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歲女孩的遺書: 若有來生,我們不要再見」
昨天半夜,我看到這個在微信上流傳的三張手寫遺書,寫下這封訣別信的人,是一名上海的14歲女孩,看完後我就失眠了。
遺書的開頭,她寫下這樣一段話:
「人生一趟,遇見你們我很榮幸,若有來生,我們不要再見。」
遺書裡面,全篇都是用“你們”,而沒有出現“爸媽”,遺書中的每一句話,字裡行間平靜又絕望,看完讓人覺得好心疼。
她寫的每一句,仿佛像要用盡力氣似地把自己身上的肉一塊塊割下來還給父母,最後毫無牽掛的離開這個世界。
#無法喘息的學業壓力、父母殘暴辱罵的對待方式,都讓她窒息、最後身心受創。
裡面寫道:
“這年頭就是這麼怪,坐在沙發上躺在床上的人,永遠有資格指著鼻子罵一個正在讀書或寫功課的人。”
“羞辱人最有效的方法先是讓她就穿拖鞋站在屋外向外人示眾,再是每日每夜不停地尖聲罵最難聽的話。”
“失眠的原因是睡前被罵或被打,躺在床上接著聽從主臥傳來的謾駡聲,剩下的時間用來回味一天的難過。”
就這樣,在父母的暴力相向和辱罵中,少女漸漸走向絕望。就像她寫到“毀掉一個人的童年很簡單,只需要毀了她的童年。”
但是女孩是一個非常懂事且細心的孩子,哪怕自己即將要離開這個世界,也不忘把所有事情都考慮安排好。學校借的書叫父母要記得還,還把自己的壓歲錢都整理好。為了不讓家變成凶宅,選擇死在外面。踩過的榻榻米,也用了一個小紙條寫上備註。
#越是懂事的孩子越讓人心疼
也許有人會說,現在孩子的承受能力太差了,而她最後是這樣提到 “你們把我們想得太堅強了,反省這件事就留給歲月好了”
大概自己也是經歷過這種唯有讀書考上好學校才是成功的教育年代,特別有感。
「每個世代都有每個世代的痛苦,我想我們這一輩的課題,就是學習不要再複製同樣的悲劇。」
我自己是三個孩子的母親,在和孩子教養、相處的過程中,難免會有理智線斷裂、心浮氣躁的時候。真的必須不斷提醒自己,孩子健康成長比成績分數重要,要好好和孩子說話、不吝惜給予愛和擁抱。我相信愛和管教,從來都不用互相矛盾。
孩子,一路好走,願天堂裡沒有痛苦,願妳來生獲得幸福。
註記: 後來有媒體質疑這封遺書的真偽(自殺是真),但在中國每年因課業家庭因素而自殺的孩子非常多,信中描述的內容也確實常發生在現實中,不管如何,都是給我們為人父母一個警示。
#紀伯倫《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通過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
他們在你身邊,卻並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
因為他們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卻不是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屬於明天,屬於你做夢也無法達到的明天。
你要向他們學習,而不是使他們像你,
因為生命不會後退,也不會在昨日流連。
你是弓,兒女是從你那裡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著未來之路上的箭靶,
他用盡力氣將你拉開,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遠。
懷著快樂的心情,在弓箭手的手裡彎曲吧,
因為他愛一路飛翔的箭,也愛無比穩定的弓。
圖片來源:微信公眾號@安全妹
紀伯倫痛苦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夜.語錄.董承濂作品:內外宇宙》
* 只有平庸才能將你的心靈烘乾到沒有一絲水分,只有榮光才會撥動你心靈最深處的弦。—-馬奎茲
* 死亡是一面鏡子,反射出生命在它面前做的各種徒勞的姿態。—-馬奎茲
* 記憶是一種相會,遺忘是一種自由。——-紀伯倫
* 山林不向四季起誓,榮枯隨緣。海洋無需對岸承諾,遇合盡歡。—-簡媜
* 回憶就是這樣的,即使是那些充滿深情厚愛的回憶也愛莫能助,我們的腦子裡有一種無意識的自然癒合的過程。儘管我們曾痛下決心「勿忘我」、「天長地久」,但時間、慢慢淡去的回憶依然能使創傷彌合。我們大腦擁有遺忘痛苦的機制。痛苦,必然被大腦自動列入遺忘的序列,並且終究在大腦中徹底消失。—-考琳·麥卡洛《荊棘鳥》
* 請你,擔負起對自己的責任來,不但是活著就算了,更要活得熱烈而起勁,不要懦弱,更不要別人太多的指引。每一天,活得踏實,將份內的工作,做得盡自己能力之內的完美,就無愧於天地。—-三毛
* 無聊——對於一個人果不堪忍受的事莫過於處於完全的安息,沒有激情,無所事事,沒有消遣,也無所用心。這時候,他就會感到自己的虛無、自己的淪落、自己的無力、自己的依賴、自己的無能、自己的空洞。從他靈魂的深處馬上就會出現無聊、陰沈、悲哀、憂傷、煩惱、絕望。
——帕斯卡爾《思想錄》
* 生活中沒有僥倖,生活將以鐵一般的邏輯,粉碎任何人發自內心的背叛和疏離傾向。 —-卡夫卡
* 有人為我帶來一隻海螺。
地圖上的一片海
在裡頭對它唱歌。
我的心裏
滿是海水
有幻影般銀色的
小魚。
有人為我帶來一隻海螺。—加西亞·洛爾迦
* 我為此而哭泣:
在你的親吻中
我無所感覺
我不得不陷入空虛。
一千個深淵
也深不過,
這巨大的空虛。
在夜晚最狹窄的黑暗中,
我考慮如何把這件事輕輕告訴你,
但我沒有勇氣。
但願來一場南風,
能把這件事傳送給你,
這樣它聽起來就不會冷冰冰
這樣南風就能把它溫暖地吹進你的靈魂
幾乎不可覺察地穿過你的血液。
—Else Lasker-Schüler,1869—1945,德國女詩人。
* 我們對於人生可以抱著比較輕快隨便的態度:我們不是這個塵世的永久房客,而是過路的旅客。—-林語堂《生活的藝術》
* 邱吉爾沒有犯過錯嗎?不,他也丟過大臉,但這正是邱吉爾故事好聽的地方。
每個人都會丟臉,我也丟臉過,做過一些判斷錯誤的事,沒有什麼了不起,即使邱吉爾也一樣。所以你萬一做出錯誤的判斷,不用覺得丟臉,人人都丟臉過,只是有些人丟臉沒有被他人知道或宣揚,把它隱藏起來了而已。
邱吉爾後來在三十五歲時當上了內政大臣,前文提過他曾經在南非被囚禁,所以在擔任內政大臣時期,他特別改善很多監獄的人權問題。但是在處理群眾抗爭的事情上,他採用高壓的政策,因為他認為社會穩定是很重要的事情,而且很多事情的抗爭是沒有道理的。
這使他有的時候,甚至把自己搞到了可笑的地步。
我曾提到的倫敦珠寶店搶劫案事件之後,各家報紙都把邱吉爾當笑話,百般嘲笑。英國國王不高興,政府也不高興,從未有大臣如此大出風頭。於是國王公開宣佈,以後凡是閣員大臣,皆不准參加民眾聚集搏鬥。
許多人都知道,國王喬治六世很討厭丘吉爾。直到後來希特勒崛起時,喬治六世任命邱吉爾當首相,純屬百般無奈,萬不得已才做的決定。當時張伯倫已下台,保守黨已潰散,自由黨裡最強的人也不可能組閣,此時人人擔心自己若出任首相可能變成戰俘。
英國已沒有什麼人想當首相,最後才由邱吉爾出任。
邱吉爾在他得到諾貝爾文學獎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第一卷(風雲緊急)中,寫的就是進入政壇的年輕邱吉爾,如何目睹人類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然後再進入第二次世界大戰,從一個戰爭寫到另一個戰爭。
他會得到諾貝爾文學獎,很大的原因就是他的歷史宏觀,不完全是文字本身。我在此引述卷一• 第一章的小標題,可以看出邱吉爾銳利的文採:
第一章 勝利者的蠢事
一九一九─一九二九年
為消滅戰爭而戰
血流乾了的法國
萊茵河國界
凡爾賽合約的經濟條款
對賠償的一無所知
聖日耳曼條約和特里亞農條約消滅了奧匈帝國
威瑪共和
美國拒絕英美對法國的保證
克里蒙梭的下台
美國孤立政策
共產主義的兒子──法西斯
第二次世界大戰如何避免
一個可靠的和平保證
勝利者忘記了
戰敗者牢記於心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道德淪喪
未能使德國廢除軍備
邱吉爾在這本書中敘述一次大戰到二次大戰的整段歷史,感慨人類怎麼會在那麼短的時間內愚蠢的複製戰爭,尤其是歐洲。其中有一段提到他對一次大戰所做的檢討:
其實在那時候,貴族政治家和外交家,無論是勝利者還是戰敗者,在開會討論時好像謙恭有禮,可以根據共同承認的基本原則來改造各種制度,但是對於飽受苦難的每一個國家、每一個人民,卻毫不在乎。
站在使人頭昏目眩的凱旋頂峰上的領導人,在會議席上,拋棄了戰士們在沙場浴血戰鬥所贏得的東西。
他也談到一九一九年的夏天:
協約國駐紮在萊茵河一帶,他們的橋頭堡深深侵入到被擊敗、已解除武裝而且飢餓的德國境內,各戰勝國的領導人在巴黎討論和爭辯未來的措施。
歐洲的地圖放在他們面前,而他們幾乎可以隨心所欲的加以改繪!經過艱苦冒險拚命的五十二個月之後,同盟國終於俯首聽候他們的發落。同盟國中四個成員國,沒有一個國家能夠對協約國的意志做最微弱的抵抗!
罪魁禍首的德國被公認是世界慘遭這場浩劫的元兇,現在完全聽命征服者的擺佈,而征服者自己經過這番折磨也顯得踉踉蹌蹌。這次戰爭不是政府之間的戰爭,而是民族之間的戰爭,各大國的全部生命精力都傾注於憤怒與殺戮之中。在巴黎協會的各戰時領導人,在那時感到人類歷史上空前強大和猛烈的潮流的壓力。
尤其提到《凡爾賽合約》中關於領土的條文。他說:
當福煦元帥聽到《凡爾賽合約》簽訂的消息時,很精確的說:「這不是和平。這不過是二十年的休戰。」
因為《凡爾賽合約》的內容會使德國永遠還不了債,未來非再打仗不可,它的民族、國家、歷史雖然沒有被瓦解,但賠償金額太高了。
邱吉爾又寫道:
合約中關於經濟的條文苛刻和愚蠢,竟達到顯然不能實現的程度。德國被宣判必須繳付驚人的巨額賠款,這個規定反映了勝利者的憤怒,也反映出戰勝國的人民根本不知道事實上沒有任何一個戰敗國能付得起相當於現代戰爭費用的賠償數額。群眾始終不瞭解這種最簡單的經濟事實,而一心想取得選票的領袖們,又不敢向他們說實話。報紙和領袖們一樣,反映和強調當下流行庸俗的見解。幾乎沒有人出來說明:
這樣的賠款模式,最終的結果就注定了世界對日耳曼民族的各種壓榨,也注定了他們最後的反抗。
邱吉爾在他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中說明,從一九一九年一次大戰結束之後,人類為什麼很快的走向二次大戰。
這本書在一九五三年得到諾貝爾文學獎。
接下來,我會談到他是用什麼樣的堅強意志,領導英國面對二次世界大戰,如何鼓舞了人們。不過請記住,邱吉爾孩提時是個口齒不清晰、講話結結巴巴的人。
沒有人是天縱英明,典範人物是在各種挫折打擊及孤獨的堅定遠見而鍛鍊出來的。—-《文茜説世紀典範人物》
紀伯倫痛苦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夜.語錄.世界最美的公園》
* 珍重新的一天。不想一年、十年後的事情。想今天吧。不要空談理論。一切理論,即使談道德的,也不是好東西,都是愚蠢的,有害的。不勉強生活。今天就好好活下去。珍重每一天。愛每一天,尊重每一天,不糟蹋一天,不要妨礙開花結果。要愛像今天這樣灰暗苦悶的日子。
——羅曼·羅蘭 《約翰·克里斯朵夫》
* 有些人快樂地施與,這快樂就是他們的回報。有些人痛苦地施與,這痛苦就是他們的洗禮。—-紀伯倫《先知》
*會看戲就坐後排,看不清戲卻看得清看戲的人。—-賈平凹
* 大多數人不會胡說八道,更不喜歡胡說八道,但是他們卻可以容忍胡說八道。流言之所以被訴說得那麼動聽,旁聽者同樣功不可沒。——史蒂芬·金《睡美人》
* 保存葡萄的最好方式是把葡萄變為酒,
保存歲月的最好方式是致力把歲月變為永存的詩篇或畫卷。—-馮驥才
* 不僅學會在歡樂時微笑,也要學會在困難中微笑。—-赫爾岑
* 心,決定了自己的所在。它可以把地獄變天堂,也可以把天堂變地獄。—-約翰·米爾頓
* 更大的不幸命運等待羅斯福
一九二一年八月,當他在自家夏季別墅度假時,突然罹患了小兒麻痺症。當時是共和黨執政,羅斯福身上沒有任何公職,他擔任海軍部副部長的時候也已經把州議員辭掉了。他已三十九歲,得了小兒麻痺症,醫生剛開始也不敢想像,以為他得的是流行性感冒, 但是病情卻一天比一天嚴重,痛苦不已。家人從波士頓找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各兩位專家一起會診,才發現他得的是小兒麻痺症。
有的時候,命運就是如此,它和財富無關,再多的錢也幫不上他忙。對抗小兒麻痺症的沙克疫苗是在一九五五年問世,疫苗問世時當時羅斯福早已過世;一九二一年羅斯福得病,差了疫苗問世三十四年。
得病之後他住進紐約市一家醫院,他的醫生當時對記者們說:「我無法說小羅斯福會在醫院住多久,不過可以確定他不會成為跛子。」醫生都是說好話,其實,羅斯福從此以後成了跛子。
剛開始他帶著希望相信醫生的判斷,後來發現這不是事實。醫生回憶,當羅斯福很明白的問他:「我是不是這一生都會成為跛子?」醫生低著頭、含著眼淚告訴他「恐怕是的」,羅斯福對他說:「OK!OK!」就這樣。
羅斯福以非常大的勇氣、信心及異於常人的堅持,引導自己面對現實, 不被擊潰,儘管從此他一定要靠拐杖走路。他的母親也在這一刻說: 「那就算了吧。」
小羅斯福前一年選副總統,慘敗的經驗相對於罹患小兒麻痺症已是小事一樁,羅斯福家裡不缺錢,媽媽覺得乾脆回家休養好了,希望他回到童年時期的海德公園,過舒適寧靜的生活,看看一些投資事業,享受一些良好嗜好,人生這樣就可以了。
可是他自己,包括他的太太都不想離開政治。他的好朋友說過這麼一段話:「羅斯福的身體狀況跟他過去一樣好,他的腦袋不靠下肢的肌肉控制,他又不是一個江湖賣藝者,身手多矯捷,乾我們大家什麼事?他的工作是靠腦力,我們並不需要他表演翻跟鬥的把戲。」總之,他自己以及他的太太都不斷告訴外界:「我的腦部沒有受到影響,我只是腿有問題。」
當他的痛苦稍減後,周圍很多朋友前來探望他,他還跟朋友在家裡聊民主黨如何從一九二○年的重大挫敗中重新出發。朋友到他家,都嚇了一大跳,大家發現他總是笑臉迎人,已經學會操控輪椅。朋友說他很厲害,他並不喜歡一般的輪椅,因為看起來沒有尊嚴而且很醜,所以羅斯福拿家裡的古董椅子安裝輪子,並且學會利用上半身的力量撐起身體,然後自己坐在椅子上。
在辦公室裡,他也學習把身體站直,靠在桌邊,靠在演講台上,靠一個七磅的鋼製拐杖撐著,看自己可以站多久──他每天都做這樣的一套重量訓練。他還給自己一台特製小汽車,這台小汽車最大的作用, 就是不需要踩煞車的腳踏板,他請人改裝成可以用手按剎車就好。
後來他的大兒子接受訪問,談到父親,他說很難想像,當時的父親沒有大發雷霆,也沒有發過牢騷。他說:「並不是得了小兒麻痺症才塑造父親堅毅的個性。事實上是父親堅毅的本性,克服了小兒麻痺症帶來的痛苦以及打擊。」—-陳文茜《文茜説世紀典範人物》
——雜誌Veranda選出的世界最美自然公園,從異想天開的蘇格蘭到中央公園的一座小城堡。
紀伯倫痛苦 在 高詩佳語文素養學習趣- 愛(by 紀伯倫) 得經歷過悲傷明顯的分離 ...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愛(by 紀伯倫) 得經歷過悲傷明顯的分離痛苦的忍耐和極度的艱難人才能得到愛黑暗可能掩蔽花木不為人見但它無法掩蔽愛不為人知. ... <看更多>
紀伯倫痛苦 在 [朗讀] 先知The Prophet 紀伯倫/ 理性與熱情/ 痛苦- YouTube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朗讀] 先知The Prophet 紀伯倫 / 理性與熱情/ 痛苦. CeliaChen. CeliaChen. 26 subscribers. Subscribe. 4. I like this. I dislike this.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