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1 星期二 絕對音樂】
「忠於自己作的每個決定,選擇了的事情,你覺得值得就值,
你覺得不值,別人說值,你也覺得不值。」
SO~~別想得太複雜,其實很簡單:
用複雜的心看一切,那麼一切都會變得複雜…
春天是個讀書天,決心努力發憤圖強……
下午4:00-5:00
「絕對音樂」~~ON AIR))))))
把耳朵借給我,
芳翎和你/妳分享~~
線上收聽快點這裡:
http:// http://www.kiss.com.tw/radio_hq.php?radio_id=238
***************************
《我不是什麼哈佛的女校長,我就是哈佛的校長》
一句“我不是什麼哈佛的女校長,我就是哈佛的校長”,讓人們記住了哈佛三百多年唯一一位女校長哈佛德魯•福斯特。
以下是這位校長在哈佛的一次演講,她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我們,我們到底為什麼一定要走出去,看這個世界。
每年要去一個陌生的地方。——這是我對自己的一個要求,也算是一個規劃。
這個習慣似乎從小就有,一直持續到現在。直至今日,我每年都會和孩子們一起去一個陌生的地方。
對我來說,用學習的方式來旅行已成為一種傳統,而它的意義在於自己的成長。
旅行讓我們真正認識這個世界
世界越來越小,我們幾乎每天都在和陌生人打交道,都在熟悉各種的第一次。
孩子們身處的世界已經成為了一個家庭,科技讓我們的國籍變得模糊,讓通訊變得快捷,讓我們不得不適應各種多變的社會環境。
所以,孩子們的將來必定是和各種國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一起工作和生活,所以,瞭解整個世界也成為了他們的必修課。
前不久,由教育界、商界領袖共同組成的“美國新勞動力技能委員會”剛頒佈的二十一世紀人才的四大技能中把“瞭解整個世界”作為首項標準列舉出來。
世界有太多的內容需要我們去熟悉和探索,絕對不僅僅局限於學習他國的語言。語言只是一種工具,比它更重要的是學習陌生的文化與歷史,他國的人文與生活。
所以,孩子們和我一起品嘗其他國家的食物;熟悉交通路線和公共標誌;欣賞形式各異的建築;體會種類不同的宗教現象;體驗和陌生人的相處;適應各種氣候狀況;甚至是那裡的空氣中彌漫的不同味道。
到一個陌生的地方,總會聽到孩子們這樣的話,這個和我們那裡不一樣,這個一樣,也總會比較,什麼地方好,什麼地方不好。
我們在這樣的比較中睜大了自己的眼睛,擴張了自己的毛孔,也擴展了彼此的胸懷。
當我們看到的世界大了,才能更加寬容,才能更加坦蕩。實際上,接受彼此的不同,尊重相互的差異已經成為“瞭解世界”的重點。
我們應該怎樣旅行?
瞭解世界的方法有很多種,通過書籍、影像資料和別人聊天都能讓我們瞭解世界,但哪一種都沒有身臨其境的學習更重要。
古人云: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而我們的一貫做法是“行萬里路前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中閱人無數,行萬里路後思索回顧。”
每次到一個陌生國家之前,我們都會和孩子們一起進行長達一周的培訓,其中包括語言、文化、當地情況和攝影技巧。
印象很深的是去意大利之前的一個月就讓孩子們開始閱讀相關的書籍,並且在培訓中很好的讓孩子們對文藝復興有基本的瞭解,和孩子們一起分享了盧浮宮的神秘和拿破崙的傳奇。
簡單的語言培訓讓孩子們可以自己通過海關簡單的詢問,可以讓他們自己找到方向,而當地公交行政標誌減弱了他們的陌生感。
到陌生的國家之後,孩子們開始驗證之前獲悉的資料是否和眼前的一切吻合,開始在陌生的城裡使用那些自己熟悉的工具開始行走,開始和當地人和事之間有了碰撞和交流,開始需要借助當地人的幫助來完成一件件我們事先策劃好的任務。
在陌生的城市,一定要融入他們真實的社會。
我還記得在慕尼黑他們使用地鐵公車的運用自如;
在柏林到科隆火車站轉車的時候他們的忙中有序;
在瑪麗婭廣場寫毛筆字引來老外們的圍觀;
在羅馬奔波於各種噴泉之間完成城市任務;
在菲森的草坪上和外國小孩們踢球。
只有讓他們充分自由的接觸這個社會,在交流的過程中充分調動自己的溝通能力,加強團隊合作,才能真正提高自己。
孩子們需要和當地的人接觸,更重要的是要用當地人的方式生活,使用他們的交通工具,看他們經常去的博物館,不僅僅是在那裡走馬觀花,而是停留在那裡,認真地欣賞。
如同我們在羅浮宮整整呆了三天,相比較旅行團對於“盧浮三寶”的照相工作,我們是何等的自由。
夜晚,我們在埃菲爾鐵塔前草坪上的遊戲,看到這個雄偉的鐵質建築夜晚的亮燈後,踩著巴黎夜晚的燈光晃晃悠悠的坐著地鐵後來青年旅社。
帶著激動和疲憊、收穫與成長,我們完成了旅程,但這並不是一個結束,我們離開了那裡,但卻把對陌生國度的思考也一併帶了回來。
除了留在腦子裡的回憶,我們還有日記、明信片、相片,我們還有各種類型的小組討論,這些都會讓一次旅程的收穫變得更長更厚重,直至我們下一段的重新開始。
認識自己,瞭解世界
每一次到陌生城市或者國家,從學習和成長入手的旅行方式都能有效的幫助孩子們在大腦裡構建自己的思考模式。
他們知道在陌生的地方需要向哪些機構需求幫助,他們知道如何運用自己的資源去完成任務,而當一個人處於陌生環境下,他的優點和弱點都會顯示的異常清晰,這無疑給了我們一個認識自己的機會。
不僅是孩子們,每次,當我和孩子們面對這樣的陌生衝擊時,我也在成長,我也每一次都看到了更加清晰的自己。
當孩子們在成長中一次次的面對陌生的環境,那麼,當他們長大後要面對的各種陌生環境都不會讓他感到害怕,因為他已經擁有了屬於自己的一種模式。
很多人會說,孩子太小了,讓他們在七八歲出國他們能記住什麼?更別說在低幼的孩子了。他們什麼都不懂。
其實,這是我們對孩子們的誤解,通常情況下,我們判斷一個人是否獲得什麼,我們會通過他的表達或者他的改變作為判斷的標準。
但對於一個生理和心理成長期的孩子們來說,他們的表達能力不足以讓他們清楚有效地表達他們的收穫反映他們的成長。
於是大人們很武斷地說,他們年齡太小了,對他們來說沒有用,以後都記不得。其實,也許對於一個四五歲的孩子來說,等到十多歲的時候他不記得了,但對於他在接下來一年的成長絕對意義非凡。
也許我們不用帶他們出國,但是經常到不同的環境看到、聽到、感受到一樣和不一樣,能適應各種不同的交通工具,能在陌生喧鬧的人群中鼓起勇氣去聽去看去感受,本身就是一種成長。
一個人生活的廣度決定他的優秀程度。
從小開始的一種旅程是擴展生活的廣度的起點,我喜歡那句話:
Life is not adestination,but a journey
生活不是目的,而是旅程
(文章來源:網路文章分享)
***************************
科隆地鐵圖 在 Angela治療筆記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回到台灣後,還是不敢相信自己做到了!!😱
用ㄧ個月ㄧ人走遍 #歐洲八個國家十個城市 達成📝☑️
而且從第三週開始身上共帶了總重四十公斤的行李(最後秤才知道😂),我ㄧ路這樣平安無事走過來真的是感謝老天保祐。(因為我只有搭了三次taxi,其他我都是推著行李從車站走去還是搭巴士或地鐵到住的地方。最重要是因為我在各國換車、上下車、進出站遇到不少的困難,真的非常感謝所有陌生人的幫忙,算ㄧ算起碼20位。
最好笑的是,有次跟ㄧ位菲律賓人但美籍的商務人士在火車站等車閒聊時,我們那台要坐前往德國科隆的火車,在抵達時間前五分鍾臨時換到了別的月台,而且是沒有手扶跟電梯!!結果,我們馬上衝到了樓梯口,他就主動跟我交換行李,我扛他的登機箱、他扛我的、然後我們就這樣ㄧ路狂奔到另個月台、然後用跳的衝上車!(喘到不行) 真是救我ㄧ命😂
還有讓我最難忘的是,盧森堡的石板路,真的是超級石頭路不誇張。而且他們地形還都是很斜的爬坡,難度最高。我身上背了十公斤,推三十公斤,旁邊都是堡壘,當下還閃過自己是在體驗古人推石頭要去建堡壘嗎?😂真的覺得推到覺得命都要沒了~
而且路上根本沒人,大家都開車。我從平坦上坡,推到石板爬坡,真的是輪子完全卡住推不動那種。最多ㄧ次推ㄧ顆石頭🙄(地圖顯示我還要推10分鐘坐公車到車站趕40分鐘後的火車啊然後他們沒有uber我有嘗試叫車😭)
最後真的只能停在路邊,荒郊野外⋯然後看車子ㄧ輛輛呼嘯過去⋯ 五分鍾過去了⋯
我決定!#只能搭便車了😂😂😂👍🏼
ㄧ剛開始幾台車過去都沒理我,但不久後,就有ㄧ台BMW打方向燈降速到我這停下來了~
然後他就幫我把行李扛到他車上,直接載我到火車站。ㄧ路上我們聊了很多,讓我最感動的是;他說,他看到我,彷彿看到多年前年輕時的自己去旅行的時候,他曾受過很多陌生人的幫忙所以他覺得他ㄧ定要幫助我。他還鼓勵我,並給予我很多祝福。😚
這只是旅程中其中兩個小故事~
太多故事了 再跟你們慢慢分享噢❤️
在這趟旅程上,認識了很多新朋友,我們也ㄧ起走了行程,很隨性卻是美麗的回憶。
#已經開始想念
科隆地鐵圖 在 Natsuki'希希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考眼力換小禮物時間 <3
剛剛抱怨科隆地鐵複雜度的時候,忽然想到一個小遊戲!
接下來我要去一站叫做Neumarkt的地方!誰能告訴我它距離科隆站(Köln Hbf)總共幾站,答對抽兩位幸運兒,從德國寄明信片給你們唷!請在下留言做答。
舉例:從忠孝新生到台北車站一共幾站?
答案:3
(因為忠孝新生.善導寺.台北車站)
溫馨小提醒:它離科隆站不遠唷!不要被地圖嚇到了(笑
⭐️得獎者
1.金愛多
2.馮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