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今天 vs 推薦電影】1187-October-02
薩拉丁收復耶路撒冷 /《王者天下》Kingdom of Heaven, 2005
.
【薩拉丁的崛起】
.
來自埃及的薩拉丁,可說是穆斯林世界的民族英雄,歐洲黑暗時期的重要歷史人物。
他出生於今日伊拉克境內底格里斯河流域的庫德族家庭。20歲出頭隨著叔父征戰中東地區,在1169年成為埃及總督,經過多次的權力鬥爭後成為「阿尤布王朝」的開朝蘇丹;權力最鼎盛時期,掌控了埃及、敘利亞、美索不達米亞、庫德斯坦、希賈茲、葉門等地。
.
.
【十字軍東征】
.
七世紀開始,伊斯蘭教在阿拉伯半島崛起;封建制度的歐洲大陸不論在經濟或宗教上出現重大變革。在面對如此動盪不安的時期,教宗烏爾巴諾二世在1095年11月召開的「克萊芒會議」,便號召基督徒收復被伊斯蘭勢力奪走的聖地,並以十字符號作為旗幟象徵,十字軍東征正式展開。
起初東征是以收復聖地為號召,但到後期已逐漸演變為以宗教為藉口,實際上為政治或經濟掠奪為目的的戰爭。前後近兩百年的歷史,對西方世界影響深遠。
.
.
【1st + 2nd 十字軍東征】
.
「克萊芒會議」後的第一次十字軍東征,十字軍一路燒殺擄掠,最終佔領了穆斯林控制下的耶路撒冷,建立了「耶路撒冷王國」,以及「埃德薩伯國」 「的黎波里伯國」 「安條克公國」;十字軍甚至血洗「耶路撒冷」和「安提阿」兩大城,為日後的穆斯林反擊埋下火種。
第二次十字軍東征則是因為「塞爾柱突厥人」征服埃德薩伯國,威脅到耶路撒冷後,十字軍為保衛耶路撒冷開始東征;反十字軍的薩拉丁則統一了穆斯林勢力,成功重新奪回了耶路撒冷。
.
.
【第三次十字軍東征 / 哈丁戰役】
就在耶路撒冷被薩拉丁收復後,1187年薩拉丁與十字軍在巴勒斯坦北部發生大戰,薩拉丁大勝,十字軍所攜帶的聖物,傳說中釘死耶穌的「真十字架」落入穆斯林手中。
為爭奪聖地耶路撒冷,基督徒與穆斯林雙方都付出了慘痛代價。第三次十字軍東征前後三年,最終以訂立「拉姆拉和約」收場。
這項和約准許非武裝的基督朝聖者前往耶路撒冷朝聖,直到1202年教宗伊諾增爵三世發動了第四次十字軍東征。
.
.
【推薦電影】
《王者天下》Kingdom of Heaven, 2005
導演 雷利史考特
主演 奧蘭多布魯、伊娃葛林、艾德華諾頓
產地 美國
.
名導 雷利史考特繼《神鬼戰士》後的大型史詩鉅作,因演出《魔戒》精靈弓箭手而爆紅的奧蘭多布魯主演;故事以12世紀的第二次十字軍東征,與耶路撒冷被薩拉丁奪回的歷史為背景。為追求劇本的歷史真實性,劇組特別邀請哥倫比亞大學的教授擔任本片學術顧問,更在摩洛哥搭建了耶路撒冷的複製場景,場面規模十分龐大。
.
.
【面具男是誰?】
片中由艾德華諾頓所飾演的耶路撒冷國王 鮑德溫四世,是十字軍東征歷史上相當著名的君主之一;他在年幼時期染上痲瘋病,13歲登基後積極治理國家,領導軍隊有方,甚至和薩拉丁達成自由貿易的協定。
在電影中描述鮑德溫四世與聖殿騎士團長蓋伊鬧翻,蓋伊並沒有在繼位;事實上,鮑德溫四世在1183年將妻子與前夫的五歲兒子加冕為鮑德溫五世,自己則在兩年後過世;年幼的鮑德溫五世即位後一年,也病死,這才讓蓋伊,與鮑德溫四世的姊姊西碧拉開始保衛耶路撒冷,對抗穆斯林的威脅。
.
.
【真十字架】
電影中有不少鏡頭描繪著十字軍在行軍時帶領的聖物「真十字架」,是傳說中釘死耶穌的那只十字架。電影劇情也暗示著哈丁戰役後,被穆斯林破壞的真十字架,更帶到了戰況慘烈的十字軍樣貌。
事實上,真十字架只是一小塊木頭,被信徒保留在盒子中隨軍出征,金色的巨大十字架指是被當作旗幟辨別敵我之用。而電影中也有鏡頭特寫,在金色十字架下有個信徒坐在箱子上守護聖物。
.
.
.
看完這則「歷史上的今天」你有什麼想法呢?
歡迎留言分享與我討論唷!
.
.
.
**************
歡迎加入【 有梗電影俱樂部 】臉書社團,不錯過任何電影實體聚會與活動喔!(需回答問題審核)
.
也別忘了按讚追蹤更多不同平台內容唷!
📣 PODCAST:https://open.firstory.me/user/xxymovie
📣 YouTube:http://pcse.pw/9ZNYT
📣 IG:xxy_djfishmb
📣 XXY @方格子 https://vocus.cc/user/@XXY2018
.
.
#電影 #歷史 #點評 #影評 #知識 #解析 #movie #history #歷史上的今天 #十字軍東征 #薩拉丁 #王者天下 #雷利史考特 #艾德華諾頓 #奧蘭多布魯 #cruciata #saladin #哈丁戰役 #battleofhattin #kingdomofheaven #ridleyscott #orlandobloom #evagreen #edwardnorton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4萬的網紅賢賢的奇異世界,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十字軍 #Crusader #真相 十字軍的真相 各位大家好,歡迎來到HenHenTV的奇異世界,我是Tommy. 大家想到十字軍,就會想到騎士的威風凜凜,騎士的義勇行為,我當時也是這樣想的。 但是讀了越多關於十字軍的記載,就發現這根本就是假借宗教的名義的殘酷戰役,而且參加戰役的並不全部是騎士,...
「第一次十字軍東征」的推薦目錄:
- 關於第一次十字軍東征 在 XXY 視覺動物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第一次十字軍東征 在 PanSci 科學新聞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第一次十字軍東征 在 An's Corner 正韓美妝服飾精品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第一次十字軍東征 在 賢賢的奇異世界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第一次十字軍東征 在 Mario 孝仔 & Momo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第一次十字軍東征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第一次十字軍東征 在 Fw: [資訊] 被誤解的歷史:錯譯的「十字軍東征」(crusades) 的評價
- 關於第一次十字軍東征 在 第一次十字軍東征,開啟200年東西方宗教戰爭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第一次十字軍東征 在 地圖客 的評價
- 關於第一次十字軍東征 在 國立台東高級中學106學年度第2學期第1次段考2年級社會組 ... 的評價
第一次十字軍東征 在 PanSci 科學新聞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電腦簡史 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個帝國後,歐洲地區的希臘典籍逐漸銷聲匿跡,君士坦丁堡的許多希臘著作、伊斯蘭地區的阿拉伯書籍,卻被十字軍東征帶回歐洲。
#十字軍東征 沒收復多少領土,但因為遠征所需的武器配備、後勤支援,原本就會促進各項生產與商業貿易,對經濟成長也助了一臂之力......
延伸閱讀:
西方第一座水力天文鐘——給你聲光饗宴的城堡天文鐘│《電腦簡史》 齒輪時代(九)
https://pansci.asia/archives/182272
第一次十字軍東征 在 An's Corner 正韓美妝服飾精品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來自敘利亞的正宗阿勒坡古皂】
敘利亞的第二大城阿勒坡(Aleppo)位於地中海東岸,盛產橄欖油和月桂籽油。西元前即有文獻記載油品提煉及製皂過程,當地人善用特產,將橄欖油和月桂籽油調和做皂,阿勒坡擁有「手工皂的故鄉」的美名。
在第一次十字軍東征時,此種製皂方式傳入歐洲,成為馬賽皂的前身。
阿勒坡古皂的五大特色
☑️簡單的原料:初榨橄欖油、月桂籽油
☑️悠久的技術:傳承數千年的手工藝技法
☑️漫長的晾皂:九個月~兩年
☑️純粹的堅持:無添加化學成分,只有自然淡雅的香味
☑️溫柔的呵護:清潔毛孔同時形成橄欖油和月桂油的油膜滋養肌膚。
一起回味西元前地中海東岸的製皂古法來,影片如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mDMNuCyi2s
1.精挑細選新榨取的優質橄欖油,將之倒入石灶中。
2.用適宜的温度熬製一定時間,製成熱騰騰的橄欖皂液。
3.倒入用草木灰調製的鹼水,以高溫熬煮三天促進皂化反應。
4.最後加入上等月桂油,攪拌均勻後將之入模,存放於地窖中。
5.待古皂成型後,用傳統分割爬犁,以每公斤分成4到5塊的大小均勻切皂。
6.晾皂期需風乾9個月到2年不等的時間。
7.等古皂外表風乾成金黄色後,即可運出上市。
☑️天然無防腐無香料 無化學界面劑
☑️異位性皮膚炎可用
☑️洗頭可抗頭皮屑
眾多商品,欲『詢價或是訂購』親辜們,趕緊加入 ➡️ 安小姐購購GO ⬅️ 社團 https://m.facebook.com/profile.php?id=549270185245004
第一次十字軍東征 在 賢賢的奇異世界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十字軍 #Crusader #真相
十字軍的真相
各位大家好,歡迎來到HenHenTV的奇異世界,我是Tommy.
大家想到十字軍,就會想到騎士的威風凜凜,騎士的義勇行為,我當時也是這樣想的。
但是讀了越多關於十字軍的記載,就發現這根本就是假借宗教的名義的殘酷戰役,而且參加戰役的並不全部是騎士,而是一些犯過罪的人。
我們今天要說的故事就是十字軍,如果你也喜歡這些傳說中的故事,歡迎你訂閱HenHenTV,順便打開旁邊的小鈴鐺,然後選擇全部,這樣你就不會錯過所以精彩的故事啦!
好!我們開始吧!
基督教崛起
從耶穌被人釘死在十字架上後,他的使徒就開始在羅馬帝國的猶太國傳教,到了4世紀,基督教已經是羅馬帝國的最大的宗教,在380年時羅馬帝國的狄奧多西大帝正式把它列為國教。在隨後的幾世紀裡面,耶路撒冷,巴勒斯坦,敘利亞等地區都是屬於羅馬帝國和其分裂出來的拜占庭帝國的管轄範圍內。
伊斯蘭教開始盛行
到了7世紀,伊斯蘭教開始在阿拉伯地區崛起,而先知穆罕默德的後繼者,穆斯林們就開始向阿拉伯半島擴張,而在636年,穆斯林就打敗了拜占庭帝國而佔領了耶路撒冷,並稱之為古都斯。而在北非的穆斯林也越過了直布羅陀海峽,直搗伊比利亞半島中部,也就是現在的西班牙,而在730年代,北非的柏柏爾人(Barbarian)入侵法蘭克國,但是在732年被查理。馬特挫敗,717-718年君士坦丁堡,也就是現在土耳其的伊斯坦堡的舊名,它曾經是羅馬帝國和拜占庭帝國重要的城市。它重挫了烏邁爾王朝的穆斯林軍隊的圍攻,到了9世紀,西西里島地中海島嶼都被穆斯林佔領了。
和平共處
在9世紀時,在阿斯巴王朝的管理下,耶路撒冷的年市集吸引了大量的西歐商人和朝聖者,而當地的基督徒也可以建造教堂和依照自己的法律過活。,穆斯林和基督徒的生活也算和平。到了十世紀,拜占庭帝國開始威脅到穆斯林王朝,而他們就開始引進突厥僱傭兵。
突厥
什麼是突厥人呢?花木蘭對抗的士兵就是突厥(Turkler)。而在中國北朝史書裡面,突厥比較像是一種政治概念,而不是一種民族的名字。
突厥人並沒有像阿拉伯人那麼寬容,而那個時候什葉派,也就是比較排外的伊斯蘭宗教勢力開始崛起。而創造了法蒂瑪王朝,中國史書上面稱為‘綠衣大食’,而設都在開羅,也就是埃及的首都。到了第六任的埃及法蒂瑪王朝,出了個暴君,叫哈基姆,他摧毀了聖墓教堂(耶穌復活的地方)還有基督徒的一些教堂和猶太會堂,加深了推非穆斯林的逼害。而西歐的基督徒去耶路撒冷朝聖的路也被封鎖了,基督徒和穆斯林之間的衝突也越演越烈。
塞爾柱帝國
在1039年,哈基姆死後,他的繼位者就放寬了對基督徒的逼害,因為他們開始意識到朝聖者是他們很重要的收入財源,但是破壞和逼害已經成為事實,基督徒和穆斯林之間也有了芥蒂。而後來加入突厥的塞爾柱人,更是讓基督徒更憂慮。
塞爾柱人過後推翻了白益王朝,控制了巴格達,成立了塞爾柱帝國,它的擴張(kuo )更讓拜占庭和法蒂瑪王朝有了利益衝突,開始了之間的戰爭,拜占庭打輸了,耶路撒冷也被塞爾柱人佔領了。
騎士文化
在1000年時,隨著基督教在維京人,馬扎爾人和斯拉夫人開始傳開,開始停止了遷移,農民開始耕種和得到比較穩定的生活,有了交易和金錢,就可以買更好的戰馬和盔甲保護地區性的城堡,而這些城堡的領主和隨從們稱之為騎士,成為了貴族階級層的一個象徵。騎士精神就是崇尚勇武,榮譽和忠誠,但是要看他們的領主是不是一個明君,有時也是一些掠奪人民的財產和濫用職權,而騎士就是他的爪牙。因為他們的精神裡面,沒有禮義廉恥。
十字軍名字的由來
由於那個時候耶路撒冷被塞爾柱人佔領了,教宗烏爾巴諾二世就在意大利呼籲領主和拜占庭帝國一同解救在東亞地區的基督徒,並且最終目的就是要奪回聖地,也就是耶路撒冷。這次的號召得到了貴族和平民百姓的支持,更以十字架為軍隊的徽幟,定制大量的十字徽章派送給士兵,所以十字軍的名字(Crusaders)
逼害猶太人
其實很多領主也號召這次的戰爭,並不是真的為了解救耶路撒冷,而是為了自己的利益,因此就碰碰運氣,希望十字軍可以奪回穆斯林霸占的土地。
由於打戰需要很多現款,因此很多領主就開始籌備金錢,包括一些平民百姓也千方百計的製作盔甲,組織了平民十字軍自己上場去,而沒有錢的時候,就去打劫猶太人,因為他們是最有錢的。但是這些平民百姓沒有士兵的紀律,每去到一帶更是姦淫擄掠,更是逼害和殘殺他們眼中認為的異教徒。尤其是猶太人,更是被他們當成主要攻擊目標。
然而這支隊伍也沒有好下場,去到了君士坦丁堡後,被它的皇帝派去對抗塞爾柱軍隊,更是全軍覆沒。
正規十字軍東征
在1096年,第一個正規的貴族十字軍就正式出發,在三年後,十字軍打敗了埃及法蒂瑪王朝控制的耶路撒冷,並建立了十字軍控制的耶路撒冷國和三個附屬小國:伊德薩伯國,的黎波里伯國和安條克公國,而他們攻進了耶路撒冷過後,把兩個城市,安提阿和耶路撒冷裡面所有的平民百姓都屠殺了。這造成穆斯林和基督徒之間就結了深海大仇。
第二次十字軍東征
過後當然穆斯林也反擊十字軍駐守的地區,尤其是塞爾柱人,更是開始攻打耶路撒冷的附屬國伊德薩伯國,而耶路撒冷的國王就向法蘭克國王和德國國王求助,第二次的十字軍東征就開始了,但是卻敗於塞爾柱人手下,而伊德薩伯國就滅亡了。
第三次十字軍東征
1187年,在埃及的王朝就被阿尤布王朝代替了,更是統一了什葉派的法蒂瑪王朝和遜尼派這兩個巴格達的力量,他的蘇丹是連西方國家的人都認為他有騎士風範的薩拉丁,我記得這個人是因為我在一出電影Kingdom of Heaven 裡面有講到他,而另外一個主角就是Orlando bloom。而Kingdom of Heaven裡面講的時代背景就是第三次十字軍東征。
薩拉丁以聖戰為號召,集聚了所有的穆斯林向耶路撒冷進攻,最後攻陷了耶路撒冷還俘虜了耶路撒冷的國王。所以神聖羅馬帝國的國王腓特烈一世,也稱之為紅鬍子,和英國獅心王查理一世和法國國王腓力二世發動了第三次的十字軍東征,但是在途中紅鬍子就墜水而死,其部隊就退出了十字軍,而腓力二世和查理一世也不和,到最後就只剩下查理一世孤身和薩拉丁作戰,各有輸贏,最後達成了停火協議。
第四次十字軍東征
大家以為十字軍一定是找穆斯林麻煩的,對嗎?其實並不是,十字軍過後只是掛著宗教的名義去達成自己的目的而已。在那個時候,威尼斯是個中立國,也是一個大財主,凡是有國家需要金錢和糧食來打戰,就需要經過威尼斯借錢和糧食,而那個時候教宗意諾增爵三世就發起了第四次十字軍東征,原本最初的目標是埃及,但是因為要用海路來攻擊開羅,需要威尼斯包辦戰船和運輸,而威尼斯開出的價格就是八萬五千馬克,也就是當時英國加法國的總收入X 2,還有開出條件,打下的土地,威尼斯需要佔一半,不過他也有派出6000名士兵參戰。由於到了最後原本預計的八萬的士兵,到最後來的人只有一萬,但是威尼斯的戰船全部做好了,而十字軍也只給了三萬多,由於還欠債,因此需要幫助威尼斯攻打札拉城,
札拉和君士坦丁堡
但是扎拉城也基督教城市哦!雖然他們也高舉十字的旗幟,但是十字軍還是攻陷了札拉城,並且大量的掠奪和殺害裡面的百姓。
其實以前扎拉是在威尼斯的管轄下的國家,但是過後就在匈牙利的支持下脫離了威尼斯,十字軍為了還債只好答應威尼斯攻打札拉,然後也幫拜占庭王族的後裔阿萊克修斯四世奪回君士坦丁堡,也是基督教城市。因為他答應支付20萬馬克,會出一萬士兵幫忙攻打開羅,更會將希臘東正教歸於羅馬天主教。
到最後大家包括教宗考慮了利弊之後,就開始攻打並且奪下了君士坦丁堡,之前的國王
阿萊克修斯四世和他爸爸就共同管理國家,但是由於他們需要支付十字軍的錢和兌現之前的承諾,所以開始對人民實重稅,引起人民的不滿!於是人民發生叛變,阿萊克西斯四世和老國王就被殺了,而新上任的國王不認之前對於十字軍的承諾,於是十字軍開始攻打君士坦丁堡,攻陷君士坦丁堡就大量的搶裡面的金銀珠寶,很多君士坦丁堡的歷史文物可以在威尼斯的博物館可以看到。很多希臘和阿拉伯文學作品,都在拜占庭帝國滅亡後,被十字軍帶回來歐洲。
最後打來打去都是為了利益。而且打的都是基督徒。
十字軍一共發動了十次的東征,除了第一次剛好遇到塞爾柱帝國的國王剛好駕崩,其他的東征都是失敗的。那麼為什麼他們還要去打他們所謂的聖戰呢?
教廷的迷惑
由於那時的羅馬教宗有著非常大的影響,因此他們就利用那個時候的宗教狂熱,去遊說平民百姓參軍,而這教宗的迷惑下,就說參加十字軍可以贖罪,可以洗淨之前所犯的罪,在那個時候,他們並不是說去打戰,而是去耶路撒冷朝聖,但是由於之前的塞爾柱人的逼害,因此他們只是變成了武裝朝聖而已。而且用宗教的名義號召人民會更加有說服力,因為人民都是自掏腰包去參軍,除了自己的旅費和飲食之外,還需要自己傾家蕩產去打造盔甲和武器,更還會失去生命,應該沒有比宗教更好的理由吧
金錢,權力和領土
戰爭離不開金錢和權力,由於是在東歐和西亞地區的伊斯蘭王國開始威脅到這些領主,還有開始眼紅他們可以在聖城得到不少朝聖者的收入,更是想搶回之前屬於自己國家的領土。所以假借十字架的名義出兵,第一沒有人說你是為了利益去攻打其他國家,第二,更能得到平民百姓的支持。
宗教原本是美好的,但是卻可以在一些人的手中,變成了殺人的武器,那些在新約裡面的教誨,那些愛戴其他人的美德,在一些人的迷惑下,就變成了達成他慾望的工具。戰爭從不會改變現實,只會製造更多的殺戮,仇恨,而剩下的只有屍骨遍野。
動物界裡面沒有所謂的戰爭,只有為了食物而打鬥,而醜陋的人才會想出不是為了食物去殺害,而是為了更多領土和慾望,去殘殺自己的同類。
但願世界不再有戰爭,Peace!
好啦!今天的十字軍故事就到這裡,它並沒有你想像中崇高,如果你朋友不知道這些十字軍的故事,記得分享給他們看,如果覺得我頻道做得不錯,也可以加入會員支持我做更優質的影片吧!
好!我們下個奇異世界見!Bye Bye
第一次十字軍東征 在 Mario 孝仔 & Momo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第二天我們去了Clifford Tower和Castle Museum
特別是Castle Museum,我們兩個一致認為最值得去的景點!!
PS:有朋友說過Yorkshire Pudding是鬼佬油炸鬼
有人喜歡吃嗎?
#都市傳說 #workingholiday #英國工作假期
-------------------------------------------------------
//FOLLOW US//
►Instagram
Mario ☞ https://www.instagram.com/mariohau_/
Momo☞ https://www.instagram.com/momokwok/
►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c/Mariohau孝仔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mariohau1995
►Email
mariohau@pressplay.cc
-------------------------------------------------------
//VLOG MY LIFE IN UK//
#10 唐人街不是中國城 | The Lost Chinatown in London (Eng Sub)
https://youtu.be/5b8X7SQ-ux8
#15【不帶現金挑戰】能在英國生存嗎?| 美食天堂vlog | Cashless Day in London (Eng Sub)
https://youtu.be/g56KF7FASt0
#18 失業三個月|工作假期|理想與現實的落差
https://youtu.be/nmj6hU7wmWM
#19 在倫敦剪頭髮 是不用錢的!| 解決留學生煩惱
https://youtu.be/QVNvItoa8II
#20 首次遇上英國人不合理的要求...?! | 迎接在英國的第一個聖誕節! FIRST X'MAS IN UK
https://youtu.be/QOSNcO9ujNo
#21【YORK】英國女生兩度穿短裙?| 全是賣肉的斜角巷? | York Day 1 (Eng Sub)
https://youtu.be/BitZwBZ2XIc
//VLOG THE WORLD//
[Giveaway] 曼聯是英國公敵? | 竟然塗黑了... | Manchester Vlog (Eng Sub)
https://youtu.be/RrpGtnlpsGQ
大陸搭火車有幾恐怖? | 30億人類大遷徙
https://youtu.be/nKNO64VPBv0
越南神級街頭小食 | 荒謬的越南簽證 | RIDICULOUS Vietnam Visa (Eng Sub)
https://youtu.be/nKNO64VPBv0
(Eng Sub) 拳頭背後 | 兒童脫貧的不歸路 | Muay Thai and Social Problems
https://youtu.be/Xag-EVje45g
-------------------------------------------------------
//PLACE MENTIONED//
Clifford Tower
Address: Tower St, York YO1 9SA
Hours: 10am - 4pm
Tickets: Adult from £5.70 Child (5-17 years) from £3.40
Website: https://www.english-heritage.org.uk/visit/places/cliffords-tower-york/
Castle Museum
Address: Tower St, York YO1 9RY
Hours: 9:30am - 5pm
Tickets: Adult from £10.90 Student from £8.40
Website: https://www.yorkcastlemuseum.org.uk
The York Roast Co.
Address: 4 Stonegate, York YO1 8AS
Hours: 10am - 11pm, Sat closed
Website: https://theyorkroastco.com
//BACKGROUND MUSIC//
//ADEXE INFO//
我們戴的款式:Leicester & Leicester Petite
輸入 "mariohau" 有15% off!
全球免運費 不會港澳台除外
男友贖罪區 http://bit.ly/2PS0euP
第一次十字軍東征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本集探訪地點資料:
1.橄欖山Mount of Olives/Mount Olivet是耶路撒冷老城東部的一座山,得名於滿山的油橄欖樹。在山腳有客西馬尼園和萬國教堂,據說耶穌經常和門徒們在此聚會,耶穌最後也在此被羅馬人抓捕,是老城外最著名的教堂之一。聖經上許多重要事件發生在橄欖山。耶穌在人生的最後一周來到耶路撒冷,每天翻越橄欖山進入聖殿教導人,聖經記載了許多耶穌在橄欖山的事跡和言論。橄欖山在西元四世紀起就有許多修道院和教堂,許多基督徒朝聖者來此訪問。西元70年,羅馬軍隊第十軍團在橄欖山紮營,圍攻耶路撒冷,摧毀了聖殿和耶路撒冷。在撒迦利亞書中,說到橄欖山將是c。因此,猶太人總是希望埋葬在橄欖山,從聖經時代直到今天,橄欖山一直是耶路撒冷猶太人的墓地。山上估計有15萬個墓穴,其中包括包括撒迦利亞(在此說預言的先知)、押沙龍、和從15世紀到20世紀的許多猶太教拉比。從1948年第一次中東戰爭到1967年六日戰爭,橄欖山被約旦國占領,橄欖山猶太墓地受到嚴重破壞,約旦人墓碑修築道路和軍用廁所,其中有不少墓碑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六日戰爭後,以色列人盡最大努力修復猶太墓地。山頂上有一個阿拉伯人社區At-Tur。《聖經》中首次提到橄欖山,是押沙龍叛亂時,大衛王從耶路撒冷逃出,蒙頭赤腳上了橄欖山。在《舊約聖經》中另外只有一處提到橄欖山,就是在《撒迦利亞書》14章4節。不過,《列王紀上》11:7、《列王紀下》 23:13 、《尼希米記》 8:15 、《以西結書》 11:23 也都隱晦地提到了橄欖山。《新約聖經》頻繁地提到橄欖山:《馬太福音》21:1、 26:30 等。在聖經時代,從耶路撒冷到伯大尼的道路經過該山,耶穌曾站在橄欖山上為耶路撒冷悲嘆。耶穌在橄欖山上度過了很多時間,教導他的門徒並且說預言,每天晚上回到橄欖山住宿,在他被出賣的那一夜也是如此。
2.耶穌升天小堂(Chapel of the Ascension)位於耶路撒冷舊城以東的橄欖山山頂,基督徒和穆斯林都相信基督在此升天。升天小堂為八角形建築,中間為升天石,據說上面有耶穌升天時留下的右腳腳印,基督徒將其作為耶穌留在地上最後的痕跡加以崇拜。升天小堂最早建於約AD390年,614年被波斯薩珊王朝的軍隊摧毀。1152年左右,十字軍重建了露天的八角形升天小堂。1187年,薩拉丁征服耶路撒冷,將這座建築改為清真寺,並給它增加了一個穹頂。由於來訪者絕大多數為基督徒,作為妥協和善意的姿態,2年後薩拉丁在旁邊另建一座清真寺供穆斯林使用。現在,小堂仍由穆斯林控制,但是允許基督徒可以在每年的耶穌升天節來小堂慶祝,但是需要象徵性的收費。天主教會可以在小堂內慶祝,而東方教會只能在庭院內慶祝。俄羅斯東正教會在橄欖山頂也有一個升天修道院。
3.主禱文教堂,天主教又譯天主經堂Church of the Pater Noster是位於耶路撒冷橄欖山的一座法國天主教教堂,傳統認為這是耶穌教導《主禱文(天主經)》的地點。目前的教堂興建在4世紀康斯坦丁一世所建的紀念耶穌升天的教堂的原址。他的母親海倫納太后將其命名為門徒教堂。2世紀的約翰行傳提到橄欖山的一個洞穴與耶穌的教導有關,但並非只與主禱文有關。614年,波斯人摧毀了這座教堂。1106年,十字軍在其廢墟上建造了一座小堂,1152年丹麥主教捐款建成了一座正式教堂,他本人也安葬在教堂內。這時教堂已經完全完全與教導天主經有關。十字軍時期的教堂在1187年耶路撒冷圍城戰期間嚴重受損,到1345年被拋棄,成為廢墟。1851年,4世紀教堂剩下的石塊出售,用作約沙法谷的墓碑。19世紀後期,法國圖爾韋涅公主買下這地段,尋找早期朝聖者提到的洞穴。1868年,她模仿義大利比薩的原型建造修道院,1872年成立了加爾默羅會修道院。1910年在修道院下面發現洞穴,於是修道院遷到附近,1915年開始重建拜占庭式教堂。這座教堂仍未完成。仿造4世紀的拜占庭教堂已經部分重建,尺寸與原作相同。教堂是無頂的,有台階通往洞穴,那裡是一些基督徒相信耶穌向他的門徒預言耶路撒冷被毀和耶穌再臨的地點。不幸的是,1910年發現洞穴時,它已經部分倒塌。教堂的南門左側是鑲嵌馬賽克的洗禮池。該修道院是歐洲風格,刻有100多種不同語言的主禱文。修道院右邊的路通往俄國升天教堂和拜占庭墓地教堂,一些亞美尼亞馬賽克保存在一個小型博物館內。
4.馬可樓,又名晚餐樓Cenacle/Upper Room是新約中許多事件的發生地點:
• 最後的晚餐;
• 耶穌為門徒洗腳
• 耶穌復活後顯現
• 耶穌升天後,門徒在此聚集禱告
• 選出馬提亞為使徒
• 在五旬節,聖靈澆灌在門徒身上
根據天主教百科全書 "第一座基督教堂。” Catholic Encyclopedia: Jerusalem (A.D. 71-1099): "During the first Christian centuries the church at this place was the centre of Christianity in Jerusalem, "Holy and glorious Sion, mother of all churches" (Intercession in "St. James' Liturgy", ed. Brightman, p. 54). Certainly no spot in Christendom can be more venerable than the place of the Last Supper, which became the first Christian church."
5.主泣教堂Dominus Flevit又譯為主哭耶京泣堂,是一個天主教教堂,位於橄欖山,正對著耶路撒冷老城。Dominus Flevit從拉丁語翻譯意為「上帝哭了」,教堂形狀似一顆淚珠象徵耶穌的眼淚。根據《路加福音》第19章,耶穌走向耶路撒冷的時候,震驚於第二聖殿的美麗,並預測其將來的毀滅和猶太人的離散,當眾哀哭。主泣教堂是耶路撒冷最新的教會之一,位於一個古老的遺蹟之上。在施工期間,聖殿考古學家發掘出的文物可以追溯到迦南時期,並發現第二聖殿和拜占庭時代的古墓。直到十字軍東征時代之前,耶穌哭泣的位置沒有記號。1953年,在圍牆的修建過程中,工人發掘出古墓。因此該地點被深入挖掘,被發掘出的古墓從晚青銅時代到迦南期間,並發現公元前136年到公元300年的一座公墓。公墓跨越兩個不同的時期,呈現出兩種不同的陵墓風格。現在的教堂建於1953年至1955年。設計師為安東尼•巴盧奇。巴盧奇在20世紀上半世紀設計了一些神龕和教堂,在耶路撒冷有很多他的其他作品,如萬國教堂、荊冕堂等。
6.客西馬尼園意為「榨油機」,是耶路撒冷的一個果園, 可能是由於當時此處種植了許多橄欖樹。根據新約聖經和基督教傳統,耶穌在上十字架的前夜,和他的門徒在最後的晚餐之後前往此處禱告。根據路加福音 22:43 –44的記載,耶穌在客西馬尼園極其憂傷,「汗珠如大血點滴落在地上」。客西馬尼園也是耶穌被他的門徒加略人猶大出賣的地方。此外,東正教傳統上認為,客西馬尼園是使徒安葬馬利亞 (耶穌的母親)的地方。客西馬尼園位於橄欖山山下汲淪谷,今天位於耶路撒冷市內。客西馬尼園是早期基督徒朝聖的焦點。333年,匿名的「波爾多朝聖者」前來拜訪,他的Itinerarium 是基督徒前往聖地朝聖留下的最早記載。在他的Onomasticon,,Eusebius of Caesarea記載客西馬尼園位於「橄欖山腳下」,又說「信徒習慣於前往此處禱告」。
7.萬國教堂就位於客西馬尼園。614年,古教堂被薩珊王朝摧毀,十字軍重建了教堂,大約在1219年再度被毀。在橄欖山上是俄羅斯東正教會的Maria Magdalene教堂 with 獨特的金色洋蔥形屋頂(拜占庭/俄羅斯風格),是沙皇亞歷山大三世為紀念他的母親而興建。馬可福音( 14:32 )稱為「一個地方」;約翰福音 (18:1)稱為「一個園子」。
8.雞鳴堂Church of Saint Peter in Gallicantu是一座羅馬天主教堂,位於耶路撒冷城外錫安山的東坡。這座教堂是紀念彼得在雞叫兩次以前三次否認耶穌。據信此處是大祭司該亞法的府邸,彼得否認耶穌事件的發生地點。457年此處建起了一座拜占庭小堂,但是在1010年被穆斯林入侵者所毀。1102年十字軍重建小堂,並使用今天名稱。耶路撒冷陷落以後它再度淪為廢墟,直到1931年才重建。屋頂塑有金色公雞。教堂入口處的停車場高於教堂地面。在院子裡是一個描繪否認事件的雕像,描繪了公雞、婦女和羅馬士兵。碑文是聖經經節:「彼得卻不承認,說:女子,我不認得他」。入口兩側的鍛鐵門刻有聖經題材的浮雕。巨大的五彩色鑲嵌畫描繪新約人物。面對入口是耶穌被綁,在該亞法府邸受審,右側是耶穌和十二使徒共進最後的晚餐,左側是彼得,穿著教宗的衣服。天花板有一個巨大的十字型視窗,五彩斑斕。苦路十四站列在牆上,有簡單的十字架標記。
8.耶路撒冷(Jerusalem)位於猶太山區(Judean Mountains),海拔700-800米,東臨汲淪谷(Kidron Valley),南面和西面被欣嫩谷(Hinnom Valley)環抱。這裡是基督教、猶太教和伊斯蘭教共38億人(2013年資料)仰慕的聖城,可以說是世界上最神聖的城市。對基督徒來說,這裡是耶穌受死、埋葬和復活的地方,基督教會的發祥地,被聖經提到過653次。對猶太人來說,這裡是神所賜應許之地的心臟,聖王大衛的首都,曾是聖殿與約櫃的所在。穆斯林則相信這裡是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登霄的地點。近年來的人口增長將耶路撒冷的邊界遠遠地推移到了城牆之外。截至2011年,耶路撒冷總人口80萬1千,其中猶太人占62%,穆斯林35%,基督徒2%,1%為其它宗教或無信仰。然而令幾十億人魂牽夢繞的,卻仍只是在城牆之內面積0.9平方公里的老城。耶路撒冷是世界上最古老並持續有人居住的城市之一,比中國最古老的城市洛陽(建于夏朝,西元前2070年)還早700多年,於1981年被認定為世界文化遺產。耶路撒冷老城及周邊。老城根據居民組成分為四個城區:基督徒區、穆斯林區、猶太區和亞美尼亞區。粗黃線為城牆的位置。根據猶太傳統,耶路撒冷原名撒冷(Salem),意為和平、平安,但在過去的五千年中,和平在這聖城中卻常常是短暫的。
第一次十字軍東征 在 第一次十字軍東征,開啟200年東西方宗教戰爭 - YouTube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第一次十字軍東征 ,開啟200年東西方宗教戰爭. 17K views · 2 years ago ...more. 無聊雜談. 6.19K. Subscribe. 6.19K subscribers. Like. Share. Save. ... <看更多>
第一次十字軍東征 在 地圖客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由Edward Quin所繪製的公元1100年形勢圖。此時#第一次十字軍東征甫結束,本應收復穆斯林的征服中被占領的#黎凡特聖地,最終以1099年十字軍攻陷#耶路撒冷收尾。... ... <看更多>
第一次十字軍東征 在 Fw: [資訊] 被誤解的歷史:錯譯的「十字軍東征」(crusades)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 [本文轉錄自 IA 看板 #1Kr5dbmw ]
作者: Cassander (Cassander) 看板: IA
標題: [資訊] 被誤解的歷史:錯譯的「十字軍東征」(crusades)
時間: Fri Feb 6 14:06:27 2015
文:花亦芬 (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系教授)
中國近代史上的民族主義創傷與二次世界大戰後冷戰對峙的架構,讓我們的歷史教科書與
歷史教學,習慣從對立的角度詮釋人類歷史。「文明衝突」與「文化相對主義」成為解釋
許多複雜歷史事件的「便利貼」,只要先做標籤化的動作,很多紛擾難解的問題,彷彿就
可以在大帽子覆蓋下,自動被歸類。歷史解釋變成對意識形態與刻板印象的反覆定義,而
非梳理剖析。
習慣「非黑即白」、「非褒即貶」的思考傳統,常常讓我們在討論歷史問題時,缺乏多元
觀視的深厚層次感。面對錯綜複雜的歷史現象,往往只想知道最簡單的答案:「他是好人
還是壞人?」「這件事到底是對還是錯?」
在結構單純、或是威權統治社會,這樣的歷史觀也許還行得通。但是,在台灣努力邁向民
主多元的同時,還要面對全球化變遷速度越來越快的世界發展趨勢。在複雜的瞬息萬變裡
,我們還能繼續沿用這些制式僵化的詮釋觀點嗎?
這樣進退失據的窘迫,最近明顯表現於台灣媒體與社群網站對巴黎《查理週刊》事件的討
論上。「西方霸權文化」成為很多為伊斯蘭弱勢文化抱不平的人喜用的字眼。有些人甚至
將基督教與伊斯蘭的衝突,上溯到中學教科書所談的「十字軍東征」。認為西方基督教世
界對東方向來就是採取帝國主義霸權的姿態。
推薦一本通論介紹十字軍的專書:Thomas F. Madden (ed), Crusades. The
Illustrated History. Christendom-Islam-Pilgrimage-War (Ann Arbor: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2005).
「十字軍東征」與《查理週刊》事件是否該合在一起看? 台灣究竟該如何面對西方世界
與伊斯蘭產生重大衝突時的國際新聞事件?讓我們從"crusade"這個歷史名詞不該被錯譯
為「十字軍東征」,重新來思考這個問題。
在正式進入主題之前,先談"crusade"發生前,伊斯蘭與歐洲之間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西元750年,伊斯蘭帝國已是跨越三洲的多民族組合
先從大家比較熟悉的歷史事件談起。
七至八世紀伊斯蘭版圖的擴張。
西元751年唐朝安西節度使高仙芝在今天的哈薩克Talas與黑衣大食交戰,試圖阻擋伊斯蘭
勢力入侵,但卻失敗,史稱「怛羅斯之役」(Battle of Talas)。在此之前一個世代,
也就是西元732年,西北非的穆斯林摩爾人(Moors)也一路從西班牙越過庇里牛斯山,直
驅羅亞爾(Loire)河岸。結果被法蘭克人「鐵鎚查理」(Charles Martel)阻擋於距離
巴黎不到250公里的Tours附近。
換言之,以750年左右的世界史來看,伊斯蘭在當時是向東西兩邊左右同時開弓。跟伊斯
蘭作為橫跨亞非歐三大洲的世界性帝國比較起來,唐朝只是一個局限在亞洲的區域性帝國
。
西元700年左右,伊斯蘭帝國與唐帝國的比較。
組成伊斯蘭帝國的力量,在西元八世紀已是多民族集合體,不只限於阿拉伯人。進軍唐朝
的黑衣大食與入侵西班牙及法國的北非摩爾人,人種並不相同,只是在信仰上都屬伊斯蘭
。
誰是塞爾柱土耳其人(Seljuk Turks)?
就歐洲基督教世界來看,他們熟知的古文明中心,在七世紀中葉,就已紛紛落入伊斯蘭之
手:聖城耶路撒冷於637年被穆斯林掌控;古代著名的圖書館所在地──位於埃及開羅附
近的亞歷山卓(Alexandria),642年淪陷了;承繼古波斯帝國的薩珊王朝(Sassanid
Empire),也滅亡了(651)。
「基督徒」(Christian)這個稱號的發源地、同時也是上古五大主教區之一的安提阿(
Antioch),淪陷了;即便當時仍相當富強的拜占庭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
Constantinople),也逃不過672-678與717-718年,兩度被穆斯林圍城。
最古老的基督教國家──亞美尼亞(Armenia)在十二世紀末的所在地(黃色)。
穆斯林雖然控制了近東,然而,在當時伊斯蘭的宗教寬容政策下,零零星星堅持存在的基
督教社群,只要按規矩繳納貢稅,仍可繼續保有自己的信仰。像世界上最古老的基督教國
家──亞美尼亞(Armenia)以及近東其他零星的基督徒聚落,便是如此。
然而,這個情況到了十一世紀下半葉,卻開始轉變了。
1100年左右,塞爾柱土耳其人所控制的地區(土黃色)。
西元1055年,發源於哈薩克的中亞草原遊牧民族塞爾柱土耳其攻下巴格達(Baghdad)。
在此之前不久,他們才改信伊斯蘭,屬於遜尼派(Sunni)。塞爾柱土耳其人不像阿拉伯
人那樣,具有長年處理近東多元宗教問題的豐富經驗。再加上亟欲進攻今天土耳其所在地
的安納托利亞(Anatolia)高原,以鞏固他們在近東新獲取的統治勢力,因此採取嚴苛不
少的管制手段。
換言之,新皈依伊斯蘭的塞爾柱土耳其人因為不像阿拉伯穆斯林過去那樣寬容,擅長處理
近東多種宗教並存的狀況,遂讓拜占庭帝國與近東基督徒越來越不安。對西歐始終沒有斷
絕過的耶路撒冷朝聖者而言,朝聖之路也越來越艱難。
中古教宗為何要發動crusades?
7-11世紀拜占庭(紫色)與伊斯蘭(綠色)在地中海的爭鋒。
就十一世紀下半葉的國際情勢來看,西歐其實沒有與統治近東的塞爾柱土耳其人直接發生
衝突的必要。因為受到重大威脅的,是拜占庭帝國。西班牙雖然長期有穆斯林勢力存在,
因當時有些區域已發展出穆斯林、基督徒、尤太人和平共處的模式,所以沒有對庇里牛斯
山以北的西歐造成太大壓力。
換言之,當教宗烏爾班二世(Pope Urban II)於1095年7月起在阿爾卑斯山以北四處宣講
,希望發動今天所謂的"crusade",拯救拜占庭弟兄免於被穆斯林奴役、並解放耶路撒冷
時,其實是運用了話術來打動人心。
十五世紀法國手抄本經書(Livre des Passages d'Outre-mer, c 1474)描繪教宗烏爾班
二世1095年11月在法國Clermont大公會議上宣講前往耶路撒冷的理念。
簡單來說,教宗要發動的,並非「戰爭」,而是「朝聖」。但那是特殊形式的「武裝朝聖
」(armed pilgrimage)。
中古時代,歐洲不乏隻身前往耶路撒冷朝聖的例子。「朝聖」是中古歐洲人熟悉且常做的
事,就像台灣有不少人從以前到現在都喜歡到著名的廟宇進香求平安一樣。資源有限的,
就到離家比較近的朝聖地;有辦法的,就去羅馬或西班牙西北角的Santiago de
Compostela(僅次於耶路撒冷的兩個最重要朝聖地)。
羅馬不用說,那是羅馬公教相信使徒彼得與保羅的埋骨聖地,也是許多早期基督徒的殉難
地。Santiago de Compostela是西歐基督徒防守穆斯林的前哨站。因朝聖路上常有危險,
不時會遇上穆斯林襲擊,因此發展出「武裝朝聖」的傳統。
中世紀到西班牙Santiago de Compostela (最西南端的終點)朝聖路線圖。
教宗烏爾班二世正是想發動類似到Santiago de Compostela這種特殊的朝聖模式,號召西
歐基督徒前往君士坦丁堡與耶路撒冷。
用當時的語言來說,剛開始的時候,西歐人認為這是教宗號召的朝聖之旅。在歷史文獻上
,當時並沒有使用與"crusade"相關的字,而是用拉丁文 "iter"(旅程)或
"peregrinatio"(朝聖)。
與"crusade"相關的拉丁文"cruciata"「以十字為標記」(singed with the cross)直到
十二世紀末才出現。在此字之下,十六世紀產生了法文"croisade"(path of the cross
)一字。英文的"crusade"是十八世紀初從法文"croisade"借轉過來。
換言之,在十八世紀末之前,歐洲文獻的用語並沒有將這些以十字為標誌的事件、及其參
與者標籤化為「戰爭」或「軍」的意思,而是維持彈性的中立語意空間,可以承載這個運
動涵蓋的各式各樣參與動機及行徑(不論我們現代看來是正面或負面)。
然而,到了十八世紀末,英文的"crusade"多了新的衍伸意涵:「對眾人反感的惡事所做
的攻擊性反制行動」。這讓英文字"crusade"開始具有強烈的價值判斷,失去了原本歐陸
字源具有的中立開放語意向度。
華文世界對世界史的認識,向來倚重英文出版品。在英文語境影響下,"crusade"的中譯
直接將讀者帶往「戰爭」或「軍」的基本理解方向。如何好好修正,值得大家一起努力。
推薦一部有點像「台灣吧」 的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0zudTQelzI
在還沒找到對"crusade"更貼切的中譯之前,為了不要造成溝通上的困難,本文暫時沿用
「十字軍運動」或「十字軍」這個譯法。但是,筆者要指出,「十字軍東征」是錯誤的翻
譯。因為這個運動的目的,不是為了「征服」伊斯蘭。在十字軍運動裡,目標也不是只有
向東,而是也有向西針對西歐自己內部的行動。
參與「十字軍」的是哪些人?
就實際情況來說,自1095年教宗開始宣講後,一直有自發的個人或團體一波接一波前去耶
路撒冷。歷史書上所說的第幾次「十字軍運動」,不是真的就是當時的說法,而是現代學
者為了講述重大事件約定俗成出來的習慣。
十三世紀末法國手抄本經書描繪「隱修士彼得」率領「小老百姓的十字軍」。從圖中可以
看出,這支朝聖隊伍連基本裝備都負擔不起。
第一次十字軍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稱為「小老百姓的十字軍」(People’s
Crusade)。法國著名的傳道人「隱修士彼得」(Peter the Hermit)因庶孚民望,他的
宣講在短時間內激起熱烈迴響。半年內,就號召了一萬五千名左右的信徒憑著滿腔熱情匆
匆上路。
但是,缺乏周詳的計畫與裝備,只是一味相信「這是上帝所願」(God wills it),結果
還沒走到君士坦丁堡,這支隊伍就已七零八落,狼狽疲倦回到家鄉。「隱修士彼得」的聲
望也大為受挫。
第二階段稱「貴族的十字軍」(Princes’ Crusade)。根據目前研究成果可知,參與者
介於六萬到十萬人之間。其中有武裝能力的騎士與貴族,大概佔一成。如果以中古西歐每
位騎士約有三至五位侍從來算,所謂「步兵」大概有三至五成。其他就是一般沒有武裝的
平民百姓與老弱婦孺。
參加十字軍不僅要自費,而且花費驚人。從西歐到耶路撒冷,路程超過三千公里。徒步而
行,不可能樣樣從出發地帶齊,而需要備足盤纏,以便一路上購買基本飲食用水。然而,
浩浩蕩蕩一大群人遠行,往往遇上的是前不著村、後不巴店的荒漠小販。當一大群人都想
吃飽喝足,物價水漲船高不僅避免不了;情況非常悲慘時,在野地裡餓到吃人肉也發生過
。
對騎士與貴族而言,他們還需要供應馬匹吃草飲水所需,也得照顧隨從的基本需求。因此
,上至貴族下至庶民,參與十字軍的人,不僅要隨時有喪命的打算,也免不了得典當鉅額
家產,以準備應付天價的開銷。
從這個角度來看,就很值得來問,為什麼大家還這麼熱衷參與?這不是傳統從政治「擴張
」與「殖民」可以解釋得通,而是與「宗教信仰」有關。
宗教改革之前的羅馬公教,基本上是一個體制化的宗教。信徒如果要得到永生救贖,必須
去做教會認可的特定行為來「積功德」。「功德」分大小。最容易積功德、快速得永生保
證的,是棄絕塵俗,進入修道院,專心禱告。然而,對有世俗責任的人(包括貴族與君王
)而言,這畢竟不是人人可為之事。
教宗為了鼓勵大家參與到耶路撒冷的武裝朝聖活動,剛開始在法國宣講時,提出回饋條件
:參加者如果自覺有犯各種信仰上認為不妥的「罪」(sins),向神父告解後,可得赦免
。但是,我們不要忘記,那是一個沒有網路、沒有電視、印刷術也尚未發明的時代。一切
的訊息,主要都靠口語傳播。
教宗的訊息透過不同宣講者一路往下傳,在第一線面對各種平民百姓的宣講者,為了增加
自己宣講的熱烈迴響度,有不少人自行加碼大放送「參與回饋禮」。因此,有不少民眾以
為,只要參加到耶路撒冷的朝聖,就可獲得永生救贖的保證。在朝聖途中喪命的人,還可
直接登入「殉教者」(martyr)之列。
當時的西歐是階級分明的社會。能夠透過參與此朝聖,超越階級社會帶來的種種轄制,直
接與「救贖」與「永生」連結,可以想見,一般人雀躍相迎的熱烈情況。對貴族而言,雖
然他們不一定跟教宗關係良好,但是透過參加十字軍,累積日後能永得上帝庇佑的美譽與
功績,對當時人而言,也是非常值得投入的壯舉。
由於路途危險,所費甚多,教宗原本希望只由具有戰備能力的騎士與貴族參加。然而,教
宗宣講的訊息傳開之後,西歐社會響應的人潮,卻不限於騎士與貴族。許多平民百姓、老
弱婦孺,尤其渴望立即解脫生命困境的貧病交纏者,紛紛踴躍加入。對此,教宗雖然大傷
腦筋,卻無法開口澆熄這股好不容易點燃起來的信仰之火。
介於「聖」與「俗」之間的中古教宗
本質上,十字軍是為了樹立教宗至高獨一的威權而發動。十字軍與一般朝聖或宗教戰爭最
大的不同點在於,十字軍是由教宗發動,或至少必須得到教宗的許可與祝福。參與者行前
必須發特別的朝聖者誓願(pilgrim's vow),有些人還會輔以禁食禁慾。每人外袍臂膀
上都要縫上十字作為記號。
為何中古教宗想要樹立絕對威權?這牽涉到中古羅馬公教與現代大不相同之處。
「教宗」與「世俗世界」的關係,1870年是最重要的分水嶺。這一年,義大利統一為一個
國家。對十九世紀下半葉的義大利人而言,長期讓義大利無法統一的主因是「教宗國」(
Papal States)的阻撓。義大利透過統一,將「教宗國」從一個具有世俗統治權的國家,
轉變為只具備羅馬公教全球信仰領導中樞功能的「梵蒂岡教廷」(Vatican City State)
。
面對義大利統一後提出「教宗國」轉型的要求,教宗原先並不願意。直至1929年,義大利
政府才與教廷簽訂協議,讓存在超過一千年的「教宗國」(754-1870)卸下種種世俗權力
,轉變為一個沒有軍備、沒有自己經貿功能的特殊「國家」。名稱也由「教宗國」改為「
梵蒂岡教廷」。
十八世紀末教宗國(Papal States)在義大利半島的版圖。
換言之,從754年查理曼(Charlemagne)的父親丕平(Pepin)將羅馬及其東北地區的土
地攻打下來,送給當時的羅馬教宗開始,所謂「教宗國」其實與一般世俗國家無異。我們
不妨把「教宗國」看成政教合一的國家,而教宗就是這個聖俗兼備政體(polity)的統治
者。
然而,當時歐洲主要還是原住民部族各擁其主、獨立自治的世界。已經接受基督教的地區
,比較大的城鎮各有自己的主教,並不受他人管轄。當時的羅馬教宗,頂多只能說是被視
為大哥的羅馬主教。
查理曼半身像。現藏於德國Aachen主教座堂。
「教宗」真正成為整個羅馬公教的共主,能夠整合日耳曼民族大遷徙後,西歐各地分裂為
許多小政體的情況,要等到九世紀初。查理曼為了讓自己打造起來的帝國,在信仰文化上
有一致的規範,下令所有教會禮儀與信仰問題爭議,全部以羅馬教會為依歸。如此一來,
羅馬主教在實際運作上,才真正成為普世的「教宗」(pope的拉丁文"papa"意為「父親」
)。
所以,我們不能從今天「教廷」與「教宗」純粹作為羅馬公教信仰領導者的角度,批評中
古「教宗國」統治者會發動十字軍。而應了解,當時「教宗」的身份具備政教合一的性質
;「聖」與「俗」之間,界線沒有今天那麼清楚。
西元1000年的西歐,誰來領新時代的風騷?
西元800年左右,查理曼以法蘭克王國為基礎,短暫地為西歐打造了有中央共主的統合世
界。在他過世後,他的三個兒子於843年將查理曼帝國分割為三,此後又產生更多細小的
分裂。在此情況下,西歐不僅再一次進入各自為政的小國分立狀態,也成為外力易於馳騁
之地。
自九世紀中葉直到西元1000年左右,由北南下的斯堪地納維亞人(史書通常誤稱為「維京
人」。其實viking只是行業,意為「出海討生活」)、由東南歐而來的馬札爾人、以及在
北非的穆斯林,將西歐與中東歐視為他們呼嘯而過之地。當時的西歐,不僅與「西方霸權
」一點都沾不上邊,與東邊富強的拜占庭及跨越三洲的伊斯蘭世界比較起來,反而最弱勢
。
九世紀與十世紀各種侵入西歐的力量。
這種狀況一直到十世紀末,當斯堪地那維亞人與落腳在匈牙利的馬札爾人接受基督教化,
西歐才開始有休養生息的機會。
自十一世紀起,西歐的經濟開始復甦,城市生活日漸繁榮。這樣的榮景,也激起有志者想
要獨領時代風騷的企圖心。
教宗出手了……
十一世紀西歐新的榮景,誰來作新共主,領新時代的風騷?
長期以來,軍事力量微弱的羅馬教宗,一直靠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保護。有關這個部分,就
牽涉到教宗為何會與「既不神聖、也非羅馬、更非帝國」(伏爾泰語)的「神聖羅馬帝國
」,有這麼多中古史上「政教之爭」的愛恨情仇。
何以教宗一直願意(有時甚至是主動)為「德意志王」加冕,使其成為具有聖俗共融意義
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簡單來說,就是雙方條件交換的結果。教宗為「德意志王」加
冕,讓他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而皇帝則有保護教宗的責任。因為義大利半島面對
地中海上各種兇狠勢力的爭奪,教宗勢單力薄,並不足以自行捍衛教宗國的安危。
然而,既然中古教宗身兼宗教領袖與世俗統治者,面對十一世紀西歐新局,過去一直仰賴
他人保護的教宗,當然想藉此良機,好好壯大自己的實力,以儘速脫離經常被皇帝牽著鼻
子走的困境。
1054年,教宗開始下第一步棋了。
他遣派特使到拜占庭帝國,希望促成東西教會合一,以羅馬教宗為共同領袖,確立教宗在
泛歐基督教信仰上的至高領導權。然而,此舉讓向來尊重地方信仰自主、有重大爭議則交
由大公會議(council)裁決的拜占庭東正教深感不安。最後雙方不歡而散。合一沒有達
成,反而互相將對方代表開除教籍,造成「東西教會大分裂」(Great Schism)。
1071年,拜占庭帝國再次遭伊斯蘭入侵,皇帝被擄,於1073年向新上任的羅馬教宗格里哥
七世(Gregory VII, pope 1073-1085)求援。然而,格里哥七世只想擴張在西歐的教權
,正忙著跟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鬥爭,無暇顧及拜占庭戰事。
拜占庭隨後因新皇帝Alexios I Komnenos領導有方,暫時解除了塞爾柱土耳其人的威脅。
1099年,Alexios I Komnenos眼見時機正好,於是致函新上任的教宗烏爾班二世(Urban
II),希望他能派遣西歐援軍,協助驅離塞爾柱土耳其人,讓拜占庭局勢更安定。
教宗烏爾班二世眼見這是讓他在西歐做領頭羊的大好機會,不僅同意出動援軍,且將目標
延伸到收復聖城耶路撒冷。
然而,教宗如何說服西歐人響應?同為世俗權力爭奪的對手,很難指望西歐各國君王會樂
意相挺。出身法國克呂尼(Cluny)修道院的烏爾班二世,於是回到阿爾卑斯山北方,自
1095年7月起,到處宣講。
法國Clermont-Ferrand 為教宗烏爾班二世樹立的紀念雕像。
第一次十字軍的發生,說穿了,就是積極想在泛歐建立絕對威權的「羅馬教宗」與新皈依
伊斯蘭、亟欲穩固自己在近東統治勢力的「塞爾柱土耳其人」之間的強碰。
從「地緣政治」看拜占庭皇帝如何接待十字軍?
對拜占庭皇帝而言,夾在十字軍與塞爾柱土耳其人之間,他要確保的是,不能讓拜占庭利
益受損。他雖想要驅離塞爾柱土耳其人,卻不想被西歐與地中海世界合縱連橫的複雜關係
連累。當響應教宗號召的幾位法國貴族浩浩蕩蕩帶著人馬往君士坦丁堡靠近時,原先有求
於羅馬教宗的拜占庭皇帝,此時卻刻意擺足了姿態來接待。
拜占庭承繼古羅馬帝國統治法統,是當時世界上存在最久的帝國。對西歐或伊斯蘭世界而
言,君士坦丁堡也是近東地區閃耀著古老文明璀燦光芒的世界級大都會。拜占庭皇帝很清
楚表明,他是以「皇帝」之尊接見來自西方的「臣下」。
為了不讓法國貴族對他造成威脅、卻又能為他所用,拜占庭皇帝決定以個別接見的方式,
面會前來的法國貴族,不讓他們彼此間有聲氣相通的機會。而拜占庭的輝煌華美,震懾了
所有前來的十字軍參與者,這也在無形之間,烘托了拜占庭皇帝高高在上的姿態。
1493年出版的《紐倫堡世界史圖鑑》(Nuremberg Chronicle)裡描繪的君士坦丁堡。
第一次十字軍何以能攻下耶路撒冷?
不論武裝配備與軍事技術,十字軍並非塞爾柱土耳其人的對手。當時西歐貴族與騎士為了
長途跋涉可以隨時上下方便,選擇個頭比較小(體型像驢子)的馬匹來騎乘。然而,在這
樣的劣勢下,第一次十字軍何以能在近東一路攻下古城Edessa, Antioch (安提阿),並
在耶路撒冷建立王國?
第一次十字軍主要路線圖。
說穿了,是利用穆斯林之間的衝突矛盾。
統治近東的塞爾柱土耳其人屬於遜尼派,他們與統治重心在埃及的什葉派之間,競爭激烈
。1098年十字軍攻打安提阿之前,便與埃及Fatimid統治者協定,一起對付塞爾柱土耳其
人。十字軍打的算盤是,打下安提阿後,請當時控制巴勒斯坦的埃及統治者歸還耶路撒冷
。卻沒想到遭拒。所以1099 年6月只好以急行軍的行動,趁耶路撒冷沒有防備,快速將其
攻下。
1135年左右的近東情勢圖。
1099年十字軍佔領耶路撒冷,在此建立耶路撒冷王國(Kingdom of Jerusalem)。表面上
看起來,好像真的讓十字軍相信,此行確是上帝所願。然而,在荒漠裡,這個短暫的成功
,其實沒有未來……。
第二次十字軍:耶路撒冷得而復失
第一次十字軍的成果,讓西歐君王開始垂涎。第二次十字軍就在法王與神聖羅馬帝國皇帝
親自統率下出發。
面對西歐大陣仗出動,拜占庭皇帝很擔心。他怕法王與在義大利西西里半島的親戚羅傑二
世(Roger II, Norman King of Sicily)聯手,對拜占庭另有所圖。因此,選擇淡默不
理。
第二次十字軍路線圖。
第二次十字軍是由世俗君王出兵統率,宗教束縛力薄弱,紀律敗壞。此行不但沒有達成目
的,許多人也不再相信此為「朝聖」。
西歐君王在第二次十字軍碰上的對手就是撒拉丁(Saladin)。1181年,他征服信奉什葉
派的埃及,並繼續擴張在伊斯蘭世界的統治版圖。
十二世紀阿拉伯手抄本書中的撒拉丁畫像。
撒拉丁出身信奉遜尼派的伊朗庫德族,並非阿拉伯人、也非土耳其人。他之所以能在短時
間內,將敘利亞與埃及納入自己的統治疆域,主要是靠寬大的心戰策略。也就是說,對於
他想要攻下的城池,採取寬和的圍城戰略,承諾城內居民,只要願意投降,事後會善待他
們。就是這樣的寬大政策,讓到了近東的西歐人對撒拉丁充滿讚揚,在文獻裡紛紛記載他
是滿富恩慈、懂得原諒的統治者。
相較之下,當時阿拉伯文獻對這位庫德族人的記載反而偏少。究其原因,撒拉丁雖以對抗
西歐基督教英雄自居,但他主要的力氣其實是耗費在征服埃及、敘利亞、巴勒斯坦與兩河
流域北部等伊斯蘭地區。以撒拉丁的戰力而言,對付十字軍,只須牛刀小試。
從伊斯蘭觀點看十字軍運動:Carole Hillenbrand, The Crusades: Islamic
Perspective (Edingburg: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1999).
淺綠色區域是撒拉丁所征服的近東與埃及,深綠色箭頭代表他歷年征服的路線。
阿拉伯人開始力捧撒拉丁,要到十九、二十世紀才開始,如有些現代研究所稱"the
Muslim rediscovery of Saladin"。但是,對這個部分的解讀要特別小心。當賓拉登(
Osama bin Laden)把自己喻為「撒拉丁再世」,就像前美國總統小布希說,他發動對抗
911恐怖份子的行動是"crusade"一樣。
政客很會利用標籤化的歷史,讓群眾不自覺選邊站,而不去細究衝突發生背後複雜的成因
。對操弄者而言,讓群眾落入對立叫陣的圈套,以意識型態正當化自己的選擇,是鞏固領
導聲威最輕省的捷徑。
第四次十字軍釀了大禍
第一至第四次十字軍路線圖。
1187年,撒拉丁將耶路撒冷自基督徒手裡重新奪回,讓西歐感到震驚。為了收復聖城,遠
自斯堪地那維亞與新接受基督教的東歐,全歐各地都有人加入第三次十字軍。
英國國王獅心查理(Richard the Lionheart)眼見群眾被激起的宗教熱情難以善後,
1191年6月一抵達東方,便透過當地貴族與撒拉丁的兄弟al-Adil展開磋商,建立與撒拉丁
之間的聯繫管道。然而因法王眼紅,從中作梗,遂使得說服撒拉丁歸還耶路撒冷一事,要
再等三十幾年才實現。
第四次十字軍,新上任的教宗Innocent三世打算走水路,一舉攻下埃及,直接掐住伊斯蘭
的命脈。為此,教宗向威尼斯訂了大型船艦。最後卻因手頭拮据,無法付清帳款,讓傾全
力造船的威尼斯人大為光火。與教宗撕破臉後,1202年,威尼斯人決定自己發動十字軍,
推翻了十字軍行動必須得到教宗許可的傳統。
1203年8月,以威尼斯為首的十字軍從君士坦丁堡外的港灣放火燒一座清真寺,火苗在強
風吹送下,引發君士坦丁堡最繁華、人口也最密集地區的大火,造成難以挽回的重大損失
。在此之前,君士坦丁堡原有五十萬居民,此後每況愈下。至1261年僅剩約三萬五千人左
右。
1204年,十字軍乾脆推翻拜占庭皇帝,自行在此建立拉丁帝國(Latin Empire)。此舉不
僅讓君士坦丁堡更加一蹶不振,也埋下東西教會至今仍必須耐心清理的芥蒂。
現任教宗方濟各以謙卑的姿態請東正教大公宗主教Bartholomew 一世為自己及羅馬教會祝
福,努力弭平過去歷史上的恩怨。
聖方濟實在看不下去了……
按照重大事件發生順序來講述,會造成一種錯覺,以為十字軍如同現代軍隊。其實,我們
很難將歷次十字軍視為目標完全一致的行動;而且每個參與十字軍的人,各自可以接受的
行動極限也很不同。
如上述所言,有些人懷著宗教熱誠隨著有武裝護衛的君侯出發。走著走著,卻發現同行的
人參與的動機不同。有人滿懷虔敬,有人夾雜著對世俗利益的濃厚興趣。有人可以為了英
雄主義,不惜開戰;有人則受不了路上所見種種背離信仰之事,半途折返。
眼見收復耶路撒冷這個信仰命題越來越被世俗利益扭曲,第四次十字軍後,聖方濟(St.
Francis of Assisi)開始積極呼籲西歐人不要再以信仰之名,與近東穆斯林爭奪。然而
,卻得不到正面回應。聖方濟眼見自己的苦勸不被搭理,1219年,排除一切艱辛前往埃及
會見蘇丹Malik al-Kamil (撒拉丁的姪子),希望雙方停戰。
蘇丹al-Kamil也耐心聽完聖方濟的傳道。在互動過程中,蘇丹個人的內涵與伊斯蘭信仰展
現出來的宗教靈性,讓聖方濟留下深刻印象。因此在離開時,他呼籲,居留在伊斯蘭世界
的基督徒,在政治上,應順服穆斯林統治。
雙方為十字軍喧嚷爭亂的歷史,留下沈靜邁向宗教和解的歷史典範。雖然,在大部份史書
裡,這個部分經常被略而不談;或是從中古教會可以接受的觀點,做了不一樣的詮釋。
十五世紀義大利文藝復興畫家Benozzo Gozzoli所畫的聖方濟向埃及蘇丹傳道。
十字軍運動不應被簡化為「東征」
朝聖混合著軍事行動,不僅讓十字軍成為西歐史上最被誤解的歷史之一,也讓這段歷史常
常被視為過往東西方相遇所有不愉快經驗的源頭。
然而,既然十字軍是為樹立教宗威權所設,就不應忽略,西歐向來就不缺乏挑戰教宗威權
的人。權力帶來腐化,十一世紀起,教宗努力樹立威權,當然教會也就免不了愈趨階層化
與腐化。十三世紀反對羅馬教會越來越世俗化的著名宗教團體,可以舉在義大利與法國西
南部活躍的「純淨教派」(Carthars,在法國亦稱Albigensians)、與在法國里昂(Lyon
)興起的「瓦爾多教派」(Waldensians)為例。
這些教派雖然在核心教義上與羅馬公教有出入(例如,純淨教會認為耶穌只是「靈」,而
非肉身),但他們倡議信徒彼此之間享有比較平等的關係,棄絕鋪張華美,重視教育,有
些也允許女性講道。因此在民間得到許多迴響。面對歐洲西南部這些與羅馬教會唱反調的
團體,十字軍也被派上場來對付。因此,十字軍也有向西的行動,而非只是向東。
教廷為了合理化自己打擊「異端」的行動,在西歐加強進行各種宣講,點燃信徒維護「正
統教權」的熱情,以鞏固教宗威權,並遮掩十字軍一路走來的糊塗帳。
一般民眾受到激昂有力的講道重新鼓舞,也認為,十字軍之所以失敗,正因為後來的行動
幾乎被世俗權貴濫用,庶民的參與太少。然而,耶穌愛的是平凡小民,而非掌權者,所以
平民百姓應該奮起,自行組織十字軍。
在重新被熊熊燃起的宗教激情裡,西歐各地庶民自行號召了許多「十字軍」,希望捍衛教
宗領導權。因此有些還特地跑去攻打純淨教派。在史書裡,這些林林總總的庶民宗教起事
,後來被戴上一頂嘲諷的大帽子,統稱為"Children’s crusade"。這也是一個很容易誤
導的歷史名詞。"Children"在此處真正的意涵是「不懂事」、「不成熟」、「胡鬧」,就
像中文所說的「兒戲」那樣。
不只不該用「東」「西」來簡化十字軍的行動方向,我們也應從多元角度來看十字軍行動
後,某些後續發展。
就以耶路撒冷為例吧。
第一次十字軍建立了耶路撒冷王國。事成之後,大部份人選擇回鄉,少部分人決定留在耶
路撒冷定居。根據現代學者研究,在此定居的西歐人以法國人為主,因此阿拉伯文獻向來
稱十字軍為「法蘭克人」(the Franks),而非「歐洲人」或「基督徒」。
到了後期,耶路撒冷城人口總數約十二萬,貴族與騎士大約只有六、七千人,其他是農民
。雖然在城中,法蘭克人的地位最高;但由於人口稀少,鼓勵鄰近地區的基督徒與穆斯林
移民,政策上採宗教寬容。
根據十二世紀下半葉制定的法律(Livre au Roi),耶路撒冷王的封臣將自己的采邑託管
後,可以到他處的穆斯林宮廷服務。換言之,東西方透過歷史時空下特殊的遇合,開始探
索如何互相了解與共處。
1200年左右耶路撒冷市區配置圖。
當撒拉丁與塞爾柱土耳其人從歷史舞台消逝後,鄂圖曼土耳其人(Ottoman Turks)在近
東崛起。西歐與穆斯林在時有武力衝突爭勝中,卻在文化上,留下彼此遇合後,創作心靈
昇華出的藝術永恆。
達文西想跳槽到君士坦丁堡為土耳其蘇丹工作
讓我們換個角度,從文藝復興藝術來看東西文化遇合吧。
對西歐而言,在政治軍事上,十字軍運動猶如當時加長版的政治八點檔,被新崛起的西歐
掌權者用來作為誇耀自己,在國際舞台上可以呼風喚雨的秀場。但結果卻以歹戲拖棚收尾
。
在文化上,西歐人到達東方後,接收到許多不同文化的刺激。風塵僕僕返鄉後,擺落掉長
途行旅風霜,有些人開始將旅途所見,反饋到對自己鄉土新文化的創造上。
法國中古哥德式教堂利用幾何圖形設計出繁複的玫瑰窗,有可能就是來自伊斯蘭圖飾的影
響。義大利文藝復興更企圖從不同角度,透過揉和古希臘羅馬、希伯來文化、阿拉伯文化
與基督教文化,創造兼容並蓄的新文化。
巴黎聖母院的玫瑰窗與彩色玻璃。
受到義大利文藝復興的震撼,十五世紀鄂圖曼幾位著名的蘇丹,也喜歡請文藝復興藝術家
為他們創作。
1479年,當時威尼斯最知名的畫家Gentile Bellini受威尼斯共和國政府任命,前往君士
坦丁堡,為剛滅亡拜占庭帝國、新建立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的蘇丹Mehmed二世(Mehmed
the Conqueror)畫像。目前藏於倫敦國家畫廊的Mehmed二世半身像,很可能就是當時留
下的作品(多處在十九世紀被重繪)。
這幅畫裡,雖然蘇丹的衣著與窗沿的掛毯散發著伊斯蘭風情,但蘇丹側身像的畫法是仿照
古羅馬錢幣上的統治者圖像。在佈景與構圖上,將Mehmed二世置於居高臨下的拱廊窗台,
則依循西歐中古宗教圖像繪製聖徒與君侯的模式。在文藝復興畫像成就刺激下,鄂圖曼宮
廷對畫像的接受度更為開放。
Gentile Bellini (att.) Portrait of Sultan Mehmed II. 1480. National Gallery,
London.
蘇丹Bajazet二世登基後,1502年達文西寫信給他,希望到君士坦丁堡的蘇丹宮廷任職。
達文西提出一個橋樑設計圖,希望為君士坦丁堡外的金角灣(Golden Horn)內港,建造
一座可以比擬古代的巨型橋樑。
這座橋樑的設計稿還在,只是當年土耳其蘇丹認為達文西的設計太大膽,不敢付諸實現。
達文西的構想,直到2001年才以縮小版的形式,興建在挪威首都奧斯陸。
達文西手稿(1502) Paris Manuscript L, Folio 65v and 66r.
奧斯陸的達文西橋。
近代西歐與伊斯蘭
隨著交通工具與溝通媒體越來越發達,這個世界相互之間的關係也越來越被層層交錯的複
雜網絡串聯。除了刻意打造的壁壘外,對歷史的解析越來越不能從意識形態的分類下手。
進入近代之後,西歐與穆斯林也非一直處在敵對狀態。1530年代,歐陸進入法國與西班牙
哈布斯堡王室(House of Habsburg)兩雄爭霸的局面。法王法蘭西斯一世(Francis I)
為了對抗勁敵哈布斯堡王室,便曾與鄂圖曼土耳其蘇丹蘇里曼一世(Suleiman the
Magnificent)結盟。
文藝復興著名的威尼斯畫家Titian為法蘭西斯一世(左)與鄂圖曼蘇丹蘇里曼一世分別繪
製的畫像。
西歐一直要到十七、八世紀之交,才真正脫離近東穆斯林在軍事政治上帶來的威脅。1683
年,維也納再一次嚐到被鄂圖曼土耳其圍城兩個月的苦楚。如果從七世紀算起,今日我們
所謂的西歐,不管從西邊的西班牙、或是位居地中海要衝的羅馬,曾長達一千年不斷面對
實力強大的伊斯蘭鄰居。
到了十九世紀,英法進入帝國主義時代。面對政治利益的計算,國際關係更非意識形態可
界定。英法曾在1854-1856年的克里米亞戰爭,聯合鄂圖曼土耳其一起攻打信奉東正教的
俄國。
凡此種種,都讓我們看到,用「東西對抗」或「文明衝突」這樣的詮釋模式來解釋歷史,
不但不能幫助我們對人類歷史有確實的理解與反省;反而讓後起者落入過去所設下的認知
牢籠,無法大步往前邁進。
標籤化過去複雜的歷史,只會讓未來更複雜
歷史上,從來就沒有信仰內涵一致、行動方向也完全相同的宗教。在一頂大帽子下,涵蓋
著許許多多不同的教派與信仰個體。從單一化的角度去認知不同族群的遇合,而忽略地緣
政治、利害競合、文化交融在歷史發展上真正走過的路,往往是讓簡化的片面認知,加深
更多的誤解。這樣的做法,不但沒有讓歷史學走向引領獨立思考之路,反而讓未來葬身在
過往層層佈下的認知迷障裡。
歷史問題「去標籤化」,不僅是台灣民主政治多元發展重要的功課,也是現代史學應該努
力的方向。
此外,歷史上有許多「政教合一」的現象。如何更精確地講述這些現象的特質,也是重要
的課題。在人類實際的歷史經驗裡,「宗教教義」與「現實」之間的互動,不僅層次多元
複雜,而且也經常互相扭曲。這個問題不僅限於一神教,其實也出現在西藏佛教、以及「
儒教」與中國政治傳統的關係上。
當達賴喇嘛希望終止運作了近五世紀的轉世制度,讓西藏走上民主化,正在面臨二十一世
紀全球化種種挑戰與衝突的我們,該怎麼看他對藏傳佛教未來的思考?
連結到1219年,聖方濟在第五次十字軍期間,以一己之力前往埃及與撒拉丁的姪子會面,
希望出於世俗計算而被奮力激起的群眾宗教熱情能被好好平息。
如果說:「誰掌握了過去,誰就掌握了未來;誰掌握了現在,誰就掌握了過去。」(喬治
歐威爾語,《1984》)對這個被以前歷史書寫一再塵封的過往,我們又該如何省思?在英
雄與掌權者的話語權之外,像聖方濟這樣淡泊名利、卻真誠關心人類心靈平安的人曾經付
出的努力,如何不被滾滾歷史煙塵埋沒?
*相關補充資料與史料,後續將發表於「花亦芬專欄」,臉書專頁與部落格形式都有,歡
迎大家參閱。
本文獲歷史學柑仔店(kám-á-tiàm)授權刊登,原文發表於此
原標題:錯譯的「十字軍東征」(crusades),被標籤化的歷史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楊士範
https://www.thenewslens.com/post/121032/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40.112.73.135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IA/M.1423202789.A.C3A.html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轉錄者: Anjou (221.7.213.154), 02/06/2015 18:22:34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