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攝影145] 細說分鏡 Vol.22
🎥 影片時間連結:https://youtu.be/3XpWY8Xbe5U?t=316
🖍我的課程,每一堂課的設計
🖍並沒有華麗的外在標題
🖍既不追求速成、速效
🖍也無法讓你覺得大開眼界、值回票價
「老師,課程快結束了,你有開進階課嗎?」這問題這幾年教完基礎課,我一直被問到的問題,一開始是沒有什麼進階課程,但經過數次的課程更新,上課速度放得慢一點,增加更多說明與例子,再把一些我覺得「真的對學生稍難」的課程,另外獨立出來,我的入門課程,從 2012 年初的 6 堂課,到現在共有 12 堂,再另還有 6 堂進階課,所以這個問題答案是「有的」
🟥課程設計想法不同
「蛤? 你單就對焦、光圈,就花 2 堂課,4 小時來教哦?」 別人一節課不但都講完,也把快門、ISO 等等全都講完了,為什麼你要花這麼多時間來講?
嗯,雖然沒有上過別的基本攝影課,但有參考別人的課程大綱、講義,如果真的要我一堂課講完曝光三元素 – 快門、光圈與感光度,我當然可以,甚至快的話,可以在 10 分鐘全部講完,有什麼難的? 但為何我不這麼做? 單單「對焦」我就可以講近 2 個小時,因為背後對於「整個所有課程設計想法」是有很大的不同。
前面幾篇文章,約略談到「構圖」對我的意義,也提及到「構圖技巧」與「構圖」的關係,但有一點是沒有提到的,當要開始「構圖」,也就是要說一個故事之前,我們該如何進行第一步 – 對焦,先將一張照片主角放進去,透過對焦,讓主角更加清楚,讓觀眾一眼就看得出「誰,是這張照片該看的」,不用其它的言語輔助,對焦就能達到這一點。
這樣就要花 2 個小時去講嗎? 這當然不只如此,要簡單認識相機、鏡頭結構、如何達成對焦、對焦在不同處,清楚的「主角」不同,背後隱含的意義有什麼差別? 又或著問最根本的問題 「我們幹嘛要對焦」,一張照片可不可以不要對焦? 如果要對焦的話,在實際拍攝流程,該放在一開始? 還是邊構圖邊對焦? 構好圖再對焦可不可以?
更常看到的,很多初學者根本「完全不在意對焦」,無論是手動、自動對焦、對焦的形式,一點也不去管,彷彿「對焦」這件事,在他拍照過程完全消失,只管照片裡頭元素的擺放、呈現形式,遇上更誇張的是,有些初學者拍了一整天,相機一直切換至「MF 手動對焦」都不去在意。
🔹這些問題在這幾年都會被台下同學問到,進而重新調整講義,希望在同學舉手發問時,不是後頭的講義有準備到答案,不然就是等著同學提問,好讓我進一步來談談「對焦」更重要的意義 – 一張照片的故事、靈魂就從「對焦 – 主角」展開,一個故事,沒有主角,自然就沒有下文,更難去構圖,甚至就算拍完照片,這張照片也說不出個故事,也更無法呈現你與這張照片的「連結、關係」也答不出所以然。🔹
🟥談談故事的「主角」
.「即將上映的電影「007:生死交戰」終於要上映了」
.「電影 “魔戒” 若是一句話講完,就是一個人,千辛萬苦把戒子帶到大老遠的地方,把它熔掉的故事」
.「ㄟㄟㄟ,聽說 A 跟 B 他們有點曖昧,每天中午經常一起下樓買飯,他們會不會是情侶啊」
.「我聽說隔壁東西要漲價,這樣子以後我就可能不去吃了」
.「今年第 3 號颱風 – 櫻花颱風已經成形,位於我們東南方海面 1500 公里…」
任何一篇故事、小說、電影、戲劇、舞台劇、歌舞劇,還是我們市井小民日常生活閒談、八掛,或是電視新聞,甚至是氣象預報,無論時間長度、字數多少,以上每一種「故事」裡頭都隱含著我們討論的焦點 – 主角,在裡頭,整個故事才能繼續往下推展。
如果你打開電視,隨意看著一部播到一半的電影,你該如何判斷出誰是這部電影的主角?
「鏡頭最多的那一位」(這一定是)
「對話最多的」 (這通常也是)
「最帥的、最美的」 (大多都是)
「正義的一邊」 (通常)
「主角,通常不會死」,這是最常聽到的說法,總是死裡逃生,槍林彈雨總是沒任何一發子彈打中他,就算打中了也不會致命,總是在身體邊邊角角不礙事的角落,就算命中要害,沒事的,很快救援就來,沒事沒事,但也是有主角最後真的死去的故事,最有名的莫過就是「鐵達尼號」,裡頭主角「傑克」在全長近 3 小時的電影,最後十幾分鐘才沉入冰凍的海裡。
若是一部「沒有主角的電影」,主角在電影播放第一分鐘被賜死了、消失了,那故事還能如何推展下去呢? 即使主角真的第一分鐘就「消失了」,那應該也是採用「倒敘法」方式訴說後頭的故事,若整個電影沒了主角,自然就沒有意義,更不會被拍攝出來。
🟥對焦與主角
🔹電影,某程度可以說是「連續不停播放的照片」,在電影播放時,你按下「暫停鍵」,不就等於是一張「照片」了嗎? 🔹
無論在何時暫停,每一秒的鏡頭,都是導演與剪接精心設計的「分鏡」,想傳達一些概念在裡頭,讓故事合理、節奏流暢、或是輔助說明,沒有一個分鏡浪費時間,若是以奧斯卡眾多獎項中「最佳剪輯獎」或許可以說明,好的剪輯可以讓一部原有的故事更加出色,既然可此,無論電影播放到哪,任何一刻按下暫停所呈現的畫面,我們都可視為充滿「故事性」的照片。
🔹我們並不是拍電影,也不是微電影、短片,我們拍的是「靜態攝影」,相對就簡單多了,只需要拍攝「一張照片」就好,並且為了要訴說這張照片的故事,以及背後的「創作動機」,我們得要好好朝著這目標,在眼前的景像,眾多的事物中「尋找出主角」,並且搭配「構圖技巧」,好讓一張照片完成後,有著你想說的故事,有著這張照片代表的意義在裡頭。🔹
當在說明這張照片故事,必然說說創作動機,而「為何這個放這裡、為何比例是如此、為何曝光如此呈現」這些都構圖技巧,最後你仍需要說明這張照片,所要傳達的「故事」,故事自然是從主角開始展開,那麼「對焦」這件事情,必定為選定一張照片的「主角」,所有的故事都從主角開始展開,自然是故事的重心。
🔹照片的「重心」,並不是視覺上的重心,而是所有這張照片存在目的,就是為了「他」才開始一連串拍攝工作的準備、路途的跋涉,全都是為了「他」,照片才有存在,才有了背後的故事,又或著是說,這張照片就是為了證明事件的存在、證明你的心中的追求,又進一步可以說,在眾多你所拍照的照片,背後隱藏的主角,其實就是「你自己」。🔹
「好的導演,會從電影最後一幕開始推起整個故事」,當電影第一秒開始,所有的故事鋪陳、轉折、悲歡離合,就是為了最後一幕所準備,隨著電影謝幕升起才算是最後的 ENDING 。
我覺得這觀念跟「攝影過程」蠻像的,無論拍攝一張照片中間歷經多少曲折、起伏,觀眾所看到的「就是成果而已」,事前所有的準備,包含每個攝影工具的準備、行程規畫、拍攝技巧的磨練,不就是為了「最後的照片」存在嗎? 這所有的過程就是為了最後一幕能夠完美誕生 – 也就是這張照片,從這個角度去想你一張感動自己的照片,是不是讓你有著蠢蠢欲動的念頭,也來想試著動動筆、動動口,來為這些作品說說背後的故事,其實也就是交代與分享你自己的故事。
🟥HOW 很重要
但更重要的是「WHY」,我認為「為什麼 WHY」比「怎麼做 HOW」來得先、來得重要,也許這跟我從小學習的個性有關,我總是希望知道「為什麼這門課是必修」,而想著不是「如何把這門課學得好」。
讓我想到求學時期的故事,面對一題數學問題,不懂當然問懂得同學,他們給我的感覺通常是不假思索的說「就帶 XX 公式就好了啊」,心裡不免「蛤,你們都這樣子死記哦? 都不去想為什麼一定要這麼做嗎?」這種感覺,但最後到底誰對? 當然他們是對的,誰對或錯又該如何判別? 看誰考高分、誰過關、誰被當,一翻兩瞪眼,沒有好爭論的。
偏偏我又是理組的,計算數字哪怕差個 0.01 都是錯的,用誇張一點的比喻的話,這個 0.01 的誤差可能會炸掉一間工廠,或是燒掉一隻手機,確實數學「計算得精準」是很重要的,至於為什麼要用 XX 公式? 在那時候對我「並不重要」,若我真想證明可以不要用 XX 公式也能計算出來,可能要到研究所,或是更高深的學位,這問題才比較適合被提出來。
我這「WHY 比 HOW 看得更重的個性」,不大適合讀理組,轉到社會學門就太適合了,社會學門面對問題,通常比較不給定一個確定的答案,比較傾向思考答案之外,有沒有其它的可能,只要你說得通,理論帶進來解釋得好,就不像是理組考題「不是對就是錯」,而社會組的答案,比較像是「哪個理論解釋得更好、更適合」,這樣子我反而駕輕就熟,讀得自在也符合我的個性。
🟥課程設計精神
🔹若是在戶外拍攝時,你我只是片面之緣,問我「拍的太亮怎麼調整」,我用「十秒鐘的時間」告訴你如何操作「曝光補償」來達到你想要的;但如果是在課堂上,要清楚了解曝光補償,我得要花 4 小時時間先講講「測光」與「測光公式」,再花 2 小時講講曝光補償原理,以及實際相機操作過程學習,懂了以後你才了解「曝光補償」那不到 10 秒的動作,原來背後是 6 小時的學習,是這麼多要學的概念。🔹
你想要哪一種? 不同的學生要的不同,攝影教學快 10 年,遇上各式各樣、老的少的、男的女的各種形形色色的學生,總是得因應不同學生上課目的,選擇一種適合的教法來迎合學生才行,現在,不如也想想這問題「你願意花上近 6 小時間來學習 10 秒鐘就能操作完的動作」還是「我只要知道怎麼做,背後為什麼我不想知道」。
🔹課程設計大綱越是看起來精彩、豐富多元,當然在競爭的市場上,更容易得到學生的青睞,這一點我並不否認,我的課程大綱,無法帶著你爬上山、跳下海,讓你知天文通地理,因為每一堂課的內容,我總是希望帶著更多的 WHY 在裡頭,讓你在懂得 HOW 之前,是了解自己為何要「這麼做」,當你更了解每一個動作背後基礎是這麼一步步推展而來,這並不是走冤枉路,而是為你打下更多未來創作的基礎,也許課程結束短暫時間你無法體會,但相信若你繼續朝著更深、更多元的攝影主題鑽研,你所花的時間與精力,在那時會漸漸現出來,這點是我設計課程的精神,也正我對攝影教學的堅持的地方。🔹
你說若採用這樣子精神,設計每一課、每一個觀念、每一個章節、每一個投影片,直到每一句話,有辦法在短短的時間,教會你更多東西嗎? 我,是做不到的;但如果我們講求「速效」,簡單了解基本做法與原理,然後帶著設備直接開始拍攝,遇到不懂再回頭來討論問題,這樣子不好嗎?
也沒有什麼不好,這點在前幾篇文章我也提到過,因為學習攝影不是個「單程車票」,總是在「基礎 – 創作」之間不斷的來回,從偉大的作品中發現精華點,再回頭看看自己哪裡不足,再做更多嚐試重新創作,但如果你的基礎不夠好,是無法識讀那些讓人感動作品背後的心血如何達成,反之若你不適當踩個煞車停下來思考自己的缺失檢討,要再突破自己的界限也是有限。
先準備齊全後再出發、再回頭檢討? 還是先有了簡單的認識,先出發再說,遇到困難再回頭,哪一種教學課程設計比較適合? 沒有哪個比較好,只是哪種方法適合你,而我的課程設計採取「前者」,希望你準備更齊全後再出發,失敗了、遇上問題了再回頭檢討、再出發,同時我的求學過程那些挫折經驗,以及轉換不同領域後學習的經驗,讓我強調「為什麼 WHY」,比起告訴你「如何做 HOW」來得更重要,不希望你一開始朝著飛翔前進,只希望在往前踏第一步前,先試著問自己「為什麼」,而不是「如何走得好」。
🟥蘇格拉底之死
我常問學生「哲學家蘇格拉底是怎麼死的?」,大多數學生認為「人,總是一死」帶過這問題,知道故事的學生會說是被賜毒酒死的,但我總是開玩笑說「他是被人 “討厭” 死的」。
🔹為何這麼說? 蘇格拉底總是到處問人「為什麼、為什麼」,最敏感也不能問的問題 – 為什麼你要信上帝? 上帝是誰? 真的存在嗎? 信他有什麼好處? 這些不該問「為什麼」的問題惹怒了掌權的人,覺得他是個挑戰威權的無神論者,要他做二個選擇,要嘛認錯相信上帝,不嘛就喝下毒酒去見上帝,此時我相信蘇格拉底喝下毒酒後可能心裡還在想「喝下毒酒,人為什麼會死」吧,我猜。🔹
我不敢拿我自己跟蘇格拉底相比,我也不想淪落到蘇格拉底最後的結局,在面對有限的時間,以及市場彼此競爭之下,儘管我多麼想在一個觀念上做更多的「為什麼的討論」,但學生總是需要更多的實作,以應付未來,或是即將到來的問題 – 我需要學會攝影,來做一點什麼事情,而近期的課程,也試著平衡「WHY 與 HOW 」的比例,這才是我更該做的。
所以我自認我的課程大綱,沒有華麗的外在標題,本身設計也不追求速成速效,更無法讓學生能有一種「哇,一門課可以學到超多東西」的感覺,這些都是我自認的缺點,也只有認同我的想法的學生,願意嚐試上上我的課程,我都非常感激。
也有學生、朋友建議我「既然課程內容這麼多,再拆細一點,多元一點」讓不同需求的學生,選擇更多,如果一味追求「開課、賺錢」,似乎又與我的個性相違背,但這又是另外一個可以好好開一篇數千字的文章來分享,這裡,就讓我們跳過吧。
或許目前開設的線上課程 – 終生閱讀的線上課,較能解決這個問題,若想學得快一點,每天都看一集,並且用 1.5 倍速度播放,觀念學到了,不懂再重頭看;若想要慢慢看的也沒關係,一周看一集,一集看二次都沒關係,享受每天都進步一點的感覺。
再應因疫情下的困境,所以,這樣子的線上課程就這麼「上線」。
📷📷📷📷
7 堂攝影入門課 🙆♂️終生看 ⏱隨時看 🎞線上看
#報名連結:https://go.hojenjen.com/3p2g6n
👉9/30 前早鳥價~~ $4990🔹
同時也有1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It’s Sabrina,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Instagram:sabriiiiina.aa(i*5) https://www.instagram.com/sabriiiiina.aa 上集連結:https://youtu.be/qwl3qweJAE0 下集來了!! 特別趕在指考志願截止前分享給大家,希望能有一點點的幫助:) 然後影片...
社會組 沒 用 在 蕪菁雜誌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昨晚拜讀翁達瑞教授的文章,說句實話,高虹安立委的學歷並沒有什麼太值得爭議的地方。我瀏覽了一下高虹安的公開學術資料,頂多就是U Cincinnati的排名確實比較普通,而她的學術著作表現也不是頂尖而已。畢論有文法錯誤的地方,也不是什麼致命傷。至於她和指導教授處得好不好,這更是無跡可考的事情。
當然翁達瑞教授並沒有這個本意,但有些人用彭文正式的「假博士」指控來質疑高虹安,我個人覺得是太過火了。當然,博士學歷造假或論文抄襲,那是牽涉到學術倫理與誠信的問題,是一開始就不可以犯的錯誤,跟學術能力無關。但「博士學歷是真的,只是學術能力馬馬虎虎」,我不認為這構成什麼大問題,一直追打下去只是模糊焦點而已。
博士學歷對於政治,本來就不是什麼必需品。就拿美國來說,從總統到參眾兩院到五十州州長,落落長一大串民選政治人物裡面,有研究型博士學位(PhD、MD-PhD、PhD in Law,請注意JD和MD不是研究型博士學位)的人,大概十隻手指頭數得出來。
這一點都不奇怪。研究型博士,本來就是培養皓首窮經,旨在把事物之道格式化、理論化的學術研究人才。而民選政治人物講求的是人與人的實際接觸,不講太多高深的政治理論,而是在實踐中不斷適應成長。這兩條職涯路線本就搭不在一起,甚至可以說是互相矛盾的。陳建仁、李遠哲、翁啟惠來當區域立委,表現不見得會好到哪裡去。
但或許是儒家士大夫觀念使然,「博士學歷」這樣的人設,在台灣的選舉當中還是相當吃香。高虹安就很大程度受益於這個「博士級大數據專家」的人物設定。事實上民眾黨也很想把自己定位在這種「小清新知識藍」的路線上面。
這沒什麼不可以的。雖說民進黨已經取代國民黨、整個攻佔了「執政菁英」的生態位,但台灣的中產階級知識份子界還是偏藍底的;「知識藍/姿勢藍」光環雖已褪色,不足以執政但還有一定的市佔率。
正也因為如此,高虹安跟朱學恆的「塔綠班」事件,才更令人感到哭笑不得。「塔綠班」事件發生到現在好幾天了,我個人都沒辦法評論什麼,因為整件事情瞎到我不知道該說些什麼才好。
「塔綠班」事件是嚴重破壞高虹安與民眾黨的人設的。即便我那些滿滿黃白藍工程師粉的新竹同學圈,對高虹安此舉也很難吞下去。如果高虹安真的覺得自己的博士學歷,是重要的政治資產的話,她應該做的事情,是怎麼樣讓自己的見識配得上自己的學術頭銜。但一段時間看下來,高虹安常在立院質詢台上擺出知識份子的架子,深入看她的質詢卻往往失準而謬誤百出。
其實我是有點可憐高虹安的。她在立院的表現,配不上她「博士級大數據專家」的人設;而她糟糕的表現與議題掌握能力,也讓老東家郭董對她有點敬而遠之。情急之下,她會想要從鄉民的聲量裡面尋找出路,也是可以理解的。
短期來看,跟朱學恆合作可以給自己低迷的聲量打雞血。但是這種廉價聲量就像吸毒一樣,可以帶來一時的興奮度,但也宰制了你往後的人生。
人會說話,但人也會被自己說出來的話制約。「塔綠班」「聖蟑士」,我們姑且不談這些詞眼審不審美,這樣的語言其實反映出來的是一種陰暗的心態。
當你在講「塔綠班」的時候,其實是把自己毫無必要地框在了一個受害者哭哭的心態裡。當你在講「聖蟑士」的時候,就像上報主筆李濠仲先生所憂心的那樣,你已經不把對方當人看;而政治是人與人的溝通,當你把對方「非人化」的時候,等於是自己斬斷了溝通的可能性。
民進黨會拿著槍押著你不准提出異議嗎?顯然不是。民進黨還是一個民主制度框架下的政黨,甚至很多時候,是拘泥民主到一種優柔寡斷、軟弱退讓的程度,藻礁議題就是最好的例子。
如果你真的想要戰勝民進黨,大可以堂堂正正地,提出跟民進黨不同的見解,民進黨是封不了你的口的。但有一點很重要的就是,你要表現出政治上的成熟度。
劉仲敬說得很好:「政治上成熟的人首先就是要講替代品。我要反對什麽,我一定要拿出一個比它更好的東西,這就叫做政治上的成熟,否則你一定會越鬧越糟。你鬧掉了原來的東西,多半就會得到一個比原來更糟的東西。」
巨嬰的哭鬧是最大聲的,但它除了能把所有人鬧到心浮氣躁以外,無法給台灣這個大家庭帶來任何的建設性。當你用「塔綠班」的語言來把自己框限在受害者心態,再用「聖蟑士」的語言來把對方非人化、非溝通化的時候,你所呈現出來的形象,就是政治上不成熟的巨嬰。而無法長大的巨嬰,是扛不起執政的重責大任的,甚至連一個合格的在野黨都當不起。
我也很明白,我講了這麼多只是徒勞。現在檯面上看起來,也只有民進黨、台灣基進的心態比較成熟可期待而已。藍白黃等黨已經自己把自己陷入了「巨嬰化」的路線,救不回來了。這條死路走到最後,就會像劉仲敬講的:「傳統的忠誠維持不了一代人的時間…很快就要變成影響力跟現在的新黨差不多,活動方式跟清末的同盟會差不多,要依靠類似天安社這樣的黑社會組織到處刷存在感」。
我們以為從一個「博士級大數據專家」立委身上,可以看到更多政治上的成熟度。但現在看起來,我們恐怕再一次失望了。
社會組 沒 用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 現代化十六講心得>
現代化十六講過去幾年也讀過 4-5 次了,第一次讀收穫很大,中間幾次就比較少,這次再讀又有很多收穫
伊恩莫里斯利用這四項指數來統計人類文明的發展:攝取能量的能力、社會組織的能力、信息技術的能力(社會組織成員每天交流、儲存、記憶)、戰爭動員的能力
第一項攝取能源的能力。伊恩莫里斯所稱的能源大概是從光合作用到石化、動力這種能源。但如果放到企業的角度,能源也可以想成資源或經濟學所稱的生產要素,包含:人、土地、資本
而後面三項:社會組織的能力、信息技術的能力、戰爭動員的能力,也許可以想成消耗能源的方式。放到企業,那就是商業模式的選擇及組織架構的組成
人類文明的出現跟自然資源有很大的關係,有興趣的可以讀 <槍炮、病菌與鋼鐵>,簡單稱為天時與地利。那一間公司的出現,第一步也要看清楚天時,然後盤點一下地利。張忠謀望盡天涯路,看見 Fabless 這個天時、Jeff Bezos 看到網路每年好幾倍在成長的天時、巴菲特轉控股收購,可能也是看見美國企業接棒的天時。看懂天之後要來看地利,我有什麼。張忠謀第二步是盤點台灣資源,喔我沒有設計能力、沒有行銷能力,但高品質製造的能力或許有。
最後是打造組織的能力。李祿說人類文明兩個最偉大的制度創新,第二偉大的是中國發明的科舉制。核心概念是人類理性上追求機會的平等。建立了提供機會平等制度的社會都會繁榮進步、長治久安。一間公司怎麼打造機會的平等,leading by ideas、expert leadind expert,而不是老闆是對的,就很重要了。而最偉大的制度創新是自由貿易的市場,這是亞當斯密觀察到驅使人類經濟進步最重要的力量,自由貿易的競爭下,產生各國間的比較利益,帶來分工,後交換產生 1+1>2 的力量。這個力量一直存在,從不會自己產生能量的單細胞生物吃下另一個會產生能量的單細胞生物,把他收服變成粒線體開始,人類的分工創造出 1+1>2 的力量就不曾斷過。而在這之上,李祿提出在 3.0 文明中,分工交換產生的增量又進一步被放大,這是因為人的知識是可以積累的,單純的商品、服務的積累不太容易,但人的知識累積是比較容易的,知識思想交換時出現的情況是 1+1>4。交換雙方不僅保留自己的思想,獲得了對方的思想,而且在交流中還碰撞出火花。知識自由分享,不需要交換,不需要大米換奶牛
知識產生 1+1>4 這個觀察,我覺得是這次重讀最大的一個收穫之一(以前讀過過去還有點 Confuse🤣)。今天的人類不斷站在前一代的人類肩膀上疊代。我們沒有付出勞動,只付出了時間,就累積了前人所有的經驗和教訓。而平常的交流,也不是以物易物的交換,交流結束後雙方不會因為我把我的知識說給你聽,所以我的知識就消失了。這個重大觀察,是驅使人類經濟發展可以指數進展的根本原因。而如果要我大膽猜測,我會覺得人類進展可能越來越快。如果越來越多人加入到知識共享的體系中、整個經濟發展從越實體往越線上轉移、社會分工越來越細的情況下,也許會加速經濟進展的斜率,當然這只是我大膽的猜測
既然知道 1+1>4 的力量很重要,那企業要怎麼設計一個環境、系統或文化來產生上述兩個制度創新,可能是導致未來競爭優勢強弱很關鍵的決定。要讓員工勇於創新,並對每一次的創新嘗試,不論成功或失敗,都要做好詳細的資料收集工作。
來看看 Jenesn 是怎麼在打造 Nvidia 創新的文化。"很多公司說創新很重要,但我不認爲創新可以用說的來孵育除非你有 risk-taking 的文化。我要鼓勵我們的工程師、行銷、所有員工去 take calculated risk。但首先你要教他們,這是一個技能,第二個部分是勇氣。大多數人討厭失敗,但如果你們想要成功,我鼓勵你們 to grow tolerance for failure. 但如果你不斷失敗,你可能就真的會失敗。所以重點是你怎麼教會一個人失敗,但是是快速的失敗,然後只要一知道是一條死路,馬上就轉換。而做到這件事的方法,我們稱為 intellecture honesty"。不怕失敗可能是要創新最重要的一個環節。自古人類在沒有人鼓勵下就一直創新,從穀物的育種到亞當斯密說的工廠工人。那為什麼很多公司就不創新了?也許是失敗的時候旁邊的同事、長官沒有給予鼓勵:黑,你超棒,只是找到另一種證明此路不通的方法。
再來就是資料的收集。成功地記錄下來,下次就這樣做、失敗的也記錄下來,給後人參考。漸漸的,就成為一套不斷迭代的方法論。聽說台積電的 documents center 和蘋果的 Design Guide Book 就是在幹這件事
最終,看懂天時、了解地利,也設計了可行的商業模式和組織架構(人和)一切看似美好。但要小心謹慎,因為天不斷在變動,地也不斷在變動。適合 1.0 文明成長的地區跟 2.0 文明不同。所以組織要隨時根據環境變化而調整
社會組 沒 用 在 It’s Sabrina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Instagram:sabriiiiina.aa(i*5)
https://www.instagram.com/sabriiiiina.aa
上集連結:https://youtu.be/qwl3qweJAE0
下集來了!!
特別趕在指考志願截止前分享給大家,希望能有一點點的幫助:)
然後影片最後有詳細跟大家說明我為什麼跟嫩哥認識,再問的人要打屁股!!
這支影片大概是近期剪起來最歡樂的影片ㄌ~
希望大家喜歡,我們下支影片見♡
0:00 intro
0:18 回答台大戲劇的刻板印象
02:36 廣告系的各種刻板印象
04:05 戲劇系未來出路?
05:11 工管系未來出路?
06:10 還如果能重來....
08:26 社會組的一些心聲
09:39 選擇輔大廣告有沒有後悔
10:04 指考?重考?
10:40 大學想的跟實際不一樣
10:55 關於過來人的一些想法
11:37 本集精華
11:55 到底要選校還是選系?
12:45 學歷重要嗎?
13:20 我們為什麼認識?
16:15 bye♡
▹ Music Credit:
Music by Kissmykas - Chill with me - https://thmatc.co/?l=4C891E85
‣ iPad 殼
折扣碼:JTLXSabrina
‣犀牛盾手機殼 https://url.rhinoshield.tw/ytsabrina
折扣碼:ytsabrina2012
(我不會有返利請大家放心使用)
▹ FAQ
Camera:canon m50
Editing software:final cut pro X
FTC:This video is not sponsored.
MAIL/合作邀約:[email protected]
社會組 沒 用 在 蔡偉傑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07年府城盃健美錦標賽90+第二
2007年全國運動會健美90kg-第二2008年全國青年盃社會組90+冠軍2015年新北市樂活盃健美錦標賽90+冠軍
2015年嘉義市市長盃健美錦標賽90+冠軍
2015年香港Olympia men bodybuilder-100kg No.7
2016年美國Arnold classic bodybuilder 100-kg No.11
I wasn't born in a rich family,started working at the age of 13. Therefore l experienced a lot more comparing to my peers。Going through tough times ain't nothing I'm worried about,but instead it is my family's health which I'm worried of。我不是有錢人的小孩,所以從初中就開始打工,所以社會歷練比別人還要多,我不怕吃苦,只怕家人生病受傷A person maybe destined to own something,to lose something,sometimes it is not under your control。If you want a fruitful life or something better SACRIFIICE is a necessity for great results。一個人也許注定你擁有什麼,你失去什麼,你要強求也沒用。人生要精彩或更好你就得要犧牲才有收穫。Cherish the one who's been with you all the way along。
請珍惜你身邊一直陪伴你的人。
IG: win_jay_joe
IG: 亞洲健美
社會組 沒 用 在 誠實大叔張誠博士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1950年6月25日,韓戰爆發,挽救了中華民國危機。
國共內戰末期,美國放棄中華民國,中華民國退守台灣。韓戰爆發,美國為了維持南北韓分裂的現況(不是為了要南北韓統),投入韓戰,形成第一島鏈圍堵共產主義擴張的戰略思維,第七艦隊巡弋台灣海峽,支援中華民國武器裝備,以國軍在中國大陸南方牽制解放軍,分散解放軍在韓國戰場的兵力。
1970年代,中國大陸與蘇聯交惡,美國「聯中制蘇」戰略思維形成,積極與中國大陸建交,並接受中國大陸「一個中國」的主張,與中華民國斷交,美軍撤出台灣海峽。
2020年代,中國大陸崛起,台灣第一島鏈的戰略位置是阻止解放軍進入西太平洋的關鍵,台灣更是中美角力下,美國最好運用的籌碼,因此大量出售軍火給中華民國,從2008年馬英九擔任總統開始,中華民國已經從美國採購了240億美元軍備,美國只有在口頭上支持中華民國,在實質作為上,仍不與中華民國建交,也沒有對中華民國參與國際社會組織上,有任何的實質幫助。
提醒在台灣的人民,對岸的打壓不可怕,可怕的是想依賴美國人參與國際社會或求得台灣安全。切記,只有我們的經濟實力才讓我們抬頭挺胸。
(延伸閱讀)
朝鮮戰爭爆發70週年:鮮為人知的八個歷史細節和現實意義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world-53165066
https://dfnc.ru/en/world-news/taiwan-to-acquire-harpoon-missiles/
-----------------------------------------------------------------------------------
馬上訂閱張誠! ▶https://goo.gl/G1gr8Q
-----------------------------------------------------------------------------------
更多張誠:
FB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PhDChang/
加入Line@: http://bit.ly/2wgSMi4
追蹤Youtube:http://bit.ly/2wrnt3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