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雙語教學以及國際化成為台灣教育機構以至於台灣社會上談論未來與競爭力時的主要論述,這中間隱含著(或明顯的)語言價值與意識形態,是否需要被提到公共領域的討論中,經過正反意見的辯論來得到結論呢?目前看來,關於雙語教學以及國際化在教育場域中,並沒有經過上述的過程,也不是只被設定為是未來目標而已,而是已經成為了執行以及經費補助的指標。忽視教學以及語言背後的意識形態,不管是對將來的學術發展或一般性的文化認同,都勢必會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使用哪一種或哪幾種語言一方面都需要務實的面對溝通以及協調整合的問題,可以另一方面也要認真的面對語言價值以及語言意識形態的問題,而不是將務實的需求順理成章的轉化成為意識形態,來要求人們應該接受某一種語言或某幾種語言。
————————————
2030年的元旦,中華民國總統在電視上發表文告談話,用的會是哪一個語言?
回答這個問題前,必須要先設想一下2030年中華民國是否還存在。樂觀的假設是,在美國的支持下,「中華民國台灣」持續維持現狀。那麼2030年元旦那一天是哪一黨執政?我問了一位選舉賭盤的大組頭,他說,
「教授啊,你哪會遮戇,問這款問題,當然嘛是民進黨!」
「阿彼个時陣總統是啥人?」我繼續追問。
「應該是燦哥胖周瑜。」他從台語轉成了華語。
「Really? Why him?」(台灣的詐騙集團很國際化,英語沒在怕的啦。)
「阿就蔡英文上佮意伊啊!」於是我理解了燦哥為什麼要努力減肥。
「阿William Lai咧,伊敢無機會?」(我想的是力推英語為官方語而且最受獨派青睞的賴清德。)
「伊嘔,機會是有啦,fat chance!」
我當場Orz,但也因為頭撞到地,夢就醒了。
所以我們開場白的問題就更明確了:「2030年的元旦,中華民國台灣總統鄭文燦在電視上發表文告談話,用的是哪一個語言?」如今蔡賴政府如火如荼推動「2030雙語國家」,在2030年到來的那一天,台灣會成為「雙語國家」嗎?燦哥總統會用英語對國人發表談話嗎?
簡答題,台灣的現狀是幾語國家?台灣人最喜歡考試,尤其喜歡考選擇題,所以大學英檢畢業門檻都只考選擇題。好吧,四選一:
(A)單語國家
(B)雙語國家
(C)三語國家
(D)多語國家
我在一門通識課中問過4、5百個大學生,得到的答案以D最多,但也有少數同學選A跟B。選A的人認為台灣只有一個官方語,是單語國家,這似乎合理,但事實是台灣從沒有法定的官方語。選B的理由是國台語是台灣人最常使用的兩個語言,其他的語言很少聽到,這當然不是正當理由。
台灣是多語國家,有數據為證。在2010年的人口普查中,有83.5%的人在家中會說「國語」(華語)、81.9%說台語、6.6%說客語、1.4%說原住民族語、2.0%為其他。各語言的加總為175.4%,顯示平均每人會使用1.75種語言。
台灣是多語國家,且有法律為證:《國家語言發展法》!法定的國家語言目前確定的有19種:台、客、阿美、泰雅、排灣、布農、卑南、魯凱、鄒、賽夏、雅美、邵、噶瑪蘭、太魯閣、撒奇萊雅、賽德克、拉阿魯哇、卡那卡那富以及台灣手語。馬祖地區所使用的「閩東語」尚待確認,而「國語」是不是國家語言的一種,是極具爭議的。
「雙」就是「二」,「一雙筷子」只可能是兩支。所以,「雙語國家」沒有絲毫含糊,就是「二語國家」,不是「多語國家」,也不是「單語國家」。那麼蔡賴政府想要打造台灣成為「雙語國家」,而且2030就要實現,台灣人要問的第一個問題難道不應該是:請問,這「雙語國家」的「雙語」,指的是哪兩個語言?
政府高喊「雙語國家Bilingual Nation」,卻沒有人提問:「Excuse me, what two languages are you referring to?」這清楚的反映了英語和華語的霸權地位,在台灣人的心中已經形成了一種直覺:台灣若要成為「雙語國家」,唯一可能的「雙語」就是英語和華語!
然而,這個直覺可能只對了一半,因為在「2030雙語國家」的願景中,唯一確定的只有英語。2019年1月11日行政院公告的重要政策是:「2030 打造台灣成為雙語國家—厚植國人英語力 提升國家競爭力」。同樣的,從蔡英文、賴清德以及潘文忠的政策談話中,提到的語言只有「英語」和「英文」,絕對聽不到「國語」、「華語」或是「中文」這些字眼,更別提「本土語言」或是「台語」、「客語」、「原住民語」、「台灣手語」。
這個政策的執行,教育部負起了「雙語教育」這個最重要的使命,在「教育部推動雙語國家計畫」的政策說明中,「英語」出現了60次,「雙語」出現11次;「中英文」0次、「中文」、「國文」、「國語」、「華文」、「華語」通通0次。
既然是獨尊英語,何需欲蓋彌彰,為什麼不能提出誠實一點的口號?例如,「2030厚植台灣英語力」、「2030台灣人說英語」、「2030英語讚讚讚」、「2030英語強強滾」。因為台灣人對於一件又一件「國王的新衣」早已麻木無感。
(以上引用自網頁原文)
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351/article/10793
維持家計英文 在 王炳忠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蔡英文感謝美國參議員乘軍機送來的“及時雨”
原來就是所謂75萬劑“疫苗”(何時何牌不明,因為你只是人家“計劃”的一部分)
國民黨也只能跟著“感謝”
一邊說可是這樣還是遠遠不夠
只能期待後面再有“其他國家”提供疫苗給台灣
但其實根本不用“其他國家”給台灣
祖國大陸早就準備以千萬計的疫苗給台灣同胞
不論是要國藥、科興還是BNT
都是WHO認證、副作用遠小於AZ的疫苗
然而陳時中只要一句「大陸打的我們不敢打」(指國藥和科興)
再加一句「大陸不打的不知有沒有問題」(指上海復星代理的BNT,港澳有施打)
好像此事就完全不能再討論
國民黨便默認「不能考慮從大陸進疫苗」
趙少康第一時間急著強調「我沒說要引進大陸疫苗」
甚至還有黨內人士怪起張亞中接受大陸團體捐贈疫苗是「拖累國民黨」
藍綠政客見大陸就髒 聽大陸就怕
可這救命的疫苗不敢碰
賺人民幣時卻又賺得樂呵呵
這就是他們真實的嘴臉
至於小民則是紅利賺不到 疫苗拿不到
說是有選票但也只能投給這些爛咖
骨子裡還被教育成媚美奴性和反中愚昧
如此方能維持那些既得利益者的地位
還美其名叫「民主自由」
這才真是比病毒更要命的心魔
維持家計英文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奈良美智為什麼都畫小孩?最新台灣展覽,10大重點看懂他
日本當代藝術家奈良美智,3月12日起在關渡美術館舉辦的個展引發關注。除了他在疫情期間願意接受14天隔離、親自布展,還為台灣畫了新作。究竟這位一頭白髮、61歲的大叔有何魅力?
沒有公開現身,奈良美智此行來台,除了和他的網友蔡英文、蔡想想(蔡英文愛貓)碰面外,扣除14天隔離、7天自主管理,其餘時間不是在布展,就是隱身在台灣的某一角落。
他出沒在台北街頭、陽明山、夜市、台南、高雄等地,沒人能掌握他下一刻要到哪,就連主辦單位文化總會,都是透過奈良美智的推特發文才知道他的行蹤。
藝評家謝佩霓說,藝術家通常有兩種類型,一種是極度展現自我,穿著鮮豔服裝,恨不得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他有多獨特;另一種則是極度低調,不太麻煩別人,事情盡量自己處理,像是奈良美智。
奈良美智的作品不只有名還很貴,2019年一幅小女孩手藏後方的《背後藏刀》,拍得7.6億台幣,打敗草間彌生、村上隆,成為日本當今最貴藝術家。
但在金錢意義、可愛造型背後,他藉著作品極力保存他未泯的童心。他不接受媒體訪問,展覽開幕前就離台,還錄了一段影片透露,「我會再回來。」
以下是《天下》整理出奈良美智10大看點。
1、孤獨的鑰匙兒童,繪畫找到自由
61歲的奈良美智,過去鮮少在鏡頭前曝光,以至於很多人只認得他的小女孩畫作,還以為他是個「她」,直到幾天前奈良美智和蔡英文碰面的照片曝光,許多人才恍然大悟,畫出療癒人心的作品裡,藏著中年大叔的童心未泯。
1959年出生於日本青森縣的奈良美智,和村上隆一樣,都是日本戰後第一代「鑰匙兒童」。父母為了家計得出門工作,即使奈良美智上頭有兩個哥哥,但因年紀差距太大,成長過程多半是自己一個人,陪伴他的只有鄰居家的羊和附近的流浪貓。他的美學啟發,來自唱片行的專輯封面。
如果說,「鑰匙兒童」的村上隆長大後成為一個八面玲瓏、不甘寂寞的大師,奈良美智卻總記著兒時,和孤獨共處得很好。「我感到很寂寞,音樂和動物成為安慰。比起與人用言語交談,我更擅長與動物交流,」奈良美智曾這麼說。
他的人與作品,都與現實之間恰若其份地保持距離,畫作沒有解說,卻能隱隱聽到龐克、搖滾樂、傳統樂的旋律。奈良美智和社會維持著彬彬有禮、不過度親暱的分寸,保有屬於自身的自由。
2、無性別的小孩肖像,如同自畫像
他畫筆下的小孩,總是生著一顆大大的頭、睜著一雙大眼睛。他們有時斜眼睥睨帶著憤怒,有時閉上雙眼露出祥和神情,簡潔的圖像引起各年齡層喜愛。多數人會認為畫中小孩的性別是女生。不過謝佩霓解釋,奈良畫中的小孩其實沒有性別,每個人看畫作時,都能將自身的經驗投入其中。如同奈良美智在畫小孩圖像時,也是在畫他自己,「他就是你,你就是他。」
然而多數人常問奈良美智,為什麼只畫小孩?「我也不知道,」奈良美智認為他只是無意識地畫出當下的狀態。
有時畫作寫著「No War」、「Stop the bombs」、「We are Punks」等標語,謝佩霓說,「奈良美智對政治、經濟、社會議題有他的看法,但並不是翻桌式的嘶聲吶喊,」反而是選擇用安靜、心平氣和的方式表達,如同社會上的多數大眾。
3、311大地震後,一度無法創作
曾在德國留學生活了12年的奈良美智,2000年後回到日本定居。2011年東日本發生311大地震,奈良美智居住與創作的場所,距離福島核電廠只有100公里,「我內心所謂的創作欲望也隨之瓦解,感覺自己被海嘯帶走了,」地震讓他一度無法創作。
之後他不用畫筆,改用黏土創作,「像是要與那土塊搏鬥般開始做雕塑,」奈良美智說,這段時間他像是回到學生時代,回到單純創作的初心,災後一年才又拿起畫筆,面對純白的畫布,「雖然無法用像以前那樣的速度畫,但可以畫出更有深度的作品。」
4、繪畫高峰《Midnight Truth》
重拾畫筆的日子,奈良美智一次又一次堆疊色彩,再度描繪獨像畫。他表示,儘管有時候畫得很順利,有時候不順,但也發現面對畫面的態度與過往不同,「不是靠著年輕與氣勢往前衝,而是變得能夠深思熟慮。」
2017年畫出他自認是災後的繪畫高峰《Midnight Truth》,畫作中女孩的雙眸露出閃光,奈良說,「我覺得終於畫出自己的真本事。」
5、《月光小姐》有如終點
《Midnight Truth》後,奈良美智持續創作,「只是我變得沒有任何壓力,」更以淡然的態度持續創作。
2020年早春完成《月光小姐》(Miss Moonlight),畫作中的女孩閉上雙眼,臉上沒有笑容或憂愁,淡然地面對人生苦難,畫出了讓心靈療癒的平靜。「她那閉著眼彷彿在想什麼的樣子,是我在2011年震災之後一邊苦惱著各種事情,淡然畫下的作品,也是我自己繪畫的終點。」
奈良美智更直言,「《月光小姐》像是對我說,『已經可以休息也沒關係了喔。』作品完成時,我有種被幸福包圍的感覺。」
這次展覽也能看見長寬超過2公尺的《月光小姐》,近看能仔細看到顏料層次,遠看凝視還能感受到奈良美智內心的恬靜。
6、為台灣畫出《朦朧潮濕的一天》
聽到奈良美智說「繪畫的終點」,以為《月光小姐》是他的封筆之作。好在他受邀來台辦展,「我想畫出能夠與《月光小姐》相稱的作品,」他花10天完成了新作,「抱著多次造訪過台灣的想法所完成的畫,我命名為《朦朧潮濕的一天》(Hazy Humid Day)。」
7、會流淚的《Fountain of Life》
此次展覽除了畫作,還有一件裝置藝術作品《Fountain of Life》。創作時奈良美智先以保麗龍削出模型,再以玻璃纖維強化塑膠(FRP)製作。這件作品會流淚,蘊藏了奈良的想像力與情感根源,引發觀者共鳴。
8、早期觀看自我,近期觀看大眾
這次在台灣舉辦的「奈良美智特展」呈現20多件作品,可分為早期與近期的創作。從最早1984年至1990年末,獨像畫作還未成形前的創作,以及2000年後確立風格的小孩肖像作品、2021年以鉛筆素描完成的創作等。
早期奈良美智的畫隱藏人性陰暗面,「一開始只著重在自我的感受,」奈良美智曾提到,過去的作品像是不懂得和世界溝通的他。但隨著311地震過後,他觀看的視野轉向大眾,畫裡小孩的眼睛不再瞪著人,反而趨向柔和,瞳孔裡還閃著光,像是告訴大家,儘管世界仍有許多殘酷,但不要忘了以赤子之心看社會。
9、在關渡美術館,打造觀展儀式感
展出地點在關渡美術館,是奈良美智本人親自挑選。黃子佼透露,奈良美智希望觀眾開車或搭車到台北近郊,「營造觀展儀式感。」看完走出展場,還能欣賞關渡的風景,獲得平靜,延續他畫作的心境。
10、將到高雄、台南,全年看得到
「奈良美智特展」首波將從3月12日至6月20日於關渡美術館開展,7月、11月分別移師至高雄美術館、台南美術館展出,一整年都看得到奈良美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