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童話
漫談現代小說 (8):童話這個禍胎
你應該聽過有人說「童話故事原本是寫給大人看的」,但更準確的說法是「童話在現代小說發明之後才誕生」。法國女作家Madame d'Aulnoy在十七世紀末才提出「Fairy Tale」的字眼,剛好是塞萬堤斯出版《唐吉訶德》近一個世紀之後。小說生出童話。
父母在子女床邊講民族傳說的習慣亙古已流傳,但這些口述故事都一直缺乏一個轉成兒童文學的契機。童話被發明之前,兒童能看的故事書基本上全是「寫給大人看的」,沒有太多所謂兒童讀物。到十七世紀初,現代小說被發明出來,喻理精神震撼整個歐洲,激發起海量創作,人人亦捧之細閱,可惜這些作品大多兒童不宜,充滿色情與性象,情節也過分殘酷。為解決這個問題,當時的文壇便掀起一場潔版行動,去掉故事中「荼毒」的成分,讓兒童都有機會吸收成人小說的道理。換句話說,並非「童話原本寫給大人看」,而是「小說後來才為小朋友度身訂造」。
最著名的當然要數德國的《格林兄弟童話集》,《灰姑娘》、《白雪公主》、《小紅帽》、《糖果屋》、《睡公主》等故事因他們改寫而發揚光大,相較之下,猶太民族就缺乏類似的結集計劃,流行世界的程度便遜色得多。
這關係到格林兄弟的野心,「為兒童服務」不足以構成偉大的理想,這部童話集可謂象徵他們肩負起光大民族的責任。神聖羅馬帝國瓦解後,德意志帝國尚未成形,三十多個邦國鬆散聯合,各自為政,但格林兄弟隱約看到了「一體」,那一體就是共同使用德語作為生活語言。語言的同源性誘發他們想將不同小民族共融成大民族(他們渴慕擁有帝國的自尊,共禦外侮),當時就亟待一部可以代表德意志和凝聚民族認同的德語作品面世。於是,他們盡其所能收集德語體系之內的民間故事與傳說,加以編改,最終格林童話出版,成為孕育德意志文明的繼母,成功締造一種非政治的契約,把不同民族但相同語言的人綑在一起。
想到文學的威力可以如此驚人,我覺得有點恐怖,放諸今時的標準,格林童話算是洗腦式的文宣,讓不同民族的兒童聽同一樣的童話,他們長大後就更容易同氣連枝,不分彼此,情況就像國民政府敗走台灣後,教育原住民「你是龍的傳人」那樣,安派一種全新的身份認同,捏造大同去營造大統。所以,請小心所有供應身份認同的文學作品。
不過,我相信格林兄弟當初絕非立心不良,他們不過是急於擺脫民族的自卑感,想讓全世界知道德語人士多優越而已,但他們看不見,這部使民族自豪的傑作,強行中斷了所有口述故事的傳承之路。當人人都奉格林童話為故事的唯一標準和真理,在各個民族中廣泛流傳的多個原有版本便會淪為次貨,被人摒棄。二百多年來,講故事的人全都依書直說,遺忘了那些童話故事本是整個民族經過多代口耳相傳創造出來,每一代親子交流都把自己的意思加進去,修出一個更好更精彩的新故事,有過不同版本,結局迴異,卻因為這本童話書,全都失去繼續發育下去的可能,被格林兄弟所創作的「正統」定型死了。
秦始皇書同文,格林兄弟童同話,皆消滅異邦的文化差別,統一了認同與認受,實在有利政治,但站在文化角度,我們葬送的未免太多了吧?這裡大概揭示了口述性歷史是如何死在文字手上的,而童話的誕生,亦間接導致了小說之死。當中關係,明天再講。
作者
=========
作者首本小說《地球另一端》序言書室有售,亦已接受網購,每本連郵費港幣$75,歡迎inbox洽訂。下一本小說《捉姦》亦即將面世。
神聖羅馬帝國瓦解 在 作者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漫談現代小說 (8):童話這個禍胎
你應該聽過有人說「童話故事原本是寫給大人看的」,但更準確的說法是「童話在現代小說發明之後才誕生」。法國女作家Madame d'Aulnoy在十七世紀末才提出「Fairy Tale」的字眼,剛好是塞萬堤斯出版《唐吉訶德》近一個世紀之後。小說生出童話。
父母在子女床邊講民族傳說的習慣亙古已流傳,但這些口述故事都一直缺乏一個轉成兒童文學的契機。童話被發明之前,兒童能看的故事書基本上全是「寫給大人看的」,沒有太多所謂兒童讀物。到十七世紀初,現代小說被發明出來,喻理精神震撼整個歐洲,激發起海量創作,人人亦捧之細閱,可惜這些作品大多兒童不宜,充滿色情與性象,情節也過分殘酷。為解決這個問題,當時的文壇便掀起一場潔版行動,去掉故事中「荼毒」的成分,讓兒童都有機會吸收成人小說的道理。換句話說,並非「童話原本寫給大人看」,而是「小說後來才為小朋友度身訂造」。
最著名的當然要數德國的《格林兄弟童話集》,《灰姑娘》、《白雪公主》、《小紅帽》、《糖果屋》、《睡公主》等故事因他們改寫而發揚光大,相較之下,猶太民族就缺乏類似的結集計劃,流行世界的程度便遜色得多。
這關係到格林兄弟的野心,「為兒童服務」不足以構成偉大的理想,這部童話集可謂象徵他們肩負起光大民族的責任。神聖羅馬帝國瓦解後,德意志帝國尚未成形,三十多個邦國鬆散聯合,各自為政,但格林兄弟隱約看到了「一體」,那一體就是共同使用德語作為生活語言。語言的同源性誘發他們想將不同小民族共融成大民族(他們渴慕擁有帝國的自尊,共禦外侮),當時就亟待一部可以代表德意志和凝聚民族認同的德語作品面世。於是,他們盡其所能收集德語體系之內的民間故事與傳說,加以編改,最終格林童話出版,成為孕育德意志文明的繼母,成功締造一種非政治的契約,把不同民族但相同語言的人綑在一起。
想到文學的威力可以如此驚人,我覺得有點恐怖,放諸今時的標準,格林童話算是洗腦式的文宣,讓不同民族的兒童聽同一樣的童話,他們長大後就更容易同氣連枝,不分彼此,情況就像國民政府敗走台灣後,教育原住民「你是龍的傳人」那樣,安派一種全新的身份認同,捏造大同去營造大統。所以,請小心所有供應身份認同的文學作品。
不過,我相信格林兄弟當初絕非立心不良,他們不過是急於擺脫民族的自卑感,想讓全世界知道德語人士多優越而已,但他們看不見,這部使民族自豪的傑作,強行中斷了所有口述故事的傳承之路。當人人都奉格林童話為故事的唯一標準和真理,在各個民族中廣泛流傳的多個原有版本便會淪為次貨,被人摒棄。二百多年來,講故事的人全都依書直說,遺忘了那些童話故事本是整個民族經過多代口耳相傳創造出來,每一代親子交流都把自己的意思加進去,修出一個更好更精彩的新故事,有過不同版本,結局迴異,卻因為這本童話書,全都失去繼續發育下去的可能,被格林兄弟所創作的「正統」定型死了。
秦始皇書同文,格林兄弟童同話,皆消滅異邦的文化差別,統一了認同與認受,實在有利政治,但站在文化角度,我們葬送的未免太多了吧?這裡大概揭示了口述性歷史是如何死在文字手上的,而童話的誕生,亦間接導致了小說之死。當中關係,明天再講。
作者
=========
作者首本小說《地球另一端》序言書室有售,亦已接受網購,每本連郵費港幣$75,歡迎inbox洽訂。下一本小說《捉姦》亦即將面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