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與伙伴們一同去花蓮誠品聽一場對花蓮很重要的取經講座「何培均--有種風格叫小鎮。竹山小鎮地方創生經驗分享」相當精采紮實的演講內容裡,將講座內容擷取重點分享給支持華美的好朋友們,讓我們也一起想像花蓮的未來。
何培均先生在十三年前開始經營民宿「天空的院子」至今成為了竹山小鎮文化的重要推手。在今天的分享裡有許多他山之石可以攻錯的重要心得,可以做為我們生活在花蓮,為花蓮觀光與文化發展的下一步給予相當值得研究的參考方向。
【觀光思維的定位】
觀光發展一地要成為對方心中的第二故鄉,一種心靈依歸的嚮往。只有讓旅客人停留下來才能知體驗與得知一地文化的特殊性與自身的聯結。創業初期的壓力回歸到商業經營的專業,以數字達成來取代空泛的經濟壓力。當經營步入正軌也同時對在地文化的保存與創新發揚的方式投入心力。竹山一地近來在地人口減少但產值卻增加,許多已漸沒落的地點再生、竹藝產業轉型,變成極具特色、成功的傳統產業升級轉型的案例。台灣地方政府在推廣觀光時,常重視人潮與錢潮的表面數字,反而破壞在地人的生活步調與觀光資源,這樣虛胖指標是給地方發展觀光時需要引以為惕的警戒。
【翻轉實踐到組織創新】
從他經營天空的院子以民宿和餐廳的方式,內容則提供在地產業的農產品與竹藝產業,使用在地友善又有溫度的產品,以解決在地產業問題為出發的想法,以食宿學延伸到培育更多在地返鄉青年的團隊,逐步發展成竹山光點聚落。辦理每月一次的竹巢學堂,讓返鄉青年、在地青年和移居者有一處共同學習與交流的場域,累積鄉鎮的資源與知識。並藉由專長換宿的方式,從全世界讓不同專長的人吸引到了竹山,也供給了給在地多元的養份。由外界使力到在地凝聚的力量。
【重新喚醒台灣重要價值】
重新喚醒台灣重要的價值是在演講主題中不時貫穿的核心精神。這些經典句子在竹山小鎮的經驗分享裡不斷出現。整理出來,也能獨立地讓大家思考:
一、在台灣社會,我們有責任需要扛起最困難的事。
二、「沒有意義型態的發展」(指不被政治或分割的立場所把持)是最重要的台灣價值。
三、經濟提升的目的是要讓在地民眾的能力也提升,而此處所指的能力是指見識、觀點、品味。
四、每個人有不同的天份,而所有不同天份的累積就是社會資源。
五、我們需要起個頭,創造未來的可能,守護我們的土地就是幸福的開端。
#花蓮挺美的 #志工報名表:https://goo.gl/cd4RHe
#楊華美 #花蓮縣第一選區縣議員擬參選人 #無黨無派 #社工參政 #專業問政 #人人都挺美的 #挺美的再挺美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竹山 小鎮 心得 在 IDEAX -創新.品牌.趨勢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INCU inside」使命大宣言
#熱血 #育成產業化 #萬馬奔騰
.
老闆說:我今年想做的另一件事,就是讓更多產業也願意將「育成」概念,融入自己的價值主張,甚或據此改變一點商業模式,我將之稱為 INCU inside,即是「Incubator inside」的縮寫概念。
我們會持續將光明頂的育成能量產業化,也同時想把這樣的經驗分享給產業,讓產業也能有一定程度的育成化。
推動「INCU inside」,就是我們下一階段最重要的使命。
.
大台中唯一且具指標的論壇活動:「IDEAX創新趨勢論壇」也會秉持著同樣的信念,跟你一起學習、一同成長。
▼第21場IDEAX創新趨勢論壇:透視社群力 掌握未來商機▼
時間:106/05/25(四)13:30 ~ 17:00
費用:免費入場
地點:光明客棧 (臺中市西屯區臺灣大道三段540號10樓之5)
👍黃昱維|天氣即時預報創辦人
👍何佳勳|圭話行銷創辦人
👍簡勤佑|Dcard創辦人
#報名專區>>https://goo.gl/kHmPqp
.
#IDEAX關心你ㄟ視野
#世界越快我們就要更快
#育成產業化邀你一起來
[ 關於育成的幾件觀察與心得 ]
1.育成產業化 = 育成平台化
在我來看,馬雲創辦的阿里巴巴是最佳案例。雖然他並不是用育成名義出發,但實際上他創立阿里巴巴時就說過:「我想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
此外,他針對的是中小企業,想讓他們先富起來,而不是針對當時所謂主流的中國大型、國營企業。
馬雲用互聯網創造了平台,同時讓這個平台為成千上萬中小企業開拓了新局。為了協助他們做好生意,於是又有了淘寶、支付寶、阿里雲...,每一個平台,都是為了幫助中小企業發展。
那你說,若從育成角度看,他是不是育成了成千上萬家中小企業?是不是最佳育成產業化代表?是的,還搞到美國敲鐘上市,當然是最佳典範。
因此我認為,育成產業化,其實就是育成平台化,只是這平台未必一定以網路型態呈現,而是你能扮演資金平台、通路平台、銷售平台、人力資源平台、技術平台等...在我來看,育成單位用這樣的標準去區分,會更有意義。
---
2.前育成、後育成、加速器
承第一點來看,我認為將不同泛育成單位去區分為前育成、後育成、加速器,某種程度其實沒太大意義。
事實上,真正需要這樣被區分的,其實只有創業團隊的規模、階段,以及他們的成熟度。剛創業第一天的團隊,難道就不能直接尋覓基金,一定需要先從前育成開始孵化?先登記公司?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反過來說,像是對鴻海集團而言,他能做硬體加速器,難道就不能開發一個新的育成計劃針對準備創業、尚未登記公司的早期團隊?當然可以。所以說,用前育成、後育成、加速器去區分不同泛育成單位,本質上沒有太大意義。
育成單位需要具備的是「功能屬性」,不是「階段屬性」。對許多團隊而言,假若每個育成單位功能屬性非常清晰,有人標榜給錢的,有人標榜給通路的,有人標榜幫你搞行銷的,那麼團隊應該是能更清楚也明確地知道,找某個育成單位自己真正能獲得的價值會是什麼。
---
3.大學育成轉型
大學育成中心要轉型,首要任務需先確認校方高層本身的意願與態度,接著才談轉型的可能。若有轉型的強烈企圖,那麼最好的轉型方式,就是把自己「平台化」。
盤點學校本身最強的能量或優勢,抓一個出來即可,不用太多,然後想辦法把該能量或優勢變成最大的平台,這樣的定位夠清楚,也容易找到自己的「存活模式」。
另外,平台最忌諱的就是一開始什麼都想做,這正好是發展平台最致命的問題。要專注,把縱深先做起來,價值自然就會浮現。
---
4.產業育成化
這是我今年想做的另一件事,就是讓更多產業也願意將「育成」概念,融入自己的價值主張,甚或據此改變一點商業模式,我將之稱為 INCU inside,即是「Incubator inside」的縮寫概念。
每個產業都會有自己的獨特資源或閒置資源,拿出一點點能量,用來協助人才、協助團隊,或許就能創造不同凡響的社會影響力。
直接追逐商業利益,讓你與競爭對手殊無二致,那麼導入 INCU inside,進而可能改變商業模式,就有機會創造不同的價值曲線產生差異,自己本身的獨特性也就出來了。
有社會影響力,會反饋在品牌權益上。品牌權益包括三項:顧客忠誠度、市場知名度、品牌聯想。
簡單說,社會影響力終究會轉化為商業價值,這件事很多人不信,但事實證明完全可行。天空的院子創辦人何培鈞,在竹山小鎮上做的每一件事,這12年來發揮了強大的社會影響力,影響了在地的發展與生態,近年來通通轉化為商業價值,使他的知名度大增,天空的院子住房率居高不下,甚至還跨足對岸協助大型園區的經營與發展。
社會影響力不是做公益,而是紮紮實實的品牌堆積。隨著時間過去,產業育成化的商業價值會浮現,關鍵只在於你信或不信。畢竟,人類世界的普世價值,就是希望社會更美好,年輕人敢作夢,老年人有依託。
任何幫助社會運作更美好、帶來更多希望的人,必然能獲得最大的益處。利他,最終必能利己。
---
育成,是我人生中最美好的創業經歷。也許這一切並不是能用來賺大錢的項目,卻是最能兼顧商業利益與社會利益的最佳均衡解。
接下來的10年,我們會持續將光明頂的育成能量產業化,也同時想把這樣的經驗分享給產業,讓產業也能有一定程度的育成化。
推動「INCU inside」,就是我們下一階段最重要的使命。
竹山 小鎮 心得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天空的院子及竹山小鎮文創的何培鈞不僅是創業家,也長期關心與觀察地方產業的變化。他最分享了一張相片,相片上是檳榔農轉開始種植咖啡後,在路邊曬咖啡生豆。
恰巧,版主上週末帶著美國指導教授去了一趟屏東,初步瞭解了一下屏東原住民區域的咖啡產業。一點點心得,和大家分享!
--------------------------
(失控的人類學聯想......)
看到小鎮文創的培鈞分享這張相片與他對於中台灣地區咖啡樹逐漸取代檳榔樹的觀察,也想起上週末在屏東排灣族部落裡的一些田野工作,有一些初步的觀察與想法,還不是清楚,或是朋友們可以一起分享各自的觀察。
在屏東,也可以看到咖啡樹種植面積逐年增加的狀況。隨著台灣民眾喝咖啡風氣的開展,還有消費大眾緩慢但逐漸地接受台灣的咖啡,在屏東山區,特別是原住民領域裡,咖啡樹的種植逐漸成為一種新的經濟趨勢。伴隨著這個現象,原住民部落裡面,特別是山坡上具有景觀的部落,開設咖啡店也成為部落裡的新興景象。相較於原住民手工藝品,咖啡店也比較迎合平地漢人觀光客的消費模式,至少一杯咖啡一百五十塊,和享受山林美景一個半小時後離開,對於一般消費者來講是可以接受的,對於原住民來講也是另外一個更快速的現金流注入地方經濟之中。
然而,相較於世界幾個大的咖啡出口國,台灣咖啡的兩個最大困境之一:產量與種植面積受限(另外一個為市場行銷仍弱),都讓台灣咖啡本身的生意難做,咖啡農(不管是漢人還是原住民)雖然對於自己的產品有信心,但在市場對其高價位接受度低、生產成本又無法壓下的內憂外患下,原住民咖啡農的生活能否真的因為種植咖啡而得到改善?這是值得追蹤的問題。
再者,咖啡雖然是經濟作物,但真的是「高經濟價值作物」嗎?咖啡一種植下去就要三年才能採收,而在採收之前還得面臨植物病蟲害與天災等的挑戰,原住民咖啡農民在相對經濟弱勢的狀況下,真的能從中得到足夠的利潤來讓自己的咖啡事業持續下去嗎?
另外,我也想知道到底咖啡產業的進入對於原住民社會的經濟又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黃應貴先生所說的新自由主義經濟轉型下強調自我努力的人觀精神特徵是否也在排灣族咖啡農裡出現?
而咖啡樹取代檳榔樹這一點,若大家看過《上癮五百年》這類討論人類刺激性植物食用歷史的書籍,大致上應該可以想到咖啡取代檳榔在歷史意義上頗為有趣。檳榔作為台灣底層勞動人口依賴的刺激性食物植物果實,其種植面積的擴張其實也是伴隨著台灣整體工業化而發展。但是,當台灣產業結構轉型,服務業勞工比例逐年增加,對於刺激性植物果實的需求也跟著轉變(當然還有國民衛生教育的影響)。咖啡樹的種植取代檳榔樹,所反映的不僅是市場的變化,而是這市場本身背後台灣整體社會的轉變,新的社會型態需要新的刺激性植物產品來滿足社會與市場上新的需求...
亂想想了一堆,果然是失控的人類學家....
竹山山上原本種檳榔的農民,開始漸漸的改成種咖啡,檳榔樹慢慢的會有其他樹種取代,其實,農民並非是為了土石流去種檳榔,最重要的是為了生計,當大家批評山區檳榔樹破壞景觀以及水土生態議題時,或許,可以試著再更深入的探討我們是否可以思考出讓農民種植更能溫飽的作物,才不會流於形式的意見。
看著眼前山上的檳榔農夫轉成咖啡農夫,聽到她女兒要幫忙架設網站而高興期待的心情,台灣的民間社會,有多美好。
竹山 小鎮 心得 在 小鎮文創股份有限公司- 《參訪心得》... - Facebook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時間過得快,我們即將離開這個充滿人情味的竹山小鎮, 巷子的捲仔粿、廟口的肉圓、番薯包、竹筒飯,竹山道地的美食,彷彿還留在嘴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