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草國際新聞 中國振華數據情蒐全球240萬人 臺灣政要、名人、罪犯都入列!
你在網路上的一舉一動,都可能成為中國情蒐的材料!中國振華公司情蒐全球 240 萬人,建立起龐大資料庫,多國政要、名人、罪犯都在其中,引起全球關注,擔憂可能是中國情報收集的一部分。臺灣部份則有前總統 #馬英九、外交部長 #吳釗燮、民進黨秘書長 #洪耀福、立委林昶佐之妻 #Doris 、藝人吳克群甚至是小燈泡案兇手王景玉等多人入列,範圍包括政治人物、高階公務員、軍方人物、產業界人士、名人及罪犯。
該消息是自臺灣時間上週一(14)由澳洲媒體《ABC》與《澳洲商業評論》首先揭露,隨後印度《印度快報》、英國《每日電訊報》、日本《讀賣新聞》、美國《華盛頓郵報》、加拿大《環球郵報》等媒體紛紛發表本國人士遭情蒐的情況。《自由亞洲電台》在 9 月 15 日揭露解密資料庫中有至少 2,900 名臺灣人,並公佈一部分解密名單。《蘋果新聞網》則在週日(20)解密其中 1480 位臺籍名單。
#資料規模有多大
媒體報導指出,在已被外界破解的25萬名單中,已知至少有 5 萬 1,000 名美國人、4 萬名英國人、3 萬 5,000 名澳洲人、 5,000 名加拿大人與 558 名日本人在內,但絕大多數都是普通平民、或是與「關鍵人物」有過接觸的周邊親友。目前仍不確定其他數百萬人的資料細節,對該公司取得數據的途徑與監控邏輯也不清楚。
這個龐大的資料庫是由中國「深圳 #振華數據 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所建置。該公司將其命名為「#海外核心信息庫」(#OKIDB: Oversea Key Information Database)。根據 Wayback Machine 2019 年對該公司官方網站抓取的頁庫存檔,這個資料庫由四大子資料庫:人物庫、機構庫、資訊庫、關係庫所組成。
同樣在該公司 2019 年的網站中,出現了強調包括媒體機構重要人物的「媒體數據庫」、包括軍隊領袖、高級軍官的「軍事人物數據庫」,其他還有「智庫數據庫」以及「政治人物數據庫」。此外,該公司也提供客戶「全方位的境外數據採集解決方案」,其中包括「#暗網數據」。
#資料是怎麼收集的
根據多國媒體報導,資料庫涵蓋政治人物、高階公務員、軍方人物、產業界人士、學者、名人及罪犯。這些人被建置包括家庭地址、生日、電子信箱、婚姻狀況、照片、社群媒體帳號(Faceobok, Twitter, LinkedIn, T 等等)、法庭文件與犯罪紀錄的個人資料。澳洲《ABC》表示,其中還包括銀行紀錄、工作申請與心理分析資料,相信部份資料來自「暗網」。
《蘋果新聞網》的報導指出,該資料庫中使用了 Dow Jones 所開發的綜合型跨國新聞資料庫 Factiva 蒐集相關資訊。加拿大《環球郵報》則指出,該資料庫的設計與 Factiva 相近。
這批資料對人際關係著力頗深,在《蘋果新聞網》整理的名單中,甚至包含了某些人士的「前女友」。此外還有已過世的人物,其中最久遠者為1979年過世的前臺北市議員潘天祿(前國民黨立委潘維剛,現任東吳大學校長潘維大之父)。沃草編輯推斷,這可能是是針對新聞、個人關係或是法庭文件進一步分析、整理而另外建置的關係人物。
加拿大《環球郵報》則指出其所掌握的資料中,有3000多人被給予 1-3 的評級,其中「 1 」多半為具有直接影響力者,如市長、高階文官、公務員等;「 2 」則為這些人的親友;「 3 」則為罪犯,多數為經濟罪犯。在《蘋果新聞網》整理的罪犯名單中,也不少是屬於經濟犯罪。
《華盛頓郵報》則表示,該資料庫不乏直接自 Factiva、LexisNexis、LinkedIn 等美方資訊源直接複製貼上的內容,其中大部份社交媒體資訊,似乎都來自於可以公開存取的帳號。《華郵》引述了一名不具名的專家評估,認為其中可能有重要的資訊內容,但仍不足以作為軍事或情報蒐集上有用的資料。英國《每日電訊報》則指出大部分的學者資料,似乎來自對公開資訊的網路爬蟲。《環球郵報》則稱在 16, 000 份提及加拿大的資料做分析之後,發現很大一部份似乎直接取自 Crunchbase 一類的公開索引資料庫。
此外,《華盛頓郵報》與《每日電訊報》都指出,資料庫中有針對英、美軍方人物與軍艦活動的訊息整理。《每日電訊報》即指出英國國防參謀長 Nick Carter 等人名列其中,但多數為美國軍方人物。《華盛頓郵報》則指出,該資料庫對艾森豪號( USS Dwight Eisenhower)、尼米茲號( USS Nimitz)航母都有指定 ID ,收集分類相應的社群貼文與網站內容。《華郵》報導,美國前海軍作戰部長 John M. Richardson 、前代理海軍部長 Thomas Modly 也名列其中。在資料庫的軍官檔案上,還以中文粗略地註記其服役、培訓經驗。
#資料庫拿來做什麼
儘管部份資料可能來自暗網,但不少專家認為,振華的 OKIDB 資料大多來自公開訊息,也欠缺進一步的分析整理,欠缺進一步的利用價值。其資料雖然較劍橋分析所蒐集的精密,但數量卻比劍橋分析所所蒐集的上千萬份資料相去甚遠,一般認為,也無法用於資訊戰。
但專家們仍不排除這些資料有供作情報或軍事部門使用的可能性。這是因為中國向來積極收集各類公開資料。此外,中國在 2017 年通過了《國家情報法》,規定民間企業有協助國家蒐集情報的義務。此外,《華盛頓郵報》指出,該公司曾申請涉及抓取新聞和訊息,管理數據、處理視頻以及社交媒體操縱(manipulation)的專利。此外,該公司也在 2019 年 9 月註冊了「模擬社交媒體互動」的專利。
雖然沒有證據指明中國官方或軍方直接掌控振華數據,但該公司與中國官方、軍方確實有相當程度的連結。網站首頁上便放上「聚合全球數據 助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標語,也高調宣傳振華與多家與中國官方、公安、軍方關係密切的企業如拓爾思、華融、中譯語通有合作關係。甚至在公司的微信公眾號「 99 所」,還曾發表與中共官方立場接近的批評香港民主運動文章。這些因素,都令專家們對振華是否僅是進行一般的商用資訊蒐集表示懷疑。在印度,官方已經成立專家委員會調查此事。
在回覆《環球郵報》的實地採訪時,振華職員也不避諱地告知客戶包含中國政府與軍方。但在回應英國《衛報》的採訪時,該公司的孫姓主管卻否認與官方、軍方有所往來。
這份資料是由曾經在北京大學任教的美國學者鮑丁(Christopher Balding)與澳洲網路安全公司 Internet 2.0 創 辦人波特(Robert Potter)揭露。他們向數家新聞機構提供了一份部份基礎數據庫。鮑丁指出,他在 2019 年時收到告密者提供這份資料庫的資料。在與波特的 Internet 2.0 合作後,下載並重建了約10%的完整數據庫,估計約有 1TB 的文本。
鮑丁是財經與經濟政策教授,曾於在北京大學匯豐商學院任職9年,因發起抗議中國政府施壓審查國際研究期刊的跨國聯署遭到「人身威脅」,在2018年離開中國,轉往越南傅爾布萊特大學(FUV)任教。
澳洲《ABC》報導指出,振華宣稱他們在海外有20個資料收集節點,其中兩個確認在美國堪薩斯州與韓國首爾。《無聲的入侵:中國因素在澳洲》的作者 Clive Hamilton 向《ABC》表示,這幾乎可以肯定在澳洲有一個。一位五眼聯盟的情報官則稱呼這種情報收集方式為「馬賽克式的情報收集」,只有當資料被放到正確的位置上時才有意義。這與西方的情報收集方式並不相同。
Facebook 與 LinkIn 的發言人皆向《華爾街日報》表示,這樣的收集違反了公司政策。 Facebook 表示已經封鎖了振華公司並向其發信要求停止行為。 Twitter 則表示與振華公司之間沒有任何資料共享協議。
針對各國的質疑,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 16 日表示,他注意到振華公司已公開作出回應,表示有關報導與事實嚴重不符。有關公司已明確表示,「他們是一家私營企業,客戶是研究機構和商業團體,不收集數據,只做數據整合,有關數據都是互聯網上公開的數據。」
📰 臺灣蘋果系列報導 https://waa.tw/ZoT4ot
📰 澳洲ABC https://waa.tw/3TRyTi
📰 美國《華盛頓郵報》 https://waa.tw/THHqOz
📰 加拿大《環球郵報》 https://waa.tw/ND7i5a
📰 英國《每日電訊報》 https://waa.tw/USfAS9
📰 美國《自由亞洲電臺》 https://waa.tw/svIG1G
#中國滲透 #資安危機
🆖 「便當助理」不支薪專喬事、成中國滲透破口 公督盟:別讓立委名片成犯法通行證! https://waa.tw/M0LvqP
🆖 資訊戰專家沈伯洋:數位身分證規劃不周,台灣面對中國威脅「死更快!」 https://waa.tw/yA3yIg
🆖 紐西蘭媒體爆:在野黨領袖赴中參訪、盛讚中國,竟是中國間諜嫌疑人華裔議員楊健牽線 https://waa.tw/HWcpdb
------
#沃草需要你 #定期定額募集中
💪 每月 199 元,留下守護台灣的力量! https://waa.tw/fRm7DF
FB_watchout.tw|[email protected]|TW_watchoutTW|TG_WatchoutTW
立訊精密有限公司香港 在 龔成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龔成問答信箱】(Q13441-Q13460)
Q13441:
你好, 我買股票進行左半年,第一次6月時買788賺左五千後,7月買入內房股1755&1030,當時未識得睇大市,日日見住股票個價成日跌,心裡面都好驚,成日訓唔著!
有一日早上決定賣哂佢,10點賣完,11點反彈,原來8月15號當日係大市既反彈,我眼白白蝕左10萬又唔敢再買入,點知到10月呢兩隻股暴升左一倍,我好傷心,又好內疚。
我又經歷過買入1573,兩左升左一倍半我都無賣出,結果見住佢暴跌,心裡都好大打擊,我成日會諗返轉頭。
試問可以點樣舒緩呢種心裡障礙
同埋睇下啲咩書再增長投資知識
目前八成資金買左788,不過平均價1.8,目前都係跌到1.6左右,我無諗住放,見佢好有前景,同埋有護城河,放下年會有一定回報。
龔成老師:
你犯了嚴重的錯誤,就是「短炒、貼市、無經過仔細分析」。
好多散戶都會好似你咁樣炒法,買入股票後,好想佢快D升,然後把握機會在短期內賣出,炒差價,成日「睇住個市」,但我過往做左10年銀行、證券行,可以好大膽同你講,輸得最多的,正正是這一類人!
另外,全球投資最賺錢的人,巴菲特,明確表明短炒唔能夠賺錢,一定要長線投資先有得賺的。
我強烈建議你,睇大量書,要睇真正憑投資賺大錢人的書,例如巴菲特、彼德林區等。唔好再睇唔睇錢的人的分析!
你要以買企業的角度去分析,例如中國鐵塔(0788),這企業本質不差,但你要講得出,佢的生意如何?盈利如何?現時的市場如何?發展如何?估值如何?管理層如何?股本回報率如何?
如果你對企業一知半解就買,輸錢是遲早的事。同埋,你要義成長線投資的習慣,買入後,唔好再睇短期股價,唔好日日睇住個市,要分析企業長期發展。
另外,我地投資並不是博,你唔可以成日投資太大注,要建立一個「組合」,平衡風險。
------------------------------------------------
Q13442:
你好老師,我想為父母建立一些股票用作收息,假設50歲開始,60歲退休,應如何處理?
買平穩增長及收息股?
哪些股票適合?感謝
龔成老師︰
你父母隔離退休仲有10年時間,可以把握這段時間進行一些增值,但策略上要比較保守。
現在你可以把資金分2部份,一半投資平穏增值股,另一半投放在收息股。現時市況只在合理區,入貨時必需分注進行。
到你父母將近退休之年,再慢慢將平穏增值股轉為收息股,最終令收息股佔組合比重至100%,讓收息股為你父母創造穏定現金流就可以。
以下股票都適合你父母︰
平穏增值股︰盈富(2800)、港鐵(0066)、金沙(1928)、恆基(0012)、中銀香港(2388)、長建(1038)、粵海(0270)、領展(0823)
收息股︰港燈(2638)、深高速(0548)、香港電訊(6823)、工行(1398)、匯豐(0005)、置富(0778)、陽光(0435)。
------------------------------------------------
Q13443:
老師,想請教以下問題:
買了555萬的樓花,準備付兩成首期。
現在可以做9成按揭,但必須選擇建築期付款,樓價就要612萬,比原先貴了57萬。
在現時低息環境,假如我俾1成首期,把另外一成買收息股,化算嗎?
龔成老師︰
現時利率較低,你將1成首期資金轉去買收息股,從中賺取息差,這方法是可行的,但有2個地方要注意。
一) 你少付1成首期,變相你每月供款會增加。你要睇番對你壓力測試會否出現問題,雖然新政策下,壓力測試不合格依然有機會批出貨款。但會令按保徵收你額外費用,導致你交易成本進一步推高。
二) 將來按息如果上升,會對你息差收入造成影響,你要明白這個風險。
------------------------------------------------
Q13444:
老師,我持有復星(656), 我對綜合企業情有獨鐘,覺得業務範數多,Cashflow 穩定,但係復星一直唔係好升所以想問:
1. 有咩書可以介紹下係關於估值?
2. 我留意過有啲書係關於估值,但係有啲數據除左比錢之外就拎唔到,有冇啲就估值需要既source 可以介紹?
3. 我應唔應該繼續持有/加注/減持656?
多謝
龔成老師︰
1)《巴菲特- 寫給股東的書》、《證券分析》、我的《股票勝經》都有提給有關選股和估值。而我的投資班,會更完整地教你整個選股和估值模式,到你讀完整個課程後,你已能為自己選股、投資、評估平貴,在投資上已掌握了一定的知識,詳情可以留意我FB。
2) 其實為一隻股票估值,資料基本上都可以在網上找到(各財經網站、HKEX網站),將這些資料整合,再對股票進行估值。
3) 復星國際(0656)的本質不差,可惜業務範疇多,分析不易。當中業務如醫藥、健康產品,會有較大的業務波動,同時在中國經濟轉弱下,中短期會有影響。
近期股東回購,代表股東認為現價不貴,有長線投資的價值。但此股股價較波動,不宜太大注。
------------------------------------------------
Q13445:
你好 龔sir , 你寫的書我都已經睇完了 因為工作關係未有時間上你堂 日後會分配好時間上你堂 希望啊sir 會
希望啊sir 會係星期六開班 我畢業後做左一年野 現在23歲 大約有20萬股票 有
電能實業 平均買入價55.2 @181
恆基地產 平均買入價 45.97 @227
港鐵公司 平均買入價 47.17 @ 393
領展房產基金 平均買入價 92.8 @207
建設銀行 6.6 @1208
中國生物製藥 9.1 @1081
比亞迪股份 51.3 @460
金沙中國有限公司 42.3 @317
盈富基金 28.5 @1227
仲有 中興通訊、長飛、莎莎。
而家月供股票13000 ,恆基地產,港鐵公司,領展房產基金,比亞迪股份,金沙中國有限公司,盈富基金 各2000 ,仲有1000 月供中生制藥。
本身月入扣埋mpf 加埋加班 大約21000, 本身星期日去幫人補習 會再多2000蚊 家用要比5000。 淨係18000 蚊 ,我直接放13000 月供股票會唔會太多。
買入既股票會唔會太散。 我平時一個月洗2000蚊都ok , 同埋依架銀行大約有十萬cash 等入市。本身有份儲蓄保比左啊媽供。
有些問題想問:
1. 我自己想放左中興通訊 同長飛光纖光纜 轉番買其他股票,因為自己好像在高過合理價的價位買,龔sir 有冇什麼介紹?
2.自己想買reits 因為好像大方向來說 都會keep住升,778,435 合理價範圍大約是幾多?
3. 月供股票這樣的分配可以嗎 有需要加大 or 減細金額嗎 ?
4. 自己想4年後 有100 萬 龔sir 我應該買什麼股票合理增值?
5. 一直想買港島樓 龔sir有介紹嗎? 我需要擁有幾多錢先可以開始買樓?
謝謝你一直的教導 有機會我一定會上你堂! 謝謝你 我因為你受了很多啓發!
龔成老師:
通常我一年都會開1、2次星期六班,你可以留意。
1)這兩股不是無質素的,但業務的確有風險,如果你是長線投資,其實唔需要轉來轉去,持有就得。如果你持貨太多,可考慮賣出。
從你上述的股票,見到你整個組合有點散,這反映你投資時,會較易受中短期市況影響,但我地應該集中長遠的企業價值,唔好轉來轉去。
2)其實現價已是合理區,可分注投資,但我希望你唔好令組合太散,因為管理會比較困難(因為我希望你每一隻投資的,都是自己了解,並會保持分析業務情況的)。
3)可以,保持就得。記住,月供是長期策略,你最好保持5年以上,唔好轉。
4)你保持上述的方向,投資平穩增值股就得,同時,可以加少少潛力股。
現時大市處合理區,可以一邊投資一邊留現金,而餘下現金的運用,就是等大跌市時出手,如果你能在這段時間學好選股等技巧,到大跌市時就能把握機會,財富增值會更明顯。
5)如果不是心急買,最好有$150萬以上的資金,才投資,到時可以動用$60萬-$100萬作首期,同時,我希望你動用完後,仍有資金剩。
另外,之前政府出招放寬左按揭,會令樓市短期向上,但不建議高追,香港的社會運動,將會影響經濟,這會令樓市在短期升完後,回歸基本面,即是會向下,你等這時,見到有較平的盤才買,見唔到就算。
長遠來說,當香港社會運動過去,樓市又會慢慢向上,所以你都有投資物業的價值。
所以,你這刻可以留有一定的現金,部分資金可分注投資優質股,平穩增值類就得,盈富(2800)等類別適合你的,同時用上面的策略。
------------------------------------------------
Q13446:
龔老師,點睇3690美團,會否成為下一隻騰訊?
龔成老師︰
美團點評(3690)我唔敢睇少佢的業務,因為真的業務巨大,同時增長快,不過,佢仍是有危有機的股票。
業務較新興,但佢現時仍在燒銀紙狀態,我比較怕這類企業。這類企業不是不可投資,而是不能大注。
因為無人知佢燒銀紙燒到幾時,因此市場對其估值都是「估估下」,這一定會帶來股價上的波動。
------------------------------------------------
Q13447:
龔老師: 如果我有200萬,想買收息股,請問有那些股票可選擇,謝謝您!感激!
龔成老師︰
投資收息股,我地一般會選擇些派息率高、穏定和達5%股息率以上的股票。
合乎5%或以上股息率的收息股,你可以選擇例如港燈(2638)、深高速(0548)、香港電訊(6823)、工行(1398)、匯豐(0005)、置富(0778)、陽光(0435)。
另外,有些更有超過8%的高息股,但股價就略有風險,你可以小注考慮,例如佐丹奴國際(0709)、中石化(0386)、必瘦站(1830)、互太紡織(1382)等(記住,股價略波動,不能太過大注)。
但要留意,現時股價只是合理,未到平宜,因此買入時宜分注,同時不能用盡現金。
------------------------------------------------
Q13448:
請問6823現價入得過嗎?最近跌了很多 不知為什麼?
龔成老師:
最近因為香港電訊(6823)5G競投因素,令市場認為佢唔算好進步,因此增長力不強,而市場在過往都預佢有一定的增長力,所以股價在之前在合理區中上部,近年回落至合理區中部。
其實,這股一向增長力不強,佢運用100%派息政策,發展不強。這只是一隻收息股,現價合理,長線投資無問題。
------------------------------------------------
Q13449:
老師,政府早前推出嘅九成按揭至八百萬樓,我之前因為年紀已44,又擔心儲唔切錢都死心咁滯,宜家即刻可以買又做到三十年按揭。
但另一d分析又話呢個係政府嘅局比人接火棒,跌一成即刻負資產,想請教老師,如果我只係自住,公務員,現在購買會唔會真係接火棒呢?
龔成老師︰
我地投資樓市,唔好以「預期」的模式進行,作為自住用家,只要你資金足夠,堅守「供得起」原則,而樓市唔太貴,已可以買入。
香港樓我一直都係長線我睇向上,在新施政報告出台,睇唔到政策能夠在短期提供大量住宅單位。明日大嶼相信最終會落實,但時間有機會會推遲。
種種因素支持下,香港樓市大跌的可能性不大,長遠香港住宅區都會係供應不足。作為打算自住的你,焦點唔應該放在樓價上,而應該堅守「供得起」原則。就算真係樓價跌變負資產,只要你保持供款,就唔會有問題。
不過,我見到有部分業主開價進取,你唔好刻意追高價。
你的工作是公務員,退休前相信財政上唔會有太大變動。但如果銀行真的批出三十年按揭給你,你要考慮自己退休後是否能維持還款。
------------------------------------------------
Q13450:
成哥你好
背景:
小弟啱啱畢業,月入扣埋家用25k,儲蓄係零咁濟
現持5手港燈($7.37)
目標五年內上車同結婚
想問:
1. 我應該以收入幾多成做投資股票,幾多成做儲蓄呢?短期內應該無咩特別大支出。
2. 我應該用月供方法投資股票,定係自己一手一手咁買呢?
3. 港鐵依加44蚊,係咪算合理位?如果長線投資,應唔應該開始入貨?
感謝成哥
好人一生平安
龔成老師︰
1) 最好可以儲到一半,能做到3-4成也算可以。
2) 簡單來說,月供股票就是你每月將現金,買入某一隻或多隻股票,慢慢咁樣儲貨。
月供股票每月投入的金額相同,因此當股價上升時,買入的股數自然減少,而當股價下跌時,就自然會買入較多股數,如同自行調節一樣,去減低價格波動的風險。
其實一手手買都可以做到以上效果,你現金只要平均地慢慢投入股市(如保持住每月定額買一手)就可以。2個方法都可以,一手手買更節省了銀行月供收費,但你必需確保自已可以有自律性地進行。
3) 港鐵(0066)現價算是合理區,你如果無貨現在入頭一注無問題,如有貨就要分注,或以月供進行。
其實,當我地進行人生財富累積,會運用「先增值,後現金流」作方法,年青時應投資較多增值類資產,以增值為先,而較年長時則應投資較多保守類項目。
以你們啱啱畢業年紀,應以增值為主,可以買入平穏增值股:盈富(2800)、金沙(1928)、恆基(0012)、中銀(2388)、粵海(0270)、港鐵(0066)、煤氣(0003)、港交所(388)、長建(1038)、領展(823)和潛力股︰比亞迪(1211),中生(1177)或福壽園(1448)。
港燈(2638)只是收息股,無增長力,唔係太適合你。
------------------------------------------------
Q13451:
成哥你好,想請教。目前有1手煤氣 @17.92,2手恆生銀行 @174.05,1手中國鐵塔(788) @2.17,1手鷹普精密(1286) @4.63、1手李寧 (2331) @24.3、1手渣打@64.9同2手中煙 (6055)@ $22.1
李寧我來緊就會放,我應該要點處現中國鐵塔、 鷹普精密同中煙呢3隻股票?
同埋見成哥你之前都話中生製藥係潛力股,我依加買2手中生製藥同月供恆基地產,可行嗎?
感謝解答
龔成老師︰
首先你要明白投資股票等同買企業,只要我地買的股票有質素,我地就應該長線持有,讓其自動去為財富增值。而你的做法,感覺有少少是在短線炒賣、賺差價階段。
我之前做銀行、證券行多年,見證大量客短炒全部都蝕錢,只有長線才能有錢賺,希望你明日這個重點。
講番問的你3隻股票,中國鐵塔(0788)有質素的,只是早期有少少炒概念,所以這刻唔能夠太進取。這股本身有質素、有前景,中國的3大電訊巨頭,都是佢的主要客戶,以及大股東,當5G發展,佢一定會受惠,因此前景仍然正面。
佢現時的收入正不斷增長,盈利都保持向上,但股本回報率不高,是這股較弱的地方,但只有一手,可以持有。
至於鷹普精密(1286)和中煙(6055)上市時間十分短,而且上市時數據可能會經過美化,故十分難去做估值。但你持股唔多,可以考慮保留,唔好加注就可以。
至於中生(1177)和恆基(0012)都有質素,但中生現價有點貴,回到接近$10會較好。而恆基(0012),進行月供無問題。
------------------------------------------------
Q13452:
老師 我一直都有睇開你啲書
最近我對莎莎呢隻股好有興趣 因為已經跌到歷史低位
現時你會點睇呢隻股
龔成老師︰
莎莎(0178)本質不差的,但近期人民幣較弱,加上香港的零售市道有風險,都令這股價股中短期受壓。這企業本身有優質的,有品牌、有規模,在行業有一定的地位,賺錢能力不差。
但近期環球市況不穏,加上香港出現社會動盪,都令此股期一再下跌。預期中短期都會受經濟及零售市道影響,令股價較為波動。
現價雖然下跌不少,但只是在合理區偏底部,未到平宜區。無貨可買入,由於股價波動,只宜小注和買入後要預較長時間才會有收成。
------------------------------------------------
Q13453:
你好,麻煩分析下咁樣月供組合可以嗎?
我自己擔心太多銀行股是否太危險。
每月2萬月供股票
4000 盈富基金
3000 中華煤氣
3000 建設銀行
3000 恒生銀行
3000 中銀香港
3000 宏利保險
隨著女兒長大,兩年後月供款額會減少,應剔除那一隻股票?
定存 220萬,股票供50萬,應否考慮買樓投資?
龔成老師︰
你組合的確太偏重於銀行業,這樣會出現過度集中風險,當行業出現問題,就會對你組合造成沉重影響。
以你月供2萬計,銀行佔比最好少於$6000。你可以將過多部份改為買入其他平穏增值股:金沙(1928)、恆基(0012)、粵海(0270)、港鐵(0066)、港交所(388)、長建(1038)、領展(0823)或直接加入盈富供款中也可以。
往後你減少供款時,從增長力考慮,可以删除建行(0939),此股只適用於收息,增長力欠奉。如以質素考慮,組合中宏利(0945)會弱少少,你可以在這2隻選其一。
以投資價值值博率而言,股票市場會較好,暫時利用股票去做財富增值會較理想。但大市現在只是合理區,如要投資緊記分注。
------------------------------------------------
Q13454:
你好,龔成老師。本人27歲月入17k,由今年4月開始月供股8k,希望5年後可有5-60萬。
2800 盈富 @3000
2388 中銀@2000
1299 友邦@1000
1211 比亞迪@1000
00027銀河@1000
想問以上的組合可以繼續持有嗎?還是將2388中銀改轉為2800盈富?希望老師可給予意見,謝謝。
龔成老師︰
以你月儲$8000,恆指年回報10%計(股息再投資),5年後大約增值至58萬。你組合內都是有質素股票,行業分怖也平均,唔需要特意將中銀(2388)轉去盈富(2800)。
其實我地進行人生財富累積,會運用「先增值,後現金流」作方法,年青時應投資較多增值類資產。
你組合唯一問題是潛力股佔比重較少,如果你唔想中銀咁多,可以將其中$1000轉落你比亞迪(1211),中生(1177)或福壽園(1448)。
或者你先維持現有組合,到日後收入增加,才加大潛力股比重也可以。
------------------------------------------------
Q13455:
老師,我以前想試下買股票,只有1手1337雷蛇$4,1手486俄鋁$2,唔知應該點處理?
另外發現2331李寧由$6.5升至$27,請問老師有咩見解?
龔成老師︰
首先你要明白一個概念,我地持有一隻股票與否,關鍵位是企業質素、前景,不要被買入價影響。買入價只是一個心理因素,如果企業核心因素未被影響,我地係唔需要理會。
雷蛇(1337)雖然可以有潛力,但本質好波動,上市2年仍處於虧損狀態,但公司市值已有$130億,所有的市值,都只是基於「將來預期」去產生,這個預期可以變得好快,因為大家都只是「估」。
同時,電競行業的真正營運模式,賺錢能力如何,充滿了未知數,一個遊戲可以好受歡迎,亦可以好快無人玩。因此,這股有前景,但風險好大,無人知真正的價值,如你真的要投資這股,只能小注。
俄鋁(0486)本身都有一定的客戶,同埋佢有一定的規模,唔會太差,不過政治因素一定會令股價較為波動。但留意到佢2017年核數師表示"保留意見",即係盤數可能有古怪,我對這些企業好有保留,沽出比較好。
李寧(2331)本質不差,本身有品牌,生意與盈利都有理想增長,賺錢能力不錯,相信前景正面。你見佢過去數年,股價大幅增長,主要由於之前行業盲目擴張、李寧產品轉型定位失誤等問題,令股價數年前跌至谷底。
但近幾年行業情況有所改善,令投資者再次熱追此股,令股價被過度搶高。現時PE80倍以上,已經是貴,暫時不宜入貨。
------------------------------------------------
Q13456:
成哥,我明白投資企業時要選擇一些財務穩健既公司,但如何具體一啲甘判斷一間公司能否係經濟衰退、行業嚴冬期生存落去?
基本道理我都明少少,例如睇現金流、負債、速動比率之類,但我只係初步睇到狀況係ok、良好或者差,能否再深入分析?
如果一間企業一直有盈利但經營現金流連續兩年為負數是否有啲奇怪?
謝謝!
龔成老師︰
行業嚴冬期能否生存落去,其中一樣要考量就係其負債情況。市況好還債當然無問題,但負債過高企業,在經濟不景時可能因資金不足而要賤賣資產。
當然,這只是其中一個因素。我地買入一隻股票時,一般會基於生意、盈利、前景、市場環境等等基本因素而做決定。
要講點樣具體用不同財務指標、行業環境去分析一隻企業,課堂上也要用好幾小時時間,所以好難三言兩語去說明。
至於一間企業一直有盈利,但經營現金流連續兩年為負數的確有機會出問題。但我地要睇番佢實際原因,睇番佢財務報表現細目,唔可以一概而論。
其實不少讀者都會有你出現情況,對指標有了解,同時也有基本投資知識,但當將這些技巧串連去找出答案時就出現困難。
如果你有時間,建議你上我的投資課程。當中會教你選股3步曲中,你會見第1步的程式選股,是只用一些簡單的財務指標,用程式已可快速找到表面的優質股。
到第2步,才較深入去找股票,到第3步,才會好仔細去分析。上完課程後,我相信你會掌握到這一系列指標和資訊如何運用。
------------------------------------------------
Q13457:
龔成老師你好,本人28歲,月入大概22K,每月會和另一半合共儲$16,000於聯名戶口,而聯名戶口現時有$40,000現金,另外我自己每月也會儲$8000於2.38厘息的個人户口,現時我的個人戶口內有$130,000現金。
另外我持有一個物業,是位於新界西鐵路站居屋,以$490萬市值買入,月供$11000,暫時物業以$12000出租中。
而我每年大概需要付$42,000保險費,當中$23000是儲蓄保險,需要供五年,供到2024年,2029年開始有賺同埋可取回現金。
想問一下五年內有機會儲到人生的第一個100萬嗎?而且我對投資方面是比較沒有概念,所以遲遲未能決定投資什麼項目,希望老師能指教一下,謝謝🙏🏻。
龔成老師︰
物業方面,能產出正現金流,這部份可以維持進行。2.38厘息的個人户口增長力較弱,保險這防守性理財產品也不需要太多,只要因應個人情況,買足夠就可以。資金用來投資其他優質資產,長遠會有較好增值效果。
當我地進行人生財富累積,會運用「先增值,後現金流」作方法,年青時應投資較多增值類資產,以增值為先,而較年長時則應投資較多保守類項目。
你這個年齡,是財富增值的黃金時期,資金應該盡量用在增值用途。
你可以用現時每月能儲的一半資金(1.2萬)用作月供股票,可以買入平穏增值股:盈富(2800)、金沙(1928)、恆基(0012)、中銀(2388)、粵海(0270)、港鐵(0066)、煤氣(0003)、港交所(388)、長建(1038)、領展(823)和潛力股︰比亞迪(1211),中生(1177)或福壽園(1448)。
而餘下一半資金(1.2萬)先儲起,待大市大跌才入市,增值得會較好。以你月儲$2.4萬,恆指年回報10%計(股息再投資計),5年後大約增值至170萬,足以達成你目標。
------------------------------------------------
Q13458:
成哥你好,我係新手,現年32歲,有物業供款,已借盡,每月現金剩1萬元內。
想10年內用收息既方法每月可以收多6-8千元,請問有咩方法會穩陣而又做到,感謝你
龔成老師︰
如果想每月有$8,000現金流,以股息率5%計,你需要192萬。
你可以將1萬蚊作月供股票,投資在平穏增長股︰盈富(2800)、金沙(1928)、恆基(0012)、中銀(2388)、粵海(0270)、港鐵(0066)、煤氣(0003)、港交所(388)、長建(1038)、領展(823)或潛力股︰比亞迪(1211),中生(1177)或福壽園(1448)。
以恆指平均每年回報10%計,10年後大約增值到190萬。之後你將股票換碼至收息股(5%股息率或以上),就可以為每月創造$8,000現金流。
但其實我地進行財富增值時,會運用「先增值,後現金流」作方法。你尚年青,是財富增值黃金時期。你應該再長線些持有這些增長股,令佢地為你財富更有效增值。到年老退休或資產足夠你財務自由時,才轉換至收息股,而個策略會較好。
------------------------------------------------
Q13459:
我目前0003有1萬股在$17.8 入了,是否要等到家鄉才放?
還是一直持有直到永遠?
因為有機會在未來的日子股價會不停上升?
龔成老師:
煤氣(0003)有質素的,你不用擔心,但這股之前有少少貴,市場認為佢高增長,而近期的業績只顯示這股只是平穩增長,因此股價略有受壓。
這股可以長線持有,但就要耐心少少先可以翻上高位,唔好預佢好快上到。
------------------------------------------------
Q13460:
老師,我搞不懂長期持有的優質股入手價格為多少才是正確入手價
龔成老師:
首先,我地一定是投資優質股,長線持有,因為我地要建立一個優質的財富組合。
至於甚麼價買入才對。當我地決定幾時買入時,會以兩大方向作買賣因素,第一,大市的冷熱,利用大市的是否過熱程度,去決定買入或賣出。
第二,為企業進行估值,計算企業的合理價值後,比較現時的股價,從而得知現時股價的平貴,並以此決定怎樣入貨。
這些方法,具體運作解釋需時,而我會在股票班詳細講述的。
----------------------------------------------
多謝各位提問,若然你有問題想向本人發問,可在龔成的fb專頁中(www.facebook.com/80shing)inbox龔成,但要注意如無特別聲明,有可能將問答放上網的,當然,會將發問者的身份,以及有關個人的部分刪去。
另外,由於提問人數眾多,見諒無法即日回覆,如果是普通的提問,預起碼要7天以上才能回覆,若然是較複雜的提問,起碼要10天才能回覆,希望各位能諒解。
立訊精密有限公司香港 在 李開復 Kai-Fu Lee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挖出了好多我們的歷史啊~
與王堅院士有關的日子
本文來自杭派工程師。撰文 | 猛哥;視頻 | 阿竜
…………………………………………………………………
21年前,他是學界翹楚,比爾·蓋茨最信任的人之一。
11年前,他受馬雲之托,在阿裡掀起技術革命。
從“騙子”到“雲計算開拓者”,十年一覺“飛天”夢。
他就是王堅,中國工程院新晉院士。
1
那年,李開復37歲,受比爾·蓋茨之托,帶著一項使命飛抵北京。
甫一落地,他就到處尋找電腦使用者介面領域的頂尖人才,跑遍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都沒有。後來,北京大學電腦系圖形學老師董士海給他指了條道。
董士海在視覺化領域深耕多年,熟諳學界,他想了想,說,“有一個,在杭州!”
此人就是王堅。
李開復又多方打聽,大家都說王堅是國內研究“人機界面”最優秀的一個人。
人機界面,是人與電腦之間傳遞、交換資訊的媒介和對話介面,是電腦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王堅生長在西子湖畔,卻南人北相,身材高大,總是頂著一頭亂髮,挎著黃色軍用挎包,衣服皺巴巴,走路一顛一顛,脖子前伸,全然不關心外界的書生派頭。
細數王堅的經歷,完全稱得上是一個“異類”。他生於1962年,被打上了那個時代特有的烙印,癡迷大飛機,卻在1980年考入杭州大學工業心理專業,讀研期間常去浙江大學旁聽電腦課程,他的碩士論文《人機交互和多通道使用者介面》是中國第一部人機交互的論文,後來還影響了航太工程。
這多少算間接圓了他的“飛天”夢,也許是覺得不滿足,很多年後,他乾脆直接上陣,帶領一幫年輕人編造另一個版本的“飛天”夢,歷經挫折,每當下屬們洩氣時,他總會講,過去“那麼多優秀的工程師一輩子連造飛機的機會都沒有”,相較之下,現今一切堅持都是值得的。
1990年,王堅獲得心理系博士學位,並留校任教,1992年就晉升為教授,1993年又列為博士生導師,並擔任心理系系主任。1998年8月,杭州大學與浙江大學合併,王堅新增了一連串耀眼的頭銜:中國人類工效學會理事、浙江大學工業心理學國家專業實驗室主任。
不過,李開復一門心思要找到他,可不是因為這些頭銜,而是另有緣由。他給王堅發出郵件,邀請他來京參加一個典禮。
2
1998年11月5日,北京天氣蕭瑟,長安街兩邊的白楊樹正在凋零。
但與北京火車站相去不遠的國際俱樂部門庭若市,來了300餘人,均為中國電腦業的翹楚,包括18位院士、56位教授、4位大學校長、9位系主任、27位研究員、7位所長、1個總工程師、1個高級工程師和1個總裁。
此外,還有29個政府官員和美國駐華使館的1位外交官。
王堅沒有到場。但這個小插曲絲毫沒有影響李開復的好心情。
科技部部長及教育部副部長先後登臺致辭,此外資訊產業部及中科院等官方機構都贈送了花籃。
這些官員和學者聚集一堂,只因美國微軟公司在中國建立了一個研究院。
微軟CTO 奈森·梅爾沃德是敦促比爾·蓋茨做出此項決議的“推手”。當天,他在祝賀視頻中說:“因為人才是成功研究的先決條件,我們決意追隨人才,到人才濟濟的地方開設研究院。”
李開復進一步解釋說,微軟中國研究院的初衷是“彙聚中國本地的優秀人才和微軟公司自己的專業人才,彙集其思想。”
此話當日與會者都未給予足夠的注意。只有王選(北京大學教授、中科院院士、電腦漢字雷射排版技術創始人)隱約覺得微軟志不在此,“有眼光”,還有“遠大戰略。”
1999年春節前,微軟中國研究院開始大規模招攬人才,觸角幾乎覆蓋了所有一流科研院校。
《經濟日報》說微軟中國研究院“一網”就“網”了十幾位拔尖人才。
3
儘管1998年的秋天,李開復和王堅沒能見面,但兩人在通了五封郵件後,再次約定見面。
李開復出差時,曾專門去浙江大學找王堅,沒見上,後來微軟中國研究院副院長沈向洋(剛宣佈從微軟離職。此前為微軟全球執行副總裁,美國工程院院士)去浙江大學做演講,李開復囑託他去與王堅見一面,仍然緣慳一面。
李開復只好在郵件上邀請王堅北上,“看看研究院。”
一個素昧平生的人如此執著,這令王堅既驚訝又感動,他回信說:“我來北京看你。”
1999年1月10日,李開復終於見到了王堅。沒有寒暄,開門見山。談話只有半小時,但對聰明人來說已經足夠。
當王堅回到杭州時,一封電子郵件已在等著他,那是李開復發的。儘管李開復很希望王堅能夠加盟微軟中國研究院,但抹不開情面直接挖人,畢竟浙江大學校長潘雲鶴是微軟中國研究院的顧問。
李開復只是提出可以和王堅的實驗室合作,這讓王堅很開心,覺得大展宏圖的機會來了,但幾天後,他給李開復回信說,要到微軟中國研究院做訪問學者。
導致王堅改變主意的原因是作為系主任和副院長,需要參加無數的冗雜會議,這令他不勝其煩。
1999年的春天剛開始,王堅來到微軟中國研究院。接觸越深,李開復越希望王堅把“訪問”變成“加盟”。
最後,還是王堅自己捅破窗戶紙。到了夏天,他向李開復明確表示要到微軟來工作。
王堅被任命為多通道使用者介面組的主任研究員,組員有張高(中科院博士)和韓堅(清華大學博士)兩個年輕人。
以潘雲鶴的身份和學養,自然不能阻攔王堅的出走。
那個夏天和潘雲鶴一樣心情複雜的還有哈爾濱工業大學的黨委書記李生,他是哈工大電腦系的老系主任,也是中國人工智慧領域第一個博士生候選人(因為選擇提副教授沒有繼續讀博,張大鵬遂成為中國人工智慧領域第一個博士生)。
李開復給李生寫了一封信,說要挖走三個人,即:荀恩東、王海峰和劉挺。
荀恩東,在微軟中國研究院工作了兩年,後被引入香港科技大學,現在北京語言大學任教,研究機器翻譯和語法分析。
劉挺,在微軟中國研究院呆了一年,又返回哈工大教書,現在是哈工大人工智慧研究院副院長。
王海峰,是中國最早做搜索的一撥人,加入微軟中國研究院後,李開復親自帶他。一年多後,跳槽到東芝中國研究院,2010年加入百度,深得李彥宏信任,2019年5月出任百度空缺了10年之久的CTO。
巧合的是,同月,中國工程院公佈了2019年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名單,所涉專業為“人工智慧”方向的候選人共有五位,分別是王海峰(百度),沈向洋(微軟中國),楊強(微眾銀行),莊越挺(浙江大學),鄭慶華(西安交通大學)。
候選名單中還有兩位與人工智慧相關的企業人物,分別是李彥宏和王堅,均位元列工程管理學部“新興交叉領域工程技術創新管理”專業。
一個月後,第二輪評審的候選人名單公佈,李彥宏、王海峰、沈向洋落選,王堅仍在列。
能PK掉沈向洋和王海峰等老同事,足以證明王堅的卓越,此時他的身份是阿裡巴巴集團技術委員會主席。
20年前,當王堅離開杭州來到北京時,創業失敗的馬雲正帶領一幫人從北京折返杭州,希冀東山再起;當王堅正式加入微軟中國研究院時,馬雲與“十八羅漢”在湖畔花園創辦了阿裡巴巴。
一個是風頭正勁的學術明星,一個是屢敗屢戰的創業者,誰能想到這兩個人將來會有交集,並作出驚天之事。
機緣就是這麼神奇。
4
在微軟中國研究院,專家學者們得以全心全意投入基礎研究,而不用操心經費及產出。
在王堅看來,研究院要做的就是提出新概念,“我們不是要改進現有的而是要提出新的,不是把人家已經做過的東西做得更好,而是要做人家從來沒有做過的事情。”
即使是三流的開創也要比一流的跟隨更加艱難。所以,王堅一直給自己出難題。夏天開始的時候,他帶領張高和韓堅全力投入“人機界面”的研究,改進中文輸入法就是他加入微軟後的“首秀”,結果“驚豔”。
1999年10月18日,李開復帶領微軟中國研究院的6個研究員(王堅、李勁、周明、高劍峰、沈向洋和張益肇),抵達微軟美國總部,親自向比爾·蓋茨彙報。
李開復著重介紹了中文輸入方面的研究,比爾·蓋茨非常感興趣。回京後,微軟中國研究院專門舉辦了一次新聞發佈會。
王堅最後上臺,他說“做研究不一定隨大流。”
2001年,微軟中國研究院更名為微軟亞洲研究院。2004年,王堅出任常務副院長。他的主要成果包括:SQM大規模資料處理系統、數位墨水、支援亞洲語言的無模式切換使用者介面等,特別值得一提的是2005年在世界上首次推出手寫數學公式識別器,並在胡錦濤主席2006年訪問微軟時專門為主席和夫人作了演示。
王堅深受比爾·蓋茨信任。他帶的組是研究院裡當面和比爾·蓋茨討論問題最多的小組。
微軟正處巔峰期,微軟亞洲研究院兵強馬壯,王堅有足夠的空間去大展拳腳,直到一個叫劉振飛的人找上門來。
5
劉振飛,現阿裡巴巴合夥人、高德總裁,不過2008年他找到王堅時,還是淘寶網技術保障總監,他因為資料上的技術難題,想挖王堅的手下,結果被跳票,他索性直接去挖王堅。
王堅當時帶人所做的專案正和資料相關,通過海量資料分析瞭解使用者習慣、優化軟體反覆運算。有人寫郵件給王堅,描述了他在比爾·蓋茨面前提到軟體的資料分析,比爾·蓋茨說你應該去找王堅。
劉振飛畢業於北京大學,是王選院士的高足,眼光可謂毒辣。
那年夏天,阿裡巴巴CPO彭蕾(阿裡巴巴創始人、合夥人,現任Lazada董事長)親自找到王堅,一見面就說:“我們現在很差,就希望你來拯救我們”。
她說的是阿裡巴巴的“登月計畫”。
頭一年,馬雲召集阿裡巴巴的高管們在寧波開了一次戰略會,決定要把淘寶、支付寶、B2B 等子公司的底層資料打通,實現“商業新文明”。為此,阿裡巴巴迫切需要尋找一個技術“救星”。
王堅就這樣進入了彭蕾的視野。
彭蕾說,阿裡巴巴的資料就是一座金山,但不知道如何挖掘,現在是坐在金山上吃饅頭。
王堅心動了。
2008年11月18日,阿裡巴巴宣佈,王堅博士正式加盟阿裡巴巴集團,擔任首席架構師一職,直接向馬雲彙報工作。
馬雲表示:“王堅博士將幫助阿裡巴巴集團建立世界級的技術團隊,並負責集團技術架構以及基礎技術平臺建設。”
彼時,阿裡巴巴高管中不乏技術牛人,比如中國開源第一人章文嵩。他本碩博均就讀於國防科大,師從電腦學院泰斗胡守仁教授(我國第一台億次銀河巨型電腦研製的設計者和主要領導者之一),1998年創建LVS(Linux Virtual Server),2000年,Google搜索“wensong”會出現上千萬條記錄,2009年加入淘寶後,帶動了一系列開源運動。
但為何馬雲偏偏如此相信王堅?
除了都充滿理想主義氣息之外,在阿裡巴巴安全團隊負責人吳翰清看來,原因是“王博士是唯一一個能把技術講得連馬雲都能聽懂的人。阿裡有很多技術VP,但他們都沒有王博士這本事,所以他們也只能做到VP,而做不到CTO。”
被馬雲任命為CTO是王堅加入阿裡巴巴差不多四年後的事情,卻招致了這家公司史上最強烈的反彈。
阿裡巴巴已很長時間沒有CTO,上一任CTO還是吳炯。
吳炯曾就讀于上海交通大學,後赴美,1989年畢業于密西根大學,1996年加入美國雅虎,負責搜尋引擎和電子商務技術的開發。他1997年結識馬雲,2000年初成為阿裡巴巴的天使投資人,2000年5月正式加入阿裡巴巴,擔任CTO,領導開發了阿裡B2B網站,淘寶網以及相關系統的核心技術和產品設計。2005年阿裡巴巴合併雅虎中國後,他還主持了雅虎中國搜索事業部的工作。2008 年離職,專做投資人。
兩相對照,吳炯的光環太矚目了,而王堅進入阿裡巴巴後,卻成了名噪一時的“騙子”。
6
一切皆因阿裡雲所起。
1961年,美國總統甘迺迪向全世界宣佈:“美國要在十年內,把一個美國人送上月球,並將使他重新回到地面。”從此,美國雄心勃勃的“阿波羅登月計畫”開始實施,共分為“水星計畫”、“雙子星座計畫”及“土星計畫”三步。
雖然沒有關於阿裡巴巴“登月計畫”的具體時間表,但顯然也採用了分步走的策略。2009年9月10日,阿裡巴巴成立十周年的日子,阿裡雲成立了,它要為阿裡巴巴“登上月球“提供無盡的算力。
王堅擔任阿裡雲首任總裁,他對400多名團隊成員說:“如同電力是工業社會的底層設施,雲計算將取代傳統IT設備,成為互聯網世界的底層設施”。
雲計算這項新技術的雛型來自上世紀70年代,1963年,DARPA(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計畫局)向麻省理工學院提供津貼啟動MAC專案,要求麻省理工學院開發“多人可同時使用的電腦系統”技術,這產生了“雲”和“虛擬化”技術的雛形。
2003-2006年Google發表了四篇文章,分別是關於分散式檔案系統(GFS),平行計算(MapReduce),資料管理(Big Table)和分散式資源管理(Chubby)。至此奠定了雲計算發展的基礎。
2006-2008年,亞馬遜、Google、微軟、IBM等巨頭相繼推出雲服務生態系統和雲計算平臺。
這樣看來,中國雲計算起步並不算晚。但先行者註定孤獨。阿裡雲成立之初,雲計算在中國還是個新名詞,外界充滿不解。
一個令阿裡雲老員工們記憶猶新的細節是,公司剛成立的前兩年,他們出差用餐時,開發票的服務員總是“好心”地將“阿裡雲計算有限公司”加一個字“阿裡雲電腦有限公司”。
王堅從微軟亞洲研究院帶過來的林晨曦等人成為阿裡雲乃至中國雲計算的最初班底。
林晨曦,畢業于上海交通大學,亞洲第一個ACM全球大賽總冠軍,2005年加入微軟亞洲研究院。他和同事們“每天思考著全人類命運這樣的宏大未來,從不為經費擔心。“ 有一天,王堅把他和孫冰(奧林匹克資訊學競賽冠軍)叫到辦公室,說他和馬雲聊得非常好,打算去阿裡,準備做雲計算,如果他們有興趣,可以一起去。
王堅的遊說很具有鼓舞性,他說,“雲計算這件事非做不可。如果我們所有的資訊計算都必須通過國外的系統,那麼未來的中國不堪設想。”
林晨曦和孫冰很快就做出了決定,“其實很簡單,我相信王博士。只能選擇相信。“
儘管阿裡雲是2009年9月10日才宣佈成立,實際上早幾個月前就開始運轉了。林晨曦記得很清楚,阿裡雲第一個員工在2008年10月24日入職,正好是1024。“冥冥註定,阿裡雲和代碼脫不開關係。”
林晨曦成為阿裡雲第一任技術總監,入職後“兵荒馬亂,十幾個人邊寫代碼邊四處招人。”
阿裡雲當時辦公室在北京上地,沒有空調,夏天很慘,工程師們只好買來一堆冰塊,放在臉盆裡降溫。此外,辦公室還經常停電。
有次馬雲來京,專門去阿裡雲辦公室,想看看工程師們到底在做什麼。林晨曦打開電腦想給馬老師看看,不巧還停電了,馬雲只好坐在辦公室等了半個小時,直到電力恢復。
環境確實太差了。許多工程師來面試,一看樓裡這麼破,就不想來了。林晨曦趕緊解釋,這只是暫時的,新的寫字樓還在裝修。
饒是如此,在那個破舊辦公室裡,2009年2月1日,阿裡雲工程師寫下“飛天”第一行代碼。
“飛天”是阿裡雲為了“登月計畫”而做的分散式運算系統,其英文名是Apsara——吳哥王朝的阿僕薩羅飛天仙女,寓意希望為人帶來幸福。
“飛天”是想將全球數百萬台伺服器連成一台超級電腦,讓任何企業、機構和個人只要聯網就能獲得即開即用的計算能力。
關於“飛天”,林晨曦有個通俗的比方:
有一波人不知天高地厚,想做分散式系統,好比大家把腳綁在一起,單、雙報數,然後同時邁步。人數少時,這很簡單。但是當人足夠多時,就不簡單了。每個人都覺得自己在邁腳,但實際上不是,這是分散式系統遇到的第一個挑戰,同時性具有相對性;有人邁左腳,有人邁右腳,有些人兩隻腳一起邁,就有人摔倒了,摔倒的人會把邊上的人帶著摔倒,這是分散式系統遇到的第二個難題;還有第三個問題,那就是異構,有的人長得高,有的人長得矮,步伐不一樣,就會帶來困難;還有很多動態環境下帶來的不確定性,路面有石頭,或者颳風下雨……最後還是走到了終點。
可誰也沒想到,“終點”那麼遠,“走”得好辛苦。
7
馬雲對王堅是百分百支持, 要人給人、要槍給槍,阿裡巴巴內部各路精兵強將都彙集到阿裡雲。
有一次元旦年會上,王堅把馬雲叫來給工程師們打氣。馬雲說他不懂技術,但很尊敬搞技術的人,認為技術大牛都是俠客,還說“程式都是bug 組成的”,贏得了全場的掌聲。接著,馬雲更是豪氣的說“登月計畫”是一定要做的,先砸10 個億,不夠再砸10 個億,直到做出來為止,再次贏得了全場的掌聲。
一開始大家都志得意滿,意氣風發,覺得一群技術牛人在一起還有什麼是做不出來的?
但現實是,沒有先例可循,阿裡雲得從零開始。
在林晨曦看來,“阿裡雲就像是一個軍隊,在攻佔一個看起來不可能攻克的山頭,一批衝鋒者倒下了,下一批衝鋒者接著頂上。其實是很悲壯的,因為沒有人知道,未來到底能不能成功。”
工程師們的黃金時間只有幾年,不願意在黑暗中一直摸索。各種爭吵和懷疑出現。壓力實在太大,很多人只在團隊呆了半年就走了。
甚至從微軟亞洲研究院追隨王堅而來的人也在放棄。2010年,一位老部下離開阿裡雲時,深情又失落地對王堅說,做雲計算的感覺就像集體合圍抱一棵大樹,誰都知道最終大家的手會連在一起,但誰也不知道那一刻會發生在何時。
2011年底到2012年初,是阿裡雲最艱難的時候。
在阿裡巴巴外部,業界都不看好雲計算。中國IT 領袖峰會上,李彥宏說“雲計算這個東西,不客氣一點講它是新瓶裝舊酒,沒有新東西。"馬化騰則認為"它是一個超前的概念,目前佈局為時過早。"
在阿裡巴巴內部,大家都在看王堅的笑話,譏諷他是糊弄馬雲的“騙子”。其它部門的技術leader們都虎視眈眈,就等阿裡雲解散,然後去“瓜分”工程師。
有一次一群人吃飯,劉振飛問王堅,外面那麼多人罵你不靠譜,看你好像不在乎。眾人都愣住了。王堅埋著頭,想了半天說了一句,“我這就是死豬不怕開水燙。”
當王堅被燙的體無完膚時,馬雲又添了一桶開水。2012年8月14日,他發文任命王堅為CTO,全面負責規劃、制定和實施集團技術發展戰略。
阿裡巴巴內網徹底炸了,反對之聲洶湧不止,概而言之就是:王堅不懂技術、不懂管理,浪費資源無數,不被追責,反而高升,難以服眾。
沒人知道那段時間王堅承受了多少壓力。“有時候堅持是很難的,有時候放棄是很難的,進退維谷,但是具體到做飛天這件事我覺得堅持是很難的。”
關鍵時刻,又是馬雲撐了王堅和阿裡雲一把。他在內網公開回應:“博士是人不是神,博士的不足大家都知道,我瞭解的也並不比大家少,但博士了不起的地方,估計很少有人知道。假如,10年前我們就有了博士,今天阿裡的技術可能會很不一樣”。
為此,王堅對馬雲無比感激,後來寫書時,把這段話作為前序。
8
因為“理想主義”和“太執著”,王堅被認為是阿裡巴巴最像約伯斯的人,他的書架上也有一本沃爾特·以撒森寫的《約伯斯傳》。
約伯斯不好相處,以“現實扭曲力場”著稱。無獨有偶,王堅身邊人也能感受到他的“現實扭曲力場”。
那幾年,阿裡雲的工程師們一旦決定留下來,就會成為王堅的“腦殘粉”,他們堅信王堅的方向永遠正確。即使錯了,也是他們這些執行者錯了,“能力無法匹配博士的要求”。
王堅極具感染力,總喜歡給部下講雷達的故事。在二戰勝利前夕,《時代》週刊封面本來要刊登雷達的照片,都已經通知發明雷達的團隊了,這是一件無比榮耀的事情。結果發行前,改為刊登原子彈的照片。雷達團隊非常沮喪,因為從整場戰爭來說雷達的意義才是最大的。
每次王堅講這個故事時,聽眾都很興奮。他總會用“你們在做從來沒有人做過的事情,不要怕犯錯”一類的話來鼓勵大家,然後眾人就覺得在做著一份無比光榮的工作。
2012年8月,王堅把每年一度的阿裡雲“飛天獎”頒給了全體員工,頒獎詞是一句略帶悲情的話——“堅持就是偉大”。
那年下半年,淘寶系“去IOE”完成,“飛天”已經跑得比較順暢,林晨曦可以放心離開了,“我在阿裡四年,其實相當於呆了十年。阿裡雲是一年走完了正常研發兩年半的路。人的頻率調快了兩倍半。”
離職那天,他和同事們在西湖國際旁邊的一家小館子聚餐,氣氛有點沉重。王堅開玩笑,“我們不應該這麼自私,晨曦不只屬於阿裡。”
那是一種什麼感覺呢?
林晨曦覺得不是傷感,不是難過,恍惚覺得:“在阿裡雲的四年,像是過完了一輩子。以後的事情,都是下輩子的。”
榮光時刻到底來臨。2013年8月15日,“飛天”5K系統上線提供服務,這是中國第一次實現單個集群超過5000台伺服器的通用計算平臺,也是世界上第一個對外提供這種能力的公司。
阿裡雲終於守得雲開見月明。同年12月,啟動“登月計畫”。
“去IOE”完成後,阿裡雲沉澱了一套“商業-開源-自主” 軟體交互反覆運算的工程管理方法,成功服務國內關鍵行業客戶超過20萬家,推動了國內企業向雲計算的全面轉型。
後來,那些早年離開的工程師,一直在想,阿裡雲最終能成功,王堅的堅持是不是唯一的原因?
有一次,林晨曦和老同事們聚會,為這個問題一直聊到淩晨3點,結論是:“如果換一個人,也許早就掛了10遍了”。
在2012 年的阿裡雲年會上,王堅走上台,他緊攥話筒,幾次抬眼望向遠處,幾次欲言又止,最終泣不成聲。
他說:“這兩年我挨的罵甚至比我一輩子挨的罵還多。但是,我不後悔。只是,我上臺之前看到幾位同事,他們以前在阿裡雲,現在不在阿裡雲了。”
這其中就包括吳翰清,2012年9月離職創業,就在“飛天”即將展露曙光的前夕。走之前,王堅約他長談,臨別時,他流淚說:“博士,其實我一直是相信你的!”
兩人相對,淚眼凝噎。
當吳翰清創業後,才深深體會到王堅的不易。“現在我回想起來,王博士是一個典型的理想主義者,他沒有太多的創業經驗和產品經驗,僅憑著一腔熱忱帶領著一群同樣熱忱的工程師們在做世界上最難的技術之一。走了很多彎路,也傷了很多人的心,但也栽了很多樹,讓後人乘了涼。”
9
乘涼者甚多。
阿裡雲趟出一條路後,國內雲計算熱潮興起,2013年就此成為中國雲計算的轉捩點。UCloud和七牛雲等協力廠商雲計算企業成立,騰訊開放平臺也是這一年對生態企業開放,AWS高調入華。
2014年9月19日,阿裡巴巴在美國上市。在上市故事中,阿裡巴巴一再強調的核心業務之一是“雲”和大資料,業務戰略是“雲+端”。這個基於“雲”的宏大敘事,正是始於六年前王堅掀起的內部技術革命。
技術底座已經構築,接下來就是高歌猛進。
馬雲再次展現了善於點將的本領,用阿裡小貸負責人胡曉明(現為螞蟻金服總裁)接替王堅,擔任阿裡雲新CEO,給這家技術公司注入商業基因。
到2016年,阿裡雲營收規模已躍居亞太第一,全球第三,連續數年保持三位數的增長。
同年,王堅卸去阿裡雲總裁及阿裡巴巴CTO兩職,專任阿裡巴巴集團技術委員會主席。
目前,40%的中國500強企業、近一半中國上市公司、80%中國科技類公司是阿裡雲的客戶。
在阿裡巴巴內網,王堅被貼上各種各樣的的標籤,出現頻次最高的有:“遠見”、“先知”、“堅定”、“堂吉訶德”……
但這個被稱為中國10年來最成功CTO的男人卻說,“我是一個既得利益者。”
2018年,王堅受邀參加央視《朗讀者》節目,誦讀了喬恩·克拉考爾的《進入空氣稀薄地帶》,回憶起阿裡雲的創業史。
他對董卿說,計算像是一口井,井裡有著最珍貴的水資源。隨著大家對計算需求的增大,要有人想辦法把井水變為自來水,讓它順暢地流入尋常百姓家。這個過程看似簡單,實際上需要建水廠、鋪管道、做水龍頭、裝水錶等一系列環節的精密配合。更重要的是人們對新理念的接納,因為第一口自來水從水龍頭裡流出之前,沒有人相信。
在阿裡雲出現之前,國內也沒有人覺得這個新技術能推動社會進步。
王堅說,他願意做那個引水的人。領著一群年輕人,去做一個中國人從來沒有做過,只在他們腦子裡存在過的東西。
2017年,中國電子資訊技術年會上,王堅代表“飛天雲作業系統核心技術及產業化”專案接過科技進步特等獎的獎牌,這是該獎項設立15年以來,首次頒發的特等獎。
中國電子學會鑒定認為:“飛天系統核心技術完全自主可控,總體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準……對我國乃至全球互聯網產業發展具有特殊重要的推動作用,是以企業為主體的雲計算核心關鍵技術自主創新的成功實踐。”
有人在知乎上寫下這樣幾句話:“10年前,我也覺得博士(王堅)是個騙子。現在看看,我覺得他是個偉人。我覺得沒有這些別人嘴裡的偏執狂,世界又怎麼可能被改變。”
10
道不孤,必有鄰。
王堅現在更多扮演的是阿裡巴巴技術先驅的角色,當下研究旨趣是“城市大腦”,開闢以資料資源為關鍵要素的城市發展路徑。
人類最偉大的作品是城市,但也帶了“城市病”。在王堅看來,“城市大腦”可以解決這些問題,它最主要的作用就是讓城市的資料流程動起來,產生價值。
解決交通問題,並不是“城市大腦”的唯一功效,它是未來城市新的基礎設施,可以在城市的建設發展中做出更多貢獻。
互聯網、資料、雲計算,這三者始終讓王堅念茲在茲,在他心目中就如同火,新大陸和電,足以改變世界,值得用一生去探尋。
英雄所見略同。李開覆沒有看走眼,馬雲也沒有看走眼,他真是一個純粹的技術人。
2014年,吳翰清重回阿裡雲,回首往事,他說時光本身無法倒流,如果能穿越到那個時間,他可能不會選擇離開,有可能選擇在這個公司把這個事情做成。“其實我從王博士身上學到了很多東西,我學到的最重要的東西就是堅持,其實他的所作所為以及他個人的軌跡,有一點顛覆我的世界觀。”
被改變的不止吳翰清一人。
如今,阿裡巴巴技術大牛雲集。許多人,無論是才智,還是年華,都不遜於10年前的王堅。當國家給予民營企業技術人至高榮譽時,對他們而言,風好正是揚帆時。
王堅的故事,重新定義了阿裡巴巴工程師這個群體,他們腳踏實地,但高舉理想主義旗幟,不墜青雲之志。保不齊,若干年後,他們之中會湧出又一個院士。
十年一覺“飛天”夢,譭謗也好,讚歎也罷,對王堅來說,皆為過眼雲煙。他撰有《線上》,結尾如此寫道:
什麼是對技術的熱愛?你真的相信技術會改變很多東西嗎?你有沒有足夠的自信和熱愛去捂暖這條蛇,哪怕它蘇醒以後可能會咬你一口?當你熱愛一個東西的時候,你很難預料最終的結果。
但是“如果困難出現,就要戰鬥到底。“ 那是他最喜歡的《進入空氣稀薄時代》中的一句話。
參考資料:
1.《追隨智慧——中國人在微軟》,淩志軍,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2. 《道哥:王博士》,吳翰清,道哥的黑板報
3. 《阿裡雲第一任技術總監的故事》,林晨曦,阿裡雲橙
4. 《雲之戰》,孫宏超,騰訊深網
5.《雲計算深刻改變未來》,張為民,科學出版社
6.《王堅:一個預言家的命運》,張寒、周欣宇,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