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天。
二十歲的我,肯定沒想到,四十歲之後,我的一天會是這樣。
平日。
理想是七點鐘起床,貪睡一點至多到九點,最不濟九點半一定會睜開眼。
第一件事,拿起手機收信、看排行榜,看股票(對,看股票,不是什麼股票大亨,但為了退休做小小研究)。
不是週一的上午,會有時間打杯蔬果昔(或綠拿鐵,看你怎麼說),吃一匙魚油、配上紅景天,果昔裡面有時候是豌豆蛋白粉、或希臘優格,然後會有一小匙的瑪卡,不是為了催情,是增強體力。
因為,我無法喝咖啡,因為任何有咖啡因的東西都會讓我心悸。至於上述那些營養品,當然是因為我看了書,提醒我要怎麼吃。
往往就是一路這樣工作,一杯果昔撐到傍晚,大概就現在,五點鐘。
當物流中心都下班,需要出貨的東西都停止時。
我會靜下來,整理整理今天漏了什麼。
如果還沒吃東西,就是悲傷的星期一,我現在四五點會喝那杯果昔,如果是其他日子,我在家就是用個好油煮義大利麵。在外面沒有應酬就是趕緊忙完,回家吃晚餐。
有空的時候我會去跑步,或者瑜伽。
然後晚上看我喜歡的推理小說、影集或書籍,最後吃個維他命c跟蛇麻草助眠睡覺。並且提醒自己戴上手錶記錄睡眠。
喔天啊,這些聽起來是不是又臭又老很中年,我也沒想過怎麼會這樣,但我就這樣到了今天。
我像三十歲戒菸時一樣,戒掉了紅肉(很少很少才破戒),我熱衷健康飲食,積極尋找適合自己的方法。
酒喝得很少,唯一不中年的是週末我會狂睡,畢竟我沒有小孩(笑)。
然後就這樣每天每天地忙碌著,偶爾喝點小酒,但平日絕不大喝。
四十歲的我,對於生活的想像,跟三十歲完全不同,我不知道這是晚熟才這樣,還是每個人都是。
那天跟朋友聊到中年,我說,怎樣都算中年了吧,我最多就想活到八十啊,這不是中年,什麼是中年。
但還是有很多期待的事情。
四十歲在職場上,會收到踏實的協助,那些老朋友們會互相幫忙,四十歲會淘汰一些不喜歡人事物,對於不適合的事情沒那麼生氣。
四十歲會觀察一些五六十歲的人在做什麼,因為,那些離自己好近了。
然後看到二三十歲的人犯錯、任性,迷惘,又會覺得很可愛。因為那是如此的美好。
我們當然還是會有焦慮迷惘的時候,不過現在,只能用一種鴨子划水的姿態,腳忙得很,但看起來很自在,但常常想,自在個屁,我好想把自己頭髮拔光啊啊啊啊(這到底什麼莫名的結尾呢)。
破戒小說 在 蕭詒徽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和柏言對談前碰面,聊到贗品感。
⠀
「我一直有很強烈的贗品感,」我說,「最近,特別是寫東西的時候,特別容易感覺到真品已經死掉了,我卻還活著的感覺。」
⠀
「好深噢。真的好深噢。」併桌的咖啡店座位,全程忌憚著鄰桌陌生手肘的柏言忽然仰起因拘謹而前傾的身子,重複著我不太懂的回答。
⠀
結束後他送我到站牌,因為我們真的在他稱為迷宮的溫州街。公車上,我又更想通一些:其實真正讓我難過的,不是真品「已經死掉」的這件事,而是真品「已經存在過」的這件事。我並不是為了真品的消逝而沮喪,而是為了自己的存在後於它們的消逝而沮喪。我遠比我意識到的更加卑鄙。
⠀
更好的作品被別人寫下來的這件事,於我的意義竟然不是它們的誕生,而是與它們相似的一切的死亡。
⠀
⠀
∗
⠀
我、熊、楚和 Wen,兩年前有個晚上我們喝酒。想到 ✧ 就住在附近,隨手傳訊問他要不要來。
⠀
✧ 原說有事忙,但還是來了,帶著筆電處理工作。我覺得歉疚,但又不捨難得相聚,在尷尬和多情之間讓 ✧ 待了下來,甚至跟著我們續攤打屁。
⠀
那晚, ✧ 第一次對我說比較重的話。
⠀
「是的,我對一群寫作者相聚在一起的場合,是有期待的。」雖然 ✧ 並沒有教訓人的意思,我卻一直記得他瞪著地板說的這些話,並在那之後下意識奉行著,「如果聚在一起是要閒聊的話,那應該有更好聊的人吧?創作者見面的時候,如果帶著對寫作有啟發的心情、聊彼此正在寫的東西⋯⋯我是有這樣的期待的。」
⠀
我再也不曾約或赴創作者的會,除非確定是要聊創作。唯一一次破戒是去年主持亞妮和曉樂的座談後加上隸亞,繞到師大夜市的店吃宵夜。店裡,惦念著的還是 ✧ 的話:現在是一群寫作者聚在一起,小心不能閒聊、開些對創作心靈有意義的話題;想像我們正在度過某種、比一般的時間更好的時間。
⠀
然而當曉樂聊起韓樂的時候我還是忍不住。「喔喔喔喔喔妳有聽,」我在我的烏梅冰前彈起來,「se so neon?SWJA?妳聽什麼?」
⠀
曉樂卻面有歉色起來:「嗯 —— 我好像是聽一些男團。」
⠀
話題像遭報應似的斷在這裡,徒留我為了自己小小的失控而慚愧。
⠀
認清自己根本無法自制的事實以後,我更加篤定地只揪專心玩桌遊或專心廢話的團,見老朋友,說笑的時候隻字不提寫作的事。
⠀
⠀
∗
⠀
柏言說:今天請務必讓我請客。
⠀
我拿出筆電,盯著讀《溫州街上有什麼?》做的筆記。寫作者的聚會。
⠀
「這場你本來想談什麼呢?」我開口。
⠀
「這場本來想要閒聊欸⋯⋯」柏言說。
⠀
「啊,這樣喔,好唷⋯⋯」
⠀
好唷。這大概就是人生吧?
⠀
⠀
∗
⠀
他當然是開玩笑的。贗品感顯然不是閒聊的話題。
⠀
我告訴他,他的小說我總是必須專注讀,因為情節事件發生的節點往往在一兩句話間結束。主要篇幅讓給角色的意識行進,像接縫極微的拼布,一旦錯過某個接點,就會不明白後續大片敘述的底色。他點點頭,說:美學上好像不知不覺就變成喜歡這樣了。
⠀
「一種去戲劇化的傾向吧。」他說。
⠀
去戲劇化,然而情節的流動就在那些看似無事發生的意識裡。《溫》裡我最愛的〈日系快剪〉,喪妻的中年男人對偶然踏進的潮流髮廊從一而終,在那裡他初遇自己往後將會忠貞指定的那位二十出頭男設計師,洗頭時因他手指的撫觸而想到性;進而想到自己在妻子瀕死前去做男體按摩,被摸遍時犯錯似的說著:我不是 GAY 的,我結婚了,我有老婆 ——
⠀
寫男人頭髮護到一半,感覺到一滴水珠從頭皮緩緩移動、終將滴到臉頰。他忍住沒有去撥,讓那一滴水順著自己臉龐,滴在身上的毛巾。
⠀
那不正是某張迷因裡頭,用強力膠瓶頭比擬將射未射的陽具,配上一句「當你去女友家只有抱抱什麼都沒做」,的高度精緻版的文學轉譯? —— 男人溢出的性慾,面對髮廊清楚的鏡子,卻只有自己知曉 —— 那一滴透明微小的水滴,不可能有人看得見的,就算看見了也不會覺得那有什麼意味,但就這樣,活生生滴下來了。
⠀
(用鄉民的話,就會是,啊流出來了。)
⠀
男人的慾望與難堪,迷惘與受困,忍著讓它滴下來,卻又是忍著不讓它滴下來。最暗的暗示,細讀時交易最明的明白。我最愛的〈日系快剪〉。
⠀
他的〈日系快剪〉。令我最震動的戲劇張力,在一滴水。
⠀
顯然不是閒聊的話題。
⠀
⠀
∗
⠀
「最近看到有人翻出我超久以前寫的詩。好可怕。」柏言說。
⠀
「IG 上所有抄我作品的人幾乎全部都是斷章取義,一看就知道他們根本沒有讀那本書。」我說。
⠀
但又能怎麼樣呢?二〇一三到一四年,我在役期間默默進行著刪去網路黑歷史計劃,寄信給所有上傳了我醜照和爛文的網頁,乞求他們下架,再向 Google 申請移除搜尋結果⋯⋯那時候還趕得上的,但現在,別人口中的我已經長得比我還快了。所有我沒有說話的時間,別人都在為我代言。
⠀
為什麼,他們對於自己是假的這件事,一點自覺也沒有呢?
⠀
「我發現這種線上直播的影片不會刪除欸,」柏言說,「我們兩個要留在那個景框裡面了。也是一種虛構吧。」
⠀
我們在站牌前最後一個路口道別。
⠀
我想到碰面的一開始,我對他提起我事前準備的、有點像閒聊但絕不算是閒聊的閒聊:「最近我一直在找一篇看過的作品,應該是散文或小說,大意是作者看著過馬路的人群,因為號誌燈的倒數而快步,有感而發,寫這個社會體制之宰制,之要求規整的殘吝,總是只剛好夠讓一群人這樣拮据地過馬路而已。」我滿懷期待:「我完全忘記作者和篇名,也不記得完整的字句,所以估狗根本估不到欸。你會知道是哪一篇嗎?」
⠀
「呃⋯⋯我也沒印象欸。」
⠀
「那你覺得有可能是誰寫的?我一直以為是盛浩偉,結果不是。」
⠀
「嗯⋯⋯張惠菁?」
⠀
回到家,我在搜尋列裡打上「張惠菁 過馬路」,卻只找到她的兩篇小說,和她在雜誌上連載的手寫日記,半點也沒有我所忘記的那段話的蹤跡。
⠀
⠀
⠀
⠀
⠀
⠀
空中閱覽室 X 臺北文學季
陳柏言 ✕ 蕭詒徽|人人心中都有這條街:《溫州街上有什麼?》
⠀
2021 年 3 月 24 日(三)20:00 - 21:00
於誠品 R79 書店內廣播實況播出,並於誠品書店 Facebook 專頁同步直播 ➤➤ https://www.facebook.com/eslite
破戒小說 在 偽學術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一起來寫】日本的陰暗面:部落民『穢多、非人』歧視現象與文學描寫 //鄭雋立
.
前些時候,『鬼滅之刃的文化導覽』提到日本對「鬼」的定義(兇惡的活物)是先民對野蠻人的想像,有讀者詢問是否與部落民「#穢多」階級(えた,eta)有關?雖無明確關聯但頗有討論價值。本文將淺談古代賤民階級的形成脈絡、現代仍存在的不平等、文學作品描寫的實例。日本雖貴為文化與自然資產寶地,但也暗藏諸多不光彩的面相,適度理解可避免過度浪漫的想像。
.
■ #古代封建階級的最底層
.
文獻可考的「穢多」最初始於平安時代《和名類聚鈔》記述的「屠兒」(えとり,etori),即『屠宰牛馬之肉作為鷹雞之餌』的卑微職業,鎌倉時代《名語記》則加上了通常「居住在河邊」的特性。江戶時代為止,社會階級已定型為「教化階層、武士、百姓、町人、賤民」(王歡歡,2016),此時文獻明確地將賤民定義為「穢多、非人」(eta、hinin),由此可見,穢多顯然不是溫羅或酒吞童子那樣驍勇善戰、神出鬼沒的野蠻人,而是在特定地區從事著屠宰、皮革、殯葬…等職業的 #古代賤民聚落;「非人」則有乞丐、流浪賣藝人、奴隸或痲瘋病患的說法。賤民卑下的程度,據說遭武士階級「試刀」殺害也完全不會被追究。
.
■ #階級意識仍持續侵害後裔隱私
.
由於佛教與神道教觀念,民眾通常將從事屠宰、皮革業的人家聯想為與血肉共處的「#不潔」職業,加上環境貧困,導致歧視根深蒂固,並被迫與其他階級隔離,不能與平民直接接觸,甚至不得到學校受教育(林燕婷,2014)。明治4年(西元1871),政府廢止封建制並正名「穢多、非人」為「#部落民」,但因為穢多為世襲制、聚落雖有都市重劃但有地緣可考(幾乎是常識,如 #大阪西成區 ),後代縱使融入社會仍在檯面下承受各種排擠,1970年代,人權團體「#部落解放同盟」揭發黑市流傳著徵信社蒐集的『部落地名總鑑』(黑名單)供企業與大學剔除部落民,人權團體雖成功倡議促使政府立法禁止,社會上仍不時傳出婚姻、就學、求職遭「暗中清查家譜的案例」。
.
■ #現代社會概況
.
網路常有證據不足的文章,猜測與祖先職業有關的奇特姓氏(例:犬飼、豬股)就是部落民,實則不然, 1963年琦玉縣女學生遭侵犯棄屍的凶案「#狹山事件」,遭冤罪的養豬業者石川一雄(部落民後裔)便是一例,法律界普遍認為歧視心態使警方便宜行事。據筆者在日友人(30代,留學後任服務業)轉述當地同事看法,融入職場的部落民後裔會設法隱藏血緣,改名、搬家,也有搭電車故意迴避家鄉(聚落原址)後繞行返家的狀況。
.
據「部落解放同盟」1993年報告指出,真實存在的部落民全日本約有300萬人。BBC記者Mike Sunda(2015)報導也提到部落民的血統、外貌與一般人並無差異,在屠宰業有許多工人便是其後裔,算是相當體面的職業。他們在 #東京芝浦市肉品市場,以匠人級的嫻熟技術與巨大的勞動量處理高級和牛、享譽國際,但也諷刺地不斷收到動保團體與素食者的抗議信。
.
■ #部落民歧視在現代的變異
.
Mike Sunda也在報導指出,2009年Google Earth在衛星地圖標出了東京、大阪的部落民聚落原址,遭日本民眾劇烈抗議,有部落民支持者認為不該在國際上公開、也有人表示不希望住家地緣扯上關係。證明了血緣仍然是個「櫃子」(人權運動家住田一郎用「come out」形容這種處境),縱使人權組織能涉入政治、立法反歧視並提供救濟金(住田一郎,2014)、開明的青年世代與學術界也樂於接納,但作為後裔的當事人仍 #無從得知哪裡暗藏著保守主義者的異樣眼光(例如企業主、結婚對象的家族),這種封建遺毒構築了台灣人難以想像的 #潛在焦慮。
.
■ #明治時代的文學描寫
.
作家島崎藤村1906年長篇小說《#破戒》描寫成為小學教師的部落民「瀨川丑松」獲新平民身分後的境況。彼時許多地區因不願改革而爆發抗議(反解放起義、公寓驅趕、反對通婚、強迫徵稅與兵役),故事開頭就寫出大財主因為穢多身分曝光被驅逐的慘狀。丑松離家前被父親告誡應「隱藏身分」,提防學校白色恐怖般的監視及派系鬥爭。鼓勵了主人公的思想家「豬子蓮太郎」便是穢多身分曝光遭免職的學者,丑松與蓮太郎之間的友誼也不斷在父親囑咐的「守戒與破戒」中掙扎,形成了 #本我與自我的拉扯 而貫穿整部作品(楊姣、羅明輝,2016)。
.
前述Google Earth引起的巨大反彈,恰好證實明治改革並未消弭保守主義的反動,「新平民」充其量只是假友善的蔑稱、一種「我把你當人看」的偽善修辭。即便在思想進步的現代,日本這方面的敏感與禁忌仍然存在,也難怪筆者好友會從同事的態度得出「心照不宣、不惹事就好」的結論(據說詢問時氣氛尷尬)。
.
■ #黑道與人權組織
.
此外,部落民也常往黑道發展。在日從事犯罪報導20餘年的美國記者Jake Adelstein指出黑道組織成員有高達三分之一比例是部落民,這是因為黑道不計出身低、對忠誠者予以庇護。大家不妨對照1960-1970年代美國性別運動的背景,同志族群往黑道在紐約市格林威治村經營的 #石牆酒吧 聚集、尋求慰藉的現象。
.
但黑道也常反過來濫用 #部落民補助制度 ,表面上與人權團體一起抗議歧視,檯面下則榨取暴利讓成員坐享優渥生活(陳毅龍,2019)。部落民除融入一般職場、投入屠宰業「操舊業成達人」與皈依黑道外,也有無法融入社會而靠補助金度日、甚至露宿街頭的極端案例。政府基於愧疚與補償心理,通常會默許黑道的牟利行為。
.
■ #結語
.
身在台灣,不時也有不同類型但脈絡類似的狀況,我們不妨借鏡這些「他山之石」,看看能為自己土地上的弱勢議題做些什麼。
.
■ #延伸閱讀
.
◆李長潔:[聖與俗] 熱鬧的四条河原町,與卑賤的河原者
(早年賤民階級的其中一種形象)
www.facebook.com/Pseudoscholarship/posts/796939963826964
◆鄭雋立:鬼滅之刃的文化導覽(一):鬼的起源、鬼退治物語的敘事原型
www.facebook.com/Pseudoscholarship/posts/1603622909825328
.
|
■ #參考文獻
.
01.Mike Sunda.(2015).”Japan's hidden caste of untouchables”.BBC News. 23 October 2015
02.住田一郎(2014)〈部落問題解決に向けた被差別部落民の当事者責任: 全国水平社創立90 周年を迎えて〉《関西大学人権問題研究室紀要》 2014
03.王歡歡(2016)〈關於日本近世“被差別部落民”的若干問題考察〉
04.楊姣、羅明輝(2016)〈解讀《破戒》——以瀨川丑松的焦慮心理為中心〉
05.林燕婷(2014)〈破戒:破除賤民歧視〉《喀報》第203期
06.陳毅龍(2019)〈你賤民,你全家都賤民!歧視代代相傳、隔離在「非人」社區…揭日本社會禁忌「部落民」傳統〉《風傳媒》2019.07.17
07.部落解放同盟官方網站:www.bll.gr.jp(2020.12.05瀏覽)
破戒小說 在 天山童姥為何硬要給虛竹破戒?有難言之隱,更有女人的心機在 ...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00:0:00 Intro00:01:26現實原因00:05:00性格原因00:07:20仇恨驅使00:09:27感情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