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小組 (#IPCC) 在近日發布了第六次評估報告,距離2014年發布的第五次評估報告中間隔了八年。這份長達3000頁的AR6報告,乃是由234名科學家協力撰寫,檢視了超過1萬4千份與氣候變遷相關的研究文獻後所提出的。
綠盟統整這份報告以下幾個重點:
🔴 人類導致氣候危機已殆無疑義
長久以來,有許多氣候變遷懷疑論者仍然不願面對「氣候變遷是人類造成」的事實,這次IPCC的AR6報告則徹底敲醒了仍不願意面對真相的人們。
#極端氣候 的主要肇因,是人類行為所排放的溫室氣體如二氧化碳、甲烷。地球的二氧化碳濃度已經來到了200萬年以來的最高濃度,甲烷的濃度也達到80萬年新高。
AR6報告指出,從1990年代以來的冰川融化、北極海冰層減少的現象,有高達90%的可能性是來自人類行為所致。報告結論更指出,「毫無疑問,人類使大氣、海洋和陸地暖化(It is unequivocal that human influence has warmed the atmosphere, ocean and land)」。
🔴 極端氣候已經來臨,「明天過後」就是現在
自從1970年代以來,極端氣候已越來越頻繁,這50年中以來的升溫超過了過往歷史上的任何一個時段,過去五年更是1850年以來最熱的五年。此刻全球均溫與跟1850年代相比,已經升溫了1.07度。海平面上升速度是3000年以來最快,科學家也在世界各地觀察到越來越頻繁的熱浪、災難性降雨、乾旱,以及海洋酸化等。
報告也指出,原本每十年才會發生1次的極端高溫事件,在升溫1度的此刻,頻率已提升到每十年發生2.8次,原本「五十年一遇」的事件,現在頻率則提高為約五十年5次。倘若升溫持續且來到4度,那麼「十年一遇」的高溫將成為「每年一遇」,此外包括旱災、水災,也都會越來越頻繁地出現。
種種證據顯示:電影《明天過後》裡的末日景象已經不再是科幻電影中才會出現的畫面,氣候危機下的極端氣候如野火、熱浪、旱災、水災、颶風等,早已經在世界各地造成巨大的傷害。
🔴 抑制升溫1.5度目標日益急迫,但仍然有可能
本次IPCC報告的路徑預測採用「共享經濟路徑(Share Social-economy Pathway, #SSP)」,根據未來GDP、人口成長與都市化程度的不同,IPCC報告中共列出了SSP1到SSP5的五種情境。
不論在何種情境之下,在未來20年內,地球升溫都將突破1.5C。倘若我們的經濟仍持續地以化石燃料作為主要驅力,那麼SSP5情境下的升溫甚至會在世紀末來到4.4度。
在諸多情境之中,強調教育普及、人口成長趨緩、低物質消費成長、化石燃料轉移的「永續性路徑」SSP1,是最有可能抑制升溫的路徑。SSP1-1.9情境,雖然同樣會在2040年前達到1.5升溫,但也有機會可以在世紀末將升溫控制在1.5度以內。
🔴 快速大量減少排放,達成淨零碳排,是唯一出路
雖然此次IPCC報告的結論不容樂觀,五個預估情境都會在2040年前突破升溫1.5度的大關,然而這並不意味著未來已經毫無希望,更不代表我們束手無策。
這份報告雖然沒有針對未來的能源配比有多著墨,但毫無疑義地,全世界都需要大量且快速地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尤其是二氧化碳以及甲烷。這份報告強調,「倘若不進行立即性、快速與大規模的溫室氣體減量,那麼要守住升溫1.5度甚至是2度的目標,將困難重重」。
此刻的暖化趨勢是由過去人類活動所排放的 #溫室氣體 累積所造成,雖然已經是不可逆的趨勢,但未來的溫室氣體排放程度仍然決定了未來的升溫趨勢。就如同SSP1永續路徑所呈現的,一個致力於更為公平的永續發展、#淘汰化石燃料 的情境,即使仍未能阻止地球在2040年前升溫1.5度,但最終能夠幫助我們達到世紀末抑制升溫的目標。
🔴 當冬季漸暖,台灣升溫已1.6度
報告中也指出,在東南亞區域觀察到日益增多的熱浪、極端降雨及乾旱,上述這些現象,台灣的民眾也絕對不陌生,過去一年來我們除了迎來史上最高溫,更遭遇了極為嚴重的乾旱,許多水庫亮起了紅燈,嚴重衝擊農業與農民生計。此外,不下雨則已,一下雨便豪雨成災。
根據科技部、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交通部氣象局、台師大地球科學系、國家災防中心所共同發布的資料,台灣的平均氣溫在過去110年之間上升了1.6度,且台灣的冬天長度已由90天縮減至20到40天,夏天長度則是延長至120天到150天。
假如升溫趨勢延續,在碳排最高的SSP5路徑下,台灣在本世紀末的升溫將來到3.8度,且增加48天的36度以上極端高溫天數,世紀末的夏天將長達210,而冬天的天數更將在2060年後歸零。此外,颱風數量將可能在世紀末減少55%,但強颱比例提升50%。
🔴 氣候危機進行式,沒有人是局外人
種種證據皆顯示,面對全球性的氣候危機,台灣毫無置身事外的本錢與藉口。
自從去年開始,各界紛紛提出修改《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的呼籲,包括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在內的眾多環保團體,也已與立法委員洪申翰共同提出《氣候變遷行動法》的草案,幾乎所有主要在野黨也都各自提出相對應的版本,甚至連產業部門也都呼籲加速修法,蔡英文總統也在今年世界地球日時宣示「淨零排放也是台灣的目標」。這顯示「強化台灣氣候治理政策」已經是跨政黨乃至於跨公私部門的共識。
在此難得的高度社會共識之下,綠盟呼籲行政院盡速提出《#溫管法》修法草案,以利民間氣候法版本以及各黨團修法版本可以盡速在立法院審議與通過。今年年底在英國舉行的巴黎協定締約國大會 #COP26,我們希望台灣可以帶著一部具有明確 #2050淨零排放目標、完善治理架構、有效管制工具與調適策略的氣候變遷行動法共襄盛舉,讓世界看到台灣的承諾與決心。
「科技管理學系出路」的推薦目錄:
- 關於科技管理學系出路 在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Green Citizens' Action Alliance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科技管理學系出路 在 對我說髒話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科技管理學系出路 在 菜單研究所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科技管理學系出路 在 Re: 科管所的問題..(關於新竹X大科管所) - 看板graduate 的評價
- 關於科技管理學系出路 在 企業管理Vs科技管理未來出路- 研究所板 - Dcard 的評價
- 關於科技管理學系出路 在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觀光休閒與餐旅管理學系|外交工作分享 ... 的評價
- 關於科技管理學系出路 在 By 台科大科技管理研究所(Join Ntust TM)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科技管理學系出路 在 2022資管系出路PTT、Dcard熱門話題大剖析 - 志光 的評價
- 關於科技管理學系出路 在 2022資管系出路PTT、Dcard熱門話題大剖析 - 志光 的評價
- 關於科技管理學系出路 在 科技管理組、清大科管出路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評價
- 關於科技管理學系出路 在 科技管理組、清大科管出路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評價
科技管理學系出路 在 對我說髒話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火箭阿伯又要集資發射火箭了,56 歲的他是交通大學機械工程學系特聘教授,數年前,他帶多校共同組成的前瞻火箭研究中心成功發射大型火箭 HTTP-3S,為了籌措後續研究經費,團隊發起群眾集資,獲得超過 4,000 人響應。今年,同一團隊再次發起群眾集資,計畫發射技術更進階的 HTTP-3A 火箭,證明台灣太空產業的實力。
以下那一年與阿伯的訪問,很五月天,很熱血的一個阿伯。
《田庄阿伯上太空 吳宗信》
五十二歲的吳宗信自嘲國語講不輪轉,捲舌音ㄓㄔㄕㄖ分不清楚,在TED演講索性全程講台語,用的是鄉土的語言,講的卻是科技的未來,他主持的前瞻火箭研究中心這個夏天將試射HTTP-3火箭,火箭採用的是混合性燃料,射程預計一百公里,這樣的射程,這樣的技術,若成功,將是世界第一。
不滿於火箭中心只是學校的研究單位,他上集資網站募款,是學界首創,更企圖將火箭中心企業化,預計在五年內發射火箭,運載個人衛星上太空。「阮做的物件拿得出去,假使說預算不夠就放棄真正莫彩,學生來來去去的,若不產業化,攏無效,」他說:「台灣不能只是做代工,以後就是太空經濟了。全世界的大公司都在發射小衛星,我不是全球化,我這個叫做宇宙化。」
在YOUTUBE輸入「TED XTaipei演講」和「吳宗信」,電腦螢幕會跳出一段名為「台灣本土火箭,要讓太空旅行夢想成真」的影片。演講者是交大機械工程系教授吳宗信,他是該校「前瞻火箭研究中心」 (Advanced Rocket Research Center,簡稱ARRC)創辦人。ARRC今年一月底在新竹香山濕地成功試射雙節小火箭,材料和技術台灣製造,火箭升空一公里,將台灣和太空的距離拉進了一大步,「阮使用欸是混合式燃料火箭,和美國VIRGIN GALACRIC太空旅行同款,伊飛上宇宙一張門票七百五十萬台幣,阮這俗閣大碗。」大演說家談的是科技未來,用的卻是鄉土語言,若不細細分辨演講內容,乍聽聲音起伏和熱情,以為是百貨公司賣菜刀的推銷員。
站在大演說家辦公室門口,影片中男人朝我們走來。「歹勢,歹勢,」他自口袋掏出鑰匙開門:「啊!你要飲水否?抵遐訪問嗎?」未等我們回答,他一個箭步向前,逕自把腳踏車挪到陽台,轉身又從架上拿餅乾招待,五十二歲的男人步調明快,像按了加速鍵一樣。找到縫隙,劈頭便問他為什麼要用台語演講?「為了報仇啦,替自己說的台語出一口氣。」
台語的復仇
課堂上課多半說國語,但他心想TED演講面對全世界,機會難得,可以表達對母語的愛,「所有的語言是平等的,只要好好栽培,菜市場和灶腳的語言,也可以正式演講,表達像火箭太空工程這種複雜的事物。」
他一九六四年出生台南安南區農村,五○年代的台灣農村生活幸福各自不同,但貧困極其類似:上面兩個兄哥、三個姐姐,母親四十歲生他,沒有母奶,也買不起奶粉,僅能餵他喝黑糖水,「散赤到被鬼走抓,呷番薯籤呷到驚」。庄腳老父老母不識字,在家講台語,上小學第一天,老師講啥攏聽嘸,考試成績倒數,二年級某天,課堂上突然懂老師講什麼,那次段考,他是全班第二名。
科學家實事求是,半生經歷整理成投影片,求學、成長,無非一段又一段power point:台南一中、台大機械系,「讀冊對我來說,簡單簡單,逐日攏咧(台語玩耍之意),不是打球,就是肖想交女朋友。」高中踢足球,每天抱著一顆足球搭公車上學。因為射球準,可以四、五十米射球,爆發力快,個頭不高,還是入選台大橄欖球隊。
老婆是在台大校園認識,外省家庭長大的中文系女生,「結婚至今,我說我的河洛話,伊講伊的國語,互相尊重。」他說大腦用台語思考最為靈活,其次是英語。出國GRE考字彙,滿分八百他考六百多,當年全台最高,上國中前不知道ABC狗咬豬,但天性善於歸納和分析,很輕易就掌握英語文法的邏輯和秩序。
剝削的農會
在校園裡講台語並不代表具備本土意識。一九八六年,台大學生李文忠推動校園輔選遭退學,於傅鐘下絕食抗議,他的觀感是「那群人呷飽盈盈」。當兵退伍後,他到美國密西根大學念航太博士,在台灣同學會裡讀到彭明敏《自由的滋味》,腦筋才像爆炸一樣。
雪夜裡讀史明讀到哭,應驗成長過程,原來書中講台灣人的苦難都是真的,「農會真正剝削農民,伊攏放重利欸。細漢時陣,家裡起厝,偕農會借錢,還款到我大學畢業,都未及借的一半,都沒還到本金。彼一時陣,肥料無法自由買賣,比如阮爸爸種稻一百袋,要拿五十袋到農會換肥料,等於抽稅五十趴。」他的思想在此真正轉了彎。
一九九五年才回國,入太空中心服務,隔年便迫不及待展開「5%台譯計劃」,他號召二、三十名同好,每月捐5%的時間或薪水,以漢字和羅馬拼音將《動物農莊》《無花果》等經典翻譯成台語和客語文,每本書首頁下方寫著他們的心願:「ho台灣──新ê獨立ê進步ê文化空間(獻給台灣新的、獨立的、進步的文化空間)」。
一邊忙著開拓文化新鄉土,一邊做著宇宙大夢。他念太空工程,專業是紊流、航太燃燒,「一九九八年入交大,為了生存,走岔了去做電漿」,但他沒忘本,二○○四年,陳水扁政府籌畫「哈比特計劃」(哈比特即賽夏族飛鼠之意),研發載送衛星到太空的火箭,他知道消息,便把擁有火箭專才的好友陳彥升騙回來。
「我們有太空中心,但一直沒有做火箭,以航太來講,若沒有做火箭,就是玩假的,發射火箭才是太空實力的重點,」陳彥升是國家太空中心探空火箭計畫總主持人,早年任職NASA(美國太空總署),他說:「當時吳宗信、林明璋(第二十三屆中研院院士)他們跟我說,台灣要發展火箭,要我回來試試看。」這個傻子放棄一千兩百萬年薪,被吳宗信騙回來,領著一份吃不飽、餓不死的研究員薪水,卻也把吳宗信一群好友拉入火箭領域。
非法的夢想
一枚火箭結合推進、燃燒、導控、電機電池、傳輸技術等相關領域,「發展火箭最大的意義,是提升各領域的技術,是火車頭產業」,吳宗信說當年中科院設計與測試的火箭,由他們來模擬分析,提供給太空中心做參考,「台灣乎阮這群中年阿伯做夢欸機會,我們也要給少年仔做夢的機會。」中年阿伯心中激情燃燒,然而二○○八年,馬英九上任,「哈比特計劃」不了了之。中年阿伯不甘心,索性自己跳下來玩。
那一年,他在交大開設「類蔗糖火箭」(sugar rocket)實作課程,把糖磨成粉結合氧化劑,做成固態燃料,再用大塑膠管等低成本材料,做成小火箭,「我跟學生在學校用烤肉架當發射架,乒乒乓乓,校園的樹都燒掉了。第一次帶學生去新竹香山濕地試射,透早四五點,還被保育員抓到,差一點罰六萬塊。」
二○一二年,他和交大陳宗麟、成大何明字、屏科大胡惠文、北科大林信標,銘傳余仁朋,海大黃俊誠等老師成立ARRC,立志台灣製造的火箭。ARRC今年夏天將射發長八‧八公尺、直徑○‧四五公尺,總重六百公斤的HTTP-3火箭。火箭採混合式推進燃料,預計升空一百公里,這樣的射程,這樣的技術,若成功,將是世界創舉,「火箭推進技術,可分為液態燃料、固態燃料、混合式燃料,液態燃料性能最好,但工程複雜,固態火箭成本低,但也最危險,混合式火箭居中,但安全性、低成本,有機會讓發射火箭的成本由十億,一舉至少掉一位數。」火箭取名HTTP,是北科大、新竹交大、台南成大,屏科大四校縮寫,也是HTTP(超文本傳輸協定)的雙關聯想,象徵該系列火箭的想像空間如網路一樣無遠弗屆。
衛星的戰爭
火箭試射成本估計一千六百萬,他上「貝殼放大」集資網站,募九百多萬,是學界首創,雖至今有六百萬資金缺口,但他老神在在,「捐兩百,捐一百萬都沒關係啦,隨人心意。」不甘心只是掛在學校的研究單位,他企圖將ARRC企業化,「我們做的東西也很拿得出去,但是經費有時陣有,有時陣無,持續七、八年很不容易,假使說預算不夠就放棄真正可惜,學生來來去去的,若不產業化,都沒用。」他說:「危機就是轉機,假使當年政府給我錢,我就會惦惦,不會出來募款,可是出來接觸社會大眾,發現這個市場這樣大,之前待在學院,見樹不見林,可好像小鳥沒東西吃,飛上天空找出路,才發現這個林子這麼美。」
這市場有多大?商業上的小衛星是未來趨勢,從影像到通訊、從農業到環境監控、甚至商業投資都開始運用衛星來管理,SpaceX、Amazon、維珍航空(Virgin Group)等國外企業莫不磨刀霍霍,台灣高科技要轉型、擺脫代工包袱,航太是很好的選擇,而混合性火箭和個人衛星的結合正是台灣下一個機會。他預計在五年內發射自製火箭,運載個人衛星上太空,「全世界的大公司都在發射小衛星,我不是全球化,我這個叫做宇宙化。」
理工科教授講學不扮高深,問我日劇《下町火箭》看了沒?「你緊看,伊做的代誌就跟我們一樣,不過伊欸故事沒我精彩啦,哈哈!」ARRC故事有沒有日劇戲劇化見仁見智,但男主角阿部寬講話肯定沒有眼前的中年阿伯蕩氣迴腸:「人活到一定的檻站後,會想這世人目標是啥,最開始當然是為了升等,拚命寫期刊論文,但那個不一定跟社會有連結。還好碰到這群好朋友,大家有不同的能力,對台灣有共同的想像。什麼樣的想像?台灣要成為一個國家,一定要有東西。一個政府不管富裕或貧窮,一定要提供一趴仙(1%)比例,乎少年從小時候開始作夢,作夢猶有出路,這是一個基本國家該有格局。」
他的目光如炬,彷彿火箭即將升空,五四三二一,發射。演說又華麗又草根,但那並不衝突,我們的想像力隨著那枚火箭衝向天際,看見台灣、看見東北亞、看見亞洲、隨即掙脫地心引力,衝破大氣層,衝上宇宙。中年阿伯說:「我們絕對不會放棄要離開地球。」
科技管理學系出路 在 菜單研究所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今天的日常菜單比較不同。最近比較積極管理飲食,所以使用簡易餐搭配一些簡單的輕食。組合成一個作法快速簡單的早餐。
今日料理【簡易餐南瓜燕麥佐酪梨碎蛋】
(營養概算與食材整理在最下面)
購買【簡易餐】👉http://bit.ly/2peKk2g
如果有興趣了解簡易餐背後故事的朋友可以看一下底下長文。
========
(文長)突然想分享我的故事與經歷。這些故事同時可以回答為什麼我走到這一步,為什麼要開發這些產品還有菜單研究所。
我在2015年開公司創業,之前的經歷很雜。
2010交大畢業(我唸化學系)的時候,我選擇不繼續念研究所,因為直覺科技業工程師不是我想做的工作,而且那時候心裡就想著有一天要自己創業,所以心想先出社會闖闖再說,總會找到出路的。
第一份工作去一間五金回收公司當業務,科技業跟傳產都跑,25k做起後來也有40~50k月薪,但做了一年發現不喜歡這產業搞太多桌面下的東西,而且產業看不到未來,所以離職。之後開始研究食品產業,興趣漸濃,還去考了一個食品技師證照,那時候2013食安風暴正盛,食品技師是一個很夯的證照,月薪可以4萬起跳。但考到證照後,我還是繼續選擇做業務,又從25k開始做起(我真的很喜歡打掉重練😂)。從那時開始投入食品行業,在一間貿易公司販賣一些保健食品的原料,也幫忙品牌主開發保健食品,我的專業能力也從這時候開始建立。
跟許多年輕人一樣,我那時急著想要成功(不好的心態😵),在貿易公司磨練了2年多,我大概熟悉如何開發保健產品,各種供應商與生產模式都會操作,末端產品銷售模式也略有概念。於是在2015就離職創業了。
現在回想,那時候創業根本是衝動,當時我戶頭連20萬都不到,就直接離職創業,創業的主題也沒有過多深思熟慮與準備。我基本上是離職後才開始想我要怎麼開始的。
公司開下去了,就是現在的 凱達生醫有限公司。
一開始想說要快點賺錢,就要做最有市場的生意,於是就來做減肥產品好了,那支產品叫做「速美得」(現已停售)。剛起步全部一個人來,我花15萬元小量開發產品,再花4萬元來打廣告,網站網頁這些不想花錢,我就花一兩週密集研究就自己建起來一個,堪用就好。
好運很快就來找我,那時候沒什麼電商的概念,但就是網頁架好,關鍵字廣告下出去,產品都還沒上架,很快就有訂單了,第一年就靠這隻產品賣500多萬。我信心大增,心想成功在望!
但令人失望的狀況很快出現,這隻產品評價兩極,有人說好有效,也有人說爛透了一直要求退貨。我內心極度掙扎,產品賺錢但客戶不喜歡,我覺得自己好像在騙客人,更遑論我還有一個品牌夢,這樣下去不行啊!
於是我開始嘗試開發其他種類產品,開發過一隻幫助「排便順暢」的產品「每日纖」,就是希望做出一隻很有效客人會真的喜歡的產品。唯有如此才能長久經營。也在這些摸索過程中,我發現幫助客人把飲食跟營養做好很重要,也漸漸有一些經營理念形成,是不是有可能幫客人做「健康管理」。也因為如此漸漸有開發「代餐」想法,想說這個產品做得好,應該可以幫客人做好「飲食管理」而且不會有食品誇大不實的問題,「簡易餐」的個品牌也就開始在2017規劃開發。
那時候嘗試很多idea,有段時間還做了一個影片頻道叫做「極限美食」,專門介紹街頭美食的,可惜一直沒做起來,觀看數都只有幾百人。
很遺憾的,時序進入2017,狀況來了,那時我做錯三件事,半年慘虧300萬。
第一個錯誤是,當時我找了一位要好的國中同學當作合夥人,他有很好的邏輯思辨能力,也有一間很大的市調公司工作經驗,我想說把行銷交給他,我則專心做產品就好。但問題就出在我有了合夥人後,就不會當老闆了,一來是我有錯誤期待,以為可以把行銷的事丟出去,自己不用管太多或盡量聽合夥人的就好,但對方想要並不是要這樣。二來是我當時規劃事情的能力很差,都是想到什麼做什麼,這點也常常惹惱合夥人。
第二個錯誤是,當時我把廣告外包給廣告代理商,想說我要「擴大規模」,廣告跟業績的事當然也是要交給專業的來,我則專心負責產品就好。很顯然這是一個天真的想法。
第三個錯誤是,我在一心想「擴大規模」時,其實沒有認真思考公司的業務到底要做什麼?公司的商業模式是什麼?公司的核心到底是什麼?我以為廣告一直增加,產品持續開發業績自然進來。
最後是2017一個環境的變化,就是當時有「電商寒冬」一說,因為社群平台演算法與更多品牌投入數位廣告,網路行銷成本在這一年大幅增加,簡單說要「取得顧客」更難了,要花很多錢才能得到一個客人。加上以上三個錯誤遮蔽我的雙眼,沒有即時認真處理問題,以為這些問題代理商可以幫忙解決、順著合夥人的建議做就好(後來常常吵架),自己雖然心裡不認同但心中也沒有對策更不會規劃任務,導致半年間廣告成本大增,業績大跌,半年就虧損了300萬元。其中100萬元還被迫簽支票在半年內償還,當時我超怕跳票,最不想面對的就是銀行跟供應商來催款的電話。
2017年底時,我與合夥人和平拆夥,他也順利下船找到新工作,我與另外一位員工同事則繼續打拼。那時心想我如果只能做最後一件事來服務客人並挽救公司,還能做什麼?當時我直覺認為「內容行銷」還有點機會,而且當時我們有經營一個「極限美食」的系列影片,所以我們有製作影片的能力。那時候就思考如果幫助別人做「健康飲食」可以在拍什麼樣的影片?於是就想到做健康的料理,而且要簡單!於是開始分享健康又簡單的料理影片,這就是「菜單研究所」的起點。
那時候影片非常陽春,畫面光線角度都不好,而且我在鏡頭前講話的樣子也是尷尬到不行。但是因為作法很簡單而且都是原創的,影片開始幫我帶進流量。而我也充分利用當時的流量,向大家分享健康料理並且順便推廣用「簡易餐」做飲食管理,而且那時候我也只能努力賣簡易餐,已經沒有資金再開發新產品。但這樣的方式開始在業績上收到成效,因此得以繼續存活並持續還錢。所以我很感謝簡易餐這個系列產品,因為它是當時幫助我度過難關的產品。
因為許多人很喜歡我的影片,加上對業績有幫助,我也就每週努力更新料理影片,不敢懈怠。尤其推出了「備餐系列」後,人氣又有更快的成長。雖然看到一線曙光,但2018年努力拍影片同時,我還是每天過著被錢追著跑的生活,「這邊拖、那邊催」就是我的寫照,一點也無法放鬆,每天如履薄冰。這樣的日子當下是很辛苦,但現在回想其實是一個很棒的禮物,我必須說2018年是幸運的一年。這個反敗為勝過程讓我頭腦更清醒,也成為一個更成熟的經營者,事情規劃更有條理,更加嚴守紀律,也對於事業經營有一套自己的想法與理念浮現。
隨著菜單研究所的成長,收到許多粉絲喜愛(當然也有不喜歡的人啦😄),也越來越知道自己的使命就是好好服務菜單研究所的粉絲並把公司經營好照顧好員工。
說了這麼長,其實是因為今天早餐吃了簡易餐,讓我又有時光倒流的回憶湧現,突然想分享一下。希望這篇長文也可以讓大家更了解我,還有菜單研究所背後的理念。
各位應該也有注意到,今年我們開始推出不同的產品,不是只有簡易餐了,保鮮盒、保鮮袋、橄欖油等等。我們會試著找出好產品去符合大家需求。不管是影片、直播還是賣產品,其實我們的目的都是為了——「讓料理更簡單」。
=======
購買簡易餐👉http://bit.ly/2peKk2g
#Kevin張凱程 #菜單研究所 #創業 #簡易餐
=======
今日料理【簡易餐南瓜燕麥佐酪梨碎蛋】
營養概算:
熱量 404大卡
蛋白質 23.1公克
脂肪 22.7公克
碳水 29.6公克
(參考資料:衛福部食藥署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
食材:
酪梨 1/4顆
雞蛋 2顆
簡易餐 南瓜燕麥口味 1包
花費 約70元
製作時間 12分鐘
科技管理學系出路 在 企業管理Vs科技管理未來出路- 研究所板 - Dcard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科管所畢業學生在科技發達的現今社會,會是科技業愛用人才的後起之秀嗎(管理類),還是企管會比較香?以「目前」同校入學分數來說企研>科管, ... ... <看更多>
科技管理學系出路 在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觀光休閒與餐旅管理學系|外交工作分享 ...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觀餐系畢業 出路 大解密!】 學長姐經驗分享篇EP7 劉雅文學姐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觀光休閒與餐旅 管理學系 |外交工作分享|國家考試分享|畢業後好 ... ... <看更多>
科技管理學系出路 在 Re: 科管所的問題..(關於新竹X大科管所) - 看板graduate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這一篇很有意思...我整理了一下...
雖然這篇有人會覺得有爭議,但也有不少可取的地方....
我猜測,這個作者是X大科管所的畢業學長~
因為他之前已經po了兩篇關於X大科管所的文了...
我想他這樣寫也是為學弟妹好,要大家了解"不願面對的真相"
至於有人推文說:又是一個沒唸過科管在發表謬論的人
這我不苟同...
如果原作者大學就是唸國立大學,去X大科管所自然就會比較
如果推文者原本是私立大學生,去國立研究所自然會認為什麼都好....
整理如下
===========================================================================
一、給報考研究所的學弟妹對學校科系選擇之建議
1.挑好指導教授、調查研所的研究補助跟出路狀況,應該在投考之前就弄清楚。
2.研究所的就業出路好不好,廠商對畢業生的評價,
3.硬體上,有沒有宿舍或租屋行情、有沒有專屬實驗室桌子,
4.研究所的老師為人如何、就業市場評價如何,
5.該所有沒有獎助學金或是研究津貼,
6.助教或助理的研究經費,
7.研究生的補貼,有底薪嗎,還是有做事才拿錢,
最好的不但有底薪,甚至連實驗室的印表紙都讓你印到爽。
小結:其實,在應考之前,就應該要調查清楚狀況,尤其是需要寫論文的學位。
這些"小問題",外人想知道,但學生沒能力或根本不願意回答。
二、科技管理修業面向
供應鏈管理:
去作策略採購,或是供應商管理、國內外業務管理,
事實上,這些都不是科技管理學院的畢修課程所強調的部分。
科技政策:
有的老師就認為科技政策的學者可以當國科會主委。
政治角力的結果,國科會主委當然還是電機或是生技領域的來做比較“實際”。
資訊管理:
但資管的出路,也很多人覺得比硬比不上資工,比穩也比不上商管或公務員。
既然想走資訊業,那乾脆就是去念資工與資管,會比較搔到癢處。
作業管理:
若這樣想也是偏工業工程,
雖然這樣工工的老師可以來教科管,但明明知道現在科技業跟工業時代的工廠完全不
同。但老師們想過學生畢業出路是靠學校給的嗎?老師自己也沒真正做過科技管理的
工作吧。
策略管理:
講成研發管理、創新管理、創業投資,這樣也似乎很理想,
台灣的科技業多的是製造業與代工業為主的產業,策略跟規格都是國外大廠定好好的,
講策略,也許是總管理處的事情,這是老闆的工作,或是企管顧問公司的事情。
往往要具主導規格與品牌的大型公司才有發揮的空間,
科技行銷:
也就是做業務的。但技術背景,再佐以MBA的訓練,那看來是很理想的事情。
其實業界重視的是外語能力、產業技術熟悉度、人格特質。
這類科技行銷的工作,很多外文系大學部的就夠了,
只要肯學,他們更有能力做這樣的事情,
悲哀的是,科技管理學院並沒有把國際企業學系與外文系的專長與特色
給從上到下的整合進來,
國際企業與人力資源:
科技管理研究所比較需要加強的領域,就是國際企業與人力資源,
就業的時候一定會發現,不瞭解人力資源的作業方式、不瞭解企業人力需求、
不夠國際化,幾乎很難找到理想的好工作。
除非自己進修,否則科技管理學院的學生對於人力資源跟國際企業專長幾乎是很陌生
的。學校裡面也沒有一堂課在真正介紹國內外各大公司的風氣跟制度,
三、X大科管所的事實
(一)硬體設備資源面
對內都宣稱自己是大家庭,實際上還不是暗潮洶湧,人事一波三折。
在學校分配使用空間跟資源的時候,也許大樓就要分給別的資深的單位使用。
台積電捐了一點錢蓋了台積館,但不等於是科管院院館,電機系也用到一層。
硬體規劃跟系所發展欠缺長遠規劃,造成系所發展導致台積館變更設計。
因此,過去學生一下子在清大前門附近的地方上課,一下子又要上山到後山的
人社院上課,這就是科技加管理的真相,實際上是個“運動學系”,
過去科管所的研究生沒有專屬個人的桌子,而是在動工館702的共同研究室。
而台積館9樓的空間規劃中,教授研究室空間不足,要優先給教授,
研究生將來在台積館9樓,仍可能沒有專屬個人的研究室桌子。
台積館的設計在科管院規劃與發包,但執行卻由清大校方與營繕組,形成雙頭馬車
宿舍空間不夠的現象,公私立大學都有,並不是單一研究所有能力解決。
很多學生很消極的回應:等你考進來再問,去問總務處(住宿組)。
實際上,google查一查就知道,研一是沒有宿舍的,寬廣齋還在規劃興建。
沒有研究室專屬的桌子,說實在,現在有無線網路,拿台筆電到處都可以做研究。
實際上呢,沒有一個專屬的桌子,根本就沒有歸屬感。
像工工/動機系的大樓,動工館,老師研究室旁邊就是研究生實驗室,
成立比較久的系,老師也多,系館建設也充足完善。
(這裡像小弟耳聞:成大最好的資源都分給理工學院,管理學院少很多...意思一樣)
(二)軟體資源面(課程+老師)
看看大學部的課程規劃,簡言之就是經濟/計財濃縮版,再加上理工科的基礎課程。
https://www.ctm.nthu.edu.tw/upmt/course/pages.php?ID=course
常聽到某某研究者“1年之內發了N篇paper”,但是怎樣發這麼多paper,
卻是“營業秘密”,不能講,有價的,不能跟人說。
當然,也就存在有論文工廠,很多研究生走到窮途末路時,
會被迫或主動去尋求網路上的論文代工產業,
這該說是學生無奈、商人可惡、還是學術整個急功近利、功利主義導向、自殺式
的沉淪?對於碩士論文或研討會論文,對有經驗的教授來指導。
照理來說應該是牛刀小試,學生用不著為了實驗做不出來而燒炭身亡。
但是老師願不願意傾囊相授,結果就很不一樣。
許多人明明知道他學非所用,仍執意投入不可能有發展的非本科系的公司,當然做
的很不快樂;許多教授明明知道他所教的課程,社會上已經不存在對應的工作,短
時間內職缺相當有限,或是可能面臨外移的產業,但是為了自己的利益,他仍告訴
同學“出路很廣”的錯誤訊息。
(三)英文能力重視程度
一般生進了研究所,馬上就要用英文上課、跟外國學生溝通、看英文paper,
其實用英文上課交報告甚至寫論文,根本都有制式的參考工具書,
這是教授應該要教的,絕對不是用"零碎時間"自修就很容易"無師自通"的。
有些有經驗的教授,甚至自己承認,英文寫作的造詣,仍常常要請教同事,
因為學英文每個領域的標準都不太一樣,但教育部一個政策要求馬上國際化,
逼得很多教授用外國學生聽不懂的口音來開課"硬上",這種雙語教學,
本地台籍一般生尤其是補習班的產品英文通常沒辦法應付,外籍生反應也不好,
這種聊備一格的英語教學品質,絕對談不上是叫好又叫座,
看一個研究所對英文的態度,從它入學考試的英文標準、
畢業規定、上課報告、論文著作的格式要求,
就可以看的出該所的英文教學的決心有多強,
光定標準要求而不個別輔導英文讀書方式是毫無用處的,
這也可以看的出這個研究所的老師有沒有在用心在規劃學生未來的英文競爭力。
我相信那些外務纏身的大牌教授、
已經"功德圓滿"的年高德劭的待退教授、
還有野心勃勃、心猿意馬、想要高就or撈錢、忙於私人事務的年輕教授,
是不願意這樣花時間栽培學生的英文實力的。
但他們在當教授之前,是否也有愈到願意培養他的恩師呢?
為何不把這樣的精神傳承下來?不得以還是不為也?
這就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了。
四、分析科管人畢業出入
(一)業界對科管認知
科技管理這四個字定義成生產、行銷、人力資源、研發、財務。
企業外移是無分科技業、金融業、與傳統產業的必然趨勢,科技管理到底在管些什麼?
用業界聽的懂的話,到底是生管、採購?還是行銷、企劃?還是投資顧問、金融、
企管顧問公司?
科技界與金融界都沒有一個真正叫做“科技管理”的工作
很多業界的人資單位搞不清楚,科技管理該算是商學院的企管,還算是工業工程,
還是行政類職務。不要抱怨人資部門總是不懂你們在學什麼,
很多人真的會以為你念“科學管理”系所,
(二)科管人就業時可能找尋工作的面向
品保部門:
那是工業工程的核心專業。
企劃部門或是專案管理:
最好是要工程背景的人出身,而且電子業的專案管理,
而且專案管理的課程,似乎並沒有被強調整合進來。
金融界MA或證券業、消費性金融,工業銀行投資銀行科技業授信部門:
須有相關工作經驗。當然要先念過以金融為重的MBA,但這樣不如去念傳統的財金系所。
半導體廠的生產線組長、製造課長:
這就是把科技管理定義成科技產業機台與作業員的生產線管理。
但是,當你學了老半天的策略管理、科技行銷,
結果卻是去半導體廠穿個企鵝裝一樣的無塵衣,
機械系與化工系的大學部畢業生在現場熬了幾年後,可以處理機台的問題。
其實,管理學院的畢業生心裡很清楚:你對生產線的貢獻,幾乎等於沒有。
科技管理到底要管什麼產業,跟大學部學歷或科技專長很相關,你要靠科技專長還是
管理招牌找工作,
公務員,走國家考試的路:
這也跟系上學生風氣有關。
科學園區管理局、國科會、經濟部工業局可能是最接近科技管理定義的公家機構。
但問題是裡面的一級主管,大多還是工程背景或科學背景出身。
似乎不存在一個專門為科技管理而設立的職位,
完全要看當事人之前的學術背景或工作經驗。
小結:不懂該公司的核心技術,光是念管理也沒用,尤其大學是拿什麼學位
才是重要,否則勉強進去待也待不久。
五、對就讀研究所的見解(管理類)
很多人以為研究所是“教你思考問題的方法”、“不是職業訓練所”、“有系統的
搜集資料”,會這樣想實在是太天真了,完全不想想,在不景氣的年代,很多人更
重視工作收入的穩定。
念任何學位,最終都需要一個job,無論是產官學的job,有時學術界還比更現實一
點,學術市場上用不到的冷門領域的實驗室,跟本收不到什麼好學生,也不容易核
可計畫補助經費。
既然job用不上的知識,就不要花太多時間;研究所的時間很短,應該要多念一些job
用的到的知識。
其實,所有的“泛管院”家族,無論是科技管理、人力資源管理、醫務管理、傳播管
理、電訊管理、運輸管理、營建管理、甚至藝術管理(博物館學)研究所,
多多少少都有些“不願面對的真相”,都有一些矛盾,
就是人家沒有要你來管,你憑什麼說自己有辦法管?
這種撈過界的嫌疑,使的“泛管院”家族在各學校的發展,得小心翼翼的不踩到別家
山頭。同學在如此弔詭的學術環境中,實在要居安思危,提早準備,才能找出自己適
合的方向。
六、結論
科技管理,本身的定義就還有爭議,到底是管理再加上什麼理工專長?
有這麼美好的事情,例如,電機+企管+外文?理想加現實,但實際上還很遙遠。
所以,科技與管理,其實是理想與現實的結合,也是工程與藝術的結合。
在歷史上,就只有達文西真正成功這一點,我們很清楚大多數師生都不會變成達文西。
但實務上,還是等科技管理學院“穩一點”候,知道他們自己在幹嘛以後,
等成熟了一切上了軌道之後,再加入他門的行列,會是很好的選擇。
(所以原作者並沒有唱衰科管的意思..畢竟這個學門發展連雛型都沒出來是事實 XD)
七、我自己的結語
其實之前就在想,如果大學唸企管,研究所唸MBA...那畢業要管誰,誰要被你管
看看現在一線公司的執行長,大都是就學期間學術有專攻後,有一定年紀轉管理職
根本沒有大學唸管理類,研究所唸MBA的例子。
我只能說現在的教育制度,就是一個亂像...
這篇文章有不少可以深思的想法(除了批評該所的現況那個以外..)
..可以好好思考一下自己的未來..
-
小弟下台一鞠躬 閃人~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65.107.95
※ 編輯: paraglider 來自: 218.165.107.95 (12/07 10:45)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