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na Kiesenhofer 的賽後訪問】
說什麼是通訊問題,還有什麼對手輕敵,所謂比賽就是沒有內定,先進終點的就是贏,你講的一堆理由聽起來像屁,看我通通打包丟進回收桶當廚餘......(嗯?最近看大嘻哈時代看得很入迷XD)
奧運女子公路賽金牌得主Anna Kiesenhofer的這則訪問裡,確實感覺得出相當有別於一般運動員會講的話,簡單的英文單字後面,感覺藏了很多故事,我抓出其中幾個很值得玩味的句子來
"There’s always this danger – and I was victim of it myself – that you’re young, you don’t know too much, then you have some coach or someone who says ‘I know this and you have to do that, and it’ll work for you’. I was in that spot myself and I believed people," she explained.
"Now I‘m old, I’m 30, and I started to realise that all those people who say they know, they actually don’t know. Many of them don’t know, and especially those who say that they know, don’t know, because those who do know say that they don’t know."
(上面她這段繞舌也寫得很好.....)
"I started to realise there are no shortcuts, there are no miracles. So that’s really my advice - to not necessarily believe your coach. I mean, you need to trust some people, you need people around you, and you can’t do everything on your own, but you have to be very careful about who you trust,” she said.
"For me, right now, it’s my family and close friends. I know many friends are not real friends. The number of people I trust is quite limited because you think you trust someone but in the end, you realise they are talking behind your back. The few people I trust are very close to me."
我反覆看這幾句看了好久,格外有感覺。從訓練角度來講,教練真的不見得是對的,就算科學期刊出來的論文一樣可以有很多錯誤,尤其在這個大嘻哈時代~喔不~是大資訊時代,每個人都能輕易地學習到相當專業的知識,沒有所謂的絕對對錯,所以她文中一開頭就講了句『"Don’t trust authority too much" 』,面對專業,都要抱持著懷疑與探究的心,透過質疑、反思、好奇、挖掘真相,最後才會變成自己的東西。
而從她那很隱晦的信任與不信任,還有朋友背後捅刀的部份。如果你也跟我一樣,會讓你想起人生路上曾碰過的不愉快的事,可能是誤信損友,或被某位敬重的前輩反咬一口,讓你一度不再信任任何人,很巧的,不少人都如此經歷過,想起來依舊難過。沒碰過的,恭喜你真是幸運兒。
另外,我稍早有查了Anna在UCI國際自由車總會前幾年的成績與排名,2016-2017有點慘,僅管2017加入職業車隊,但比賽一堆DNF,就算完賽的成績也不理想,脫離職業車隊的生活之後,起碼以結果論來說,算是自由自在了,尤其從文中來看,他也似乎沒碰上個好教練,或說是合得來的教練。
而以下這兩段話,還有她獨立自主訓練後的成績(昨日已列過),確實顯示出她是個非常高智慧且知道怎麼調整自己狀態與心理素質的選手,這是我們所有人夢寐以求的目標。
"I’m not the kind of cyclist who is only pushing the pedals; I’m also the mastermind behind my performance," she said. "I'm also proud of that."
"On paper, I’m an amateur, but cycling takes up a lot of space in my life. I don’t earn money… I mean not a lot, my income is like a normal job, but in my head cycling takes up a huge space. For the last one-and-a-half years, I was completely focused on today," she said.
文末,就是她馬上就要回奧地利去了,博後工作要繼續做,還是會繼續騎車,過著她的傳奇人生。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4萬的網紅啟點文化,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人際維基】桌遊體驗會~讓你一玩就懂別人的在乎~ 10/20(六)或 11/25(日)14:00 活動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072 【12/12開課】《人際回應力-看懂情緒,輕鬆對談》~第18期 一個人的命運,是回應力的總和! 課程資訊:http...
科學期刊 英文 在 說說能源 Talk That Energy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311十周年 - 你真的學到教訓了嗎?】
#台灣未來四年核電超安全 #台日友好
311的議題太多太廣泛,對於台灣政府或部分政黨以及團體特地將福島事故十週年與核四公投連結,並將311教訓窄化為核四是否重啟或核能存廢之爭,藉此散播恐懼鞏固自己的意識型態,本粉專感到不齒,呼籲唾棄這些行為。
當然,核能或輻射議題的討論在紀念日中無法避免。遺憾的是,我政府似乎忘記島上仍有四部運轉中的機組,距離他的2025非核家園至少還有四年之久,既然你不敢即刻停下核電機組,那能否清楚告訴國人,若我國發生了大地震,大海嘯,以致核電廠爐心熔毀時,我們應該有何做為?
❓核電廠周圍是否可能發生大地震
❓該大地震是否有辦法引起巨大海嘯
❓海嘯是否會讓我核電廠防護全面失靈
❓原能會與政府能否確保災時溝通順暢
❓民眾疏散時能否避免多餘傷亡
❓當前政府或台電能否善後賠償與咎責
❓我國農業如何應對風評被害
我偉大英明蔡英文總統大概無法回答上述問題,無法的原因並非台電或我國核電廠從未準備,而是一討論或回答了,大概也就不知道為何廢除核電廠… 很不巧的,過去幾年代替政府回答或討論上述問題的人,大概都是擁核人士吧。就算台灣核電廠都關了,但中國沿海核電廠與台灣中部最近更不到200公里,依當今政府提防中國的態度,過去幾年下來,當局又何曾討論對岸核安危機時我國的因應作為?
上面的問題就交由大家去找答案或下面討論了,一起來思考咩,部分題目也可以找找本粉專過去發文或下述期刊文字。
而這邊要帶出幾個國際科學期刊/媒體對於福島事故十週年的討論。
▊Science
簡介福島第一核電廠除役狀況尚須30年完結,目前仍在熔毀燃料移除階段,而循環處理水的棄置空間也將滿,需排放處理。
https://reurl.cc/qmGQxD
以內科醫坪倉正治深入社區進行輻射危害溝通故事出發,帶出福島縣民撤離家鄉的行為遠高於在地輻射劑量所帶來的危害(已經有許多建議核災不需撤離的研究與政策),並提醒我們當地醫療社區中心資源的匱乏... 還有有個女人本來很不相信他的研究,最後嫁給了她,一待在福島就是十年。
https://reurl.cc/NXYz7Q
▊Nature
核事故風險與市場機制,使核電比例逐漸縮減,靠其達成減碳目標諸多挑戰待克服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1-00615-w
因為1960年代的風險概念與今日不同,使核電廠在規劃建置時選擇說服或教育民眾,而非帶領民眾一同參與。若核電要在碳中和的世界有所貢獻,更多元化的民眾參與及溝通勢在必行。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1-00580-4
▊哈佛甘迺迪學院- 原子管制計畫
共計十多篇文章 https://reurl.cc/R6YKzZ ,內容涵蓋東電體系檢討、國際核能互助、災時資訊傳播以及核安文化探索等等。共提出四點主要想法:
1.首先,核事故的影響不應只是量化如每度電的死亡人數或輻射劑量多寡,也須更細緻討論人們生活境遇和家園改變等質變(當然這兩者要取得平衡)。
2.核能安全有許多無形和無法量化的層面。包含組織文化,領導力,學習力(以便我們可以記住過去的失敗)與前瞻性(以便我們可以預期意外的情況)。我們不僅要考慮技術故障,還要考慮組織,機構和人為的故障,並研究它們之間如何相互影響。
3.資訊共享與統一指令的傳遞速度需取得平衡,同時還要開發和維護針對特定國家的核安保障模式。
4.全球的核電體系是命運共同體,任何一處的核事故就是他處的事故。我們除了斷言,由於技術或機構設計的差異,事故不會再發生外,更須互相學習教訓並為未來的災難做好準備。(這也是為何所有核電廠都須針對他處核電廠事故提繳改善報告的原因)
核能的使用確實有它的問題在,但本期經濟學人的標題我很喜歡,核電必須得到良好的監管,而不是放棄,它是抗擊氣候變遷的重要武器( Nuclear power must be well regulated, not ditched
It is an essential weapon in the fight against climate change)。
福島事故十周年對於當地人或日本或台灣的啟示應該比窄化成核四公投還要多更多。而最近很紅的台日友好方面,我國在2013年亦與日本簽屬了《臺日核能管制資訊交流備忘錄》,日本亦來台灣龍門電廠取經斷然處置措施,提升該國核能防護,當我2019年福島行中,日本核工界其實對台灣讚譽有加的,未來我們也應該在原子能的合作上有更多交流才是,台灣可以輸出我國驕傲的核安文化,日本目前多部機組封存中的經驗可以供我學習,而也可以從他們的福島經驗學到更多除役或核能輻射溝通的技巧。
最後,還是要說福島的食品是很不錯的,唯一的風險就是會不小心吃太多讓你發胖,但我國政府若持續煽動民眾對核能(輻射)的恐懼,最後也只會在開放五縣市食品議題上吃鱉而已(有種就再搞一次偷襲阿)。但願福島以及東北越來越好,春天的櫻花能燦爛盛開,月底聖火傳遞也將在福島開始。
科學期刊 英文 在 日本自助旅遊中毒者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香港朋友新冠疫苗該打哪一支?
最近也有遇到香港朋友問我,目前進的三支疫苗:中國科興,AZ,輝瑞/BNT,若可以選的話,該打哪一支?鈞傳媒今日分享香港媒體的這張圖(連結在留言中)
羅一鈞說明:
1.香港疫苗超級比一比,放在第一欄的是效力50.66%的中國科興疫苗、第三期臨床試驗的結果還未正式載於科學期刊。
2.在這圖裡AZ「發燒33.6%」是指「有發熱感(英文是feverish)33.6%」,同份AZ報告有另一個欄位「發燒(>38度)」只有7.9%。
3.另外AZ效力70.4%是起初公布的間隔28天,最新結果是兩劑間隔拉長到12週以上,效果就提升到81-82%了。
04b補充說明:
1.輝瑞/BNT打完發燒比例應該是14.2%,注射處腫脹則是10.5%。
2.科興的副作用我找不到是從哪裡出來的,有大德看到請提供我。我在新聞媒體上有看到過敏性休克比例是百萬分之一(根據已施打600萬人的資料)。不知道發燒的比例為何。
3.輝瑞/BNT疫苗的過敏性休克比例目前應該是百萬分之5,這是根據到1月18日前美國已施打994萬人的資料,表上的萬分之11是施打前9天比較早期的資料。
4.香港電台報導,香港專家委員會召集人劉澤星表示,目前近1200萬人已接種科興疫苗,其中有2人罹患「吉巴氏綜合症」,44人罹患顏面神經麻痺,皆低於兩種疾病的背景發病率。
5.面癱是指顏面神經麻痺:貝爾氏麻痹症(Bell’s palsy,一種暫時性的面部癱瘓)。在輝瑞/BNT疫苗兩萬受試者中有4例,莫德納一萬五千受試者有3例,AZ臨床試驗中則沒有看到,但有看到一例橫斷性脊髓炎。科興則在1200萬受試者中有44例顏面神經麻痺。比例上似乎還好。美國英國後續大型疫苗施打的監測中,顏面神經麻痺發生率也沒有異常增加。
6.記得去年打流感疫苗時有兩例格林-巴利症候群嗎?格林-巴利症候群(Guillain-Barre,GBS)是神經學相關的副作用,曾在1976年豬流感疫苗後被認為和當年疫苗相關。科興宣稱1200萬人中發生2例,應該算是可接受的範圍。但這當然值得繼續密切觀察。
7.科星宣稱已經施打這麼多人,但第三期完整報告遲遲不發表,好神秘的疫苗...
8.要注意的是在疫苗大量施打下,若發生一些不良反應都要去釐清他和疫苗本身的因果關係。這我們在去年施打流感疫苗時經歷過一次了。只要沒有超過原本疾病自然的發生率,都不需要太擔心。
科學期刊 英文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人際維基】桌遊體驗會~讓你一玩就懂別人的在乎~ 10/20(六)或 11/25(日)14:00
活動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072
【12/12開課】《人際回應力-看懂情緒,輕鬆對談》~第18期
一個人的命運,是回應力的總和!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157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Guc6V6
[ 11.11 開課!]【寫作小學堂】~寫出專屬風格,找回文字悸動
打造一盞自己的聚光燈,建立起專屬於你的品牌印象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655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不知道你有沒有留意自己,平常每一天的情緒,是怎樣起伏變化的?或者是如果以每週為單位,你從禮拜一、禮拜二,一直到禮拜六、禮拜天;你的情緒,如果要畫出一個曲線,它大概會長成什麼樣子?
那為什麼我會問這個問題,是因為我最近讀到一個研究,真是太有趣了!在這邊給你分享哦。有兩位康奈爾大學的社會學家,分別是麥肯.梅西,跟史考特.高德。
他們花了兩年的時間,收集了84個國家,大概有240萬名Twitter的用戶,他們所張貼的Twitter的貼文,總共大概有五億則以上。他們希望從這些資料當中,去衡量人們的情緒,尤其是那些「正向的感受」。
比如說像熱情啊、信心啊這些部分;和「負向的感受」,憤怒啊、消沉啊、愧疚啊。那這些「正向」跟「負向」的感受,是怎麼樣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但是你聽到這邊,你一定會很好奇,開什麼玩笑!五億則貼文,他要怎樣去一個一個分析?
所以呢,他們自然不是用這種人力、手工的方法,他們是把這些貼文,丟進一個電腦分析程式裡面,而這個程式的英文縮寫叫做LIWC.。中文的翻譯叫做「語文探索與字詞計算」這樣的程式。
這樣的程式,能夠幫助這些研究者,去分析、評估每一個字所傳遞的情緒到底是什麼?於是啊,梅西跟高德,他們的研究結果,就刊登在聲譽卓著的《科學期刊》裡面。
而結果是什麼呢?他們發現喔,人在清醒的時候,有一個非常一致的模式;一般而言,那些正面的情緒,會在上午開始攀升,然後到了下午急遽下降,到傍晚再稍微回升一些。
不管這些發文的人,是北美洲的人士、亞洲的人士、穆斯林、無神論者、黑人
、白人,或棕色皮膚的人,他們都沒有區別,大概都是這個模式。於是呢,在他們的研究結論裡面就寫哦,類似的時間作用模式,橫跨迥然不同的文化和地理位置。
然後,他們進一步也發現,在星期一或星期四的貼文,也不會產生任何影響;基本上週間的日子差別不大,到了週末會有一些差異。這個差異來自於「正向的感受」,通常會在禮拜六和禮拜天稍微高一點,可能是因為放假,大家比較放輕鬆。
然後,上午的高峰期在禮拜六、禮拜天的時候,開始的時間,大概會比週間晚兩個小時。這可能是因為多數人在周六、周日,都睡得比較晚的原因;但是整個曲線的模式,基本上是相同的。
當我讀完這個研究的時候,我心裡就一直迴盪著,每一次我在教學的現場當中,就會遇到很多人,皺著眉頭跟我說:「人啊,真的好難懂喔!」、「我真的搞不懂人到底怎麼了?」。
那其實在這些挫折感,跟緊皺的眉頭背後,他沒有先瞭解一個人,只要他身為人類,會有的一些「共同模式」;就像今天分享的這個研究一樣,這是大多數人的「共同模式」。
當你先從這種大多數、大樣本的「共同模式」瞭解起之後。這個時候,你就可以以此作為背景,抽絲剝繭,回到每一個個人,跟每一個個案的個別差異。這種感覺就好像是,在所有的動物跟植物的研究裡面,你一定要先知道,這個動物跟植物長在哪裡,而這個環境、背景是如何?
這個環境、背景當中的動、植物族群,有什麼樣的「共同性」跟「變化」?接下來他們的差異,他們個別、個體,在各自不同環境底下,會有什麼樣的影響跟效果?
這個時候,你才能夠去做細部的區分。甚至於你才能夠去分辨,哪些訊號是值得你研究的;而哪些訊號,他可能只是某個時空底下的特殊個案,如此而已。所以,當你聽到這邊,如果你還是覺得「人很難懂」的話,那或許真的有必要,你要幫自己安排一個,真正去學習「人的模式」。
而「人的模式」就如同今天所分享的這個研究,是從情緒狀態跟每天的週期性,作為研究的開始。那其實只要是人類,當他的情緒有所變化的時候,在他的臉上、在他的表情,都有相對應的「變化模組」。
你也可以把這個視作為「共同的模式」,當你先從這裡瞭解起,自然你對人的判斷,就能夠慢慢的依此而前進。
其實熟悉我的課程的朋友,就會知道,我在『人際回應力』的這一門課,最主要的就是讓你學會,怎樣有效的「辨識」別人的情緒,透過正確的辨識別人的情緒,進而給予最適當的人際回應。
所以,這麼多年的教學經驗下來,我真的深刻覺得,人並沒有你我覺得的「難懂」,但是,你一定要先懂「他的模式」是什麼,只要是人類都會有這樣的「共通性」。
就好像是你看只要是魚類,只要是任何植物,都有它的「共同性」。先從這裡瞭解起,那麼你就會慢慢的明白,這千變萬化的背後,它的根本脈落跟原因,到底是什麼?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帶給你一些啓發跟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有一個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然而,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如同剛剛在內容當中提到的『人際回應力』課程。今年的最後一期,是在12月12號開課,我很期待能夠在啟點文化的教室裡,見到了你;希望能夠跟你一起攜手前進,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3WUxyGvdYqw/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