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大半輩子都覺得自己是環境的受害者,你需要下很大的功夫才會發現,你有權力挑選自己的人生方向。
第一步是培養自覺,找出你何時把個人的想法、感受和行為,怪罪到外部環境和他人身上。仔細看看那些你花時間和精力關注的人,你真的想把心力放在他們身上嗎?
如果不是,你就是奉送他們太多主導權了。
每次你和同事怨嘆老闆多不公平時,都讓老闆獲得更多的主導權。每次你對朋友說婆婆多愛插手管事時,都讓婆婆對你握有更大的掌控力。如果你不想讓那些人成為你人生中的主角,就要堅定意志,別再把時間和精力花在他們身上。
以下用語顯示你正在放棄主導權:
■ 「老闆快要把我氣死。」
你可能不喜歡老闆的行為,但她真的想要惹毛你嗎?
也許你無法苟同老闆的行為,那可能影響了你的感覺,但他不是刻意要惹毛你。
■ 「男友跟我分手,因為我不夠好。」
你是真的不夠好,還是那只是某人的看法?
你去找一百個人做民調,不太可能都得到一樣的看法。一個人覺得怎樣,並不表示那就是真的。別讓一個人對你的看法決定你的優劣。
■ 「我媽讓我覺得我真的很糟,因為她老是挑剔我。」
你已經成年了,有必要一再聆聽你母親對你的嚴苛評論嗎?
只因為她說了不中聽的話,你就得降低自尊嗎?
■ 「每周日晚上,我都必須邀公婆到家裡用餐。」
公婆真的逼你那樣做嗎?
還是因為你覺得那對家人很重要,你自己選擇那樣做的?
.
瑞秋帶十六歲的女兒來找我做心理治療,因為女兒不肯聽她的話。不管她叫女兒做什麼,女兒都不肯做。我問瑞秋,女兒不願服從指示時,她有何反應。她告訴我,她氣得大吼大叫,接著母女就吵了起來。每次她女兒說:「不要!」
瑞秋並未意識到,她的反應給了女兒很多主導權。
她跟女兒多吵一分鐘,女兒就延後清理房間一分鐘。每次她氣到發飆,就失去一些主導權。結果瑞秋不但沒有掌控女兒的行為,反而讓女兒左右了她的情緒。
有人說了你不想聽的話,你大吼大叫或開始爭論,反而賦予那些話更多力量。在回應他人的言行以前,先思考你想怎麼做。每次你沉不住氣,負氣回應時,就是把主導權讓給對方。當你有股衝動想要負面回應時,以下的技巧可以幫你維持冷靜:
■ 深呼吸
挫折和憤怒會引發身體內部的反應—呼吸急促、心跳加速、冒汗等等。慢慢地深呼吸可以放鬆肌肉,減少生理反應,如此一來也可以減少情緒反應。
■ 抽離情境
你的情緒愈多,思考會變得愈不理性。學習辨識你的憤怒跡象,例如發抖或身體脹紅。在你失去理智之前,先抽離情境,你可以說:「我現在不太想談那件事。」或是離開現場。
■ 轉移注意力
當你過於情緒化時,別想要找人解決問題或處理事情。你應該先以其他活動轉移注意力,幫你冷靜下來,例如散步或閱讀。把心思移開煩人的事情,即便只是幾分鐘,也可以幫你冷靜下來,更理性地思考。
.
本文摘錄自《#告別玻璃心的十三件事(玻璃心.斷捨離 暢銷紀念版)》
心智強者,不做這些事. 強者養成的終極指南
作者: 艾美.莫林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好:
在贈書直播所提到的主導權,如果我們能充分主導自己的身心反應,那我們比較屬於內控型的人格,也就是這樣的人比較有「自控力」。
「不要一直想,這種鳥事怎會發生在我身上;要專注思考,如何靠自己解決眼前問題。」~美國運動心理諮商師哈維.多佛曼(Harvey A. Dorfman)
「『內控型人格』會認定成功與失敗都是源於自己,相信透過努力可以克服困難;『外控型人格』則認定人生的痛苦與快樂,非自己所能掌控,遇到挫折時,反射性地歸咎於環境或他人。」~美國社會學習理論家朱利安.羅特(Julian Bernard Rotter)
在贈書直播所提到的概念,我們得常常放在心上:做選擇時,考慮怎樣做能對我們最好,而不只是怎樣做能避免痛苦。
祝願您,能多關注自己,整理自己的想法,感受自己的情緒,練習自己的行為!
.
歡迎參與贈書直播
連結請見留言處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75萬的網紅志祺七七 X 圖文不符,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記得打開CC字幕 #其實台灣也很讚 ✔︎ 訂閱志祺七七頻道: http://bit.ly/shasha77_subscribe ✔︎ 追蹤志祺 の IG :https://www.instagram.com/shasha77.daily ✔︎ 志祺七七 の 粉專 :http://bit.ly/s...
社會學習理論 在 社會心理,從他們到我們-林仁廷 諮商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張老師月刊2020.10.【心理學實驗】專欄
。
毆打波波人偶實驗:身教大於言教
。
志明與春嬌婚後常吵架,大事吵小事也吵,春嬌會罵志明「沒有用、廢人」,志明氣不過則吼叫、摔東西、踹門。夫妻吵架時,讀幼稚園的女兒常被嚇哭,他們就想「好吧,不要讓她看到壞榜樣」,因此之後爭執時他們躲進房間,還把門鎖上不讓女兒看,結果女兒聽到吵架聲還是備受驚嚇,甚至在房門外邊敲門邊大哭。
。
波波人偶實驗:學習與模仿
父母是孩子第一個關係親密且近距離觀察的大人,孩子相信父母就是全世界,自然而然模仿父母言行來討大人歡心,但大人的言行如果不盡然正確,會導致什麼後果呢?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提出「社會學習理論」,認為人們會通過觀察他人並模仿行為以學習社會生活,他在1961年設計的「波波玩偶實驗」,便研究尚未社會化的孩子如何學習到暴力行為。
波波玩偶是跟兒童體型差不多的一種充氣玩具,像不倒翁一般的保齡球身形。實驗以托兒所內平均四歲的72名小男生小女生作為實驗對象,他們被分成三大組,但每個孩子單獨測試。孩子首先會進入一間遊戲室,沒有大人陪同的為實驗對照組,有大人陪同的則分為兩組:一組大人會打罵波波,另一組大人卻不理波波,玩著其他玩具。
看過大人展演後,孩子被帶到第二個充滿誘人玩具的房間,但不讓他玩,藉此帶給他挫折感。最後孩子來到第三個房間,裡頭放著較具「攻擊性」的玩具,比如木槌、飛鏢槍以及波波玩偶,另外也有一般的玩具,包括蠟筆、紙、布偶、玩具動物和卡車。實驗者從單面鏡背後觀察孩子20分鐘內出現哪些行為,判斷孩子是否會被大人先前的攻擊舉止影響。
。
實驗啟示:身教大於言教
實驗結果是:看過大人示範打波波的行為後,模仿率大幅增加,如果該行為搭配獎勵,頻率還會變得更高。攻擊方式也有性別差異,男孩多模仿暴力行為,而女孩多模仿口頭攻擊。以總量來說,男孩的攻擊行為比女孩多兩倍。波波玩偶實驗支持了社會學習理論,孩子確實會學習大人的言行,而且大人若表現出暴力舉止,孩子便會認為暴力是社會常態,甚至以為這樣的行動會得到肯定。
現實裡,夫妻關係平常怎麼互動,孩子都看在眼裡,什麼行為被允許、被鼓勵、有效果,他都會「複製貼上」。回到志明與春嬌的情境,他們吵架把門關上,孩子看不到就不會學嗎?當然不是,孩子的「觀察」其實包括多種形式。關門或許能防止「看見第一現場」,但無法避免在緊鄰房間中聽到家人吵架、打鬧聲,當下掩飾得多好,孩子事後看見家人身上的傷痕、傷心表情或家中毀壞物品也會發現。孩子往後就可能將不友善的互動方式,類推到學校、社會及親密關係上。很多父母只會告誡孩子不要這麼做,然而身教大於言教,好的行為展現勝過大道理,壞的行為示範也強過禁止令,最好的方式是以身作則,別再說一套做一套了。
。
#2020年張老師月刊
社會學習理論 在 健身教官-應充明Jimmy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何謂「自我效能」? 這個概念是知名心理學家Albert Bandura在社會學習理論所提出來的, 意指「一個人對於完成特定任務/目標的堅決信心」
在ACE的CPT與HC課程裡面不斷的被提到, 它也是生活幸福感來源的重要因素
我覺得劉軒在這一段2014年的演講闡述的非常好, 什麼叫做「越努力,越幸運」? 推薦大家可以看一下!
https://youtu.be/_ZiEoH_Z5qk
社會學習理論 在 志祺七七 X 圖文不符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記得打開CC字幕 #其實台灣也很讚
✔︎ 訂閱志祺七七頻道: http://bit.ly/shasha77_subscribe
✔︎ 追蹤志祺 の IG :https://www.instagram.com/shasha77.daily
✔︎ 志祺七七 の 粉專 :http://bit.ly/shasha77_fb
各節重點:
00:46 「反文化衝擊」與「文化衝擊」
02:25 反文化衝擊讓人難以適應的原因
03:36 用社會心理學的觀點解釋「外國月亮比較圓」的想法
04:00 文化批評與比較的社會學問題
05:04 我們的觀點
06:54 掰比
【 製作團隊 】
|企劃:土龍
|腳本:土龍
|剪輯後製:Pookie
|演出:志祺
——
【 本集參考資料 】
→「臺灣,是我不再習慣的地方」──接受西方文化洗禮後,面臨「反文化衝擊」的不歸路:https://bit.ly/2RSv2Kk
→「台灣,我待不下去了」:這是個讓年輕人看不見希望的社會 文長慎入…:https://bit.ly/2QP9jBE
→長文「美國,我待不下去了」:外國的月亮比較圓,那月亮的陰暗面呢?:https://bit.ly/2AdPQFu
→Simon Woo:文化衝擊──身在異鄉的唏噓:https://bit.ly/2OqhRlP
→國中交換生:現在我回家了,但反文化衝擊讓我的心仍在找路:https://bit.ly/2IZ4keU
→反向文化衝擊:臺灣留學生返國經驗:https://bit.ly/2J2Rn3U
→反向文化經驗中人際溝通的難題與適應:https://bit.ly/2P1t4ZG
\每週7天,每天7點,每次7分鐘,和我們一起了解更多有趣的生活議題吧!/
社會學習理論 在 每天簡單學社工- 【社會學習】(Social Learning) 由班杜拉 ...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由班杜拉(Bandura,1925~)所提出的這一理論源於行為主義學派的強化學習理論—即學習,. 社會學習理論認為,社會學習的發生是觀察的結果, 不僅加諸於個體本身的刺激物可以讓 ... ... <看更多>
社會學習理論 在 [請益] 蘇哲蘭也算是社會學習理論? - 看板Examination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Sutherland是差別接觸理論,但在網路上查了很多資料,看了有的不同學者是說蘇哲蘭也
是
想詢問大家蘇哲蘭也算是社會學習理論的一種嗎?
謝謝大家回答^_^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20.142.84.106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Examination/M.1530976307.A.8E0.html
※ 編輯: tinging0801 (220.142.84.106), 07/08/2018 00:26:27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