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論壇/思想坦克】
歷史和地理環境的特殊性,艋舺從清領、日治到戰後一直都是中下階層、特別是「經濟/情緒落難者」的聚集之地。
艋舺在日治時期便被規劃成「遊廓」由政府管理。由於存依在「共生」機制之下,世界各地的「遊廓」、寺廟、河流、遊民、苦力總是結合成一體。以日本來說,艋舺其實就如同東京「下町(老社區)」的淺草。這些都市中的老社區都具備這些要素,同時也殘留著城市近代化發展的痕跡,是見證當地過去繁華燦爛的歷史櫥窗。
#Yblog #艋舺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59的網紅劉櫂豪,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台東的美 不只是高山大海 多元的文化 更是台東縣最美麗最寶貴的資產 讓每一個族群的文化 都可以一代一代的傳承下去」 林子煊(劉櫂豪之妻): 還記得大學畢業的時候 櫂豪有機會到高雄美濃 到我家拜訪我的家人 他那時發現 整個美濃庄 每一個鄉親都講客家話 我想 這個對櫂豪來說是一個很新鮮的經驗 結婚...
社區 共生 我的家 在 【梅子家】,過日子的幸福滋味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我的小伊甸 }
—— 寫給也想打造自家伊甸園的妳/你,筆記於2015
(然而面對2020大自然的反撲,這篇筆記如今讀來更是有感)
打點園裡雜事之際,忽有所感,順手寫來~
十多年前,梅子家搬到了現在的這個住所。
全新的社區,後院除了圍牆、就是黃砂,一根草也沒有。
從翻書繪圖的紙上談兵、經歷了無數次的造景,
翻墾了每吋角落,數不盡的耕植、汗水,
才有了小伊甸現在的風貌。
當年只是稚氣地想著如何模仿雜誌照片中的那些園景,
因此大言不慚地把自家的庭院媲美伊甸,
如今回想仍有些汗顏;
然而實踐園藝的這十數年,
才慢慢體會“伊甸”二字背後所賦予的使命與責任。
它不該只是有著矯情造作之小橋流水的完美人工造景,
而應是人與自然生態和諧共存的理想園地,
一個彷彿可以聽到花草樹木歡愉笑聲、
鳥兒蟲兒開心嬉鬧的世外桃源。
經營伊甸的這些年,
我深深體會這裡不單是我的家園,也是它們的土地。
身為人類的我們,也不過只是生生不息中的一小部分而已。
我漸漸地了解到園藝的奧義並非自身的喜惡,
而是在於堅守讓大自然快樂的本心。
每年來往定居小伊甸的鳥獸眾多,依賴小伊甸的蔬果生存繁衍。
一開始我也曾自私貪心,
雖從未傷害一物,然總想方設法阻隔驅離,
卻沒能因此得到心裡憧憬的豐收情狀。
而後體會萬物共生的意義,
每季只遮蓋部分作物,其餘作為動物們存活或是過冬的食物。
小伊甸自此也以德相報,
即便如此豪氣的共享,每季所產卻總是多得吃到喘氣。
每逢節氣交替的幾週,小伊甸裡的景緻並不完美。
我總會刻意地放任著新舊植株胡亂不理,
搞得園子裡甚至有些凌亂無章。
原因是開花或是老去的植株上,
常有瓢蟲、螳螂、獵蝽、草蛉等益蟲的幼蟲成熟,
若一口氣拔出老去的植物,便破壞了它們賴以維生的家園。
於是慢慢地悠著、植入一片、拔除一片,
如此方便它們藏身棲息。
我深知若無蟲兒、便無伊甸。
面對因無知而生恨的人們,
我無法緘默不語,一定要為蟲兒們平反。
這些幼蟲們經常因為跟成蟲長相有別、又群體出沒,
被人類誤認為害蟲而用藥劑撲殺;
然而繁衍迅速的害蟲們仍然能夠劫後餘生,反倒是許多益於生態的昆蟲朋友們,慘遭殲滅,包括蜜蜂蝴蝶等重要的播粉者,都難逃一劫。
蟲兒們漸漸安靜的離去,剩下的人們還在沾沾自喜,
殊不知一個沒有蟲兒的天地,將會遭遇到如何的不幸。
它們是朋友、是戰士、是善良的鄰舍,
小伊甸裡數年未曾噴灑化學藥劑,
蟲兒快樂穿梭其間,卻鮮少有害蟲肆虐的情形。
我的戰友們努力地吞噬敵人,同時讓園子充滿健康的朝氣活力。
我時常提醒自己、這並不是專屬人們的土地,
我害怕想像在生態被破壞殆盡後、
頑固的人類要經歷的那種淒涼與孤寂。
我相信,只有愛跟尊敬,才能聯繫人與土壤的感情。
在小伊甸裡,我用最順服的心情,
感受經歷那亙古以來便無更改的自然定律,
點滴體會著造物主賦予世間萬物的奧妙,
享受那天地之宏偉、自身之渺小的道理。
這是一種跟大自然互助共存的覺悟。
我不做伊甸的主人,
我只是它謙卑的僕人、以及忠心的守護者。
這才是伊甸真正的風貌。
社區 共生 我的家 在 八鄉朱凱廸 Chu Hoi Dick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一位支持民主的上水原居民青年,參選自己條村的村長選舉,卻被視為出賣祖宗,承受的壓力可能比選立去會更大。WILLIAM敢於踏出歴史的第一步,很需要大家幫忙。
【我們可以,不再一樣——廖偉濂參選宣言】
掙扎多時,我作出了艱難的決定。我決定,要參與明年初的鄉郊代表選舉。
我的家族背景是新界五大氏族之一,上水廖氏。過去近二百年,我的祖先為新界建設,貢獻甚多,其中發展墟鎮--石湖墟,正是為當時的農業活動服務。城鄉共生的概念,也早就嘗試於上水實踐。但時代的洪流,使城市的發展逐漸淹沒鄉村。我所身處的上水鄉,基於經濟轉型、住屋需要,如今成為一個發展極密集的村落,而農地亦不復存在,村內的建設、規劃也未能追上時代的步伐。
與此同時,鄉村的管理模式未能與時並進,距離開放、民主的政治體制仍有一段距離。眾所周知,新界事務一直被一小撮人壟斷,部分市民對新界人的印象偏向負面,會以為所有新界原居民都是自私自利的利益群體。然而,事實上不一定如此。我之所以參選,就是要嘗試證明,原居民也可以是擁抱民主、公義的聲音。青年參政並不容易,尤其在講求人脈的鄉郊代表選舉。不過,我依然渴望能夠牽頭打破沉默,表達與過往不同的聲音。
我開首形容參選是一個艱難的決定,不是因為我怕輸。我唯一憂慮的,只是一些不文明的對待可能隨之而來。官商鄉黑的利益集團,我並不害怕。但我不希望見到,家人因為我參選而受到壓力甚或遭到滋擾。我在此嚴正聲明:文明社會的選舉,理應公平公正進行,請勿試圖透過各種手段打壓每個公民參與民主選舉的權利。
我剛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主修環境科學,副修地理學。我希望將之前所學到的,應用於自己所居住、成長的村落,逐步改善環境,達至可持續發展。對於上水鄉的未來,我有許多的想法,我將略述主要兩類的倡議:環境友善政策、綠色規劃政策。
----------------
一、環境友善政策:
現時村內的廢物處理方法,還有相當大的改進空間。不久之後,垃圾徵費即將展開,而村內亦有大量的長者,因此減廢回收的教育工作更需大力推動。就著配套上,村內的垃圾箱、回收箱雖分佈甚廣,但管理、成效尚有待檢討及改進。若能有效改善,現時廢物棄置帶來的衛生問題也將得到緩解。
早前山竹吹襲,村內不少的樹木都一一倒塌。為了安全、美觀,必須研究更妥善的樹木管理,再繼而改善綠化工作。更美好的綠化環境,對村內不少的長者來說,亦是重要的生活質素提升。
村內也有不少的社區動物,村民亦樂意餵飼他們。但他們始終流離失所,缺乏安定的住所。參考土耳其政府的做法,可以設立公共管理的社區動物居所,並由村民一同飼養。
二、綠色規劃政策:
關於村內土地的使用,我是相當關注。其中村民同樣頗為關注的一項是,過去一直疑似有土地被濫用作水貨活動,而問題仍然未能完全解決,因此有需要再密切監察。有土地被濫用,也有土地被丟空,甚至被用作傾倒廢物,污染環境。這些土地該如何保育是重要課題,若能加以善用作社區用途,甚至用作復耕,將會是我們的一大進步。
另外,許多村民都會以單車代步,而村內的路段規劃甚為混亂、狹窄,很容易便出意外。所以,有必要去重新審視現有的路段,並研究規劃村內的單車徑,一方面保障行人的安全,也鼓勵村民綠色生活。
土葬、丁屋政策等所謂傳統權益,我是尊重的,但並不代表這是應該一成不變。現有的土葬缺乏全面規劃,有待完善。目標是要減少有關用地,幫助防止山火,再繼而有利重新植林。至於丁屋其歷史意義,如今已漸漸消失。當年為農業發展、宗族聚居而設,如今已成一小撮人與地產霸權勾結的生財工具。原居民的住屋需要當然不能忽視,但不斷向政府索地建丁屋並不是一種可持續發展。要平衡原居民的住屋需要和香港整體土地供應問題,丁屋政策現在是時候進行改革。
————————————————
【政策倡議懶人包】
環境友善:
檢討廢物棄置問題
加強回收教育工作
研究樹木妥善管理
改善村內綠化工作
設立社區動物居所
綠色規劃:
密切監察水貨活動
推動保育土地規劃
研究村內單車徑規劃
爭取改善土葬規劃
鼓勵改革丁屋政策
----------------
我們可以,不再一樣。
你願意和我一起踏出這一步嗎?
如果你願意與我一起迎難而上,成為選舉義工,甚或提名我,請你與我聯絡(William Liu Wai Lim)或傳訊息至本專頁。
社區 共生 我的家 在 劉櫂豪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台東的美
不只是高山大海
多元的文化
更是台東縣最美麗最寶貴的資產
讓每一個族群的文化
都可以一代一代的傳承下去」
林子煊(劉櫂豪之妻):
還記得大學畢業的時候
櫂豪有機會到高雄美濃
到我家拜訪我的家人
他那時發現
整個美濃庄
每一個鄉親都講客家話
我想
這個對櫂豪來說是一個很新鮮的經驗
結婚以後
剛好客家電視台開播
櫂豪又有興趣學講客家話
所以他每天
都收看客家電視台的節目
學習講客家話
有時候我也當他的客語老師
一句一句的學著
他現在客家話也講得很有樣子了
比客家人講得還要好
劉櫂豪:
可能因為我會說客語的關係
時常會有人把我這個客家女婿
當作是客家人
還記得大學的時候
我的室友就是中壢的客家人
有時候聽到他在電話裡
用我聽不懂的話
跟他的家人在講話
後來我認識了子煊
我變成了客家女婿
我想說
學點客家話
好跟子煊的阿嬤交談
學著學著 也學出一點心得出來
我們台東有百分之二十的客家鄉親
文化的傳承
以及語言的使用
都面臨了很大的挑戰
2015年
我在三角公園舉辦客家歌謠演唱的活動
我邀請客家歌手林生祥來演唱
受到大家非常大的歡迎
多年來
客家鄉親
希望在市區有一個聚會的場所
在2016年
我在接受了客家團體的陳情之後
我向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爭取了1600萬元的經費
將原本的日式老宿舍
整建作為客家學堂
2018年正式啟用
我也結合了客家文化協會
舉辦了千人包便當的活動
受到大家很大的迴響
台東的美
不只是高山大海
多元的文化
更是台東縣最美麗最寶貴的資產
讓每一個族群的文化
都可以一代一代的傳承下去
是政府應該要做的事情
櫂豪會跟大家一起來努力來打拼
讓客家文化一代一代的傳承下去
成為台東縣最美麗的風景
---
台東夢的推手 劉櫂豪
https://youtu.be/pQJQCJfqJfw
【文化立縣 地方創生】劉櫂豪 台東夢的推手
https://youtu.be/KeP2ONnEXds
【友善農業 台東品牌】劉櫂豪 台東夢的推手
https://youtu.be/NTfZ9tQIwvU
【社區照護 共生社會】劉櫂豪台東夢的推手
https://youtu.be/E5kixCoziLY
讓台東成為實現夢想的好地方
https://youtu.be/081AV-KJPT4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gF9f08sW3ZE/hqdefault.jpg?sqp=-oaymwEbCKgBEF5IVfKriqkDDggBFQAAiEIYAXABwAEG&rs=AOn4CLDSwQhQBwa1ElLW5f9qqs57uZZP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