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以為緬甸二二八是最糟糕的一天,
3月14號,緬甸軍隊再次顛覆我們對「鎮壓」的想像。
校長被殺、修女下跪、警察投誠、僧侶求情,
這些劇情通通在這一週內發生了。
到底緬甸發生什麼事,而國際上有哪些動作對緬甸人民有所幫助呢?
#3月8日 #3條人命
二二八後,緬甸其實還有一次「仰光大獵捕」,發生在3月8日。
當時抗議民眾發起全國大罷工,在緬甸街頭巷尾對抗荷槍實彈的軍方。
人們在大街上、小巷間,甚至是建築物裡和軍方打游擊;
而軍方則是全境封鎖,不放過任何一條馬路,沿街掃蕩。
人民還把女生的筒裙掛在馬路的電線上,
只因為緬甸有個忌諱,男生如果走過女生裙底會倒楣。
於是就變成大街上滿滿筒裙的荒謬畫面。
在3月8日的大獵捕中,至少3名示威者當場頭部中彈死亡,
另外還有超過上千名民眾被捕。
你可能會說,「那我不去示威,乖乖待在家裡總沒事吧?」
不,軍方會闖入民宅裡,看到誰可疑,就直接把人帶走。
#3月9日 #校長被殺
就當你以為事情不可能更糟時,軍方闖進了一間職訓學校,像抄家一樣把學校文件通通帶走,甚至抓走了校長,Zaw Myat Linn。
為什麼要抓一個職訓學校的校長?
因為他同時也是翁山蘇姬「全國民主聯盟」(NLD)的官員。
軍隊抓走他,顯然是要問話,或是殺雞儆猴,
要街頭的民眾識相點,不要再示威抗議,
否則通通都像校長這樣被視為「顛覆國家的反叛分子」。
結果不到一天,監獄裡就傳來一個令人震驚的消息。
校長死了,而且死相非常慘烈。
根據醫院私底下通報,校長是腹部中彈,當場死亡,而且臟器外露!
校長的死讓人民再度怒火攻心。
之前有位19歲抗爭少女Angel鄧家希(Ma Kyal Sin)死於軍警槍擊,當時就已經引發公憤了,這次死的是一位校長,人民還能怎麼忍?
#3月14日 #一天內39條人命
或許是校長和鄧家希的死,讓緬甸人民決心要與軍政府浴血到底,而軍方反而越來越泯滅人性。
在3月14號這天,軍方在緬甸最大城市仰光的「萊達雅區」殺紅了眼,總共殺害了39名反軍政府示威者。
這是自2月1號政變以來,死傷最為慘烈的一天。
軍政府同日宣布萊達雅區和校長所在的雪比達區實施戒嚴,並在晚間斷掉網路,不讓示威者互相聯繫,斷掉集結的可能。
到3月14日為止,緬甸總共有超過126人遭到軍隊殺害,將近2,000人像校長這樣被莫名逮捕,不知道還有多少人死於獄中。
#當事情走向最糟
#只能期盼各國施壓制裁
我們已經看不到緬甸軍政府有退讓的可能了。
就像北京當局之於香港,他們決定要強拿政權、扼殺民主,那是再多條人命都熔不了的鐵石心腸。
既然如此,國外的一點點力量其實就蠻重要的了。
我們之前講過,歐美現在都在採取經濟制裁。
雖然說針對這些軍政府官員個人的制裁很雞肋,他們頂多不去美國不投資美股,
但是如果是針對一整個國家的海外資產那就很可觀了。
根據路透社報導,緬甸軍政府試圖在2月4日政變剛開始那幾天,以緬甸央行的名義,提領存在美國紐約聯邦儲備銀行的10億美元。
這個10億美元的是緬甸的「外匯存底」,就是緬甸存一筆錢在美國,隨時可以交易外匯,所以確實是「緬甸政府」的錢。
拜登在2月10號發布的一則行政命令當中也有提到,
美國除了制裁這些緬甸將軍們,也會對緬甸政府實施出口管制,
並凍結有利於緬甸軍方的美國資產。同時提供醫療保健,幫助緬甸群眾。
你不要小看這10億美元和出口管制,可能一兩天還看不出效果。
但時間拉長一點,軍政府將會一點一滴坐吃山空。
可能的劇本會是軍政府開始內鬨,最後被國內反對力量或是國外維和部隊推翻。
目前已經有許多軍警人員受不了上頭的冷血命令,丟下裝備逃往泰國或印度,這兩國也開始收容從緬甸逃過去的難民們。
軍政府再這樣目中無人,我們終將等到眾叛親離的那天。
除了歐美可以掌握資產,其實其他國家也有不一樣的制裁手段。
我查到一個最特別的是日本北海道大學,
他們本來和緬甸航太大學合作一顆升空衛星,用來監控農漁業指標。
結果現在北海道大學也宣布,為了防止緬甸軍政府將衛星用於軍事用途,先暫時將這顆衛星擱置在國際太空站,並且停止傳輸任何資料給軍方。
而且北海道大學說,自從政變發生以來,他們一直聯繫不上航太大學的校長,這聽起來就很不妙,我已經不敢再想下去。
接下來我將盡量每週幫大家更新緬甸政變的消息。
這很難過我知道,但現實世界就是如此。
國際上不公不義、令人髮指的事還多著,只是我們活在相對和平安穩的台灣,戲稱著自己是鬼島。
殊不知,對緬甸人民來說,他們才是真的活在地獄般的世界。
如果想看更多緬甸政變抗爭的圖,可以點進網頁版
我有附上一些FB和Twitter的圖
https://www.mindiworldnews.com/20210316_myanmar/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緬甸 外匯存底 在 蔡依橙的閱讀筆記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陪你看國際新聞】美國在疫情中的亞洲戰略
☞ America’s COVID-19 Response in Asia
https://thediplomat.com/2020/04/americas-covid-19-response-in-asia/
這篇作者是一個美國海軍陸戰隊,以美國人的角度,觀察美國在 COVID-19 疫情期間,在亞洲的援助,以及跟中國的競爭。
他詳細舉出了阿富汗、印度、印尼、菲律賓、泰國、越南的狀況。
整體來說,他認為美國在這些國家所提供的醫療協助、人道援助、合作投資都還不錯,而中國在這些地方,即使有一帶一路的投資,但疫情來襲之後,中國必須加碼,才能繼續平衡他們本來已經維持的優勢。
他認為疫情本身不會改變大國勢力範圍,但跟其他的事情交互作用就會。
像是西班牙流感本身沒有改變大國勢力範圍,但跟第一次世界大戰合在一起看就會。
以今天的狀況來看,COVID-19 跟美中貿易戰合在一起看,的確是會出現明顯的趨勢變化。
以上是文章內容。以下是我的看法。
這篇寫的比較隱晦,但仔細讀,整體是樂觀的。
說得明白一點,北京之前一直輸出基礎建設,就是用過剩產能,在周邊國家換美金回來。
不過,美中貿易戰,已經讓中國的外匯存底拉警報,甚至有美金的流動性危機,最近又有許多國企民企倒閉潮,中國的美金狀況應該相當不好。
而新聞也看得到,中國嘗試用醫療物資協助,來強化一帶一路。但我們看到各國抱怨快篩準確度差、吵著要退錢,甚至還有採檢器材帶細菌,沒病都採成有病,有夠缺德。
中國的醫療器材水準,如果沒有外商的要求跟品質管控,本身的詐欺文化,讓出口的醫療器材,丟盡中國的臉。
然後中國與周邊亞洲國家,都有利益衝突,像是攔掉東南亞國家的湄公河水源,跟印度的藏南與喀什米爾問題,最近跟緬甸又打起來,這些都是每天在扣分的項目。
在這樣的狀況下,美國的援助實際許多,包括醫療技術提供,以及美國自家印製的美金,都是強項。
在臺灣的角度,美國的國際大戰略,會需要許多有餘裕的盟國幫忙,在基礎建設與防疫醫療,或許都是臺灣參與,並擴大國際認同的好機會。
我們之後可以觀察,蔡英文政府會不會善用這些整合好的口罩國家隊、疫苗國家隊、防疫國家隊,顧好國民之餘,為臺灣提昇國際地位。
以及,是否這樣的援助,會從醫療,擴大到其他基礎建設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