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以及臺灣吧 - Taiwan Bar推出新節目。
(好啦,我知道人家都已經出到第二集了,但前陣子沒時間好好寫這篇文章才拖延至今)
在留言區我看到有人寫:「突然覺得鄭成功似乎也不是個好人,歷史課本好像有點美化了。」引起了廣大討論。
說起鄭成功,從小我們就聽說他是民族英雄。
所謂「民族英雄」,是漢族的英雄,因為成功老兄趕跑荷蘭人為漢民族大大爭光,作為一個漢人又不斷和入侵的外族死磕,形象一整個高大上呀。
但漢族的英雄,可就是其他民族的禍害了。
對於荷蘭人來說,明明鄭先生說好要和平貿易,結果不講信用的偷襲且佔領我們的貿易基地,簡直就是無恥呀!
對於臺灣原住民,我在自家土地吃著檳榔唱著歌,突然就被你漢人給砍了?這還有道理嗎?
影片提到,荷蘭人對於大肚地區的原住民寬容,但明鄭勢力卻是喊打喊殺,顯得鄭成功等人相當殘忍。追究原因,是因為兩撥人的目的不一樣。
荷蘭人目的是經商,而且主要將臺灣定位在貿易轉運站,所以只要秩序穩定,勞力充足,荷蘭人認為沒必要過多開發臺灣。在台南一帶的人力已經足以維持貿易所需勞力的情況下,對於距離遙遠的中部原住民也就懶得管理而顯得寬容;可是鄭成功來臺是要建立軍事基地,需要盡可能搜集一切資源,這其中包含:屯田的土地、當兵的人口、各地盡可能的收穫及出產。如果原住民肯無條件答應上述要求,鄭氏家族也不會刀兵相向……可是用腳趾頭想都清楚,哪有一個正常人會無條件的去當兵、繳稅、讓出土地?(沒看到光當兵就讓廣大男性燃起滿滿的負能量,而每到繳稅季節更是無數多人唉聲歎氣)
所以並非鄭成功天性殘忍(呃……雖然根據鄭成功的部下表示,成功老兄個性是有些過於嚴厲且有些情緒化),乃是他主要目標導致的必然結果呀。
為何有人批評鄭成功?有人讚揚鄭成功?不過就是立場不同或是著眼點不同罷了。
像老ㄕ在軍事上對鄭成功的評價是:海上的溫拿,陸上的魯蛇。(有興趣可以爬文,我之前曾列過鄭成功的陸戰成績)
再比如,若以中國南明史的角度來看鄭成功,雖然他有重要地位,但某方面來說卻也沒那麼重要。
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鄭成功地確是不間斷的反清,甚至保存明朝宗室抵抗到最後一刻(不過基本上鄭家領導人根本不甩避難來台的魯王就是了);可是他的成效卻不彰,畢竟他大半輩子只在福建省折騰,好不容易有一次攻打南京,卻是大敗而歸,沒能在大陸上留下永久性的根據地(如果拿兩蹶名王,甚至一度收復五省的李定國相比,清朝絕對更在意後者)。
如果以臺灣史的角度,鄭成功可以用「驚鴻一瞥」來形容。
他終結荷蘭人的時代,是舉足輕重的大事!但他也就活了一年……沒了,就醬。
可如果擴大到世界局勢,鄭成功會是明末清初最特殊的一個人,因為他真正深入了全球化。
我認為當時全球化的主軸就是:大航海時代及海上貿易。鄭成功不是海上貿易的第一人(他的事業是繼承他老爸—鄭芝龍,而鄭芝龍之所以加入海盜及貿易事業又是有前輩帶進門)),也不是唯一一人(正所謂高手在民間,早有數不盡的商人在海洋中漂泊討生活),但卻是把生意做最大的扛霸子!
因為他以超大規模的武力在支撐及保障貿易商隊(單以人數來看鄭成功全盛時期超過十萬人的大軍,和在殖民地駐紮不到一萬的荷蘭、西班牙相比,何止是強大?簡直就是強大!),某方面來說,他將武力、政治、商業三者結合的營運模式,不就是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或是西歐諸國的同類嗎?(當然,鄭成功一生致力於反攻大陸,所以海上貿易算是副業,直到南京戰役慘敗,他開始攻略臺灣甚至準備出兵菲律賓,他可能才將海上貿易拉抬到較高的順位,只是他已經沒有時間了……)
所以鄭成功在那個時代的中國是獨特,以「 馳騁海洋的風雲兒」來形容我想並不為過。(雖然這詞感覺起來挺像中二的遊戲ID……抱歉呀成功老兄,老ㄕ不是很擅長命名呀)
以上就是我對鄭成功的一己之見。
人是很複雜的,而人看人也就更複雜了。對於有人對如何看待鄭成功感到困惑,其實是讓我感到蠻開心的事。因為有疑問代表有探索的可能性,有探索就有所得,有所得就有改變的可能性,這是一個有活力的循環模式,這是我所嚮往的(吐嘈一下自己,好像我只有對歷史及少數事情這麼有活力,如果我能在更多的事情上能如此就好了)。
當然這結論也還是我的一己之見了。
#故事臺中
#好故事不聽嗎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