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面向研究初學者的課程 #統計製圖一次搞定
⠀⠀
課前還很擔心,身為學術界的菜鳥而且生統知識已經趨近歸零,這堂課對我來說會不會太艱澀?事實證明,我擔心太多了!
⠀⠀
上課內容充實外,課前提供的資料,也可以看到蔡校長和講者們詳盡回答大家的問題。如果你想寫 paper 但是卻對統計方法很頭痛,或是你的 paper 被 revise 只差臨門一腳,那就別懷疑趕快報名吧!
⠀⠀
⠀⠀
👉 沒想到學統計、跑圖可以這麼輕鬆
⠀⠀
蔡校長上課時以打電動遊戲的比喻:「台灣的統計學教育太抽象,都在告訴我們各種統計方法的學理以及公式的推導,光是這些就夠令初學者退避三舍。但是,我們在臨床研究所需要的統計,其實就只是應用而已」。
⠀⠀
有了這樣的體悟,再加上課程中提供超神「統計法對照表」。只要有基本知識,分辨自己的研究對象屬於哪一類,便可以按圖索驥找到最適合的統計方法。
⠀⠀
看著一堆令人毫無頭緒的 data 變成一張張好懂的圖表,真的非常有成就感!圖表產出後,再用之前簡報課學到的美學概念美化,看起來就超級專業!
⠀⠀
⠀⠀
👉 Editor 與 reviewer 講課很有說服力
⠀⠀
吳昭慶醫師以 editor 的角色,與大家分享寫 paper 的各種注意事項,以及 revision 時該如何應對進退。不僅非常有說服力,上課方式很生動有趣且能切中要點。內容非常實用,相信對未來寫文章會大有幫助。
⠀⠀
吳青陽醫師也以自身的例子,告訴我們這些學術界的菜鳥,如何在有限的資源中找出自己能夠發揮的主題。
⠀⠀
⠀⠀
🚩 配合國家防疫政策,室內空間降載五成以上,名額有限!
⠀⠀
#全新改款 ➠ 10/17(日)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僅此一班 ➠ https://clip2014.innovarad.tw/event/
⠀⠀
#這堂課將與你分享
☑️ 國際期刊如何審稿?第一眼就被喜歡的關鍵。
☑️ 臨床論文寫作,常見錯誤與如何避免。
☑️ 新手都能懂的統計:實作前的介紹
☑️ 讓 revision 幾乎全被 accept 的關鍵技巧
☑️ 在中小型醫院工作,論文起步的務實建議。
☑️ 研究主題怎麼找?研究資源如何累積?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4萬的網紅啟點文化,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人際維基】桌遊體驗會~讓你一玩就懂別人的在乎~05/04(六)或 06/16(日)14:00 ...
「研究對象 怎麼 寫」的推薦目錄:
- 關於研究對象 怎麼 寫 在 新思惟國際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研究對象 怎麼 寫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研究對象 怎麼 寫 在 北歐心科學 NordicHeart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研究對象 怎麼 寫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研究對象 怎麼 寫 在 6YingWei快樂姊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研究對象 怎麼 寫 在 [轉錄][文章] 如何寫好一篇優質的博碩士論文- 看板NCKU-PH98 的評價
- 關於研究對象 怎麼 寫 在 Dr. 廖主民的論文寫作雜八湊| 0159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研究對象 怎麼 寫 在 研究對象範例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小文青生活 的評價
- 關於研究對象 怎麼 寫 在 研究對象範例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小文青生活 的評價
研究對象 怎麼 寫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04 September, 2021
最近才知道,有些讀者會去看我follow了哪些人,然後他也要一起follow!一種跟我用同款的概念。
可是有些我follow的人,只是我的研究對象,我把他們當成像昆蟲圖鑑一樣在觀察,這樣才可以了解世界上的各種人性。
除了完全沒有喜歡的成分之外,有一些還是反教材,是我拿來警惕自己,不能像他一樣的。
既然有人對我喜歡的influncer有興趣,那我分享3個我有認真在追的好了,包括喜歡的理由。
YouTuber的話,是老高與小茉,而且還有付月費加入他們的會員。我知道很多人懷疑老高講故事的準確度還有真實度,但我覺得內容有沒有用這件事,決定權在觀眾,他是一把拿來切菜的刀,還是殺人的刀,觀眾自己要有智慧跟智商去判斷。至少老高在很多時候,是用一種上帝視角,一種很大的格局在分析事情,是我很喜歡,也覺得是這個時代缺少乏的想像力。
Facebook的話,是 凡槿(廣告小妹) 。其中有一點點私人情感是因為,好幾年前我不知道如何開業配的價錢,有私訊問她過。其實沒有抱著會被回覆的希望,結果小妹不但回了,還做了一張分析圖表給我,那時候都是半夜的時間了!但是真正會仔細看她文章的原因,還是因為她的經濟學思維,總是能把一些社會事件分析的很有脈絡,這是要很豐富的工作經驗還有視野,才能給出的角度。
IG的話,是凱特王。第一次看到她的文筆就愛上她,文筆除了透漏她對文字下過很多功夫之外,也傳達給我,她是一個心中有他人的人。不要問我怎麼feel到的?就像你不需要知道愛迪生怎麼發明燈泡,但你還是可以每天用燈泡用的很開心,所以如果你信任我的眼光,歡迎你一起喜歡,我喜歡的人。
先寫到這邊,9點了!我要準備去看凱特王的IG直播了!大家晚安。
研究對象 怎麼 寫 在 北歐心科學 NordicHeart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不良的臨床研究設計,令人憂慮的風氣》
在2016年,Juan Celedón教授團隊開展了名為Vit-D-Kids的臨床測試,研究維他命D能否幫助哮喘病童減輕病情。此研究由政府基金、維他命公司和藥廠共同贊助。研究計劃招募400位哮喘病童,一半施以高劑量維他命D,另一半則是安慰劑。然而,於2019年,儘管已有200人在測試中,但由於仍沒數據證明維他命D有用,研究中止,不過研究對象依然施藥多半年。最後,研究發表在JAMA期刊,表面上看,就是單純一個失敗的維他命研究。
這研究引起了道德爭議。首先,由於哮喘病人本來就有更大骨折風險,如果維他命D水平低,就更有骨折風險,但實驗以安慰劑為對照組,莫視對照組的維他命D水平,變相危害了對照組病童。再者,在病童家屬的同意書,並無提及骨折風險。2017年,Bruce Davidson醫生提出這實驗設計不妥當。但研究人員辯稱,這些病童本來就不會刻意服用維他命D,所以給他們安慰劑,沒有損害病童。意思即是,本來不吃維他命D,是他們的事,怎麼怪到我頭上。最後是因為此爭議受傳媒報道,才將安慰劑轉為低劑量維他命D。
此又帶來第二個問題,研究被質疑故意選黑人窮人病童做對象。由於明知他們本來就窮,易營養不良,又少曬太陽,黑皮膚又更難製造維他命D,這樣可以故意拉遠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差距,更易做出正面的實驗結果。
第三,是次實驗有九位病童骨折(對照組有四位),但在JAMA報告並沒列為實驗副作用,也以私隱為理由並無提供骨折詳情,令人無法得知對照組病童是否有更嚴重的骨折,有隱瞞失誤之嫌。
瓜田李下,如果用最黑心的角度演繹,就是故意利用又窮又黑的病人試圖做好結果,最後依然做不出結果,但隱瞞研究設計導致病童骨折的相關數據。Davidson醫生就上述問題,寫信到JAMA刊登,但遭拒絕。
另外,更令人遺憾的是,臨床實驗設計專家Charles Natanson指出,類似的設計錯誤,並非冰山一角,不少實驗,故意為對照組安排非尋常的治療,不單沒太大意義,甚至會危害病人健康。(例如,你拿維他命D低到要命的人,和服用高劑量維他命D比較,有意義嗎?因為一般醫生見到病人維他命D這麼低,會開補充劑啊。)此《科學》期刊的文章,也列舉了一些被政府機構批准,但設計倫理受質疑的臨床研究。
哎呀,不是政府批准的,就一定不可以質疑嗎?不是藥廠資助,就一定不可質疑嗎?看來《科學》期刊,和Davidson醫生,都是陰謀論者,都是反科學份子,對嗎?
https://www.sciencemag.org/news/2021/08/critics-say-childhood-asthma-study-unethically-withheld-care-and-see-troubling-trend
研究對象 怎麼 寫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人際維基】桌遊體驗會~讓你一玩就懂別人的在乎~05/04(六)或 06/16(日)14:00
活動資訊課程: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072
【哈克工作坊】~讓你的存在,成為別人想親近的禮物~06/29(六) & 06/30(日)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897
[ 7/21 開課!]【寫作小學堂】~寫出專屬風格,找回文字悸動
打造一盞自己的聚光燈,建立起專屬於你的品牌印象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655
【08/10開課!】《人際回應力-看懂情緒,輕鬆對談》~第20期
一個人的命運,是回應力的總和!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157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Guc6V6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歡迎來到「一天聽一點」,今天我們來破解一個問題,那就是「人,為什麼會害怕被討厭?」
在我們的生活裡,你明明可能很「賭藍」某一個主管,覺得他的點子有夠爛,或者是有同事常常拿你開玩笑。
可是你就是不敢告訴對方自己的感受、你真正的想法;因為你很害怕說出來之後,會被討厭、會被排擠。
這樣的恐懼呢,讓你情願繼續忍受爛的關係,也不要去面對那種被冷落的痛苦。你很矛盾,甚至於懷疑自己是不是很沒有用。
其實呢,你會有這樣的害怕,並不奇怪,也不代表你就是脆弱的、無能的。相反的呢,你害怕的是一種很根深蒂固的原始本能。
因為從人類的演化角度來看,在過去的舊社會裡,人如果離群索居,那麼他會有很高的機率,在遇到野獸的攻擊,或者是受傷、生病的時候;因為沒人有幫忙防守、照料,就直接死亡,活不下去。
因此呢,人類的社會向來強調大家必須團結、分工合作。這樣子才是對於個人,和群體最有利的事。所以經過幾萬年的演化,這樣的觀念,也就內化成人類的集體潛意識。
也就是說喔,人早就把比如說像「受歡迎」啊、「被接納」啊,這樣的概念,跟「生存」畫上了等號。所以「害怕被討厭」,更直接的說,其實它的背後是「害怕死亡」。
為了消除我們對死亡的恐懼,避免被孤立、被淹沒,人們呢很需要感覺自己是「合群的」啊、「正常的」啊。
而這樣子感覺「正常」,再擴大一點講,不只是關係上、精神上,甚至於還包含身體上,對於那種可能是細菌,和疾病的排拒感。
我在這邊講一個美國總統川普的故事喔。他有一個不是太好的習慣,他會眨低女性、嘲笑身障人士;在競選的時候,他經常用「噁心」這樣的字眼,來辱罵他的競爭對手。
有一次啊,川普在主要的競爭對手希拉蕊,跟她一起電視辯論會上,而希拉蕊遲了幾秒鐘才回到台上。主持人自然就關心一下希拉蕊,這時候她就解釋自己是去上廁所了。
而沒想到,川普知道這件事之後,居然說什麼你知道嗎?他說:「我知道她去哪裡了,噁心死了!這些我連提都不想提。」
說完之後,皺皺鼻子還撇嘴,露出一副很輕蔑的表情。他連「廁所」這二個字,都不想說出口。可是我很想知道的是,啊川普你是不會上廁所、不會撇條膩?
我想邀請你想一想喔,如果你身旁有像川普,這樣的朋友或家人,每天都對你露出這種「嫌惡」的表情,你能夠忍受幾次?你的日子還能繼續過下去嗎?
雖然川普他沒有禮貌,這是他個人的問題,但不可否認的是,只要是正常人,看到這種「嫌惡」的表情,都會很不舒服的。
正因為人類有「需要自己是正常」這樣的求生本能,於是呢,讓我們的認知系統,發展出一種很特殊的偵察能力。
就是啊,我們對他人「厭惡、嫌惡」這樣的表情非常、非常的敏感;而且呢,這樣的反應直接又強烈。
還會針對那些被群眾認定是「嫌惡的人」,他們剛剛吃過的、喝過的、碰過的東西,我們會自然的避開。我們下意識的會覺得,在那些嫌惡的人身上,可能會有可怕的細菌跟病毒。
而偏偏細菌感染,在人類的歷史裡,也的確造成了很大的死亡率、在短時間內帶走了很多人,因為這樣子喔,更加深了這兩者之間,我們內在的連結。
因此呢,人類對於任何有可能造成疾病啊、孤立啊、排擠啊…這樣的東西,我們都很小心,我們會怕自己成為下一個受害者。而這樣的害怕被感染的反應,也會反應在「種族歧視」上面。
就像是上個世紀的六零年代,美國的白人就不容許黑人,跟他們用同一間廁所,他們規定黑人要用別的廁所,通常還被放在屋外。
一直到今天喔,這種「害怕被感染」的反應,它還持續影響美國,對於「境外移民」的態度。
就像是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的時候,正好遇到敘利亞難民潮的問題,這時候如果有保守派的政客,他把移民比喻成「病毒」。
所以呢,有大批的移民進入我們自己的國家,就像是病毒侵入了身體。藉此暗示這個國家的文化,會因此受到毀壞、我們的價值觀會崩解;那麼選民就有很高的機率,會反對移民、排拒新的文化。
而這些政客,之所以會故意的把「移民」跟「病毒」畫上等號;就是因為他們知道,演化會讓我們在下意識裡,去迴避這些疾病,去避免掉任何會帶來麻煩的事情。藉此呢,把「反移民」的政治信念擴散出去。
就有心理學家觀察到這樣的現象,並且做了實驗,來證明這個推論是真的。
在2009年的秋天,當時呢H1N1的流感病毒大爆發,各國的政府都鼓勵民眾,去接種流感病毒的疫苗。而美國的社會心理學家,約翰.巴吉博士,就在耶魯大學做了一個實驗。
他先發送了一些傳單,在傳單上面,說明了接種疫苗的重要性,接下來提醒受試者,目前流感病毒正在肆虐。
接著呢,他讓受試者去填寫問卷,而問卷上面的問題,就是訪問受試者,對於這些移民的態度。等到問卷完成之後,實驗人員再問這些受試者,他們有沒有打過流感的疫苗。
結果呢,研究人員就發現,沒有接種過疫苗的人,他們被流感病毒,感染的風險會比較大。所以呢,他們對於移民的態度,也就比較負面;他們比較不願意接受這些新移民。
而打過疫苗的人,他們就會覺得自己比較安全;因此呢,對於移民的態度比較正面,也就是對於移民的接受度比較高。
聽到這裡,如果你覺得喔光靠一個實驗,就下定論有一點武斷,不能說服你。那麼我要告訴你,同樣的想法,約翰.巴吉博士他也想到了。
所以呢,他的研究團隊,又做了後續的實驗。他們比照前一個實驗的方法,他們提醒所有的研究對象,現在是流感季節。
但是這一次,他們特別強調多洗手,或者是呢,使用酒精消毒雙手;像是乾洗手這些東西,都能夠有效的去預防流感。
接著呢,他把受試者隨機分成兩組,有一組呢,提供給他們手部的消毒液,而另外一組沒有提供這個東西。最後呢,他們再把針對「移民態度」的問卷,發給這兩組做答。
這次呢,實驗的結果發現喔,在疾病威脅的操弄之後,消毒過雙手的人;他們對於「境外移民」的態度,就會比較包容,比較有正面的想法。
但是那些沒有消毒過雙手的人,在他們填寫完問卷之後;他們的態度會普遍比較負面,也就是不接受新移民的態度。
而這樣的結果,又再一次的顯示,人類最主要的演化結果,就是我們對於「求生」和「人身安全」有很大的需要。讓我們會被習慣和恐懼牽著走,而沒有辦法進行理性的思考跟判斷。
在這麼多年,實際的教學經驗告訴我,我看過太多辛苦的關係之所以無解,被卡得死死的;就是被這種「生存的恐懼」操弄。
所以不管一段關係,為你帶來多大的痛苦,不管過程有多麼的折磨;都因為我們太害怕被孤立,而只能選擇停留在原地。
到最後只能到一些「靠北系列」的社團,「靠北老公」、「靠北老闆」、「靠北老婆」…;繼續抱怨之後,然後留在爛關係裡,不斷的輪迴、相互的消耗,至死方休。
在這種讓人無奈的關係裡,還有一種人,讓我感覺到特別的心疼,就是那些受到慣老闆啊、渣情人啊,或者是情緒勒索的家人,嚴重傷害,因此在心裡留下傷痕的你。
這些人不知不覺的害怕認識新的朋友,他們的日子過得越來越畏縮。因為對於這樣的朋友來說,過去的經驗都在告訴他,我只要多認識一個人,就等於多增加一份傷害的風險。
更可怕的是,這樣的人儘管很無助,但是還是有跟人連結的需要;因此呢,在沒有辦法拓展新關係的情況底下,他只好更加依賴「爛關係」。
他更離不開,他把自己扭曲得更徹底,因為這樣子,他才能夠繼續留在爛關係裡。因為你可能會很害怕,貿然的斷捨離這些關係,自己會變成那些被排斥的「細菌」或「病毒」。
但我們從約翰.巴吉博士的實驗裡,你會發現,只要有施打疫苗,或者是使用手部的消毒劑;這會讓人相信感染的機率是降低的,它就足以讓你產生安全感,不再受演化結果的本能操控。
同樣的在人際關係裡,如果你也能夠有好的信念和好的做法,來保護自己;
這就像是打了疫苗,或者是使用乾洗手一樣。
你會因為建立了人際的防護罩,你不怕受傷、你不怕被感染,而真的擁有「被討厭的勇氣」。
你會更有自信,不害怕失去任何人;或者是,因為害怕被拒絕而遭到孤立,讓自己勉強在爛關係裡。
更重要的是喔,你也會更有勇氣去交新的朋友,因為你知道怎麼樣「保護你自己」。其實說到這裡,應該害怕被孤立的,不是受害人,而是加害人,不是嗎?
所以囉,如果你想要活得更有自信、輕爽、開放,我們近期推出由嘉玲老師,帶來的「人際斷捨離」這一門線上課。
這一門課程,會讓你學會怎麼樣讓自己,在那些電光火石的互動情境裡,去做出正確的理解跟應對;不再讓人際之間的情緒傷害,在同一個傷口反覆灑鹽。
「人際斷捨離」會透過具體的步驟、系統性的引導,讓你不只是「知道」斷捨離的觀念,而是能夠「做到」斷捨離的行為。
不過我要提醒一下喔,這門課的含金量超級高,所以呢,你千萬別覺得自己聽了一遍,就能夠像武俠小說裡,那些吃了大還丹的主角一樣,瞬間灌入嘉玲老師十多年的功力。
在你練功的初期,你會先對於「害怕被討厭」這樣的深層的恐懼,開始免疫。你會相信,自己有條件贏得對的人,有效的幫助自己敞開心胸,去認識更多的朋友。
而假使你在開始練功之後,你發現自己的身旁,真的有這樣的「爛關係」,你也不要太擔心。
因爲課程會教你,怎麼樣蹲馬步,一天一點、一天一步的,為你去建立起心靈的防護罩。讓你沒有後遺症的,去遠離這些爛關係;最後勇敢的活出你自己。
在人際關係裡,真正的安全感,並不是要依賴他人,要人罩你、保護你。一勞永逸的方法,是讓你自己能夠擁有內在的資源,長出屬於自己的力量。
讓自己可以偵測到,身旁是否還存在這樣的「爛關係」,並且啟動自我的防護罩,保留自己珍貴的時間跟精力,跟「對的人」相處。
如此一來啊,你渴望的幸福跟平靜,也才會真正的走進你的生命裡。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帶給你一些啟發與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然而,如果你對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如同今天分享的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或許真正的活出你自己、長出自己的力量,可以從學習開始。
歡迎你的加入,詳細的線上課程的內容,在我們的影片說明裡,都有相關的連結。我很期待能夠跟你一起成長、一起前進,謝謝你的收看,我們再會。
研究對象 怎麼 寫 在 6YingWei快樂姊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今日影片介紹 ☆
容易情緒失控,其實與你的大腦有關。
當我們受到外在刺激的時候,
在主導理智、邏輯思考的前額葉發揮功用之前,
掌控情緒的杏仁核,就已經搶先一步發出警訊,
將訊號傳送到掌管記憶的海馬迴,
接著,就會勾起你以前不愉快的回憶與經驗,
開始血壓升高、心跳加快。
進入「戰鬥或逃跑」狀態。
這是大腦中原始的自我保護機制。
可以在威脅發生時,救我們一命。
例如:面對朝你衝過來的長毛象。
問題來了,
當杏仁核過度活躍的時候,
就會對人際關係帶來傷害和負面影響。
例如:
今天有一位「看起來」不好相處的客戶朝你走過來,
杏仁核會馬上想起過去不愉快的回憶與經驗。
雖然,過去的事情,你有點忘記了,
但是,大腦早已經編碼成一串敏感的神經元。
客戶的幾樣特質,讓這串神經元又活躍起來,
杏仁核會快速發出危險訊號,讓你產生莫名的暴怒、敵意。
杏仁核是很原始的區域,
他是一觸即發、不經思考的。
他不知道你是在面對長毛象,
還是,你的手機故障
還是,你的老闆要找你
還是,你的另一半約會遲到
還是,你的公婆站在你家門口
還是,你的小孩在大哭
還是,你正要進行高空跳傘
在不斷惡性循環下,
會讓人陷入容易情緒失控、長期焦慮不安當中。
科學證據指出,
我們能透過鍛鍊大腦,調節像杏仁核如此原始、又重要的區域。
麻州綜合醫院與哈佛大學,針對不同領域的人進行研究,
邀請研究對象進行鍛鍊大腦訓練,
最後透過功能性磁振造影(fMRI)對腦部進行掃描,
研究發現,參與者們的杏仁核活躍程度降低了。
神經科學家,邀請接受過鍛鍊大腦訓練的人,進行科學實驗。
過程中,向研究對象進行各種情緒刺激,例如:怒吼、聽負面的聲音。
結果發現,參與者在接受到外界刺激時,他們的杏仁核比一般人來得較不活躍。
同時研究指出,當人們鍛鍊大腦的時數越來越多時,杏仁核的活動量就會越低。
想要改變容易情緒失控的自己
就去調節大腦中的杏仁核吧!
☆ 今日名人 ☆
尼采(知名哲學家):
「壞脾氣的消失,可以準確地反映智慧的增長。」
= = = = = = = = = = = = = = =
☆ 關於 6YingWei ☆
噹啷!Hi!我是 6YingWei。
很開心,有機會認識你。=D
小時候沒有什麼優秀表現的我,對比大我兩歲,會跳芭蕾舞、彈鋼琴、牆上掛滿各種獎狀、在學校擁有好人緣的表姊,我常常覺得很自卑。
我總是渴望著:「好想和表姊一樣,擁有良好人際關係。」
過去的我,不懂人際關係、溝通與情緒管理的技巧。
因此,在人際關係上,經常碰壁、與別人發生爭吵。
面對家人,經常和爸媽說不到幾句話,就發生衝突。
在愛情中,常和對方因情緒發生爭吵、傷害了彼此。
在職場中,錯誤的溝通技巧,使我被誤解不好相處。
面對自己,情緒常用否定的方式,使我失去自信心。
處在痛苦、難過中的我,決定脫離充滿人際衝突的生活。
開始到處尋找改善人際關係的方法。
我閱讀了幾十本關於人際關係、溝通和社交技巧的書、花了許多錢參加講座與課程,也還是沒有辦法改善人際關係。
當我覺得,建立良好人際關係是需要天分、
當我正準備放棄改善人際關係時。
我遇見了腦科學。
我開始了解到,原來:
【人際關係、溝通與情緒管理技巧,和大腦密不可分。】
在腦科學幫助下,成功改變了我的人生。
掌握人際關係、溝通與情緒管理技巧後,
我成為快樂、有自信的人。
找回快樂人生的同時,我也找到了人生目標:「傳遞快樂」
現在,正在撒下快樂種子,努力讓快樂在世界各地發芽。=D
拍影片,正是為了實踐「傳遞快樂」的方式之一。
分享和腦科學、人際關係、情緒管理有關的知識影片:
希望透過這些知識分享,能幫助大家對人際互動、情緒、大腦有更多了解。
哈佛大學曾針對「快樂」進行了75年的大型研究。
最後報告指出:
「感到孤獨的人們,大腦功能退化較快,壽命也較短。
擁有良好人際關係的人,活得更快樂也更健康。」
換句話說,人際關係不好,會容易讓人感到不快樂,並且為大腦與健康帶來負面影響。研究證實:不良的人際關係會增加罹患中風、心臟病、高血壓、癌症等疾病的風險,為健康帶來傷害。
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不只能改善和家人、愛人、朋友、同事的互動關係,更能直接為健康帶來良好的影響。
祝福你,也能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
一起過著健康快樂的生活。=D
☆ 關於腦科學 ☆
人類每天都在依靠頭顱中重約 1.4 公斤,
充滿許多皺褶、凹溝的大腦在生活。
我們知道大腦的重要性,卻很少了解大腦。
拜先進的科技之賜,
近幾年,腦科學終於能揭開大腦的神秘面紗,
一窺看起來不起眼,
卻影響你的人際關係、生活、喜怒哀樂的大腦。
多明白大腦的運作機制和特質,是沒有壞處的。
當我們更理解大腦,就越能清楚知道:
「我們如何與人產生連結、如何做決定、如何成為「你」。
並且,幫助我們更了解他人。」
如果你對大腦感興趣,
歡迎和我一起透過腦科學,
走進人體最複雜的地區【大腦】。
看看大腦,是怎麼一步步塑造我們的個性,以及人生。
☆ 寫信給 6YingWei ☆
謝謝你的閱讀。
如果有任何想發問或想分享的故事,歡迎隨時來信。=D
6yingweitv@gmail.com
(不過睡覺的時候,我可能無法夢遊起來閱讀你的信,哈哈。)
對了!
都還沒向你解釋,
為什麼,在影片中我要稱呼你為【跳躍高手】。
其實以前我無法想像,自己能成為樂觀充滿快樂的人。
正因為曾走過低潮的人生,加上現在找到嶄新的自己。
所以我深深地相信著:
【我的人生充滿無限可能,你也是一樣。】
我和你,都有著能突破困境、向前跳躍到快樂人生的潛能。
所以,我喜歡稱呼你為【跳躍高手】。=D
祝你有歡樂的每一天。Yeah!
☆ 聯絡 6YingWei ☆
・facebook :@6yingwei
・Instagram:@6yingwei
・e-mail:6yingweitv@gmail.com
研究對象 怎麼 寫 在 Dr. 廖主民的論文寫作雜八湊| 0159 | Facebook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在「資料分析」就寫:『本研究以t 檢定檢驗男、 女運動時的樂趣程度是否有差異。 ... 廖老師:我有個疑惑,如果是質性研究的話,是想要探究特定對象的經驗。 ... <看更多>
研究對象 怎麼 寫 在 研究對象範例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小文青生活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關於「研究對象範例」標籤,搜尋引擎有相關的訊息討論:. 研究工具範例- 台灣旅遊攻略-202105312021年5月31日· 研究方法怎麼寫範例-2021-05-27 | 星星 ... ... <看更多>
研究對象 怎麼 寫 在 [轉錄][文章] 如何寫好一篇優質的博碩士論文- 看板NCKU-PH98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 [本文轉錄自 BIOSTAT 看板]
作者: monotones (trivial one) 看板: BIOSTAT
標題: [文章] 如何寫好一篇優質的博碩士論文
時間: Sun Apr 6 07:13:55 2008
另一篇關於論文寫作的文章。
如何寫好一篇優質的碩博士論文
孫本初 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教授
來源:「撰寫碩博士論文與投稿學術期刊」論壇
https://www.ntpu.edu.tw/pa/news/93news/attachment/940524/940524-4.pdf
一、如何寫好學術論文之「緒論」部分
(一) 「緒論」之寫作所必須掌握的四個重點:
1. 問題提出:
在進行研究計畫書之撰寫時,必須對「問題提出」部份特別予以重視,惟有自己先
搞清楚所欲研究的主題與相關問題究竟是什麼?然後才有可能談論其他問題。
2. 文獻評論:
針對自己所欲研究探討之主題與相關問題,在既存的研究文獻,先瞭解和蒐集既有
的研究成果為何?經過一定之處理步驟:概觀(歸類)、摘要、批判、建議,然後找出
其優缺點,同時針對其所採研究途徑和研究方法予以批判,進而提出作者個人針對自己
探討此一主題和相關問題時,應採取何種研究途徑與方法較為妥適。
3. 研究途徑、研究架構及研究方法:
此三者是具有密切相關的三種概念,必須分辨清楚,同時考量,可視為學位論文的
核心或心臟地帶,因而一篇學位論文的成敗,可以說是繫於作者個人對此三者之。若處
理得宜,則學位論文較有可看性;若未處理或處理不當,則學位論文會被視為毫無章法
。由此可見,吾人在處理學位論文時,對於研究途徑、研究架構、研究方法等三者,必
須予以特別重視。
4. 論文重點說明:
在說明研究途徑、研究架構及研究方法之後,作者宜根據自己所提出的研究架構作
適當的佈局,特別是在說明相關之理論與發展史後,必須再針對自己所欲探討之主題與
相關問題加以說明。
(二) 關於「問題提出」
1. 要扣緊研究主題,然後提出相關問題是什麼?有幾個?分別為何?
2. 要有問題意識,並針對作者自己所欲探討之主題與相關問題,進行整體性、全方位
的思考。
3. 相關重要結構說明如下:
(1) 研究動機與問題界定──所謂問題之界定,指問題背景、問題內涵(欲解決何種
問題)、研究範圍等。
(2) 研究目的、意義、重要性與價值。
(3) 是否有「研究假設」?若該論文有「研究假設」,必須先搞清楚研究假設之定義
後,然後審慎處理之。
(4) 論文寫作的六個主軸(5W1H)
1. What(事項):研究的主題包括哪些事項?
2. When(時間):研究的時間範圍約為哪段時間?
3. Where (空間):研究的地域範圍為何?
4. Who (人物):研究的對象包括哪些人物?
5. Why (理由):研究提出的原因為何?
6. How (經過、手段):研究當中所涉及的因果關係為何?
這六個主軸,最值得處理的為 What、Why、How 的問題,頗值吾人循此三主軸之
一。
(三) 關於「文獻評論」
1. 文獻評論主要是在作者先搞清楚自己所欲探討之主題與相關問題後,針對自己所欲
探討之主題與相關問題,到底在中西方既存研究文獻中,已有那些研究成果,作者必須
先搞清楚,也讓他人能很快的作重點式了解,如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回顧過去前瞻
未來,針對該主題與相關問題進行探討。
2. 文獻探討之步驟主要有四:
(1) 歸類:將類似的文獻歸於一類,此部分可根據自己的標準來進行歸類。
(2) 摘要:以往文獻勢不可能全文摘錄,因此必須根據過去文獻的重點進行摘要。通
常重要的資訊包括研究的年代、研究的對象、研究的方法以及研究的結論等。
(3) 批判:在整理完過去文獻之後,必須對相關文獻進行檢討,了解過去文獻研究所
不足之處,作為未來研究的改進方向。
(4) 建議:即前述所說明的未來改進方向,最好該建議改進方向就是自己研究所欲加
強之處。
3. 相關理論之探討與說明
(1) 說明與研究題目有關且與欲探索之研究問題頗具相關之理論為何種理論,可簡列
數個,並以一個段落說明即可。
(2) 針對所欲探討之題目與欲研究問題最具相關性,且作者最感興趣的某一個理論詳
加討論。
4. 文獻評論之最後段落,宜針對前人之研究成果所採用之研究途徑、方法作一檢討,
並說明其優缺點,進而針對作者所欲探討之主題與相關問題,作者自認宜先採用何種研
究途徑,再採取何種研究方法,以利突顯自己的研究方法,有別於他人。
(四) 關於「研究途徑、研究架構及研究方法」
1. 研究途徑與研究方法
(1) 研究途徑(approach),是指選擇問題與相關資料的標準,主要是指作者擬從何
種角度切入去探討該主題與相關問題。例如結構功能研究途徑、理性選擇途徑、
社會心理學途徑等。
(2) 研究方法(method),是指蒐集與處理資料的程序與手段,主要是指作者針對自
己所欲探討之主題與相關問題,擬如何進行蒐集和分析資料。
(3) 根據研究者介入研究對象程度的多寡,比較常見的研究方法可分為三類:
A. 觀察法:最不干涉研究對象的一種方法,通常由研究者在一旁進行研究對象的紀
錄,許多的田野調查便是採取此一方式。
B. 調查法:包括透過格式化的問卷調查或者透過開放式問卷進行的非結構性調查。
透過調查可由當事人的觀點來分析某一事件,惟缺點是受訪談者的回答是否為事
實。
C. 實驗法:通常自然科學當中比較常用,社會科學當中比較少用,社會科學當中則
以心理學比較常進行實驗室內的實驗 (如幼兒的學習發展態度等) ,一般社會科
學當中採取的都是準實驗法,而非真實驗法。
D. 另外包括二手文獻的分析法,歷史文獻的檢閱等,亦均屬於研究方法的一種。
(4) 研究途徑和研究方法是二具密切相但不相同的東西,應分辨清楚,不可混同,且
前後順序有別,不可前後倒置,應該先決定採用何種研究途徑(approach),然
後再決定採用何種研究方法(method),絕對不可先談研究方法再談研究途徑,
亦不宜只談研究方法,不談研究途徑。
(5) 研究途徑宜採一個,若有必要亦可採二種研究途徑,但不宜過多,以免徒增困擾
。但研究方法可採二種以上,以利透過多種研究究方法進行資料蒐和分析,增強
研究成果。學界或稱此為「交叉檢證」,以取得更多的事件相互對照,了解最後
的真相。
2. 研究架構
(1) 研究架構或稱分析架構,是作者針對擬研究主題進行整個思考、研究、分析的架
構,此一研究架構是作者解析該主題與相關問題的法寶,最具關鍵性與重要性。
(2) 研究架構包括二個重點:
1、研究架構圖
研究架構圖與研究流程圖絕不相同,有些人常將研究流程圖誤為研究架構圖,
或將研究流程圖植入研究架構圖中,此種謬誤作者務必特別留意並避免。
2、研究架構圖之文字說明
針對所探討之研究架構之若干重要區塊,作一整體說明,並分別說明,約 0.5
~1 頁左右即可。
3、整個研究架包括研究架構圖與文字說明,共約 2頁。
4、創見與研究架構具密切關係,因而創新的想法必須在規劃研究架構時就植入,
並具體突顯出來,否則研究之結論難以產生「創見」。
(五) 關於「論文重點說明」
1. 緒論中的「論文重點說明」,即主要章節說明,它是根據所探討的主題、提出的研
究架構和論文大綱,作一整體思考而呈現出來的。
2. 主要章節說明只簡單扼要地說明各章節主要重點,大多用標號 一、 1、 等表示出
所欲探討之問題與重點,有幾章就有幾個段落,段落分明,條理清楚,不可長篇大論,
且將各章節重點連結在一起,簡單扼要即可。
二、如何寫好學術論文之「本文」部分
(一) 本論是論文中的核心部分,是針對「研究題目」和所要深入探討的「問題」而開
展出來的主要部份。基本上,應該有一個主軸,但是可分成幾個重點來說明與討論。它
是論文的主體,也是最主要、最關鍵的重要部分。
(二) 通常,「本論」約可分為三至五章,一章約 15,000 字,若三至五章,則約
45,000 ~75,000 字。其主要重點說明如下:
1. 有一章可談關於理論或發展史方面的問題,針對該研究題目,可能在該研究領域中
已有不少相關的理論,作者可稍為談論一下,隨即選定某一最具有密切相關,且自己最
有興趣、最有把握的理論,拿來解釋該研究題目。至於與該研究題目有關的發展史,作
者可採歷史研究途徑將它分成若干期。
2. 緊接著,有 2~3 章可針對該研究題目,並將扣緊主軸的 2~3 個重點,分成 2~
3 章來討論。「本論」的各章節之處理,必須注意下列幾點:
(1) 各章節的安排,有二個層次即可,即有「章」也有「節」,且在「章」之下分成
若干「節」。每「章」究竟有多少「節」較妥,不太一定,通常 2~3 節即可,
若有必要 4~5 節亦可,但最好要注意到勻稱,不宜有些章是 2節,有些章則是
5 節,相差太多。另外,如何將一章控制在 15,000 字左右,或 12,000~20,000
字,似乎較為允當。
(2) 各章的佈局與研究架構密切相關。在論文的「緒論」中即有研究架構圖的構思,
該研究架構圖與作者在探討該研究題目時所採用的理論有一定的關聯,且該研究
架構圖可拆解成若干大區塊,進而各章的佈局,即係參考該研究架構圖的構思而
逐步開展出來。因此,各章的佈局,有其一定的邏輯存在。
(3) 各章節的結構,基本上與整個論文的結構類似,皆包括三部分:「緒論」、「本
論」及「結論」。同樣的道理,在撰寫各章時,應有「前言」、「本文」及「結
語」,即在每章的標題之後,宜有一段文字,一方面扣緊該章與該研究題目的關
係,並說明該章在整個論文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則是簡要地說明該「章」的主要
重點有幾個,然後才引出該章的幾個「節」,此段文句相當於該章的「前言」。
緊接著,有若干節的出現,此相當於該章的「本文」,到了該章最後一節結束後
,應有結語,以利將前面的若干節的結論與該章的主題扣在一起,進而說出其整
章的結論,各位需注意,對於前述各章內部的處理,雖然在操作時其中含有相當
於「前言」、「本文」、「結語」的性質,但是這些字眼,包括「前言」、「本
文」、「結語」毋須寫出,在結構當中作者自己意會即可。
三、如何寫好學術論文之「結論」部分
論文的最後一章為「結論」,通常包括:研究發現(創見)、研究貢獻、研究限制、建
議。
(一) 研究發現
論文最主要、最關鍵部分就是「研究發現」,即作者針對該研究題目經過研究後,必須
說明它的研究成果與發現,因此,所謂「研究發現」,又可稱為「研究結論」,或「研
究結論與發現」,或「主要研究發現」。在撰寫時,宜盡量採條列式或標題化,力求精
簡扼要,以提高可讀性。
論文結構的第一部分「緒論」中的「研究目的」,必須與「結論」中的「研究發現」一
前一後相互呼應,通常在寫作實務上較好的做法,是將「緒論」中的「研究目的」做兩
階段的處理:
第一階段,即初擬研究計畫書時,就以條列式的方式先標明清楚有幾個預擬定的「研究
目的」。
第二階段,即完成撰寫「研究發現」後,再回過頭來修改原先預擬的「研究目的」,這
種做法叫做「倒寫法」,可以保證「研究目的」一定可達成。即「研究發現」與「研究
目的」是一致的。
(二) 研究貢獻
所謂「研究貢獻」,就是指作者在得出研究結論與發現後,它所可能產生的效果。這一
部分又可稱為「研究特色」或「研究特色與貢獻」。
作者在寫出個人針對某一研究題目的研究結論與發現之後,應可進一步說明,在學術方
面,例如在該專門的研究領域中,作者可能有何研究貢獻?它在研究途徑、研究方法、
概念、理論等方面,是否有所精進?有何突破?或者在實務方面,作者所得出的研究結
論與發現,是否可解決問題?
研究生在撰寫碩博士論文時,一般都不太懂得要特別寫出他的研究特色與貢獻,但是在
論文口試時,口試委員最喜歡問、最有可能問的問題之,就是自認為重要的研究特色是
什麼?有什麼貢獻?但在撰寫研究貢獻時,態度應謙虛、謹慎,除非自己的確是具有「
獨創性」的研究貢獻,否則措詞方面不宜太肯定地說:「此為學術界的創舉」、「此主
題從未有人研究過,本研究是開學術界之先河」……等類似的詞句。
(三) 研究限制
所謂「研究限制」,就是指作者在研究過程中遭遇到什麼困難、阻礙和瓶頸,以致論文
具有一定的侷限性。常見的研究限制如:抽樣調查的樣本不足、樣本不具代表性、資料
不足、受訪者的回答態度、研究途徑、研究方法等。作者可依自己論文的實際狀況予以
增減。但是,與研究本身無一定關係的,例如:時間不夠、課業忙碌、電腦中毒、…等
,則不可做為研究限制。
(四) 建議
在論文告一段落時,作者尚可就學術或實務方面提出一些建議。在學術方面如:在後續
研究方向有何建議?未來可嘗試再用何種研究途徑、研究方法來探討該研究題目?又有
那些理論可用來解析該研究題目?是否還有那些具有關聯性的研究題目有待大家來共同
探討?作者可依論文題目之性質,來思考在學術方面可提出的一些建議。在實務方面,
若論文題目之性質,與實務有關,例如:若與政府的政策有關,則可提出某一政策或若
干實務上的改善措施,供政府施政之參考。若與組織的經營有關,則可提出若干經營策
略,供組織管理者參考。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09.224.88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6.188.30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