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溪國際「竹建築」雙年展》
這是一場永不落幕的「竹建築」展,始於2016年。
參與者包括隈研吾、George Kunihiro、Anna Heringer、楊旭、李曉東等。來自 9 個國家 共12 名建築師,他們打造了18 座「永久性」的竹建築。
竹建築展在日本已經行之多年,在中國除了北京長城公社之一的建築代表作之後,中國建築先走上國際建築路缐,互相競逐缐條,燈光:卻忘記了環境中的污染。
竹建築雙年展地點在中國浙江省寶溪,策展人葛千濤回應地點的選擇:人文基礎、歷史淵源和地理地貌是他選擇這個離上海 650 公里車程的小鄉村的原因。
在2011-2014 年前,中國的混凝土消耗量已超過了美國。意識到這一點之後,環保建築材料之風才慢慢刮起,建築師開始尋找更天然的材料。
四年前開始的竹雙年展結束後,這些建築不拆除,留下來繼續使用。因為「永續」環保,正是這次雙年展的主要核心價值。
這次獲首獎🏆的作品為隱居龍泉。它為國際竹建築文創,開啟了很大的動力。
竹子在東方並不難找,堅韌有力、生長週期短、不必破壞山林、又富有延展性。這些優勢都讓竹子脫穎而出,建築師 Anna Heringer 團隊在建構得獎的隱居龍泉時,特別青睞竹子,大量使用。
Anna Heringer説:比起傳統建築拼命使用泥土、大理石等建材,竹子要坦誠很多,竹子編織的網罩直接成為建築外立面,呈現毫無保留穿透的美感。
每到夜晚,內部的石塊建築發出微光,竹制外殼則如同燈罩,建築物此時就像放大了很多倍的手工藝品。
得到首獎、打敗日本建築大師級隈岩武的隱居龍泉,建造之初即希望能與當地的文化特色有關聯。
寶溪鄉的陶瓷器皿,頗有名聲,這幾座建築的形態就被設計成燒陶制瓷的器具的外觀。線條、弧度,再用於大型建築上。
獲得 ArchDaily 大獎的「隱居龍泉·國際竹建築文創生活村落」,由兩間旅捨和一間民宿組成。(圖片1-14)
製作這樣的大型竹建築並非易事,建造過程考驗竹工匠的手藝,這也為當地的匠人提供了大量的成就感。
當地村民「胖子」和她的「泥牆」匠人組,每次碰到遠道來觀看考察的客人,都會問一句「你覺得這個房子漂亮嗎?」
「這種因為參與項目而產生的認同感,自豪感,正是竹建築雙年展的意義所在。」
策展人葛千濤形容「手工精神構築起了鄉村自覺的鄉土精神」。首屆國際竹建築雙年展想傳遞的正是「場所精神,鄉土建設」。
* 擅長使用在地性材料的隈研吾出現在這次雙年展可以說是「眾望所歸」,他的建築作品向來強調溫暖及自然。青瓷是寶溪當地重要的文化特徵,隈研吾在「竹雙年展」設計了一個當代青瓷藝術館,展示當地文化。(圖片15-20)
藝術館跨溪而建,造型靈感來自當地(壓製成型)的重竹,隈岩吾刻意放大出重竹的張力。
隈研吾主張的「隙間」理念,也因竹的疊排及錯落而呈現。整座青瓷藝術館建築,如呼吸著自然的氣息。
隈研吾認為比起城市,在農村舉辦這樣的雙年展更有意義,「在鄉村做這樣的雙年展,它的意義遠遠超越雙年展本身。」
尤其在中國。他説。
*策展人葛千濤,除了邀請國際大師參與之外,也以「竹橋」自己的作品參展——一座以石頭為橋墩、竹材做成巨型螺旋結構的橋梁。(圖21-23)
「橋的造型語言源於 DNA 雙螺旋結構圖,寓意了竹建築雙年展文化基因的在地性。」
葛千濤本想做一座古代廊橋,但建築師們幾乎全體否決了這個想法:「歷史可以穿越,但無法複製。尋找文化基因,並不只有復古這一條路。」
這座竹橋所處的位置也有深意,它連通著古村落和當代竹建築社區,「在穿梭的光影變化中將傳統引向了未來」。
*中國建築師李曉東為竹產品的研發設計打造了一個「創空間」,建築外立面呈現竹林的意境,建築本身即融於環境中。(圖24-28)
李曉東對於鄉村建築有自己的想法:「鄉村生活應該審視當下環境,因地制宜地發展,而不是一味地複製城市生活。」
*建築師楊旭則在這𥚃,留下了他的遺作。他共設計了兩棟藝術酒店——「花間」和「水間」。「水間」靈感源自寶溪當地的龍窯,如青瓷器皿一般的外形中,龍窯在內部盤旋而上。(圖29-31)
在國際竹建築雙年展正式開幕的前一年,楊旭遺憾離世,成為他最後的遺作。
這場國際竹建築雙年展也成為一次啓蒙。在 18 座竹建築潛移默化四年的影響下,當地及上海附近其他幾棟民宿也「返璞歸真」,重新審視在地性材料,把原來的馬賽克牆換成了木板。「這也是文化的反哺,一種審美觀念的改變。」
窯匠與泥土 在 杰朗仕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雙線竹鼓壺淺賞
雙線竹鼓壺是一種傳統壺式,其器形工整,雍容大方。特點是壺身如鼓狀,上出斜肩,下腹斜收,底有圓足,若一竹節,一彎式竹鞭狀壺嘴,細竹式圓形狀壺把,採用壓蓋式結構,壺蓋為圓弧式,竹節形橋式蓋鈕,壺體的細部刻畫以類竹為標準。
歷經明清,流行於民間的「竹系」紫砂壺中的「鼓型」款式,確實層出不窮,一直至近代,在「花貨宗師」朱可心老人手裡得以九九歸一,「可心竹鼓壺」被基本認定為傳統典型,亦稱雙線竹鼓壺。
此後,紫砂泰斗顧景舟再出此款,並另出傳世新意:壺以竹為題材,誇張變化成形,壺身塑成主幹,竹節簡潔有致,中正沈穩,嘴、把化為新抽嫩枝,動勢內醖,生動有力。蓋上堆塑屈曲的竹枝為橋形鈕,鈕下貼塑竹葉紋飾
原礦底槽清,產於江蘇宜興黃龍山系,紫泥原礦大致可分:頭糟青、二糟青、底糟青等三類,本名泥產於紫泥最底層,質量之佳,為歷代陶人推崇之首,亦為數百年來經典名器,及已故顧景舟大師最鍾愛之名泥;此泥礦名稱,因宜興產地方言沿用已久,為恐混淆,故用其音直譯文字,以「底糟青」名之。最早產於黃龍山四號井,後來是黃龍山五號井和台西礦。由於產於紫砂最底層,質地特純,泥質細膩、成色穩重,呈棕色,在近代制壺名家廣泛使用。
附帶和大家聊一下「紫砂」的來源。眾所周知,紫砂壺是用紫砂泥,經工匠之手製作成型,而後置於高溫的窯內燒制而成。在大家的理解中,泥巴做出了紫砂壺,其實並不是這樣的,紫砂是一種礦石,通常也稱之為「紫砂礦」,因含有鐵及其他金屬元素,導致變幻成不同的顏色。另外,在燒制的過程中,還可以通過控制溫度使相同的泥料燒出不同顏色的茶壺。本款雙線竹鼓採用的泥料就是紫砂泥中上好的清水泥——底槽清。
聊器型
雙線竹鼓壺的器型來源於生活中的「竹鼓」。與其它鼓一樣,通常都是上下兩面,中空為腔。把竹與茶壺聯繫在一起,頓時就讓泥土的產物有了生機,用現在的行話說,就是「接地氣」。在鼓的頂部開口制蓋,在對稱的兩側加上壺嘴和把手,這就製成了「雙線竹鼓」之一器型。其實,凡事都是說起來簡單,做起來難。單是做個竹鼓的壺身,這功夫也夠一個學徒學上幾年的時光,以下我們部分部位來看看壺型之美。
壺嘴,通常我們沏茶時出水的地方。竹鼓壺以竹之線條為基調,因此,這個壺嘴就製成了「竹鞭」的形狀。是在壺身做好後,另外粘合上去。
壺嘴是外小內寬的,在壺嘴後部開有多個小孔,用於出水。同時,又起到一個過濾茶葉的功能,以免在倒茶時將茶葉帶出。
壺把,由於茶壺泡茶時用的是開水,壺身溫度很高,因此,所有的紫砂壺都需要配以壺把。在雙線竹鼓壺上,以細竹枝為題材設計壺把外形,與壺嘴相呼應,加之製作工藝之高超,這支壺把渾然天成,栩栩如生。
壺蓋上是竹節形橋式蓋鈕,蓋鈕下的開孔是為倒茶時保證壺內氣壓而設計的,學過物理的同學都知道,如果沒有這個開孔,壺內就會產生負壓,導致出水不暢甚至不出水。壺蓋上貼上幾片紫砂泥製作的竹葉,讓原來單調的光面,變的富有生機。
壺蓋內部印有作者的印章,左側為名,右側為姓氏,以示作品的唯一性。如果作者為單名,通常會只有一個印章,或輔已自取的「字」或者是「號」。
倒置壺身,底部是圓形的壺足,大小與壺口幾乎一樣,彰顯對稱之美。同樣,在壺底有作者的印章,通常為作者的全
秀使用
做為一把上好的茶壺,必需有優良的使用體驗。上圖是使用前的狀態,因為已經使用過,所以略顯光澤,如果是剛從窯里出來的新鮮貨,那是絕壁沒有這麼強的光澤感的
衝上一壺沸水,在壺外澆注一圈,水紋均勻地覆蓋在壺身上。
由於紫砂壺具有獨特的透氣性,覆在壺身上的水紋只幾秒鐘便沒了蹤影。唯有在竹節的凹凸處,還余了一輪溫熱的水圈,與現實中的竹節蓄水異常神似。
做總結
紫砂壺並不像大家想像中那般神秘。古人把泥燒製成壺,無非就是把它當成一個泡茶的容器來使用,只因與文人雅仕愛好之「茶」聯繫在了一起,因此,也就變的高雅了許多。用壺喝茶絕對不是純粹的「裝逼」,他講究的是「茶水分離」,對茶水的溫度和濃度進行控制,通過控制浸泡時間,讓沏出的茶水不至於太濃或太淡。另外,紫砂壺透氣性好,利於茶葉香氣的釋放,也利於保持壺內茶葉的新鮮度。這也是大多數人用壺沏茶的原因。以下僅從購買目的的角度對選購紫砂壺發表一下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