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亦竹:🇯🇵 日本『異界觀』的人間啟示】
#周末回顧:「祖先保佑,但願下一次能脫下口罩來祭拜....」台灣已經進入農曆七月,也就是俗稱的鬼月,而日本從這個周末開始也是盂蘭盆節,所謂的「お盆」(おぼん;Obon)。傳統上是民眾返鄉祭拜祖先的連休假期。只不過自從2020年疫情爆發以後,到今年已經是連續第二次的「Corona災禍.盂蘭盆節」,依然糾結於該不該跨縣市返鄉、擔憂感染而無法與家族團聚。
.
經歷過一年多的疫情肆虐,民眾在盂蘭盆節奇蹟的掃墓形式也跟著出現變化,除了進入墓園仍需要戴口罩之外,代客掃墓、VR掃墓等服務從去年就已經陸續推出。而一年來因染疫而過世、或是因為疫情期間逝世卻無法舉行喪葬,到了今年則有疫情時代特殊的樣貌,有地方的寺院改以小型的集合式納骨塔,取代傳統常見的墓碑,也可以安排轉移到其他寺院安置,讓防疫在家卻無法長距離外出的民眾,稍微能夠寬心。
.
「お盆」一詞來自於佛教儀式「お盆」。在明治維新之後,日本幾乎所有儀式都轉換成了西曆,所以現在日本都市地帶的お盆,也換成了西曆的7月15日。但都市以外的許多地方,お盆還是一個月後的8月15日,沖繩等地更是保留了原來農曆7月15日的習俗。
.
日本的お盆形態上和台灣的普度雖然頗為類似,但儀式祭祀的對象卻不大相同,雖然日本お盆也同樣是在迎接「異界」的朋友回來人世,而且日本各地也留存著「施餓鬼」的儀式,但和台灣的中元普渡不同,日本的お盆主要還是迎接自己的祖先們回來。為了迎接祖先回到家裡,各種傳統儀式與習俗,其實也隨著時代和社會演進,而風貌漸有不同...
.
#日本 #お盆 #盂蘭盆節 #掃墓 #祖先 #鬼月 #祭祀 #民俗 #疫情 #防疫
維新教儀式 在 J'STUDY留日情報雜誌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今天開始4天(8/13~16)日本即將進入「お盆」假期囉!
お盆(おぼん)
是日本傳統節日,起源於佛教的「盂蘭盆會」,在隋唐時期傳入日本,是為了拯救祖先脫離苦難而舉行的法事。明治維新前在舊曆7月13日~16日進行,明治維新後大部分地區改為8月13日~16日,接近舊曆的日子。
日本人對お盆很重視,雖然不是國定假日,但是很多到外地工作的日本人都選擇利用這個期間返鄉團聚祭祖,各個地方也會舉行盂蘭盆會,跳盆踴り ( ぼんおどり)。是僅次於元旦的重要節日。
#盆踊り(ぼんおどり)
起源於平安時代天台宗僧侶空也所發展出的「盆踊念佛」,然後於鎌倉時代時,由僧侶一遍傳遍日本。
盂蘭盆節時,眾人聚在一起隨著音樂起舞跳的一種傳統的舞蹈,稱為「盆踊り」,盆踊り專注於手部動作並與音樂搭配,是日本夏日風物詩代表之一。盆踊的舞蹈及音樂會因在日本的區域不同而有所不同。
#迎え火
在8月13日的傍晚,人們點起一小堆火,稱為「迎え火」。這也是歡迎靈魂、讓祖先能找得到回家的路的儀式。之後,人們就會把西瓜、水果、青菜、菓子等等貢品擺放到精靈棚上面。
精靈棚又稱作盆棚,是為了迎接祖先回來而設置的棚架,上面會擺放祖先牌位、珍餚以及鮮花和精靈馬。
#送り火
8月16日是お盆的最後一天,人們又再次點起火,這次的火被稱為「送り火」。這堆火是為了將來到人間的祖先靈魂送回他們來的地方。隨著火燒結束,お盆也結束。
送火在日本各地都會舉行,當中最有名是京都的「五山送り火」,在五個山頭燃點不同的文字圖案,吸引不少遊客參觀。
精霊馬
お盆時使用的供品,象徵著迎接及恭送祖先。用小黃瓜及竹筷做成馬,希望祖先能夠騎乘快馬趕快回家。用茄子及竹筷做成牛,希望祖先帶著許多好吃的食物,乘坐牛緩緩回去,這就是「精靈馬」。祭典結束之後,小黃瓜及茄子不能吃掉,通常會埋到土裡或是使用鹽巴清理之後用白紙包起來丟掉。
維新教儀式 在 子迂的蠹酸齋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台灣給人的質感為何就是輸日本?
https://www.ptt.cc/bbs/Gossiping/M.1592221478.A.2FC.html
用最簡單的話來說,就是日本人均富生活過得遠比台灣人久,更別提日本百多年前還保有貴族文化。在明治維新之後,這些貴族大姓雖然被剝奪了特權而改名為華族,但在經濟及文化資本上,仍舊保有十足的優勢。華族在消費文化的講究上,遠勝尋常平民,他們更為講究消費時的儀式性。這些儀式性,換做當代詞彙來形容,就是消費體驗。但這種文化在二戰前,最顯著的影響多是在高社會階層,例如文學、藝術、宗教、科學、法律等領域人才上。
二戰戰敗後,由美國重新建立的日本,則真正實現了均富社會。靠著第一島鏈的優勢,以及多年的美援及外資,日本於50、60年代開始全面經濟起飛,上流華族在文化圈所經營多年的儀式性,通通顯現在了日本人所在乎的消費體驗上。
例如出版品會在乎裝訂方式? 是否配有書函? 甚至是精裝木盒內是否配有敷巾? 大型禮品總免不了搭配風呂敷這類大型包巾,小型禮品搭配巾著的比例更高。因為這類文化早已在日本流傳已久,直至均富社會來臨後,這些成果有如雨後春筍般萌發於日本各類領域上。
以印刷或者包裝這領域來說,台灣之所以質感欠缺,在於多數消費者其實並不喜歡包裝。買了包裝太漂亮的商品,還會被旁人取笑是盤子。因此即便有心經營品牌和包裝的經營者,要投入設計包裝的成本,也遠比日本為高,畢竟台灣在包裝市場上,「公版」的選擇實在太少。或許相同的包裝形式分別在台灣和日本兩地,台灣需要獨立開模製作,而日本只需要採用大量公版中的一個,就能降低成本製造。
除了包裝之外,我認為日本人對於環境的最低要求也遠高於台灣。
齋主我對於台灣某些餐飲業者十分不以為然,在環境整潔上的問題實在太多了。不但店內地板經常有著汙垢、牆上有著油煙所造成的汙垢,餐桌總是擦不乾淨,甚至連廚房的清潔都令人直搖頭。這也是為什麼到了晚上,餐飲業者密集的街道總是蟑螂橫行,因為許多業者根本連自家店面的清潔都做不好。
這還只是基本的清潔要求,若談論到平價餐飲店鋪的裝潢或消費體驗,那恐怕連提都懶得提了。有些店家根本連價目表都寫不清楚,不但在上面塗塗改改,有些還根本沒有統一形式的菜單。連張點菜單都還要用蠟筆在護貝紙上畫啊畫,髒了舊了也沒想過要換,你是要怎樣營造質感和消費體驗?
或許是我對日本的了解太少。
但即便是最鄉下的鹿兒島,也沒有哪間店鋪讓人有髒亂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