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彎弓映月照大山
在白毛山海拔近一千二的稜線,遇見許多開淡紅小花的大丁黃。
此樹個頭不高,約莫三四公尺,單葉對生,葉子成長楕圓尾尖之形。稱奇之處,在其細瘦的樹幹,常常筆直而上,如一根細竹之姿。
後來核對網路資訊,竟是泰雅、布農和賽德克等族群製弓的良好樹材。當場試著彎折細瘦的樹莖,果然展現強大的靭性,可以高度彎曲成允當的弧度,難以扭斷。難怪,這些族群會捨竹而就其材。但此一條件也要依傍森林,又剛好有大量生長的環境才可能。
除了大丁黃,過往所知,不少部落還採用呂宋莢迷做為為材料,因為生長海拔較低。但目前因為山林開發過度,呂宋莢迷也不易取得,取而代之的是淺山更常見的七里香。試著折弄此一圍籬之物,果真耐彎,彈性亦驚人。
前些時,在住家不遠的武德殿看到日治時期,原始樹莖之弓,這才明白,桿莖不需要怎樣修飾即可狩獵。
不免想起,數回在松鶴部落友人野將.亞普之家作客,看到其客廳掛有十來把上好之弓箭,說不定有幾把是這些原生植物做的。又或者,以野將對泰雅文化之嫻熟,應當能對大丁黃有一個認識吧。
有一回去信探問,果真得到正確答案。除了刺竹和七里香,他們最自傲的便是大丁黃樹材的使用。白毛山稜線的大丁黃,他也津津樂道。還興奮了地補傳了些正在製作相關弓具製作的照片,顯見此一弓之工藝,行之久遠矣,乃一值得大大表述的狩獵文化內涵。
此外,近幾年台灣射箭隊出國比賽屢有佳績,就不知在使用傳統弓箭時,是否有無採用大丁黃獲獎的紀錄。
更不知南澳泰雅族,昔時弓箭是用何材質。熟識的獵人告知,依老祖宗的口述,可能是桂竹。依其山勢環境,確有可能。
(圖一,第四根弓,向上彎的是大丁黃。餘為七里香製)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