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號 閱讀】
.
旅日作家李琴峰憑藉《彼岸花盛開之島》獲得本年度的芥川龍之介獎,成為第二位以非日語為母語的的芥川獎得獎者。《彼岸花盛開之島》講述一名失憶少女來到陌生的島嶼,島上的領導人皆為女性,甚至存在著一種只有女性能夠學習的語言。此著作的中譯本尚未推出,但不難發現李琴峰的著作總貫穿著相似的主題。無論是《彼岸花盛開之島》那座夾雜著日本和台灣的歷史文化的島嶼、《獨舞》中從台灣「逃難」到日本的趙紀惠,還是《倒數五秒月牙》中暗戀日本大學研究所同窗的台灣女同志林妤梅──混雜的族種和語言、女性的身分、小眾的取向,總是讓人無處安放真實的情感,只能在日常生活中拼命地佯裝無恙,直至壓抑超越了所能忍受的臨界點。
現今社會固然比邱妙津《鱷魚手記》的時代進步,然而異於主流的性取向依舊成為了人們表露情感的障礙。《獨舞》中的趙紀惠因為小學同學丹辰的驟逝而首次覺察自己對女生的強烈情感,亦自此無法與他人建立親密的關係,友情也好、愛情亦然,不容別人親近。因為她展露於人前的並不包括「女同志」、「憂鬱症患者」、「性侵受害者」這些身分,就算在職場上得到同事的佩服稱許,她仍然覺得別人對己的評價並非根據最真正的自己而來,相處時的對話亦非對著真正的自己而說,讓她無法投入建立任何關係,只能抽離地活著。
於是,趙紀惠一方面無法打從心底接受別人對這個「非真實全部」的自己之善意,同時心底卻明瞭自己永遠也沒可能把那個「真實全部」的自己曝光於人前。小雪和小薰的出現,或者曾經令趙紀惠稍稍鬆開心鎖,惟人與人的連結能有效讓人走出「獨舞」,前提是「我」要先成為接受自己的第一人。趙紀惠對自我身分與過去傷害的徹底排拒,「和解」不了,更無法「遺忘」,這使她封閉了一切感受情感的感官,甚至自行加上一層自我否定的濾鏡,無從感受和辨別別人的情感,不論是善意或惡意。是故,即使如何努力撇清過去,換個名字逃到陌生的日本,自以為安全舒適,終究也逃不出她那自我否定的桎梏。
.
——〈找一個地方安放自己〉
《獨舞》、《倒數五秒月牙》
.
文/KOTETSU
.
完整閱讀評論載於九月號《藝文青》。九月號《藝文青》已上架,可在7-11便利店、OK便利店以及各大書報攤購買。
.
#李琴峰 #彼岸花盛開之島 #獨舞 #倒數五秒月牙 #藝文青 #藝文青9月號 #asartisticasyou #asartisticasyou43
同時也有5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萬的網紅taylorlmw,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基於研究所的關係(讀的是編劇!)所以拍了這部微電影?短片? 想要呈現一個憂鬱症女孩的故事,主角叫做莫妮,也是我書裡面的其中一位主角,這部片其實也只是我研究所的一個作業,不敢說拍得有多好,就是已經對得起自己了,拍片太難了。 解釋一下片名《鯨落》 鯨落的意思是,當龐大的鯨魚死去,牠的屍體沈入海床,數千...
研究所 讀 到 憂鬱症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我死了 ◎徐珮芬
今天早上醒來的時候
我發現我好像死了
一開始我不是很確定這件事
於是我穿上衣服
至少看起來
像是還有身體
我離開房間
推開了門
推開身後的沉默
沒有一聲再見
沒有一句「注意安全」
馬路上行人匆匆來去
活著的人看起來都像是
急著要往某處前進
沒有一雙眼睛望向我
沒有一輛車
願為躊躇的我減緩速度
我果然是死了吧
我這樣想
我走進便利商店
想買包煙
溫柔的歡迎光臨
不是對我說的
沒有人歡迎死人光臨
綁短馬尾的美麗女孩
低頭在刷條碼
她很專心地與自動門發出的叮咚聲對話
我走到城市中被遺忘的公園
找了一張斑駁的長椅坐下
一個小男孩進入我的視線
他是如此專心用沙礫堆砌碉堡
直到另一個玩伴出現
用腳狠狠踐踏他的世界
我羨幕他放聲大哭
死人沒有需要守護的東西了
想到這裏我拿出手機
試圖連絡親密的人們
我要告訴他們我死了
我撥了無數通電話
我發了許多條訊息
純粹的寂靜使我明白
他們都比我更早知道
我已經死了
高樓遮蔽了天邊的晚霞
我拖著死去的身體
慢慢走路回家
想著來生
願投胎到一個
能看到夕陽落下的地方
我打開門
沒有人迎接死人
沒有人抬起頭看我
他們直盯電視螢幕
上頭播放的盡是與我無關的事
死人不能改變國家決策
戰爭計畫
或偶像明星的戀情走向
我的房間仍維持生前的模樣
活著時沒能讀完的書
上頭還有潦草記下的筆跡
此刻我已無法想起
當時為何迷戀
被劃線的這一句
曾經在乎的人
饋贈的馬克杯
被生前的我
藏在置物架最裏面
杯緣的灰塵積得多厚
我就死了多久
——徐珮芬,〈我死了〉,《在黑洞中我看見自己的眼睛》,頁11。
--
◎作者簡介
徐珮芬,花蓮人,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畢業。曾獲林榮三文學獎、清華大學月涵文學獎、周夢蝶詩獎等。曾出版詩集《還是要有傢俱才能活得不悲傷》(2015)、《在黑洞中我看見自己的眼睛》(2016,啟明)、《我只擔心雨會不會一直下到明天早上》(2017,啟明)、《夜行性動物》(2019,啟明)。
(修改自徐珮芬《夜行性動物》作者簡介)
--
◎小編鋼筆人賞析
〈我死了〉原名〈死期〉,為徐珮芬於2015年8月24日發表於PTT詩版的詩作,是徐珮芬在PTT上第二受到歡迎的詩(有54推) 。收錄於詩集中時不僅改名,許多字句也有些微調整,雖然每段的意思基本上並沒有變化,不過原本有逗號的地方幾乎都被刪除,大多字句更加排比類似。
在主題上,這首詩以第一人稱敘述敘事者我在城市中的漫遊,展現城市中他人、過去親密的人乃至於家人對自己的冷漠,然而敘事者我沒有想與城市的人互動,想主動聯絡的人卻又沒有回應,使得敘事者我以「我死了」來總結這些現象,而最後一段更揭示了敘事者我死去的原因,使整體情緒達到高潮。對憂鬱者的各種生活情境描寫,以及明確陷入如此糟糕情境的原因,都使不同的讀者(憂鬱症患者、失戀者等)得以快速帶入敘事者我的處境。
正如徐珮芬2016年受幼獅雜誌訪談時,採訪者陳芳珂寫道:「徐珮芬相信,每個人的心裡,都存在著某一塊黑暗、幽微的角落,面對這份常壓得她喘不過氣來的負面情緒,她選擇將其化做一首首詩來排解憂傷」,而這首詩不僅排解了徐珮芬的憂傷,也觸及了讀者們心中的黑暗角落,重新檢視自身的負面狀態。或許是因為如此,這首詩才能在PTT詩版獲得如此多迴響吧。
註:賞析文字修改自筆者碩論:許宸碩,《痛心詩派的誕生:論台灣現代詩在社群網站時代的類型化現象(2011-2019)》(新竹市: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2021年)
--
美術設計:鄭閔聰
--
#徐珮芬 #暑假無主題詩選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1/07/20210716.html
研究所 讀 到 憂鬱症 在 老皮嫩肉的流水帳生活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面對自己很不簡單
這幾天看了阿滴的po文再加上多人的分享,我也想說說我的故事:「我也曾經是憂鬱症患者」!
從小我就很不愛讀書,但在鄉下地方被父母逼讀書的小孩不在少數,家母對成績要求非常的嚴格,我很敷衍的把成績維持在合格邊緣,所謂的「合格」不是60分,是不會被媽媽打的分數,就這樣高中畢業了。大學到了台北,不像其他同學往宿舍外跑,我每天只想待在宿舍看漫畫跟睡覺,沒有任何的目標,想的是「不被二一就好」。
畢業後覺得自己長大、應該要做自己,不想再往家母想要的職業走,我選擇考研究所,幸運的考上台大,後來發現我太低估台大也太高估自己的能力了。
原本是環工背景轉換成公衛,流病、生統、毒理…樣樣都從零開始,碩班同學不是醫生就是公衛高材生,大家都已經有底子了但我連專有名詞完全不懂。
最誇張的是碩一上的生統期中考我考了7分,對,就是滿分100分的7分,我懷疑自己是不是笨蛋,這樣的分數到底可以幹嘛~再努力就好?我不知道該怎麼努力~實驗做不好、書也讀不好,我的人生到底哪裡好?
嗜睡的我開始睡不著,眼睛閉起來就想著我還有什麼書沒讀完、實驗到底要怎麼改?我開始前一秒跟同學聊天大笑、下一秒坐在自己座位偷偷掉眼淚,同學發現我的異狀:「妳要不要去看一下精神科?」你才神經病咧!但他還是抓我去檢查了~經過幾次評量,醫生說:「妳有輕度憂鬱症…」其實那段就診印象很模糊,因為我不敢面對我自己,什麼憂鬱症啦?那是絕症嗎?我只知道我一直都睡不著,吃醫生開的藥也無法入睡…到碩一下學期,我必須到竹科實習,每週兩次通車去台積電,在客運上想著都是「我好痛苦、我好想死!」,最後我撐不住了,開始不想出門、不想吃東西了!碩一結束~身高161的我,體重只有34公斤,我的身體跟心情都已經到極限,打電話給家母:「媽,我讀不下去了,我好累!」這是我從小到大第一次跟她說內心話、第一次在她面前哭,我以為她會跟以前一樣罵我:「哪有什麼讀不來的?是妳不夠努力!」~但電話那頭安靜了3分鐘,那氣氛感覺已經過了3年:「妹妹,那就不要讀了,回來吧!」~我從啜泣變成大哭,如果我真的自殺了、死了,就算我解脫了,最難過的還是家人啊!
於是我開始面對自己、接受治療,憂鬱症不是心情憂鬱,是大腦生病了。當時我運氣很好的遇到好醫生、有個好的指導教授跟學長姐,讓我可以順利畢業然後到現在都很做自己!
如果當時我沒有打那通電話、怎樣都不肯承認自己生病、做出錯誤的決定,我就不會在15年後遇到那麼可(貪)愛(吃)的鐵雄了。
(皮媽救了我兩次命,一次是把我生出來、一次是出生26年後把我從漩渦中救出來~我要用一輩子來感謝她)
親愛的~生病不丟臉,為了身邊的家人,面對病況積極治療吧!
今天的po文好嚴肅喔~變得很不像我,來點輕鬆的吧!今天晚上工作結束回家,鐵雄一臉很想睡但不願意進房間~
「寶貝,你怕媽媽又偷吃冰嗎?」
「嗯」鐵雄舌頭一直舔嘴唇。
「吃一支就好了,不要告訴爸爸喔」
結果拍出來的照片…..
你為什麼不吃自己的就好,一直看我的草莓?
研究所 讀 到 憂鬱症 在 taylorlmw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基於研究所的關係(讀的是編劇!)所以拍了這部微電影?短片?
想要呈現一個憂鬱症女孩的故事,主角叫做莫妮,也是我書裡面的其中一位主角,這部片其實也只是我研究所的一個作業,不敢說拍得有多好,就是已經對得起自己了,拍片太難了。
解釋一下片名《鯨落》
鯨落的意思是,當龐大的鯨魚死去,牠的屍體沈入海床,數千萬種海洋生物會仰賴此為生,鯨魚的掉落豢養著萬物。雖然很悲傷,但有一句很美的話叫做,一鯨落,萬物生。
知道要拍片後,經歷了漫長的掙扎和糾結,首先是我從來沒有拍過片,再來的是,我一點都不想當導演。當時我就在想,我想寫一個關於憂鬱症的片子,可是它會很淒涼,那這樣我們拍片的時候就不會太開心,我想寫一些生病時真實的狀態,但這樣的一部片子,沒什麼內容,因為生病的人根本就是一團模糊。
磨了兩個月,中間又在處理各種研究所和寫書出版的事情,去年12月中,我用了兩個小時寫完劇本,用了一個禮拜組成劇組,在這裡我要謝謝我的攝影師吉米,我的製片尚螢,從最初我們三個人到最後十來人的劇組,是你們一手一腳湊成的。
拍片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我決定以後更加尊重每一部片子、電影、電視劇,無論故事寫得好或不好,技術上能完成一部片子,就是很了不起的事。
其實關於這部片子我還有很多東西想說,包括事實上哪裡有什麼細節,為什麼要這樣寫台詞,鏡頭為什麼要這麼運用,聲音音效的大小等等,但是我決定這些都留在心裡面,因為每個故事的定義是觀看的人決定的。
這個youtube帳號是拿來分享生活的,所以上傳鯨落之前想了很久,不想給大家傳遞那麼悲傷的事情,但是也想要記錄這一個階段的自己,感謝大家觀看,謝謝大家包容一無是處的我。
編:我
導:我
演:我
大家看看就好,我去交作業了~
音樂bgm
https://artlist.io/song/12919/behind-every-decision
https://artlist.io/song/35968/away-from-danger
https://artlist.io/song/53096/yearning#
https://artlist.io/song/1497/begin-again
Whale Fall
Filmed by Taylor
研究所 讀 到 憂鬱症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本集主題:「益生菌2.0大未來:人體微生物逆轉疾病的全球新趨勢」介紹
訪問作者: 蔡英傑
內容簡介:
全球醫學大熱門•暗黑世紀光明解方
台灣第一本全面解析益生菌的重量級專書
亞洲益生菌權威30年研究總集成
超越腸道研究範疇,「人體百兆共生菌」神助攻、強化身體韌性
★讓你三觀大改、掌握最新微生物體醫療技術的動態趨勢
★用科學數據教你養好「體內百兆微生物」的不生病計畫
★以專業評比剖析「市售益生菌產品」最可信賴的保健指南
人體微生物失調,是現代瘟疫蔓延最大加速器。如何自求多福,成為可生存的「適者」?必須具備相信科學數據的益生菌2.0新思維!本書作者費心整理數十年研究試驗之成果,集結全球各國先端益生菌研究發展現況,並與世界頂級專家交流,高規格評比市售益生菌產品之品質,詳細解說不同菌株對於各項疾病的預防與改善效果,希望能讓讀者見識到最先進的益生菌株及罕見功能,找到最適合個人的保健產品,並用正確的方法補充益生菌,學習觀察與優化自己體內的百兆共生菌。人體共生菌決定我們的健康和壽命,當共生菌失衡﹅失守時,人體的生理健康乃至心靈也會隨時崩潰。益生菌扮演後援軍的角色,介入時機﹅菌株種類與數量,什麼體況與病情該如何調整劑量﹖益生菌2.0的思維,是一門人人都得學會的自我保護課程。
本書深入解析大自然界看不見的巨大力量,人體內天天上演的「共生菌」與「病原菌」激烈戰爭。全球醫療緊繃紅色警戒,現代人「體質」與「精神力」皆快速黑化,我們能做的是:相信科學數據、不隨便跟著感覺走;認識優質益生菌,增加免疫力後援,保護與壯大體內共生菌。
▲重新發現你的百兆共生菌
.人體有百兆以上的共生菌。一口唾液裡每毫升約有上億隻微生物。我們平均一天向外界散發出大約四千萬隻細菌和七百萬隻真菌。
.人類基因數量與小小的果蠅相仿,只有兩萬多個基因,而人體共生菌的基因體總和,卻是人類基因體的千倍以上!
.腸道中的嗜脂陰性菌,其實是幫我們回收消化不完全的脂肪,避免浪費資源,結果因為我們實在吃太多脂肪,嗜脂菌大量繁殖,引起全身慢性發炎,它們無端被歸類為壞菌,真是太冤枉了。
.自然產與剖腹產的寶寶會承接不同共生菌。自然產的嬰兒,腸道、皮膚、口腔,都有來自母親陰道的乳酸桿菌、普氏菌、斯尼斯菌等。剖腹產的嬰兒,則多的是金黃色葡萄球菌、棒狀桿菌、丙酸桿菌等來自母親皮膚的菌。
.母乳不但有菌,種類還多達近千種。母乳中還有大量的母乳寡糖,是最適合嬰兒腸道菌的絕佳益生元,也就是滋養腸道菌所需的營養來源。
.90%的疾病都和人體共生菌有關。腸道菌的影響不只侷限於腸道,而是遍及全身。青光眼、視網膜病變、黃斑部病變等眼睛病變,都和腸道菌有關。
.飲食習慣和環境對於腸道菌的影響,大過於遺傳基因。以高纖飲食為主的哈扎族,腸道菌中分解纖維的普氏菌多達60%。家裡養狗的孩子腸道菌相較豐富,較少感染呼吸道疾病。
▲超前布署!用益生菌養好人體百兆共生菌
.歐美有80%以上的醫生會推薦使用益生菌,對益生菌越了解的醫生,推薦意願越高。
.優質益生菌都有改善排便、幫助消化、增強腸道蠕動等核心功效,至於免疫過敏、代謝調節、神經心理等,則是特殊菌株才有的高階功效。
.益生菌對健康的好處說不完:有助預防流感、減輕症狀、提升流感疫苗效力。還能降低口腔病菌,改善發炎,預防牙齦炎或牙周炎效果優於預防蛀牙。口服益生菌會提升整體黏膜免疫力,有助於在泌尿生殖道中對抗病菌感染。抗生素配合特定益生菌,治癒率極高。
.益生菌為精神疾病防治帶來新契機!憂鬱症、巴金森氏症、阿茲海默症、自閉症、過動症、妥瑞症、蕾特氏症等,這些症狀共通的關鍵詞是:免疫、發炎、腸道菌,因此都有益生菌介入的機會。
.掌握益生菌產品選購使用的關鍵知識,買對產品,吃出健康。例如:坊間流行自己製作優酪乳,若使用「市售優酪乳」作為菌母時,發酵菌(嗜熱鏈球菌與保加利亞乳桿菌)會優先生長,但「功效菌株」難以生長。一般市售的「DIY專用菌粉」,也多半不含功能型益生菌。所以DIY優酪乳,喝不到最重要的「功效益生菌」。如果使用低品質或由親友分讓來路不明的菌母,也可能發酵力太弱,萬一「雜菌」長出來就麻煩了,所以不推薦DIY優酪乳。
作者簡介:蔡英傑
日本東京大學農學博士。
現任:陽明大學產學講座教授、亞洲乳酸菌學會聯盟院士、台灣乳酸菌協會名譽理事,以及益福生醫公司、揚生生技公司、惠生研生技公司等多家企業科技顧問。
曾任:陽明大學生化所所長、醫學系生化科主任、生化暨分子生物研究所特聘教授,東京大學生物科技系客座教授。
創設:台灣乳酸菌協會(擔任第一、二屆理事長)及亞洲乳酸菌學會聯盟(擔任第二、三屆會長)。
著有:《你不能沒腸識》、《腸命百歲》系列。
作者粉絲頁: 蔡英傑教授腸命百歲會談室
出版社粉絲頁: 方舟文化
四個podcast平台,也可以收聽:
#SoundOn https://bit.ly/3oXSlmF
#Spotify https://spoti.fi/2TXxH7V
#Apple https://apple.co/2I7NYVc
#Google https://bit.ly/2GykvmH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twnews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研究所 讀 到 憂鬱症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19/3/8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15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人際維基】桌遊體驗會~讓你一玩就懂別人的在乎~ 12/16(日)或 01/20(日)14:00
活動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072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最近我讀到一個很有趣的資料,今天跟你做分享。它來自於這本一書,叫做《什麼時候是好時候》。
它提到一個名詞,叫「時型」。時間的「時」,型態的「型」。簡單來說呢,就是你會發現有一些人喔,是越夜越美麗,「暗公鳥」啦,越晚他越有精神、越有活力、越有創造力。
而有些人呢,就是「晨型人」,早上起床一點問題都沒有,然後整個白天精力旺盛,但是隨著時間到越晚,他就整個是完全沒電的狀態。
所以在這本書裡面,提到的「時型」,它是用動物、鳥類作為比方;有些人是「貓頭鷹」、有些人是「雲雀」。就是有些人是「夜貓子」,有些人是「晨型人」。
然而關於這方面呢,他有引用了一些研究。其中呢,在上個世紀1976年,就開始有很多研究。但是最有名的是一位「時間生物學家」,他叫做羅內伯格。
他用一個簡單的方法,來讓我們自我檢測一下自己的「時型」。現在你也可以試著回答羅內伯格,他所設計的這三個問題,來幫助自己定位一下,自己是屬於哪一種「時型」。
這三個問題就是哦,一般而言,你通常在幾點上床睡覺?
第二個問題,你通常在幾點起床?
而第三個問題,就是這兩個時間點的中間,是什麼時候?
比如說,如果你在晚上11點半左右睡覺,早上7點半起床,這時候你的中間點,就是3點半。如果你也按照順序,回答了這三個問題,最後得出你的中間點。
假設你的時間點,是座落在凌晨12點到早上3點,那你就是屬於「雲雀」,屬於「晨型」這樣類型的人。
如果你的中間點,是落在早上6點到中午12點,那你就是屬於「貓頭鷹」這個類型的人。
然而對大多數人來說,睡眠的中間點,是在早上的3點到6點這中間,稱為「第三種鳥」。
如果以一般人口統計來說,極端的「貓頭鷹」會多於極端的「雲雀」。然而「貓頭鷹」跟「雲雀」其實都是佔少數,大多數的人都是這「第三種鳥」。
後續的研究也發現,跟很多生理特徵是一樣的,每個人「時型」的呈現方式,其實是跟基因,也就是跟先天的因素,佔有很大的關係。
很多研究都告訴我們,不管你是「雲雀」還是「貓頭鷹」,大概都是天生的,而不是後天的。而且更令人意外的是,我們出生的「時間」有很大的影響力。
通常在秋天跟冬天出生的人,比較有可能成為「雲雀」;然而在春天或夏天出生的人,比較有可能變成「貓頭鷹」。
除了「基因」的先天影響之外,影響每個人「時型」的最重要的因素,還有一個叫做「年齡」。當過爸媽的人都知道,小孩子一般來說都會是「雲雀」,他們很早就起床,一整天跑來跑去;但是這個狀態,通常過了傍晚之後,就會沒電了。
然而到了青春期左右,那些「雲雀」開始會變成「貓頭鷹」。他們會比較晚起床,然後在下午跟晚上,開始變得越來越有活力。有人就估算了喔,在青少年當中,他們的睡眠中間點,他們會落在上午的6點,甚至於是上午的7點。
然而,在我們20歲左右的時候,我們會達到「貓頭鷹」狀態的巔峰期;然後在接下來的人生當中,慢慢的又變回「雲雀」。
除此之外,不同的「性別」時型的呈現也會有不同。男生在統計比例上來說,會偏向於夜晚型,也就是「貓頭鷹」。而女生會偏向於早晨,也就是「雲雀」。這樣的性別差異,會在50歲左右開始消失。
羅內伯格就指出,平均而言,當我們超過60歲,會變得比我們小時候的「時型」還要來得早。這其實也符合我們的生活經驗,隨著年紀越大,起床時間會越早。
另外,在人格特質裡面, 「貓頭鷹」跟「雲雀」也有一些差別。「貓頭鷹」會呈現出比較黑暗的特質,怎麼說「黑暗」呢?
「貓頭鷹」通常會比「雲雀」更開放跟外向,但是也比較神經質。通常會比較衝動,追求感官的刺激,活在當下的快樂主義者。
跟「雲雀」比較起來哦,「貓頭鷹」比較會抽煙、喝酒、喝咖啡,那更不要說去碰毒品的機率,貓頭鷹也會比較高。
所以喔,他們比較容易發生「上癮」的現象,出現飲食失調、得糖尿病、憂鬱症,或出軌。
這好像呼應了一些智慧的格言,比如說富蘭克林,他就說過:「早睡早起,使人健康、富有跟聰明。」
但是這本書裡面,也有針對這件事情吐槽哦。書裡面提到這些早起的人,產生優越品格的這件事情,是沒有合理的解釋。
因為這些被說的不太好聽的「貓頭鷹」,他們其實在創造力方面,是有比較高的展現,他們也表現出比較優越的工作技藝。
而且呢,在美國的一些研究所、管理類的入學測驗,和智力測驗裡面,他們的得分也比較高;他們甚至於整個人比較好玩、比較幽默。只是一般來說,為什麼我們會對於「貓頭鷹」有這樣的一個偏見?
是因為啊,整個社會結構,不管是企業、政府,或者是學校,在整個設計上面其實是針對75%或80%這種比較是「晨型人」,也就是「雲雀」型的,或者是「第三種鳥」類。
在時間的安排跟設定上,對於這些「貓頭鷹」的人,其實是比較辛苦的。所以有時候喔,「貓頭鷹」其實就像左撇子,他們是活在習慣用右手的世界裡。然而,當你聽到這裡,你是「貓頭鷹」還是「雲雀」,還是多數人的「第三種鳥」?
我想不管你是哪一種人哦,我們現在的社會,帶給我們最大的自由,就是來自於它的彈性是大的。只要我們願意,其實都可以找到在工作或生活裡,最適當的調整。
然而,在你做任何調整之前,其實你要先知道自己的狀態,你到底是屬於哪一種人?今天是用「時型」這樣的概念,來作為起始點。
然而我們生命當中的任何狀況、任何層面、任何特質,你是否有好好的去看待、去認識他們;並且幫助自己,找到最佳化的模式呢?
或許今天的分享,提供給你一個觀念,提供給你一個知識,但是我更期盼,你透過「時型」的理解,來開始把關注點放在真正重要的事情。那就是你到底是哪一種人?而你可以怎麼樣幫助自己,去適應這個世界,讓自己活得更好、更圓滿。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帶給你一些啓發與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有一個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然而,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我們近期的課程,是在3月8號開課的『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
這一門課呢,會幫助你有效的看懂、聽懂,別人真正的狀態。哪怕是一些言外之意或言下之意,當你能夠正確的理解別人之後;下一步透過有效的提問,創造出必要的共識。
這就是『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這一門課,能夠帶給你的幫助。我相信對於你來說,達成共識永遠是一個必要的能力,期盼在3月8號的教室裡,能夠見到你,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