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台灣的無名英雄
大家好,距離投票已經不到24小時,很多平日為生活打拼的朋友們,可能直到今晚才有時間坐下來瀏覽選舉公報。
我們手中的這一票,看似微弱,但堆積起來,足以改變現狀,扭轉歷史。
不論您支持哪一位候選人,明日請記得要抽空去投票,更重要的是,別為了政治,跟自己在乎的親人、朋友、同事甚至客戶起爭執、鬧脾氣。因為真正關心我們生活和前途的人,正是他們。
真正守護台灣的人,並不是政治人物。清晨起來打掃街道的清潔人員、指揮交通的員警、堅守崗位的阿兵哥、導護孩子上學安全的家長、隨時待命的消防隊員、啟蒙與傳遞知識的老師、沒日沒夜照顧病患的醫護人員、看緊電力輸送、訊號穩定與否的工程人員、備料洗切食材,幫外食族料理三餐的攤商或店家,許許多多在我們生活周遭的陌生人,默默努力工作著,他們用自己的雙手,守護著台灣以及我們每一個人。
請珍惜我們共有的民主政治,圈選的那一刻,多想五秒鐘,如何讓我們和親愛的家人朋友未來四年能更好,您我的選擇,不論結果如何,我們一起承擔,坦然接受,並且絕對尊重。
#改革,更要以身作則
#關鍵時刻
#正直發言
#不分藍綠
您的新選擇
【吳佩蓉—高雄市第6選區(鼓山區、鹽埕區、前金區、 新興區、苓雅區)立委候選人】
學歷
前金幼稚園、前金國小、七賢國中、鳳山高中、成功大學歷史學系、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畢。
經歷
中央研究院史語所研究助理、高雄市政府研考會企劃員、行政院新聞局行政專員、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副研究員、立法院法案助理、促轉會副研究員。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 #金工創作展 #呂浴珊專訪 ShanShan Lu 身邊的小東西都擁有記憶,隨著歲月它們慢慢變成小妖怪。 堅持開啟藝術世界的大門 呂浴珊走上藝術這條路不像其他的藝術工作者般,從小就接受正規的藝術教育。在升大學的那一年,她萌生了一個念頭,就是進入藝術這個多采的世界。但是,當她把...
「研究助理 前途」的推薦目錄:
- 關於研究助理 前途 在 吳佩蓉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研究助理 前途 在 區諾軒 Au Nok-hin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研究助理 前途 在 財報狗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研究助理 前途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研究助理 前途 在 Re: [問題] 研究助理經歷有利於求職嗎? - 看板Bioindustry 的評價
- 關於研究助理 前途 在 關於研究助理那些事- 工作板 - Dcard 的評價
- 關於研究助理 前途 在 請問板上有人的工作是研究助理嗎 - Mobile01 的評價
- 關於研究助理 前途 在 [問題] 當研究助理好嗎? pili30831 PTT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研究助理 前途 在 [討論] 很多女生畢業後選擇當研究助理? - 看板CareerPlan 的評價
- 關於研究助理 前途 在 Re: [問題] 研究助理的經驗對申請博班有幫助嗎? 的評價
- 關於研究助理 前途 在 中研院研究助理薪資表2023-精選在臉書/Facebook/Dcard上的 ... 的評價
- 關於研究助理 前途 在 中研院研究助理薪資表2023-精選在臉書/Facebook/Dcard上的 ... 的評價
- 關於研究助理 前途 在 【拜訪政治人:台灣民主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彭明敏教授 ... 的評價
- 關於研究助理 前途 在 議員助理前途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我們都能 ... 的評價
- 關於研究助理 前途 在 議員助理前途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我們都能 ... 的評價
- 關於研究助理 前途 在 議員助理前途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我們都能 ... 的評價
研究助理 前途 在 區諾軒 Au Nok-hin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唉。
(回家才說)
不少這裏路過的朋友,除了hardcore的一群,其實對國際關係無興趣,只愛花生,這是網絡文化,我不喜歡,但不會天真得要改變。所以,「建制鄺俊宇續篇」是標題黨,其實探討一個寫了多時的嚴肅問題。但為維持網絡傳統,會加入1%花生,呃人讀落去。
「建制鄺俊宇」是怎樣產生的?我看到的不是個別例子,而是一個pattern,身邊samples,uncountable。當事人不是「鄺建1.0」那樣見過一兩面的網友、也未有像他觸及底線,但故事有相通性,也令人嘆息。
A是研究助理,本身是政黨支部負責人,研究非洲,有英倫一流大學碩士學位,品性純良。我很欣賞他。他擔心得學無所用,後來為老教授當助手,成了另一方的活動聯絡人,也改了研究方向。一生人的立場是會不斷轉變的,但他實在不是那種算計的人。假如在海外,不用這樣。
B是我的學生,有國際研究碩士學位,為國關新聞做了不少實事。他認識多了人後,愛在不同陣營之間溝通,也對IR失去興趣:「建制鄺俊宇」這類題目隨便一千likes,談國際關係無人理會,怎不明白?但更要明白,「殺君馬者道旁兒」。雨傘時,他天天嘗試當聯繫人,我很擔心。聽說他定下了新方向,而且是正途,專注讀另一範疇的博士,不再碰其他東西。但願能堅持下去。
C讀戰略,最初純興趣,但回到花花世界,沒進入大學正式編制,另有高人賞識,生活軌跡就出現改變…… D也讀戰略,思想可愛,網絡軍事版軍事迷,逐漸愛上政治,在建制青年組織越來越活躍,說要促進「建變」…… E、F都對日本歷史有研究,就精英身份有浪漫投射,輾轉當了不同陣營區議員,但在所屬政黨都是異端,似難長期幹下去而不精神崩潰…… G研究冷僻地方,在港多年沒有全職工作,學問越精、怨氣越大、在討論區越多…… H到海外交流後發現別國精英網絡厲害,立心要在香港建立,進政府,極反梁,天馬行空,精神狀態令人擔心……
數下去,無窮無盡。Z原來也是悲劇,名校博士,(我認為)近年最出色的行內青年學者,畢業前已出版數篇SSCI文章,那是一些副教授也沒有的record,滿以為在學界橫掃,結果入門機會也未有,把心一橫,在市場當教育工作者。他問我如何,能否「加持」一下宣傳,想到ABCDEFG…,立刻說:最好。我想,他最幸福。
從他們身上,發現了一個結構。
在海外讀國際關係、甚或廣義社會科學的人,都在讀主流學科。一方面,有直接對口、而且受尊敬的工作,例如外交部、國際媒體、國際智庫(Brookings等真智庫)等;另一方面,也很容易走到別的界別,例如跨國企業、投資銀行,很少擔心前途,也充滿自信。但是在香港,既沒有對口,也不受重視,要學以致用,幾不可能,除非在大學,但又是另一醬缸。
已讀完的人,又如何?若想發揮所學,有些朋友老是覺得,還是要通過國家、政府。讀這些學科容易有媒體曝光,也保證有不同方面接觸,很多人甜言蜜語投其所好,那種機會,偏偏不乏,卻不是網絡「找共諜」、「擒漢奸」十年如一日的世界能理解。逐漸地,積非成是,難以自拔,更難維持原來的興趣。
究竟這結構性問題有沒有可能解決?讀國際關係的香港朋友可以怎樣?香港的結構性問題,我不懂解答。但假如能找到這些答案,我已經很滿足。
Simon Shen
研究助理 前途 在 財報狗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沒能力帶領轉型的業者,要有自知之明,早點交棒。不要一方面老愛說年輕人不夠努力,一方面死抱著權力不給年輕人機會。我想鄭重對國內業界說,我們在學校看到很多優秀的年輕人,而且有很多優秀的研發團隊,只是一般業界基於成本考量,無法善用學界的資源去提昇其技術水準,反倒是國外業界比國內對我們的人才和研發內容更有興趣。"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 從電子業的興衰看文化
電子業出問題,早已不是一年兩年的事。看到有人趁機落井下石,鼓吹人才出走,也不值得大驚小怪的。人才有腳,自己會找出路。全世界都在找人才,其實一點不意外。光是這一週(2015.05.12~18)來,每天都遇到好幾件與人才和高科技研發相關的事,舉例如下:
1. 一位朋友從Facebook來台大資工系徵才,希望找人去矽谷工作。
2. 一位在中國與大企業合作的台商,正在規劃研發下一代的雲端平台技術,希望在接下來多一些合作。
3. 一位八年前從我實驗室畢業的學生,拿著大陸的資金,想在台大設研發據點,看看能否創業,覺得台灣的人才C/P值很高。
4. 一位在某外商電腦公司工作的年輕朋友,想轉換跑道,詢問來學校擔任一年研究助理的可能性,說薪資從150K降到35K不是問題,只要能學到東西就好。
5. 一位資工系大二的學生,想改行當警察或牙醫,找我簽休學意願書,我和他談了一會,贊同他深思熟慮的決定。
6. 一位在外商擔任研發主管的學長,被派去上海工作一年後,想回台灣,但回不來了,因為他認為台灣能給他的薪資和發展機會遠不如上海。
7. 一份Apple的工程部門的訊息,問有沒有台大學生想去美國做GPU相關的實習工作。
這些年來,我有很多類似上述這些的第一手資訊。每一個都是有趣的個案,但我在此不想單獨討論 -- 把這些個案放在一起的目的,是告訴大家,很多改變正在發生,都有脈絡可循,而且最好是全面綜合去探討,才不會以偏概全。因此,我基於我在台灣和國外的求學、工作、教書經驗,以及某些個人的理念,藉由討論台灣近年來日益複雜的產學問題,希望年輕人不要重蹈前人的覆轍。
話說,有幾位日子一直過得不錯的朋友,最近突然開始不約而同說起「權力者怎麼這樣蠻橫、低能、無恥」這類通常是酸民、魯蛇才會說的話。這似乎意味著,擴展中的社會問題,已經波及到他們了。這好比,附近貧民窟失火的時候,說人家沒有做好防火措施,等到自己的房子被想「都更」的黑道釘上,才開始感同身受。所以說,獨善其身、自掃門前雪的心態,到頭來誤了自己,所謂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這些年來,我看了太多獨善其身、自掃門前雪的個人,我不願多加批評,因為我自己何嘗不是這種人?我們這一代的人,如果願意多反省的話,或許會看到自己身上和這個社會充滿了醜陋的習氣,或許會理解這些年為什麼會把國家,乃至於教育機構,搞得像是好大喜功、爭權奪利的戰場。
我希望下一代有更多年輕人同時具備關懷社會、獨立思考、勇於突破的態度與能力,同時記取我們這一代的教訓,或許就不會重蹈覆轍。這也是我這些年不厭其煩重覆在說一些話的原因,但要能夠產生改變,我想還是得靠年輕人自己才行 -- 這代的年輕人必須設法摸索出一條適合自己這代的思維和作法。
例如,李遠哲最近說「鼓勵年輕人要站出來,不要相信老年人的決定」,大家可以參考看看。其實我講這類話講很久了,我從來就不大相信老年人的決定,包括李遠哲的話在內。但是「不相信老年人的決定」這件事,不應該是年少叛逆式的反射動作,應該是基於理性、良知、自信、自覺的判斷。在批評時,要搞清楚前人的決定出了什麼問題,否則只能說不信,卻拿不出理由和對策。
以我所見,多數前人的決定,出發點是良善的,甚至權力者本身也有良善的意圖,只是昧於他們自身眼光、能力、性格上的盲點,而無法做好。如果年輕人不假思索,缺乏能力,只顧著批評,那難保不走上老路。
以資訊電子業的工作來說,如果這一代的年輕人眼光中只看到前人走過的老路,那的確會對於前途有不少憂慮:電子業利潤逐年降低,中國電子業崛起,台灣軟體產業基礎不夠扎實,缺乏軟體人才,人才流失國外... 所以老路以後走不通了,該怎麼辦?
我們在多年前就說軟體技術是未來重要的產業,但社會上沒有多少人相信。或許每個人都覺得這樣的宣傳是為了自己,或許每個教授都相信自己的研究領域是非常重要的,或許權力者只顧著推動與自己相關的事務,或許掌握話語權的媒體和名人只顧著自己的市場性去討好和娛樂一般大眾。換句話說,大家多半是自掃門前雪,也用這種心態看人。
我想,老路走不通,反而是件好事,可以讓大家多思考新路在哪裡。但是我想提出幾點警告:切莫把主導思考、決定路線的權力交給了無法跳脫舊時代框架的權力者;切莫因為恐懼未知而選擇短視近利的作法,把自己的未來交給殺雞取卵的經營者;切莫因為思考不周,而莫名聽信誑語者、異語者。
從這個「好事」的角度看,我倒是很羨慕在這個節骨眼上從事高科技研究的年輕人,能夠有這麼多的機會 -- 前提是願意把眼光放寬放遠,搞清楚自己想走的路,知道如何讓自己成為世界需要的人才。基本上,不要隨便聽信媒體、名人的話,要培養綜合判斷的能力,也要多關心公共事務,培養與人相處的能力。
現代的社會形態改變太快,已經很難確保些什麼,學位也不能保障什麼,公家、大機構的工作也不能保障什麼,規律的工作會越來越少,小確幸越來越小,深厚的專業能力或是快速應變的能力,才是工作和生活所需要的。尤其是高科技業。我們每天在學校裡學東西,當然應該知道學這些有什麼用,但更重要的是掌握住學習的方法。電子業紅了三十年,又如何?賺了錢,除了炒股買房,又如何?
科技業保證獲利的機會,已漸漸消逝,現在不是找些舊時代成功的老人去帶隊做快老二就可以輕鬆賺到錢的,因為對岸有更多的快老二。如果只會做快老二、還在緬懷過去的榮光,是缺乏深謀遠慮。業界真的要做前瞻研發,主事者要眼光犀利、善待人才、長期深耕,還要有充沛的資金,不是像過去台灣業界的玩法,文化要改變。
沒能力帶領轉型的業者,要有自知之明,早點交棒。不要一方面老愛說年輕人不夠努力,一方面死抱著權力不給年輕人機會。我想鄭重對國內業界說,我們在學校看到很多優秀的年輕人,而且有很多優秀的研發團隊,只是一般業界基於成本考量,無法善用學界的資源去提昇其技術水準,反倒是國外業界比國內對我們的人才和研發內容更有興趣。
因此,就工作而言,培養國際的視野、自學的能力,才是深謀遠慮。如果不喜歡高科技業,早點改行,如同我大二的導生重考去學牙醫,也算深謀遠慮。眼光放遠,道路是多元、寬廣的。台灣幅員小、人口稠,要永續發展的話,必須放眼國際,但同時保有文化的根源。由科技島淪落為鬼島,還不能讓大人們認真去反省這些年不斷上演的荒謬鬧劇嗎?
在我的想法裡,文化是活的,不是意識型態。文化的根源,不是會說台語,不是強調古文,不是死背歷史,不是讓人留在國內,更不是為了讓下一代認同自己而設一堆框架,而是深入去思索、解構自身文化的由來,繼而反芻、重構,為文化注入新的生命力。以此,才會對文化有深刻雋永的關懷,這也是一種遠慮。
研究助理 前途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本集主題: #金工創作展 #呂浴珊專訪 ShanShan Lu
身邊的小東西都擁有記憶,隨著歲月它們慢慢變成小妖怪。
堅持開啟藝術世界的大門
呂浴珊走上藝術這條路不像其他的藝術工作者般,從小就接受正規的藝術教育。在升大學的那一年,她萌生了一個念頭,就是進入藝術這個多采的世界。但是,當她把這個想法告訴父母時,得到的是反對的聲音──希望她打消念頭,選擇比較有前途的科系就讀。內心卻一直有個聲音跑出來告訴她,堅持畫畫初衷。為了實現這個夢想,她拜託高中美術老師讓她在午休時間練習畫畫,到了報考期間,她也是偷偷的跑去報名術科考試,雖然父母不願意,還是陪著她去應試,而她也得到了進入藝術大學的這張入場券。到了選填寫志願表時,又是另一個拉鋸戰,父母仍然希望她放棄藝術相關科系,直到繳交的最後三天,終於答應讓她填美術系。當年通訊沒現今發達,她身邊也沒有相關的人可以詢問,就直覺地填了離家最近的學校 ──新竹教育大學。父母看到榜單之後也只能接受,至少未來還能當個老師,不至於找不到工作。若不是當初的堅持,呂浴珊又何嘗能徜徉藝術國度呢?
找到一生創作的熱情
大學期間,呂浴珊對於平面繪畫很不熟悉,應該說完全不會,成績不好是必然之事。直到二年級有了分組課程,有木工、玻璃……等不同創作媒材,她好開心自己可以學習到這些課程,但相較於平面繪畫,立體類媒材的使用卻多了一份危險。學習的過程中也受了很多傷,曾把指甲磨到不見,還割斷手指神經導致一年無法動彈。就算如此,受傷也無法讓阻止她對藝術的熱愛,大家的起跑點也變得更近,讓她獲得更多的成就感,更一頭栽入金工的世界。參加新一代這個藝術設計的盛會裡,她看見其他學校不同驚艷的作品,讓她發現原來一山還有一山高。準備考取研究所的一年期間,她在新竹教育大學當了一年的研究助理,在這年當中,她必須幫忙準備材料,重新學習老師教過的課程,因此讓她補足了原本不熟悉的部分,基礎工也更扎實。
互相交流激盪創作的火花
研究所時期學風自由,老師不再著眼於技巧,相對的,學校給予相當多的資源,舉辦國外藝術家工作營,在短短的5至7天的時間,呂浴珊跟著藝術家一起創作,她提到當下壓力很大,但結束後回頭看,發現自己竟能如期完成,也從中得到更多的新知識與成就感。校園裡同儕們都來自不同學校,在同好的團體中,大家擁有自己的小撇步,都會互相分享,誰說一定要照本宣科呢。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她發現一件事,就是與一畢業即開始上班,或去當老師的同學最大的差異是,她一直持續走在創作這條路上。儘管當學生無法有足夠的金錢,但是她珍惜人生當中還能有這一段不需為生活煩惱的日子,可以埋頭不斷創作的機會。呂浴珊到日本交換的那段期間,總共有5位交換生,除了她是亞洲學生外,其他都是歐美的學生,在那裡她也看了許多不同的展覽,各國的創作方式都很不一樣,對歐美的學生來說,認為任何東西都能被當成飾品,他們認為日本飲料罐很美,切下來掛在身上也能成為身體配件的一部分,跳脫了大家對飾品本身的刻板印象。
時代在進步,創作的方法走向更多元,不再侷限於書本上以及以前老師所教授的方式,與同學的互相交流下,常是能以便宜又快速的方式得到等量的結果。畢業後,沒有學校的高級設備,她開始蒐集不同製作方式,光華商場則是她近來最喜歡去挖寶的地方。
創作與生活相輔相成
「創作即生活,生活即創作」是呂浴珊最好的寫照。對於立體作品的製作,她很少事先畫好一個完整的草圖,頂多只畫一些基本型體,在多年的創作過程中,她喜歡享受創作的過程,雖然有草圖,但是她不想受草圖侷限住,因為在創作時,往往會有天外飛來一筆的靈感,這反而讓她的作品增添了不一樣的趣味與形體。時間因創作而有價值,當呂浴珊創作時間減少,她就會渾身不對勁。
這次的展覽,她把作品聯結成一個完整的故事,每個作品代表著她所遇到的角色,她把看見的現實形體轉換成她創作的素材,以擬人的方式來呈現每件不同的作品,故事中的主角就是她,呂浴珊。在冒險的過程中,她遇見這些角色,第一個作品則是以自己家中狗狗的雛形來製作,體現「創作即生活,生活即創作」的理念;另一作品是由大小不同的機器人所組成的,機器人的形體類似,差別在於高、矮、胖、瘦與零件的不同,機器人有著不同的顏色,不同顏色意涵不同膚色的人種。作品述說著她的經歷與想法,呈現出有趣的思考方式,讓觀者也能栽入她一手創造出來的世界,共同踏上冒險的旅程。
呂浴珊-透過雙手將冰冷的金屬,塑造出人物造型的生命力。
呂浴珊簡歷:
2014臺南藝術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 碩士畢
2009新竹教育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 學士畢
經歷:
2016國立東華大學藝術創意產業學系兼任講師
2015-16 大漢技術學院珠寶技術系專任講師
2015 行政院勞委會金銀珠寶飾品加工乙級證照
得獎:
2015 新北市金屬工藝大賽 器物組 佳作
2013 臺灣工藝競賽 創新設計組 入選
2013 新北市金屬工藝大賽 首飾組 入選
2013 台東美展 工藝類 第二名
2013 Korea Jewelry Design Association 入選
2012 客藝精神創意神龍大賽 第二名
2009 新竹美展 工藝類 優選
研究助理 前途 在 關於研究助理那些事- 工作板 - Dcard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相信大部分的研究生對這個詞都不會太陌生, 就是那些出現在研究室中幫老師執行研究 ... 真的去過中研院以後就知道,研究助理基本上是沒有員工福利的。 ... <看更多>
研究助理 前途 在 請問板上有人的工作是研究助理嗎 - Mobile01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我女友因為不喜歡台灣工作環境,現在閑閑在家無事作, 我看不下去,只好幫她問個較單純的工作是當個研究助理,但不知會不會很輕鬆,月薪是否能 ... ... <看更多>
研究助理 前途 在 Re: [問題] 研究助理經歷有利於求職嗎? - 看板Bioindustry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 引述《untilnow (彈指之間)》之銘言:
: : 1. 現在老闆都在cost down,我學歷太高會不好找工作
: : (意思說現在三萬多可以請我,以後可能要五萬多,關於這句的邏輯我還在思考中)
: 老闆都很會壓人, 開新題材我可以請一個博士準備三天後來跟我報告
: 也可以請一個碩三天後來跟我報告, 後者比較便宜
: : 2. 你念的學校不算一流學府,但是工作的地方也算前幾名,怎麼會沒有競爭力?
: : (我回說以前我待過台大和國衛院還不是履歷丟出去沒啥回應,
: : 他們卻認為是我資歷太淺@@)
: 因為是學界 丟履歷出去沒回應正常
: 你唸博士 畢業後最多履歷上多列幾個技術, 2-3篇沒人聽過的論文, 然後呢? 沒了
: : 3. 希望我還是能盡快找到穩定的工作,等我不愁找不到工作再想進修的事情
: : (以前我是做幹細胞研究,最近轉學疫苗生產,在人力銀行確實實能找到比較多職缺..
: : 但聽說有些公司只認前段學歷?)
: 你學什麼不重要,更多公司是只要有基礎知識即可做
: 幹細胞我做的不比你少 msc ipsc 論文也做這個,那又如何
: 如果你只是當跳版, 如果不是對學術真的有興趣
: 你35歲念完博士出來真的沒什麼優勢,不如花幾個月學學pmp, 學sbir申請
: 學學法規 學學統計, 學學臨床管理 學學談判 學學IND package怎麼寫
: 四年後保證痛電一堆博士生
我覺得這真的是大哉問。
"業界"的定義是什麼?!
如果生技業界的定義就是上面這些東西,這種工作請博士幹嘛?!
就像是電子業,
在聯發科做高階晶片設計也是電子業,在光碟廠顧機台也是電子業,
前面的工作可能要博士,後面的工作找高職生都可以做。
簡單來說,如果說你所謂的"業界"就是畢業後去光碟廠顧機台,你念博士幹嘛?!
而且博士,絕對不是那兩三篇PAPER,還有一張薄薄的畢業證書,
念博士重要的是得到"博士級的科學能力與分析能力"。
沒有人辛苦拿到一張飛機機師執照後,目標只是找個開計程車的工作吧?!
當你拿到博士證照,你的track已經不是以前的track了。
舉例來說,當你拿到博士找到研究員的工作,
你的工作就不是做PCR了,只指揮別人去做PCR,或是evaluate別人的實驗結果。
幾個大學同學或是前輩,拿了博士,做了博士後,
有些是在美國拿的,有些是台灣的土博士到美國作博後,
因為各種原因決定離開學界去"業界",到了GSK,Genentech,Abbvie,
年薪大約就是8萬美金起跳,我認識的人有拿到15萬美金。
幾乎它們都拿到綠卡,日子看起來過的也很舒服(起碼美國生活品質比台灣好)。
做的工作其實跟學界沒什麼不同,就是研究,
唯一不同的就是,題目公司給的,不用發PAPER,而且強調團體合作。
這些工作,絕對不是碩士可以做的,他們要博士,而且是很厲害的博士。
說實話,老闆給一個題目要碩士生回去念三天來跟他報告,然後決定公司研發方向。
這種公司一天都不應該待下去,這公司一定會倒,而且也學不到真功夫。
你覺得美國那些生技公司請幾百上千個博士,你當他們是傻的啊?!
台灣現在最熱門的生技公司,CRA或是蛋白質藥品代工,
還有圍繞這些產生的生技工作機會,像是法規......
說實話,這現在台灣還不放棄,但是已經跟DRAM一樣,台灣已經輸了會變夕陽產業。
最大的對手,韓國跟中國,已經早就在成本,技術或品質上面領先了...
一個台灣出去,現在在中國大藥廠負責臨床試驗的PI就說,
要便宜我找中國,要品質我找韓國....台灣又慢,法規僵硬,醫院態度又差...
要不是我是台灣人我連看都不會來台灣看......
蛋白質代工,就是價錢跟規模經濟,看看三星怎麼搞....
不要說別的,中裕,台灣生技指標公司,也是找中國代工...
我曾經問過台灣公司為什麼不爭取,她說那個產量他們吃不下來,
我說你們為什麼不擴廠,他說老闆不願意(或是沒財力?)再投錢進來.....
這很糟糕,這個一輸,國際性廠商就不會來了,
以這個為核心的一整個產業鏈就會瓦解......
這些產業目前吸引一堆年輕台灣學生進來。
不知道會不會過幾年,這些年輕人只會這些東西,但卻沒有工作機會.....
生技說實話最有趣的地方最有挑戰的地方還是在製藥,
只是台灣生技公司做的其實就是代工或是服務,
這些工作說實話請請碩士就可以了,
恐怖的是,這些公司很多工作項目應該要請博士,為了省錢還是請碩士來做。
我曾經被一個上櫃的大公司consult過,聽完我就知道這家公司絕對沒前途,
公司負責市場分析跟技術分析的人,不是碩士,就是菜鳥博士。
說實話這樣的生技公司跟在東莞作白牌手機的公司沒什麼不同,
世道好一點的話還有點油水或還可以跟投資人騙騙錢,
只要一有風吹草動公司應該馬上就會死翹翹。
製藥真的在拚的還是IP,
製藥剝掉這些負責的法規,生產規範,其實硬核心還是Science
而且是Excellent Science
在這行,博士真的沒什麼了不起,但沒博士,你連坐下來玩的資格都沒有。
我沒有鼓吹要念博士,
Abbvie最近要徵一個Scientist(博士級),一個職缺有600個人投,
其中不乏一堆有CNS的博後來投。
至於徵research associate(碩士級),一堆博士來投。
所以,如果你只是想說,發發兩三點的沒人看得PAPER,拿個博士就好。
唯一得利的就是你指導老師,利用你來升等。
至於你,恭喜你,畢業等於失業。
學界不要你,業界博士級的工作你徵取不到,碩士級的工作你太貴沒經驗,不要用你。
如果你決定玩製藥,認為這很好玩,sorry,這行會讓你失望,這真的辛苦。
不如回去考個後醫投資報酬率還高些。
但是你如果覺得這是你的夢想,那請你念個博士,
而且表現要是TOP 20%甚至是5%以上的博士,
這是玩製藥的門票,過這個門檻以後能玩的東西就會跟你想像的不一樣。
今天生技展的一個獎,頒給RAF inhibitor,
這個藥很可惜,因為是DCB的產品不能賣到國外,不然這個東西應該值更多的錢。
你覺得能做出這種東西,找兩三個碩士搞一搞就可以了嘛!?
你覺得這個計畫的PI,還需要找工作嘛!?會有多少公司來挖角他.......
DCB裡面一些有理想的助理,做了一陣子以後就會回學校拿博士,
因為他們知道,沒有博士,沒有辦法真的下場玩,永遠只能在外面繞圈圈。
台灣大部分生技/製藥公司都是騙錢的,大家都心知肚明,也很快地會倒成一片,
但是其實泡沫破了,真正厲害的公司就會活下來,拿到更多資源。
本來就是海水退了才知道誰沒穿褲子。
現在台灣已經有很多很有趣的公司,
只是這些公司它們不會在市場上吹噓....
但是都掌握了ㄧ些有趣的技術或是方向。
未來會怎樣很難說,但是絕對值得玩玩看。
生技這行不缺博士,缺很厲害的博士,還有很厲害的科學/專利,缺的很大....
最近一個四十幾歲的朋友被30萬月薪被一個台灣生技製藥公司挖角。
說明有些公司真的肯給有能力的人,它們要的不僅博士,是厲害的博士....
只是,這條路很不好走,很辛苦,你願意挑戰嗎?!
--
"L'observation, premiere etape de la connaissance"
觀察,是認知的第一步
Charles Nicolle,
1866/09/21-1936/02/28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34.120.157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ioindustry/M.1469126210.A.2A8.html
※ 編輯: rickson (1.34.120.157), 07/22/2016 03:02:47
※ 編輯: rickson (1.34.120.157), 07/22/2016 03:07:52
※ 編輯: rickson (1.34.120.157), 07/22/2016 03:08:29
你真的確定他沒有人來挖嘛!?:)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