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接種】就是利用免疫系統的運作原理,使注入接受者體內的物質類似或等同於異物,而引發相似的生理功能,以便於日後較具毒力的相似物質侵入體內時,能夠回憶起類似的狀況,加快對付病原的反應。
「免疫學」的研究正是協助人類對抗傳染性疾病的有力武器。世界上第 1 支疫苗是金納(Edward Jenner)博士在 1796 年發明的,而現代疫苗的技術,則是等到 1879 年巴斯德(Louis Pasteur)發現了減毒疫苗的原理才建立的。
因為免疫反應是人類能有效控制各種傳染性疾病的最根本基礎,對於像愛滋病、肺結核、肝炎之類的傳染病,只有更進一步了解免疫系統,才能發展出更有效力的免疫療法或疫苗,以達到預防或治療的效果。
此外,想發展有效用的疫苗,惟有從基礎免疫學研究來探究人體各類的免疫機制,以進一步了解傳染病原的致病機轉,才能提升疫苗的效用。
現今,生長在臺灣的人們從出生到長大,都需要接種十多種疫苗,你知道疫苗的由來嗎?接種疫苗的目的為何?施打疫苗的種類有哪些?每支疫苗有何不同?疫苗的未來如何?(資料來源:【註1】)
■疫苗的作用是如何被發現的?
在疫苗尚未存在的時代,是一個比現在危險得多的世界。如今完全能夠避免的疾病,在當時每年會奪走數以百萬計的生命。
在公元10世紀,中國人首先發現了疫苗的早期形式:通過讓健康的人接觸某種疾病結痂後的皮膚組織來建立免疫力。
八個世紀後,英國醫生愛德華·詹納(Edward Jenner)注意到,擠奶工們可能會患上輕度的牛痘,但卻很少進一步染上致命的天花。
1796年,詹納在八歲的兒童詹姆斯·菲普斯(James Phipps)身上進行了一個實驗。這名醫生將牛痘傷口中的膿注入這名男孩體內,他很快就出現了症狀。
菲普斯一康復,詹納就將天花注入他的體內,但是他卻沒有患病。牛痘令他對天花免疫。1798年,實驗的結果公之於世,“疫苗”這個詞第一次出現英文的“vaccine”的詞源正是來自於拉丁文的“vacca”(母牛)。(資料來源:【註2】)
■現代疫苗的技術
則是等到 1879 年巴斯德(Louis Pasteur)發現了減毒疫苗的原理才建立的。他先從患者身上取出病毒母株,把它的毒性減弱後進行繁殖,再製作成疫苗注入人體內,使人體產生抗體。因病毒毒性已減弱,所以不會造成疾病。這種減毒疫苗的原理廣泛應用在卡介苗、水痘疫苗、德國麻疹疫苗、腮腺炎疫苗等。
巴斯德發明的傳統減毒疫苗、死毒疫苗等技術,至今仍是製造疫苗的標準技術,也開啟了微生物學及免疫學研究的大門。
■人體為何要接種疫苗?
疫苗接種的主要目的是使身體能夠製造自然的物質,用以提升生物體對病原的辨認和防禦功能,有時類似的病原體會引起同一類病原的免疫反應,因此原則上一種疫苗是針對一種疾病,或相似度極高的病原體,以牛痘預防天花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此外,在 20 世紀末,免疫學家發現疫苗也可能具有治療功能,並發展出相關的理論和應用。
▶「預防」
疫苗接種多數是一種可以激起個體自然防禦機制的醫療行為,以預防未來可能得到的疾病,這種疫苗接種特稱為「預防接種」。白喉、破傷風、百日咳、小兒麻痺、B型流感嗜血桿菌、B型肝炎、麻疹、德國麻疹、腮腺炎等的疫苗,都是目前常見的種類。
疫苗不僅可以使接種者罹患該疾病的發病率下降,當一種疫苗所對付的疾病僅感染單一物種時,便有可能消滅病原,例如:天花疫苗。
▶「治療」
疫苗也可以用來做積極的免疫治療,這種技術刺激免疫系統大量生產抗體,或是以外來的相應抗體,共同對付已經感染的患者體內存有的病原。
例如:B 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B virus,HBV) 治療型疫苗
預防型疫苗的功效是讓尚未被感染的健康人體產生具保護效果的抗體,相較之下治療型疫苗研發難度較高,因為多數帶原者都是在胎兒或幼童時期接觸到 HBV 的感染,在免疫系統尚未成熟的階段體內就已存在 HBV 抗原,所以免疫系統容易將HBV 抗原也視為自身的抗原而產生耐受性,不易引起針對 HBV 抗原進行攻擊的反應。因此為了突破在帶原者體內已形成的耐受性,治療型疫苗的設計則以佐劑或利用其他方式加強HBV 抗原的免疫源性(資料來源:【註3】)。
■疫苗是毒素改造而來?
▶傳統疫苗
可分成「去活性疫苗」、「活體減毒疫苗」及「類毒素疫苗」 3 大類。
➜「去活性疫苗」:
是透過熱或化學藥劑,把致病微生物結構破壞或把它殺死所形成的,但因部分結構仍完整,可誘起免疫反應達到免疫治療的目的,如流感、霍亂、腺鼠疫、A型肝炎等的疫苗。但這類致病微生物毒性較低、時效短,無法引起免疫系統完整的反應,有時必須追加施打。
➜「活體減毒疫苗」:
是利用培養技術製造出的減低毒性活體微生物的品種。由於免疫反應主要偵測的是病菌本身外部的構造,因此減去毒性物質或微生物代謝產物仍可有效產生施打疫苗者的免疫力,例如黃熱病、麻疹、腮腺炎等疫苗。
➜「類毒素疫苗」:
此外,某些微生物本身無害,但其產生、釋放的毒素是疾病的根源,科學家便把這類毒素改造或破壞以形成類毒素疫苗。這類疫苗具免疫反應所需的基本誘發功能,卻不傷害接種者,例如破傷風和白喉疫苗。
▶基因疫苗
針對目標細胞,藉由改造過的病毒或細菌感染,以插入基因或調節基因表現的手法,引起免疫系統的活化。若這些細胞因此在表面呈現異於接種者本身的物質,將會被免疫系統辨識而受到攻擊。目前研究發現,基因疫苗可以引發高效價的抗體反應,同時伴隨細胞性免疫反應,包括輔助T細胞和殺手T細胞。在人體內殺手T細胞利用其細胞表面受器,專司負責發現並清除受病毒感染的細胞,同時對癌細胞的治療也有顯著的效果。
因此如何引發具專一性的殺手T細胞,一直是預防和治療性癌症疫苗研發的重點。而用傳統的死毒疫苗或重組蛋白疫苗免疫,通常無法獲得有效的殺手T細胞反應。
(資料來源:【註1】)
■疫苗給人類的貢獻
在過去一個世紀,疫苗幫助全世界大幅度減少了很多疾病的傷害性。在麻疹的第一株疫苗於1960年代問世之前,每年約有260萬人死於這種疾病。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數據,麻疹疫苗令2000年至2017年間的麻疹致死人數減少了80%。(資料來源:【註2】)
傳染性疾病一直都是人類最大的死因,每年有 1,700 萬人死於傳染性疾病。在傳染性疾病的預防上,疫苗的使用比任何其他醫學方法對人類健康的貢獻都要大。 (資料來源:【註1】)
【Reference】
國衛院論壇2019年度議題「預防接種服務財務解決對策」簡介
➤➤議題召集人:李秉穎醫師(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院兒童醫院)、張峰義教授(國防醫學院)
➤➤接種疫苗的重要性在於疾病的預防,我國疫苗財源主要來自菸捐,未有獨立疫苗基金,且新疫苗單價相較以往貴好幾倍,如何提升民眾正確的預防健康觀念,進而扶植國內疫苗的研製是迫切的課題。
會中討論時衛生福利部何啟功次長詢問到是否可能提議WHO流感疫苗選株時將亞洲或東亞地區納入特別考量?召集人李秉穎醫師說明,因為近年對於中國防疫的層面提升,目前WHO已將中國與亞洲的流感流行株列入選株的考量之一。
台灣已有能力可以製造流感疫苗,惟流感病毒株數量龐大且病毒會因時因地因人出現變異,若要自製須於選株時即相當嚴謹,才能精簡疫苗研發經費。
https://forum.nhri.edu.tw/projects/forum-projects/108-pp-5/
1.來源
➤➤資料
∎【註1】
科技大觀園 「消滅疾病,疫苗的發明與免疫反應」
https://bit.ly/2SSGxD7
∎【註2】
BBC News「疫苗如何發揮作用:為什麼仍有人質疑它?」
https://bbc.in/2ImcwtF
∎【註3】
免疫療法:治癒慢性B型肝炎的新契機 廖浤鈞 ; 劉士任 感染控制雜誌 29:4 2019.08[民108.08] 頁200-208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廖浤鈞、劉士任)
(https://bit.ly/3oOeROF)
➤➤照片
∎【註2】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PDF)-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org.tw/publications/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衛生福利部 #疫苗接種 #疫苗 #去活性疫苗 #活體減毒疫苗 #類毒素疫苗 #基因疫苗
衛生福利部 / 疾病管制署 - 1922防疫達人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組織理論與設計pdf 在 Tacps臺灣文化政策研究學會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文化研究季刊】161期出刊溜~年會後熱血燒腦?趕緊來本份量十足近百頁的CSA季刊!(M編嘴角抽搐
#研究論文
👉苦與空的藝術作品——以謝德慶的作品為例/劉郁嘉
本文討論謝德慶行為藝術作品中的囚禁觀念,應用海德格存有藝術理論來:1、理解謝德慶作品展現的生命意義,與其中蘊含的藝術本質。2、詮釋謝德慶作品中展現的時間、空間觀、身體觀、生命態度。3、探究藝術與生存的「苦」、「畏」、「無」、「空」之間的關聯。筆者認為謝德慶最後不做藝術,只是走入生活,是放下。
👉論創意城市之人才因子:以高雄市文創設計人才回流駐市計畫為例/蘇明如
如Charles Landry創意城市理論,以及Richard Florida創意資本理論,藉由訪談公部門政策主事者、多位計畫受補助者,以及第三方文創工作者,檢討該計畫之成效,並提出未來高雄市發展創意城市人才政策之建議,期能累積台灣創意城市政策之在地研究文獻。
#文化評論
👉人心的苦痛與慰藉――山田洋次《我的長崎母親》解讀/李仕芬
導演向來是主宰電影風格的重要元素,《我的長崎母親》雖為向井上廈致敬之作,但戲裏除帶有舞台劇色彩外,貫徹體現的仍是山田洋次多年來建立的精神體貌。角色溫良和善,命途蹇滯卻仍帶希望,永遠是這位大導演作品中堅持的深情意趣。
👉衰老的想像:記《男生》的二十一歲/董顯亮
如果觀眾只是將《男生》看作是一部緬懷的作品,那麽緬懷的另一面就成了哀悼,雖然在可以言說和不可言說的個人故事之灰色地帶,任何闡釋都是可貴的,但是這一次的經歷提醒筆者,除非觀者願意正視舞者身體的 衰退,放棄既定的作品想像,不然這個解釋的空間會日益狹窄。
#文化時事連線
👉「要不要來寫論文?」學術書寫作為御宅文化一環的嘗試與回顧
/謝承叡
一方面是台灣整體ACG產業環境的發展困境:市場利基小,成熟作品出現的機會、能見度低;另一方面則是隱性的長年汙名作用,即認為ACG是不學無術、宅男宅女的「魯蛇」次文化,而文化積累的不足,連帶抑制了成熟作品的形成條件......正是在這樣的危機感之下,業界與學界籌畫的年度研討會持續舉辦,於2017年12月2日邁入第六屆,希望廣邀非學界、非業界人士在宅文化這個仍具相當邊緣性的領域耕耘,首要任務就是帶動風氣深化對相關議題的思考,並厚實文化積累的土壤,進一步孕育更多創作及「迷」的能量。
#文化批判論壇
👉自主規制或高調腐女?論BL文化與社群的性別意涵/涂芝瑄
王佩迪教授與Miyako從BL發展與傳入開始談,爬梳BL的研究取徑與轉向、刻劃BL在各個不同國家存在的樣態。接著,兩位講者討論BL發展史與台灣同志運動史的關係;最後,由王佩迪老師分享「台灣BL同好社群對同志婚姻平權的態度調查」的研究成果與發現,提出「自主規制」與「高調腐女」兩個分類,並刻畫其蘊含的性別意涵。
👉動漫?產業?博物館:文化政策與動漫想像批判/李昀琋
設置一所博物館的目的是為了典藏與研究臺灣的漫畫發展歷史?還是為了帶動產業的發展,滿足動漫迷的引頸期盼?除了地方政治算計著一座(國家)博物館誕生外,究竟,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國家漫畫博物館?
▶︎▶︎全文線上看+pdf載點:https://www.csat.org.tw/Journal.aspx?ek=123(華藝與凌網資料庫同步中)
#季刊持續徵稿中
《文化研究季刊》線上學術期刊已通過 ISSN審查,主題活潑、流程嚴謹,研究論文類設有匿名審查機制,歡迎以下稿件投稿:
👉研究論文(三角公園):
歡迎文化相關的研究成果(包括一般論文及研究紀要)投稿。亦歡迎規劃專題(2篇以上主題相關之研究成果,另加1篇專題主編說明之短文)共同投稿。建議以12,000 字為度(作者若認必要可酌增篇幅)。本類所有來稿均須經過匿名審查通過後刊登 。
👉文化實踐:
個人在學習、實作、拓邊歷程的各種心得、感受、特殊際遇等等,建議以6000 字為度。本類稿件由輪值編委審核後刊登。
👉文化評論:
書刊、電影、展覽、戲劇、建築、媒介等各類文化事件之評介討論,建議以3000 字為度。本類稿件由輪值編委審核後刊登。
👉文化時事連線:
本專欄歡迎下列兩類文章,一、針對當前文化事件,彙整網路上的相關評論,以提供連結方式重新組織陳列事件的原委與呈現各方的觀點並提出評述; 二、就與文化相關的國內外學術活動與社運事件提供相關分析報導。本類稿件由輪值編委審核後刊登。
組織理論與設計pdf 在 行政組織理論1.組織理論: (1)卡斯特和羅森威《組織與管理 ... 的相關結果
系統理論要點:. (1)組織是一個開放系統:組織和環境的動態關係是交互影響的. (2)組織具有界限性:. ◎具有過濾功能. ◎能確立組織範圍. ◎交切面. ... <看更多>
組織理論與設計pdf 在 组织理论与设计作者:[美]理查德·L. 达夫特著 - 战略管理 的相關結果
第Ⅰ篇组织导论. 第1章组织与组织设计31.1引例: 通用电气公司3. 1.2应用中的组织设计8. 1.3什么是组织15. 1.4组织设计的变量20. 1.5组织设计的演进27. ... <看更多>
組織理論與設計pdf 在 第三章組織結構與組織功能 的相關結果
Daft(2001)認為組織理論是讓人能更正確深入觀察及分析組織的方. 法,透過組織設計與行為的模式及規則來瞭解組織,學者找出組織規則. 加以界定、量測以提供實際運用。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