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莫半年沒有逛街了
購物的習慣在疫情以來大大地改變
早些年實體書店萎縮時,我們在書店找靈感在網路下訂單
如果實體消費持續萎縮,未來的街道應該會有更多變化
《城市如何運作:從人文學看待城市的 15 種觀點》
最近的床前讀物,又再次回到了空間研究的老本行
每一次走路,每一個路口、每一間店家
轉彎或直行、進去晃晃或繼續往前走
一次次的選擇,構建了那一天的世界
雖然逛街的目的有了轉變,步行和探索的意義還是存在
和朋友約在哪碰面、選擇哪條路,該如何搭配街區的穿搭
先去鳥人拉麵,再去東區粉圓
又或者直接去 Plain me,再去 Boven 雜誌圖書館
那些走起來怡人的街區
依據行人的速度自然形成,建築單元也被切割得比較細
友善舒服的移動速度,賦予了多樣的選擇和空間的探索感
選擇越多,偶發的驚喜也越多
城市不僅只是空間裡的一個地點,也是一齣時代劇
面對每個時代的不安、焦慮與變動
我們都在這裡重新創造寄託、共識,尋找連結與靈感
空間也終將找到它新的意義
地理學在網路興起的初年也曾經焦慮
如果實體空間受網路取代,地理的意義何在
二十年後,看來這個擔心是多餘的了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落地之處 」齊簡個展 訪問藝術家: 齊簡 歷經全球疫情帶來的各種變局,TKG+ Projects 將於西風解凍之際,為各位帶來齊簡個展「落地之處」。身兼策展人與藝術家雙重身份的齊簡,延續自 2014 年以來的創作實踐核軸,透過繪畫、空間裝置勾勒場域語境與藝術符碼交織出...
「空間地理學」的推薦目錄:
- 關於空間地理學 在 城市漫遊者 Cityflaneur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空間地理學 在 本土研究社 Liber Research Community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空間地理學 在 B.Toys-Taiwan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空間地理學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空間地理學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空間地理學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空間地理學 在 104課綱跨版本高一上序章part.2 空間傳統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空間地理學 在 高中生人文及社會科學營- :敝姓董 :看來是一位有故事的女 ... 的評價
空間地理學 在 本土研究社 Liber Research Community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研究推薦】Be Water, My Friend 解放新.海洋空間想像 #都市化洋謀 #9月專研
提到海,大部分香港人大概會想起與樓價密切相關的海景、娛樂化的水上活動、貴價深海海鮮食材、人工沙灘,或不時有臭味的海濱長廊,以至填海、明日大嶼願景,而理解海洋本身似乎一片空白,彷彿只有在以上商業及地產框架內,海洋才有其價值。除此之外,究竟我們應該如何理解海洋?
一篇2015年由英國杜倫大學地理學系教授 Philip Steinberg及英國威爾斯亞伯立斯威大學地理及地球科學學系學系學者 Kimberley Peters發佈有關「海洋本體論」的學術文章 ”Wet Ontologies, Fluid Spaces: Giving Depth to Volume through Oceanic Thinking”。文章帶領我們離開以人類為中心、以陸地為主的視野,由本體論(ontology)的角度重新認識海洋的運動(motion)、流動性(fluidity)、深度(depth)、容量(volume)以及隨性(randomness)等特性,簡而言之,就是從海洋本身出發,去問海洋是甚麼?
這正好回應,現時海洋簡單地被視為可被「填平」的空間,將海洋中的特性視如無物,亦不清楚陸地與海洋規劃的分別,有時甚至連填海物料也不太清楚是什麼。這種思維正進一步收窄我們對於海洋的空間想像,讓我們應對「明日大嶼」等填海計劃時亦顯得乏力。
文中一開頭引用德國法學家施密特(Carl Schmitt) 於”The Nomos of the Earth” 一文中,認為海洋並沒有特性,除了海浪就只有海浪(The sea has no character, ...... On the waves there is nothing but waves)。撇開當代有關海洋符號學以及地緣政治學的學術理解,這種扁平化的海洋想像亦會引伸出一套「土地規劃」視覺,將海洋像陸地領土一樣切割、分配及加工建設,人為置入式改造海洋。最近的龍尾「海膽黑沙灘」為例,正好凸顯這種「暴力」人工改海的潛在災難,忽視吐露港一帶的水質評估、海灘選址的海水對流動向、以及鄰近具生態價值的海洋生物等等以海洋為整體的規劃考量。
海洋既非空無一物,那我們應如何定義海洋?作者認為,海洋除了充滿各樣的生物,作為一個流動的世界,地方(place)永遠正在形成,更是一個權力關係投射、通過及圍繞的空間(a world of fluidities where place is forever in formation and where power is simultaneously projected on, through, in, and about space)。可見,陸地平面的、可理解的、有確立邊界的特性幾乎與海洋完全相反。海洋為本的思考除了海洋本質上跟陸地不同,亦會影響如何認知海洋中的物質與非物質互動。相信以此作為出發點,我們才能找尋與陸上視覺以外海洋規劃新出路。
要理解何謂流動(fluidity)的海洋,除了要閱讀今次推薦文章外,亦推薦透過呈現海洋生態的紀錄片,作為理解海洋流動且多變的特質的方法,除了講述正在消失的粉紅色「魚頭」的紀錄片《白海豚失樂園》(Breathing Room)外,近日最新一套關於香港海洋聲音的《聲之海Sea of noise》,亦呈現香港海洋作為一個不斷有各種不同聲音流動混雜的空間。
紀錄片中呈現,聲音在海洋裏傳播的速度為在陸地上的五倍,傳播的距離也比在陸地上遠得多。原來對於倚靠聲音作溝通媒介的海洋生物而言,海洋工程的影響下,置身海洋中就如長期在工地裏生活,噪音大大影響牠們探索環境、與同伴溝通、甚至覓食。再反思香港近年在海上的基建,為補償三跑工程對白海豚生境作出的破壞而設立的大小磨刀洲海岸公園,竟選址在三跑項目旁邊,該海城一直受高速船影響,鄰近又不斷有工程進行,成立這個名義上的海岸公園,其成效不足可想而知,嘗試滿足的,可能只是反對三跑的民意。
放眼未來,不斷上馬的大型填海項目明日大嶼、海洋旅遊化等海洋產業,以規劃土地的眼光去規劃海洋,除了對環境做成不可彌補的破壞,更甚進一步收窄我們對於海洋的豐富想像。因而,要尋求現時香港海洋規劃的新出路,第一步先要理解陸地與海洋的巨大差異:海洋既沒有如陸地般有意義的邊界,亦是個擁有不同流動性與特質的空間。輕率將陸地城市發展的思維貿然在放在海中心,或許會出現「蝴蝶效應」,招致意想像不到的災難。
#圖片由研究員Kristy提供
#研究員潛水訓身演出
#bewatermyfriend
#海洋規劃新出路
#研究閱讀
Reference
Steinberg, P., & Peters, K. (2015). Wet Ontologies, Fluid Spaces: Giving Depth to Volume through Oceanic Thinking.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D: Society and Space, 33(2), 247–264.
💪 研究自主 月捐撐起最新專研系列:
https://liber-research.com/support-us/
🔸FPS ID:5390547
🔸HSBC PayMe 捐款支持:https://bit.ly/32aoOMn
🔸戶口號碼:匯豐銀行 640-198305-001 (LIBER RESEARCH COMMUNITY (HK) COMPANY LIMITED)
👨👩👧👦義工招募:https://bit.ly/2SbbyT3
空間地理學 在 B.Toys-Taiwan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山林小鎮環遊任務 🛤 ◢
主題明確的火車軌道組是深受孩子喜愛的 #開放式玩具,除了接成一圈,還有許多結合形狀、數字及各種概念的玩法唷!一起來發現 #軌道積木還可以這樣玩 ❤️
這次我們把房間變成山林小鎮,有 6 個不同玩法的任務,可以組合成循環路線,也可以拆開獨立遊戲。影片裡的範圍使用了兩桶 🪵 #山林小鎮軌道組 喔!
遊戲過程需要手部小肌肉 #組合和拆解的能力,需要 #觀察力和手眼協調 來找到心裡想的零件。軌道組通常是平面的,這時候可以找堆疊型的積木來當小幫手,突破原本遊戲限制,同時增進孩子 #邏輯思考及空間概念。軌道也是直線和弧線的積木,能夠排列出各種圖案,提升對 #形狀的感知能力,有助於日後抽象思考。為了達成每個任務目標,需要不斷嘗試調整軌道排列,這個過程也培養了孩子的 #耐心和受挫力 ⭐️
這類沒有正確答案的開放式玩法給孩子更多展現創意的空間,#提升成就感,也讓孩子體會事情可以有許多面向和解法,不需要被既定模式限制。
而且除了小火車,還有什麼能在軌道上行駛呢?答案在影片裡等你 😉
-
🚂 運輸地理學山林小鎮軌道組
https://mamasandpapas.tw/product-BX1792
加贈 廂型警車 / 救護車 ( 二選一 )
運輸地理學玩具車系列 #兩件69折
單筆消費滿 $2000 現折 $150 ✨
🔎 來看看所有車款
https://mamasandpapas.tw/searchproduct?key=運輸地理學
🪙 用紅利回饋加價購更划算
https://mamasandpapas.tw/member_bonus_pro
空間地理學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本集主題:「落地之處 」齊簡個展
訪問藝術家: 齊簡
歷經全球疫情帶來的各種變局,TKG+ Projects 將於西風解凍之際,為各位帶來齊簡個展「落地之處」。身兼策展人與藝術家雙重身份的齊簡,延續自 2014 年以來的創作實踐核軸,透過繪畫、空間裝置勾勒場域語境與藝術符碼交織出的隱藏維度,揭示人們如何參與──或如何在無意識間役使於既有的領域/價值定位系統,引領觀者重新審視各式社會機制下,人類為自身劃下的各種領域界線(boundary)。
在試圖以思辨跨越那莫可辨識的「事件與其邊界」之時,齊簡曾引述當代知名理論物理學家霍金提問何以定義「真實」的有趣比喻:「圓弧形的魚缸讓金魚看到扭曲的真實。但我們怎麼知道自己擁有未受扭曲的真實圖像?人類是否也如同住在一個巨大的金魚缸裡面般,透過一面巨大的透鏡而得到扭曲的視野?金魚對真實圖像的理解與我們不同,然而我們真能確定牠們的世界觀比較不真實嗎?」[1]
面對無法觸及的「真實」,人們僅能依循群體生活所規範的「測量值」(measuredvalue),標定出自我的認知邊際──人們更進一步將之拓展為社會中更加堅實的框架與價值判準。為了輪廓人類為自身圈圍的框架,齊簡透過物件、繪畫及法律文件的組構,將「落地之處」導演成一組劇場式的微縮社會模型;置身這場遊戲/實驗的觀者,倏忽意識到原先慣有的視界存在著嶄新想像可能,開始進入領域(territory)意涵的重新探索。
展覽的起始,齊簡便以玩具積木推疊成一堵迷你方牆,失能的阻隔將豎立於旁的小旗具現化為權力疆域的戲謔宣告,預示著展間內領域概念(discipline)的動態擴展。不遠處,地面上劃分展場/非展場邊界的作品《黃線》角色扮演般地化身交通標線,於逼人俯首同時導引/制約觀者「合乎規矩」的觀看行進。而前後連結著資本遊戲寓言《大地主》(又稱大富翁)、將畫廊位址公告地價與畫作自身價值對位演算的《這裏》,更將政治地理學的領域概念橫向展延至社會機制演化出的對位定價,透顯種種權屬關係。
接續著《大魚缸:支搭帳篷》,與展牆同色的深藍背景,模糊了繪畫的觀看邊際;畫面中心描繪的金魚以符旨導出魚缸的意象集合,與置放地上的金箔石塊共同折射出一個多主體關係的領域性(territoriality),遙相呼應散發著柔光的博物館圍欄《背景》——不禁讓人沉思,藝術權柄(power)所引導出的觀看視界,究竟在圈圍出的領域內緣,抑或是那熠熠生輝的邊界自身?
在此「落地之處」,觀者彷彿行走在齊簡解構出的條條領域及地界的標線上——同時望向各式定義的兩極;劃分域內/境外、有效/失能、規矩/失序的地界,於辯證與提問間被踩踏地愈發模糊。也許人們所能擁有的「真實」,最終僅是自身所劃下的這道「邊界」(boundary),以及那「是」與「不是」同時存有的疊加型態。在提問「何處落地?」之時,人們是否也同時看見一種觀看與定義的踰越可能?
藝術家粉絲頁: CHI Chien 齊簡
策展單位: 耿畫廊 Tina Keng Gallery
展期:2020.08.01~2020.09.12
時間:週二~週六,11:00 ~ 19:00
地址: 台北市內湖區瑞光路548巷15號1樓
電話:02-2659-0798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gMZc2T2XCJA/hqdefault.jpg)
空間地理學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本集主題:「公園地景百年流轉:都市計畫下的臺北,邁向現代文明的常民生活史」介紹
訪問:張瑞芳 副總編輯
內容簡介:
一座城市,總少不了公園
都市叢林中的唯一綠地,誕生於台灣不過120多年
●1932年一張市區計畫圖,揭開臺北邁向現代化之路
●從圓山公園開始,追索17座公園的百年歷史變遷
●溜狗、運動、漫步、沉思之餘,那些你需要知道的公園知識
◇為什麼臺灣會有公園?
大安森林公園、二二八和平公園、植物園,這些熟悉的城市綠地,都是起自於二十世紀初臺北都市計畫的成果。當時日本政府意圖將臺灣帶向現代化的道路。隨「星期制度」出現,大眾交通系統發展,時間與空間的雙重變革,開啟臺灣人的休閒風氣。公園成了大眾的休憩場所,並兼負保健、防災等重要功能。1932年都市計畫中規劃了17座公園。
日治時期,政府還拆除了臺北城牆,鋪設有美麗行道樹和安全島的三線道路,現今愛國東路、中山南路、忠孝西路、中華路等三線道,是臺北車水馬龍的街道,但是當年卻因人煙稀少成為情侶約會好所在,臺語老歌〈月夜愁〉說的就是這道路上發生的故事;而現在時興的路跑,在當時的三線道就舉行過了呢!
◇公園深入日常,休閒中有濃濃的「政治」味
公園和許多現代化設施一樣,都是日本政府「二手移植」的成果。將歐美公園的音樂亭、噴泉造景與西方的博物館、博覽會、動物園等空間「再現」於公園內,民眾可以在精心塑造的空間中,接受文明洗禮,體驗前所未有的新鮮事,例如棒球比賽、相撲比賽、音樂表演等,當時《臺灣日日新報》還會刊登音樂會曲目。
此外,圓山公園中的臺灣神社與植物園內建功神社的祭典儀式,還有公園內的收音機體操,都是讓民眾在享受休憩活動之餘,強化愛國意識、健身保國的思維,也是「教化」國民的有效方式。
◇隨歷史變遷的公園命運交響曲
17座公園百年來的命運各不相同,有些因戰爭工程停擺,有的存續至今,如二二八和平公園。戰後有些被當成居民聚落、眷村用地、國防軍事基地等,有些甚至直接改變用途放棄建設公園。
不久前因圓山文化遺址產生爭議的圓山自然景觀公園,戰時將運動場改建為軍醫院,戰後曾供美軍顧問團使用,後改建為中山足球場,在2010年又成為花博用地,其中經歷的土地轉移過程宛如臺灣現代史的縮影。
◇體檢台北公園,我們還可以這麼做
本書透過實地田野考察與資料蒐集,一一重現17座公園的歷史與現況。作者為地理與歷史雙學科背景,引領讀者翻閱百年來的地圖、都市計畫圖、報刊、文獻、明信片、照片,讓我們能對臺北公園的地景風貌與歷史脈絡有更多認識。更深入全面檢視臺北公園建設的問題,如圓山公園的考古遺址問題,防災公園可以怎麼做?本書特闢專欄以日本公園與紐約案例提出建議,期待臺北的公園可以乘載更多文化歷史外,還能發揮其實用價值。
作者簡介:林芬郁
國立臺北大學民俗藝術研究所碩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博士,
現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僑生先修部兼任助理教授。
潛心研究臺灣文史、關懷文化資產保存,文章散見於《地理研究》、《臺灣文獻》、《臺北文獻》、《臺灣民俗藝術彙刊》等學術期刊,與《原住民族文獻》、《鐵道情報》、《自由時報》的〈自由廣場〉等。
著有《臺灣文化藏寶圖》一書,並與他人合著《沒有電視的年代—阿公阿嬤的生活娛樂史》、《看見師大校園》、《城市前世到今生:臺北考現學》、《臺灣地名辭書 卷二十二臺北市》、《北投區志》等書。
出版社粉絲頁: 貓頭鷹書房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8qKu5dYxMJw/hqdefault.jpg)
空間地理學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本集主題:「塔:仰望高塔,俯瞰日本」介紹
訪問編輯:莊琬華
內容簡介:
日本高塔六兄弟,你認識了幾座?
有「塔博士」之稱的建築師,究竟在日本蓋了幾座塔?
東京鐵塔的雄心壯志,就是「世界第一高」!
塔的前世今生、美麗與哀愁,
除了讚嘆它的氣勢宏偉,你還看見了什麼?
不同的視野,不同的風景。從不一樣的角度、高度看日本!
東京鐵塔、晴空塔、江之島海燭台、大阪通天閣、神戶港灣塔、函館五稜郭塔、京都東寺與京都塔、瀨戶內大橋塔……各式各樣的高塔,佇立在日本各地,通常是該地醒目而顯著的重要地標,也標誌出各地獨有的特色。
為何要建造一座高塔,背後可能蘊含種種原因。人文地理學教授津川康雄以塔作為地標的重要性開始,談及塔與超高層大廈的建設目的與時間,並聚焦於誕生背後的故事,以及從這些建築看見的風景、地區,以及塔與人們之間的關係,從而帶出塔和超高層大廈作為地標的意義,與之相聯的歷史,以及人們心之所繫的意念。
全書共分九大主題,包羅萬象的內容,有啟發民智、讓日本與世界接軌的電視塔;宛如現代天守閣般的市政廳;能夠同時瞭望大海與市街的塔;還有能鼓舞人心的塔等等,外加有趣的塔豆知識,例如,溫泉鄉別府塔的廣告,一直以來都是……啤酒(只是從札幌啤酒換成朝日啤酒),還有塔引發了電梯競速技術比賽!這本書不只是日本各地塔的巡禮導覽,更是深入了解地方歷史人情,空間與地理人文的最佳入門。
作者簡介:津川康雄(Yasuo Tsugawa)
一九五三年生於東京都,立命館大學研究所主修文學研究科地理學,取得博士後期課程學分後肄業,文學博士。現在為高崎經濟大學地域政策學部教授,專業為人文地理學(都市地理學、地標研究),尤其是進行國內外都市、各地區地標的條件整理和田野調查。從高處俯瞰該地,與從汽車、火車車窗眺望風景,已成為他的習慣,並且極為享受此一樂趣。著有《地區與地標》、監修作品有《從江戶到東京 大都市TOKYO何時形成?》、《從地圖解讀江戶.東京》等書。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G9ChG7MoOKI/hqdefault.jpg)
空間地理學 在 高中生人文及社會科學營- :敝姓董 :看來是一位有故事的女 ...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如果說歷史學是時間之學 那麼地理學就是空間之學 『歷史學家聚焦在時間面向上,像是事物如何隨著時間改變;地理學家則關注在事物如何被安排。』-引用自《空間的 ... ... <看更多>
空間地理學 在 104課綱跨版本高一上序章part.2 空間傳統 - YouTube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高中地理_108課綱_龍騰版_高一上_L.1為什麼要學地理_part.3 地理學 的研究傳統與觀點: 空間 傳統/ 空間 分布. 黃柏欽的線上地理教室. 黃柏欽的線上地理教室.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