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讀台灣--
【品嘗粵派廟宇的低調典雅與寧靜—被「遺忘」的新莊廣福宮(下)】
山陽國小 王派仁校長
這對龍柱左龍盤柱俯降,右龍乘雲而上,繾綣雲朵圍繞龍身,形成所謂的「天翻地覆」,又謂「乾坤交泰」。龍鬃上飄,龍眼圓睜,口鼻突出,顯露威猛的神情。
然而,從許多細節可以看出匠師以含蓄手法表達深遠之意境:龍身線條柔和緊密盤柱,僅龍首前段與部分龍爪與柱身分離;柱身淨潔,除下端雕有幼龍與波浪之外,沒有過多的圖案;有別於多數以突出的龍爪抓握龍珠的雕工,反倒以龍柱正面四爪均分握住龍珠的簡約浮雕,讓觀者能跳脫實體的束縛而啟迪想像的空間,展現匠師絕無僅有的巧思。
廟內所有的木作架構都未施加彩繪,習慣了廟宇繽紛的顏色,初見此一現象,還真有點不習慣。儘管可能是因為當年欠缺經費,未能完成彩繪,然而木頭最天然的面貌,卻與這座客家廟宇的質樸的風格如此協調,傳達某種安身立命的定靜。
沒有鼎盛的香火,欠缺川流的信眾,但是可能也因為如此,廣福宮依然保持百年前的樣態,足以成為粵派在台灣廟宇的代表之作。如果你來到廟宇只想求得一份祥和、寧靜,被世人與時光遺忘的廣福宮,應該不會讓你失望。
#走讀台灣
#粵派廟宇
#新莊廣福宮
(全篇完)
--------------------------------------
更多文章與新知~請上紫丁香官網:
http://www.lilac.org.tw/
同時也有1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240的網紅山水畫家的藝術Taiwan Artist World,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北港朝天宮#龍柱#清朝龍柱 北港朝天宮除了擁有獨特的建築格局外 ,還存有兩對清朝龍柱。 一對在觀音殿立於乾隆40年西元1775年, 一對在拜殿刻於咸豐5年前後西元1855年。 首先觀音殿龍柱是全台現存最早的第二例龍柱, 也是全台首對刻有紀年款龍柱, 有著非常重要的歷史價值, 而且其出現 也替...
「粵派廟宇」的推薦目錄:
- 關於粵派廟宇 在 紫丁香婦幼關懷協會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粵派廟宇 在 紫丁香婦幼關懷協會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粵派廟宇 在 紫丁香婦幼關懷協會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粵派廟宇 在 山水畫家的藝術Taiwan Artist World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粵派廟宇 在 山水畫家的藝術Taiwan Artist World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粵派廟宇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粵派廟宇 在 北埔慈天宮龍柱藝術介紹-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粵派廟宇 在 台南三山國王廟- Explore - Facebook 的評價
粵派廟宇 在 紫丁香婦幼關懷協會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走讀台灣--
【品嘗粵派廟宇的低調典雅與寧靜—被「遺忘」的新莊廣福宮(上)】
山陽國小 王派仁校長
晚春的新莊因為細雨而稍感料峭,而從水滴瓦墜下的雨珠「滴答、滴答」,不但無法打破廣福宮用百年粵派工藝建構的寧靜,反而更加凸顯她的秘謐與祥和…
新莊的慈祐宮聲名遠播,但是這次筆者要帶大家去參訪同樣在老街上,卻被「遺忘」的寺廟--廣福宮。被遺忘,是因為她名氣不若慈祐宮,且身處相對比較僻靜的「後街」;被遺忘,是因為當年還來不及為宮內的木構件上彩的客家人,為了避走族群械鬥而匆匆離開…。
興建於清乾隆45年(西元1780)的廣福宮主祀客家人的三山國王,來自潮州籍劉姓家族於乾隆28年(西元1763)在新莊平原上開鑿劉厝圳後,吸引更多客籍人士前來,逐漸累積經濟資源,便集資新建廣福宮,以彰顯潮州人在新莊的經濟地位及凝聚客家人的向心力。
來到道光年間,為了獲取更多資源與空間,不同族群利益衝突更加升高,日益頻繁的閩粵、漳泉械鬥危及安全和經濟,當地客籍居民便遷往現今桃園、新竹、苗栗、宜蘭一帶,獨留廣福宮在後街一隅。歷經光緒初年的大火,廣福宮也在光緒14年(西元1888年)、昭和11年(1936年)重修,而呈現今天的樣貌。
客家人較為簡樸的生性,也同樣表現在廟宇的修建,因此廣福宮的基本格局與裝飾風格都相對簡樸,承載濃厚的粵派匠師手法,在台灣眾多廟宇中顯得獨特,值得細細品味。
三門殿的廣福宮並不強調氣派,但是三川殿琳瑯滿目的石雕,刻工典雅而低調,尤其是一對龍柱(可能是乾隆年間的作品)沒有過度繁複刻鑿,宛如線條寫意流暢的水墨畫。
#走讀台灣
#粵派廟宇
#新莊廣福宮
(......未完待續)
--------------------------------------
更多文章與新知~請上紫丁香官網:
http://www.lilac.org.tw/
粵派廟宇 在 紫丁香婦幼關懷協會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走讀台灣--
【品嘗粵派廟宇的低調典雅與寧靜—被「遺忘」的新莊廣福宮(上)】
山陽國小 王派仁校長
晚春的新莊因為細雨而稍感料峭,而從水滴瓦墜下的雨珠「滴答、滴答」,不但無法打破廣福宮用百年粵派工藝建構的寧靜,反而更加凸顯她的秘謐與祥和…
新莊的慈祐宮聲名遠播,但是這次筆者要帶大家去參訪同樣在老街上,卻被「遺忘」的寺廟--廣福宮。被遺忘,是因為她名氣不若慈祐宮,且身處相對比較僻靜的「後街」;被遺忘,是因為當年還來不及為宮內的木構件上彩的客家人,為了避走族群械鬥而匆匆離開…。
興建於清乾隆45年(西元1780)的廣福宮主祀客家人的三山國王,來自潮州籍劉姓家族於乾隆28年(西元1763)在新莊平原上開鑿劉厝圳後,吸引更多客籍人士前來,逐漸累積經濟資源,便集資新建廣福宮,以彰顯潮州人在新莊的經濟地位及凝聚客家人的向心力。
來到道光年間,為了獲取更多資源與空間,不同族群利益衝突更加升高,日益頻繁的閩粵、漳泉械鬥危及安全和經濟,當地客籍居民便遷往現今桃園、新竹、苗栗、宜蘭一帶,獨留廣福宮在後街一隅。歷經光緒初年的大火,廣福宮也在光緒14年(西元1888年)、昭和11年(1936年)重修,而呈現今天的樣貌。
客家人較為簡樸的生性,也同樣表現在廟宇的修建,因此廣福宮的基本格局與裝飾風格都相對簡樸,承載濃厚的粵派匠師手法,在台灣眾多廟宇中顯得獨特,值得細細品味。
三門殿的廣福宮並不強調氣派,但是三川殿琳瑯滿目的石雕,刻工典雅而低調,尤其是一對龍柱(可能是乾隆年間的作品)沒有過度繁複刻鑿,宛如線條寫意流暢的水墨畫。
#走讀台灣
#粵派廟宇
#新莊廣福宮
(......未完待續)
--------------------------------------
更多文章與新知~請上紫丁香官網:
http://www.lilac.org.tw/
粵派廟宇 在 山水畫家的藝術Taiwan Artist World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北港朝天宮#龍柱#清朝龍柱
北港朝天宮除了擁有獨特的建築格局外
,還存有兩對清朝龍柱。
一對在觀音殿立於乾隆40年西元1775年,
一對在拜殿刻於咸豐5年前後西元1855年。
首先觀音殿龍柱是全台現存最早的第二例龍柱,
也是全台首對刻有紀年款龍柱,
有著非常重要的歷史價值,
而且其出現
也替新莊慈祐宮正殿龍柱提供相關的斷代依據。
目前立於朝天宮觀音殿前的乾隆龍柱,
左柱飛榜處刻有「乾隆乙未年臘月敬立」,
右柱書卷處則是「晉水弟子張植槐叩答」等字跡留存,
而晉水即是今日的福建泉州晉江。
若依照所刻字跡
應是事先刻妥才運送來台的,
故為乾隆40年西元1775的作品,
且當時應是立於正殿
,後因改建緣故才移至觀音殿
。
柱體未刻有仙人像
,左右龍頭造型亦差異頗多,
但龍髯屬於「中分式」,
而新莊慈祐宮正殿龍柱,亦有類似的龍髯表現形式,
此外因此龍柱是透過海運而來
,故龍身與柱體關係緊密,
但若與台南開基天后宮龍柱相比,仍是突出許多。
而雄雌龍頭造型有所差異
,這點在大同保安宮三川殿嘉慶龍柱上也能見到,
不過在清朝仍是屬於為數不多的柱例。
新港水仙宮的正殿龍柱立柱時間略晚於朝天宮5年,
且同樣刻有紀年款,
不過柱體明顯更為高大一些,
線條也更為銳利些,
不同於朝天宮
,水仙宮的龍柱是龍爪未抓住火球,
這點又與新莊慈祐宮正殿龍柱相同,
朝天宮觀音殿龍柱強調前腿龍爪的部份,
則是與新港水仙宮和新莊慈祐宮相同,
這也是多數乾隆嘉慶龍柱的共同特點之一。
至於立於拜殿的八角蟠龍柱,未刻有紀年款
,其重要性在於其可能是現場雕刻的龍柱
,也是目前所知中南部廟宇中最早用八里觀音石雕成的龍柱。
在淡水龍山寺正殿也有一對咸豐 8年西元1858年所立龍柱,
同樣也是用觀音石雕成
。
至於現存最早的觀音石雕刻龍柱作品則藏於新莊廣福宮三川殿和正殿
,都是乾隆45年西元1780年的作品
,顯示台灣匠師使用台產觀音石或砂岩雕刻龍柱的時間
,其實是非常早且與粵派匠師有關
。
為何拜殿龍柱是現場雕刻
?從龍柱的雕刻工法
偏重高浮雕及鏤空的表現方式,
就能理解。
而咸豐年間的龍頭
也改變了道光年間圓潤滑順的造型
,朝向更講究凹凸立體的風格邁進,
龍眼也從水滴狀的牛眼
轉變成外凸的柱眼,
但多數仍未彎曲,
而北港朝天宮拜殿則是特例,直到日治時期類似蝦眼的龍眼才大為流行。此外若將此龍柱與淡水龍山寺正殿相較,
兩者龍柱前腳鏤空手法幾乎相同,
不過柱下岩石的造型,則是大為相同。
與觀音殿不同的
,此咸豐龍柱後刻有八仙造像,
而八仙一直是台灣民間信仰相當喜愛的題材之一,
目前所知最早刻有八仙造像的龍柱
是藏於新莊廣福宮正殿乾隆45年西元1780年的龍柱,
不過其屬於現場雕刻
,至於最早透過海運而來
則是關渡宮所藏乾隆48年西元1783年的升龍龍柱,
以上就是我所分享內容,
希望能對您在對北港朝天宮所藏龍柱有更多了解。
►►►歡迎訂閱梁震明頻道:https://bit.ly/33R0bmf
►►►梁震明臉書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inkliang/
►►►梁震明痞客邦: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
►►►梁震明IG:https://www.instagram.com/liang_chenming_art/
【梁震明簡歷】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研究所畢業。
曾任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史系及東海大學美術學系講師。
個展12次,國內外聯展30餘次。
作品曾在香港蘇富比、羅芙奧及沐春堂拍賣成交。
著作「墨色的真相」與「台灣寺廟龍柱造型之研究」獲國立編譯館出版刊行。
現為羲之堂代理之專職水墨畫家。
水墨創作介紹: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category/2797965
水墨材料介紹: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category/2800158
藝術生活分享: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category/2838915
台灣龍柱介紹: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category/2797923
水墨藝術分享: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category/2823594
台灣露營分享: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category/2811651
國內旅遊分享: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category/2798133
國外旅遊分享: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category/2811654
空拍經驗分享: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category/2798208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ks0LCbHuQzQ/hqdefault.jpg)
粵派廟宇 在 山水畫家的藝術Taiwan Artist World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龍柱#北埔#慈天宮
在從事台灣清朝龍柱相關研究時,最重要的就是透過實物觀察,發現某些廟宇的龍柱是採用台灣本地石材,並在現場雕刻而成。
最好的例子就是北埔慈天宮,以當時的經濟及交通條件,位在山區的廟宇是很難進口石材或龍柱,做為興修改建之用。而解決的辦法即是招聘匠師們來此居住生活,並利用當地的岩場找尋適當的石料,就近開鑿雕刻,來減少運送過程的耗損與費用。
這種採取現場雕刻的做法,對培植台灣本土相關石雕師傅具有一定的關鍵因素。匠師渡海而來,帶來的技術與工法,對當地民眾來說是最好學習觀摩的機會,也對石作事業有了更多的認識和了解,甚至匠師完工後留在台灣,例如日治時期的辛阿救家族及張火廣和張協成父子,對後學的養成及產業的發展,絕對有著正面的貢獻。
從現有資料來看,廣東潮州的粵派匠師是最早來台尋找機會,在兩百多年前的乾隆年間已經有用觀音石或砂岩雕刻的作品誕生,例如新莊廣福宮和嘉義水上苦竹寺等。咸豐年間前後福建惠安閩派匠師也前來,並在北港朝天宮及萬華祖師廟用觀音石材雕刻龍柱。
而在清朝最大規模粵派現場石藝雕刻並保存妥善的即是北埔慈天宮,同治年間共雕刻了八根紋飾柱,兩對龍柱和兩對人物柱,此外三川殿石獅及所有的牆堵也是用砂岩堆砌雕鑿而成。從雕刻的題材與內容來說,體現了客家鄉親的宗教觀與家庭觀,也為我們保存了相當珍貴的歷史文化資產。
北埔慈天宮的兩對龍柱,因為是現場雕刻,也產生了一些不見於其他廟宇類似作品的狀況,例如同對龍嘴牙齒的造型及排列為何會不同?兩對公龍中間的尾鰭為何被刻意敲斷,是基於何種理由而為之?改天有機會去北埔老街旅遊時,千萬別錯過,一定要去一探究竟呦!
【台灣龍柱】圖像拍攝過程經驗分享
2006年開始研究台灣龍柱,歷經四年的時間,過程中曾蒙國家文藝基金會美術類研究與調查補助,走訪台灣三百多間廟宇,拍攝超過兩萬多張的照片,最後撰寫了14萬餘字的「台灣寺廟龍柱造型之研究」,且於2010年由國立編譯館審訂,華香園出版社發行。
因為是龍柱圖像造型研究,所以現場拍攝是無法避免的工作,有時一天要跑四、五間廟宇,拍到手酸到不行,不過這樣的過程也是讓自己重新認識台灣文化的契機。
有時下午三點過後,就會發現陽光會透過天井,照耀正殿,此時的廟裡充滿了神光普照的視覺氛圍,也是最適合拍攝正殿龍柱的時間。
升龍柱例的龍首是最難拍攝的,除非用梯子,不然沒有辦法拍攝到完全正面的照片,也就無法精確的做圖像分析的研究工作,但是梯子並不容易攜帶,所以我是先把相機固定在腳架上,再用雙手提高到龍首差不多的高度,最後用無線遙控快門線來幫助按下快門,當然因為不穩,所以都是設定三連拍的模式處理。
拍了這麼多張照片,儲存是一個最大的問題,買了一個桌上硬碟好備份,但是到了後期,因過度使用,結果把硬碟搞壞,萬分懊惱,只好花錢請人把硬碟資料的圖片救回。
修圖也是一份苦差事,背景過於凌亂,就只能用修圖軟體慢慢的塗黑,不過也發現透過如此這般的改造,視覺感受竟然完全不同,那種純雕塑的美感自然散發。當然用鐵欄保護的龍柱就愛莫能助,也就盡量挑選看不出有欄杆的照片,加減使用。
有時候運氣不好,只能多跑幾趟,像北港朝天宮第一次去的時候正逢大修,整個觀音殿是全部拆解編號,龍柱也用氣泡布完全密封。到鹿港龍山寺也是適逢大修,整個廟宇都圍起來,只好拜託廟方人員破例讓我進去拍攝,可惜五門殿那對乾坤交泰的龍柱,四周都佈滿施工用的鷹架,很難拍攝到理想的照片。
清朝龍柱都是單龍盤柱的佈局,一柱一龍,背後偶有八仙四獸,整體造型簡練,氣勢非凡,其中最讓人驚訝的是位在金山老街的慈護宮正殿龍柱下竟然出現螃蟹等水族造像,象徵台灣本土意識的抬頭,具有極為重要的文物價值。
偶爾來一趟台灣古廟之旅,看看那百年龍柱所散發的迷人魅力,也是不錯的文化旅遊新選擇呦!
北埔慈天宮龍柱介紹: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post/144900081
►►►歡迎訂閱梁震明頻道:https://bit.ly/33R0bmf
►►►梁震明臉書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inkliang/
►►►梁震明痞客邦: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
►►►梁震明IG:https://www.instagram.com/liang_chenming_art/
【梁震明簡歷】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研究所畢業。
曾任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史系及東海大學美術學系講師。
個展12次,國內外聯展30餘次。
作品曾在香港蘇富比、羅芙奧及沐春堂拍賣成交。
著作「墨色的真相」與「台灣寺廟龍柱造型之研究」獲國立編譯館出版刊行。
現為羲之堂代理之專職水墨畫家。
水墨創作介紹: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category/2797965
水墨材料介紹: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category/2800158
藝術生活分享: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category/2838915
台灣龍柱介紹: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category/2797923
水墨藝術分享: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category/2823594
台灣露營分享: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category/2811651
國內旅遊分享: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category/2798133
國外旅遊分享: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category/2811654
空拍經驗分享: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category/2798208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4yezN5Ev8jo/hqdefault.jpg)
粵派廟宇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天后寶誕即媽祖誕辰,也稱為天后誕、媽祖生、天妃誕、天妃祭,是慶祝天后(媽祖)誕辰的東亞傳統文化節日,在每年農曆三月廿三。相傳天后(媽祖)能保佑人們海上平安。天后是廣州、香港、澳門、汕尾、汕頭(南澳)、三水、閩東、閩南、臺灣等沿海地區常見供奉的海神,更是莆田的鄉土神,因此每年的天后寶誕都有很多善男信女匯集到各個天后(媽祖)廟宇慶祝。香港天后誕一般慶祝程式由天后誕的前夕開始,在傍晚開始還神、還花炮;子時過後各村村代表會在天后廟上頭注香、拜神,然後有一些儀式如喊禮及讀祝文等。在天后誕正日,各花炮會龍獅隊與表演團體於天后廟前集合。當慶祝表演完畢後,龍獅隊會繼續前往天后廟參神。最後,舉行隆重的抽炮儀式。香港至今最少有40座天后廟,當中最古老的就是建於1266年的天后廟有西貢佛堂門的佛堂門大廟。每年的天后誕會有多至5萬名信眾參拜,有的賀誕者會於帆船和駁船上掛滿色彩繽紛的旗幟。元朗的大樹下天后廟也是很著名的,每年元朗的漁民團體、體育會、宗親會等會派出飄色、樂手和其他表演者參加會景巡遊至天后廟。在天后誕慶典眾多的傳統活動中,「抽花炮」可算是最有特色。香港掌故家蕭國健博士表示,一般花炮共設30座,當中「第三炮」除了象徵「丁財兩旺」,還據說是最靈驗的一個,故有「炮王」稱號。另外,據說以往曾有兩名村代表同時搶到「第一炮」,後來為了平息風波,特設「第一壹炮」作為抽用,而「第一炮」則為鎮壇副炮。天后誕時,村民除了舞龍舞獅、朝拜天后、出會、巡遊外,還舉行盛大的盆菜宴。盆菜是香港獨特的傳統菜式。傳統盆菜以木盆盛載,材料則一層疊一層的排放。不過,為了能吃到熱騰騰的盆菜,現今盛載的器皿都以銅盆及梓盆代替笨重的木盆。亦有天后誕主辦者,於晚上在酒樓設宴,款待善信,席間有人表演及「勝意品」拍賣。天后誕一般是定期舉行,一年一次,大部份在農曆三月二十至二十四日舉行,視乎每個地方而定。元朗天后誕於每年農曆三月二十三日天后誕正日舉行。青衣天后寶誕則於每年農曆四月初一至四月初五舉行。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ubKqdkFNi40/hqdefault.jpg?sqp=-oaymwEZCNACELwBSFXyq4qpAwsIARUAAIhCGAFwAQ==&rs=AOn4CLC_mjwO3DGcctFzAjCHD812zAEJpQ)
粵派廟宇 在 台南三山國王廟- Explore - Facebook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台灣廟宇裝飾文化研習會Association of Taiwan Temple Decoration Studies · ... 全台僅存潮州派粵式廟宇台南三山國王廟4千萬修復明年完工- 自由藝文網. ... <看更多>
粵派廟宇 在 北埔慈天宮龍柱藝術介紹- YouTube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台灣清朝砂岩雕刻的寶庫│用台產砂岩雕刻而成的 粵派 升龍龍柱及擁有罕見的24孝柱人物柱│Temple art|北埔慈天宮龍柱藝術介紹. Watch later.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