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個個案問我問題,
讓我想起了這篇文章。
四年後,還是很實用,
歡迎大家複習。
【你在修佛還是修魔?】
(原撰於2017/5/1Annababy療癒系統網誌:
https://www.facebook.com/notes/1004929243304646/)
這篇文章的觀點,
與我觀察靈性老師的觀點非常相近。
觀察一位靈性老師或者宗教派別有幾個重點:
1.他是否會以為他是誰,然後就忘了他是誰,他是否如實接納自己,不給自己貼標籤。
2.他給你的是批判,還是在調整你的心態。
3.他是否藉由恐懼的思維,企圖要你有金錢上或精神上的臣服。
以上三點,提供參考,這些觀察,代表對方心態的平衡度,一個平衡的導師,才能給你平衡且有效的指引,充滿意識型態的教導,只會讓你入魔,不會成佛。
沒有永遠的老師,也沒有永遠的學生,
當你決定要崇拜一位靈性老師時,
不妨試著觀察看看,對方是否真的開悟?
其實每個人都是每個人的老師
也都是每個人的學生。
另外,要很注意很注意的是,
我發現身邊有很多入了魔的人,
不乏是熟讀佛經之人,
這些人的誤區在於,
以為自己熟讀了多少遍的佛經,
就有多高的功力,
因此產生出分別心,
事實上,念萬遍有口無心的經文,
還不如一遍真真切切的體會。
==================================
導語:開悟者的特質是因開悟而來,是開悟的副產品,但他不是因為這些特質而開悟的。杰德•麥肯納說,“你若問我如何吃飽,我注意到每次我吃了一頓美食之后都會打嗝,所以我告訴你去打嗝,因為那就代表吃飽了,這完全本末倒置吧!你還是很餓,但現在你也像豬一樣不停打嗝。而且這種模仿把戲最糟糕的是,你停止去尋找食物了。”
在靈修的道路上,我們常常會碰到很多“大師”,甚至“上師”。說實在的,靈修這玩意兒,是無法比較境界的,也就是說,大師與否,很難去客觀地衡量。
我看過太多“意識飽暖”的大師,他們精通某一個領域,也許是佛法,也許是道家,也許是新時代靈性,也許是印度教的傳承或是藏傳的傳承,也許是儒釋道三家都貫通了每一個人都可以口若懸河地侃侃而談,讓人折服贊嘆。但是深究之下,這些大師的人性面還是非常旺盛,性格的陰暗角落也藏污納垢了不少東西。我剛開始非常不解,怎麼說法說得這麼好的人還會這樣?還會做這種事?碰到洪南州老師之后,他用了一個名詞“意識飽暖”來形容這些人都是頭腦知道一些大道理,但是沒有進到心裡,所以行為也沒有改變。
所以,我更確認了自己“不崇拜”大師的看法,因為一崇拜某人,其實就是把自己的力量交到對方手中。而且,當我們拿崇拜的眼光看對方的時候,給對方加了很多光環,所以他的缺點你就可能看不見了。
就算是真正的開悟大師,我們也不要崇拜他們。因為,一旦你把他們放在高高在上的位置,你就會誤以為,他們和你是不同的,你永遠到不了他們那個境界。其實,人人皆有佛性,只因妄想執著而不得。所以,我們不要把老師放在太高的位子上,給自己找藉口說:我永遠到不了那個境界。其實,我們都到得了,intention(意圖)是非常重要的。不要耽誤了自己。
其次,如果我們特別崇拜某個人,就會不自覺地學習他的一些行為,以為只要我們做到了,就會像他一樣。這也是很多靈修的誤區。佛陀在菩提樹下,目睹流星而悟道,很多人就拼命打坐,好像打坐就可以讓他們解脫開悟似的。有些人也會不自覺地學習上師的穿著、打扮,甚至言談舉止,好像做到了那些,就會和他們一樣似的。所以有位智者就說:別追隨智才的腳步,追隨他們所追尋的。
自己想要開悟,所以行為舉止就表現得像開悟的人一樣,這其實是在壓抑自己。明明沒辦法“不執著”,還要裝著不執著,明明無法放下,還要口口聲聲說寬恕、原諒,這些都是在壓抑自己的陰影。開悟者的特質是因開悟而來,是開悟的副產品,但他不是因為這些特質而開悟的。
我喜愛的美國作家杰德•麥肯納的《靈性開悟——最豈有此理的事》一書中就提到:
印度有些聖人只朝北而坐,所以現在開始我也要時時朝北嗎?要是聖人愛挖鼻孔呢?我是否必須朝北,每天挖八次鼻孔?何必呢?我的人生使命是去模仿聖人嗎?不是吧。假如我吃飽了,而你餓肚子。你問我要如何才能吃飽。嗯,我注意到每次我吃了一頓美食之後都會打嗝,所以我告訴你去打嗝,因為那就代表吃飽了。完全本末倒置吧?你還是很餓,但現在你也像豬一樣不停打嗝。但這種模仿把戲最糟糕的是,你停止去尋找食物了。你現在注定要失敗﹔你確保自己會挨餓。
這裡就說的非常清楚了。修行是自己的事,是自己內心要轉化,再好的老師,也只能給你指引,領你上路,但是無法背負著你到達目標。那一步一腳印的功夫,還是你自己要去承擔的哦!
【你在修佛還是在修魔】
我不是佛教徒。
好像一夜之間,我身邊的人都在修佛,
用心觀察,發現許多有趣的事。
有的人修了佛后,像黑社會老大,
動不動就威脅你,你這樣做會下地獄,
你那樣做會有報應。
你吃塊肉,他橫眉冷對,
你無意中說了一句佛不好的話,他怒目圓瞪,
教訓你半天,如果你不聽他的,他鄭重地宣布,你會不得好死。
真正的佛永遠給人力量,給人安寧。
這種動不動就嚇唬別人的,不是佛,是魔。
有的人修了佛後,像得了焦慮症,在家搞衛生,不小心打死一隻蟑螂,她難受好幾天,因為殺生了,可能會下地獄,又因為那隻蟑螂很可能是他前輩子的父母,否則,它不會無緣無故來到他家裡。
有的人修了佛后,變成了超級好人,看到別人有困難,立即興奮起來,衝上去要幫忙,也不考慮別人需不需要他的幫忙,也不考慮自己這樣幫忙會不會擾亂別人的生活,反正他是一定要幫,一定要關心。
因為他固執地認為自己是修行人,很有能量,能夠幫到別人。其實別人不需要他的幫助,只是是他需要別人的困難,別人有困難了,才能有機會展示他修行的功力。
看到別人哭,他才有機會感嘆自己生活的美好。當然最重要的是,在幫助別人的時候,他認為可以為自己積點德。大多數人生活如果出了問題,當務之急是要讓自己靜下來,靜下來,問題輕易就解決了。如果你真想幫助別人,更應該靜下來。你的平靜安寧,可以讓對方覺得安全,覺得生活依然如故。
可是有些修佛人,他看到你有問題,他急啊,像一隻猴子一樣在你旁邊上竄下跳,一會提醒你要這樣,一會又提醒你要那樣,一會又說你這問題有多嚴重多嚴重,甚至還會說有什麼鬼神,擾得你不得安寧。這種關心,如同咒詛。
有的人修了佛後,喜歡放生,認為幫助了那些小生命。曾經親眼目睹一件事,許多佛徒去海邊放生,放下去一會,白花花死一大片,因為他們放的許多是淡水魚龜,根本不適合在海水裡生活。
有一個人花幾千元錢從南海打撈一隻烏龜,然後放生到北海。放完後,心裡特高興,認為做了一大好事。我想如果那隻烏龜會說話,它可能會說:“我操你大娘,我在南海一家團聚,過著快樂的生活,你硬是把我弄到北海,讓我妻離子散,我詛咒你下輩子生孩子沒屁眼。”當然,這隻烏龜也有可能會很高興,因為免費旅遊了,可以看到不同的風景。
現在放生,在一些地方已經成了一條產業鏈,這邊剛放下去,那些魚啊龜啊,還昏乎乎的,那邊就被人打撈上去,下了鍋,或者重新賣給另外一些準備放生的人。
有的人修了佛後,喜歡講放下,這個也放下了,那個也放下了,不去賺錢,不去工作,不去交友,不入世,天天窩在家裡,天天說放下。遲早有一天,身邊的人都會遠離他,把他也給放下。這種放下,分明是逃避。
就像有些人說自己潔身自愛,其實是沒有能力與異性互動,沒有能力得到異性的愛,為了安慰自己,也為了讓自己顯得與眾不同,只好說自己潔身自愛。我們畢竟活在這個俗世裡,所以還是要入世的。
有的人修了佛後,遇到問題,立即給佛上昂貴的供品,上昂貴的香,以為越貴,佛祖就越會保佑他。這分明是在賄賂佛,把佛當成了小人,以為佛拿人東西,手就短了。
許多修佛的人,其實是在用他的行為舉止謗誹佛。拜佛、上香、放生都是好事,只是別太過了,別太執了。太執著修佛,太執著增加功德,本身就是有問題。
有時想一想,修佛的目的是為了什麼?為了顯示自己比別人高一等?為了顯示自己了不起?為了將來去極樂世界?還是為了讓自己有能力和勇氣好好地生活?
當然也有許多修得非常好的,跟他待在一起,非常舒服,非常安寧,感覺有一股安寧的能量,流入你的身體裡。
佛只能給我們解脫痛苦的方法,佛不是超人。佛不可能超渡我們,隻有我們自己才能超渡自己。超渡自己,深入自己的內心,用智慧,化解內心種種負面情緒。
你就是你自己的佛。
佛就在我們自己的心裡。
#Annababy療癒系統
#Annababy諮詢說明:https://goo.gl/6HesZs
神的愛永不改變經文 在 基督影評故事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第二聖殿《毀滅傳說》的電影】🎬
許多人對這充滿歷史意義的主題深感興趣,尤其是宗教人士。然而這部電影是由非宗教人士的吉迪.達爾(Gidi Dar)執導和編劇的。吉迪.達爾 (Gidi Dar) 的迷人新片《毀滅傳奇》將於7月15日在以色列電影院上映(隨後將在頻道Hot 8和Kan 11上放映),這是一部非常特別的電影。
這是關於猶太史中第二聖殿毀滅的故事,它是一部故事片,而不是紀錄片,探討了猶太歷史上最兩極分化的事件之一,是很少電影製作人願意嘗試將其戲劇化的主題。
此片沒有特別聚焦在這時代的主要人物,例如西門.巴爾.吉奧拉(Shimon Bar Giora)、拉比耶書亞.本.革馬拉(Rabbi Yehoshua Ben Gamla)或拉比約哈南.本-扎凱( Rabbi Yohanan Ben-Zakai),儘管他們都存在於電影中。然而,電影中聚焦的英雄是本.巴提赫(Ben Batih),一個歷史上鮮為人知的人物。巴提赫是一個年輕人──在經過一番猶豫及掙扎後──決定參與狂熱分子對抗羅馬人的反抗行動。
雖然這是一個需要大規模描繪衝突和戰鬥的故事,但電影卻是由1500幅生動而令人難忘的美麗原畫組成,以動畫的方式講述了這個故事。這些畫作由大衛‧波隆斯基(David Polonsky)和麥可.浮士德(Michael Faust)創作,他們負責阿瑞.福爾曼(Ari Folman)在2008年執導關於黎巴嫩戰爭的動畫紀錄片《與巴席爾跳華爾滋》中的藝術創作。在這種情況下,圖片並不是先製作成動畫,而是一張接著一張的呈現。對於一個有大量動作的故事來說,這聽起來可能跟我們原先想像的不同,但僅僅幾分鐘後,圖片就不再像是靜止的,當我回想這部電影時,我記得它就像是動畫一樣。
許多人對這充滿歷史意義的主題深感興趣,尤其是宗教人士。然而這部電影是由非宗教人士的吉迪.達爾(Gidi Dar)執導和編劇的。
這是達爾導演與演員舒利.蘭德(Shuli Rand)第三次的合作,後者為主角本.巴提赫(Ben Batih)配音。蘭德主演了達爾早期的兩部電影,他曾飾演艾迪.金(Eddie King),一個涉入犯罪事件的角色,在電影烏什皮辛(Ushpizin)中,一個新宗教改革罪犯的故事,故事中他最終在住棚節接待了他的兩個前同事。這些電影和蘭德本人的生長經歷相仿,他出生於一個宗教錫安復國主義家庭,後來成為一名過著世俗化生活的演員而聲名大噪,並主演了《愛克發鏡頭下的人生》等電影,這是對特拉維夫咖啡餐館文化的慶祝和批評的故事。之後蘭德成為布雷斯洛夫的拉比納赫曼(Nachman)的極端正統信徒。雖然達爾在一般世俗世界中長大,但與蘭德的關係為他提供了進入宗教世界的窗口。
對達爾來說,這部電影能審視這一件最為核心而痛苦的歷史事件,並探索其對當今以色列的影響。
作為一名年輕的電影製作人,達爾注意到「那些帶給我啟發的導演,比如馬丁.史柯西斯(Martin Scorsese)和法蘭西斯.福特.科波拉(Francis Ford Coppola),他們也審視著自己的文化和宗教。而基督教是構成這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份。
達爾從小在世俗化的以色列社區長大,對猶太教的傳統感到格格不入。 「我們無法接觸到錫安復國主義前100年的相關資料。」他在最近的一次採訪中說:「當然我們在學校裡能學到了一些跟聖經有關的知識,但除了這些以外,還有具2000年歷史的塔木德和猶太文本,不僅是法律,還有詩歌和傳說……等等,我們其實還未完全了解自己的文化。過去我研究歐洲人和美國人的文化,發現他們在他們的文化裡已生活非常久,有一定程度的認識,但錫安復國主義卻燒毀了那些散居在外的猶太人們能認識歷史的管道。當然我能理解他們為什麼會有這種衝動,而且他們做到了,超出了任何人的想像。但在某個時刻,它使其他猶太人在認識自己的文化上如同走到了死胡同。”
這並不代表達爾不尊重錫安復國主義。「我的祖父是先驅者,父母也是委身的錫安復國主義者,有著『背對大海』的精神,他們行了許多神蹟,但隨著我們物質生活越來越豐富,在概念上漸漸出現些問題……錫安復國主義將妥拉(Torah)給宗教社區,說:「這是屬於你們的,跟我們無關。」
達爾熱衷於他的信念,對藝術家而言,審視歷史及宗教信仰也是重要的。我們需要創造新的東西,這與虔不虔誠無關,我們必須兼容兩者,既需要回顧過去,且創造新的事物。」
他認為以色列人對西方正在發生的事情、或歐洲正在面臨的挑戰太感興趣了,而忽視自己的文化及歷史,當然世界上許多其他國家也是如此。
因著與蘭德的友誼,達爾開始更仔細的研究猶太歷史和文本,並意識到他對自己在學校學過的東西幾乎不記得了。他甚至與另一位朋友一起學習革馬拉(Gemara,猶太教經典,是塔木德的一部分)。當他研究羅馬時代猶太人分裂的主題時,他認為第二聖殿的毀滅和導致它的緣由能化為引人入勝的劇本。他還決定最好不要讓像本-扎凱(Ben-Zakai)或西門.巴爾.吉奧拉(Shimon Bar Giora)等知名人物出現在劇本裡面。
「劇中,英雄需要改變,而其他角色都不會改變,他們有一個明確而嚴格的議程」他解釋道,「只有年輕的本.巴提赫(Ben Batih) 在雙方之間搖擺不定,並面臨將會造成他改變的衝突。最後他會與故事剛開始時的他截然不同。」
本-扎凱的侄子本.巴提赫是一個與母親住在一起,並保護母親的年輕人。一開始當他看到人們因著沒有繳納聖殿祭司徵收的稅、而在街上被毆打時,他選擇什麼也不做。
達爾說:「但隨後他想到了本-扎凱的話,如果他不採取行動,他就稱不上是個男人。」「這就像莎士比亞說的:『生存還是毀滅』,只是在這裡變成『行動還是無動於衷。』」最終,本.巴提赫加入並參與了反叛起義的行動。故事述說至此,達爾表示他並沒有譴責狂熱分子,儘管許多人認為他們的行為削弱了猶太人與羅馬人抗戰的力量。
「我認為他們(狂熱份子)只是單純願意為著所追求的正義奮鬥到底的人。」達爾說,「他看見了不公不義的事情,意識到如果什麼都不做的話,就只是個懦夫,然而,如果選擇做些什麼,將會導致毀滅。」
達爾發現當時導致聖殿被毀的情境與今日的政治不和諧間有相似之處,無論是在以色列或世界上其他的國家,尤其是那些根深蒂固腐敗的獨裁國家。
「你不可能永遠忍受腐敗……我不是共產主義者,但我相信正義。」
達爾覺得要儘快講述這個故事──「因為故事能帶出的影響力遠超於我。」──選擇透過繪畫來講述它,因此最終花了幾年才完成這部作品。為主要角色配音的演員們都是以色列當代之名影星──除了蘭德之外,杰夫.里凡奇(Ze'ev Revach)是本.迦姆拉(Ben Gamla),阿莫斯.塔馬姆(Amos Tamam)是巴爾.吉奧拉(Bar Giora),莫尼.穆索諾夫(Moni Moshonov)是本-扎凱(Ben-Zakai),雅艾兒.阿貝卡西斯(Yael Abecassis)是貝尼基女王(Queen Berniki)和伊格爾.納奧(Igal Naor)是奮銳黨(Giscala)的約翰,他認為讓故事栩栩如生的最佳方式是使用繪畫。因此他與藝術家波隆斯基和浮士德密切合作,製作了一個短片版本,看看這想法是否可行;結果他發現效果挺好的,並繼續完成了整部電影的創作。
達爾說「因為圖片不會動,所以甚至更美麗。」製作這部電影是一個漫長且艱苦的過程,但他認為最終展現出來的成果是值得的。「在製作中我嘗試以不同的方式來做,當不必跟隨動態圖像時,想像力將會自己填補中間的空白,並進入劇情的節奏中。」
達爾對這部電影試映後所接收到的觀眾反應感到高興,最高興的是引起了宗教界的興趣,特別是在耶路撒冷電影院的幾場放映中,包括通訊部長約阿茲.亨德爾(Yoaz Hendel)在內的觀眾對電影的問答持續了很長時間,甚至超過了預定的時間。
「這讓我非常高興」達爾說。「我原本擔心他們會覺得我在責備他們,但他們很喜歡,我收到了很多讚美。」
雖然達爾對這部電影在以色列取得如此大的反響感到欣慰,但他也期待能在國外上映,並已被負責《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的紀念國際影片公司(Memento International)收購並進行國際發行。他樂觀的認為,影片提出的議題將引起各地觀眾的共鳴。
「他們在某種層面上是對的。」他談到故事中的派系時說。「他們自認為一路走來都是對的……希望大家在責備其他人之前,先看看自己。每一方都需要往裡面細細思索。」
新聞出處:JP
新聞日期:2021/07/08
翻譯|校稿|編審|台灣ICEJ
經文及禱告方向
 ̄ ̄ ̄ ̄ ̄ ̄ ̄
箴言21:1-2
人所行的,在自己眼中都看為正;惟有耶和華衡量人心。行仁義公平比獻祭更蒙耶和華悅納。
彼得前書2:4-5
主乃活石,固然是被人所棄的,卻是被神所揀選、所寶貴的。你們來到主面前,也就像活石,被建造成為靈宮,作聖潔的祭司,藉著耶穌基督奉獻神所悅納的靈祭。
在紀念聖殿被毀日時,這部電影正是時候,我們看到以色列世俗人士和宗教人士各別得掙扎,讓我們為著在以色列政治、宗教上不同派系的人禱告,惟有耶和華神衡量人心,願他們心中的純正及良善被主紀念,更求主光照他們能敏銳主的心意,領受啟示耶穌是彌賽亞,並起來建造屬靈的聖殿和靈宮,行神悅納的事!
神的愛永不改變經文 在 心靈解讀圖書館 Mind library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傳遞覺醒意識及帶領人們揚昇,是我主要的傳遞任務~
偶爾會收到有關覺醒與人類揚升的提問~
首先一個很重要的部分,就是宗教與靈性的區別,
今天先把靈性跟宗教做一個簡單的釐清,讓大家有簡略的概念~
🌎
地球已經從雙魚時代進入水瓶時代,這是一個人類揚升的時間點,一個數萬年來,宇宙給人類難得的揚升機會~
人類為何要揚升? #下載新版本的自己
揚升可以改變人類的振動頻率,讓自己更適應已在揚升中的地球頻率~【地球揚升,對於環境、空氣、水,及人類互動節奏都有影響】
當您開始探索覺醒及學習如何揚升自己,就是改變自己振動頻率的開始~
一個人開始學習讓自己進入揚升道路,便會知道:
肉體只是靈魂意識體驗的載體~
會開始拆解被植入的舊信念與信仰,這時您自己最能感受到的是,不安與恐懼感有很大的降低感~
開始喜歡與自己獨處,覺察自己的一切,與自己的高我會更加靠近~
您會感受到自己的靈感度增加,天線開始展開並與宇宙連結~【頻率增加的概念】
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關愛大於忌妒及批判
另外【對於生死有不同的認知且不恐懼了】,有些人更能觀察到自己的靈魂紀錄~
您會知道疫情的發生也是地球揚升的現象之一,這是一個必須經歷的過程~
一個揚升的開始,要有一個基本的概念,就是【靈性】
靈性是自己的主人,內在的一切表徵~
靈性不是宗教~
在學習揚升之前,請先理解【靈性與宗教的核心區別】~
在宗教沒有產生之前,佛陀並不是佛教徒;耶穌也並不是基督徒。
他們都是具有高度覺悟的修行者和靈性大師。
他們在地球上生活時,不屬於任何宗教。他們有門徒,但他們在宗教沒有產生之前,佛陀不是佛教徒;耶穌也並不是基督徒。
在分享對宇宙的認知和靈性智慧時,並沒有建立任何宗教組織。經過兩千多年的發展,他們的教導變成了教條,原則變成了道德標準,修行變成了儀式,簡而 言之,靈性教導被人為減少減去不同形式的宗教。
宗教和靈性都教導我們,在有形的物質世界之外,存在著無形的至高的力量,決定著萬事萬物的成住壞空,周而復始。
宗教是個中介的角色,它有一套完整的信仰和教條,以及扮演“神的代言人”的專業宗教從業人士,所有教徒必須通過這個中介體系才能與神溝通,由這個 中介來評估你的行為是否符合規範,是否可以通過天堂之門。
靈性不通過任何神的代言人,不需要背誦經文和遵守教條,不需要被懲罰,可以通過直接的實證體驗 回歸神的懷抱。
靈性並無天堂與地獄,獎賞予懲處都在每個人內在自己的選擇。
宗教要求你相信和服從;
靈性指導你去直接體驗。
宗教希望你保持沉睡狀態,經文是你唯一的知識來源;
靈性教導你覺醒,獲取智慧的渠道有無數條。
宗教要求你遵守各種教條;
靈性教導你要聽從自己的內心。
宗教花巨資建造殿堂,供教徒去膜拜;
靈性告訴你,你的身體(本心)就是你內在神性的殿堂。
宗教告訴你犧牲自我是救贖的唯一出路;
靈性告訴你照顧好你自己才能更好的取悅你的神。
宗教~犯罪有原罪和地獄;
靈性~前端因果業力。
宗教要求你布施你的財富用來購買天堂的門票;
靈性告訴你豐盛富足是你的天賦權利。
宗教只能令你獲得暫時的安慰;
靈性可以永久的解放你的靈魂。
宗教說神是在我們之外的,高高在上的,有男女性別之分的,對我們有絕對掌控力的某種神聖權威;
靈性告訴我們與神是一體的,神性存在於我們內在等待我們去發現,神是一切造物之源頭,無形無相的能量。
宗教是有分別心的:
對於追隨者加入祝福,仇視不認同異教徒;
靈性沒有評判,尊重一切的存在,只有無條件的愛,包容一切差異性。
宗教是有等級之分的嚴格的組織;
靈性沒有等級,靈魂成長是唯一的目的。
宗教拘泥於形式;
靈性專注本質。
宗教是一種制度;
靈性是一段探索、覺察自己與愛的旅程。
宗教讓你相信自己是渺小的;
靈性告訴你你有無限的可能性。
宗教教導你懺悔過去,期望未來,犧牲當下;
靈性教導你更好的活在當下,過去和未來存在於當下的每一刻。
宗教告訴你追隨他們是你唯一的出路;
靈性告訴你每個個人都有一條獨一無二的道路。
#請先釐清不需透過宗教~
只要與自己的內在靈性真正的共同合作,就能讓自己邁入揚升的軌道上
當您覺醒並學習往揚升的道路上,您就可感受到宇宙高靈們無條件的愛~
在您的生活、工作、感情、人際關係之間,會發現自己有更多的不可思議的相遇~
#移除登出舊版本的自己
#下載新版本的自己
#梅爾卡巴連結高我
#靈魂解讀
🌈❤Peace&Love
文:部分擷取網路
圖:Sean Morrison
神的愛永不改變經文 在 #神的愛永不改變 - Explore | Facebook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explore #神的愛永不改變at Facebook. ... 感恩神的愛是永不改變,從亙古直到永遠, ... 牧師並引用創世記28:13-15的經文闡明神對人的愛和那種絕不離棄的承諾,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