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林婉瑜,
是因為我們一起參加了一個作家的交流參訪活動,
記得那是一個要住在外面的,三四天的活動,
所以我跟林婉瑜曾經一起去腳底按摩。
在林婉瑜之前,
我從沒固定追蹤過一個詩人,
(可能蘇東坡跟杜甫的詩會勉強背出幾首)
但她是一個非常非常特別的人,
不只是寫出來的詩,
而是整個人,
是那種讓人想要知道她今天做了什麼的那種人。
林婉瑜最近出版了散文集<可能的花蜜>,
聽她說,因為出版日期是6月18日,
剛好在疫情封鎖當中,
也因為疫情關係,
實體書店都沒有進書。
我好想吶喊:
各位書店的採購們,這不合理啊,
天上的詩神正抓著頭走來走去,感覺不開心!!
以下,如上次訪談艾加凱磊那樣,
我跟林婉瑜也作了一次線上來回的訪談,
分享給你們--
1.
葉揚:
有許多人對於詩人的日常生活,有各種幻想,
是否能談談同時當著詩人的妳,在生活中實際的樣子?
(會問這一題,
是因為不論是當母親或是當妻子,
都是很實際的事,
以我的例子來說,我每天睡醒的第一件事,
就是花時間在廚房裝水,做二十顆冰塊……)
林婉瑜:
一開始被稱為「詩人」其實是不太習慣的,
那是一個穿長袍馬褂眺望遠方的我嗎?
是一個浪跡天涯冒險不羈的我?
有空的時候,我會開車到高速公路兜風,
放眼望去、前方沒車的時候,
把油門踩到底,
把自己喜歡的音樂開得很大聲。
還有我會去買花,一週一次,
買厄瓜多進口玫瑰搭配美國大康乃馨,
進口花卉的飛機都是禮拜一飛抵台灣,
所以禮拜一去可以買到最新鮮的。
厄瓜多玫瑰花瓣多層繁複,
開起來碩大無朋,簡直像牡丹那樣隆重澎湃的感覺!
買回家以後,慢條斯理整理那些花,
搭配顏色、修剪裝瓶,
是讓自己平靜、沉澱的過程。
2.
葉揚:
與妳剛認識時,
妳曾提起妳妹妹生病的故事,
當時讓我印象深刻,
是否可以多談談,
妳的妹妹給你帶來的影響?
林婉瑜:
我的妹妹從小讀書都是第一名,
就連身高都比我高出許多,
她考上台中女中時,
比女中的錄取分數多了二十多分,
不過,後來她因為重度憂鬱和一些心理因素,
沒有讀完女中。
2014年,
我寫了〈世界的孩子〉這首詩,
送給孤單的人。
希望像妹妹這樣流離無依的靈魂可以感受到:
每個人的存在都是與眾不同的,
都有獨特的價值和意義,
都是被祝福的。
〈世界的孩子〉這首詩,有這樣的詩句:
我也是被愛的
被整個世界所愛
被日光所愛
被層層襲來的海浪所愛
被柔軟適合躺臥的草地所愛
被月光以白色羽絨的方式寵愛
被夏夜晚風這樣吹襲
幾乎要躺在風的背面一起旅行
雖然經常
孤獨地哼歌給自己聽
我是世界的孩子
有人喜愛的孩子
(這讓我想起,
羅比剛轉進一個新的幼兒園時,
沒有朋友的時候,
他也經常唱歌給自己聽,
羅比說他唱的都是挪威的森林。)
3.
葉揚:
妳是我心中的好心情作家,
讀妳的文字,能讓人不由自主地愉快起來,
妳曾經感到茫然,人生無以為繼嗎?
林婉瑜:
一開始寫詩的頭幾年,
因為剛好也是我媽媽生病後來過世的過程(罹患癌症),
那時期的我習慣性失眠,挫折感很深。
常有朋友或讀者提到,
我的詩帶給他們溫暖和撫慰、力量和快樂。
在我書寫的過程中,
我創造出來的詩句,
其實首先是安慰、鎮定了我自己。
我創造了詩中的情境,
主要是去擁抱當時有點疲憊、失落的自己。
記得有一次,
妳傳了一篇妳在雜誌上看到的訪談給我,
是性侵受害者談到我的詩,還有手抄我的詩的照片。
偶爾,我會去IG瀏覽讀者分享我的詩文。
知道自己的作品在其他人的生命裡產生意義,
那種感覺是特別的。
葉揚:
在壞日子裡,妳都做些什麼事情?
林婉瑜:
20歲的時候遇到困境,
容易陷入長時間的低潮;
現在受困的話,
比較想讓自己冷靜下來,
去分析為什麼不順利、癥結在哪、如何解決。
因為希望自己早一點回到好的狀態。
4.
葉揚:
妳的先生「江」的職業非常有意思,是調查官,
關於這個事,可不可以多說一些呢?
林婉瑜:
當我的親友知道江是「法務部調查局」的調查官,
他們問過、說過的話像是這樣的:
「工作內容會不會危險?」
「可不可以幫我調查某工廠?」
「我想報案。」
葉揚:
哈哈哈,我看到他,
可能也會忍不住想要報案。
林婉瑜:
大約20年前,
江考上「調查局特考」以後,
在展抱山莊受訓一年,
然後分發。
葉揚:
在展抱山莊受訓時都學些什麼呢?
林婉瑜:
法律,射擊,游泳,擒拿,行動蒐證等等……
#好想一家三口去學這個啊
葉揚:
那麼,當初你們是怎麼認識的呢?
林婉瑜:
我們是透過朋友的介紹認識。
我還記得,我和江見面以前,
介紹我們認識的朋友對我透露:
「江先生是公務員,在調查局工作。」
我還擔心地反問朋友:
「他會不會呆呆的?」
朋友回答:
「不會喔,江先生蠻活潑的。」
他做過府會組(市政府和市議會)組長、北區組長。
他們有時去做一些調查工作,
其實是需要隱藏自己的身分,假裝成路人,
所以他不喜歡我在臉書曝光他的照片。
5.
葉揚:
江先生是否曾經在家庭生活中,
發揮他強大的調查能力?
林婉瑜:
因為工作上經常在辦案,
所以拿有關法律的事問他,
他多少會知道,可以給一些蠻實用的建議。
然後他很會找東西,
家裡大大小小一時之間找不到的東西(鑰匙、印章、眼鏡等等),
要他去找,很快就找到了,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工作上需要去搜索的關係XD
6.
葉揚:
妳的家人理解詩人這份職業嗎?
我不是來自書香世家,
父系家族的長輩或親戚中,
有商人、有工廠主管、有土木工程師、有電腦工程師,
完全沒有藝術創作者或寫作者。
我父親年輕的時候擔任「可口奶滋」餅乾廠的廠長,
他曾經帶我們去參觀餅乾工廠,
對我來說,有一部分童年回憶是充滿餅乾香甜的氣味。
我的母親是家庭主婦。
他們不瞭解文學,
也許可以這樣說:
他們會比較瞭解具體實際的部分,
譬如,我的詩被收入國文課本裡、作為課文,
或者我幫哪個歌手寫了歌,
這種比較具體的事件,
他們比較能理解。
創作的技巧和內容,
比較抽象內在的部分,
他們就很陌生。
葉揚:
家人曾經反對妳當一個詩人嗎?
林婉瑜:
我爸很妙,
我跟他說,
接下來我的詩會和一個電視劇合作,
他立刻問我:
「你要去演戲了?」
完全狀況外。
不過相對的,
我覺得這樣比較好,
我還蠻享受自己一個人在創作的世界漫遊,
不需要身邊的人更多關心,
也不需要干涉或慰問,
就讓我自己一人去完成它。
7.
葉揚:
妳在文中經常提到自己的三個孩子,
對妳來說,孩子的意義是什麼?
林婉瑜:
其實孩子出生的頭幾年不太適應,
尤其老大知霖嬰兒時期特別沒安全感,
24小時都要看到我,否則就哭鬧。
當她學會爬以後,把她放到遠處,
也會無時無刻朝我爬過來……
那時覺得好崩潰啊,
常在心裡對她說:「離我遠一點啦!」
很想有自己的時間。
她11個月大的時候,
曾經誤吞ㄇ字型訂書針,
送到急診室取出來;
國小時曾經連續發燒11天住院……
現在她高二,身高和我一樣高了,
讀衛道中學的甲班,未來想念理工。
回想他們幼小的時候,覺得很不可思議,
時間慢慢的賦予他們、贈與他們個體的獨特性,
譬如知霖從一個啼哭黏人小怪獸,
變成一個喜歡看英文小說的街舞社社長。
老二貝貝經常被學校派去參加作文比賽。
老三小龍很喜歡數學,
有一次他在一張紙上畫了很多神祕圈圈和符號,
說:「這不是十進位,這是極進位!」
這些都讓我覺得很妙。
我覺得,孩子會帶我們看到不同的世界。
一開始以為孩子會像我們,
後來發現,他們是截然不同的個體,
對一件事,他們的理解或表現,
有可能是我們完全沒想過、沒預料到的。
譬如現在看到知霖的物理很好,覺得很神奇,
我以前上物理課都在發呆,
只看得懂課本封面的物理兩個字。
8.
葉揚:
我的孩子前幾天開始上小學了,
他要去的那個學校裡有什麼,
會遇見什麼樣的人,發生怎樣的事,
我們都無法預料。
對於即將要展開新旅程的,幼小的孩子,
這件事妳的想法是什麼呢?
林婉瑜:
我常覺得,
你對羅比說的話、你和他相處的方式,
對小朋友來說是很有啟發性的。
羅比是個幸福的小孩、很有創造力的小孩。
我想到一首我的詩〈童話故事〉。
這首詩對我們從小耳熟能詳的童話故事,
提出現代觀點的思考,
曾經被美國Connecticut大學的詩歌翻譯期刊譯為英文,
也收錄在三民書局的國文課本中、成為課文,
我想羅比可能也會覺得有趣:
〈童話故事〉
1
小紅帽最介意的是
她其實喜歡
藍色的帽子
可是奶奶說 女生要戴紅色
2
睡美人蠻累的
只想繼續睡
偏偏就有人一定要來吻她
3
自從村民知道
誠實的樵夫獲得了金斧頭銀斧頭
現在湖底都是
村民們丟的斧頭
4
第一隻小豬 蓋了海砂屋
第二隻小豬 蓋了輻射屋
大野狼從煙囪掉進第三隻小豬家的火爐
所以第三隻小豬的房子
成了凶宅
5
青蛙王子不太適應 和公主的婚姻生活
他想變回從前那隻青蛙
那隻單身的青蛙
6
放羊的孩子大叫︰「狼來了!狼來了!」
只是這次
沒有任何人相信他說的話
狼慌張的跑到同伴身邊說︰
「怎麼辦?我剛剛看到一個人類!」
7
龜兔賽跑的獎品是
一箱紅蘿蔔
所以烏龜又從終點慢慢的 把紅蘿蔔扛回去
交給在路邊睡覺的兔子
#好有意思的詩
#想到烏龜爬半天最後得到紅蘿蔔
#那無奈的感覺如此鮮明啊
後記:
除了詩以外,
我也很喜歡讀林婉瑜跟孩子的紀錄,
比如說:
她的大女兒知霖曾經在週記上寫過:
又要段考了,好煩喲,
如果段考是一個人,
我要揍爆他的臉。
還有小龍喜歡一個女同學,
他的說法是:
那個女同學的臉可愛,
肩膀也可愛!
這些文字都收錄在她的新書〈可能的花蜜〉中。
而自從林婉瑜講述了她離世的母親,
不瞭解文學但很支持她的父親,
她與三個孩子的奇妙笑語,
跟調查官之間的愛情鬥智,
她就成為我,
無論如何會繼續追蹤的創作者。
最後分享我特別喜歡的,
關於林婉瑜在婚前去相親時遇到的故事:
F男:
他是和媽媽一起出現的,
他遞上名片自我介紹,
可能因為我說話的聲音小,
每當我回答什麼,
他媽媽就會把頭壓低、把臉湊過來,
想聽清楚我說的話。
短暫半小時談話,
氣氛因長輩的過度關心而緊張了起來,
只要男人說了什麼,
他媽媽的眼光就掃射向我,
等待我的回答,
並且不時湊過來看我的表情,
像是分析我的話語成分般審視著我。
我想到電影《Men in Black》裡的「雙頭男」,
F男脖子上也有兩個頭啊,
大頭是他、小頭是他媽媽。
如果F下次約我見面,
他媽媽一起出現也不用意外。
一起看電影的話,
想必他媽媽的頭會湊過來吃他的爆米花、喝我的可樂。
#可能的花蜜 #林婉瑜
#這本可愛的書歡迎大家上網路書店支持喔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530的網紅C.C. Music Studio 姜采希,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與大包老師一起合作的第二支COVER 是文青路線的告五人-在這座城市遺失了你 三級前的錄影存檔,大包老師在居家工作期間又強化了剪輯技能 聽聽看這首抒情療癒神曲,用古箏和爵士鼓如何呈現 大包老師的其他據點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dabaolindr...
給我一支煙電視劇 在 朱成志的華山論劍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改革開放40週年 :回顧中國人赴美留學史
1978年7月某天凌晨3時許,美國白宮的電話驟然響起,總統吉米•卡特從睡夢中被叫醒。
電話來自北京,打電話的人是總統科學顧問弗蘭克•普雷斯博士,他正在中國訪問。 除了遇到危機,卡特擔任總統期間很少在半夜被叫醒。
卡特問,為什麼這麼早打電話?
普雷斯向他報告說,此時正和鄧小平會見。
卡特問,是有什麼壞消息嗎?
對方說,不是,他問了一個我無法回答的問題,他想知道能不能送中國學生到美國留學。
“當然可以。”
“他問能不能派5000人。”
“你告訴鄧小平,他可以派10萬人。”
那時中美還沒正式建交,十一屆三中全會還沒召開,一窮二白的中國面臨著一堆亟待解決的問題。
“美國戰略智囊”布熱津斯基對鄧小平當時的做法很驚訝,他在回憶錄中曾發出疑問:把中國最聰明的孩子送到美國去,難道他不知道當時中美兩國生活條件的差距 嗎?
鄧小平不那麼認為。
早於這通電話的1978年3月18日,在全國科學技術大會開幕式上,鄧小平說:“任何一個民族、一個國家, 都需要學習別的民族、別的國家的長處,學習人家的先進 科學技術。我們不僅因為今天科學技術落後,需要努力向外國學習,即使我們的科學技術趕上了世界先進水平,也還要學習人家的長處”。 那一年的6月23日,針對留學生派出工作,鄧小平有說:“我贊成留學生數量增大,主要搞自然科學”, “要成千成萬地派,不是只派十個八個”,而且,派出 留學生“要千方百計加快步伐,路子要越走越寬。”
鄧小平在全國科學技術大會開幕式上講話
那是一個一度封閉的大國,在特殊歷史時期再次推開國門。
此後,乘著改革開放的東風,湧動著中國人熱情、智慧和鬥志的留學大潮拍天而起,以不可阻擋的力量向海外世界卷去。
1978-1979 破曉
1978年12月26日晚八九點,小雪,一架飛機靜靜地停在首都機場停機坪上。 52名中年人穿著黑大衣和黑皮鞋、帶著黑色手提包,順序登上飛機,他們要途經法國巴黎轉機去美國留學。 當時,中國經濟落後,外匯奇缺,這麼多人一共就只有50美元,被領隊揣在兜里。
彼時的中國,剛剛開始從革命的狂熱中醒來,貧窮如一根芒刺穿透剛剛甦醒的肌膚,讓人感覺疼痛。
1978年12月26日,首批52名赴美留學人員到達美國
登上飛機的一剎那,這52個人還有些恍惚,在此之前,沒有一個人想到自己能得到去美國的機會。 這是因為,很多人來自“剝削階級家庭”,這種包袱彷彿也有萬鈞之重,足以影響一個人求學的自信心,甚至將他壓垮,大家因此也心有餘悸,害怕萬一去了,國家 的路線改了,就倒霉了,要么回不來,要么回來了又要被戴帽子。
教育部告訴他們,這是國家的需要,是鄧小平的命令! 到美國去學習他們的科學技術,回來給國家做貢獻,這樣大家才得以安心。
1978年12月底,國務院副總理方毅在人民大會堂為首批52名赴美留學生送行
柳百成,第一批出國留學52人的總領隊,在停止教學的日子裡被打發到鑄造車間勞動,他白天扛沙子,晚上堅持閱讀英文專業書籍,邊看邊做筆記,筆記本積累了一尺多 厚。 開始第一批留學生選拔時,他已經45歲,當時機械工程系分得了一個名額參加清華大學的選拔,系主任親自面試,他得了第一名。 接著學校、教育部也組織了統一考試,他連闖三關後最終入選。
1978年12月26日,飛機萬里西行,滿座的中國學者難抑心中興奮,當時大家對美國就像對月球一樣陌生。
這52名公費留學生學成後,悉數回國,成為了各個領域的佼佼者,個人命運的軌跡也因此發生急速轉折。 1981年初,柳百成回國。 當年清華赴美的9人中,如今已有3人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或工程院院士。 柳百成也在促進信息化技術與先進製造業深度融合上作出了自己的貢獻,使愛國奉獻、報效祖國的夙願得以實現。 改革開放確實為知識分子帶來了春天,使知識分子有了充分發揮聰明才智的平台。
52名首航留學生名單
1980-1983:生長
70年代末的中國留學生所學專業主要集中在科技領域,而到了80年代,更多的留學生選擇了經濟學、企業管理等專業。 這種微妙的變化跟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分不開。
52人去美國留學的次年,中美建交。
在金門島,聽到這個消息的27歲台灣陸軍連長林正誼,站在一塊巨石上,凝望著對岸,內心正翻騰著大海一樣的波濤。 林正誼當即判斷出,腐敗的國民黨當局“反攻”大陸是零概率事件,日後的中國一定會更加開放的走向世界舞台。 在一個夜深人靜的晚上,他悄悄下水,遊了三個小時後到達大陸,隨後就讀於北京大學經濟系,林正誼還給自己改了個名字叫“林毅夫”。
1980年,還在北京大學讀大三的22歲青年易綱被派往美國學習經濟及管理,初到時,他揣著2美元,一邊留學一邊靠給學校食堂洗盤子賺生活費。 兩年後,林毅夫被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舒爾茨看中,推薦到芝加哥大學學習農業經濟;曾睡在易綱上舖的海聞從北大畢業,但沒能拿到公費留學,只能 考慮自費,他騎著自行車往返於學校與北京圖書館,從北圖抄寫下美國大學的地址,一封封信寄向美國,最後被加州長灘州立大學錄取,成了改革開放後北大“自費出國 第一人”。 10多年後,這三個命運軌跡若即若離的海歸聚在一起,創立了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也就是後來的國家發展研究院。 從創立到現在,越來越多的留美、留英學者加入其中,他們認為這是研究中國問題最好的地方。
1994年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成立初期合影(左起:張帆、易綱、林毅夫、德懷特•帕金斯、帕金斯夫人、海聞、余明德、張維迎)
1984-1991:大潮
80年代的中國依然不富裕,但改革開放無疑給予了人們通向未來的信心。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和“商品經濟”的合法地位被確立,無數願意用雙手創造財富的人一頭扎進神秘莫測的“海”,開始了一場改變命運的探險。 社會大環境在不斷改變,國人生活的細枝末節也在悄然變化。 “板磚”單卡收錄機、鄧麗君在甜柔的歌聲,崔健“平地一聲吼”,一首《一無所有》,爆炸型的燙髮, “離經叛道”牛仔褲、T恤衫……
在那個特殊的新舊交替時期,長時間的精神壓抑之後,國人發現所有的事物都是前所未有的新鮮,而被新鮮事物包圍的自己是從未有過的年輕!
當時,倍感年輕的還有中國的企業,1984年被很多人稱為“公司元年”。
越來越多不甘庸碌的人,用“下海經商”取代了“拿鐵飯碗、掙死工資”,一大批日後馳騁一時的公司,諸如“海爾”、“健力寶”、“蘇寧電器”、“聯想 ”、“万科”等得以誕生。
同樣是在1984年,留學這件事也迎來了大潮,這一年,國家頒布了《國務院關於自費出國留學的暫行規定》,打開了人們自費留學的渠道。
龍門陡開,江鯽飛躍,此後積壓了十多年的人才狂潮再次噴湧! 中國留學生帶著那個年代特有的激情、勇氣和夢想去往世界各地。 他們看起來有點“狂”,但“狂”的很有底氣。
1985年,吳鷹做了一個艱難的選擇——從待他不薄的北工大辭職,考入美國新澤西州理工學院,帶著一箱行李和30美元,隻身一人來到美國攻讀碩士學位,十 年後,他創辦UT斯達康公司,靠一種叫“小靈通”的電信產品聞名一時。
他們用一種非常艱苦的過程證明了自己的堅韌。
出身於陝西西安的張朝陽在考取李政道獎學金時,對手是祖國各地的700名尖子生,競爭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最終,他成為被選中的100人之一。 後來有人問成為搜狐掌門人的張朝陽:“在面對風險投資時心理壓力能不能承受?”他回答到:“這些壓力比起我在清華參加考試的時候的壓力要小得多。“
1986年,閻焱、熊曉鴿、張朝陽、張亞勤去了美國。
1987年,徐小平先去美國,再到加拿大,刷了很久的盤子,田碩寧也在這一年去了美國,之後成為亞投行第一任行長的金立群則赴美國波士頓大學經濟系研究生院進修 。
越來越多的青年奔向國外。 僅在1985年底,出國留學生的總人數就達到3.8萬人,其中自費留學生7000人。 在之後的十多年間,這些人中的很多人都將回到中國,政界、學界和商界都將不乏他們的身影,中國未來的新技術、新理念和IT產業等將由他們擔負支柱。
這些後來中國各領域的“領航者”,此刻都默默地奔波在各自的留學之路上,誰也不會想到,時代會在某個瞬間猛一轉身,把聚光燈打在他們身上。
4、1992-2002:激盪
跟80年代的“浪漫”有所不同,90年代日漸商業化的時代特徵,讓中國不再像過去那樣充滿神秘感和難以琢磨。
不過,在意識形態領域,兩種不同的聲音仍然在隔空交鋒。 如果僅僅從報紙上的爭論來看,1991年的中國瀰漫著改革是姓“社”還是姓“資”的硝煙。 而事實卻是,爭論如江面上迷眼的亂風,實質性的經濟變革卻如水底之群魚,仍在堅定地向前遊行。
1992年鄧小平南巡,一系列講話的核心其實是對無所不在的意識形態爭論給予了斷然的“終結”,改革開放新一波的浪潮由南向北,在經濟上形成了強烈的號召力。
很多國人都從中嗅出了巨大的商機,很顯然,一個超速發展的機遇已經出現。 這時候,需要的就是行動、行動、再行動! 此後又出現了一波辦公司熱。
“海歸”也是中國實現現代化的重要部分,與經濟加速相對應的,是留學政策的進一步鬆綁,“支持留學、鼓勵回國、來去自由”被確立為留學海歸政策的指導思想,這一掃80 年代末一度對留學政策有所收緊的陰霾,給留學潮又加了一把火。
於是,雄心勃勃的人都琢磨起留學來:從商的,想到海外賺得第一桶金;搞文化的,一心盼著成為世界文化的主流;演藝明星們,也開始惦記著衝進好萊塢、 百老匯。 有人甚至帶著“外國月亮比中國圓”的幻想,盼著盡快走出國門。
1993年,一部叫《北京人在紐約》的電視劇火爆全國,將出國熱真切地展示在每一個中國人面前。 “如果你愛他,就把他送到紐約,因為那裡是天堂;如果你恨他,就把他送到紐約,因為那裡是地獄。”片中,姜文扮演的音樂家王啟明,在紐約無論如何 掙扎都無法實現自己的音樂夢想,最後成為了一名商人,這是那一代人世俗意義上的成功模板。
《北京人在紐約》劇照
借助一股股留學潮,有人懷著各種想法趕赴世界各地,也有人正從世界的某個角落匆匆趕來。
中國的改革開放1992年之後進入黃金盛年,互聯網這項科學技術正在太平洋彼岸落地,開始商業化,展現其迷人的魅力,中國也正迎接這一股互聯網衝擊波。 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中國互聯網大潮中,“海歸”們也在這一時期鬼使神差地入局。
1995年,走下飛機舷梯的張朝陽感到一陣寒意,他搓了搓手,拎著兩個手提箱向機場外大步走去。 多年的美國生活,讓張朝陽有了“小布爾喬亞式”的審美,扎小辮,POLO衫,戴墨鏡,而迎接他的,是一片未知。
1999年國慶,大家的名片上開始印e-mail地址了,街上有人穿印著“.com”的T卹了,李彥宏斷定:互聯網在中國成熟了,大環境可以了。 於是,他決定回國創業。
同年,陳一舟與兩位斯坦福大學校友楊寧、周雲帆回國。 此前他們曾一起回中國轉了一圈,得出一個結論:世界上發展最快的地方都在這兒了,不來這兒,去哪兒呢? 後來他們創辦了一個叫ChinaRen的公司,也就是後來的人人網。
儘管有著諸多不如意,對未來的生活也沒有全然把握,但他們還是回來了,理由只有一個:在美國雖然拿著高薪但找不到自我,不如回國創業。
接下來的時光裡,每個行業都將被“互聯網思維”攪個天翻地覆。
儘管各種優秀“海歸”或出於夢想,或出於商機選擇回國,但這也難以掩蓋這一時期中國大量的人才流失,2002年,也就是中國被世界貿易組織接納的次年,出國與 歸國人數之比一度達到了6.94∶1,也就是說,每7名中國留學生中僅有1人回國!
5、2003-2018:歸來
進入新千年,一切都變得很快,“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成為這個時代最強有力的註解。
出國留學的方針得到了很好的貫徹,自費出國留學限制被徹底廢除,工牌出國留學政策在培養高層次留學人才方面持續發力,吸引留學人員尤其是高層次留學人才回國工作為國服務所 採取的政策不斷健全,出國教育效益極大增強。 2010年7月,《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發布,堅持“支持留學、鼓勵回國、來去自由”的方針。
與蒸騰上升的綜合國力相對應的,就是此階段滾滾洪流般的留學潮,中國已悄然成為全球最大的留學生輸出國之一。
擁有更多選擇的學界精英和商界大佬,選擇將孩子送出國去,出國留學逐漸呈現出了低齡化的趨勢。
前首富王健林在兒子王思聰兩歲時選擇將他送到國外上寄宿學校,從新加坡Swiss Cottage小學,到英國溫徹斯特公學,再到倫敦大學學院哲學系,王思聰一路在國外接受先進的教育 ,養成了張揚的個性。 同樣是前首富的劉永好,做出了同樣的選擇。 1994年,劉永好將女兒劉暢送到美國西雅圖小鎮女子學校讀高中。
出同樣的選擇的,還有很多企二代。 娃哈哈二代宗馥莉就讀於佩珀代因大學;碧桂園二代楊惠妍就讀於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聯想柳傳志的女兒柳青就讀於哈佛大學……
此階段,不僅精英人士、商業大佬選擇送子女出國,越來越多的普通家庭,也加入到送子女出國的隊伍中。 2018年,中國出國留學人數突破了60萬。
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留學生選擇了回國。 從2003年開始,中國出國與歸國人數之比不斷縮小,2010年為2.11:1,2015年為1.28:1。 少數人的選擇成了多數,近五年來回國人數占到了出國總量的70%。 更重要的是,歸國者中,精英大有人在!
據中國與全球化智庫發布的調查,海歸創業集中於國家戰略新興產業,在海歸創業者中,58.3%擁有個人專利,65.9%從海外帶回了技術,絕大多數處於國際先進和國內先進水平 。 相對早年的迅速復制海外商業模式,近兩年的海歸技術人才在生物製藥、AI、新材料等技術創業領域扎堆。
國外很多國家的條件還是比中國好,為什麼選擇回國?
回答歸結起來無非兩點:除了中國的機遇,還有國外的天花板。 很多技術人才直言“在美國,華人技術人才能躋身管理層的不多,可能會一直寫代碼。”
2017年初,被稱為“矽谷最有權勢的華人”的微軟前全球執行副總裁陸奇歸國,成為新版精英歸國的代表。 這些歸國精英或直接投身到創業大潮中,或加盟大互聯網公司任高管,或致力於開拓國際市場。 除了商業精英,還有一批國際公認的科技大咖歸國。 2008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建係以來最年輕的終身教授和講席教授、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施一公做出了回國決定,哈佛八博士王文超、張欣 、張鈉、王俊峰、劉青松、劉靜、林文楚、任濤在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科學中心……
西方媒體評價: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像中國一樣,如此重視吸引流失在外的人才回國。
改革開放40年,歸國留學生與鄉下知青、高考學子、下海闖蕩的商人和進程務工的農民工一起,成為推動中國崛起的重要力量。 40年中,這群中國人“晴天搶幹,雨天巧干,白天大干,晚上加班幹”! 不知不覺中,世界卻驚奇不已,一個曾經落後的中國,經濟總量已成為世界第二。
改革開放40年,是中國青年學子負笈海外、勵志報國的40年,是中國教育學習、借鑒、赶超的40年,是從人才輸出到人才回歸的40年。 與此同時,這支源源不斷的留學大軍為中國的社會經濟建設輸入了不竭的新鮮血液,拉近了中外教育、科技的距離,推動了中外人文交流,提升了中國在國際社會上的影響 力。
40年歸來,當年第一批的出國留學生已經白髮蒼蒼,他們作為中國留學歷史變遷的見證人,也見證了中國改革開放、科技發展、經濟騰飛。
時代車輪滾滾向前,留學的歷史不斷變化,不變的,是千萬萬萬像他們當年一樣奮力奔跑的人
給我一支煙電視劇 在 欣匠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四年前夏天的某個下午,我對自己的身體彷彿有所感應,去買了驗孕棒,惴惴不安的看了結果,兩條線。
和第一胎的驚喜萬分,是截然不同的心情,初時我一絲喜悅也沒有,腦中迅速的把自己最近的行為掃描一遍:照了胸部X光、吃了止痛藥、似乎還喝了點酒,以及,我做了電腦斷層,為的是牙齒的治療。我和M商量了一下,先一起到住家附近的婦產科檢查,尋求醫生的意見。 年紀看來是我們父輩的醫師很快地告訴我檢查結果,確實是懷孕了,我也把我的疑慮全數提出。吃藥和喝酒的部分還好,很少量不太會有影響,我最擔心的還是電腦斷層是否會影響胚胎或是之後的胎兒,甚至出生後的發展。對方也很快地告訴我他的結論,而這個結論是以幾個問號來呈現的。
「你自己是護理人員,怎麼會不知道CT(電腦斷層)影響有多大?」(…其實我不是)
「如果以後產檢有什麼問題,或是長大哪天生了什麼病,你會不會後悔自己當初的決定?」
「要是他以後沒有上台大,只考上陽明,你會不會想著是不是當初的CT造成的,你要怎麼跟你婆婆交代?」
當時心亂如麻,我忽略了短短幾句話所隱含的冒犯,事後回想起來是很不舒服的。在醫師斬釘截鐵的態度下,我們很快地做了決定,不留。從診間走到櫃檯不到半分鐘,說不上來有什麼心情起伏,直到批價的時候才知道,原來這藥要自費,還不便宜要幾千塊,而兩人身上都沒有太多錢。走出診所去領錢的路上,我猶豫了,跟M說等等吧也不差一兩天,我很快地傳訊息給幾個同學,婦產科專科、放射科專科、牙科專科,真的很感謝他們,即使平常我疏於聯絡,同學們仍舊非常迅速地回應我。所謂的回應不是模稜兩可的寶寶可能會考不夠好..,而是直接告訴我牙科電腦斷層的輻射量數字是多少,其實相當低,和一般想像中的胸腹部電腦斷層差很多;孕婦可以承受的輻射線劑量、輻射線對胚胎的影響是全有全無率,會受到輻射影響的胚胎本身也留不住;以我所承受的劑量,也沒有證據顯示會影響智力和發展‧‧‧等等。有憑有據,引經據典。
看到這些數字,我心裡已有七成改變主意,又想更安心一點,晚上我們衝到之前產檢的禾馨想掛蘇怡寧醫師的門診聽第N意見,當然是沒掛成。好在之前幫我檢查的林佳慧醫師隔天早上就有診,見到林醫師之後我劈哩啪啦講完我發生的事情,林醫師只淡淡的表示,不會有影響的(事隔多年我並不記得林醫師的原話,為了不造成林醫師的困擾或是我有所誤解,就簡單帶過,不過一開始老醫師勸我不留的那些話我倒是一個字也沒忘…)。 走出診間之後,不需要問對方,我和M都有共同的答案,既然做了決定,日後寶寶萬一發生任何事情,都要理性面對,確信都與今日種種無關。但我們也約定這件事情先不跟家人說以免大家擔心,僅有幾個密友知道。我的焦慮在短短不到24小時內,隨著諸多專業人士的釋疑,跟著煙消雲散,在懷孕過程中我再也沒把任何事情往當初的行為聯想上去。
寫到這裡,如果我要開始痛罵一開始的老醫師,害我們在那個晚上差點失去這麼可愛的女兒云云,就太狗血太矯情了。事實上按照我們的個性,即使領了藥回家,肯定也會多方詢問,以獲得最佳解答,不會那麼輕易就放棄,雖然至今我們偶爾會開個小玩笑說,幸好當時身上沒錢哪。只是當初那幾句帶有那麼一點歧視意味的話,再回味起來就真的不舒不爽了。這幾句「教訓」,背後是對女性身體自主權的貶抑,還有業內人士嗅得出來的,一絲醫師對護理師高高在上的味道。原來我們對自己肚子裡胚胎的去留的決定權,竟是建立在婆媳上尊下卑的框架裡。而雖不知為何對方對我的職業印象有出入,但我相信若對方知道我實際上也是一位醫師,恐怕態度會大轉變,最起碼我不會聽到訓導主任的腔調,我會獲得更尊重的說法。
「你不覺得他講那些話在歧視女性嗎?」我問,M搖搖頭說並不是,因為對方是深入骨血的歧視女性‧‧‧‧他不覺得這觀念或是態度有什麼問題,所以當他說出那些話的時候,是沒有「故意的惡意」存在的。這個說法頗為精闢,原來M的中文偶爾也有靈光的時候,平常怎麼很少講人話呢? M還說當下他心裡不合時宜的暗自回答:陽明很好了吧! 我自己都考不上! 真不愧是我老公,何時何地都能有垃圾話。
這件事情帶給我自己的感受和影響是多方面的,首先是這個過程,讓我深刻體會到什麼是生命中的貴人,原來我受的教育,我走的路,最受惠的是我自己。隔行如隔山,跨科如跨海,我對本科之外的所有知識是那麼的微薄近乎無知,不光是這個事件,有小孩之後我手痛、腰痛、腳麻、小孩看電視會不會傷眼,都要感謝神內貴人、骨貴人、麻醉貴人、眼貴人,謝謝眾小主的恩澤。
再來是我有沒有問題? 當然有,我自己是專業人員,卻沒有在照射X光和斷層之前檢視自己是否有懷孕的可能性,我對自己「應注意而未注意」,我得負最大的責任。推己及人,雖然本來就是該做的,日後我每一次要安排相關影像檢查,更會親自確認女性患者是否有懷孕的可能。縱使不對胚胎有實質的影響,這確實會造成一位母親的不安與不悅,能避當然要避。結果就是歐巴桑病患們一臉嬌羞的說:謀科稜啦! (嘿! 現在科技日新月異,我哪知蚌要到幾歲才沒可能生珠)。以及,少女們各種靦腆的搖頭。
那如果,今天面對這個關鍵叉路的不是我呢? 如果,只是一般的民眾呢? 幾句煽動而沒有根據的話語, 就這麼定了多少的生死。親愛的妳,請相信科學,不要只憑感覺。我們有義務也有權利保護自己,對自己的身體有最大的決定權,當面對類似的問題,如若對方提不出有建設性的論述,記得要尋求第二意見。不更新資訊,在原地踏步的醫師,畢竟是少數。
*******
我家Zoe的事還沒完,懷肥倫的時候我就有妊娠糖尿病,產後再測葡萄糖耐受性也沒過關,第二胎血糖會偏高是注定的,然後在這回懷孕前期,林醫師就發現我的雙側子宮動脈壓力過高。說到林佳慧醫師,我真的相當感謝她,平常每次產檢的超音波都譬美高層次在掃,到真的高層次那天我還因為平常聽太多差點睡著(喂),看到的人請不要誤會,不是真的每次都掃超久啦不要為難林醫師,我是要表達林醫師的細心。子宮動脈壓力若居高不下,可能導致的後果是寶寶太小,妊娠高血壓,最危險的是發生子癲前症,簡單說就是學生時代去完婦產科可以什麼都不記得,卻一定會對這個病名有印象的急症重症。
所以,我又焦慮了,在我以為懷孕不過如此而已,又來了一個新的問題。於是我又啟動貴人模式,是當時我還任職的醫院,婦產科的同校學弟李醫師。其實李醫師在我懷肥倫時就給予我許多心理上的支持,當時一個妊娠糖尿就讓我整天在崩潰邊緣,每每和他聊完總能放鬆心情繼續往前走。然後李貴人就問了:學姊你有驗PIPF和PAPP-A嗎? 可以預測子癲前症發生的機會。其實我在禾馨的診間當下林醫師就查過了,我並沒有自費檢驗這些項目,當下也過了最佳抽血時機。時間無法回頭,追究已無意義,學弟當機立斷就開了阿斯匹靈給我,這也是林醫師在診間就建議過的,我就這麼一路吃到中後期。
之後是每次產檢都聽到壓力仍高、壓力仍高、壓力仍高。也許有些人會有一點點印象,我曾經在某一段時間內奉行低鹽甚至近乎無鹽飲食,導致一家三口去M的車聚時,我帶的飯糰根本沒味道,M還對隔壁人家的雞湯垂涎欲滴這件事…..這一切都是跟預防妊娠高血壓有關。記得有一天我實在太嘴饞,開了一盒杯麵來吃,又怕太鹹,最後粉包才撒了一咪咪進去,M直翻白眼說這種吃法不如不吃。嘿! 那可是我一生中吃過最難吃又最好吃的泡麵,它當然難吃,根本就一點都不鹹! 它也實在好吃,幾個月沒吃到這麼不健康的食物,我簡直要流淚。幸運的是,懷孕中期接近後期,我的子宮動脈壓力終於回到正常值,也結束數個月不能吃泡麵的煎熬(誤)。
在經歷過這些之後,我得知身邊女性好友懷孕,總是會苦口婆心的勸說,自費產檢在能負擔的狀況下,能驗就驗,能做就做吧。我自己發生的事情事後回想是那麼的微不足道,也許當初驗不驗,都不影響治療和結果。但有些狀況就沒這麼輕鬆了,羊水穿刺後勢必有些母親必須心痛地放棄,甚至到高層次那一關,還有人幾乎不敢相信卻又必須堅強的面對各種需要引產的問題。懷孕從來不是簡單的事情,生產更是到鬼門關前走一遭,當那些令人心碎的故事,真切地發生在離你很近很近的地方,離你很近很近的人‧‧‧‧
我從小到大的綽號沒什麼可取的,唯一叫起來比較可愛的,就是「欣匠」。在我寫部落格之前,也只有一個人會叫我「欣匠」,我曾經問過她為什麼這樣叫我,她歪著頭想了一下說,就覺得這樣叫很可愛啊。(而且那個欣要發成ㄒㄧㄣˊ ,兩個字要講得慢慢的,才夠可愛。)
就是這麼近。
那衝擊之大可想而知,導致我已經順利度過血壓那關,在進產房之前,仍以一種交代後事的態度對著M說萬一如何,我的選擇是什麼,也請M務必考量自身能力做出判斷,我相信他。M並沒有像電視劇裡那樣捂著我的嘴說:別說這樣不吉利的話! 而是點點頭表示理解。
親愛的妳,請保護好自己,對懷孕和生產,都要以最謹慎的態度面對,我們不是要無病呻吟,而是在能力範圍內做好準備。因為即使,已經用最高規格來準備,卻仍可能發生憾事。或許終究避無可避,只能一嘆,但可以提早發現的問題,可以小心處理的狀況,別讓它成為生命裡的遺憾。
( 同樣內容收錄於部落格: https://plusheart.com.tw/kids/ )
給我一支煙電視劇 在 C.C. Music Studio 姜采希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與大包老師一起合作的第二支COVER
是文青路線的告五人-在這座城市遺失了你
三級前的錄影存檔,大包老師在居家工作期間又強化了剪輯技能
聽聽看這首抒情療癒神曲,用古箏和爵士鼓如何呈現
大包老師的其他據點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dabaolindrums/
Facebook : https://www.facebook.com/mymomtoldmed...
姜采希CC Music Studio
Facebook : https://www.facebook.com/CCMusicStudio
IG :https://www.instagram.com/ayaki0610/
原曲:告五人
作詞、作曲:潘雲安
古箏: @C.C. Music Studio 姜采希
爵士鼓、混音、錄影、剪輯:DabaoDrums我媽叫我不要打鼓
錄影助理:劉欣
特別感謝:萬筱嵐音樂工作室
古箏使用:@松柏古箏 華麗系列
10小時課程,這輩子都可以無限次數看課
🎊 CC #古箏線上課
▶ https://ps.yottau.net/QX3FQ
姜采希《#白澤》創作ep聽起來
Smart Link:https://Star.lnk.to/4dWmNTNc
🔹視訊課程優惠方案🔹
為了讓大家防疫期間在家也能安心培養興趣,即日起新生報名視訊課程即享有9折優惠,若一次儲值4堂課(含)以上,可再打9折並由CC Music Studio吸收轉帳手續費‼️
詳情可以點進預約專線詢問唷💕
#預約line✉️https://lin.ee/yhWNFeQ
歌詞
三番故里 窗外雨滴打破細碎的玻璃
與你相遇 是在一個單純美好的世界
而在變質那天 你淚流誇張情節
足以向全世界討回 你付出的一切
你的故事 存在一個需要密碼的盒子
紀念時刻 打開卻會冒出一陣陣白煙
像是警告自己 不能屈服嚮往從前
天變地變 我們的愛也變
而我 在這座城市遺失了你
順便遺失了自己
以為荒唐到底會有捷徑
而我 在這座城市失去了你
輸給慾望高漲的自己
不是你 過分的感情
而我愛你 而愛無法撐起
想擁有的 想擁抱的
以為能通向 領悟的結局
你的故事 存在一個需要密碼的盒子
紀念時刻 打開卻會冒出一陣陣白煙
像是警告自己 不能屈服嚮往從前
天變地變 我們的愛也變
而我 在這座城市遺失了你
順便遺失了自己
以為荒唐到底會有捷徑
而我 在這座城市失去了你
輸給慾望高漲的自己
不是你 過分的感情
而我愛你 而愛無法撐起
想擁有的 想擁抱的
以為能通向 領悟的結局

給我一支煙電視劇 在 {{越煮越好}}Very Good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有好嘢介紹((系列))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kU_SdeTtB_Rc0-Un6xo46g2YT-1L1OXW
?如果認為呢條片?係好嘅? 請幫我分享給一個朋? 多謝你支持 ?????
大家入呢個網址 ?我幾佰多條片?全部可以睇曬?https://goo.gl/cuyAZa
厠板安裝 親手做 DIY教學 遇到難題要變通 白色強人 淘寶買 $55蚊

給我一支煙電視劇 在 黃建秦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感謝大家這段期間給予我的FB粉絲專頁、微博的支持鼓勵、因私人因素日後心得分享皆更改為固定每星期五PO一篇。感恩^^
--------------------------------------------------------------------
黃建秦 音樂FB 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jack3964280.tw/
大陸電視劇「新京華煙雲」音樂工作片段(2)
配樂:聲動錄音-席裕龍師傅
作曲:節目歌曲改◎ 配樂編曲:黃建秦
心得分享:為2013年7月製作,大陸播映時間為2014年5月。年代背景為1901年,以古典(美麗、美好)氛圍作配樂情境為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