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去年三月,我在紐約疫情最嚴重的時候從台灣回來後,出門採買的照片,當時物資一切充足,衛生紙、泡麵、任何東西都沒有缺乏,但是進去超市要排隊,不是因為大家在囤貨,是因為管制入場人數,而街上,是我看過最最最最最寂靜的紐約,可以在時報廣場的斑馬線拍下這張照片,不用擔心安危,大街小巷都鮮少看到車輛,更別說在路上走的人了。
當時紐約的居家避疫令管制下,只有維持民生需求的超市、藥局開門,所有的娛樂場所關閉,餐廳不准內用,這一關,就關到六月多才逐步開放重啟,即使城市重啟後,我還是過著一週只出門一次的生活,因為我的體質很適合防疫,宅在家對我來說一點問題都沒有。
我很能理解在警戒調升的時候,想要囤貨的心態,去年三月圖哥也在網路上訂了一堆食物,麥片、義大利麵、水餃,讓我們可以幾個月不出門也不會餓死的份量,但是很遺憾的,後來因為超市都有開,所以我們還有其他東西能吃,這些防災乾糧到現在都還沒吃光,我想起當時,連麵粉都被搶購一空,我好不容易搶到了一包,我們關在家,不只自己做了義大利麵條、各式包子饅頭,連披薩餅皮我們都親自用手揉呢。
一年多過去了,我們都打完疫苗,紐約也宣布將要全面恢復正常生活,但說真的我對美國的疫情還是沒那麼樂觀,到現在都沒搭地鐵,極少在餐廳內用,看到人很多的地方還是會感到非常緊張。
那天我躺在沙發上看記者會直播,聽到180人確診,一開始懷疑自己聽錯,雖然紐約到現在每天都還是幾千人確診,但是紐約跟台北的生活型態、人口密度不一樣,這個數字絕對是令人相當不安的,更令人擔憂的是,還在各種社交軟體上看到朋友繼續聚餐、運動跟按摩,我不想當正義魔人,但現在的狀況真的需要大家一起配合,沒事不要出門,勤洗手、消毒、戴口罩,保護自己也保護好身邊的人。
我不擔心台北的大家缺乏生活物資,網路上也有來自世界各地的防疫前輩告訴大家封城的時候該做什麼,但是回想起去年三四月,面對生活的巨大轉變,心理的調適反而是需要更多時間的。當時一下就變成在家辦公,本來熱鬧的城市變得像空城,跟朋友見不了面,所有的娛樂活動都停止,連叫外賣都覺得很危險,重點是,完全不知道這樣的狀況會持續到什麼時候,這種有點面臨末日的焦躁感,是居家避疫的大魔王,建議大家躲在家的時候,不用一直追疫情最新狀況,請照顧好自己的飲食,可以跟朋友視訊聊聊天,也關心獨居的家人朋友。
去年紐約居家避疫的時候,每天晚上七點都會響起拍手的聲音,有人尖叫、有人拿鍋碗瓢盆敲打,為的就是感謝第一線的醫護人員跟超市餐廳地鐵等第一線工作人員,謝謝他們在這種時候出門上班,謝謝他們維護我們最低限度的生活,那些掌聲是我每天生活的活力來源,有種「我們都在一起」的扶持感,是我心靈很大的慰藉,希望台灣的大家也能團結,互相扶持,一起撐過這一次,期待兩到三週後,還能看到大家開心地過全世界都羨慕的正常生活,加油!
紐約沒有斑馬停更 在 Openbook閱讀誌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童書書房
#世界藝文事Openbook都幫你整理好了
📍⛔️ #蘇斯博士6部含種族刻板印象作品下架
3月2日是筆名「蘇斯博士」的童書作家希奧多.蘇斯.蓋索117歲冥誕,負責管理譯作及授權的蘇斯博士企業在這一天宣布,由於其部分作品中用錯誤而傷感情的種族刻板印象創造角色,為了讓孩童體認到更多元的美麗,未來這些作品都會下架,以後也不會再出版及販售。
這些作品共有6部:《我在桑樹街上看到的一切》、《如果我管動物園》、《麥克萊格的水池》、《超越斑馬》、《超級炒雞蛋》、「貓咪大猜謎」
.
📍🎨 #24名台插畫家入圍波隆那插畫大展
波隆那插畫大展日前公布得獎名單,來自世界各地的226位插畫家在初選階段入圍,最後由77位插畫家獲獎。
本年度台灣大有斬獲,共有24名插畫家入圍,是歷年來最佳成績,其中張筱琦、薛慧瑩、黃一文、卓霈欣、陳瑋璿、阿文、陳怡今、Dai Wei-Chun共8位入選 2021 波隆納插畫展,而年初甫推出融合原民神話與台灣在地傳說繪本《牟吉》的角斯角斯也在入圍之列。
.
📍💞 #春心萌動的老屋緣廊漫畫完結
漫畫《春心萌動的老屋緣廊》推出第5集,全系列到此結束。
不過日前出版社宣布將會改編為真人電影,讓更多人看到老奶奶和高中生如何透過BL漫畫成為忘年之交。作者鶴谷香央理趁著系列完結與改編電影的熱潮,推出短篇整理集,讓暫時沒有新作可看的讀者望梅止渴。
.
📍🚲 #描繪疫情停擺時繼續工作的市井小民
凱迪克獎得主布萊恩.弗洛卡將在4月推出新作《Keeping the City Going》。作品靈感來自弗洛卡的生活周遭,也就是在2020年被武漢肺炎重創的紐約街頭。弗洛卡在每天走路前往工作室的途中,觀察到空蕩蕩的城市裡依然有最低限度的交通工具保持運作,例如送貨的卡車以及食物外賣的機車,讓他好奇是哪些人在封城期間依然駕駛交通工具外出,維持城市的運作。
更多報導內容請讀👇👇👇
────
👉訂閱電子報,收信掌握本刊完整報導:https://lihi1.com/EbuBe
👉追蹤Openbook IG:https://goo.gl/Enkzy3
紐約沒有斑馬停更 在 高雄好過日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道安系列第一集:
#是怎樣過馬路超危險的啦!
#調紅綠燈就能解決問題嗎?
文:陳信諭 醫師、鳳山李雨蓁 Lí Ú-chin、左營楠梓翰-李欣翰
每天穿梭在街頭,看到高雄行人所處的環境是險象環生。
自從汽機車淹沒了大街小巷後,我們的城市設計轉變為要塞進更多的車流,但對行人並不友善。大約從1960年代起,長期忽略人行空間與大眾運輸的運輸思維,讓越來越多的空間讓給汽機車,也讓街道的活力越來越少。
照理說,每個市民總會有作為「行人」走在路上的一天,但城市的現況卻迫使人們越來越喜歡騎車、開車,行人逐漸從路上消失了,但老人、學生、弱勢族群、沒有交通工具的觀光客...怎麼辦?
接下來,好過日將和基進黨(基進側翼)高雄總部合作,推出「安全城市,還路於民」的綜合企劃,希望從行人、自行車、機車等過去路權被壓縮的族群角度出發,搭配大眾運輸路網的建立,讓採用不同運輸方式的族群能和平共處,讓道路能更有效率的運用,讓被違規亂象佔滿的市中心能恢復為人潮樂於聚集停留之處。
#先從最簡單的過馬路說起
不過是過個馬路,有這麼困難嗎?
不說的話,大家可能不知道過馬路有多危險。以2011-2013年數據而言,行人當天死亡(A1類事故)人數764人,傷亡總計46282人,而行人傷亡前幾大原因都發生在「過馬路時」,以車輛未注意或未禮讓、未走行人穿越道、未依照號誌穿越為前三大原因。而從2011年至今,傷亡最慘重的都是65歲以上的老年人,歷年均佔6成以上。
老年人本來行動反應較慢,過馬路也較久,面對一些較寬敞的馬路,往往來不及穿越,那要怎麼辦呢?
有人說,那延長綠燈秒數就好啦!問題是,越寬的道路往往為幹道,綠燈較久,如果要延長行人穿越秒數,駕駛人是不是就要暴動了?
其實,這個問題需要從道路安全設計來解決,例如設置「行人庇護島」,讓行人有實體保護,可分段通過;或將斑馬線拉直,外延道路緣石,縮短跨越馬路長度,都可以讓行人更方便通過。根據美、英等國經驗,不會影響車流,卻能大幅提升安全性。
這麼簡單的事,台灣、以及高雄還真的做不到。為什麼呢?
#道路安全設計準則
越來越多的城市轉向以人為本的城市設計後,也嘗試在基礎建設上升級,例如北美就有了「城市交通運輸全美協會」(簡稱NACTO),由前紐約交通局長珍妮特.薩迪可罕(Janette Sadik-Khan)擔任主席,發行了《都市街道設計指南》一書,已被至少9個州和45個城市採用為設計標準,對安全且增加街道活力的人行道、自行車道、車道做出了許多有創意又證明可行的規範。
我們試著列舉一些原則:
1.#強化安全提醒:每個穿越區都要畫斑馬線,不要以為是廢話,高雄還真的超多地方沒畫。而標線也要留下車輛停靠、右轉的緩衝空間,提醒駕駛不要侵入斑馬線。
2.#人行動線擴大與無障礙化:無障礙坡道順接斑馬線,聽起來很簡單但事實上也常常沒做到,在高雄還要搭配強化取締服用。
3.#路緣擴建:在路口和穿越區讓路緣外突,在不縮減車道下可提醒駕駛減速(特別是轉彎),最重要的是可以大幅縮短穿越距離。
4.#行人庇護島:提升行人過馬路的安全性
5.#簡化複雜路口:在三岔或不規則路口,把根本用不到的畸零地劃歸行人用地或綠化帶,給駕駛明確動線而不是變化車道的空間,將能在減少道路面積下,還讓車流更順暢。
這些簡單可靠、經費節省的方式,可以先在不縮減車道與停車位下,就大幅提升行人安全性,改善行人路權,提醒駕駛注意。那麼,為什麼不做呢?
日本的道路傷亡是台灣1/4~1/5以下,媒體人野島剛觀察台灣馬路現象,曾有感而發提到:台灣汽車駕駛人態度較傲慢,將馬路當專屬汽車空間,不太禮讓行人。這問題大家可能都會直覺想要加強執法和教育,但其實嚴格執法以外,也要搭配好的道路設計,才能讓我們的城市空間更加可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