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完校正回歸,讓我們冷靜回歸日常該做好的防疫大小事]
小明每天都有用發票記帳的習慣,
譬如5/15這天統計消費300元,
5/20這天收到之前網路訂購的書,
紙本發票寫5/15, 消費100元
所以5/15這天的實際支出是400。
至於為什麼後來補登或修正,在上述例子就紙本發票寄來當天才補登。
在這次「校正回歸」事件是因為
🌟處理大量檢體需要時間,處理完的報告,如實補回檢驗日確診量。
簡單說一下看法:
1. 這個「校正回歸」用詞蠻煞有其事XD
難免引發熱烈討論。
我第一時間聽到也很困惑,統計學了邏輯斯迴歸、線性迴歸,怎麼熊熊聽不懂這個「校正回歸」?了解後其實是很簡單的補登概念。
嗯,「人與人連結」帶點遐想又含蓄的用詞令人莞爾一笑。這次事件用詞則是可以「更沒遐想」一點XD
2. 民眾的心理壓力課題:
今天會引發討論可見大家都對疫情十分關心也緊繃,對於「突然來的驚嚇」一時無法調適(一種房貸已經繳得很累,赫然發現五月到了又要報稅的無力感)。
🤔其實大家可以想:以前確診數都個位數,檢體都能處理完所以報幾個是幾個,現在疫情動輒百計,一天無法處理完所有報告,因此有延遲的報告需要補登上去。
(以上造成數據可能變動的狀況可以提早說明,讓民眾有個心理準備)
所以鄉親啊,我們的急重症醫師、醫檢師採集、處理檢體、發報告真的負荷很大,我們真的要好好配合。
至於陰謀論我是覺得大家先別花太多時間在這上面,做絕就跟北韓一樣直接跟你說都零確診就好,回歸回去就是希望「呈現原貌」,以利後續判讀。
當然過去如果我們是加零模範生,現在當疫情延燒,⚠️⚠️⚠️各國演繹過可能有的問題,希望我們也能快速引為借鏡,降低民心不安。
3.隨著疫情的蔓延,重要的不只是確診數。陽性率、曲線變化趨勢更需要全盤考量。這補登上去的案例讓日確診從兩三百變成三四百,是!確診比預期多,所以呢?
🌟所以我們更要冷靜,始終就是做好該做的事!
不要一時失控又去超市人擠人搶物資,
不要再群聚去夜唱,
不要又更恐慌沒症狀跑去擠爆篩檢站、擠爆急診,
如此疫情只會更失控。後來才能補登上去的案例只會更多⋯⋯⋯⋯⋯
以上。讓我們冷靜回歸日常該做好的防疫大小事。
簡單線性迴歸例子 在 軟體開發學習資訊分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課程已於 2020 年 11 月更新--
課程說明
機器學習是高需求的技能之一。 數據是新石油。
然而,學習 ML 然後進一步佈署一直很困難。 Azure ML 是 Microsoft 對機器學習進行民主化的一種方式。
Azure 機器學習(AzureML)被認為是遊戲規則變革者。 Azure 機器學習工作室 ( Azure Machine Learning Studio ) 是學習建構高級模型的好工具,無需寫一行程式碼,只要簡單地拖放即可編輯。
這個課程的設計是考慮到入門級的資料科學家,或者沒有程式設計或資料科學的背景的任何人。 本課程還將幫助資料科學家學習 AzureML 工具。 如果你已經熟悉機器學習的概念或基本知識,你可以跳過一些最初的講座或者以2倍的速度走過課程。
課程非常實用,你將能夠運用下列知識開發自己的高級模型
✅邏輯迴歸 ( Logistic Regression )
✅決策樹 ( Decision Trees )
✅線性迴歸 ( Linear Regression )
✅支持向量機 ( SVM : Support Vector Machine)
✅更多
不用任何程式設計。 而且,你將能夠將這些模型佈署為 Web 服務。
本課程是一門完整的機器學習課程,涵蓋基礎知識。 我們不僅要建立模型,還要解釋所有這些模型的各種參數以及我們可以在哪些方面應用它們。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將從機器學習中經常使用的一些基本術語開始。
我也會解釋:
✅什麼是機器學習和一些現實世界的例子。
✅Azure 機器學習介紹
✅提供 Azure 機器學習工作室和高級體系結構的概述。
我們也將看看
✅建立 ML 模型的步驟
✅有監督和無監督學習
✅了解數據和預處理
✅不同的模型類型
✅AzureML 備忘清單 ( Cheat Sheet )
✅如何使用分類和迴歸
✅什麼是群聚或群聚分析
✅使用 AzureML 最強大的推薦引擎創建推薦系統
https://softnshare.com/machine-learning-using-azureml/
簡單線性迴歸例子 在 天下讀者俱樂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決策的兩難:教你一流領導者的思考邏輯】
每天都要做好多的決定,
舉個例子:到底要不要和A合作
提到這個問題,腦子裡可能會馬上跳出這幾個問題:
預算夠嗎?會有效益嗎?能帶動銷量嗎?
不管你煩惱的是國家大事,還是個人工作上的困難
我們都時常遇上決策的兩難
其實,我們可以培養「整合思維」來應對
整合思維者的決策過程:
✅考量重點
✅因果關係
✅決策架構
✅解決方案
尖人士決策背後不自覺的心智習慣,其實人人可學!
好書推薦《決策的兩難》http://bit.ly/31e2ijd
威融TryTalk #決策的兩難
【一流領導者的思考邏輯~~決策的兩難】
「釐清複雜問題,你需要整合思維。」
你好,我是威爾遜,歡迎收看我的學習之路。
一開始,我想講述一段你一定耳熟能詳的歷史,二戰後的「美蘇對抗」。💥
面對共產主義的入侵,二戰殘破等待重建的歐洲與亞洲地區,美國必須做出回應!當時,美國主流有兩派看法:一是發動全面戰爭解決問題,看似一勞永逸,但其風險是擦槍走火爆發核戰,帶來的惡果是世界毀滅不可挽回的浩劫;二是承認蘇聯帝國,和平共處,但它的代價是可能讓美國失去全球霸主的地位,甚至失去資本主義在世界的話語權,違背了美國精神。🇺🇸
如果你領導者,面對這個棘手的兩難問題,你的選擇是什麼?
著名外交家喬治.肯楠,善用了整合思維,找出了新解:圍堵政策。
運用文化、外交、經濟壓力、軍事威嚇等手段(甚至太空競賽),走出了戰爭跟認輸的兩個選項,採取複雜的動態系統,最終讓蘇聯走向解體。
整合思維帶給人們希望,創造無限的可能性;而傳統思維則傾向選擇難題,接受難堪的現狀。💡
那麼,整合思維者是如何思考的?他們如何考量眼前的選項,把結果導向新的可能,而不只是妥協或者不合適的選項?
今天我要介紹的書:決策的兩難!
讓你擅用整合思維,看透複雜世界,破解決策難題!,
↠↠↠
一、一般人的思考跟整合思維者的差異
一般人思考的習慣,會優先列出所有重要的考量點。比方說年底度假,我有三個選項:一是搭渡輪一個禮拜的探險、二是東南亞跟團旅行,三是日本自助旅行。
這個時候,你會列出以下問題🔍
★每個地點的旅費是多少?
★住宿的選擇?
★旅程中帶給我的新體驗?
★每個地點的安全性?
★景點停留的時間?
★交通來回所需時間?
以上等等問題都是你認為「重要的考量點」,其他思考角度在決策過程中可能沒想到:渡輪上的生活你是否能適應?同團旅客的素質如何,會有很多家庭客,小朋友在路上哭鬧嗎?🤔🤔🤔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考量,我們都有盲點,會遺漏了心中認為的「重要事項」。
你可能會想辦法簡化問題,或專注思考行程中的小環節,但最後,你容易忽略了對整體決策的影響。
👇整合思維者的決策過程是:
1.考量重點:把更多因素納入思考重點
採取更寬廣的看法,整合思維者不怕複雜,因為可以確保他們沒有錯過任何關鍵資訊,最佳的答案往往來自複雜。
2.因果關係:考慮多方向與非線性的因果關係
多數旅館業者認為房間數越多,則利潤越高;但實際上,房間數與顧客的感受度是負相關。再者,公司對員工有良善的犒賞機制,提升認同感,員工會更願意做超出工作份內的事。👥
3.決策架構:考量個別問題仍掌握整體的問題
整合思維者不會把一個問題拆解成幾個獨立部分、分別解決。例如在沒有考慮製作成本的前提,去設計產品,而是設計產品的同時,考慮產品是否值得製造。
4.解決方案:衝突對立中,找出創新解決方案
寶僑公司面對廉價品牌競爭,市占率節節下降。公司一派主張跟著降價,提升競爭力,另一派主張全力投入創新,做市場區隔。
執行長決議除了強化自己品牌,做高級產品提升價格做出區隔;另一方面推出與賣場自有品牌價格差不多的肥皂、洗衣粉等。新策略讓公司起死回生,四年股票翻倍成長。📈
↠↠↠
二、世界很難懂,你更要完善你的知識系統📖
孔子說:「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
事實上,除了人的本能(吃、喝、原始慾望),並沒有什麼知識是你天生就會,都是需要後天學習的。學習,你需要了解你的知識系統。
每個人在知識系統的最頂層,就是一個人的觀點。觀點定義了你是誰,以及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你看待外界的方式,也是你看待世界的定位。🌏
你我都必須承認,你我身處的世界太複雜,複雜到沒有一個人可以保證自己在未來仍保有競爭力。
我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秘密:大家都不夠好,沒什麼好丟臉的。
最怕的就是你不願意承認自己的盲點,蒙住耳朵,抱怨世界對你的不公,實際上你從未對你的人生多付出過什麼。
擁有開放的觀點跟心胸,你可以看見更大的世界,得到更多的人生體驗。👀
你可以為了錢而push自己不斷前進,你也可以為了熱情當燃料作為每天的推進器,但我更希望,你能明確自己的定位,發揮自己的價值。
知識系統的第二層,是你用來思考與理解世界的工具。工具可以是正式的理論,也可以是經驗法則。
我們常自嘲,台灣人是世界無知排行榜前三名,我不這麼想,但我覺得我們可以做得更好,我們必須盡可能善用不同的工具,請教每個優秀的人,蒐集到最全面的資訊。💻
理論再好,沒有實證都是紙上談兵,沙盤上的推演好了,請你實做驗證吧!
知識系統的最底層是經驗。經驗是我們最實用、最具體的知識。觀點和工具會引導我們產生某些經驗、遠離其他經驗。
如果你是個喜歡交際的人,你想了解消費者的需求,你可能會建立實地拜訪的工具或線上app,透過與消費者對話累積經驗;而不是用複雜的量化模型,去分析消費者行為。
總結一下,知識系統的三要素會彼此影響。觀點引導我們取得哪些工具,工具又會讓我們累積特定經驗;而經驗又會告訴我們要再學習哪些工具,反覆練習內化後,你就擁有辨認模式,有能力做出優秀的策略決斷。✅
↠↠↠
三、思考的升級:三大整合思維工具
南非創新學院(CIDA)創辦人布萊契,運用創意思考不斷產出無中生有,讓建築系學生幫忙蓋房子、觀光系學生協助經營旅館、地方企業主管免費教商業及創業課程等,讓每個學生每年教育費用降到1000美元,協助了60萬南非年輕人就學。
⬇布萊契運用的整合思維工具是:
1.生成性推理:
提問可能是什麼(Might to be),為創新解決方案提供穩定的架構。
簡單說,就是判斷一個特定命題是否為真,常用演繹法和歸納法(這裡略過)。
我這裡特別想介紹的是溯因邏輯(abductive logic)。
溯因邏輯是針對不符合現行模式的新資料,尋求最佳解釋。以南非為例,傳統觀察南非黑人,會認為他們貧窮、未受教育、看不見未來。但是,布萊契觀察到只要在適當環境下,他們是可以改變的,於是建造大學,並透過企業家協助他們自立更生。💪
2.因果模式建構
系統動力學主張:我們忽略了重要的因果關係,或者錯誤解讀因果關係,會讓決策結果令人失望;而多向的反饋迴路,會加速各變數之間的關係。
以台北市為例,新建旅館後,房間定價後來多半會下滑(或折扣變多)。
原因是:新旅館提高住房供給量,其他同業通常的回應是降低成本跟房價,但這會傷害原本旅館的高級形象,影響入住率及獲利,讓旅館變成另一種形式的房價戰,惡性循環直到破產。💸
這就是「加速反饋迴路」。系統動力學工具可以協主整合思維者在建立模型時,考量複雜的因果迴路、著眼整體。隨時掌握整體,才能瞭解所有的因果反饋迴路。
3.肯定式詢問
肯定式詢問是誠懇的探索他人觀點(你可以幫助我了解你為什麼有這些看法嗎?),以及試圖填補認知上的落差(你可以用舉例或圖表,幫助我釐清這個論點嗎?)
肯定式詢問不是在挑戰對方,而是方向明確的溝通,目標是明確探究自己與他人的觀點,了解他人的考量重點和因果地圖後,運用從中得到的洞見,為雙方模型創造新的解決方案。
↠↠↠
四、總結
我認為做決策,換個角度看,就是對未來做預測。👁🗨
你現在的決策,會不會讓未來變得更好,還是更糟?
隨機是世界的本質,十年前你要做youtuber你很有可能失敗,因為那個時候市場不成熟;今天你想開始做也很有可能失敗,因為市場太飽和。
歷史不可以被預測,因為歷史充滿偶然,而個體有機會被預測,因為你可以選擇持續的努力與投入。
一個系統的變數越大、越複雜,你就不太可能預測;但一個系統的變數少,可能性少,你就比較好預測了。
善用模型工具,發揮你的創意跟專業能力,從生活中提煉知識,並建立一個正向的知識系統!
相信我,你比你想像的更有潛力!👏
打磨出一根夠長的知識槓桿,你可以撐起自己的夢想!
感謝你的閱讀!喜歡我的文章請幫我按讚分享給身邊的朋友喔!
我是威爾遜,我們下次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