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認為怎樣叫做愛孩子?】 #恰到好處的母愛
好好又生病了,今天不上課跟我待在家裡🥲
看著懶洋洋沒精神容易哭鬧的好好,我想起以前寫過的這篇文章,跟你們分享❤️
春聯是破喉嚨屏東小花園送我的,好感動喔!
當媽最大的心願便是 #孩子好好的 ✨
這幾天算是我第一次抱好好時,心底不是愉悅的,反倒出現了受夠了還要抱多久的情緒,面對哭不停的孩子我比他更想哭。
請放下世俗的眼光,想想你是為孩子好還是在意社會觀感。需要抱好抱滿不讓孩子哭才能親密依附嗎?這點我是反對的。
📍我說不一致的態度才是不安全感的主因!
🔸倒是母親是一場馬拉松~保持能接受的「配速」方能長久。
每位媽咪難免有過這個想法:「自從做了媽媽,就忘了自己是誰」除了身份上的改變,內心不得不轉變,生活也和以往大不相同了,更可怕的是「母親」在孩子年紀小時是全年無休,24小時待命。
弗洛伊德說「 #童年的經驗影響人的一生」而每個人的經驗最初來自自己的母親。
我認為要有快樂媽咪才有快樂寶寶,在孩子出生後我們也該能有除了「母親」以外的身份。
你可以試著回想小時候,就算母親照顧你無微不至,卻整天皺著眉頭不開心,在小小的你心裡一定也不好受。
私以為,恰到好處的母愛是 #母親幸福的模樣。
在愛孩子之前先愛自己,孩子才能快樂的接受你的愛。
📍唯有你開心,才能渲染這個家開心。
做了母親,不必將自己跟孩子完全綁在一起,過度的愛,只會讓彼此有一種窒息的感覺。
🌟要懂得放手,得體的退出。
許多人窮盡身心陪伴孩子,抱好抱滿不離手,儘可能順從孩子害怕被討厭~到最後身心俱疲,家庭氣氛不佳,對孩子沒有耐心甚至說出傷人的話。
💡這樣就叫做愛孩子嗎?我們認為好的不一定是孩子需要的,也不是只有哪一種教養方式才是正確答案。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只要是你做的開心,家庭和樂,不親情勒索就是最適合你家的方法。
💡有人告訴我~再抱也沒幾年了,為什麽要讓生病的孩子獨立入睡呢?
自行入睡習慣的孩子叫他抱睡他才睡不穩呢,他哭鬧並不是需要抱睡,而是對新環境陌生身體不適,只要待在身邊告訴他沒事沒事媽咪都在喔~
#不抱不等於不理會孩子
我認為抱跟獨立是兩回事,加上我家是自行入睡,沒有習慣哄睡,都是在清醒時給予,不去影響孩子睡眠。
📍也許以「擁抱的總時數」會比較少,但我相信質量不會輸甚至更好~光我清醒時給的擁抱~就慷慨到亮亮會說抱夠了要去玩😂
我認為抱多少不是重點,你每次的擁抱是否真心孩子一定感受的到!
🔸親愛的好亮,我享受你的喜怒哀樂,無論是天使或惡魔的模樣我都覺得可,愛。
#孩子最不可愛的時候最需要愛
#照顧者最大的責任是幫助孩子獨立
#觀察孩子瞭解孩子追隨孩子
#蒙特梭利
#好亮育兒日誌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4萬的網紅啟點文化,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線上課程】《理財心裡學》~擺脫家庭影響,從心培養富體質 課程連結:https://pse.is/EPBWE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HgrDK7pqR-0 【人際維基】桌遊工作坊~帶給你更多新鮮的玩法與樂趣~2020.01.18(六) 打造專屬於「你」的遊戲! 課程資訊...
童年的經驗影響人的一生 在 大V生活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慚悔-對亮亮發脾氣了】#聊恰到好處的母愛
這陣子也許是長輩在身邊的關係,亮亮長睡前特歡,關燈後這邊癢那邊熱,一下要廁所一下要求蓋被,搞到九點都還沒躺平。
尖叫加上爆哭大量磨損我的耐心,就在拔河三十分鐘後(離開又回來)最後一次大哭尖叫時我也跟著掉下眼淚,跟他說我受夠了,明明離開前跟你確認過事情都做好了,卻在關門不到三分鐘又大哭喊我。
亮亮看到我哭嚇到了,停下哭聲問我為什麼哭..
「你喜歡看媽咪哭嗎?」
『不喜歡』
「你覺得媽咪為什麼哭哭了?」
『不知道』『因為亮亮讓媽咪太困擾了』
「對啊,你哭哭沒有關係,但是你要讓我知道你為什麼傷心,如果你不說只有一直哭,媽咪猜不到就會很困擾,不知道怎麼幫忙你」
『亮亮不知道自己為什麼哭哭,媽咪不要哭哭了,一起不要哭哭了吧』
莫名奇妙的結束這場鬧劇,我認為最近歡歡的問題在於婆婆受不了孩子哭,以往約定好離開房門就不回去不停打破規矩。
亮亮可能還捨不得睡覺才找各種原因哭鬧,這點真的很頭痛啊~
有人後援很好,但教養被影響很阿雜,真心佩服與長輩同住又能堅持住教養的媽咪。
🔸圖文不符的亮亮,很多人問我怎麼讓孩子愛書?我覺得生活中常有書,良好的共讀氣氛,讓孩子因為書有自信是很棒的方式!
像是,你可以帶著孩子共讀完動物主題後帶他去動物園,問他書上提過的問題,能成功回答出來會笑的超開心哦❤️
📍 kidsread 快閃中:https://pse.is/PRGYZ
破喉嚨下次活動要去新竹動物園啦,巧遇我歡迎打招呼,破喉嚨加入方式在大V福利社,趕快來看看。
📍餐椅與水杯我都大力推薦,在意餐桌規矩與不鏽鋼保溫瓶的來入手,下次要半年後了啊:
http://bigv.com.tw/apramoflippa/
來個舊文重貼吧【恰到好處的母愛】
💡你認為怎樣叫做愛孩子?
這幾天算是我第一次抱好好時,心底不是愉悅的,反倒出現了受夠了還要抱多久的情緒,面對哭不停的孩子我比他更想哭。
請放下世俗的眼光,想想你是為孩子好還是在意社會觀感。需要抱好抱滿不讓孩子哭才能親密依附嗎?這點我是反對的。
📍我說不一致的態度才是不安全感的主因!
🔸倒是母親是一場馬拉松~保持能接受的「配速」方能長久。
私以為,恰到好處的母愛是 #母親幸福的模樣。
在愛孩子之前先愛自己,孩子才能快樂的接受你的愛。
📍唯有你開心,才能渲染這個家開心。
做了母親,不必將自己跟孩子完全綁在一起,過度的愛,只會讓彼此有一種窒息的感覺。
🌟要懂得放手,得體的退出。
許多人窮盡身心陪伴孩子,抱好抱滿不離手,儘可能順從孩子害怕被討厭~到最後身心俱疲,家庭氣氛不佳,對孩子沒有耐心甚至說出傷人的話。
💡這樣就叫做愛孩子嗎?我們認為好的不一定是孩子需要的,也不是只有哪一種教養方式才是正確答案。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只要是你做的開心,家庭和樂,不親情勒索就是最適合你家的方法。
💡有人告訴我~再抱也沒幾年了,為什麽要讓生病的孩子獨立入睡呢?
自行入睡習慣的孩子叫他抱睡他才睡不穩呢,他哭鬧並不是需要抱睡,而是對新環境陌生身體不適,只要待在身邊告訴他沒事沒事媽咪都在喔~
#不抱不等於不理會孩子
我認為抱跟獨立是兩回事,加上我家是自行入睡,沒有習慣哄睡,都是在清醒時給予,不去影響孩子睡眠。
📍也許以「擁抱的總時數」會比較少,但我相信質量不會輸甚至更好~光我清醒時給的擁抱~就慷慨到亮亮會說抱夠了要去玩😂
我認為抱多少不是重點,你每次的擁抱是否真心孩子一定感受的到!
🔸親愛的好亮,我享受你的喜怒哀樂,無論是天使或惡魔的模樣我都覺得可,愛。
#孩子最不可愛的時候最需要愛
⬇️以前寫過看舊文吧⬇️
【恰到好處的母愛】每次收到你們私訊都很開心!尤其是看著寶寶狀況有進步,你開始能夠享受育兒樂趣~這是我分享亮亮生活的初衷。
每位媽咪難免有過這個想法:「自從做了媽媽,就忘了自己是誰」除了身份上的改變,內心不得不轉變,生活也和以往大不相同了,更可怕的是「母親」在孩子年紀小時是全年無休,24小時待命。
弗洛伊德說「童年的經驗影響人的一生」而每個人的經驗最初來自自己的母親。
我認為要有快樂媽咪才有快樂寶寶,在孩子出生後我們也該能有除了「母親」以外的身份。
你可以試著回想小時候,就算母親照顧你無微不至,卻整天皺著眉頭不開心,在小小的你心裡一定也不好受。
🌟私以為,恰到好處的母愛是母親幸福的模樣。
在愛孩子之前先愛自己,這樣孩子才能快樂的接受你的愛。唯有你開心,才能渲染這個家開心。
📍蒙特梭利說過:成人雖然非常熱愛兒童,但在他的內心仍然會產生一種強有力的防禦本能,總擔心自己的安寧生活和財產被弄髒或打碎、被下一代破壞,所以會不自覺地阻攔兒童的活動,責罰孩子的糾纏或者過錯,這種防禦本能是一種缺乏理性和貪婪感的結合。
🌟所以,我們常常責備孩子,並非孩子的錯誤,僅僅是孩子激怒了我們而已。
#態度不一致的大忌👉讓情緒牽著走
做了母親,不必將自己跟孩子完全綁在一起,過度的愛,只會讓彼此有一種窒息的感覺,要懂得放手,得體的退出。
尤其亮亮這個年紀(2y)是許多孩子在面臨分房睡和入學的時刻,很多母親會捨不得,看到孩子哭鬧,立馬心軟了甚至比孩子還要先落淚,緊緊抱著孩子不撒手,反而讓孩子不知所措。
兩歲,是孩子邁向獨立的一大步,父母應該有意識的替孩子創造適當的空間與時間,你準備好了嗎?
#照顧者最大的責任是幫助孩子獨立
#觀察孩子瞭解孩子追隨孩子
#蒙特梭利
#好亮育兒日誌
童年的經驗影響人的一生 在 大V生活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趁好好睡覺來聊聊💡你認為怎樣叫做愛孩子?
這幾天算是我第一次抱好好時,心底不是愉悅的,反倒出現了受夠了還要抱多久的情緒,面對哭不停的孩子我比他更想哭。
請放下世俗的眼光,想想你是為孩子好還是在意社會觀感。需要抱好抱滿不讓孩子哭才能親密依附嗎?這點我是反對的。
📍我說不一致的態度才是不安全感的主因!
🔸倒是母親是一場馬拉松~保持能接受的「配速」方能長久。
私以為,恰到好處的母愛是 #母親幸福的模樣。
在愛孩子之前先愛自己,孩子才能快樂的接受你的愛。
📍唯有你開心,才能渲染這個家開心。
做了母親,不必將自己跟孩子完全綁在一起,過度的愛,只會讓彼此有一種窒息的感覺。
🌟要懂得放手,得體的退出。
許多人窮盡身心陪伴孩子,抱好抱滿不離手,儘可能順從孩子害怕被討厭~到最後身心俱疲,家庭氣氛不佳,對孩子沒有耐心甚至說出傷人的話。
💡這樣就叫做愛孩子嗎?我們認為好的不一定是孩子需要的,也不是只有哪一種教養方式才是正確答案。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只要是你做的開心,家庭和樂,不親情勒索就是最適合你家的方法。
💡有人告訴我~再抱也沒幾年了,為什麽要讓生病的孩子獨立入睡呢?
自行入睡習慣的孩子叫他抱睡他才睡不穩呢,他哭鬧並不是需要抱睡,而是對新環境陌生身體不適,只要待在身邊告訴他沒事沒事媽咪都在喔~
#不抱不等於不理會孩子
我認為抱跟獨立是兩回事,加上我家是自行入睡,沒有習慣哄睡,都是在清醒時給予,不去影響孩子睡眠。
📍也許以「擁抱的總時數」會比較少,但我相信質量不會輸甚至更好~光我清醒時給的擁抱~就慷慨到亮亮會說抱夠了要去玩😂
我認為抱多少不是重點,你每次的擁抱是否真心孩子一定感受的到!
🔸親愛的好亮,我享受你的喜怒哀樂,無論是天使或惡魔的模樣我都覺得可,愛。
#孩子最不可愛的時候最需要愛
⬇️以前寫過看舊文吧⬇️
【恰到好處的母愛】每次收到你們私訊都很開心!尤其是看著寶寶狀況有進步,你開始能夠享受育兒樂趣~這是我分享亮亮生活的初衷。
每位媽咪難免有過這個想法:「自從做了媽媽,就忘了自己是誰」除了身份上的改變,內心不得不轉變,生活也和以往大不相同了,更可怕的是「母親」在孩子年紀小時是全年無休,24小時待命。
弗洛伊德說「童年的經驗影響人的一生」而每個人的經驗最初來自自己的母親。
我認為要有快樂媽咪才有快樂寶寶,在孩子出生後我們也該能有除了「母親」以外的身份。
你可以試著回想小時候,就算母親照顧你無微不至,卻整天皺著眉頭不開心,在小小的你心裡一定也不好受。
🌟私以為,恰到好處的母愛是母親幸福的模樣。
在愛孩子之前先愛自己,這樣孩子才能快樂的接受你的愛。唯有你開心,才能渲染這個家開心。
📍蒙特梭利說過:成人雖然非常熱愛兒童,但在他的內心仍然會產生一種強有力的防禦本能,總擔心自己的安寧生活和財產被弄髒或打碎、被下一代破壞,所以會不自覺地阻攔兒童的活動,責罰孩子的糾纏或者過錯,這種防禦本能是一種缺乏理性和貪婪感的結合。
🌟所以,我們常常責備孩子,並非孩子的錯誤,僅僅是孩子激怒了我們而已。
#態度不一致的大忌👉讓情緒牽著走
做了母親,不必將自己跟孩子完全綁在一起,過度的愛,只會讓彼此有一種窒息的感覺,要懂得放手,得體的退出。
尤其亮亮這個年紀(2y)是許多孩子在面臨分房睡和入學的時刻,很多母親會捨不得,看到孩子哭鬧,立馬心軟了甚至比孩子還要先落淚,緊緊抱著孩子不撒手,反而讓孩子不知所措。
兩歲,是孩子邁向獨立的一大步,父母應該有意識的替孩子創造適當的空間與時間,你準備好了嗎?
#照顧者最大的責任是幫助孩子獨立
#觀察孩子瞭解孩子追隨孩子
#蒙特梭利
#好亮育兒日誌
童年的經驗影響人的一生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線上課程】《理財心裡學》~擺脫家庭影響,從心培養富體質
課程連結:https://pse.is/EPBWE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HgrDK7pqR-0
【人際維基】桌遊工作坊~帶給你更多新鮮的玩法與樂趣~2020.01.18(六)
打造專屬於「你」的遊戲!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4213
[ 2020/4/18 開課!]【寫作小學堂】~寫出專屬風格,找回文字悸動~第五期
打造一盞自己的聚光燈,建立起專屬於你的品牌印象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655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s://pse.is/NE3QN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GXZWM
【線上課程】《過好人生學》~除了熱情,你更需要知道的事
讓你建立迎向未來的思維與能力!
課程連結:https://pse.is/H8JXH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EHOn0UxMys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ros.is/KQZZH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歡迎加入「啟點文化Line@」:https://line.me/R/ti/p/%40teb0498p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父母親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原生家庭對於一個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而且根深蒂固的。
我們每一個人的性格特點、處事方式、價值觀、心態,還有愛人跟被愛的能力,都會深深的打著原生家庭的烙印。
小時候呢,我們就像一台照相機,把我們接觸到大人們的各種資訊拍攝下來;等到長大之後呢,我們又像是一台錄放影機,在一定的外界刺激的前提底下,又會把那些我們錄下來,這些大人的表現給放映出來。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這就是原生家庭給一個人的影響,那麼到底什麼是「原生家庭」呢?
「原生家庭」喔,指的是每個人出生、成長的家庭環境,一般呢,是由我們的父母親、兄弟姐妹組成的。通常呢我們的父母親,對每個人的影響是最大、也最長久,
有很多心理學的理論像精神分析啊、心理動力啊;甚至於,最近幾年很流行的阿德勒學派。
都已經證明我們早期的生活經歷,特別是原生家庭對於一個人的特質跟習慣,有非常重要的影響,甚至於會決定這一個人一生的幸福。
在我的實務工作裡喔,我常常會聽到學生跟我說,小時候呢,一想到錢或者是一碰觸到跟錢有關係的事情,在印象中都離不開爭吵。
父母親的吵鬧聲,永遠離不開「錢」的這個核心。錢喔,永遠不夠用!
他們的父母親,幾乎都是那些不懂得怎麼樣賺錢,只知道怎麼樣拼命省錢的人;只要錢進了口袋就不願意拿出來。
到後來呢,就算生活條件變好,這個習慣一樣沒有變,對於錢是很沒有安全感的。所有存錢的目的都是為了不可預期的意外。
像是突然失業啊、突然生病啊,而不是把錢當成是一個資源,用來改變自己的生活,去實踐自己的計劃、去投資自己的未來,讓自己能夠更有價值。
也因為他們心裡的出發點關於「存錢」,都是為了要應付那些不可預期的風險;所以呢,他們的主觀情緒都一直活在恐懼裡面,不管有沒有錢都是害怕的。
這樣的狀況,也影響了我的學生跟錢的關係。通常呢,要不就是太過謹小慎微;再不然就是把錢棄之如敝屣,沒有辦法用很理智客觀的角度,去看待錢對於一個人的意義,去做出相對合理的分配跟決策。
所以那些窮過的人哦,大多都很在意手裡面的錢,心中喔一直保持著一種無邊無際的憂患意識,永遠沒有停止的一天。
在這種環境底下長大的人,對於物質跟愛,都是充滿著匱乏感。他們一生喔,都在拼命的追求錢,一直想要擺脫貧困帶來的自卑。
但是如果他沒有先深刻的搞懂,自己跟錢的關係,重新培養富有的體質;到最終喔,錢不管他有沒有,不管他是得到還是失去,他都不會快樂,也沒有辦法得到平靜。
然而今天談到「原生家庭」,我們在原生家庭裡都曾經是個孩子,不管你的原生家庭是富有的還是貧窮的,我們來思考一下喔,那些貧窮的孩子,跟富有的孩子,他們的差別真的只是錢而已嗎?
其實喔,物質上面的貧富差距,在現在的時代裡,已經不太能影響我們的生活質量;因為呢,我們現在處在的時代,已經幾乎不太可能餓死了!
但是呢,那些富有的人,他們用金錢和權利能夠換得的資源,這才是富人跟窮人在原生家庭裡,為他們的孩子所塑造出最不可避免的差距。
其實啊,比具體的貧窮更可怕的是,在我們的原生家庭裡,所帶來的「窮人思維」。
窮人思維喔,有一個很大的特色,就是呢,投資理財的意識並不強,更多的時候,是想辦法用錢來解決當下的生活問題。
像是下個月的房租啊、學費啊,要付油錢啊、交通費啊;以至於喔,他們沒有辦法去規劃自己一兩年之後的事情。
他們對於長期的自我投資也沒有興趣,他們太習慣去看待當下的收益跟損失;以至於在他們的心中,對於「長期」的概念是模糊的。
所以呢,這裡所說的投資,並不是把錢拿去買股票啊,或者是去賭一把啊;這裡的投資,是我們努力的去滿足現實的需求之後,願意額外的存錢。
而把這些錢花在自我的教育、自我的學習、投資自己,讓自己有更多賺錢的機會,或者是有更多的具體價值。
所以呢,窮人思維的狀態,最大的問題就在於,他們很習慣有多少就花多少。這樣子會讓他們一直處在那種剛剛好,甚至於是沒有錢的邊緣。
這也是今年的諾貝爾獎經濟學的兩位得主,他們所提出的「貧窮的本質」。
貧窮的本質,最關鍵的不是窮人他們懶惰、不努力,而是他們努力的方向,常常是讓他們越來越窮的主要原因。
聽到這裡啊,如果你要翻轉貧窮,或者是去除自己心中的窮人思維;你需要的不只是學會投資理財的工具跟技巧,更重要的是從思維的根本去改變,看見自己的原生家庭,對於自己有什麼影響?
在我們近期推出的【理財心裡學】這門課當中,嘉玲老師呢,就會結合他多年的諮商工作經驗,還有他從大學以來培養的財務基礎,來幫助你看清原生家庭給自己的影響。
進而重新設定自己的內在信念、內在語言,讓你有意識的,去割捨掉那些會讓你在感受上匱乏的金錢觀。
也就是讓你割捨掉「窮人的思維」,從你的心去培養「富人的體質」,做好變有錢的準備!
透過這一門課的學習跟實踐,我相信錢這件事情,會成為你重要的基礎跟靠山,而不再會是你的負擔。
然而無論你會不會參與這門課,我都希望你在自己的生命裡找一個機會,好好的看待原生家庭,帶給你的影響。
我們每個人活到現在都有自己的源頭,其實你只有真正的看懂自己的源頭;你才會知道自己在哪裡,並且往哪裡去,才會是你想要的,而且有意義的!
人生啊,不是在忍受就是在享受。希望透過我們跟你的分享、透過學習,你可以享受自己的人生。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帶給你一些啟發與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訂閱我們的頻道,並且分享給你的朋友們;然而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
如同今天所提到的【理財心裡學】的課程,我們在每一段影片的說明裡,都有相關的連結,我很期待你的加入。
更期待知道你在這一門課的學習跟成長,今天的內容就跟你分享到這裡了,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AFTTNluvTjg/hqdefault.jpg)
童年的經驗影響人的一生 在 肆一Fourone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我覺得自己的心裡破了一個洞!】你可能是兒童時期在情感上受過了傷
如果我們把童年當成一棟房子的地基,那麼成年就是這棟房子。 要用有缺陷的地基來打造一棟房子當然有可能,而且它的外觀看起來可能和擁有良好地基的房子一模一樣。不過如果地基有缺損、蓋得歪七扭八或是不夠堅固,它就沒有辦法為房子提供足夠的力量和安全,─只要一陣強風吹過房子就會崩塌。
那些童年情感受到忽視的成年人在外觀上可能看起來很正常,但是他們對於自己地基裡頭的結構缺陷卻常常渾然不覺,對於童年對自己的一生有什麼影響也沒有概念。
當然,每個人的成長經驗都不一樣,但在童年情感忽視這種狀況下被扶養長大的成人身上,卻會發現有10種特徵一再出現,你也不妨檢驗看看自己是否也有這樣的狀況。
--------------------------------------------------------------------------------
本內容出⾃自:
童年情感忽視:
為何我們總是渴望親密,卻又難以承受?
鍾妮斯・韋伯 著,橡實文化
本影片內容非完整書籍內容,如果你對這個題目有興趣的話,歡迎去找書籍來閱讀,收穫會更多,用行動支持出版。
--------------------------------------------------------------------------------
【歡迎追蹤訂閱】
▶肆⼀IG→ http://instagram.com/fourone4141
▶肆⼀FB粉絲頁→ https://www.facebook.com/fourone4141/
--------------------------------------------------------------------------------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bDTlZd9abtk/hqdefault.jpg?sqp=-oaymwEZCNACELwBSFXyq4qpAwsIARUAAIhCGAFwAQ==&rs=AOn4CLDayZbOIw6ZIMXHJeD0skqxIafZUQ)
童年的經驗影響人的一生 在 Esther Lee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否極必泰來 情愛繫一生 ~ [相聚一刻] ep36
系列:Women Power 11
嘉賓:Ada Kwok
主持:Esther Lee
入會:www.togetherradio.net
查詢:WhatsApp Apple@+852 6998 3791
監製:Yat Chan
製作:花冧電台欲收看所有節目,可成為免費或正式會員繼續收看。
www.togetherradio.net
內容:
到底一個人的童年能夠影響一個人多深?多遠?今集的被訪嘉賓Ada Kwok,看她一身雍容華貴,曾經擁有二千多呎的中型豪華裝修美容院,在行內享受著自己一手創造的成就、美譽,看著她身處自己的小天地工作,自得其樂,三十年的經驗,她可配稱”鬼斧神工”。只是,她的孤傲、冷漠,掩蓋不了她一身的風霜。她有一個非常不一樣的故事,Esther第一次聽的時候,已不感落淚,這人是怎樣熬過來的?我一定要訪問她。
Ada擁有非常不一樣的童年,除了捱打捱罵,還要幫忙賺錢,而所做的是沒有人會想做的、最低下的工作;幼年家裡窮得一窮二白,母親目不識丁又重男輕女,困難的生活,令媽媽對子女也非常嚴苛,加上早年喪父,父親又是癮君子,受盡鄰人白眼… 童年就是如此經過。
Ada”曾經”對母親恨之入骨,對父親卻只有懷念,對兒子亦不瞭解,對人生一笑置之,只是鐘情工作和開始去貢獻。然後,一個機會,一個轉念,Ada對母親整個看法改變了,她看通了人間的種種恩怨情仇,只有感恩才能化解。然後,在她相戀近三十載後,她決定為她的他披嫁衣,盡入另一階段。然後,她發現,她的一生原來被母親的愛重重包圍,只是,愛並不是常常用我們期望的形式出現。
Ada Kwok,但願上天給你人間最大、最深的祝福!起碼,你有我的祝福。
Ada Kwok: http://www.ononbeauty.com
卡片:http://farumradio.com/wp-content/uploads/2014/03/1980688_10152272467267490_1769787694_n.jpg
Esther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pages/Esther-Lee/701903036523371?sk=info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kJQjD9sXezE/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