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40年未清淤影響農溉 農水署3年內完成下社埤塘清淤
2021/09/16
〔記者蘇福男/高雄報導〕高雄路竹區社東里下社埤塘逾40年未清淤,蓄水量早已無法供應旱季水稻灌溉需求,當地農民向立委邱志偉陳情,農委會農田水利署現場會勘後,允諾今年底將啟動清淤作業,預計3年內完成。
下社埤面積約5公頃,儲水主要供應鄰近水稻灌溉使用,下大雨時也能暫時發揮滯洪功能,在冬季雨量越來越少的現狀下,第一期稻作幾乎都要仰賴埤塘水源才能耕作,因此農民期望增加埤塘儲水量,以滿足日後的灌溉需求。
農民指出,今年上半年大旱,導致許多水稻因缺水而停耕,下社埤鄰近依賴埤塘水灌溉的農地,年初也因缺水無法耕種,主因為下社埤已超過40年未清淤,埤塘淤積嚴重,甚至雜草叢生,蓄水量早已無法供應旱季水稻灌溉需求。
農水署副署長陳衍源實地會勘後表示,今年底將啟動下社埤清淤作業,因經費有限,需分年、分期、分區施工,預計將以3年時間完成,預估需2000萬元經費;農水署高雄管理處指出,預計今年將完成清淤發包設計作業,明年初搭配第一期稻作灌溉後,埤塘水位低點時,即展開清淤工程,目標在2年內完成3萬方的清淤作業。
邱志偉表示,南部冬天不下雨的天氣型態越來越明顯,因此埤塘的水資源格外珍貴,清淤作業提早完成就能增加儲水量,以利農民灌溉,他建請農水署盡可能在2年內完成下社埤清淤作業,清淤時也盡可能不要放流珍貴水資源,以分區作業方式,將埤塘逐區完成清淤。
同時也有5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1萬的網紅務農夫婦,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割完水稻~~~ 接下來馬不停蹄的工作就是開始培育水稻幼苗! 為下一期稻作做準備~ 把今年的剛收割的稻穀,裝進防水袋後~放置水裡浸泡。 等3天後稻穀發芽~就可以用播種機開始做水稻育苗的作業。 這是目前這幾天一直再進行的工作.... 今天的農村小劇場帶來的是之前遇到一些人對我們務農夫婦小小質疑... ...
第 一期稻作 在 仙女懶媽愛轟趴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某日去跑一個嘻嘩的珠寶趴,遇到一個很有眼緣卻想不起在哪見過的貴婦,我狐疑的看著她、她也曖昧的望著我。原來她是我國中同學 Ruby ,沒想到當年的辣妹已蛻變為農家好媳婦兒 ( 是跟我這客家好媳婦兒在比賢良嗎 ),還陸續孵出四尾壯丁,而且辣度依舊破表。
我們聊起彼此近況,她說她也有在經營粉專,經營的初衷是為了幫夫家推廣花蓮在地好米。
Ruby說公公這麼辛苦得來的收成、這麼用心蘊育出的冠軍米,應該被看見。
Ruby 的公公 - 朱伯為農家二代,家裡四兄弟(原來這個會遺傳)最後只剩下他一人留鄉務農,堅守著祖先留下來的土地,不忍任何一寸地荒廢長草,用全部人生與力氣守護著它們。
懶媽對白米品質的嘰歪追求一直是有目共睹的,我秉持仙女嘗百米的精神,由北到南,從台灣到日本,終於給我找到這滿級分的Mr. Rice,就在我們花蓮光復鄉。
🌾 【馬佛糧心米 】蟬聯四屆國內米質競賽冠軍
樂天知命的朱伯超過五十載的耕作經驗,處女座A型,凡事龜毛、頂斤的不得了!就算從花蓮大老遠上來台北看孫子,隔天一早天都沒亮又帶著婆婆咻一下飛車回花蓮,心心念念都是田裡的稻子。
所種植品種非常傲嬌,難相處又歹照顧,無法量產。台中194,是台灣於2009年所研發出的傳奇稻種,另有別名為【七葉蘭香米】這款米可是混血兒來著,他的爸爸是「印度香米之王巴斯瑪提」,媽媽是「臺稉9號米」,由兩品種結合所生產的特優品項。帶著台灣媽媽的Q彈口感,擁有印度爸爸的奇幻米香,吃起來越嚼越散發迷人地芋頭香氣。
下鍋時全家瀰漫著的炊飯香,這種幸福蒸騰的味道,煮一杯你就知道。
🏆 得獎紀錄:蟬連 103-106年連續四連霸冠軍米
✔️ 產地直送,當季最新採收新米,收到訂單後才從冷藏櫃取出碾米並抽真空包最新鮮的白米。
✔️農產品履歷編號:1601000380 「單一農夫、單一品種」《絕無混米的可能!!》(指天發誓)
✔️通過食米重金屬、SGS多重農藥殘留等檢驗。
一生只完美做好一件事,這就是職人的堅持。
只要白米選得對,拌個肉燥、菜脯、麵筋⋯,都是人間極致美味!
【馬佛糧心米 】110年第一期稻作,每包1.5公斤/三包免運優惠,若要糙米香米混搭,可於「留言給商店」處備註,若無特別註明將以香米*3寄出。
8/16(一)~8/22(日)
🛒 選物請見留言~
白米選得好 不怕廚藝鳥(指自己,還有你、你⋯就在說你)
#馬佛糧心米
第 一期稻作 在 黃世杰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昨天,世杰陪同鄭文燦市長及蔡昇甫署長,一同到新屋視察桃園第三灌區一期稻作。這期稻作碰上百年大旱,在缺水的狀態下透過各單位合作,目前即將迎接收成。
早在去年,桃三灌區就已經因配合輪灌而一期作休耕,又遇上缺水造成二期作停灌,整年沒有收成,農民權益與整個農業產業鏈都受到嚴重衝擊,世杰穿梭於地方與中央,希望在節水抗旱的當下也能顧及糧食生產與農民生計。
因此今年桃三灌區採取一期稻作精確的節水供灌,相關單位也通力合作,協調農友們配合錯開整田期、分區輪灌、間歇灌溉、夜間調水、回歸水再利用及抗旱井抽水等抗旱措施,同時讓新街溪、老街溪的水源及時挹注桃園大圳。現在,農民數個月來的努力終於要準備收成,今年產量並未受到影響且價格不錯。#桃園市政府、#農田水利署、#桃園管理處、#石門管理處 通力合作,和所有的農民朋友們一起完成了一次近乎不可能的任務。
在氣候變遷下,極端氣候越來越頻繁出現,也不斷地挑戰台灣的水資源策略。這次桃園以「調度、備援、節水」三大政策進行抗旱,這凸顯了台灣在水資源上呈現同島一命的狀態。
雖說看天吃飯是農業的日常,但是無論基礎民生還是工業,大家都需要老天降下珍貴的水源,也因此產業製程節水設施與民生日常的節水也越顯重要。
無論天時如何改變,農民都會持續在土地上腳踏實地耕種。這樣的職人精神讓人敬佩,我們也會持續努力,讓流汗播種的大家都能歡喜收成。
#節水 #抗旱 #抽穗
#立法委員黃世杰
第 一期稻作 在 務農夫婦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割完水稻~~~
接下來馬不停蹄的工作就是開始培育水稻幼苗!
為下一期稻作做準備~
把今年的剛收割的稻穀,裝進防水袋後~放置水裡浸泡。
等3天後稻穀發芽~就可以用播種機開始做水稻育苗的作業。
這是目前這幾天一直再進行的工作....
今天的農村小劇場帶來的是之前遇到一些人對我們務農夫婦小小質疑...
我們覺得自己沒有做錯或用錯~任何務農的方式....
我常常跟老婆說~~
[ 就是因為務農辛苦 所以我們才要懂得找尋快樂的方法啊! ]
但是我們每天只要持續努力的為著家,為著農業打拼著...
空閒時間~玩樂一下應該沒有任何不對的!!!
今天的短片主角不是我~是"她",不過感謝她認同愛胡鬧的我.....
也謝謝她願意跟我一起瘋。
感謝~台灣農業加油。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u2S7yV6lRDo/hqdefault.jpg)
第 一期稻作 在 侯漢廷為民請命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陳儀真的運米赴陸嗎?】
有人說:「國民政府在光復初期掠奪台灣米糧送往大陸打內戰,導致米糧稀缺、米價上漲。」此一說法不僅在網路瘋傳、更透過教科書被寫成「標準答案」。
但其實,最新的證據證明過去的研究是有疏失的。歡迎分享轉發!宣導正確歷史!
一定有人說電報是假的。那請拿出證據或其他史料,證明陳儀真的掠奪台灣米糧到大陸。
為什麼跟你學習的、跟網路上聽到的不一樣?
答案很簡單,教科書真的寫錯了!
我希望要反駁的,拿出證據,不要只會人身攻擊或轉移焦點,說國民黨其他地方很爛或日本其他地方很好,我們在談的只有一件事:陳儀有沒有將台灣的米糧送至大陸。
※
(史料內容繁多,大家可以只看影片。)
一、缺乏米糧之歷史背景
關於1945年臺灣稻作生產情形,日本殖民當局分析,由於寒害、乾旱、暴雨等天災因素,及美軍空襲轟炸等原因,第一、二期稻作大幅減收,未來的糧食需求將出現大問題。亦即,日本殖民當局不但精準預知1945年的嚴重糧荒,事實上他們於陳儀抵臺之前,就已經確切知道1945年上半年米穀收成的悲慘情況。1945年臺灣稻米的總產量只達到747萬公石,未及1937年的一半。
又由於美軍大肆轟炸,臺灣肥料工廠殘破不堪,肥料生產可說幾乎完全停頓。1945年全臺肥料施用量為0.2萬公噸,僅及日據時期的1938年肥料最高施用量38.9萬公噸的0.5%, 可見肥料的稀缺。戰爭時期,農村之少壯者均被徵調參加侵華戰爭,農村的勞動力極端缺乏,又因農產品被日本殖民當局低價強制收購,等於無代價被搜刮,農民對米穀增產已失去興趣。在缺乏肥料、天災、戰爭缺乏勞力等因素之下,1945年的臺灣糙米產量一落千丈,大為減少,約僅63.8萬公噸 ,僅及前一年1944年產量的59.8%。比全省最低消費量還少22萬噸,出現嚴重米荒。
然而,就在糧食已經非常不足,臺灣需施行米糧嚴格配給的情形下,日人仍強將大量的臺灣米穀(糙米)運往日本。1943年自臺灣運往日本的糙米達25.8萬公噸,1944年運往日本16.6萬公噸。1945年上半年日人又將3萬公噸糙米輸往日本、沖繩與華南。 同(1945)年6、7月時,日人還以臺灣的糧食供應其在東南亞作戰的日軍,雖然到了後來,運糧船一艘艘地被美軍炸沉,連漁船運米也遭炸沉引 。凡此種種,更加重了臺灣地區米糧不足的情形。
當時學者即評估,到了1946年春,如果依正常消費標準,即如果米糧是在市場自由買賣,則臺灣缺糧約超過一半。「臺灣將超過一半的人在市場上是有錢買不到米,無米糧可食!」
1945年,日本殖民當局已完全掌握臺灣即將面臨嚴重糧荒大災難,但就在要將臺歸還中國前的九月上旬,日本人放棄對各項物資的管制 ,導致民間大量消費糧食。據9月22日《臺灣新報》報導,從萬華車站到龍山寺間馬路兩旁的店家內,都高高地堆著牛、豬、雞、鴨等肉在販售,市民們完全可以買到他們想要的商品 。又由於日人管制鬆綁放任不問,全島耕牛頻頻被偷屠宰。據陳儀抵臺當天10月24日《臺灣新報》的報導,當時全臺耕牛總數的三分之一遭屠宰,故影響未來耕作與糧食生產尤大。
據當時專家估計,日人投降後一、二個月間所大肆浪費的糧食,可維持臺灣半年份的食用量 。就臺灣整體社會而言,米穀專家們則估計,依當時臺灣現存米穀與第二期的收穫量,到了1946年的二、三月,臺灣社會就將進入饑餓狀態。 糧食不足必然帶來社會的動亂,已可預見類似二二八事件的發生不遠矣。
屋漏偏逢連夜雨,1945年缺糧,1946年,第一期稻作遭旱災,中部水田因缺水而未能播種者即達萬餘甲,第二期又於9月25日遭逢臺灣十四年來未有的巨大颱風。 故1946全年稻作收獲僅89.4萬公噸,遠遜於日據時代產量,在稻作收成勢必銳減的預期心理下,米價再度高漲。
二、陳儀積極解決糧荒
糧荒如此嚴峻,陳儀抵臺後,積極努力解決糧荒問題。例如陳儀於1945年10月24日抵臺,僅一星期後的31日,長官公署就公佈〈臺灣省管理糧食臨時辦法〉。
11與12月時,花蓮港廳與農林處即宣佈禁止米穀釀酒製粉,臺北市開始實施食米配給。翌(1946)年春,長官公署、臺灣省糧食調劑委員會、臺灣省貿易公司(1946年2月7日改為臺灣省貿易局)、警備總司令部、國民黨臺灣省黨部及花蓮、臺南、臺中、高雄、臺北、基隆等縣市皆有諸多解決糧荒問題之命令及方式。在光復後直到二二八事件爆發前,陳儀政府不斷嘗試各種方式,欲解決糧荒。
當時陳儀採取重新整治農田水利、加強化肥供應、調整土地關係等措施,使遭到戰爭嚴重破壞的農業生產力逐漸得到恢復。到1947年,全省受戰爭和自然災害破壞的農田水利設施基本修復,並進一步加強了河患的防治與農田水利工程的建設,農田灌溉面積有所增加。化肥產量也逐年增加,部分緩解了「肥荒」問題。
在此同時,中央政府曾多次向臺灣徵米,但陳儀鑑於臺灣人民亦缺米糧,所以反對將米運往大陸,極力抗拒,以致中央無法徵收。 如1945年12月28日中央行總秘書長向景雲,致電行總臺灣分署錢宗起詢問:
「臺灣食米全年生產及銷費量各若干,目下有無餘糧可資出口,供給華南各地。署如大量購運有無困難。盼即電復滬福州路120號善後總署。」
行總不僅催促分署,也直接去電長官公署詢問是否有辦法糧食出口。陳儀在12月29日以亥艷電向行總署長回覆如下:
臺灣素以產米著名,唯近年因肥料供給缺乏,收穫逐年遞減,估計自本年十一月至明年五月需要四十九萬三千餘噸,而本省可能供給者祇三十七萬九千餘噸,尚短十一萬四千餘噸,雖目前尚未缺糧,而轉瞬即感糧荒頗為嚴重。為今之計,首在輸入大批化學肥料,使勿失農時,來年收成方有把握。次則在青黃不接時期,運濟糧食以資過渡。報載聯總明年一至六月運米七十三萬噸接濟我國。此項糧食如何分配,當在藎籌之中,務祈將臺灣列入分配糧食區內,於明年二、三月間接濟五萬噸以維民食。一面並請分配大批化學肥料來臺,藉利農事,實所企禱。至臺灣糧食產銷數字,已由救濟分署另電詳陳,佇盼電復。弟陳儀亥艷親印。
陳儀不僅明確表達了沒有餘糧可供出口,更要求中央行總能盡速撥糧食、肥料來到臺灣,以解決臺灣方面缺糧之急。
此外,長官公署於1946年5月25日下令查緝嚴禁糧食出境,並積極籌購外米。1946年1月31日,越南西貢米五千袋運抵臺灣 。同年夏天,內地福建曾運米364公噸、穀281公噸及麥32公噸至臺灣 。此外,自1945年11月至1946年10月止,貿易局以交換物資為主併採購的方式,自上海、天津、青島等地進口大量臺灣所缺的物資,例如肥料8,457公噸、麵粉90,900袋、布123,664疋、汽油26,500加侖等共二十三類之多,並大量配銷予一般人民及合作社。
由上述資料可知,「長官公署運輸大量米糧到大陸而導致臺灣米荒」之說,應該僅是「傳聞」,並非事實。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ndAZvUEMl1o/hqdefault.jpg)
第 一期稻作 在 陳吉仲- 【稻作四選三,改善產業環境,提高農民 ... - Facebook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另外稻作四選三也有助於稻米產銷平衡,讓市場價格維持在一個合理的水準,保障農民的收入。 我們從今年第一期作開始實施稻作四選三,所以會從2022年第二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