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會藍圖】香港中文大學 #中國文化研究所,結構線條及用料簡單直接,展現 #粗獷主義 特色,整個布局同時結合 #四合院 設計;校方表示建築宗旨係結合「傳統與現代,融合中國與西方」。
#都會藍圖 #Now財經台
==============================
Now Finance - 財經 於各大社交平台
MeWe:https://mewe.com/p/nowfinance-財經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now.comFinance
===============================
下載《Now財經》App,睇盡財經及地產新聞
iOS:http://bit.ly/11bgYgy
Android:http://bit.ly/ZLf9WC
===============================
「粗獷主義特色」的推薦目錄:
- 關於粗獷主義特色 在 Now Finance - 財經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粗獷主義特色 在 [好無雷] 摩天樓High-Rise 粗獷主義烏托邦- 看板movie - 批踢踢 ... 的評價
- 關於粗獷主義特色 在 粗野主義又稱蠻橫主義或粗獷主義,是建築流派的一種,可歸 ... 的評價
- 關於粗獷主義特色 在 粗獷主義特色、忠泰美術館、殘山剩水在PTT/mobile01評價與 ... 的評價
- 關於粗獷主義特色 在 粗獷主義特色、忠泰美術館、殘山剩水在PTT/mobile01評價與 ... 的評價
- 關於粗獷主義特色 在 [問卦] 粗獷主義建築 - PTT 熱門文章Hito 的評價
- 關於粗獷主義特色 在 粗獷主義的評價費用和推薦,FACEBOOK、EDU.TW 的評價
- 關於粗獷主義特色 在 忠泰美術館SOS 粗獷主義建築展| 紙紮技術再升級燒這個很厲害 的評價
- 關於粗獷主義特色 在 [問卦] 粗獷主義建築- 看板Gossiping - PTT網頁版 的評價
粗獷主義特色 在 粗野主義又稱蠻橫主義或粗獷主義,是建築流派的一種,可歸 ...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粗野主義又稱蠻橫主義或粗獷主義,是建築流派的一種,可歸入現代主義建築流派當中。主要流行的時間介於1953年到1967年之間,由功能主義發展而來。其建築特色,是從 ... ... <看更多>
粗獷主義特色 在 粗獷主義特色、忠泰美術館、殘山剩水在PTT/mobile01評價與 ...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在粗獷主義特色這個討論中,有超過5篇Ptt貼文,作者nanokevin也提到以下文字請勿刪除,刪除或未回答是者文章刪除水桶七日(本行可刪除) 是否明白商品挑選文或推薦需提出 ... ... <看更多>
粗獷主義特色 在 [好無雷] 摩天樓High-Rise 粗獷主義烏托邦- 看板movie - 批踢踢 ...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這片有外表暖暖內裡冷冷的抖森,善用抖森平庸卻出世、笑容靦腆其實冷淡的魅力,像是原著 High-Rise裡一個個冷冷看人間冷冷算計行動的說書人,外表與人為善和樂融融,其實一抓到機會就無限揮灑自利基因,廉價的道德底線就像廉價的衣服與臉皮一樣,三兩下就脫個清潔溜溜,迷妹們大飽眼福 XD
本片的住宅大樓不是直線向上到底,而是從中上段開始斜向上以製造出露台,讓中產抖森以上能脫光光晒日光浴,還能在露台與露台之間「交流」。如果看慣建築與房地產剖面圖就知道,這種陽台交錯的老把戲建築人玩一百年都玩不膩,總是覺得這樣就可以促進鄰里「交流」,凝聚社區向心力;誰想到在本片變成英國偷窺狂傳統 Peeping Tom,只是這次換成 Peeped Tom XD 從現代都市計畫專業誕生開始,這個大同的「社區」美夢就歷久不衰,本片的故事只不過是取其最高潮最充滿自信的 1970s而已。
原著小說 High-Rise《摩天樓》出版於 1975 年,本片首先從服裝髮型、道具家具、室內裝修、室外汽車等製作設計全面呈現 1970s復古風情。而在結構上本片最能展現 1970s的當然是「摩天樓」場景,就是在歐美都會與全球後殖民城市隨處可見的粗獷主義建築。(不過這場景到底是北愛爾蘭哪塊地產呢?我都沒查到,也不知是實景還是模型...)
粗獷主義與現代主義
粗獷主義建築 Brutalist Architecture ,是現代主義建築在 1950s-1970s高潮期的進化型,其名取自法文的材料名稱 béton brut「天然混凝土」,其特色就是厚重、質樸、不修飾的混凝土表面(和現在台灣流行的日式「清水混凝土」之純淨講究截然不同),和 1930s-1940s玻璃盒子現代主義之輕盈、透明、樂觀大異其趣,是沈重嚴肅的現代性理想宣言。
但同時,這種嚴肅沈重又帶野性的粗獷表面,也充滿「現代堡壘」的意象。譬如看看觀光客熟悉的倫敦巴比肯集合住宅暨藝術中心 Barbican Estates,拆了中世紀倫敦城牆卻蓋起新世紀高塔碉堡,內裡自成一個自給自足的小烏托邦,卻也正敲起與世隔絕的警鐘。
戰後集合住宅
現代主義想要靠建築來完成都市烏托邦,早在 1920s就高調展開了,到了 1950s的時代任務則是戰後重建,尤其是迅速提供大量都市住宅解決居住問題。這時粗獷主義建築一方面成本較低廉,另一方面形式本身也有社會理想性格的聖光,功能與理念雙劍合璧,成為集合住宅尤其是社會住宅的理想風格。
粗獷主義緊跟著社會主義的理想,除了社會住宅外也大量應用在為人民謀福利的市政建築上,私人企業建築的案例則非常稀少,畢竟企業摩天樓就是要形象鮮明又花俏呀。不過本片居然用粗獷主義建築包裝這個「唯一的資本主義」小社區?其可能的用意容後再談。
混合使用 Street in the Sky
粗獷主義建築蓋集合住宅,也發展出一種理想空間形式:從 Unité d'Habitation科比意的馬賽公寓 (1952) 開始的「高樓城市」,在居住工作分離的前提下,屬於居住的所有生活機能全都集中在同一棟大樓分層處理,除了許多層住宅單元之外還有購物補給層、健身休閒層、民生服務層、社區中心層、甚至花園層與學校層等等,全部用一到兩組高速電梯貫串。
事實上這種高樓城市在科比意的理想中深植已久,早在紙上計畫的三百萬人城市 Ville Contemporaine 與《明日的城市》(1922) 中就已躍然紙上,夢想著把百病叢生的巴黎一勞永逸解放!摩天樓 Skyscraper 這東西當然是 19 世紀末從芝加哥與紐約發跡的資本主義產物,但 "High-Rise"這字眼則始自 1920s科比意與現代建築師們的社會主義理想。還好今日的巴黎不是長這個樣子 XD 科比意推廣理念三十年,終於蓋成馬賽公寓。
如馬賽公寓這種生活機能自足、獨立向天發展、釋放寬敞城市空間以利都市健康的「高樓城市」,和本片的「摩天樓」舞台大同小異。在英國,這一波高樓城市的專業字眼就是 Street in the Sky「空中街道」,1950s-1970s 粗獷主義住宅社區大多都採用這取向發展。不過到了《摩天樓》小說出版的 1970s中期,這種理想形式的問題漸漸浮現,到 1980s則逐漸崩潰而社會問題叢生成為燙手山芋,到 1990s開始地方政府的拆除潮。
混合居住 Mixed Communities
這種集合住宅當然是高級專業者如科比意者的淑世理想,在本片中恐怕也是貴族建築師 Anthony Royal 拯救草民的慈悲。集合住宅要容納哪些人也是個藝術,在 1950s-1970s有城市中產住宅、有勞工階層的 council estates、有各類底層市民的社會住宅,然而這也造成了社會隔離的詬病,正如今日 2010s的公共住宅辯論一般。
要解決這個弊病,早在 1970s時就有粗獷主義集合住宅開始走「混合居住」了,在美國叫 Mixed-Income Housings 在英國叫 Mixed Communities,雖然當時還不算是非常流行,但已經是一個菁英專業者眼中的理想居住形式:烏托邦不分階級與貧富,大家都住在同一棟樓共享一切。當然啦,其實就算在同一棟大樓還是可以分,《摩天樓》這故事還依照上層、中層、下層,剛剛好對應富裕、中產、底層,這只是個稍微誇張點的文學表現而已,距離寫實並不遙遠。
J. G. Ballard 現代城市三部曲
面對 1970s的現代主義理想城市之隕落,Ballard 連續寫了三本小說(好像也沒人稱「三部曲」?)由小到大,第一本 Concrete Island (1974) 談高架道路間一塊畸零地、第二本 High-Rise (1975) 談一棟現代住宅大樓、第三本 The Unlimited Dreadm Company (1979) 談一個倫敦郊區。以《摩天樓》來說,就在講混合使用混合居住的住宅大樓烏托邦,其社區共存共榮的理想逐漸崩潰,對外封閉對內分化成為迷你部落,逐漸拋棄所有社群規範與道德,爭食利益你死我活。
都市與建築的烏托邦理念,從現代主義、粗獷主義、高樓城市、混合居住... 一層層概念疊加上來,都是基於社會主義的淑世理想,企圖從建築空間的人工促成美好的集體想像。但《摩天樓》故事的最終仍是資本主義蠶食人心,不只是富裕的上層翹著鼻子掌控資源、貧窮的下層一樣面目猙獰以力取勝、斯文的中產則見縫插針巧取豪奪,只是更在意吃相好看罷了。自給自足小社區變成了封閉的牢籠,全片也沒讓抖森開車出門多少次,大家就固守堡壘走紅海策略彼此吃乾抹淨再也離不開,任資本主義邏輯在不同階級無限複製流竄。
這是 1970s老故事了,在 2010s的今天拍起來真像部浪漫又刺激的復古電影,令人看得有時候都想跟著跳起舞來。本片算是為賦舊辭說舊愁吧?不過在 2010s的今日,烏托邦的天真理念仍然似曾相識,台北市談起社會住宅一樣在訴求流行的「混合居住」,近年歐洲住宅的混合居住措施與手法案例源源不絕... 但實際拿到住宅區去調查一下,就知道這草根的部落性格有多赤裸,社群共榮的理想有多脆弱。當然任何烏托邦理想都是前進的動力,但都烏了快一百年總要脫離天真學習世故,至少不能再傻傻仰賴「立體交錯陽台」這類廉價美夢了。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61.230.97.233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ovie/M.1461360731.A.C4F.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