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編小教室
#交稿
#你的排版不是我的排版
前幾天發了幾篇抱怨WORD排版的哏圖,本編發現還是有些人看不懂我在說什麼,像是「作者自己又沒有排版軟體」、「InDesign很貴」、「不用WORD交稿是要用什麼交?圖片怎麼放?」這類的……
#你本來就不用自己排版好嗎
剛好本編今天脫離WORD地獄,昨天也有寫了一點東西說明,今天這篇文章就來詳細講講。
先說結論,作者可不可以用WORD「交稿」呢?答案是:可以。但編輯遇到最討厭又麻煩的狀況是:作者交稿的時候「#直接用WORD把版面排成自己想要的樣子」,而且有些作者可能還硬要編輯跟美編「#完全照他的做」。
本編必須說,除非有 #特殊需求,或者真的是 #用WORD示意也差不多的狀況,要不然,#不聽編輯說明用WORD逕自排版要求發印,或 #要編輯美編完全照WORD做,這是一種非常沒社會常識又不尊重專業的行為。(7/25更新)
所謂的 #交稿,就是作者提交已完成的「#作品內容」,主要包含「#文字」和「#圖片」兩種資料。
這個階段,作者只要讓自己的文章呈現 #清楚的架構段落 即可。也就是每一篇文章的篇名、標題,以及當中的每個單元,要讓編輯可以判斷處理。(其實有時不標也可以,因為編輯多半可以看懂,除非一團糟)
文中若有特殊的需求或規範,比如引文、與正文不同的特別內容,需要套用指定字體或另外設計處理,可以使用WORD的套字色、底色螢光、字級加大縮小、換字體(但 #不建議使用非一般電腦普遍內建的字體)等基本功能跟編輯溝通確認。
上面的說法,並沒有一定要這麼做,也不是每個人交稿都要這樣,端看內容的結構複雜程度而定。只要作者、編輯雙方可以看懂溝通就好。
至於有人問圖片的問題,我習慣請作者先將圖片按照章節編號(例如第一章第一張圖,編為1-1),然後在希望放置這張圖的段落或關鍵字附近,標上「1-1」,這樣編輯就知道圖片大概位置了。
在WORD中插入圖片示意,只是讓檔案虛胖、圖文繞得更複雜、跑版更嚴重而已。如果真的非要插入圖片對照不可,或可放一張縮小但可辨識的參考圖,不過那也只是定位、對照方便,絕不會是圖片最終的位置跟狀態。
重點是,插入WORD之後的圖片會被壓縮破壞,即使重新轉存出來,也無法達到印刷的最低解析需求。
所以請各位作者,拜託,麻煩,千萬 #不要叫編輯直接抓WORD裡面的圖片去排版,那是垃圾。作者自己處理寫稿蒐集圖片時,就要確定圖檔的來源和品質。圖片在WORD裡面可以拉大縮小,但如果圖片品質本身未達一定的尺寸或解析度,美編排版使用這張圖, #印出來看得清楚的尺寸 會很小,有時甚至完全不能使用。
這種時候,叫編輯美編直接放大處理,圖片就是直接馬賽克、破圖給你看,到時候不要抱怨印刷廠印壞,因為您給的圖就是這麼爛,怨不得人。
要注意的是,因為版面的設定跟圖文搭配的狀況不一定,排版過程中,圖片可能沒辦法精準落在指定的那個座標(指定在哪一句哪個字旁邊或後面……)。最多只能靠近該段落。
/////////////////
所謂的 #排版,是編輯會根據書籍規格和內容進行版面規劃,重新整理文章給美術編輯,並 #給予排版指示,也稱為 #落版。
一本書的閱讀版面的形成,是必須經過編輯的規劃、跟作者的溝通、美編的處理,在另外一套排版軟體 #InDesign 當中進行的,包括直排橫排、天地多寬、字級字距行距大小、圖片處理方式、擺放位置等版面細節。
也因為WORD無法作到上述這些排版的細部設定(或大部分人無法精熟到超級專業的程度),而且在溝通、改稿、傳檔過程中,非常容易出狀況。所以,儘管大家很常使用WORD去處理文書內容,但專業的出版並不會選擇WORD作為排版工具(即使他確實有自己的版面功能)。
簡單說,#不是WORD怎樣做就怎樣印。如果是簡單的版面,作者確實可以用WORD示意給編輯看,但到最後我們都會 #重新編排,請美編使用InDesign根據編輯設定去安排圖文內容的位置,以及字級、字距、行距、字體、版面天地留白等等。
聰明的您也應該發現了,您交來的稿子終究是要被編輯重新處理的,所以您在WORD上做得再辛苦也是浪費生命。如果編輯做到一半您來個幾篇或超過半本全部抽換,那等於編輯的落版指令全部都要重來,是浪費編輯生命。我們不要這樣互相傷害好嗎?
總而言之,排版就是門專業,需要專業排版處理的功能,InDesign可以做得更好,WORD拿來寫文字報告就好了。
各位作者請好好完成內容,交出最原始的文字跟圖片資料,版面我們可以一起討論。如果不想討論的話,真的建議自己排一排去影印店輸出就好。
出版這件事,從企劃開始就是商業行為,必須互相理解合作才能做得下去。
/////////////////
ps.有人說WORD也可以拿來做論文或同人誌的編排印刷,這我同意。但這還是牽涉到作品內容多寡,以及你是要給影印店用 #數位輸出,還是經過製版再給印刷廠上印刷機印,這是完全不同的印刷需求。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萬的網紅呂聰賢,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章節編號 在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Green Citizens' Action Alliance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正當全球注視的福島核電廠把放射性核種排進海洋和大氣層之際,愛麗斯.史都華醫生(Dr. Alice Stewart)就輻射風險提出的警告,及李查.多爾爵士(Sir Richard Doll)的「請放心」(reassurance)立場,再次展現了新的意義。
多爾和史都華二人都是流行病學的先驅學者,二人在低劑量輻射曝照影響的問題上,卻一直相持不下。當史都華公布她的研究,發現只要曝照的輻射劑量達到「已知安全標準」的一個很低的比例,便足以殺死一名兒童的時候,她的聲譽跌入了谷底;可是對史都華觀點批評得最猛烈的人—多爾,卻受封為爵士,且被讚譽為「世界上最傑出的流行病學者」。
多爾死後被揭發,他一再辯護、聲稱無致癌風險的化學品產業,原來一直向他提供大筆資助以後,他的聲譽絲毫不損。輻射科學慢慢轉向史都華的理論方向,1990年代中不同的國際委員會均開始承認,輻射根本沒有安全劑量門檻;同時,切爾諾貝爾核災的最新證據,也證明了她的警告是有效的。
深入檢視多爾的聲譽如何被建立,史都華的聲譽又如何被摧毀,可讓我們更清楚了解,學術地位、職權與個人形象的權力操作,如何形塑科學「知識」與社會政策。
【李查.多爾與愛麗斯.史都華︰聲譽與科學「真相」的形成】
文:基爾.格林
翻譯︰反核之眾、Ada Chou
原刊《生物與醫學觀點》第54卷4期(2011年秋)︰頁504-31
[章節按作者原文分定,章節編號則為譯者後加;是次翻譯已徵得作者同意,特此誌謝]
Richard Doll and Alice Stewart: Reputation and the Shaping of Scientific “Truth”
by Gayle Greene
Perspectives in Biology and Medicine, volume 54, number 4 (autumn 2011): 504–31
【全文 PDF 版】 goo.gl/KBjgjd
【英文原文】 goo.gl/HlMmTb
【獨立媒體連結】http://www.inmediahk.net/node/1046406
章節編號 在 呂聰賢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章節編號 在 呂聰賢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呂聰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