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世界甲狀腺日: COVID-19 紛紛擾擾疫情下談分化型甲狀腺癌的回顧與展望
五月25日(525)是世界甲狀腺日,以往每年的525都會有針對病友的專題演講,今年剛好遇到新冠病毒的疫情, 只能以簡單文字淺談甲狀腺癌的一些點點滴滴。
甲狀腺是內分泌的器官,雖然是個僅有20公克的腺體,但是因為其甲狀腺荷爾蒙影響幾乎全身代謝功能,而且腺體位置就在頸部(恰好是許多身體重要路徑通過的要道),鄰近氣管和影響腦部的頸動靜脈,又和發聲的聲帶及神經比鄰而居, 再者就是和多數頸部淋巴脈絡相通,所以甲狀腺一旦生病就常有多重的症狀,甲狀腺的疾病可以約略分成幾類,包括(1)功能異常(如甲亢或甲低症),(2)發炎(如急性、亞急性或慢性發炎),(3)長東西(如結節、囊腫、腺瘤或癌症),其中癌症相對比其他疾病更令人恐懼。甲狀腺癌最大宗(超過95%)是分化型甲狀腺癌(又可分為乳突癌和濾泡癌),比較少見的是未分化癌和髓質癌,從分化型到未分化甲狀腺癌存在一個過渡的情形,也就是分化不良癌。以預後而言,未分化癌最差(通常診斷後不到1年),分化型甲狀腺癌就相對讓人放心許多,存活通常超過10年,而且近八成可以超過15-20年,所以才會被「美名」成「最友善的癌」,分化不良癌則介在兩者之間。其實從分化到分化不良再到未分化癌有點像是逐漸惡化的感覺,分化癌吸收放射碘,分化不良和未分化癌不吸收放射碘,反而吸收葡萄糖,這就是為什麼用葡萄糖正子影像(FDG PET)偵測分化不良和未分化癌;以基因突變的角度也印證了未分化癌因為累積許多異常基因而呈現其複雜性及易侵犯和轉移的特質,因此未分化癌治療上就會有如果手術切不乾淨,就幾乎無法控制的情形;相對而言,分化型甲狀腺癌在適當的手術切除、放射碘治療、甲狀腺素抑制治療下可以有痊癒的機會(也就是所謂的沒有疾病跡象 no evidence of disease: 血液呈現理想的甲狀球蛋白Tg和甲狀球蛋白抗體anti-Tg ab值,影像學也沒有發現腫瘤的跡象),就算沒有痊癒也別太擔心,即便沒有理想的腫瘤指數,如果影像學沒有明顯腫瘤惡化的跡象,也可以算是穩定;但值得注意的是還是有約一成的分化型甲狀腺癌在初步治療後仍然不穩定(也就是有疾病持續或惡化跡象,簡單說就是血液呈現上升的甲狀球蛋白Tg或甲狀球蛋白抗體anti-Tg ab值,影像學發現疑似腫瘤的跡象)。
分化型甲狀腺癌令人困擾的是腫瘤復發,保守估計有10~30%的復發率,而復發的發現可以是初診斷後5~10年以上,為什麼腫瘤會復發? 有一部分是因為初步治療其實並沒有清除所有的甲狀腺癌,而生長緩慢的殘餘甲狀腺癌會在5~10年後才變得明顯。復發的甲狀腺癌通常也比較棘手,一方面是經過歲月的淬鍊,腫瘤可能會累積更多異常基因而有利於腫瘤的生長,另一方面殘存的甲狀腺癌經過初步治療後能夠存活並生長其實也意涵其惡性度提高了,臨床上不乏復發後的分化型甲狀腺癌已經變身成分化不良,甚至是未分化癌。分化不良與未分化癌通常是不吸收放射碘或者具有輻射抗性且生長快速的甲狀腺癌,因此臨床上只能使用更先進的治療方法,通常需要標靶藥物,甚至是免疫治療,此時就絕對不是「最友善的癌」了。
個人在核子醫學從事甲狀腺腫瘤臨床和研究超過30年,見證到近年臨床分化型甲狀腺癌診療方式改變最多也趨向更複雜,長久以來甲狀腺全切除加上放射碘治療一直是唯一的法寶,復發後的甲狀腺癌也是手術切除(如果還能切除的話)加上放射碘治療(累積到數千毫居里),但是10多年前的研究發現有些極為早期的微小甲狀腺乳突癌其實不用甲狀腺全切除,也無須放射碘治療,甚至有些研究主張「純觀察」(美其名為「積極監測 active surveillance」)就好,而近代的研究也發現持續使用放射碘治療其實對某些復發後的甲狀腺癌是沒有用的(尤其是具備 bRAFV600E基因異常陽性的腫瘤),因此提出放射碘治療無效或頑固性甲狀腺癌(RAI-refractory DTC)的新名詞,因應而生的是標靶藥物與免疫治療;還有一些正在觀察中的治療方法也被提出,例如對於微小甲狀腺乳突癌或復發性腫瘤(尤其是淋巴結復發)進行射頻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簡稱 RFA)。這些治療方式的改變對醫生和患者其出發點可能是好的,避免過度與無效治療帶來的傷害,也提供新科技產品或藥物改善以往「一招半式(手術+放射碘)就行遍江湖」的治療法,但是這些診療方式改變給了醫生和患者更多的選擇,也帶來相當的衝擊,有人問我難道分化型甲狀腺癌診療沒有定則 (protocol)或指引(guidelines)嗎? 當然有! 但是條文是簡單的卻也存在一些爭議和灰色地帶,譬如最常被病友諮詢的是甲狀腺全切除的必要性,尤其在腫瘤大小1~4cm時需要更多的討論(只切單葉的復發率和未來追蹤方式、全切除的風險和終身甲狀腺素服藥必要性),又譬如令病友困擾的放射碘治療的劑量活度(A醫生說100毫居里,B醫生主張150毫居里),劑量活度選擇一直都沒有標準(醫生主觀意識加上疾病風險評估),復發後如何判定放射碘治療無效或頑固性甲狀腺癌的標準仍在研議中(即便全球會議也沒有一致的結論),至於何時啟動標靶藥物治療或是否應該進行腫瘤基因檢測也是很難達到所謂的共識。對此我相當認同歐盟主張的多專科團隊照護(multi-disciplinary team)再加上醫病共享決策(shared decision making),不同專科醫師共同討論幾個可行方案,再由主責醫師和病友就疾病風險與診療選擇的利害關係討論診斷與治療方法,這樣的理想不知是否能在台灣健保制度與醫療環境下實現。或許我正在籌畫成立的台灣甲狀腺照護衛教協會未來可以推動這樣的目標,希望有志於甲狀腺疾病診療的專業同仁和正在受甲狀腺疾病(尤其是腫瘤)困擾的病友一起來打拼!
「終身手術險有必要嗎」的推薦目錄:
- 關於終身手術險有必要嗎 在 甲狀腺醫者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終身手術險有必要嗎 在 我們是四胞胎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終身手術險有必要嗎 在 整外女醫 賴昕隄醫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終身手術險有必要嗎 在 Re: [討論] 終身醫療險必要性- 看板Insurance 的評價
- 關於終身手術險有必要嗎 在 為什麼終身醫療險不推薦?他揭超驚人保費這樣選才對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終身手術險有必要嗎 在 保險停看聽 的評價
- 關於終身手術險有必要嗎 在 #請益#終身醫療到底要不要買? - 保險業板 | Dcard 的評價
- 關於終身手術險有必要嗎 在 [險種] 0歲女新生兒保單規劃 - PTT評價 的評價
終身手術險有必要嗎 在 我們是四胞胎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各位爸比和媽咪們~
大家有帶寶貝去做兒童常見用藥基因檢測了嗎?
寶貝的身體器官尚未發育成熟,
一次的用藥錯誤就可能造成嚴重的後果。
因此,#兒童常見用藥基因檢測,真的好重要!
大家有沒有發現,
同一個人、相同的問題,到不同醫療院所求治,
醫藥專業人員所開立的處方藥物幾乎都不一樣!
到底是為什麼?
因為每位醫藥專業人員對於藥物的選擇,
都會依據自己的臨床經驗和用藥習慣,
選擇他認為普遍有效的藥物。
但相同的藥物,在不同人身上,出現的反應卻不盡相同。
有些人對藥物治療反應良好。
有些人卻沒有太大的效果,需要更換其他用藥!
有些人卻有可能出現副作用或過敏等藥物不良反應。
#舉自身的經驗:
若芊出生之後,因為有開放性動脈導管,
會引起缺氧問題。
所以,醫師嘗試使用口服藥物治療,
希望能幫助若芊的動脈導管自動閉合,
口服藥物使用的一段時間沒有效果,
又換針劑藥物治療,
最後還是沒有閉合且開始出現少尿問題,
才決定開刀行心臟動脈結紮手術。
一連串的治療過程,
除了增加 #住院天數 、#醫療資源耗費 之外,
更增加了她的 #身體負擔。
有了藥物基因檢測,就能針對每個人不同的基因和體質,進行個人化的藥物評估。檢測項目含概了 #9大專科7大類33種兒童常見疾病用藥,進行基因檢測分析 ,它能提供完整的用藥資訊,協助醫藥專業人員評估參考, #選擇最適合寶貝的有效藥物,開立 #適合的藥物劑量,#避免不必要的用藥及藥物過敏反應,確保用藥安全,避免造成身體額外的負擔。
✨兒童常見用藥基因檢測真的是 #一次檢測,#終身受益❗️
檢測方法 #非常簡單,是非侵入性的 #口腔黏膜採樣 檢測。孩子們的接受度普遍都很高!檢體使用條碼標籤。因此,個資不會外洩。檢測地點是在 #世基生物醫學 中心,環境很舒適。因為目前不是在醫療院所。所以,可以減少疾病傳播的風險。檢測費用也沒有想像中來得高。因此,非常推薦各位爸比和媽咪們也帶寶貝去做檢測喔!
🔖媽咪會將基因檢查的相關資訊放在第一則留言處,有興趣的爸比和媽咪們可以進一步了解喔!
#世基生醫 #juniorgenetics #兒童基因健檢中心 #基因檢測 #健康檢查 #用藥安全 #精準醫療
備註:檢測報告為個人藥物使用評估,檢測結果提供醫藥專業人員作為臨床用藥參考,不作為用藥的唯一依據。
終身手術險有必要嗎 在 整外女醫 賴昕隄醫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一個臺灣外科醫師的心聲✍🏻
Oh I know that there will be better days...

But better days never come along just by closing eyes and praying.
If that did, there must be others working hard for these better days.
你的歲月靜好只因有人替你負重前行
在全世界都還在和COVID19奮戰時
台灣有幸在第一波撐住
然而 台灣的醫療
同時也在另一個很困難的議題上掙扎
身為一個外科醫師
漫長的訓練過程中
我學到如何面對各式各樣的難題
要懂得觀察狀況 分析問題
進而用可行的方式來解決問題
方案總是很多
很多時候也不是只有唯一解
到底怎麼選擇 執行
對病患才是最好
常常不是想像中簡單
因為
問題常常牽一髮而動全身
很多時候 一開始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
治療 手術也是有風險
每個病患的狀況 想法不同
需要解釋溝通
醫病才能一起努力 將問題解決
即使盡了全力
有時仍無法有大家想要的快樂結局
近日
健保署公布
要將特定的健保差額給付醫材
訂出收費上限
原因是想解決醫材價格紊亂的狀況
希望民眾利益受到保障
醫療有各式各樣的手術和侵入性治療
其中許許多多的醫材可以幫助醫師和病人
有些是一定要使用的材料
(像是骨釘骨板來固定走位的骨頭)
有些可能縮短手術時間
(如腹腔鏡自動縫合器)
有些可能讓手術併發症降低
(如機械手臂 )
或是讓病人恢復更快 治療效果更好
(像是心導管使用的血管支架)
這些醫材
相信大家都覺得他們的存在
對醫師 對病人都是有好處
有必要存在的
問題來了
這些醫材不會沒有成本 從天而降
同樣是固定骨頭的骨釘骨板
因為材質不同 設計不同 廠牌不同國家
穩定性 耐受度都有所不同
就像電腦 有各式各樣的廠牌 配備 機型
根據個人需求
我們在買之前可能會比價 會做功課
再做決定
因為如果可以又輕速度又快記憶體又大
又有高階獨立顯卡 又便宜 又終身保固
天哪 那有多好!
(有人知道可以推薦一下嗎?! )
我猜99%會看到這個文章的人
都有買過電腦 也都知道這不可能
請問什麼時候
你希望政府能訂一個價格上限?!
我們知道不可能
因為台灣是自由經濟市場
因為大家會知道一分錢 一分貨
因為大家知道市場有競爭
才有機會用漂亮價格買到經濟實惠的電腦
電腦才會不斷進步
大家就更有機會用低廉的價格
買到更好的品質
那請問大家
醫材不是一樣的道理嗎?!
當然
現況一定是有讓很多台灣人不滿的地方
不然健保署怎麼會那麼急迫想把新政策施行呢?!
🔍 同功能的醫材那麼多 我搞不清楚 而且價格太亂了!
我也覺得車子的功能都一樣 長的可能就那麼一點不同 有的用油 有的用電 排氣量不一樣 引擎規格不一樣 廠牌不一樣 安全性能不一樣 出廠時間不同 價格也全都不一樣也! 其實是同樣的道理 大家買車前 願意花很多時間看車 上網爬文 請問開刀使用醫材前有花同樣的時間心力嗎?一個是有錢就可以換的交通工具 一個是經由手術放在自己身體裡的東西 要換還得再次手術 請問哪一個重要?!
👉🏻當然 健保署若幫大家建立更容易查詢的完整比價網 或是更進一步製作懶人包 放在臉書或IG 應該更好!
🔍好像有一模一樣的醫材 在不同醫療院所價格相差很多 是不是把病患當盤子?!
同樣的可口可樂在遊樂園 高級飯店 便利超商 和 Costco價格也是不一樣 差了好幾倍 為什麼? 可能因為進貨量 議價能力 保存成本 營運成本 和服務 所以價格不一樣
我們會把他們定價規定上限嗎?
👉🏻醫材因為是醫療使用 可近性真的對一般民眾來說很低 但是這些成本確實會有所不同 如果偏鄉很少用一種醫材 政府訂了價格上限 我想不管廠商或醫院都會考慮成本不進貨 這樣對民眾真的是有好處嗎?
適當的管制可以 如同一種產品台灣價差不得超過一定百分比 但是想針對日新月異的醫材粗糙的畫一條上限 健保署也太辛苦了吧 !政策執行面其實比想像中困難
🔍醫療怎麼可以一直講錢 這是做功德的事業! 我要是沒錢怎麼辦?!
大家如果和國際相比就會知道 臺灣健保確實是讓臺灣的醫療是社會福利 的確是做功德沒錯....
👉🏻但是今天健保署要改變的是健保給付差額醫材,和醫師診療費手術費一點關係都沒有!
👉🏻健保給付的基本配備醫材是完全不在這個討論範圍的,這次會有影響的是當你如果有更適合自己的醫材時要自費部分負擔的那些特定醫材項目
也就是說 如果真的經濟弱勢的臺灣民眾其實這項政策一點影響都沒 反倒是願意自費部分負擔 使用好一點醫材的中產階級們 這些選擇會因為新政策而改變
🔍但是我聽說設定價格天花版會讓八成多的醫材變便宜誒! 幫大家省錢不是一大德政嗎?!
👉🏻我也想用toyota的價格買到藍寶堅尼啊!但是藍寶堅尼廠商不賣我阿!
臺灣醫師可以被血汗健保壓榨
不代表醫材廠商可以被強迫降價阿!
台灣在國際市場真的市佔率沒有那麼高...
短時間可能大家有機會得到划算便宜的高級醫材 長期就是 賠錢生意沒人做 廠商不是來做功德的 高階的醫材之後退出台灣市場 就全部的人都沒有辦法使用了 到時候有錢願意補差額都無法有選擇權了!
我怎麼知道?!因為數年前的”藥價黑洞” 狂砍藥價的結果 許多藥物都比糖果便宜點滴比手搖杯便宜過敏原廠藥clarinase退出臺灣市場 我的過敏神藥就消失了...藥還好出國買 各位 醫材只能出國開刀了!(價錢絕對不是一般中產階級可以輕鬆應付的)
🔍我有實支實付醫療險 免驚啦!都會給付 !我都和醫師說 好的貴的盡量用啦!
👉🏻你和我一樣有買實支實付醫療險嗎?!那你更應該要反對這個齊頭式的部分差額醫材砍價! 因為 本來有買保單的你 可以在需要的時候相對輕鬆的選擇高單價高品質的醫材 但是新政策之後 你的選擇只剩最低價的幾項醫材 你的保單其實就是變相縮水!
🔍不是我在說 醫師不是很累很忙 怎麼願意花那麼多時間吵這個 應該是你們薪水會受影響或是你們和這些廠商勾結吧!
👉🏻老實說這次的政策和我科別使用的一點關係也沒有 醫師的薪水也不會因此而受影響 那我為什麼要花那麼多時間解釋?
沒錯 人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場
因為 我和我的家人朋友也有可能是未來需要這些醫材的患者 我不想因為一個不完善的政策而影響自己的權益 這也是近日來許多根本不會使用到醫材科別的急診醫師 內科醫師出來大力反對的原因
🔍到底誰會因為這個政策受直接的影響?
👉🏻醫材廠商:面臨降價或退出台灣市場的選擇
👉🏻醫師:可以使用的醫材選擇變少 有好有壞 治療品質可能受影響 但不用記那麼多產品的異同 價格
👉🏻健保:支出變動不大 因為都是差額自費給付 但如果有人想用全自費醫材 那就直接全自費醫療 可能支出會少一些
官員如果要與時俱進 不斷審查醫材的所謂合理價格上限 可能需要辛苦的加班 吧
👉🏻民眾:
1.經濟弱勢族群:完全沒有差別 基本的醫療權益不受影響 健保全額給付的醫材一樣可以使用
2. 中產階級:最有差別 因為本來辛辛苦苦賺錢就是為了好一點的生活品質 包括醫療品質 也是這類的民眾自願貢獻了上百億的商業醫療保險 希望能夠在需要的時候有高品質醫材使用 政策改變後 初期應該開心因為醫材自付額被政府強迫設立天花版降價 但長期會面臨劣幣驅良幣的效應 即使願意多付錢 仍沒有現在的高規格醫材選擇
3. 金字塔頂端族群:
我是覺得沒有這個族群的人會看到這裡,
有錢當然可以選擇在台灣全自費醫療使用高規醫材(如果廠商還沒離開臺灣市場 然後醫師也都知道如何使用的話)或是直接國際醫療 出國享受高規格的醫療品質,只要幾百萬到幾千萬突然的支出你都覺得沒差的話 真的不受影響 (不緊急的時候)
全民健保不是叫假的 和全民都有關係
請大家多多關心
我個人感想是政策可能立意良好
但是實際執行方法
現行提出的有很大的改善空間
而且此政策沒有急迫性
應可集思廣益
絕對有對全民更好的作法
Let’s pray and make better days to come 🙏🏻
終身手術險有必要嗎 在 為什麼終身醫療險不推薦?他揭超驚人保費這樣選才對 - YouTube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原來是這樣?? (靜香編)#創作授權【TikTok|insurance_story】 https://vt.tiktok.com/ZS82FT9tH/# 保險 # 終身 醫療#保單#保費 追蹤我們ℹ️ 官方網站: ... ... <看更多>
終身手術險有必要嗎 在 保險停看聽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診治療就可、認為沒有住院必要,不理賠住院的部分, ... 我就是被終身醫療騙的小白,終身醫療險不賠門診手術材料費用,疫情期間醫院不給住院,保險公司發大財。 ... <看更多>
終身手術險有必要嗎 在 Re: [討論] 終身醫療險必要性- 看板Insurance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看手術內容
今年年初做心臟電燒手術,
住院3天(單人房)
健保部分負擔約25000,
單一實支理賠約25000,
單一終身醫療(住院日額1000),
理賠約19000
去年做門診手術,
收據3000,
單一實支理賠3000,
單一終身醫療理賠7500
理賠會有差異,是因為實支是看收據金額
終身醫療是看手術項目
但不論哪一種保單,
理賠多少是看購買額度
你的實支能理賠到30萬,額度一定很高,而且多張保單
不然單一實支也拿不到30萬
但是養那麼多張高額度保單真的沒那麼容易(即使是定期險),
我在好幾年前就砍掉法巴重疾保額(100萬降至60萬)
因為年齡到了費用很高的程度。
每張定期險保單都在跳費率,
只好先砍掉補充性質的重疾
再加上通膨,60萬的保障比起最初的100萬,
如果真得到,保障也是縮水不少,
但現實就是養不起。
未來隨年齡繼續增加,
每張定期險保費負擔只會愈來愈大
反而是終身醫療快繳完了,
以目前的幾次理賠情況來說,或許終身醫療沒辦法全賠,
但確實減輕不少負擔
有人說保險是轉移“當下”風險
30歲的當下,買高額定期實支險確實划算
但保險不是想買就有得買,
到50、60歲的“當下”,想買可能也買不到了,
到時候如果經濟能力不足,
畢竟實支醫療要繳到7、80歲,
而且每張都不便宜,
身體又出狀況,身上還能有多少保單、多少額度可以轉移風險?
※ 引述《wusp88 (patty)》之銘言:
: 相信我能很夠力的回覆這篇文章
: 我的保單有熊熊的終身醫療日額兩千和定期康x實支實付計畫二
: 我又剛好做過腹腔鏡手術和達文西手術,前者住院四天自費4萬4千多元,後者住院五天
自
: 費31萬8千多元
: 腹腔鏡理賠:
: 終身醫療賠28500元 vs實支賠53959元
: 達文西理賠:
: 終身醫療賠39500元 vs實支賠301546元
: 往後醫療都會走向追求傷口小、恢復快的治療,住院天數沒辦法拉長之下,終身醫療只
能
: 贏在保費高,其他真的輸慘慘,實支理賠下來都能擋好幾年保費了
: 說真的,終身醫療目前只能保障到不重要的風險區塊,這是最需要買的保險嗎?
: 保險的目的是為了降低損失與補償,終身醫療險真的能幫助到你移轉風險嗎?
: 醫療技術在進步,保險觀念也要進步,保戶都能自己上網查資料了,死抱著終身神主牌
沒
: 辦法趨吉避凶
: 最後主約是壽險跟終身醫療給我選?當然選壽險啊,差價我拿去存起來或投資還比較實
際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42.77.224.172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Insurance/M.1590888925.A.A5E.html
※ 編輯: nlevta (42.77.224.172 臺灣), 05/31/2020 09:37:53
※ 編輯: nlevta (42.77.224.172 臺灣), 05/31/2020 09:52:56
再怎麼說,保險公司都是營利公司,不是慈善事業,
高齡弱體保單真那麼好,保險公司賺什麼?
買保險是為了減輕風險,不是要賺回保費
以你的手術幾十萬的花費,如果不是保險,可能會考慮要不要動手術,
這才是保險的用意--當你需要花費醫療支出時,保險能夠分擔
要賺回醫療險保費的做法很簡單,努力生病和開刀就好XD
這讓我想到前陣子拜訪一位長輩,他因為一眼白內障失明,領了農保一筆錢
他問農保承辦人,他可以再領另一隻眼的理賠嗎?
承辦人跟他說,"阿背,這樣另一隻眼也要失明才能領"
長輩敘述這件事的時候,語氣還很遺憾,沒能領到另一筆錢,
試問各位,想領這筆錢嗎?
終身醫療只賠一點錢嗎?我自己的情況是沒那麼糟,
更何況我買的額度並不高
大部分的手術還是使用傳統手術,癌症標靶治療也無法取代傳統的化療
其實不用等到75歲,50歲後的實支保費就很驚人了,如果又是高保額高計畫的,
要怎麼留住這些高額保單其實不容易
說要風險自留,我是不知道怎麼自留法,
風險就是無法預估,才需要保險的,不是嗎?
風險估算是看大數據,保險公司在計算保費時也根據各種數據反應在保費上
年輕時保費少,就是保險公司評估整體發生率是低的,
年紀大了之後保費跳很高,也是評估後發生率很高,理賠率高
風險自留的意思是,發生率低的時候買,發生率高的時候不買..
也難怪保險公司賺錢了XD
※ 編輯: nlevta (1.175.172.93 臺灣), 05/31/2020 13:50:32
因為沒本事把錢變大XD
投資理財不是人人都能賺錢,賠錢的也不少
廣告不是說"投資有風險"
要是能夠穩穩賺大錢,的確可以不用買醫療險
對於如何靠理財累積財富,這有點離題,說點和保險有關的事
多年前有個很夯的產品叫做“投資型保單”
這項產品就是用保單綁基金,用基金獲利支付保費
但多年後再看這產品就知道了
當然現在可以馬後砲說投資型保單如何,
購買的人該如何,
但當時買的人之多,都是相信基金獲利
如果大部分的保戶那麼厲害,
懂得如何理財獲利
投資型保單應該還是很熱的商品才是
回覆一下
除了實支實付,還有重大傷病、失能等,
如果要高保額(例如200、300萬的重大傷病、失能)一定是定期險,
50歲後要繼續維持高保額的保費是不便宜的,應該不只3萬
※ 編輯: nlevta (42.77.224.172 臺灣), 06/01/2020 10:41:33
要再研究一下囉~
※ 編輯: nlevta (42.77.224.172 臺灣), 06/01/2020 11:21:07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