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美中關係開始在發展,小英政府作好準備沒有?
大陸外交部前副部長傅瑩日前投書紐約時報指出,中美兩國是有可能通過解決彼此關切來發展某種「競合」(合作與競爭)關係的。
傅瑩現為大陸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外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並且是北京清華大學兼職教授、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主任。
紐約時報社論版執行主編Kathleen Kingsbury表示,傅瑩是中國政府中的重要人物—比她的頭銜所傳達的重要得多。傅瑩這篇文章是中國政府關於拜登當選後的唯一官方聲明,「超越了通常的陳詞濫調」。
傅瑩在文章中表示,過去四年中美關係受到嚴重損害。重新激活中美關係時,重要的是準確判斷對方的意圖。她重申,中國無意取代美國在世界上的主導地位,也無需擔心美國改變中國的制度。
她指出,中美兩國政府各自都有重要的國內議程去關注,即便競爭不可避免,也需要合作管控好。兩國是有可能通過解決彼此關切來發展某種「競合」關係的。
很顯然,這篇投書,並非個人己見抒發,而是代表中共已向美國拜登新政府,遞出未來美中關係發展的可能方向,且坦誠甘居「老二」,不會去搶美國主導世界的地位,以紓緩反中氛圍。面對這意料中、開始啟動的改變趨勢,小英政府作好了準備了嗎?
還是繼續認為堅定進口萊豬,美台關係就沒問題了?
真的要想清楚!
相關新聞
https://udn.com/news/story/7331/5047485?from=udn-ch1_breaknews-1-0-news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萬的網紅范琪斐,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如果說要到台灣來設總部,你是舉雙手贊成,還是連腳都舉起來反對? 過年休假回來,我選的第一條新聞就是全球市值最高的企業亞馬遜,要在紐約設立第二總部,竟然遭到很多由這次剛選上的新科自由派議員,帶領當地居民強烈反對,亞馬遜最終打消了這個念頭。 我不知道大家是不是跟我一樣,第一個反應...
紐約時報社論 在 中央社新聞粉絲團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撐香港
紐約時報社論批評,習近平以為把法治變成以法管制,就能消弭香港渴望基本自由的習性,根本是昏昧。如同新疆和南海,習近平在香港的判斷失誤,正把中國從崛起新星變成眾所唾棄對象。
華郵社論也向國際喊話,香港民眾已一再表達他們珍惜民主自由的價值,全世界絕不能拋棄他們或屈服於北京的壓迫。
紐約時報社論 在 葉郎:異聞筆記 / Dr. Strangenote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葉郎每日讀報
1.Netflix搶在美國國防部之前註冊Space Force太空部隊商標
過去十多年美國國防部曾經對於商標的保護非常積極,不願再讓《JAG 執法悍將》劇組成功註冊JAG軍法署商標的事件重演。Disney多年前曾一度打算將突襲賓拉登的Seal Team 6海豹突擊隊第六分隊註冊商標,引發群情激憤之後Disney立刻作罷。奇妙的是2018年初美國總統Donald Trump宣示成立Space Force太空部隊之後,這位商界奇才竟然沒有想到要交代國防部去註冊商標,反而讓Netflix在2019年初搶先在全球多國註冊商標,而且註冊過程完全沒有美國政府官員出來表達反對之意(美國商標制度採使用主義,可以證明自己已經先使用)。需注意的是就算Netflix沒有申請到商標,基於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劇組為了諧仿的需要本來就被容許任意使用政府機關的稱號和logo。但會產生混淆的是如果Netflix電視劇《Space Force太空部隊》開始推出各種周邊商品,甚至是帶有惡搞意味的商品時,會不會令人誤以為是美國太空部隊開自己玩笑的官方商品?
(報導原文:https://bit.ly/3h7dB5u)
2.紐約時報社論版主編因刊出主張派兵鎮壓民眾的政治人物投書而下台
紐約時報日前刊登共和黨參議員Tom Cotton一篇主張派兵鎮壓抗議民眾的投書,引發報社員工的激烈抗議。超過800名時報員工聯署抗議報社做法,並認為該文會置紐約時報非裔員工於險境。紐約時報發行人A.G. Sulzberger一開始還力挺刊登該文的決定,但後來改口承認該文並不符合報社的標準。4天後紐約時報宣佈社論版主編James Bennet已經請辭,而且即刻生效。想當然爾Trump隨即接話:他在Twitter上發文評論道紐約時報已經放棄了偉大的參議員Cotton的鉅作,驗證了紐約時報就是假新聞。
(報導原文:https://bit.ly/3cKrNxE)
3.時裝秀的時代終於要掰掰了
衛報的時尚記者在這篇長文中回顧他人生參加過的經典時裝秀,並大膽預測也許這一次時裝秀終於真的要掰掰了。過去時裝秀受到過各種批判,但各品牌設計師也並非完全無動於衷,許多人對於時尚產業中的種族、性別、身材的多樣化議題作出回應。但這終究沒有阻止時裝秀走向完全失控的荒謬路徑:越來越頻繁的時裝秀、越來越奢豪的製作、越來越惡化的碳排放負面效果。未來社交距離有可能停留更久甚至成為世界的常態,國際旅行的難度也預計會大大提升。沒有現場觀眾的存在,時裝秀也不可能存在。我們很可能再也見不到那些漂亮的人兒穿著漂亮而荒唐(有時候沒有漂亮、只有荒唐)的衣服走秀的畫面了。
(報導原文:https://bit.ly/2XJIK7j)
4.疫情過後電玩產業還會繼續賺錢嗎?
今年以來四檔以電玩產業為標的的ETF指數型基金都繼續逆勢成長,絲毫不受疫情影響。華爾街日報的提問是:這樣的狀況在疫情結束、社交解禁之後還會繼續嗎?基金發行公司VanEck表示電玩產業的成長得利於三個市場因素:第一是消費者追求互動性娛樂;第二是消費者從更昂貴的傳統媒體轉向比較廉價的替代方案,比如串流電視或電玩;第三是消費力越來越增加的年輕消費者更熱衷於電玩。多數分析師認為疫情過後這批消費者會繼續留在電玩市場。唯一需要擔憂的負面因素是疫情過後的經濟蕭條有可能逼迫他們緊縮不必要的支出。
(報導原文:https://on.wsj.com/3dMaz4r)
5. J.K. Rowling的「恐跨性別症」再度能量釋放
今年以來一再利用自己的Twitter帳號來挑臖跨性別社群的哈利波特小說作者J.K. Rowling,近日再度正常能量釋放,粗暴地拿出她的性別分類帽套在別人身上。當有人在討論如何在疫情過後建立一個對「有月經的人」更平等的世界這麼的重要議題時,Rowling卻見獵心喜地緊咬「有月經的人」一詞,強烈質疑有月經的人如果不是女人,難道還有別人嗎?「如果『性別』不是真的存在的東西,整個地球上所有活生生的女性同胞等於也一起被塗銷了」她並祭出「恐X症」標準話術,強調她「認識跨性別者,也愛這些跨性別者」,但性別就是性別,把性別消除掉根本就是睜眼說瞎話。她的發言隨即遭到網友痛批:「你的話正在傷害那些過去非常喜愛你文字的孩子們」GLAAD同性戀反毀謗聯盟則呼籲大家把對於Rowling的負面情緒用在支持平權團體繼續努力之上。
(報導原文:https://bit.ly/2YcfJjD、https://bit.ly/2Ygdvj4)
其他今天也可以知道一下的事
 ̄ ̄ ̄ ̄ ̄ ̄ ̄ ̄ ̄ ̄ ̄ ̄ ̄
➤Apple取得在社交距離中利用iPhone合成團體自拍照技術的新專利(https://bit.ly/2zev0bj)
➤線上射擊遊戲《Destiny 2 天命2》模仿競爭對手《Fortnite 要塞英雄》在遊戲中舉辦線上音樂會活動(https://bit.ly/3cIxUmc)
➤未開張的中國電影院產業開始洗牌:萬達推出特許加盟機制吸引電影院經營者靠行(https://bit.ly/2YfzyGK)
➤Facebook一口氣封殺了近200個白人至上主義社團(https://bit.ly/3f8rgaJ)
➤Fox新聞台在節目以Martin Luther King遇刺後股市上揚的圖表為例,討論種族騷亂對經濟的刺激,稍後為此不當報導公開道歉(https://bit.ly/2MH6in8)
➤美國攝影師呼籲相機製造商停止使用Slave和Master這兩個術語(https://bit.ly/2Af9nIb)
紐約時報社論 在 范琪斐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如果說要到台灣來設總部,你是舉雙手贊成,還是連腳都舉起來反對?
過年休假回來,我選的第一條新聞就是全球市值最高的企業亞馬遜,要在紐約設立第二總部,竟然遭到很多由這次剛選上的新科自由派議員,帶領當地居民強烈反對,亞馬遜最終打消了這個念頭。
我不知道大家是不是跟我一樣,第一個反應是覺得這些紐約人是不是瘋了?亞馬遜來紐約,不只是這個火車頭企業可能帶來的經濟效益,還有亞馬遜可能帶來的科技know how,而且亞馬遜又不是製造業,對環境的傷害不會那麼大,大家求都求不到,這些紐約人是不是左過頭了?
才說著呢,我就發現不是只有我這麼想,連左派大將的紐約時報社論都跳出來把這些年輕自由派議員狠狠臭罵一頓。
我於是決定去看看這些年輕的議員們到底在反對些什麼。
看了之後我不得不承認,是有些道理。
第一:亞馬遜招牌響亮,但它的勞工條件惡劣一樣全球聞名。
第二:矽谷科技的繁榮,是創造了巨額財富,但也讓當地房價物價飆漲,交通嚴重堵塞,生活品質大受影響。紐約己經夠擠夠貴了,亞馬遜一來豈不是更擠更貴?
第三:被企業勒索是個無底洞,谷歌臉書都在紐約有分部,都沒有要紐約納稅人分擔,為什麼亞馬遜需要租稅優惠?
是有些道理,但還不能把我完全說服,就算大企業占便宜好了,你不給優惠,大企業都跑光了,你紐約的經濟撐得住嗎?要知道全球幾十年來都是這麼幹的,所謂的供給面經濟學派,政府幫助生產者降低生產成本,來促進經濟成長,你紐約這幾個小屁孩能把這個理論翻盤嗎?
顯然他們覺得可以。
他們舉的是像諾貝爾獎得主Joseph Stiglitz 提出來的,政府的政策不應只重視成長,還應更重視財富分配的社會正義,這個學派裡有很多人相信, 傳統的供給面經濟學搭配的涓滴效應,只是造成全球經濟貧富不均,中產階級迅速消失,底層人民必將反抗,經濟終將崩盤。所以此時的政府經濟政策應該著重在強壯中產,比如提高最低薪資,落實加班費給付,加強公共建設等,中產階級的荷包飽滿,經濟才會熱絡。
也就是說這次的亞馬遜紐約案踢到鐵板的重要性,不是只跟紐約有關,有可能牽動美國2020總統大選,而是牽動全球慣行的經濟模式。
理想非常美好,但行得通嗎?
非常歡迎大家來告訴我們你的想法。
《#范琪斐ㄉ寰宇漫遊》每週四晚間十點在寰宇新聞台播出,沒跟上新聞的也沒關係,歡迎訂閱我們的 YouTube 頻道 🔔#范琪斐ㄉ寰宇漫遊 🔔https://ppt.cc/fH4QXx 十點半準時上傳完整版!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3XGbkbQ5PJc/hqdefault.jpg)
紐約時報社論 在 范琪斐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本集內容 📌
✭【 琪斐大放送 】選在情人節說分手! 亞馬遜第2總部無緣紐約 (00:44)
✭【 動眼看熱鬧 】天降黑雪末日浩劫 西伯利亞爆空汙危機 (12:05)
✭【 世界都在看 】義大利推跳表單車 拯救交通兼滾動外快 (18:30)
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如果說要到台灣來設總部,你是舉雙手贊成,還是連腳都舉起來反對?
過年休假回來,我選的第一條新聞就是全球市值最高的企業亞馬遜,要在紐約設立第二總部,竟然遭到很多由這次剛選上的新科自由派議員,帶領當地居民強烈反對,亞馬遜最終打消了這個念頭。
我不知道大家是不是跟我一樣,第一個反應是覺得這些紐約人是不是瘋了?亞馬遜來紐約,不只是這個火車頭企業可能帶來的經濟效益,還有亞馬遜可能帶來的科技know how,而且亞馬遜又不是製造業,對環境的傷害不會那麼大,大家求都求不到,這些紐約人是不是左過頭了?
才說著呢,我就發現不是只有我這麼想,連左派大將的紐約時報社論都跳出來把這些年輕自由派議員狠狠臭罵一頓。
我於是決定去看看這些年輕的議員們到底在反對些什麼。
看了之後我不得不承認,是有些道理。
第一:亞馬遜招牌響亮,但它的勞工條件惡劣一樣全球聞名。
第二:矽谷科技的繁榮,是創造了巨額財富,但也讓當地房價物價飆漲,交通嚴重堵塞,生活品質大受影響。紐約己經夠擠夠貴了,亞馬遜一來豈不是更擠更貴?
第三:被企業勒索是個無底洞,谷歌臉書都在紐約有分部,都沒有要紐約納稅人分擔,為什麼亞馬遜需要租稅優惠?
是有些道理,但還不能把我完全說服,就算大企業占便宜好了,你不給優惠,大企業都跑光了,你紐約的經濟撐得住嗎?要知道全球幾十年來都是這麼幹的,所謂的供給面經濟學派,政府幫助生產者降低生產成本,來促進經濟成長,你紐約這幾個小屁孩能把這個理論翻盤嗎?
顯然他們覺得可以。
他們舉的是像諾貝爾獎得主Joseph Stiglitz 提出來的,政府的政策不應只重視成長,還應更重視財富分配的社會正義,這個學派裡有很多人相信, 傳統的供給面經濟學搭配的涓滴效應,只是造成全球經濟貧富不均,中產階級迅速消失,底層人民必將反抗,經濟終將崩盤。所以此時的政府經濟政策應該著重在強壯中產,比如提高最低薪資,落實加班費給付,加強公共建設等,中產階級的荷包飽滿,經濟才會熱絡。
也就是說這次的亞馬遜紐約案踢到鐵板的重要性,不是只跟紐約有關,有可能牽動美國2020總統大選,而是牽動全球慣行的經濟模式。
理想非常美好,但行得通嗎?
非常歡迎大家來告訴我們你的想法。
本周動眼神經選的是俄羅斯空汙嚴重到天降黑雪,我這才知道原來台灣也發生過類似事件。
張嘉玲選的是義大利跳表單車,竟然是政府出錢讓民眾騎單車,比我們的YouBike還神奇。
✏ 來填問卷:https://goo.gl/forms/CugVAUGXz7JyFqJ53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n3TytkrzZ2E/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