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搞 #民間自治計劃,有機會了解嘅唔同團體、接觸各種背景嘅朋友;今次有機會接觸精神病康復者,就會明白佢哋同一般人冇大分別,甚至比大部人來得有禮貌易相處。希望大家捐款贊助 #同伴行探訪員計劃 呢個項目,消除社會歧視,讓更多康復者有機會融入社會。
#民間自治 #不靠政府 #自己香港自己救 #一人行一步 #政府做唔好 #我哋自己做返好
跟他們像一般朋友相處,就是最大的幫助!
▋有錢出錢,一齊集資(#捐款贊助項目營運):https://goo.gl/dx0pPF
▋有力出力,一齊幫手(#報名做義務探訪員):https://goo.gl/dfNNKg
【#一齊集資】
💵 集資金額:港幣$20,000
📝 匯報安排:每3個月一次發布進度報告
💰 資金運用:
1/ $5,000用於製作「心意禮品包」
[$100探訪禮品包 x 50名康復者]
2/ $6,000用於提供車馬費予義務探訪員
[$300車馬費 x 20名義務探訪員]
3/ $5,000用於籌辦予康復者的社交活動(例如本地遊)
4/ $4,000雜項行政開支
*所籌集的資金,將全數用作營運本項目。如最終集資金額,超出原來設定之目標金額,額外款項將會用作擴大營運本項目。
*康和互助社聯會是根據《稅務條例》第88 條獲豁免繳稅的認可慈善機構,該會將向每位捐款者發出捐款收據,捐款者日後可自行作申請扣減稅項之用。
【#一齊幫手】
💼 工作內容:與康和執委上門探訪精神病康復者
💻 工作時間:暫定在5月至7月舉行,每月參與兩次周末家訪
💪 所需技能:沒有特別要求
📝 簡介會:暫定5月13日舉行,時間地點待定
🎁 回饋:車馬費、義工感謝狀
#不要標籤 #精神病 #尊重 #朋友 #一起做
-----------------------------------
〈去標籤化路上 結伴同行〉
「最期望做到的是希望更多市民了解我們真實的感覺、真實的情況,而不是報紙傳媒渲染了、 誇大了(的情況)。」康和互助社聯會的主席李志安緊握拳頭,眼神堅定。
在1997年成立的康和互助社聯會是由精神病康復者自組的組織,為新生精神康復會屬會,宗旨是「自助互助,爭取權益」,一直為病友籌辦各種活動及爭取權益,希望透過互相勉勵,令大家盡快重新適應社會。然而,過程從不容易。他們在患病期間本已身心痛苦難當,康復過後卻又要面對一條荊棘路。
標籤化
上個月,港鐵尖沙咀站發生縱火案,疑犯懷疑有精神病紀錄。一時間,大眾又掀起對精神病患者的討論。每當社會有暴力事件發生,疑犯有否精神病紀錄總成為記者的必問題。慘劇一切的起因,彷彿用「精神病」三個字就能解釋清楚。真正的來龍去脈,就被淹沒在標籤背後。
根據醫管局的數字,公立醫院精神科病人的求診數目已突破22萬人,康和互助社聯會顧問兼社工 Peter指社區服務遠遠不足以支援精神病康復者,不論是社署透過合約委託非政府機構的「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ICCMW),抑或是康和這類精神病康復者的自助組織,同樣因標籤化問題而面對社區人士的反對,難以覓得會址。「這亦是有關歧視的問題,社區有很多擔心,擔心這些中心會不會帶來更加多的精神病康復者,將這些事情與暴力掛鉤 」。
多年來,康和互助社聯會不停就精神病患者的權益發聲,但他們信念再大,大眾對精神病的污名化仍舊不倒如泰山。李志安提及,外國有很多地方都有社區教育,教育市民與精神科病人生活的細節,但香港卻甚少推行相關措施。「香港(政府)亦從未想過要做這些社區教育,我們需要的不是一些特別的關顧,我們需要的是香港一般人的生活方式,不過就永遠被誇大」。
社會對精神病患者的污名化,使康復者寧願隱藏自己,令公眾更難接觸了解他們,誤解仍無法清除,修復關係未見契機。「(歧視現象) 減少他們的信心,或者連出外找工作或結識朋友的動機也沒有」,康和職員Long 嘆一口氣,總結污名化的影響,「第二方面就是固有的傳媒或者新聞的印象,其他人士對康復者都有不好的印象,不願意去接觸他們, 缺乏一個接觸的平台」。
多一點接觸,多一份了解
一切源於市民沒有機會與精神病康復者接觸。與其任由社會缺少溝通,而政府政策一時三刻亦不會改善,倒不如由自己親手改變現況。康和互助社聯會推出「同•伴•行」計劃招募公眾人士探訪獨居康復者,透過直接的溝通,從而讓彼此互相了解。康和會提供一節培訓,加深參加者對精神病的了解。執委亦會陪同探訪,既可以透過執委自身的經驗讓康復者降低戒心,公眾人士的到訪又可以幫助他們重新適應外界。「『同•伴•行』正正希望建立一個平台,建立一個動機,讓康復者有機會去接觸公眾人士,公眾人士亦有機會正式接觸康復者是怎樣」。
單靠一兩句噓寒問暖,並不能令康復者放下芥蒂;流於表面的接觸,亦無法完全令公眾消弭誤解。「同•伴•行」是一個長期計劃,基本的探訪會維持三個月至到六個月,「令他們透過一個長時間的探訪去建立一個互信共融的關係,慢慢從屋企的探訪,到外出活動,帶到康和參加康樂活動,甚至最後有一個大型的旅行讓公眾人士和同路人,一齊有個開心的時光」 。
計劃同時籌募兩萬元,用以津貼義工的車船津貼、探訪的小禮物、康和的小活動,以及最後的旅行。「康和現時面對最大的問題是金錢,因為社署的資助減少了6萬,除了人工之外,活動費可能已經支持不到」,身為康和唯一的全職員工Long 坦言,自助機構在港得到的資源遠遠不足,且困難重重,「其他基金會當我們是蚊型機構,當我們申請基金的時候,亦有障礙,特別我們是精神病康復者的組織,他們都可能會扣分......但我們依然想進行這些培訓,進行公眾教育 」。
一起「同•伴•行」
多年以來,康和互助社聯會一直爭取權益,不斷在去污名化、去標籤化的路上抗爭。「同•伴•行」是一個新方向,「至於他們最後可否接受這種溝通,之後做不做到『同伴行』的情況,其後才知悉。其實已經是一個好的開始,有了溝通的第一步之後如何深化,就再研究如何做」,康和互助社聯會的主席李志安伸一伸手。這條漫漫長路,他今天邀請大家結伴同行。
-----------------------------------
【#民間自治計劃】
🔎 了解「民間自治計劃」理念:wemaker.hk/declaration
💡 認識「民間自治計劃」團隊:wemaker.hk/about
💻 成為「民間自治計劃」用戶:wemaker.hk/account/register
💰 支持「民間自治計劃」營運:wemaker.hk/contact
🔓「民間自治計劃」使用條款:wemaker.hk/terms-of-use
❔「民間自治計劃」常見問題:wemaker.hk/faq
📢 媒體伙伴:立場新聞、香港獨立媒體網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