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dsRead:找一找點讀遊戲書
👉部落格介紹文在留言處👈
如果要說點讀筆可以進行什麼好玩的遊戲,能夠降低某些孩子面對「學習」會自動開啟「抗拒學習防衛心」的保護機制,讓他們以為在玩,卻不知不覺在學,,我想除了 #Highlights的英文找找遊戲書 就是不二人選。
上半年KidsRead 與 Highlights 獨家合作推出的Hidden Pictures 第一波那三本英文找找點讀遊戲書,到我家以後已經引起一陣騷動,這種可以「自己跟自己比」、「自己跟自己玩」的找一找遊戲書,不需要手足也不需要爸媽也能自己玩得很起勁。而且這種找找遊戲書就是不玩則矣,一玩不可收拾,會非常專注且沈迷地停不下來呀!
👉這次KidsRead又推出第二波:一本是給適合2~4歲幼兒玩的入門基礎書,另外兩本一套是精美大跨頁值得收藏的進階版本,適合3~8歲,有交通工具各種音效🚗帶孩子學習英文數數,莉娃 #一百個大推薦給小車迷!
/
📍【什麼是Highlights?】
Highlights是美國發行量最大、歷史最悠久且獲獎無數的兒童雜誌,至今已有70多年歷史。雜誌中有一個單元特別受到孩子們喜愛,就是Hidden Pictures(找一找),火紅到他們甚至獨立設計成一本遊戲書。今天要跟大家介紹的,就是KidsRead 與 Highlights 獨家合作推出的Hidden Pictures 英文找找點讀遊戲書,點讀版,讓找一找更好玩!Highlights的Hidden Pictures經由跨領域教育專家指導,結合圖像式學習,可以幫助孩子訓練觀察力與專注力,並且在玩樂的同時,一邊學習英文單字與英文對話。
/
📍#適合2到4歲入門:Highlights Hidden Pictures Playscenes 2
與上一輯 Playscenes 2 玩法相似,裡面包含11個主題,每個主題能找8樣物品,所以一整本玩下來小孩至少能學會80個以上的單字。除了尋找物品的單字之外,裡面每個角色人物都有對話台詞,可以學習英語對話,就連目錄頁也不放過。
🖍右下角則是Imagine & Draw自由繪畫,或Make a Match連連看、Find Your Way迷宮的遊戲,可用 #KidsRead隨書贈送的無毒水洗蠟筆 或自己家裡的水洗蠟筆作答。由於內頁經過特殊處理,因此只要輕輕用濕紙巾或濕毛巾就能擦拭乾淨,可重複使用一畫再畫、一玩再玩,是否超適合ㄌ野獸派的幼兒!(開箱介紹影片有用濕紙巾擦給大家看)
/
📍#適合3到8歲進階:Highlights Hidden Pictures ABC Town & Let's Count Vehicles
喔~這次這兩本我真是大愛,超級喜歡!裡面的插畫風格完全是外貿協會媽媽的菜。
💒【ABC Town字母小鎮】是以字母與動物們的日常生活為主題,總共有6個跨頁=6個小鎮場景,每個跨頁主題將介紹4~5個字母,以及以這些字母為開頭的24個生活用品的單字,下方還有以同字母為首的動物角色,等待孩子們來尋找他們的身影藏在何處。在ABC Town,孩子能接觸到大約180個英文單字,算下來也是很驚人呢!
👉玩法有4種:找物品、找人物、找字母開頭、自由亂點
👉最大特色:這本最讓人驚喜的就是KidsRead的音檔特別錄製說明以該單字為首的字母,例如以Flamingo為例,點選後的問題為:Can you find the Flamingo ? 找到了以後會回:Flamingo, 「it starts with F」。這樣小朋友不只是學習到一個單字,還加深他們的印象,這是以哪一個字母為開頭。其實在國際學校剛開始教英文的過程中,我想許多美語補習班也是這樣。
👉另外,裡面的問句方式很多元,問句也變長,有時候以兩個句子組成,有時候是單字增加深度。KidsRead將每一頁12個物件設計的問題都不同,包括:Where is the...... ? Can you find it? / Have you seen the......? Where is it? / Can you find the...... ? / Please help me find the ...... / Do you know where the ... is? / Please show me the ...... / Can you tell me where to find the ......? / Please spot the ...... / Where can I find the ......? /Let's search for the ...... / I can't find the...... Where is it? / Where is the ...... hidden?
/
🚒【Let's Count Vehicles】跟ABC Town是一樣的摺頁變成大跨圖設計,有6個超可愛的跨頁大展圖,題目頁也分三區:數字、尋找物品、問答區,總共大約能接觸到160幾個單字。
👉玩法:找物品、找交通工具、找字母開頭、自由亂點也有單字。
👉Let's Count Vehicles的大賣點,將數字1-20與20種交通工具完美結合,孩子需要找出所有數量的交通工具,邊找邊數。點擊最下方題目區時,音檔會先播放該「#交通工具的音效🚑」,然後加上問句,例如Can you find 7 school buses? / Can you find 9 trains? 通常一按音效,交通工具迷就已經豎起耳朵,面露興奮笑容了!當孩子點選一台校車,音檔會數 one school bus, two school buses, three school buses... 直到全部數完 7 school buses才會有答題正確的冰崩冰崩音效。
👉過程中只要點錯別的車就要重來一遍,超級考驗孩子觀察力與專注力的精確度。所以3~8歲都能來挑戰唷!
/
📍【 #三寶共玩經驗談】
✅6歲的哥哥:
我們家哥哥已經快6歲,由於白天上學,放學後還有我幫他上課的安排,自由玩樂時間不像龍鳳那麼充裕,因此休閒時間的選書偏好會變得很強,我也都讓他自由選擇,因為看童書繪本是個樂趣,應該要讓他主動且享受。近來我看過他對一本書專注力最長的,就是在Let's Count Vehicles!
不碰不玩還好,一拿到手開始玩,他就會像走火入魔一樣一直找一直找,最高紀錄玩了整整半小時,就是為了從數字1的1台救護車,找到20架飛機,非得全破他才罷休。中間當然也會遇到卡關,點錯一直重來的困境,但他沒有生氣也沒有氣餒,在經過我的雞婆協助之下,過關以後繼續挑戰,我覺得相當難得,也證明Hightlights Hidden Pictures Let's Count Vehicles的魔力。
✅剛滿3歲的小鳳:
相對比較沒耐心的小鳳,我都盡量推薦他玩Playscenes 或ABC Town的找人物,因為比較簡單XD 但他也是很喜歡Let's Count Vehicles裡面的交通工具音效,所以三本都會玩,只不過Let's Count Vehicles他玩找物件的部分還可以,要數到相應數字的交通工具的話,大概只能進攻前兩頁1~10就緊繃,超過11的話她在無人幫助下就非常容易挑戰失敗。
✅觀察力較好且較有耐心的小龍:
偶爾會臨幸其他本當休閒,想要專心認真玩的話,他還是都挑Let's Count Vehicles為主,而且特別愛專攻找出所有交通工具的題目!只能說車就是男人的命,無關年齡啊!
/
📍如果有遇到孩子們對這類型找找書沒啥興趣的,爸媽不妨試試看:
1. 家長自玩自嗨,千萬「不要邀約他們」(最忌諱一直塞貨給孩子,欲拒還迎永遠是上策)
2.手足或親子比賽也是一種方式,有競爭才有需求!
3. 找找遊戲書也有「記憶性」,玩久了都記得位置能全破,當然沒挑戰性就不好玩了,因此可以適時換別的書玩、補新貨、把難度調高等。總之大家多試試吧!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考部落格介紹文(在留言區)
/
📍#哪裏買?
這麼好玩的英文找找點讀遊戲書,兩輯各三本,目前一共發行六本。#KidsRead點讀筆及全系列點讀書籍團購 即將在 ⏰ #下週一 12/28 (一) ~ 12/31(四)🔥 在VIVA LIWA粉絲團與LIWA育兒經社團開放團購,想要享受KidsRead全品項優惠團購價的版友們千萬別錯過囉!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4萬的網紅邱奕榮愛釣魚,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紀錄以後幫大家找休閒 這不是正片 盡量幫大家找出全台灣所有池塘特徵 讓大家更聊解釣魚 更聊解更多魚池收費...
紀錄以後幫大家找休閒 在 閱讀前哨站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抽獎贈書活動】《#深度數位大掃除》x3本
🚀你或許有聽過「#數位極簡主義」或「#數位斷捨離」之類的運動,這是一種將數位科技的使用降到最低程度,奪回人生主導權的生活理念
🙋但是,你知道該怎麼做嗎?瓦基想與你分享具體的實踐步驟和我的心得收穫
✍️圖文心得、下載數位斷捨離實踐模板: https://readingoutpost.com/digital-minimalism/
【這本書在說什麼?】
《深度數位大掃除》的作者是喬治城大學資工系的副教授卡爾.紐波特(Cal Newport),他的著作還有其他「深度」系列的書籍:《深度工作力》、《深度學習力》和《深度職場力》。不難看出是一位對生產力有深刻研究的作家。
在這本書裡,他提倡一種「數位極簡主義」的理念,強調我們要審慎應用科技,並且重新思考市面上繽紛炫目的科技到底為我們帶來什麼價值。如果這些科技只提供廉價的娛樂和低劣的資訊,那麼寧可捨棄不用。
此外,他也提供一套「數位斷捨離」的方法與步驟,說明如何利用30天的「暫停時間」,停止接觸非必要的數位科技,細心體會和品味生活,最後才重新導入(或放棄)這些科技,並且詳細定義「如何」和「何時」使用這些科技。
整本書引用許多對於社群媒體和數位科技的評論文章,互相辯證不同的論點,最後得出一個結論:「重點不是使用科技,而是為了獲得更好的生活品質。」終究,我們要以自己的生活目標為主,科技只是輔助,不該讓它反客為主。
【我為什麼想讀這本書?】
自從我從去年開始經營〈閱讀前哨站〉的部落格和臉書粉專之後,我跟數位科技就一直處於一種拔河的狀態。一方面我需要靜下心來閱讀和寫作,一方面也需要處理網站技術方面的事情,編輯網頁和美工設計,也都脫離不了數位科技。
尤其平日下班之後,一天的時間已經所剩不多。原本我遵循去年讀完《原子習慣》和《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之後,限制自己使用社群媒體和網路科技的時間,錶定每天30~60分鐘,但總會不小心逛到超過時間。
再加上,由於經營部落格的緣故,需要涉略很多的數位工具,因此我訂閱了許多APP服務的電子報。這些電子報都會夾帶吸引人的標題和內容,只要一個不注意,就很容易迷失在一個又一個的連結裡面,到最後總是耽誤了原本想做的事情:閱讀和寫作。
因此,我開始自問:「我戒斷的數位科技還不夠多?」、「我使用這些數位科技的心態要調整嗎?」、「有什麼方法可以再幫我更進一步?」直到我偶然間看到《深度數位大掃除》這本書,終於,「賓果」!
【我如何使用這本書?】
閱讀的過程中,我一直想起作者的這句話:「你需要一套成熟的科技使用理念,以自己的深度價值觀為基礎,問自己:你該使用什麼工具;你如何使用他們;你為什麼一定要使用他們?」腦中便開始浮現出,關於目前使用數位科技的許多省思。
接著,讀完這本書之後,我試著把書中的流程轉化成具體的步驟,也參考了網路上其他讀者的實作方式。最後,我用子彈筆記的方法,規劃出一套「數位斷捨離的準備方法和執行步驟」,並且透過寫日誌的方式,記錄自己在這段過程中的想法。
然後,從7/1到7/30之間的三十天裡,我進行了一次數位斷捨離的流程,重新打造一套我自己運用數位科技的方式。我回顧了這段過程,並且把這套方法做成一份「數位斷捨離實踐模板」,底下分享我的詳細實踐心得,文章底部附有這個模板檔案的下載方式。
【1.數位極簡主義:先問自己三個問題】
數位極簡主義的定義是:「一種運用科技的理念,指的是你把連線的時間,放在少數幾個精心挑選的最適活動上,那些活動強力地支持你重視的事物,你也樂於錯過其他的一切活動。」不要被科技牽著走,在這個充滿誘惑裝置的年代,塑造一種值得享受的生活。
✅仔細想想,我總共使用了哪些科技?
雜亂是代價高昂的。太多的裝置、app、服務佔用的時間和注意力,使我們付出很大的代價,那可能抵銷單一物件所帶來的效益。找個時間,完整地列出來你正在使用的科技,可能連自己都會大吃一驚。
前Google工程師崔斯頓.哈瑞斯曾經出面爆料:「科技公司希望你以特定的方式,長期使用他們的產品,因為那是他們營利的方式」。他繼續說道:「菸草公司只想要你的肺,APP商店想要你的靈魂」。利用這個練習,看看自己的靈魂都放在那些APP上頭。
我使用的3C產品不多,只有桌電、筆電、智慧型手機、電子書閱讀器。我常使用的軟體則有 Email、Line、Messenger、Evernote、Trello、FB、IG、PTT、LinkedIn、YouTube、Spotify、Brain.fm、Audible、Scribd。
✅你現在如何使用這些科技為自己帶來好處?
優化很重要。判斷某個科技是否支持你重視的東西,只是第一步。為了充分獲得那個科技的潛在效益,它必須仔細思考如何使用那項科技。你如何使用它們?
帶來哪些好處?我使用桌電、筆電維護網站、經營社群、撰寫文章。使用智慧型手機跟朋友連絡、即時收看新聞資訊和網路影片。使用電子閱讀器、有聲書Audible和Scribd,在我移動通勤和外出在外的時候,閱聽不同的書籍。
我使用Evernote撰寫文章、紀錄網路文章摘要,用Trello管理部落格待辦事項。我使用Email、FB、IG、PTT、LinkedIn與社群互動、回答讀者問題。我使用YouTube觀看網路影片。我使用Brain.fm聽專注音樂、用Spotify聽休閒音樂。
✅但放棄這些科技會帶來哪些不便利?
有意識的作為令人滿足。這種滿足感和我們做的具體決策無關。之所以讓我們覺得意義非凡,主要是因為握有自主權的滿足感。主動放棄這些科技,帶來些微的不方便?還是巨大的不方便?
放棄使用電腦,會導致無法經營部落格和社群媒體。放棄使用智慧型手機,就無法即時與人通訊,也無法收聽有聲書。放棄社群媒體,會失去許多與部落格讀者互動的機會。放棄數位管理工具,會失去以後「搜尋」專案紀錄的便利性。
【2.數位斷捨離 :30天實踐步驟範例】
騰出30天時間,在這段時間裡,暫停使用生活中那些可有可無的科技。
利用30天的暫停期,探索及重新發現讓你有成就感又有意義的活動和行為。
暫停期結束後,將那些可有可無的科技重新導入生活中,從零開始。針對每項重新導入的科技,判斷它為你的生活帶來什麼價值,規劃日後的具體用法。
✅我曾經使用哪些數位工具?
我使用的硬體:「桌上型電腦、筆電、智慧型手機、電子書閱讀器」。我使用的軟體:「Email、Line、Messenger、Evernote、Trello、FB、IG、PTT、LinkedIn、YouTube、Brain.fm、Spotify、Audible、Scribd」。
✅有哪些是可有可無的?暫停使用
所有智慧型手機APP的「通知」,包含鈴聲和畫面橫幅。我試著暫停與移除的APP有:FB、IG、PTT、LinkedIn、YouTube、Brain.fm,必要的功能我只允許自己在電腦上面使用,而且在限制的時段內使用。更進一步,我降低自己接觸社群媒體的時間。
我從原先的工作日每天一個小時、假日無限制,縮減到星期二、星期四半各小時,星期六、日各兩小時。使用自動回覆,通知親友與讀者我的數位斷捨離時間,替自己保留一段緩衝時間。
✅我在30天裡,採取了哪些休閒?嘗試了哪些興趣?
作者提到:「如果你從生活中淘汰那些數位的干擾之前,沒有先填補那些數位干擾幫你忽略的空白,你會覺得數位斷捨離後的體驗很難受,因為你不知道斷網後要做什麼,反而難受。」因此,重拾自己曾經喜歡的非數位休閒,就非常的重要。
我試著在空出來的時間裡,讀了更多的書。最近讀了《人生給的答案》之後,對「靜坐冥想」產生強烈興趣,趁著這段時間,每天撥出10分鐘的冥想時間。此外,在用電腦寫作的時候,把網路中斷,專心於純文字的輸出。
休閒娛樂方面,在假日安排了更固定、更多的時段,和女友一起練習國標舞。假日出門買早餐時,不騎機車,改用散步的方式,在這段悠閒的時間與自己對話。也終於,把訂閱很久卻沒認真讀的〈哈佛商業評論〉雜誌拿出來讀。
✅哪些工具支持我的價值觀?
需要經營部落格和社群粉專,桌電和筆電仍然必要。將智慧型手機簡化成通訊為主的目的,搭配移動通勤時可以收聽有聲書為輔。電子書閱讀器仍然是外出時的好搭檔,方便攜帶的特性仍讓我愛不釋手。
社群軟體是與讀者接觸和交流的重要管道,保留,但是限制自己只能在電腦上使用,而且只能在固定的時段使用。調整Evernote和Trello的使用方式,與手寫的子彈筆記做出功能區隔,主軸目標寫在子彈筆記裡,輔助記憶、紀錄的資訊則放在數位工具裡。
✅具體規劃,我會如何使用它?
區分清楚自己每天的「數位時間」,以我自己為例,早晨醒來之後採取晨間習慣,偶爾閱讀、偶爾使用30~60分鐘的電腦,中斷網路並且以「自由書寫」撰寫讀書心得文章。我在網頁瀏覽器安裝 LeechBlock NG 套件,這個套件可以把你需要隔離的「時段」和「網域」設定上去,在那段時間內你就無法使用這些網頁。
平日下班後,我只有在星期二、四,允許自己22:00~23:00接觸數位科技和社群媒體,保留星期一、三、五的時間給自己享受「離線狀態」。在假日,才允許自己擁有比較多的數位時間,放在上午和傍晚使用,下午時段則保留給離線狀態。
✅哪些工具已經變成非必要?
所有智慧型手機APP的「通知」,包含鈴聲和畫面橫幅,我認為只要留下最重要的來電鈴聲就可以。我取消了Brain.fm的訂閱費,改以Spotify裡面的歌單取代,找關鍵字「Focus、Reading、Piano」的歌單都是很好的選項。我刪除了手機上的LinkedIn和YouTube,只在電腦上使用。加上我原本就已經刪除了FB、IG、PTT的手機APP。
【3.數位極簡生活30天:我的四個感想】
經過30天的實踐之後,我有什麼感想和收獲?那就是「這一切的重點不是使用了什麼科技,而是為了讓自己獲得更好的生活品質。」不要讓科技來選擇你,你可以選擇使用哪些科技,我們有能力主導自己的人生。
在《湖濱散記》中,梭羅寫道:「大部分的人過著沉默絕望的生活。」然而,比較少人引用的是下一段他樂觀地反駁:「他們確實以為自己別無選擇,但機靈健康的人都知道,太陽升起又是新的一天,一切煥然一新。拋棄成見,永不嫌晚。」我們確實有能力扭轉這種狀態。
✅獨處的感覺是什麼?
作者引用許多的文章和文獻說明「獨處很重要」。他對獨處的定義是:「你對他人創造的資訊毫無反應,專注於你自己的想法與體驗上,無論你身在何處。」而且,獨處時的思考,會帶來一種「從容的反思所衍生出來的洞察力和情感平衡」。
我很欣賞的美國開國元勳班傑明.富蘭克林曾經在日記裡寫道:「獨處是令人精神煥發的愉悅消遣」。在這30天裡安排的「離線時段」,是與自己內心對話的最好時趕。我本來已經是個很容易享受獨處的人,減少了數位資訊的刺激後,更容易感受到思緒的活躍,以及內心的平靜。
✅別按讚,對我有什麼改變?
作者不鼓勵你到處「按讚」,因為按讚提供的互動太少。以至於,除了淪為社群公司優化演算法的資訊之外,你跟貼文者之間的互動關係,其實並沒有太多的提升。這類互動流於淺薄,也沒有深度。
我的做法是,雖然不按到處讚,但是看到想要互動的文章,就直接在底下留言。當然,如果因為我這麼說,可以讓這篇文章的按讚數大減、留言數增加,那我也會感到無比的欣慰(誤)。
最後,作者也對例如FB和IG之類的APP提出建議,如果你真的要用社群媒體的服務,最好離手機版本遠一點,因為那對你的時間和注意力是巨大的威脅。因此,我在數位斷捨離的步驟中,刪除了大部分的手機APP。
✅我重拾休閒的收穫是?
其實,大家都高估了休息時「什麼都不做」的放鬆效果。在繁忙的工作日之間,或是一大早為了孩子搞得人仰馬翻之後,我們很容易渴望「無所事事」的解脫感。但是,根據書中引用的許多研究指出,耗費精力的休閒活動,反而會提升休閒之後的心靈感受。
作者說道:「這類減壓活動有其價值,但收穫有限,因為無所事事的時候,往往會使人轉向劣質的休閒活動,例如盲目地滑手機、心不在焉地追劇。把精力投注在困難但有價值的事情上,收穫總是豐厚許多。」
由於減少了使用數位科技的時間,把多出來的時間拿來閱讀跟寫作,讓我能更從容地體會書中的文字,也能更專注地寫下我想說的話。另一個收穫是,我開始培養起睡前「靜坐冥想」的習慣,每天10分鐘採取正念呼吸的方式,把當天的雜念跟煩惱重新歸零。
✅我做了哪些注意力抵抗運動?
《注意力商人》的作者吳修銘,在書中評論媒體的某一種商業模式:「你聚集人群,不是因為你想賺他們的錢。而是因為你可以把他們轉賣給想獲得那群人關注的其他人」。Google和臉書的主要資源是「眼球關注時間」,如今獲得眼球關注比開採石油更有利可圖。
1830年第一份廉價報紙《紐約太陽報》的創辦人意識到他可以把讀者變成商品,把廣告變成顧客。用盡全力把讀者的注意力賣給廣告商,推出許多爭搶眼球注意力的新聞報導。對於新聞的內容品質要求,反而不是他們關心的重點。
以前的我接觸新聞的管道,不外乎Yahoo新聞、社群推播的新聞。但是作者提倡「慢媒體」,他認為:「吸收少量優質的東西,通常比吸收大量劣質的東西更好。」我們要以一種緩慢的思維模式來吸收新聞媒體,只關注品質最高的新聞來源。
因此,我開始嘗試閱讀〈華爾街日報〉的新聞報導(需要訂閱費),比起那些標題聳動、內容空泛的新聞,〈華爾街日報〉對於世界的財經趨勢和政治局勢,都有更深入和精準的解讀。我也試著體驗以「付費讀者」為服務對象的媒體,與那些以吸睛文章「賣廣告」的媒體究竟有什麼不同。
【總結:我的數位斷捨離10個行動】
如果你直接跳到這裡看結論,想知道我實踐上採取了那些行動,那麼以下這些就是這30天來,我的10項行動清單:
1. 刪除數位斷捨離30天之後不必要的APP,我原本已經刪除了FB、IG、PTT,現在進一步刪除手機上的Youtube、LinkedIn、Brain.fm,只留下方便移動時收聽的有聲書Audible和Scribd,以及音樂服務Spotify。
2. 關掉智慧手機的所有通知,包含鈴聲、畫面橫幅,只留下「電話通知」和「簡訊」。有意識地在固定時段,才查看重要APP的資訊。
3. 在固定時段批次處理所有的數位科技產品(硬體、軟體、網頁、APP),不要讓這些東西佔據全部的注意力。一口氣回信、回訊息,總是比零散時間處理來的有效率。
4. 規劃固定的生活作息,最有效率、最不容易受阻礙的時段是起床後的黃金一小時。雖然下班作息一樣需要規劃,但效果都比不上晨間作息。
5. 限制自己接觸社群媒體的時間,我從原先的工作日每天一個小時、假日無限制,縮減到星期二、星期四半各小時,星期六、日各兩小時。
6. 安排自由的網路漫遊時間,但不宜太久。我避免在平常的五個工作日網路漫遊,只安排在每週六、日晚上時間,允許自己愛逛什麼就逛什麼。
7. 關閉網路、設定鬧鐘,替自己的數位斷捨離時間做出隔離網路的環境。我開始習慣在閱讀跟寫作的時候,把網路完全切斷,設定45分鐘的鬧鐘提醒自己休息。
8. 取消訂閱不必要的Email電子報,尤其是跟我現在專注的目標無關的項目,電子報雖然提供了很多資訊,但還是要輔助自己的目標才有價值。我曾經喜歡到處訂閱,但現在我取消了80%的電子報。
9. 開始閱讀慢媒體,捨棄低品質的劣質媒體和社群新聞,在固定的時間才靜下心來閱讀慢媒體。我開始喜歡上〈華爾街日報〉、〈報導者〉這類的優質新聞。
10. 讓親友和讀者知道自己的數位斷捨離時段,給自己緩衝空間又不失禮貌,又能在心情最沉澱和平靜的時候,再認真回覆訊息,或撥通電話親口聊天。
【後記:最重要的事就是…】
《深度數位大掃除》讓我透過這三十天的數位斷捨離練習,重新檢視、設計了一套屬於自己的數位極簡生活模式。讓我回想起之前讀了《極度專注力》這本書,烙印在心底的這句話:「注意力太過寶貴以至於你得非常自私地只留給自己使用」。
隨時提醒自己,要跟這些APP和網站保持一定的距離,這些服務不是「想要打造更美好世界的宅神」送給大家的禮物,而是刻意設計成放進我們口袋的吃角子老虎機。總是注意自己如何使用科技,而不是反過來被科技主宰了生活的步調。
最後,我想跟你分享一句我很喜歡的話:「最重要的事,就是把你自己最重要的事,當成是最重要的事。」邀請你一起加入數位斷捨離的練習,也歡迎你在三十天的練習之後,留言分享你的收穫和體會。
讓我們在這個充滿數位誘惑的年代,塑造一種值得享受的生活。
重點不是使用科技,而是為了獲得更好的生活品質。
【抽獎辦法】感謝 時報出版
1、抽出「3本」《深度數位大掃除》送給閱讀前哨站的粉絲們!有興趣的朋友請在底下「按讚留言」,「公開分享」本則動態參加抽獎。
2、留言請寫下:你覺得執行數位斷捨離最難的是什麼?例如:「我覺得要關閉手機的通知很難,朋友會很難找到我」
3、活動時間:即日起至2020/08/18(二)晚上十點截止,隔天在留言中公布名單,隨機抽出3名正取,2名備取。
4、請正取得獎者於2020/08/20(四)晚上十點前,私訊回覆寄件姓名、地址、電話,超過期限未認領由備取遞補,寄送僅限台澎金馬。
紀錄以後幫大家找休閒 在 重車日誌-教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這幾天好幾個追焦社團最熱門的話題莫過於是『追焦手該不該將車牌塗抹掉』這件事吧?
-
起因:有畜牲拿攝手的追焦照去檢舉
意見分歧點:攝手是否該塗掉車牌再上傳追焦照?
-
OK,就教士個人的看法
#當然不用塗掉啊攝手有收你錢嗎?
-
當然,這樣講絕對會有很多人不爽,所以教士將這件事拆開來四個點做分析。
-
-
第一點:#拍到車牌公開上網是否違法?
攝手拍照拍到你的車牌,這樣不是違法嗎?
#違你妹啊
個資法這個智障東西要濫用也不是這樣用的,請問你有辦法從車牌知道騎這台車的人是誰嗎?長相、姓名、聯絡方式你都沒有,你這個要怎麼違反個資法?如果這樣就違反個資法那以後大家路上車牌就通通遮起來就好了,因為你看到、你行車紀錄器拍到都算違法哦?
-
如果你要告攝手,首先麻煩你不能戴安全帽,接著你要把你的姓名、電話、地址等可以搜尋到你的相關資料通通穿在車上或貼在車上,這樣攝手拍到你po上網你才有機會能告他ok?
-
說違反肖像權?笑象拳比較實際一點,我懶得解釋了。
-
-
第二點:#攝手拍攝的動機?
相信絕大多數的攝手都是興趣使然,所以上山幫車友拍拍追焦練技術,回家賞美車和自己的美圖,成就感滿滿;車友上山有攝手免費追焦,回家上網還有機會能看到自己的帥照。雙贏。
-
但久了很多觀念有點偏差的人就會認為攝手免費幫你拍照,就該負責免費幫你把照片修的漂亮,把車牌碼掉才算尊重被他拍到的你。
-
#幹
-
這種說法就有點像是,今天一個好心人順手幫你掃你家門前的落葉,還幫你堆起來集中好整理。結果你就認為對方幫你掃家門口落葉是他的義務,沒有幫你把掃好的落葉倒掉是他失責,所以要罵死他。
-
可以不要把別人的熱情當成是對你應盡的義務好嗎?
你出門騎車騎的爽爽,回家還能看到自己的帥照爽爽,這不代表幫你拍照的攝手有責任要把你的照片、車牌都修好啊!!!!!
-
-
第三點:#社團要求所有車牌都必需塗掉才能上傳。
這點其實合理,因為講難聽點,社團不是你的個人版面,既然是別人的地盤,那遵守他人規定也是合情合理不是嗎?
-
畢竟某些時候,你會上去社團分享追焦照,不外乎就是希望透過社團讓大家看到你的作品。你希望從追焦社團得到人氣流量紅利,相對的社團的規定就是要遵守。
-
這和幫車友修車牌義不義務無關,因為角色現在反過來變成是『攝手能透過追焦社團得到大量人氣』,所以反倒變成攝手是受益的一方。
-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如果真的覺得社團能帶給你的個人或粉專正面的人氣紅利,那遵守社團的規定,也就是你必須盡的義務。
-
如果你(攝手)的人氣夠旺,不需要透過社團,單純在自己的粉專或臉書分享追焦,那當然,碼不碼隨你爽,沒人有權干涉你。
-
你說你分享追焦到社團只是真心出自熱情想讓車友能找到自己的照片嗎?那是不是可以說我今天是廣電系畢業的,我是出自真心想要教傳播行銷概論才call那些傳播妹來,所以我可以不用付錢的概念?
-
-
第四點:#如果對方不想被拍呢?
請問攝手有把他攔下來限制自由然後拍照嗎?
請問攝手有把人貼到他臉上拍讓他感覺被侵犯嗎?
請問攝手拍照有把他的魂給抽走嗎?
請問要怎麼分辯那個人想不想被拍?
連我這個這麼嘴賤常常被人告的人都沒在怕被人拍到,警察能從我車牌查出我是誰來傳喚我了,如果真的怕被拍,那就別出門吧!
#不然就是身上掛一個別拍我的牌子
-
-
-
綜合以上幾點,教士簡單整理一下
1.攝手拍到車友的追焦照有露車牌不犯法。
2.攝手沒義務幫車友碼車牌。
3.攝手如果想透過人氣追焦社團曝光,就該遵守社團規範。
4.不想被攝手拍到的話建議不要出門,或身上掛個不要拍我的牌子。
-
所以其實沒什麼好爭的,做為個人的攝手的確完全沒義務幫任何人修圖、碼車牌。而創辦追焦社團的人提供了這個人氣流量雙高的平台,也是有權限定社團的規定,想在這邊分享的人就是有義務遵守。
-
-
#該如何解決這個困擾?
很簡單啊, #付費買照片啊
如果追蹤教士一段時間的人應該都知道,我一直都很支持攝手收費追焦,甚至還寫了一篇重車日誌:
https://ptmx5.pixnet.net/blog/post/222167619
-
-
不過沒記錯這篇出來後我甚至還被幾個攝手砲,說我沒事幹麻把這麼單純的休閒(拍追焦)搞的如此利益?
-
對,沒錯,我就他媽犯賤,我二輪界業配魔王、我是利益魔人,所以我看的見你們付出的體力流出的汗,還有上山的油錢與相機快門的秏損以及你們提供的技術所拍的照片。
#所以我非常支持攝手收費讓車友買照片
#但如果你們認為你們這些付出是應該的我也認同你畢竟那是你的自由
-
今天事實就是真的有很多屁孩出門騎車不是為了騎車,而是為了去山上刷照片回家炫,這就是事實,和追焦手沒關係但卻是因為追焦所衍伸出來的問題。
-
如果你在畫面中間直接來個大辣辣的個人LOGO,又好巧不巧的剛好可以遮到車牌,這不就一魚兩吃?
-
不想付錢的就抓有你logo的照片回家自爽,也算是幫你免費打廣告因為他一定會秀給其他人看;真心喜歡你拍的照片的人,花點小錢買你拍的照片回家收藏。這不是也雙贏?
#然後你還能順便把車牌遮住這根本三殺直接結束這個話題回合了
-
-
你說付費有逃漏稅的問題?
你馬的你去找援交妹有叫她開發票嗎?
這麼正義要不要去路上抓那些賣東西的小攤販?
-
說憑什麼要花錢買別人拍你的照片?
X你老師,你是弱智嗎?你不要買不就好了?
-
販售服務,這個就是種抽象的東西,價值很難定義,名氣不夠的畫出舉世之作都賣不到一毛錢;你夠屌貼根香腸在牆壁也能賣個幾百萬。這就是技術、專業服務的價值所在。
#那就是價值由每個當事人人心中去決定而非旁人
-
但當然,追焦照這個東西也沒到多抽象,有人說你是上山練技術所以不應該收錢,可是如果你練的技術很好別人要買不也是值得?你真的技術不好拍出鳥照有人要買不是也很爽?
-
這叫 #市場機制
不要覺得自己的技術不夠好就做賤自己的器材、技術,替自己的照片增加浮水印,開放大家買你的照片,這樣的做法是我很樂見的。
-
-
追焦手們,辛苦了。
收費吧
紀錄以後幫大家找休閒 在 邱奕榮愛釣魚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紀錄以後幫大家找休閒
這不是正片 盡量幫大家找出全台灣所有池塘特徵 讓大家更聊解釣魚 更聊解更多魚池收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