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懷萱昨天發現了一位媽媽人類學實踐者,她是從台灣到馬來西亞定居、結合人類學與建築專業、從繪圖寫生到文化社區藝術實踐,致力於讓更多人認識馬來西亞和東南亞的洪菀璐。孩子在她的文化行動中,扮演積極的參與者與共同創作者的角色,使得她2014年出版的《媽媽的田野筆記》畫冊充滿豐富多元的視角。而她積極投入檳城地方庶民文化發展的各種行動的經驗也非常精彩,期待有一天能跟這位百工裡的人類學家」見面,一起聊聊媽媽田野經!
-----------------------------------------------------------
建築系畢業丶並且專業於人類學以及古蹟,洪菀璐從原本到馬來西亞檳城實習,變成了馬來西亞新娘。而原本只是跟著丶看著丈夫到處寫生,後來則變成積極跟團,帶著孩子到處繪畫,甚至出了畫冊,且不斷推廣繪畫丶文化交流的厲害媽媽。從小就喜愛繪畫,但在大學時期就開始把繪畫的機會幾乎都停下了,洪菀璐自己大概也沒想到,竟然會是在馬來西亞再開始自己丶與孩子丶與丈夫的田野繪畫道路。於是在「速寫·檳城」(Urban Sketchers Penang)這個團體中,經常可以看到他們的身影之外,更加深了她對於馬來西亞更深入面貌的了解。
於是作品中精彩的記錄了像是:印度人的理髮店丶華裔族群不同籍貫的祭拜品丶檳城九皇爺誕的祭祀等等,並且以平常人們沒注意到的角度,用畫筆詳細記載了畫面。
「有人好奇為什麽我的作品中,有時會出現東一塊丶西一塊,卻沒有完整的畫面?」她笑說,「那是因為我的女兒都是自己在帶著,她1歲時就跟著我們出去寫生。所以當我畫一畫,她開始逃跑,我就要去追她,然後就在另一邊繼續畫。」想當然,於是出來的作品也就這麽以不同的角度,成為更深刻的切入點。
...
「理解小孩的人,就會特別去看那些作品哦!因為一旁都會同時展示我在同樣時間點丶地點所畫的場景,所以大家就能拿來做對比,非常有趣。」她強調,從觀察自己與孩子的作品中,就很明顯可以發現,孩子的作品之中,明顯的她觀察到了一些很有趣的元素。像是在畫九皇爺的王船時,孩子就觀察到了船首的部分有著一雙眼睛,於是媽媽才把眼睛這個元素加諸在自己的畫作之中。「我由衷覺得小孩子真的是天賦異禀耶!她們的觀察力非常細膩丶性格很自然,對於不了解的事物,也會很積極的發問。」她笑說,有人會問為何要放孩子的畫?她認為有小孩的人就能明白這其中的意思了。
「我每次一畫好,女兒就會把我的素描本拿去東看西看問問題,她的問題往往簡單卻切入重點,因為我很喜歡這些互動,所以雖然一開始並不是畫給她看的,但畫冊反而是我跟他互動的開始!」於是到了最後,洪菀璐決定出版的這一本畫冊就叫做《媽媽的田野筆記》。
https://www.facebook.com/LuisaHungWanLuIllustrator/posts/711466288907350
史上最媽媽經囉嗦報導,但我自己其實特別喜歡這樣的觀點,甚至連《窗口邊的小荳荳》和我也打電動都有寫耶!>_< 囧!好真實,因為每次我講很媽媽的心得,人家都不理我!謝謝東方日報媽媽經代表@Froscar Lim
***
《親子遊歷記》
東方日報(Oriental Daily) 沈順銘
27 Aug 2014
在朋友们的怂恿下,洪菀璐终于将自己的作品出版成《妈妈的田野笔记》,而从一个来自台湾,嫁到马来西亚的妈妈,用不一样的角度去仔细解读马来西亚的在地人文风情。或许有些我们都懂,也或许那并不是我们所熟悉的语言或色彩,但在绘本的解读下,一切都变得如此精彩。
建筑系毕业丶并且专业於人类学以及古迹,洪菀璐从原本到马来西亚槟城实习,变成了马来西亚新娘。而原本只是跟着丶看着丈夫到处写生,後来则变成积极跟团,带着孩子到处绘画,甚至出了画册,且不断推广绘画丶文化交流的厉害妈妈。从小就喜爱绘画,但在大学时期就开始把绘画的机会几乎都停下了,洪菀璐自己大概也没想到,竟然会是在马来西亚再开始自己丶与孩子丶与丈夫的田野绘画道路。於是在「速写·槟城」(Urban Sketchers Penang)这个团体中,经常可以看到他们的身影之外,更加深了她对於马来西亚更深入面貌的了解。
於是作品中精彩的记录了像是:印度人的理发店丶华裔族群不同籍贯的祭拜品丶槟城九皇爷诞的祭祀等等,并且以平常人们没注意到的角度,用画笔详细记载了画面。
#边顾小孩边画画
「有人好奇为什麽我的作品中,有时会出现东一块丶西一块,却没有完整的画面?」她笑说,「那是因为我的女儿都是自己在带着,她1岁时就跟着我们出去写生。所以当我画一画,她开始逃跑,我就要去追她,然後就在另一边继续画。」想当然,於是出来的作品也就这麽以不同的角度,成为更深刻的切入点。
从小跟着爸爸妈妈写生,现在已经4岁的女儿当然也备受绘画所影响。「她要出书你知道吗?她的梦想就是开展览丶出书。」洪菀璐笑说,所以每次都会告诉女儿,画的时候要认真,不能画到一半就逃跑!自己并不会告诉女儿画什麽好看,反而是女儿认真起来,通常都画得不错。一直都有在收着女儿所写生的作品,於是在之前的展览作品中,女儿的部分作品也一同被展示。
「理解小孩的人,就会特别去看那些作品哦!因为一旁都会同时展示我在同样时间点丶地点所画的场景,所以大家就能拿来做对比,非常有趣。」她强调,从观察自己与孩子的作品中,就很明显可以发现,孩子的作品之中,明显的她观察到了一些很有趣的元素。像是在画九皇爷的王船时,孩子就观察到了船首的部分有着一双眼睛,於是妈妈才把眼睛这个元素加诸在自己的画作之中。「我由衷觉得小孩子真的是天赋异禀耶!她们的观察力非常细腻丶性格很自然,对於不了解的事物,也会很积极的发问。」她笑说,有人会问为何要放孩子的画?她认为有小孩的人就能明白这其中的意思了。
「我每次一画好,女儿就会把我的素描本拿去东看西看问问题,她的问题往往简单却切入重点,因为我很喜欢这些互动,所以虽然一开始并不是画给她看的,但画册反而是我跟他互动的开始!」於是到了最後,洪菀璐决定出版的这一本画册就叫做《妈妈的田野笔记》。
#父母别框架孩子的思维
「看到你的画让我有一股冲动,然後很想要再去画画!」洪菀璐笑说这是不少妈妈给她的反应,其实这样就算成功一半了,但很多人却往往会以为写生丶绘画是一个很麻烦的工程,总是需要准备很多复杂的工具而却步。她则认为其实绘画再简单不过,而且从自己的爱好去影响孩子,才是身教的最好榜样。
#宣导写生的意义
很多人误以为画画的人很费力丶浪费钱,要准备很多东西,这是她想要打破的错误观念,并且不断宣导写生的意义,那是用很简单也能做到的事情,同时也是很有满足感的。也许只参与一两次的绘画是很难看到成绩的,如果可以带着一家人,每个星期天都参与这样的活动,不仅有助亲子关系的建立,半年下来更绝对能够看到作品的进步!她笑说像是自己总要带着孩子到处画画,孩子或许有时与其他的小朋友一起玩,也或者跟着爸爸妈妈画画。她就是从中发现小孩子的观察能力其实很强,父母甚至别去干涉丶引导丶预设立场,让孩子们多看,就会找到关键的元素。
「我只有一个女儿,也是家里最小的孩子,没有照顾任何小孩的经验,所以会很好奇她们是怎样去看这个世界。」小孩子对於人在做些什麽事情,是非常感兴趣的,她们也会观察行为丶寻找细节,然後去质疑「为什麽」。「我们总是在画画时,就看着那死板板的景物而没有去做联想,那是很可惜的。」她强调不要对孩子设限,对於孩子的问题也可以偶尔天马行空,让孩子有更开拓的思维。孩子培养画画的习惯之後,有时外出吃饭时,孩子无聊等着就是开始画画。洪菀璐说自己是个有用智慧型产品的人,平时也会打电动,也会跟孩子一起玩电动,但这些产品对习惯画画的孩子起不了瘾,平时外出时也都会主动向妈妈要求想要画画。
#旅途用画画打发时间
洪菀璐每次出门孩子的背包里都会有小本子及铅笔,甚至这是能让孩子自己负责的。「我并不会把女儿当作小孩看待,我有的东西她也可以拥有,简单的纸和笔是我们都有的,所以一有等待的时间,就是画画的最好时间。」她突然想起自己小时候曾经念过《窗边的小豆豆》,内容有提到一间学校要求父母让孩子们都穿着最肮脏的衣服到学校来,这样才能尽情的奔跑丶爬树丶画画,不怕弄脏。所以洪菀璐每次也对女儿说,「今天要去画画,别穿太漂亮的衣服。」
「怕东怕西很多东西都没办法做好,而且小孩子也会跟着很紧张。」
洪菀璐也偷笑说,跟着「速写·槟城」一起行动还有一个好处,因为绘画时间往往是早上8时至中午,有小孩的家庭团往往都会比较晚抵达,那时候有些已经画完的大哥大姐就能帮忙照顾小孩,小孩也很喜欢和他们一起玩,这样爸爸妈妈就可以很自在的画画。对於孩子,洪菀璐坚持不去设限,孩子想做什麽就做什麽,让她自由发展最重要。
#用画册记载文化
洪菀璐觉得或许很多结婚到了国外组织家庭的人,都有很长的一段适应期,自己却对着没什麽感觉。她笑说尤其是自己在马来西亚做研究时都认识了不少人,生活网络都已经建立起来了,入乡随俗这点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
像是不久前来到吉隆坡茨厂街做新书分享会的她,偶尔开口总会出现非常道地的马来西亚口语化词汇,还有点让人难辨真伪。「以前对家的感觉其实还好,因为起初的生活还算是挺忙碌的,反而是生了孩子之後会想念父母。」她笑说,因为照顾小孩很累,所以会想念爸爸妈妈的养育之恩。
对於嫁到马来西亚来这件事情,洪菀璐反而笑说自己其实非常适应,尤其是因为本身就在马来西亚做了好一阵子的研究工作,对於人文环境间的认知有着更深一层的了解,所以其实并没有太大的落差感受。而对於人文环境方面,她想要的是打破语言以及族群的隔阂,所以想做的就是把画册都翻译成马来文,让友族同胞更能够了解彼此间的文化背景。她也坦诚,自己对於出版其实一直都有点却步,因为自己一直想做的是文化的交流,若是可以互相通过绘画进行深一层的交流的话,那是再好不过。但她始终觉得,将这些绘画做成了画册却有点变成了单向的讯息传递,反而没办法取得更多的交流机会。所以她也积极带着孩子到各地进行新书分享,在分享过程中与大家交流,进一步打破文化认知上的隔阂。
当然,除了槟城以外,洪菀璐也希望能够到马来西亚各地进行写生,用自己的眼睛丶画笔,将马来西亚每一丝丝宝贵亮眼的文化,好好的记录下来,传承下去。
http://www.orientaldaily.com.my/index.php…
同時也有8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310的網紅伊格言Egoyan Zheng,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影片由 村上春樹《國境之南,太陽之西》深度解析系列,亦即本頻道編號7、8、9共3支影片 合併而成 ─── 你知道「西伯利亞歇斯底里」嗎? ─── ☞〈真正存活的只有沙漠本身〉全文連結|https://www.egoyanzheng.com/single-post/2019/12/10/真正存活的只...
窗 邊 的小豆 豆 作者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本影片由 村上春樹《國境之南,太陽之西》深度解析系列,亦即本頻道編號7、8、9共3支影片
合併而成
───
你知道「西伯利亞歇斯底里」嗎?
───
☞〈真正存活的只有沙漠本身〉全文連結|https://www.egoyanzheng.com/single-post/2019/12/10/真正存活的只有沙漠本身──村上春樹《國境之南,太陽之西》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村上春樹 #文學 #小說
────
《國境之南,太陽之西》是一部如假包換的愛情小說,是以小說男主角阿始,和他生命中的三個女人為中心的。阿始在小學時認識了他的青梅竹馬:島本,這是他生命中的第一個女人。島本曾罹患輕微的小兒麻痺,總是跛著一條腿走路。二人都是獨生子女,彼此陪伴,度過了童年的孤寂。小學畢業後,阿始與島本失去聯繫,在中學裡展開與「泉」的初戀。然而在此刻,第二位女人出現了──那是泉的表姊。阿始受到泉的表姊的肉體吸引,與她偷情,成為砲友,也因此深深傷害了泉。其後,於漫長乏味的大學與職場生涯後,阿始遇見了第三個女人:妻子有紀子。他與有紀子結婚,生了個女兒,經營爵士酒吧。直至某日,阿始在酒吧與島本重逢,舊情復燃,一段婚外情就此展開。
首先來看「泉的表姊」這個角色。小說中,泉的表姊甚至沒有實際的姓名。當阿始和可愛的初戀情人泉談著戀愛時,他偶然見到了泉的表姊,深受吸引。這所謂「吸引」幾乎無涉情感層面,而單單以「暴風雨般之性驅力」的形式呈現。在阿始劈腿期間,他和這位表姊的幽會是這樣的:
我和那位泉的表姊從此以後的兩個月之間,腦漿都快溶掉似地激烈做愛。我和她既沒去看電影,也沒去散步。既沒談小說、談音樂、談人生,也沒談戰爭、談革命,什麼也沒談。我們只是性交而已。我所記得的,只有在那裡的一些瑣碎的具體東西的印象而已。放在枕頭邊的鬧鐘,掛在窗上的窗簾,桌上的黑色電話機,月曆的照片,床上她脫掉的衣服。還有她肌膚的氣味,和那聲音。我什麼也沒問她,她也什麼都沒問我。
除了真正必要的時候,我們連吃喝都免了。我們只要一碰面,幾乎連口都沒開就立刻脫衣服,上床擁抱,做愛。那裡沒有階段,也沒有程序。我在那裡所提示的東西只有單純的貪慾而已。
純粹的、壓倒性地性吸引。是的,生命的表現形式之一,即是人被純粹的身體、動物慾念所驅使;阿始與泉的表姊正是如此。但另一方面,人又顯然不只有這個面向。人畢竟有感情、會思考;因此還存在另一種生命的表現形式──純粹的,愛情與親密感的原型。在小說中,這以阿始和他的青梅竹馬島本之間的愛來呈現。
愛是什麼?伊格言說,愛是,「在人世間,曾存有過這樣的情感:令你在瞬間感受到自己絕對的不完整,感受到生命本然的孤獨,感受到對對方『非如此不可』的劇烈激情與渴望,一種絕對」。阿始和島本在童年懵懂無知時,就經歷了這樣的「絕對事件」──男孩和女孩,在牽手的短暫瞬間,突然感覺對方毫無保留,誠摯的親密與溫柔。(這是不是和《1Q84》中的天吾和青豆很像呢?我們似乎已經抓到了作者村上春樹的個人偏好了,嘻嘻。)那就是愛。
在此我們看到了兩種生命形式的對比:一種是阿始與泉的表姊,出於純粹動物本能的性驅動力;而另一種,則是阿始與島本,宛如童話般的,純粹的愛情原型。然而這兩種生命型態卻都是極端的。極端便可能為人們帶來毀滅性。而村上春樹正是藉由這樣的毀滅性,將小說扣回了「虛無」這個主題。
─────
伊格言,小說家、詩人,《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8月號封面人物。
著有《噬夢人》、《與孤寂等輕》、《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拜訪糖果阿姨》、《零地點GroundZero》、《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甕中人》等書。
2021年5月即將於台灣(麥田)與中國(中信)同步出版最新長篇小說《零度分離》。
作品已譯為多國文字,並於日本白水社、韓國Alma、中國世紀文景等出版社出版。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華文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獎、中央社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等;並入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歐康納國際小說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等獎項。
獲選《聯合文學》雜誌「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著作亦曾獲《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度之書、2010、2011、2013博客來網路書店華文創作百大排行榜等殊榮。
曾任德國柏林文學協會(Literarisches Colloquium Berlin)駐會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WW)訪問作家、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成功大學駐校藝術家、元智大學駐校作家等。
──────
☞ Readmoo專訪1:如果在YouTube,一個小說家
https://news.readmoo.com/2020/01/07/200107-interview-with-egoyan/
☞ Readmoo專訪2:那些關於孤寂的問題,以及......
https://news.readmoo.com/2019/03/21/190321-lonelieness/
☞ 香港文匯報報導:棄醫從文 伊格言闖進精神世界
http://paper.wenweipo.com/2019/09/02/OT1909020001.htm
☞ 關鍵評論網專訪:透過YouTube頻道展示文學,我的小說虛構其實是把刀子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33126?fbclid=IwAR05NUrcGYIO3CsGLtBwld1XzR2nRnADvGqidEEJzqqpytThgaI2-lABsGc
☞ 神性之人,無邊之愛:伊格言的失戀講座
https://www.commabooks.com.tw/article/378
────
小說是什麼?我認為,好的小說是一則猜想──像數學上「哥德巴赫的猜想」那樣的猜想。猜想什麼?猜想一則符號系統(於此,是文字符號系統)中的可能真理。這真理的解釋範圍或許很小,甚至有可能終究無法被證明(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早就告訴我們這件事);但藝術求的從來便不是白紙黑字的嚴密證明,是我們閱讀此則猜想,從而無限逼近那則真理時的智性愉悅。如若一篇小說無法給我們這樣的智性,那麼,它就不會是最好的小說。
是之謂小說的智性。───伊格言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HuGU3Y3v37A/hqdefault.jpg)
窗 邊 的小豆 豆 作者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艾莉絲‧孟若作品
https://rebrand.ly/d93a7
☞伊格言作品
https://rebrand.ly/rg2brg
─────
☞〈與上帝討價還價的後果──艾莉絲‧孟若〈柱和樑〉〉全文連結:https://www.egoyanzheng.com/single-post/2020/03/07/%E8%88%87%E4%B8%8A%E5%B8%9D%E8%A8%8E%E5%83%B9%E9%82%84%E5%83%B9%E7%9A%84%E5%BE%8C%E6%9E%9C%E2%94%80%E2%94%80%E8%89%BE%E8%8E%89%E7%B5%B2%E2%80%A7%E5%AD%9F%E8%8B%A5%E3%80%88%E6%9F%B1%E5%92%8C%E6%A8%91%E3%80%89
☞IG:https://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孟若 #小說 #諾貝爾文學獎
────
今天的故事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艾莉絲‧孟若的短篇小說〈浮橋〉。
開始前,伊格言先為讀者打了支預防針──他說,孟若的作品向來有點「難」。
問題是,難在哪裡?
伊格言說,難在作者想傳達的主題往往非常幽微而隱秘,不甚明顯,也沒有一個固定的解答。
這種寫法很容易讓讀者如墜五里霧中,感覺困惑:這些人究竟在幹嘛?下一步要做什麼?
但這種迷霧正是孟若埋下的線索:將情感的幽微轉折,包裹壓抑在樸素而冷調的筆法之中。
以本篇小說〈浮橋〉為例,題材上是個(疑似)小三介入婚姻的故事;
但其實想討論的並非「外遇」一事,而是另有主題,偷偷躲在情節表面的巨大冰山之下。
故事講述尼爾和金妮一對夫婦,丈夫尼爾比太太金妮大16歲,但金妮得了癌症,已做過幾次化療。
她比丈夫年輕這麼多歲,所以從沒想過自己有可能會比尼爾先死。
而尼爾的職業是一名社會運動者。
在金妮眼中,尼爾幾乎處於死當邊緣──他既不事業有成,對妻子也不怎麼體貼。
舉例來說:金妮化療出院,尼爾開車去接她,陰錯陽差卻到了不太熟識的,麥特和珠恩夫婦位於玉米田中的家裡。
那是個樸實的農家,女主人珠恩盛情力邀二人入內作客。
但罹癌的病人金妮身體孱弱,不想作客,只想趕快回家。
尼爾顯然沒有體貼到這一層。他將箱型車停在屋外的空地,和金妮起了小爭執:
「可是剩了好多豆子濃湯。」珠恩說:「你們一定得進來幫忙清掉那豆子濃湯。」
金妮說:「哎,謝謝。可是我什麼都不想吃。這樣熱時我什麼都不想吃。」
「那就改喝點東西。」珠恩說:「我們有薑汁汽水、可樂。我們有桃子酒。」
「啤酒。」麥特對尼爾說:「要不要來罐藍牌?」
金妮向尼爾招手要他過她車窗來。「我沒辦法。」她說:「就跟他們講說我沒辦法。」
「你知道你會傷到他們的面子。」他低聲說:「他們是好意。」
「可是我沒辦法。不然你去好了。」
他彎身更近:「你知道若你不去會怎樣。看來會好像說你比他們尊貴許多。」
「你去。」
「你一到裡面就好了。冷氣真的會讓你舒服些。」
金妮搖頭。
從這一幕我們可以感受到夫妻間的意見不合。
再扣回尼爾的特殊身份,我們發現,尼爾是個「社運份子」,或說「社運領袖」──在新聞和歷史中,我們可以看到社運領袖拋頭顱、灑熱血,為理念奮戰;但往往無從得知這些社運領袖背後妻子的心情。
尼爾比金妮大16歲,金妮把最美好的青春歲月給了他;
他們之間顯然有愛,但尼爾沒給金妮等值的回饋──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尼爾具備組織能力,善於社交,嫻熟於人際關係與應對進退;
但這樣懂得瞻前顧後、察言觀色的「世故技能」,在他們面對農家夫婦過度熱情的邀請時,反而為金妮帶來困擾。
換言之,尼爾總是在照顧「外人」,卻不怎麼顧慮自己的「內人」。
金妮終究獨自留在了戶外,沒有進屋裡去。
但她突然有了尿意──夕陽西下,彩霞滿天,她偷偷躲進玉米田裡去小解。
伊格言說了件有趣的事;他說,在小說情節中,凡是遇到小解,那麼大概百分之七十都帶有「自由」或「解放」的寓意;
此處也不例外──金妮的小解不僅是生理上的放鬆,更預告了下一刻,情感上更大的自由。
因為當她小解結束從玉米田出來後,就遇上了男主角瑞克......
─────
伊格言,小說家、詩人,《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8月號封面人物。
著有《噬夢人》、《與孤寂等輕》、《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拜訪糖果阿姨》、《零地點GroundZero》、《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甕中人》等書。
作品已譯為多國文字,並於日本白水社、韓國Alma、中國世紀文景等出版社出版。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華文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獎、中央社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等;並入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歐康納國際小說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等獎項。
獲選《聯合文學》雜誌「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著作亦曾獲《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度之書、2010、2011、2013博客來網路書店華文創作百大排行榜等殊榮。
曾任德國柏林文學協會(Literarisches Colloquium Berlin)駐會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WW)訪問作家、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成功大學駐校藝術家、元智大學駐校作家等。
Readmoo專訪1:如果在YouTube,一個小說家
https://news.readmoo.com/2020/01/07/200107-interview-with-egoyan/
Readmoo專訪2:那些關於孤寂的問題,以及......
https://news.readmoo.com/2019/03/21/190321-lonelieness/
────
小說是什麼?我認為,好的小說是一則猜想──像數學上「哥德巴赫的猜想」那樣的猜想。猜想什麼?猜想一則符號系統(於此,是文字符號系統)中的可能真理。這真理的解釋範圍或許很小,甚至有可能終究無法被證明(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早就告訴我們這件事);但藝術求的從來便不是白紙黑字的嚴密證明,是我們閱讀此則猜想,從而無限逼近那則真理時的智性愉悅。如若一篇小說無法給我們這樣的智性,那麼,它就不會是最好的小說。
是之謂小說的智性。───伊格言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EJ7n0nwRsR4/hqdefault.jpg)
窗 邊 的小豆 豆 作者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你知道「西伯利亞歇斯底里」嗎?
───
☞〈真正存活的只有沙漠本身〉全文連結|https://www.egoyanzheng.com/single-post/2019/12/10/真正存活的只有沙漠本身──村上春樹《國境之南,太陽之西》
☞Instagram|伊格|Egoyan Zheng
https://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村上春樹 #文學 #小說
────
《國境之南,太陽之西》是一部如假包換的愛情小說,是以小說男主角阿始,和他生命中的三個女人為中心的。阿始在小學時認識了他的青梅竹馬:島本,這是他生命中的第一個女人。島本曾罹患輕微的小兒麻痺,總是跛著一條腿走路。二人都是獨生子女,彼此陪伴,度過了童年的孤寂。小學畢業後,阿始與島本失去聯繫,在中學裡展開與「泉」的初戀。然而在此刻,第二位女人出現了──那是泉的表姊。阿始受到泉的表姊的肉體吸引,與她偷情,成為砲友,也因此深深傷害了泉。其後,於漫長乏味的大學與職場生涯後,阿始遇見了第三個女人:妻子有紀子。他與有紀子結婚,生了個女兒,經營爵士酒吧。直至某日,阿始在酒吧與島本重逢,舊情復燃,一段婚外情就此展開。
首先來看「泉的表姊」這個角色。小說中,泉的表姊甚至沒有實際的姓名。當阿始和可愛的初戀情人泉談著戀愛時,他偶然見到了泉的表姊,深受吸引。這所謂「吸引」幾乎無涉情感層面,而單單以「暴風雨般之性驅力」的形式呈現。在阿始劈腿期間,他和這位表姊的幽會是這樣的:
我和那位泉的表姊從此以後的兩個月之間,腦漿都快溶掉似地激烈做愛。我和她既沒去看電影,也沒去散步。既沒談小說、談音樂、談人生,也沒談戰爭、談革命,什麼也沒談。我們只是性交而已。我所記得的,只有在那裡的一些瑣碎的具體東西的印象而已。放在枕頭邊的鬧鐘,掛在窗上的窗簾,桌上的黑色電話機,月曆的照片,床上她脫掉的衣服。還有她肌膚的氣味,和那聲音。我什麼也沒問她,她也什麼都沒問我。
除了真正必要的時候,我們連吃喝都免了。我們只要一碰面,幾乎連口都沒開就立刻脫衣服,上床擁抱,做愛。那裡沒有階段,也沒有程序。我在那裡所提示的東西只有單純的貪慾而已。
純粹的、壓倒性地性吸引。是的,生命的表現形式之一,即是人被純粹的身體、動物慾念所驅使;阿始與泉的表姊正是如此。但另一方面,人又顯然不只有這個面向。人畢竟有感情、會思考;因此還存在另一種生命的表現形式──純粹的,愛情與親密感的原型。在小說中,這以阿始和他的青梅竹馬島本之間的愛來呈現。
愛是什麼?伊格言說,愛是,「在人世間,曾存有過這樣的情感:令你在瞬間感受到自己絕對的不完整,感受到生命本然的孤獨,感受到對對方『非如此不可』的劇烈激情與渴望,一種絕對」。阿始和島本在童年懵懂無知時,就經歷了這樣的「絕對事件」──男孩和女孩,在牽手的短暫瞬間,突然感覺對方毫無保留,誠摯的親密與溫柔。(這是不是和《1Q84》中的天吾和青豆很像呢?我們似乎已經抓到了作者村上春樹的個人偏好了,嘻嘻。)那就是愛。
在此我們看到了兩種生命形式的對比:一種是阿始與泉的表姊,出於純粹動物本能的性驅動力;而另一種,則是阿始與島本,宛如童話般的,純粹的愛情原型。然而這兩種生命型態卻都是極端的。極端便可能為人們帶來毀滅性。而村上春樹正是藉由這樣的毀滅性,將小說扣回了「虛無」這個主題。
─────
伊格言,小說家、詩人,《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8月號封面人物。
著有《噬夢人》、《與孤寂等輕》、《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拜訪糖果阿姨》、《零地點GroundZero》、《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甕中人》等書。
作品已譯為多國文字,並於日本白水社、韓國Alma、中國世紀文景等出版社出版。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華文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獎、中央社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等;並入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歐康納國際小說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等獎項。
獲選《聯合文學》雜誌「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著作亦曾獲《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度之書、2010、2011、2013博客來網路書店華文創作百大排行榜等殊榮。
曾任德國柏林文學協會(Literarisches Colloquium Berlin)駐會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WW)訪問作家、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成功大學駐校藝術家、元智大學駐校作家等。
Readmoo專訪:
https://news.readmoo.com/2019/03/21/190321-lonelieness/
香港明報專訪:
https://news.mingpao.com/pns/副刊/artic...
────
小說是什麼?我認為,好的小說是一則猜想──像數學上「哥德巴赫的猜想」那樣的猜想。猜想什麼?猜想一則符號系統(於此,是文字符號系統)中的可能真理。這真理的解釋範圍或許很小,甚至有可能終究無法被證明(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早就告訴我們這件事);但藝術求的從來便不是白紙黑字的嚴密證明,是我們閱讀此則猜想,從而無限逼近那則真理時的智性愉悅。如若一篇小說無法給我們這樣的智性,那麼,它就不會是最好的小說。
是之謂小說的智性。───伊格言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Lq_3K5GQ4hg/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