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測試學習是個理論簡單,但實作起來會遇到很多疑問的學習過程。曾經跟Sean Ellis 一起工作的曲卉寫的這本書不但實用,而且還訪問了一大票測試專家。
他們對於測試主題的選擇(大題目還是小題目)、AARRR漏斗的重點,還有測試團隊在組織內的發展也都有不同的見解。
我覺得很值得多看看,所以做了筆記跟大家分享。
這次分3 part,先來一串九個人我印象最深的測試心得,再來九個人的訪談摘要,最後是九個人對於組織與人的看法。enjoy~
..........
《硅谷增長黑客實戰筆記》曲卉
#Greylock Partner / Pinterest(圖片秀), Casey Winters
"不要只做優化,要做有高影響力的事情。不過,得先做優化累積影響力。"
#Mobile Growth Stack / Sound Cloud (Podcast), Andy Carvell
"不要把所有數字綁在一起看,用戶分群是有效優化的開始。"
# GloStation / Postmates(送餐), 陳思齊
"限制供給可以透過奇怪的方式,製造FOMO(害怕錯過fear of missing out) 社交地位(social status)等,讓產品流行"
# Growthstructures / Sofi Finance(學貸轉貸), Steven Dupree
"低垂果實摘完後,會陷入低潮與瓶頸。全公司(或跨團隊)的創新idea大匯集會讓大家一起幫忙,並且不要浪費對失敗案例的紀錄與策略學習。"
#Cerberus Interactive/Acorns (微型投資), Sami Khan
"醜陋、原始的廣告更像是朋友在對用戶說話,有更高機率穿透用戶的防衛心"
#Camera360(修圖), 陳思多
"漏斗的無限解構,原本以為是單純解決留存率問題,結果深究了四層(留存率—>推送更新覆蓋率—>推送更新展示率—>下載權限設定)才達到目的。"
#Square(支付), 羅揚 James Luo
"增長與嚕羊毛黨的鬥智鬥勇,對獎勵的設計要有吸引力,又要養成使用習慣,還要善用推薦者的資訊讓新用戶感受到個性化的感覺。"
#探探(校園招聘)/ 美圖(修圖), 韓知白
"要做增長先要備好基礎設施(行為數據後台,A/B測試框架),才能夠更快速迭代與勤能補拙。"
#專訪 Keep(運動)/豆瓣(社群), 張弦
"有些問題除了用數據作判斷外,直接問用戶可以達到更直接的效用,而且幫助增長團隊打開視野。"
---九篇專訪的摘要全文---
#9-1 Greylock Partner / Pinterest(圖片秀), Casey Winters
-北極星指標是會變動的
-產品(也就是核心地帶)通常是增長的投資報酬率最高的測試,但很難直接說服公司其他成員直接拿產品動刀。
-增長團隊一開始成立時候,選擇三不管地帶,以證明自己;之後才進展到核心地帶
-核心地帶的創造新價值、改善原有價值,通常是產品團隊負責。傳遞已有價值給更多人則是增長團隊負責。
-增長團隊必須是全職的,不能跟人共用成員,否則優先順序會被影響
-做測試時候,如何在容易衡量但效果慢跟全新設計但不知哪個因素產生作用之間做取捨?優化測驗要一個個做,改變方向測驗則直接直搗黃龍。而改變方向的測試才能反應高影響力。
-當低垂果實摘完後,要做高影響力需要高資源的測試需求,而不是低資源但也只需要低影響力的需求
#9-2 Mobile Growth Stack / Sound Cloud (Podcast), Andy Carvell
-對行動應用來說,留存是所有指標中最重要的,因為客人離開沒有成本,但留存會對你有無限好處。留存指標包含以日、週、月計算。
-增長團隊大約7-8人,包含產品經理、分析師、設計師、程序員,最多的是程序員。產品經理需要對分析、UI/UX設計、程序都略懂,才能跟他們溝通。
-以每週的循環討論測試設計、結果與去留。
-SC的做法不是所有用戶綁在一起看留存率,是用戶分群後看留存率,包含新用戶、流失後重新造訪用戶、重複使用用戶。
-當移動應用要藉由更版推送提升客戶體驗的時候,如何達到最好的整體效果?衡量指標是RRF 覆蓋率(reach), 相關性(Relevance), 頻率(Frequency) 三個都達到高水準則影響力最大。但覆蓋率是這當中最重要的
#9-3 GloStation / Postmates(送餐), 陳思齊
-我的前一間公司(Stolen),每個增長流程與工具都做得很好,但就是產品不夠好。當我到Postmaster之後發現他們什麼成長技巧都沒有,但產品很符合市場需求。
-增長最令人喜歡的是,能量化你的影響力,當你實驗做得好,結合了創造力與分析能力得出很好的想法,就像寫程式一樣,你做了某件事就有某個結果。這是令人上癮的。
-增長最令人不喜歡的是,會讓你偏向那些容易衡量並且很快衡量的東西。但有時候最重要的事情,例如產品與市場的契合度,反而不是容易衡量的。
-K因子(referral 用戶轉介人數)持續大於1是不可能的,尤其當你的產品越做越大,群體越來越多。即使是社交軟體,要讓k因子大於1 也需要一些違反自然規律的設計。
-稀缺性可以透過奇怪的方式,讓產品更加流行。從Stolen 得到的認知是,限制供給,造成稀缺性。心理因素是害怕錯過(FOMO) 社交地位(social status)等
-即使在矽谷,增長團隊也不多見。Google就沒有。但是FB就有一大批增長團隊並且擴散到其他地方。增長就是技術驅動,易於衡量的行銷。增長團隊更像升級版的行銷團隊,有了程序員的支持可以把推薦系統做得更精準,未來增長團隊會和市場團隊在一起而不是產品。
-用少於10%的流量,可以做任何測試。
#9-4 Growthstructures / Sofi Finance(學貸轉貸), Steven Dupree
-數學不會就是不會,增長沒效就是沒效。增長可以很快做出改變,並且追蹤哪些改變有效哪些無效。
-增長的低垂果實摘完後,會陷入疲乏,就需要大量idea。創新idea 兩種重要想法:每週五的全公司頭腦風暴 & 忠實紀錄失敗的測試並從中學到策略想法。
-增長團隊刷存在感兩種做法:(1) 在例會中說明有趣但違反直覺的實驗,已讓大家有印象(2) 把大象(重大影響力但耗資源)跟螞蟻(容易但效益有限)的實驗混合起來,避免人家覺得你沒貢獻或者只會做小事情
-新產品開始獲取客人的三種方法:(1) 付費搜索廣告,可以找到真的需要產品並且非常有興趣的人 (2) 抄競爭對手的做法,可以找到他們已經開發過的市場(3) 根據產品特殊屬性的增長手法
#9-5 Cerberus Interactive/Acorns (微型投資與機器人投資), Sami Khan
-靠創意的廣告狂人時代已經過去,excel 跟計算機才是你的好朋友。
-檢視總預算,跨通路預算調整(放大表現好的),通路內預算調整(用七天平均放大表現好的)
-2C新產品上線的建議是先在FB做小量A/B測試,找出好的再往其他通路擴散。測試前要設好追蹤,沒有追蹤,測試學習的迴路就不會成立。
-比起其他app,遊戲是最不需要擔心用戶獲取的,因為人們下載無成本;比較需要擔心的反而是用戶留存。因此要一小批一小批的獲取用戶後,關閉其他溝通通路,只針對這小群人做各種產品測試與改進,確定30 日留存率到達可用水準後才能繼續獲取用戶。
-臉書上,越醜的廣告表現越好。因為大家對電視已經疲乏,精美的廣告創意讓人想到電視會自動跳過,但粗糙的原始的則像是你朋友分享的。
#9-6 Camera360(Photo Editor), 陳思多
-漏斗的無限解構,以解決留存為例。原本想藉由app更新處理留存率低的問題,但發現更新覆蓋率不夠高,後來又發現問題是更新的展示率(被看到)低,而展示率低的原因又是app一開始下載時候的預設權限。所以回頭更改預設權限設定,在更改後次日留存率實現5%增長。(但如何在用戶已下載後調整權限啊)
-各地區的差異化溝通,以美國市場為例,經過逐一測試不同族群發現40+婦女喜歡此產品,於是將廣告視覺改為該族群會喜歡的可愛孩子展示功能,降低33%的獲客成本
-增長的成功要素是CEO的有意識支持。因為增長會用到很多資源,或是影響很多資源。若是沒有CEO的支持,無法成功。
-增長團隊需要的數據分析師,是對產品有深切了解的數據分析人,而不是純粹解讀數字。
#9-7Square(支付服務), 羅揚 James Luo
-留存主要是產品決定的,但在早期留存(D14-D90)增長可以起到很大作用,只要透過各種管道(信件、推送、Retargeting 廣告)重新提醒用戶,就會對早期留存產生明顯效用。
-要做全產品用戶推薦的指標的先決條件,是內部有堅實的大數據團隊,足以做獲客通路歸因。
-通路關鍵三大指標(CPA, ROI, LTV)中,最難建模的是LTV。因為涉及對長期留存率與資本折現率的重要假設。
-好的推薦系統會牽涉到三大項目,獎勵、曝光、轉化。其中獎勵的設計是與嚕羊毛黨鬥智鬥勇的活動。獎勵內容要考慮『有吸引力的額度、合適的條件限制、養成使用習慣的限制,累進式獎勵、考慮對稱式獎勵(利己又利人)』
-即使是最忠誠的用戶,也不會時刻記得你的獎勵項目。
-新用戶進來後,可以用推薦人的資訊提醒他們使用獎勵,不僅給新用戶個性化的感覺,也提醒新用戶『我確實獲得了某人的推薦』
#9-8 探探(校園招聘)/ 美圖(Photo Editor), 韓知白
-美圖的用戶留存指標設在N張照片保存,一開始是基於通路管理的需要,因為有些通路留存數據會有回饋延遲以及作假的問題。
-探探的市場部與增長部的區別在,市場部負責花錢,增長部不負責花錢。
-增長不是先做KPI管理,而是要有好的基礎設施(行為數據後台,A/B測試框架)才能開始觀測指標與迭代增長。
-快速迭代的價值在於,當你沒有人家的靈感,人家一次增長效果比你好3倍(+60% vs +20%)的時候,只要你迭代速度有三倍,還是可以得到一樣的成功增長效果。
-增長要避免的第一個坑就是局部優化,這裡改一點截圖,那裡改一點文案。其實也許改產品名字與圖標是最有效提升app商店轉化率的途徑。增長經理要能夠跳脫盒子思考(out of box thinking)
-剛開始做測試的人,要忘記喬布斯張小龍等產品的大神,他們是靠直覺也很少看數據:正常人要靠數據與即時反饋,勤能補拙。
#9-9 Keep(運動)/豆瓣(社群), 張弦
-全景漏斗,關心橫向的產品功能交互關係。當一個產品不只是工具,還有社交,內容等多種功能。可以根據不同功能設計指標,再看看功能
之間的交互拉提作用,決定整個產品後續的發展。而不是只看單一指標。
-量化與質化的兩腳思維,曾經做測試時候只看指標,以為是A與B的相關性,但從未想過中間還有個C。學到後就會在產品中安插小問卷直接問用戶,但要把握3個題目之內的精簡原則,不可以打擾用戶。
-加法與乘法,做增長後了解了加法與乘法的關係。增加一條溝通管道是加法,優化轉化率是乘法。一般來說,乘法的好處更大一些,但這也是基於加法已經帶來足夠的初始流量,否則盤子太小的乘法也沒啥意義。
-做產品像開船,動力與方向最重要。產品小的時候,著重動力,加速度要夠。產品體量大了後,動力已經比較足了,著重方向,往哪兒發展就更重要。
---以下是關於團隊的摘要---
#Greylock Partner / Pinterest(圖片秀), Casey Winters
"增長團隊必須是全職的,不能跟人共用成員,否則優先順序會被影響"
#Mobile Growth Stack / Sound Cloud (Podcast), Andy Carvell
"增長團隊大約7-8人,包含產品經理、分析師、設計師、程序員,最多的是程序員。產品經理需要對分析、UI/UX設計、程序都略懂,才能跟他們溝通。以每週迭代的循環討論測試設計、結果與去留。"
# GloStation / Postmates(送餐), 陳思齊
"增長最令人不喜歡的是,會讓你偏向那些容易衡量並且很快衡量的東西。但有時候最重要的事情,例如產品與市場的契合度,反而不是容易衡量的。"
#Growthstructures / Sofi Finance(學貸轉貸), Steven Dupree
"增長團隊刷存在感兩種做法:(1) 在例會中說明有趣但違反直覺的實驗,已讓大家有印象(2) 把大事(重大影響力但耗資源)跟小事(容易但效益有限)的實驗混合起來,避免人家覺得你沒貢獻或者只會做小事情"
#Cerberus Interactive/Acorns (微型投資與機器人投資) , Sami Khan
"靠創意的廣告狂人時代已經過去,excel 跟計算機才是你的好朋友。"
# Camera360(修圖), 陳思多
“增長的成功要素是CEO的有意識支持。因為增長會用到很多資源,或是影響很多資源。若是沒有CEO的支持,無法成功。”
#Square(支付), 羅揚 James Luo
“通路關鍵三大指標(CPA, ROI, LTV)中,最難建模的是LTV。因為涉及對長期留存率與資本折現率的重要假設。”
# 探探(校園招聘)/ 美圖(修圖), 韓知白
“快速迭代的價值在於,當你沒有人家的靈感,人家一次增長效果比你好3倍(+60% vs +20%)的時候,只要你迭代速度有三倍,還是可以得到一樣的成功增長效果。”
# Keep(運動)/豆瓣(社群), 張弦
“做產品像開船,動力與方向最重要。產品小的時候,著重動力,加速度要夠。產品體量大了後,動力已經比較足了,著重方向,往哪兒發展就更重要。”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0的網紅ezManager,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D2C模式(Direct-to-Consumers) 是近十年來零售市場經歷的巨變之一。它跟B2C有何差異?這行銷策略的轉變,更宣告了一種全新的商業標準。它要求傳統模式下的品牌商必須做出改變,更多圍繞著CX (Customer Experience客戶體驗/經驗),以滿足消費者的新需求。 ::...
社 群 行銷 失敗案例 在 網路行銷策略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網路行銷課程通知】
●課程地點:桃園外貿協會
●課程時間:12/17(星期二) 09:30~16:30 六小時
●課程綱要:
1.大量增加網路曝光量及網站造訪量的操作
2.透過網頁、影片、社群發文【擺脫價格競爭】
3.外銷B2B, 內銷B2C成功失敗案例討論
燈光美氣氛佳的桃園藝文特區全新的外貿協會辦公室,
一同學習網路行銷的竅門,讓你從:
"被網路玩" 進階到 "玩網路" 的境界!
社 群 行銷 失敗案例 在 織田紀香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這一年半以來,身邊越來越多朋友談及數位轉型,甚至開了相關課程,分享企業關於數位轉型,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今年就讀博士班,目標第一篇投稿SSCI論文,恰巧也是從去年就開始準備的數位轉型,針對此事,分享一些實務與理論心得,拋磚引玉,簡單探討數位轉型。
【數位化不等於數位轉型】
談數位轉型之前,幾個觀念要先建立起來,比方說:
1. 運用數位類型的工具,改變原本工作的模式或方法,這是「數位化」,並非數位轉型。
2. 傳統電視台,引入數位設備,將原本的類比檔案轉成數位檔案,這是數位化,不能稱作數位轉型。
3. 原本沒有公司網站、粉絲專頁,然後建了個官網、開個粉絲專頁,這同樣不能稱作數位轉型。
4. 把原本紙上媒體的文字內容,轉移到網站上去,或是刊載於數位媒體上,這同樣是數位化。
5. 工廠將設備連接到網路,並且上傳設備執行時的數據資料到雲端進行分析、監控,這樣的行為是數位化。
因此,準確來說,先認識清楚數位化與數位轉型之間的差異,命題明確了,後面要探討的內容,才得以有意義的繼續。
【數位轉型到底是什麼?】
讀博士論文時,探討數位轉型的內涵與方法,用中文的語意似乎比較難理解,可是改用英文的說法反倒容易了解,透過英文的詞彙來看,看得會更容易一些。
・Digitalize(數位化)
・Digital Transformation(數位轉型/變形)
望文生義,從英文字面上的意義,不難看出數位化,比較像是一個事件、一個作為、一個應用,可是數位轉型採用了變形、變化,帶有進行式的意義,兩者相較起來,後者偏向連續、長期且進行是個進程,常會搭配英文的Processing一起用。因此,用非常簡化的說法,數位轉型是一連串持續發生的作為,基於原生數位土壤(Digital Foundation),衍生的各種對策、方案、辦法。
【什麼不是數位轉型?】
這問題看起來沒什麼,但卻很容易跟許多管理學、經營學、商業策略的各種名詞混在一起,因此整理了一下哈佛個案、SSCI論文之中,提到的幾個別踩的誤區,以免錯解了數位轉型,導致探討數位轉型時,產生不必要的誤會。
・組織變革 ≠ 數位轉型
・企業再造 ≠ 數位轉型
・數位行銷 ≠ 數位轉型
・社群經營 ≠ 數位轉型
・商業發展 ≠ 數位轉型
・財務管理 ≠ 數位轉型
還有很多的詞彙,不完全能與數位轉型連結在一起。主要的原因是這些詞彙可以存在於數位轉型之中的其一項目,可不代表單一項目能代表數位轉型,這在定義上需要弄清楚一些,不然談到數位轉型,肯定會混亂、混淆,甚至被大量資訊給掩沒,導致數位轉型沒能做,可卻做了一些傳統管理、組織改造的事情,影響原先數位轉型所需要做的重點項目。
【數位轉型對企業來說,該怎麼做?】
因為實在不想長篇大論,就藉由別人舉的鮮明例子來說明,可能會比較容易判斷差別。
・你會懷疑Google這樣的公司,不是一間數位原生企業嗎?
・你會懷疑Sales Force這樣的公司,需要數位轉型嗎?
有趣的問題又來了,下面的問題,引出更有趣的思考。
・你心中的Tesla,是數位轉型的典範嗎?
・你認識的Amazon,他們需要做數位轉型嗎?
但,問題產生的對比與落差,或許會令不少人看出距離。
・你理解的IBM,是否需要做到數位轉型?
・曾經稱霸一方的NOKIA,需要數位轉型嗎?
・Yahoo在你心中,是否需要數位轉型?
・華盛頓郵報在數位轉型上,是否成功?
諸如此類的問題,或引用都想辦法在論述上,找個明確的施力點來分析、解釋,試圖讓更多人理解數位轉型這一詞,到底應該怎麼去實際應用。畢竟,探討數位轉型的範疇太大,尤其近幾年在全世界吹起一陣數位轉型風的論文浪潮,好多人在討論,也衍生出各派不同的說法、觀點。
【思維與作為的徹底數位轉變,才是數位轉型】
以媒體業為例,最常看到被拿出來探討的例子:
「現在的KOL,一個人所能帶來的影響力,已遠遠大於傳統經營思維的媒體,而這些媒體面臨到的問題不只是閱覽量降低,而是一個人的時代,已經能衝擊整個媒體,甚至擊垮媒體。」
數位化是數位轉型過程中,必經之路,也是不可欠缺的一環,可回到剛剛的例子,媒體在這些KOL崛起的年代,尤其排行前百、前千的人,都可能比一個媒體所帶來的影響力、擴散力要來得大,這中間產生的差距、差別,也就是數位轉型介入時,所需思考準備的工作。不過,這並不是要傳統媒體改經營KOL,而是去理解KOL到底做了哪些事情,他們面對數位浪潮(Digital Century),做了些專屬於這世界、世代喜愛與喜好的事情。
再舉個例子,以我實際參與過的顧問案來看:
台灣某知名媒體想要下重本在數位上,並且將原本電視的影響力,發展到網路之中。但問題來了,他們想到的幾個方案是:
・請電視主播到粉絲專頁開直播
・開直播隨便聊想辦法拉粉絲數
・主播衝出粉絲數後再來開業配
上述三點對策,就後來結果論來看,沒有一個成功。問題跟原因到底出在哪邊?當時,發生了什麼問題?更準確地來說,他們最終想出來的對策,依然是數位化,還是離數位轉型很遙遠。
・主播放不下身段,不喜歡分享專屬自己的內容
・主播覺得開網路直播有損自我形象,不願意做
・主播認為阿貓阿狗都能開直播,做了貶低自己
・製作人認為主播名氣高,開了一定會有人去看
・製作人以為主播很有魅力又漂亮,網友會喜歡
・製作人覺得網友就是喜歡隨興輕鬆的生活題材
這些,都是來自於「第三方」的主觀意識,如果又對比到成功的KOL呢?
・KOL對某些題材專注且投入,並有高度興趣
・KOL關注粉絲與社群的好惡,持續優化內容
・KOL貼近粉絲即使賣醜搞怪也會去討好粉絲
・KOL會精心思考策劃什麼樣的內容粉絲想看
・KOL重視自己在別人眼中的表現要來得更重
歸根究底,光是媒體之於數位轉型的發展,隨便舉一個例子,就有如此程度落差,而這落差,對於每天活在網路、數位世界的原生工作者,在一間原生的營運數位產品、商品的公司裡,或許問題不大。但跳出來具有數位土壤基礎的公司之後,很多企業在數位土壤這一塊都還沒有耕耘出「共通語言」、「共通認知」、「共通連結」的狀態下,要談數位轉型,問題又會不小心岔到「表象說是做數位轉型,可骨子裡卻只是做到數位化」而已。
以上一點心得分享,最近開始整理論文的基礎論述,又看到最近許多商業導入數位轉型的失敗案例,一些個人感觸。
社 群 行銷 失敗案例 在 ezManager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D2C模式(Direct-to-Consumers) 是近十年來零售市場經歷的巨變之一。它跟B2C有何差異?這行銷策略的轉變,更宣告了一種全新的商業標準。它要求傳統模式下的品牌商必須做出改變,更多圍繞著CX (Customer Experience客戶體驗/經驗),以滿足消費者的新需求。
:: 獨家四字口訣解析商業術語,D2C是什麼?有何特色,優缺點?讓八十歲老董都能秒懂。
:: 美、中、台各自的D2C生態。讓視野更國際化!
:: 小新創品牌,想做D2C開獨立網店,要評估哪三大點?不藏私分享。
#國外商管類 讀書會,Great Managers are made, not born. 管理職人、熱愛學習的夥伴們,用一杯茶的時間,減少眼力腦力轉換成本,內化成你的獨門攻略。
★ 本集私語:YT為完整版, Podcast為了控制時間,分為上下兩集,
★ 本集重點摘錄:
D2C 建立關係的對象不再是經銷商,而是利用網路直接與消費者產生連結。
傳統品牌製造商一旦將產品擺上貨架,基本就喪失了掌控權。
:: D2C案例:
利基點是: 減少選擇,最大眾的就這口味!多數顧客覺得「夠用就好」
1. Nike 智能實驗店(北美)
2. Capser兩年賣出USD一億的床墊。
3. Away智能旅行箱,外型簡單,有 USB 插口可充電的行李箱,但行動電源,後來受法規限制,無電源的也賣得好。
4. 2011 年才創立的刮鬍刀品牌 Dollar Shave Club,在 6 年內瓜分掉吉列美國 16% 市占率。
:: D2C的優缺點,要開獨立網店需如何評估?
★ 本集分點章節:
(00:01:24) 商業術語有好多 B2B, B2C, B2B2C, C2C, O2O, 現在還有D2C? 商業名詞快速秒懂!
(00:02:46) 四字口訣告訴您新商業術語「D2C」
(00:03:59) Nike, Leivs的 D2C 策略。與B2C的差異區別為何? 百貨公司的比喻
(00:06:00) Nike智能實驗店(北美) 執行案例,業績成長50%
(00:06:35) D2C行銷演變(北美起源),透過SNS(社群媒體)與疫情推波助瀾,台灣、北美、中國
(00:07:18) 北美的D2C的起源與實例,三特點 (訂閱制、眾籌、O2O、快閃店、巡迴店、攤位)
(00:13:55) 中國的D2C現況與做法,跟美國市場不同的特色
(00:15:48) D2C小網店要注意之處,失敗案例
(00:18:08) apple podcast 台灣商業管理的分類榜第二名數據公開 & 聽友互動時間
恭喜登上台灣商業管理分類榜第二名!較前月達3-5倍成長。聽友輪廓 (訂閱率、年齡層、地區)。
廠商業配前評估歡迎來聽
★ 本集提到的過往重點:
Ep10. 史上最強"行銷漏斗"八字口訣
★ 本集補充資料
國際上知名D2C案例,如奢侈品牌LVMH推出Fenty、萊雅(L‘Oréal)創設Color&Co染髮品牌、迪士尼宣布成立Disney+串流影音服務...
台灣品牌案例如: 綠藤生機、Unipapa、眠豆腐、打鐵仔等等D2C品牌也跟著萌芽。
@同步更新至
Spotify|Google podcast|Firstory|KKbox|SoundOn|Pressplay| Youtube |TuneIn|MB3|Himalaya ...
@節目鼓勵與反饋請到Apple Podcast 給五顆星留言& 記得訂閱|
https://lihi1.cc/H9Zqo
@活動: 一日之星|讀書會群組|報名當來賓|播客串門子
@ 歡迎分享
1. 你為何會當上主管?
2. 你是幾歲當上主管?
3. 留下一句主管真心話
★ 本集快問快答:
我們單集 拆成上下兩集比較好嗎?
以上都來這網址分享 https://lihi1.cc/tZCUD
@合作來信交流: ezmanagerGo@gmail.com
:: 愛心donate斗內小額鼓勵💰 https://lihi1.cc/s1mES (可刷卡, ATM, 超商) 用於音質設備提升與穩定、節目抽獎等。 (50秒影片教學, 同下網址)
:: 上Youtube搜尋「怎麼給星評分」一分鐘教學,或點這 https://lihi1.cc/N8vYt (分享給你沒在聽podcast的親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