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弱勢,把關每一分預算!」
這兩天,衛環委員會馬不停蹄地審查衛福部明年度預算。
預算審查,是立法委員非常重要的工作,除了替人民把關這些預算是否精準使用或是不必要的設置之外,也要確保這些預算未來在使用上,都能精準到位。
在這次的審查中,我們總共提出了 40 個提案,最終通過了 39 案成功送出委員會,準備進入黨團協商。
我的 40 個提案大致可以分成 6 個面向,包括「監督健保改革」、「保障社工權益」、「爭取精神衛生資源」、 「強化替代照顧」、 「 保護兒少弱勢」、「 加強食安把關」,這六大面向,都是我們持續關心的議題。
針對明年度衛福部的相關政策預算使用,我們希望衛福部在落實政策之餘,也不能忘記了弱勢的權益。
經過了這兩天持續的溝通討論,最終要感謝各委員及相關部門的支持,我們的提案大多順利通過,未來,我們也會繼續監督相關落實情況,嚴格把關人民的納稅錢,同時,也守護弱勢的權益。
✔️監督健保改革
針對全民健康保險基金,我們要求健保署應該針對 #停復保制度,提出具體改善計畫;另外,先前我們就曾提出 #指示藥品 的浪費情況,因此,在健保改革之前,我們也希望健保署針對逐步取消指示藥品給付,提出相關的改善計畫。此外,對於先前健保署曾討論開放死亡被保險人的健保資料,對此,我們也要求健保署應該更周全的法律程序。
✔️保障社工權益
#社工薪資回捐 直至今日,仍普遍出現在社工界,損害社工權益,在政府提出強化社會安全網計畫的同時,我們應該優先保障社工的權益,因此,我們要求衛福部針對社工人力在預防端被退場及薪資回捐的情形,提出因應策略,並研擬社工人力發展與運用的具體策略。
✔️爭取精神衛生資源
一直以來,精神衛生是我們非常關心的議題之一,在這次的預算提案中,我們針對「#同儕支持」、「#關懷訪視員」、「嚴重病人之#公設保護人」、「#長效針劑 非總額支付方式之試辦計畫」、「#日間型精神復健資源 佈建之多元性及可近性」、「#精神居家治療」等,提出相對應的提案,希望未來政策落實的同時,能更加全面、完整。
✔️強化替代照顧
在這次的預算提案中,我要求社家署正視 CRC #去機構化 的目標,並給出如何降低安置數且進行適當之轉型計畫報告;另外,也要求社家署提出整體替代性照顧政策,明確釐清未來應如何提升親屬照顧、寄養家庭之比例,明確協助相關機構之退場機制。
對於照顧成本,我要求衛福部重新計算,希望能合理反應在安置費用的金額上,另外,透過業務聯繫會議定期追蹤列管,以利與地方政府溝通對話,實踐法定義務,承擔照顧弱勢兒少之相關工作。
除此之外,目前對於安置機構的評鑑制度並不足夠,我也要求去除多數無益的評估指標,並納入兒少聲音,評估是否有建制 #第三方評鑑機關 之可行性,甚至是設置獨立監察使,接受、審理申訴,以提升機構服務品質。
✔️保護兒少弱勢
每當虐嬰新聞出現,相信每位家長都會痛心不已,因此,我要求衛福部通盤檢討《兒少權法》執法情形,希望訂定執法標準或提出《兒少權法》修正,以周全保護每一個孩子。另外,當托嬰中心、幼兒園發生虐待情事時,我們也要求主管機關應訂定公布姓名、機構的標準。除此之外,我們也要求社家署 #擴大托育媒合平台上公開之資訊,以完善托育環境。
針對我國少子女化的問題,我要求衛福部對此提出檢討政策成效,並且應該檢討育兒津貼與托育補助的差額,導致影響托嬰中心與保母持續加入準公共化的意;除此之外,我們也要求衛福部檢討學校空餘教室興建公共托育設施情形的城鄉差距懸殊,希望透過溝通協調,能多加運用學校空餘教室興建公共托育設施,以 #提高公共托育服務量能。
當民眾遇到生活困境不知如何尋求正確的協助管道時,社會安全網發生漏接的憾事仍時有所聞。為了協助生活上遭遇困難的家庭或個人,協助適時連結資源的可及性,衛福部委託財團法人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辦理「#1957福利諮詢專線」已10年,卻鮮有人知,因此,我也要求衛福部調整宣導方式、加強宣導。
✔️加強食安把關
根據審計部去年財務收支抽查審核通知,以及監察院今年的政策調查,皆提出目前對於源頭監控、查驗登記、風險偵測的相關食品追溯追蹤系統,有介接機制及資料串連不完整的問題,顯現政策缺乏協調、推動不力,因此,我要求衛福部應對此檢討,屆時也應連同財政部、農委會在衛環委員會進行專案報告。
精神復健機構定義 在 林易瑩 台南市議員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精神病人長期照顧示範計畫
#接住每個需要幫助的人
在上次的臨時會當中,議會審理衛生福利部補助本市109年度「精神病人長期照顧示範計畫」墊付款一案,該案主要是由衛福部補助經費,透過建立1個 #精神病人長期照顧服務中心、2個精神病人長期照顧示範據點,將精神障礙者之長照業務融入現有長期照護體系當中。
依照 2015 年公布的「長期照顧服務法」來看,其中第 3 條第 1 款定義長期照顧服務適用對象,係指身心失能持續已達或預期達六個月以上者,故應涵蓋符合上述條件之精神疾病失能者。在目前「長期照顧十年計畫 2.0」(長照 2.0)的服務對象 #有含括49歲以下失能之身心障礙者,#故精神障礙者亦在服務對象範圍之內。
然而,截至2018年度,台南市45歲以上慢性精神病領冊人數約有6,200人左右,65歲以上的人口約為1,300人左右,由此推算目前台南市可能有高達約7,500人需要長期的照顧服務,台南市的精神復健機構資源僅每萬人口2.22床,故雖然精神障礙者實屬長照2.0的服務對象,但長照服務及補助之機構提供精神障礙者失能服務量能,卻略顯薄弱。
本黨的 王婉諭委員一直以來也相當關注精神衛生與社會安全網等議題,由於近幾年社會上也有發生許多社會案件,如精神障礙者家庭,因為不堪壓力導致照顧者自殺、被照顧者彼此傷害,或傷害他人的悲劇。此次這個示範計畫當中有#加強輔導照顧示範的據點、#辦理慢性精神疾病照護宣導、#醫師/衛教師/疾病個管師/衛教師訓練課程、#家屬支持團體、#家屬照顧技巧訓練課程......等計畫,未來我也會持續檢視、監督,讓我們的社會安全網更臻完善,能夠接住每個需要幫助的人。
精神復健機構定義 在 廖小花的隱性台灣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慢飛天使需要你--參訪杏誠早療中心》
#認識杜醫師
早期療育,在臺灣是指針發展遲緩兒童的治療計畫,是我臺灣社會探索時觸碰到的對自己來說較為生僻的課題之一,會接觸到早療,是受一門必修課的啟發。
任課老師希望作為大學生的我們,接觸體現關懷和社會責任感的報告主題,因此,我便有機會跟著大家一起參訪了臺北的杏誠早療中心。
當受訪者杜婉茹治療師瞭解到同組有我,和另一位來自四川的交換生時,她便更詳細耐心地向我們介紹:
「關於判斷小朋友是否應做早療這件事,每位臺灣家長都會在孩子出生後拿到一本發展手冊,可在政府機構架設的網站內對照小朋友的無論是精細或粗大的動作,判斷他們的認知發展情況。若較同年齡的孩子反應比較慢的,其實都是需要接受早期療育的族群。」
臺灣在近二十年中,已經通過衛生、教育、社會三個面向包括健康檢查、預防注射、教育宣導等使得本土早療事業突飛猛進,取得了卓越的成績。
另一方面,目前臺灣社會中,早療兒童被標籤化的情況依然存在,家長與社會大眾仍需提高對早療的認識;而早療相關醫務人員人數不足、地區醫療條件差異甚遠等問題也迫切需要解決。
杜醫師表示,臺灣早療的持續進步需要我們向社會傳達更多的聲浪。
在正式採訪中,組員問了很多專業的問題,也獲得了來自專業人士的權威解答,但我並不是要再寫一篇早療論文呀,而是想要記錄有關一名普通早療醫師的工作日常心路歷程。
#送你一朵花
杜醫師帶我們四處參觀,走廊的盡頭舖了天藍色泡沫軟墊、塗著暖色油漆、地上撒滿玩具、裝潢得春意盎然的,是「兒童物理診療室」。
我問:這是什麼年齡段的人群在使用呢?杜醫師回答:12歲以下孩童。「那他們喜歡嗎?」她猶豫了一下才點頭。
「可以跟我分享與孩子們互動具體場景的例子嗎?」
她說,「嗯,像有自閉傾向的孩子,比較難以對外在環境有所感知,缺乏對他人面部表情和語言內涵的理解能力,例如你皺眉,他不知道你在擔心、在生氣。再比方說,他們會認為自己看到的就是他人看到的,你說你要他手上的花,他會把這朵花放到自己的面前,而不是給你,因為他認為自己大腦中出現的小花成像,也同樣出現在你那裏。」
雖然被稱之為「自閉」,但我總覺得,他們的世界裏並沒有自私自利的概念,聽起來,他們更像是模糊了自己與他人的感受,只有自私的人,才會有清楚的界線才對。
「那你們會怎樣幫助孩子們呢?」我的意思其實是治療手段是什麼,但聽了上面的那番話,我已經開始避免使用這個詞。
「謝謝你。我們目前有職能治療,物理治療跟語言治療,還有寵物治療、音樂治療。方式是會設計很多具體的情境,來引導他們。例如我會嘗試告訴他我今天的心情,讓他閱讀我的情緒。在我向他要東西的時候,我會把他的手慢慢地拉到我的面前,這是告訴他,給予的時候,要放在對方而不是自己的面前,讓他體會他是他,我是我。」
聽起來簡單的過程,醫師們卻要通過大量而漫長的重複性實驗,來製造刺激以扭轉孩子們的固化認知,「修正」原本的行爲。這要求每一位服務者巨大的耐心與毅力。
#理智與情感博弈中的自我定位:演員
疲憊似乎無處不在,這份工作並不只是要求邏輯、理性與專業能力,更考驗對人性的共情和共鳴。
我向醫師分享自己「去育幼院做義工,結果同理心泛濫哭個沒完」的雷人經歷,並請教她在工作過程中如何情緒管理呢?
她沒有直接回答這個問題,而是說其實自己更像一個「演員」,設定不同的情境,扮演不同的角色,讓孩子們進行模擬體驗。而自閉孩童對情緒感知能力較低,這就要求他們在表達任何事物上,都極力地誇大自己的情緒、語氣、動作,來吸引他們的注意。
如果小朋友主動對自己笑,主動把花給你,或達到某一象徵性進步的時候,你的角色還會是演員嗎?有沒有什麼高光時刻呢?
「唔,當孩子們做到的時候,我會打從心底為他們高興,這時便毫不掩飾自己的正向情緒,因為孩子其實很需要被不斷肯定,需要我們給他補足信心。將喜悅自然流露,也是對他們的鼓勵。」
#我們就像一把鑰匙
哪一個孩子是你印象最深、
讓你有成就感的呢?
杜醫師開始回憶,她第一份工作期間接觸過的一個孩子,一個自閉男孩,最後,在男孩自己、家人支持和早療系統三者共同努力下,他進步得出乎意料,甚至可以說發生了蛻變。現在那個孩子於高職就讀,和普通的孩子沒什麼兩樣了,還因數學天賦異稟,代表臺灣參加國際競賽,拿了第一名回來。
我想起自己曾認識的一位有亞斯伯格傾向的學長,他就沒那麼幸運,他沒有得到及時和完整的幫助⋯
杜醫師卻告訴我:「其實早晚並不是最重要的。臺灣的定義是六歲之前是治療黃金期,但如你所見,我們這裏有年紀更大得多的孩子。對於他們來說,我們就像一把無形的鑰匙,任何時候,只要找到了每個孩子心中的鎖,轉動鑰匙,就能夠打開他們塵封已久的世界。」
哇,像埋在地下的寶藏那樣嗎?
轟隆隆地重見天日...
#家人
我們在走廊裏遇到一位成年男子,他表情不自然歪斜,肢體難以自持,正在大家的輔助下做邁步訓練。家人在前,醫師在後,他被守護得很好。
看到這個場景,我問醫師,你們會關注家人的情緒嗎?對大部分家庭來說,承擔這一切的,除了本人,還有他們的家人,尤其是父母。
「是的,像這位先生因突發車禍轟然倒下,媽媽在整個過程中悉心照料,無怨無悔,很是辛苦。我們會關照家人心理健康,因為家人才是最常和孩子直接接觸的人,是與他們朝夕相處的人,家人潛意識中的態度和行為會影響孩子,對療程產生很大的作用。」
所以為了孩子盡早康復,對家人的心理調適和強度建設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
「是的,早療兒童在成長過程中,需要家長樹立正確認知。有的家長認為早療是孩子生病了、不正常、不如人,這都不利於孩子的恢復。我認為現代社會中沒有所謂的正常或不正常,只有二者的線性關係,看站在哪一條線的哪一位置上罷了。」
#會堅定不移地走下去
「那當初為什麼會選擇這份工作呢?」
她坦言,一開始當然是因為考上了沒得選,但正式入職後,才真正瞭解行業所要求的專業素養和職業精神為何,才熱愛這一份工作,才發現臺灣的早療發展還任重道遠,而她,願意為之盡自己的最大努力。
她說其實自己很喜歡這份工作,和孩子們相遇,彼此介入生命,在形形色色的故事裏對人生有了更深刻的體悟。
「那您會一直做下去嗎?」
杜醫師沒有絲毫的猶豫:「會啊!」
我被她明朗又堅定的笑容打動了。
我很羨慕。因為這份事業不只是讓自己安身立命,更是服務社會大眾、給無數孩子和家長帶來希望。
杜醫師在最後表示,其實我們還做得還遠遠不夠。由於經濟各縣市的差異,某些地區的早療發展相比臺北還有諸多不足,例如缺乏具專業的醫師和健全的設備等。而她相信,冰山融化的第一步,便是社會大眾願意主動瞭解早療,形成對早療的正確認知,方能不耽誤孩子、不二次傷害孩子,讓他們可以在友善的環境下成長。
杏誠復健診所為孩子們設計的「兒童治療日記本」的封面,有這樣一句話:「讓我們一起為孩子的成長加油!」我很高興,能在此次輕鬆的訪問過程中,感受到臺灣社會對少數族群的關懷和友善。
參訪結束以後,我們小組利用搜集的資料和拍攝的影像內容製作了一個時長為三分鐘的早療科普短片,學期末時,為老師和同學進行了完整的報告,引發了大家的思考。
希望借由杜醫師的經驗分享,讓更多的人願意瞭解早療師的職業,在未來能夠投身其中,像她一樣,在打開一把一把心鎖的同時,找到自己人生的寶藏。
2019.04.30
精神復健機構定義 在 在康復之家的生活與工作 - YouTube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 與病症、藥物共處,生活和社會功能都退化許多。若有病友家庭支持系統不足或原來是獨居,就會需要像康復之家這類 精神復健機構 ,幫助他們重新回歸社會。 ... <看更多>
精神復健機構定義 在 我需要專設給精神病患及家屬的社區活動中心 - Facebook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社區精神復健服務已在台灣推行二十多年,然而在政策、資源分配與服務模式的推行上,仍存有以下困難: 一、#專業整合困難精神復健機構的定義與需求,依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