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想什麼? ~ 認同問題】
在西班牙住了 30 年後,前幾天被台灣網友問到我的認同,我才認真思考一下這個問題。
台灣是我的故鄉,西班牙是我的家,我的運氣很好,在西班牙遇到很多熱心善心的西班牙人,我受過許多認識或不認識的西班牙人的幫助,所以,我對西班牙人心存感激。
我的認同其實很混亂,我的生活習慣、飲食習慣、生活哲學都很西班牙,但是我的邏輯卻中西合併,我平常用西文交談,連做夢都講西文,但是算數時卻用中文,我離開台灣時還沒有投票權,我也從沒在台灣投過票,但是,我卻在西班牙投了十幾年的票,我在台灣受過基礎教育,在台灣生活了十幾年,但是,我在西班牙卻住了 30 年,遠遠超過在台灣的時間,所以,西班牙人的生活觀在這 30 年間也深深地影響我。
舉例來說,以前在台灣讀書時,音樂課被數學老師借去上數學課,美術課被英文老師借去上英文課,基本上,也沒有同學抱怨,因為,畢竟有不少沒有唱歌畫畫天份的人,寧願上數學、英文課,也不願意上音樂美術課。到了西班牙才知道,重要的是「欣賞」,不是會不會唱歌畫畫,所以,當時西班牙中學的美術課上的是藝術欣賞,音樂課上的是音樂欣賞,就算學生沒有唱歌畫畫天份,還是可以學會欣賞,培養美學眼光。 原來,美學是要培養的,而視覺美感是一種生活享受,不是「東西實用就好」。
從那時候起,我開始對藝術美學有興趣,但是,最先接觸的是音樂美學,因為我曾在音樂學院讀過,還在歌劇合唱團唱過歌劇(照片是以前的歌劇劇照),後來,從音樂美學延伸到歐洲藝術史,開始自己閱讀相關的西班牙文藝術史書籍(因為人在西班牙,沒有中文書籍),所以,在考導遊執照之前,我已對藝術史(繪畫、雕塑、建築)有相當的了解,當時在準備導遊執照考試時,相對地覺得藝術史沒什麼困難。也可以說,能考到西班牙的官方導遊執照跟西班牙中學啟發我的「欣賞」有很大的關係。
哲學是西班牙高中必修的科目,不管選文組還是理組,一定要修哲學,哲學因此成為我最頭大的一個科目,被它整死了(現在反過來很感激當年讀哲學),因為,當時西班牙中學的考試全是申論題,哲學也是這樣,所以會有這樣的考題:
「湯瑪斯·阿奎那(Tomás de Aquino)和亞斯多得兩位哲學家在知識論的比較」
「柏拉圖和康德兩位哲學家在"真實的概念" 論點的比較」
「康德和笛卡兒兩位哲學家在形上學論點的比較」
「笛卡兒和洛克兩位哲學家在"存在"論點的比較」....
當年我很可憐,連西班牙文題目都看不太懂,還要寫得出這種申論題,因為西文能力有限,答不出長篇大論的「申論」,只能寫重點,同學們一個題目可以寫三面滿滿 A4 的紙,我只能寫半面的「精簡版」,不過現在想起來,倒是奠定以後獨立思考的基礎,而且,我從那個時候開始發現,世界上不是只有選擇題跟是非題,人生有很多是需要思考的申論題。
而在生活態度上,我也被西班牙人享受生活的心態同化了,對西班牙人來說,享受生活不一定要錢,只要有心,只要有時間,只要你想要享受,跟鄰居在住家附近散散步也是享受,跟家人在家看足球也是享受,跟朋友徹夜暢談也是享受,坐在街上行道椅上發呆也是享受,這樣的享受要花多少錢?
在西班牙生活越久,越覺得快樂很容易、享受很容易。抽空跟朋友喝杯咖啡是一種享受,是一種快樂,過節跟家人一起慶祝是一種享受,是一種快樂,帶狗狗到海邊散步是一種享受,是一種快樂,抬頭看藍天是一種享受,是一種快樂,感冒在家被家人照顧也是一種享受 ..... 原來,小時候被台灣的教育誤導,以為享受要花錢,來到西班牙才知道,原來,「享受」只在心裡,不須浪廢,不須花大錢,心裡要享受時,出太陽看陽光下的萬物是享受,下雨天看雨下的萬物也是享受,只要你想要享受,一朵花,一盞茶,一本書,一片沙灘,一朵白雲,一聲鳥啼 ..... 樣樣是享受。
西班牙人實在太沒心機了,心裡想的一定說出來,如果沒說出來,也會寫在臉上,所以,習慣跟西班牙人相處之後,我變得很不會猜測東方人的心思,完全無法適應笑面虎式、勾心鬥角的東方人際關係,因此,現在跟朋友之間的人際關係,不管是用委婉的方式或是有話直說的方式,全靠溝通來維持,實在沒心機也沒時間精力浪費在猜測別人的心思上面。
現在,我回台灣時,被稱為外國人,不但像外國人一樣要看地圖,還很不習慣高低不平、對行人不太友善的的騎樓(走著走著就跌倒了),受不了過熱過潮濕的天氣(有次回台灣竟然全身起疹子,被醫師診斷為「水土不服」),看到混亂的街景跟鐵皮屋會覺得刺眼,聽到有人吃飯喝湯發出聲音或打嗝會皺眉 …..
而在西班牙,如果是認識我的朋友,他們視我為同類,認為我是西班牙人,而不認識我的人一跟我說話,就會被我嚇到,因為他們從沒想過會認識一個能用流利西語跟他們溝通,甚至談論時事、政治、經濟、藝術、文化 …. 的東方人。但是,當台灣在防疫成功時,我又會很驕傲的跟認識或不認識的西班牙朋友說台灣防疫的故事。
也因此,我混亂的認同讓我從很久以前就不再把人分成「台灣人」跟「西班牙人」,我只把人分成「好人/值得信賴的人」跟「壞人/離他越遠越好的人」。
或許,我可以算是一個跨文化跨國籍的人,說難聽一點是「兩邊不是人」,不是完全的西班牙人,也不是完全的台灣人,說好聽一點就叫做「兩個文化的橋樑」。
#西班牙 #認同 #文化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76萬的網紅memehongkong,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130.理性主義—以理性的演繹方法來尋求絕對的真理 西方思潮,經歷了千多年中古神學的壓制,哲學終於隨啟蒙運動而重生。呼應培根(F. Bacon)的知識就是力量旗幟,知識論逐漸演變成核心問題,求問知識與真理的關係。面對這個哲學問題,主要有兩大派別爭持不下,分別是理性主義學派和經驗主義學派。理性主義學...
笛卡兒 知識論 在 哲學哲學雞蛋糕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如果笛卡兒停止思考,他會變不見嗎?
很可惜,應該不會。
★
笛卡兒的「我思故我在」(Cogito, ergo sum,這個拉丁文我也不會背,去維基查的)看起來很深奧,因此廣受歡迎。
一些人用「我思故我在」來講思考的重要(人...的存在...是...因為...思考...而有...價值)。
一些人開玩笑問「那停止思考的話人會變不見嗎?」
不過嚴肅來說,上面這些理解方向都是錯的。
★
「我思,故我在」是笛卡兒的對抗懷疑論的武器:若抱持最大的懷疑態度,有什麼東西是我可以確定的?
因為沒有其它更有趣的事情可以做,笛卡兒一一考察自己相信的東西,希望它們都建立在最堅實的基礎上。
笛卡兒假想:如果有個法力無邊的惡魔,能夠施幻數欺騙我,有什麼是他無法騙的?
笛卡兒的答案是:惡魔沒辦法騙我讓我以為我存在。
★
顯然惡魔能操縱我的感官讓我以為桌上有蘋果、操弄我手上的歷史證據讓我以為中華民國存在,但惡魔不可能騙我以為我自己存在,因為
如果我不存在,那惡魔是在,哈囉,騙誰?
如果惡魔要騙人,得要有人被騙,我給惡魔騙了,至少我存在。
同樣的,假設我抱持最大的懷疑態度,就算我要懷疑自己是否存在,我也得先存在,不然是誰在懷疑?
★
笛卡兒的論證看起來幾乎不需要前提,根本無本生意,所以一直到現在都還有人在研究。
但總之,「我思故我在」只是一個很宅的知識論論證,用來說明「我相信我自己存在」這件事情能禁得起最嚴格的懷疑論考驗。
換句話說,這論證跟人的存在是不是因為思考而有價值一點關係都沒有。
那,如果停止思考,笛卡兒會變不見嗎?
★
想像一下,你把今年每個月的收入加起來,再加上年終獎金,得到你今年的年收入數字。
想像一下,你沒做上面那些計算,然後你的年收入就不見了。
如果上面這個故事靠譜,那如果笛卡兒停止思考,他可能就會不見。
圖片來源: http://bit.ly/2TG29UY
笛卡兒 知識論 在 哲學哲學雞蛋糕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如果笛卡兒停止思考,他會變不見嗎?
很可惜,應該不會。
★
笛卡兒的「我思故我在」(Cogito, ergo sum,這個拉丁文我也不會背,去維基查的)看起來很深奧,因此廣受歡迎。
一些人用「我思故我在」來講思考的重要(人...的存在...是...因為...思考...而有...價值)。
一些人開玩笑問「那停止思考的話人會變不見嗎?」
不過嚴肅來說,上面這些理解方向都是錯的。
★
「我思,故我在」是笛卡兒的對抗懷疑論的武器:若抱持最大的懷疑態度,有什麼東西是我可以確定的?
因為沒有其它更有趣的事情可以做,笛卡兒一一考察自己相信的東西,希望它們都建立在最堅實的基礎上。
笛卡兒假想:如果有個法力無邊的惡魔,能夠施幻數欺騙我,有什麼是他無法騙的?
笛卡兒的答案是:惡魔沒辦法騙我讓我以為我存在。
★
顯然惡魔能操縱我的感官讓我以為桌上有蘋果、操弄我手上的歷史證據讓我以為中華民國存在,但惡魔不可能騙我以為我自己存在,因為
如果我不存在,那惡魔是在,哈囉,騙誰?
如果惡魔要騙人,得要有人被騙,我給惡魔騙了,至少我存在。
同樣的,假設我抱持最大的懷疑態度,就算我要懷疑自己是否存在,我也得先存在,不然是誰在懷疑?
★
笛卡兒的論證看起來幾乎不需要前提,根本無本生意,所以一直到現在都還有人在研究。
但總之,「我思故我在」只是一個很宅的知識論論證,用來說明「我相信我自己存在」這件事情能禁得起最嚴格的懷疑論考驗。
換句話說,這論證跟人的存在是不是因為思考而有價值一點關係都沒有。
那,如果停止思考,笛卡兒會變不見嗎?
★
想像一下,你把今年每個月的收入加起來,再加上年終獎金,得到你今年的年收入數字。
想像一下,你沒做上面那些計算,然後你的年收入就不見了。
如果上面這個故事靠譜,那如果笛卡兒停止思考,他可能就會不見。
圖片來源: http://bit.ly/2TG29UY
笛卡兒 知識論 在 memehongkong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130.理性主義—以理性的演繹方法來尋求絕對的真理
西方思潮,經歷了千多年中古神學的壓制,哲學終於隨啟蒙運動而重生。呼應培根(F. Bacon)的知識就是力量旗幟,知識論逐漸演變成核心問題,求問知識與真理的關係。面對這個哲學問題,主要有兩大派別爭持不下,分別是理性主義學派和經驗主義學派。理性主義學派(Rationalism)主要在歐洲大陸冒起,他們強調理性和思考為知識的核心,並且主張心靈有能力獨自發現真理,知識從人內在的心靈和觀念中獲得。理性主義雖然承認人的心靈是由認知、情感及意志所構成,不過認知能力才是最重要的部分,因情感及意志係受認知所控制,亦為認知的結果。因此,理性主義認為要透過抽象思考及演繹推理的認知能力,來獲得真實的知識。能充分運用理性的人,就是理想的人。其中最具影響力的是法國的笛卡兒(René Descartes),他提出:「我思,我在。」(Cogito, ergo sum)。史賓諾莎(B. Spinoza)及萊布尼茲(G. Leibniz)是最重要的理性主義者。
講者:陶國璋(中文大學哲學系客座助理教授)、劉創馥(中文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即時聊天室:http://goo.gl/ToDqof
謎米香港 www.memehk.com
Facebook:www.facebook.com/memehkdo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