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的掃墓習俗 | 生活知史
今天(2020年4月4日)是清明節正日。新冠肺炎疫情仍然嚴峻,不知道大家是否仍然計劃去掃墓?
【掃墓習俗】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十分重視祭祖。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流行這樣的觀念–「國之大事,惟祀與戎」,意思是說祭祀祖先和眾神,是與通過武力手段平定天下同等重要的家國大事。 儒家創始人孔子為此作了註解,他說:「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祀之以禮。」並說:「事死如事生」。意思是說家族後人對於長者,生前要盡心盡力地侍奉,死後也要同樣盡心盡力地侍奉,這就是孝道。
儒家對於鬼神一般採取「存而不論」的態度,他們提倡祭祖,主要不是出於迷信,而是從道德教化角度考慮。曾子說:「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也就是說,家族後人只有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想到自己幸福生活源自祖先繁衍生息,領會前人栽樹,後人乘涼的道理,飲水思源,才能保持那種淳樸厚道、和睦宗族的道德品質。
【掃墓新風尚】
近年社會上逐步興起手機短信祭掃、網上掃墓等祭奠新風尚。特別是在科技日新月異的當代,互聯網使人們可以足不出戶就能掃墓。有的年輕人在網頁上為去世的親人設專頁,將照片等有關資料放上去,寫上追思懷念的話語,清明前後就上網打開網頁,遙寄心香一瓣,形式也有了,心意也有了,這種省時又省力的新興祭奠方式受到人們的歡迎。
【新冠肺炎下的清明節】
新冠肺炎肆虐,多少影響清明節掃墓的習俗。中國內地有墓園設有代祭服務,工作人員替不能親身來墓園的人士掃墓,向逝去的親屬獻花、敬禮等。也有人利用視頻直播整個過程。 在台灣,政府鼓勵民眾採取分流掃墓、派代表去現場祭祀,其他族人或家庭成員以網路直播方式參與,或者在線上祭拜,以減少人群聚集。
香港政府則呼籲市民避免在清明節當日人多擠迫的高峰期掃墓,應盡量分散在該節日前後更長的日子前往拜祭,以避免構成人潮,增加病毒傳播風險。另外,香港政府於3月底新增兩條法例,限制公眾集會最多四人聚集,間接限制掃墓人數。
*附圖是中華書局1916年《新式教科書》中有關清明埽墓的課文。當時,埽(掃)墓要花大半天,到向晚才歸家。 課文:“清明之日,隨父至山下,埽墓,看山景,向晚歸家。”
#知史 #生活知史 #清明節 #掃墓 #埽墓 #教科書
網上拜祭網頁 在 李臻 Oscar Lee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今晚繼續 #八時恭候!
【疫症下推出網上悼念App📱】
清明節孝子賢孫拜祭先人,係中國人幾千年嚟嘅傳統習俗;今日就請嚟食環署助理署長蔡雨聖,講吓今年當局為咗俾市民喺疫情下都可以繼續拜祭先人,做咗啲咩特別安排,另外有咩安全事項要注意?仲有特別推介電子化紀念先人,「無盡思念」嘅追思先人網頁;最後再講吓綠色殯葬近年嘅推行情況。
#香港開電視 #HKOpenTV #開電視 #77台 #八時恭候 #李臻
#清明節 #食環署 #助理署長 #蔡雨聖 #拜祭 #綠色殯葬
李臻 Oscar Lee
---
想重溫上集有關「香港防疫新形勢」?
網站重溫:https://goo.gl/A5swXL
Google Play 下載:https://goo.gl/AAQoUj
iPhone App Store 下載:https://goo.gl/BwmhNx
網上拜祭網頁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網祭與孝道|細說清明| 20 >
祭祖是中國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
但現代人工作忙碌,加上近年社會提倡低碳生活,網絡祭祀便應運而生。
有人認為,後人透過網絡祭祀,既可隨時隨地拜祭先人,又可達到環保目的;亦有人認為,這樣有違中國傳統,不尊重先人。
究竟網絡祭祀和傳統文化有否衝突?
-----------------------------------------------------------------
~網絡祭祀~
網絡祭祀(online memorial)意指利用網絡進行祭祀,悼念逝去的親友、名人及烈士等。人們可在網頁上傳記錄先人的影像、音樂及文字,亦可為故人建立墓地、紀念堂及祠堂,甚至挑選虛擬祭品及獻花。
早在10年前,內地已有收費的網絡祭祀網,在清明節的高峰期,單在一個網站的每日上網次數便超過60萬人次。
~網絡祭祀興起之因~
| 不受時空所限 方便快捷 |
現代人的生活和工作忙碌,即使在清明假期都未必能到祖先墳前祭祀,移民海外的孝子賢孫更無法趕及回鄉。網絡祭祀不受時間和空間所限,只需輕點電腦的滑鼠便能為先人獻花點燭,縱使身在異鄉亦能隨時進行簡單的追思儀式。部分網絡祭祀者表示,他們不單可在清明節祭祀,偶爾想起故人亦會到網站留言以表思念,免卻長途跋涉回鄉的麻煩,方便快捷。
| 燒紙品促暖化 釀火災毀生態 |
傳統的祭祀方式需要大量祭祀物品,其中紙紮祭品在燃燒時產生溫室氣體,間接加速全球暖化。而且人們在燃燒祭品時,經常不小心釀成山火,嚴重破壞生態環境。加上生果等食物祭品多在祭祀後被丟棄,造成食物浪費。
|拜山鬥多祭品 少過人感蒙羞|
有市民說,在拜山時若發現別人的祭品比自己的奢華,不禁感到這令祖先蒙羞,因此明知過多祭品最後都要被扔掉,仍會花上千元準備。有市民說,網絡祭祀可以減少祭品浪費,祭祀者又能送上不同的虛擬祭祀品;另外,這亦減輕因掃墓而帶來的交通壓力,從而切實推展綠色生活。
| 迎合青年習慣 形式靈活 |
大部分年輕人不喜歡生活受到約束,傳統祭祀所要求的儀式繁複,他們未必同意長輩的做法,加上長途跋涉的祭祀活動亦令其感到疲乏,強行要求他們跟從只會造成反效果。但網絡祭祀能輕易把年輕人的生活習慣與祭祀先人的活動連在一起,除迎合新一代愛上網的習慣外,祭祀形式亦更靈活。有人認為,這可減低年輕人對祭祀的反感程度,亦有助他們重新思考祭祀的本義,達到文化傳承的作用。
| 解決墓地不足 悼念安坐家中 |
城市發展急速,土地不敷應用,墓地需求更成為急需解決的問題。網絡祭祀有助解決靈位不足。當市民習慣並接受網絡祭祀,墓地便不再成為祭祀必需的場地,孝子賢孫均可安坐家中悼念先人。
~網絡祭祀前景~
正當網絡祭祀越來越受重視,其前景又如何呢?一項內地調查顯示,75%受訪者認為回鄉掃墓的傳統不能改變,超過8成受訪者表示將按習俗在清明節親臨墓地祭祀。調查又顯示,30%受訪者反對網絡祭祀,認為有違祭祖的傳統意義。為何他們對網絡祭祀有這樣的態度呢?
|欠身體力行 敷衍不敬|
上一輩人對網絡祭祀不敢苟同,因為在中國文化裡,祭祀是慎終追遠的重要體現方式。人們透過親臨墓地,為先人的墳墓清理塵土和雜草,以及進行拜祭儀式,才能與先人達到情感的互通,繼而表達對祖先的敬意。因此,對於欠缺身體力行的網絡祭祀,上一輩便認為有點敷衍。此外,他們亦擔心簡單的祭祀方式無法把道德和倫理傳承下去,故很反對網絡祭祀。
|傳統祭祀 凝聚家庭力量|
祭祀亦是凝聚家庭力量的重要方式。祭祖期間,分散各地的子孫都會聚首一堂,拉近彼此距離。中國社會長久以來均以家庭作為單位,在危難時互相幫忙,減輕對社會的負擔。但若各自在網上進行祭祀,便阻礙家庭力量的建立,減少社會和諧。有見及此,有人認為傳統的祭祀儀式是有必要保留的。
來源: http://paper.wenweipo.com/2010/06/23/HK1006230057.htm
-----------------------------------------------------------------
#歷史 #文化 #故事 #清明 #網絡祭祀
~專題推介,盡在知史~
《中國之最》
http://www.mychistory.com/?uid=0.4.22.0
網上拜祭網頁 在 網上拜祭- Explore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網絡祭祀(online memorial)意指利用網絡進行祭祀,悼念逝去的親友、名人及烈士等。人們可在網頁上傳記錄先人的影像、音樂及文字,亦可為故人建立墓地、紀念堂及祠堂, ... ... <看更多>
網上拜祭網頁 在 【#社交班清明拜祭】網上拜祭巨星、先人3個步驟!實用教學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因受疫情關係,大家都盡量避免公眾聚集,今年清明節 拜祭 祖先亦不太建議高峰期前往。其實市民可考慮使用這個「無盡思念」程式,進行 網上拜祭 ,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