自己的「不舒服」。
人來人往 愈看愈痛
橋底義診的五年裏,李家麟見過200隻老鼠橫過的街口,見過曾經開揚的橋底現已封滿木板。痊癒的、病逝的、話語投機的、不聽勸告的,各種各樣的人和事,他都記得很深刻。甚至一些已經不是病人的老人家,李醫師都會偶爾去探望他,拿一些零用錢給他。病者、醫者、橋底,看上去倒像是朋友、親人、自由的家。大家都希望這個「家」愈來愈好。
李家麟卻嘆息道:「到依家我都覺得想做,因為情況根本冇改善過。病嘅人繼續病,痛嘅人繼續痛,冇飯食嘅人繼續冇飯食。」李醫師指,露宿者的問題固然沒有得到改善,獨居、雙老的問題亦愈來愈嚴重。當老人家沒辦法再貢獻社會的時候,就將他們放進老人院,然後年輕夫婦供着一間「豆腐潤」般大小的單位,連自己都疲於奔命,哪裏還顧得着照顧老人家?李家麟看在眼中,自然不舒服,更對規劃的政府感到失望。
這個城市沒有出路 便去有出路的城市
「我諗唔到方法可以打破,我選擇就係準備走。」面對現時的香港,李家麟坦言。他認為現在是身處在一個武力懸殊的地方,只能夠任由當權者擺佈,那倒不如找一個相對令自己內心可以舒服一點的地方居住,然後在那個地方,繼續贈醫施藥。
不過李家麟承諾,只要還在香港,便會繼續做義診。目前只是退出行政工作,站到更前線去幫助更多的病人,亦希望可以抽出更多的時間來陪伴父母和身邊的人。閒時亦可以寫一下文章、開一場讀書會,分享一下自己的想法。至於當歸何處,李醫師似乎還在尋找,但答案可能只是這一、兩年的事了。
今集《港。故》用7分多鐘,帶大家看看這位橋底仁醫七年多的義診路。
-------------
《港。故》:東網每周專題習作,講故事、講香港人的故事,請關注《港。故》FB:http://bit.ly/oncckonggu_FB
Follow埋《港。故》IG,睇更多精彩靚相:http://bit.ly/oncckonggu_IG
繼續義診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本集主題:臺北市立陽明教養院-36周年院慶活動報導
訪問:廖秋芬(陽明教養院 院長)
江志平(國泰慈善基金會)
岳豫西(國泰慈善基金會)
臺北市立陽明教養院於今(4)日歡慶36週年院慶,舉辦「陽明36,樂悠悠(Love U&U)」院慶暨親子園遊會,臺北市市長柯文哲到場慶賀並肯定該院在身心障礙者照顧工作上精益求精的努力,也為該院呼應臺北市政府田園城市政策理念所設置讓陽明寶貝徜徉於大自然中的「樂活田園」揭牌。
院方今年度結合約400餘位志工籌辦熱鬧又有活力的院慶活動,典禮在陽明寶貝太鼓隊振奮人心的鼓聲中揭開序幕,並穿插家長支持團體合唱團的美聲演唱及由服務使用者「小芬」擔任主唱的陽明樂團等精彩演出,最後由柯市長與在場貴賓一同敲鑼宣布園遊會開始。現場氣氛熱鬧非凡,70個攤位提供美食、遊戲、按摩、剪髮及義診等多樣化服務,其中讓人頗為消暑的莫過於「陽明水樂園」攤位,不管是射水槍、丟水球還是滾水球,皆大大滿足夏日玩水趣的想望。另外,奉獻該院不遺餘力的陽明自強(女)童軍團103團適逢6週年紀念日,展現陽明寶貝雖接受社會大眾的關愛,亦有能力奉獻心力,繼續讓愛傳出去。
陽明教養院院長廖秋芬表示,自2014年實施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施行法後,院方更加積極推動保障身心障礙者權益,在36週年院慶更是集近年大成。除了藉由符合輪椅進出坡道及花圃的無障礙設計,給予服務使用者擁抱「陽光」的樂活田園外,還推出「易讀易懂閱輕鬆」在愛裡成長的生命教育繪本,讓服務使用者更容易在面對友誼、生死等議題時,表達自己的想法。另外還包含各式體驗攤位,如化身為城市農夫體驗扦插的樂趣、以葉拓方式製作出清涼一「夏」的扇子等,服務使用者的歡笑與志工夥伴們的愛與奉獻,充分呈現出本次院慶的主軸”Love U&U”的魅力,邀請大家一起來同樂。
繼續義診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本集主題: #財團法人羅慧夫顱顏基金會介紹
#羅慧夫長假雙紀錄片介紹
這集邀請到基金會 #王金英執行長 專訪,談長假雙紀錄片的製作源起,還有羅醫師26年前為何會成立顱顏基金會?目前基金會的運作狀況和服務項目,他們目前正在推廣的「助300位貧困顱顏患者安心上學」公益活動也請大家一起支持。
(以下為08/23新聞稿)
財團法人羅慧夫顱顏基金會於8月23日(日)下午兩點假台灣金融研訓院舉辦羅慧夫醫師雙紀錄片放映會,會中放映記錄羅慧夫醫師1959~1999在台行醫四十年的《長假》紀錄片,及2013年羅慧夫醫師最後一次回台拍攝的《長假過後》紀錄片。羅醫師的學生、部屬、患者暨家屬、朋友,醫療、社會福利及教育等各行業共計200多人齊聚觀賞,大家一起感動回顧曾經與羅醫師共事相處的時光。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黃達夫院長、中央研究院魏福全院士、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先生等人也親臨現場觀片並上台致詞。羅慧夫顱顏基金會董事長黃烱興表示:在資訊爆炸,價值觀混亂的現代社會,羅慧夫醫師一生秉持「榮神益人」的使命,奉行「視病如親」,盡自己所能的幫助他人,對台灣社會做出最大的貢獻,這樣的典範更難能可貴,值得推崇!
《長假》記錄羅慧夫醫師在台行醫四十年貢獻:
羅慧夫醫師的兒子引述馬克吐溫:「你的職業應該成為你的假期」,來形容爸媽40年在台灣的服務就如同是他們人生中的長假,基金會為其拍攝的紀錄片也以此命名。本紀錄片藉由大量的舊照片、現場記錄、人物訪談等完整呈現一個外國醫師如何如克服困難,融入台灣社會,進而成功的改革醫療體制,例如杜絕紅包文化,建立專科醫師制度……等,同時也見證台灣醫療的發展軌跡。
1959年羅慧夫(M. Samuel Noordhoff, M.D.)以醫療宣教士身分從美國舉家來到台灣,於馬偕醫院擔任院長,他以患者需求為出發點的理念催生出燙傷中心、加護病房、自殺防治中心等一時創舉,他為患者的付出連帶也促進台灣醫療發展。
1976年羅慧夫醫師轉任長庚醫院,擔任兩年創院院長,卸下院長職務後於整形外科專心醫治患者、培訓年輕醫生,他在整形外科主任任內,創設台灣第一個整合顱顏外科、顱顏牙科、語言治療、心理輔導及社工的「唇顎裂暨顱顏醫療中心」,關懷患者的生理與心理,落實全人醫療。長庚醫院顱顏齒顎矯正科醫師,同時也是羅慧夫顱顏基金會董事長黃烱興表示:「長庚醫院顱顏中心的成立,是因為有羅慧夫醫師擔任領導人,沒有自己的本位主義,處處為病人的利益著想,才有辦法整合」。而現今台灣顱顏醫療水準深獲國際肯定,羅慧夫醫師功不可沒!
中央研究院魏福全院士說:「台灣有整型外科的訓練制度,雖然非羅慧夫醫師一人造就,但他的貢獻最大。」羅慧夫醫師除了致力推動顱顏醫療發展,更選派學生出國學習顯微重建、泌尿生殖重建、乳房重建等當時台灣缺乏的整形外科專業,並陸續成立顯微中心及美容中心,使台灣的整形外科更加完備。
1989年羅慧夫用他的積蓄成立「財團法人羅慧夫顱顏基金會」,醫療團隊負責治癒患者生理的裂痕,基金會負責治癒患者心理的傷痕。另外,在羅慧夫醫師「培訓海外醫療人才,給他魚吃,也教他釣魚」的理念下,1998年醫療團隊及基金會合作開展海外醫療合作計畫,透過義診、技術傳承及輔導成立顱顏中心等方式,幫助東南亞等醫療相對落後國家也能治療自己國家的顱顏患者,這項送愛到海外的工作仍持續到今天。
《長假過後》傳承羅慧夫醫師的精神:
羅慧夫醫師1999年返回美國,即使退休他仍心繫台灣的醫療團隊及基金會,每年堅持飛回台灣探視學生和過往的工作夥伴。2013年的訪台行程,羅慧夫醫師發表演說、與老朋友相見,是他最後一次回台。
羅慧夫醫師因健康因素不便再搭長途飛機來台,但他一手創辦的顱顏中心及基金會仍延續羅慧夫醫師對患者的關懷,在台灣及醫療相對落後國家繼續照顧先天顱顏缺陷患者。長庚醫院顱顏中心陳國鼎主任也是羅慧夫醫師的學生,他在紀錄片中受訪時說:「老師(羅慧夫)當初帶給我們這麼多,如今長庚有現在的成就,我們要把握時間繼續再推上層樓,不但是造福台灣的患者,更要為我們下一輩的年輕醫生鋪路。」
影像傳遞正面能量 樹立有意義人生價值觀
羅慧夫顱顏基金會表示,辦理羅慧夫醫師紀錄片放映會是希望藉由影像的感染力,傳達羅慧夫醫師的精神,尤其現今台灣醫療亂象:例如醫院面臨「五大皆空」、醫師追逐高利潤的醫美行業、人力失衡、醫病糾紛頻傳等….問題,基金會希望透過羅慧夫醫師紀錄片喚起醫護人員從醫的初衷,同時也希望引導年輕學子樹立有意義的人生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