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日劇預告】《砂之器》140秒超長預告片,這部松本清張的名作已經拍了無數次,對現時的日劇觀眾來說,最熟悉應該是2004年中居正廣與渡邊謙的版本,2011年玉木宏主演版還不錯,今次的兩大主角,東山紀之問題不大,只是中島健人演的殺人犯角色過去演過的包括佐藤浩市、中居正廣、佐佐木藏之介,能越級挑戰成功嗎?3月28日晚富士播放。
劇集官網:https://www.fujitv.co.jp/sunano_utsuwa/
44部春季日劇101篇報導資料總集合:http://bit.ly/jdrama-201904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240的網紅山水畫家的藝術Taiwan Artist World,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art #inkart #painting 無數的細砂曠日廢時的沉積在海盆中,透過地表壓力的擠壓改變質地,再因造山運動而隆起於水面,又經無情的海潮日積月累拍打,不疾不徐,一分一毫的琢磨出各種奇石怪岩,此等時空經歷絕非是三言兩語所能訴盡。 ►►►歡迎訂閱梁震明頻道:https://bit.ly/...
「砂之器2011」的推薦目錄:
- 關於砂之器2011 在 劍心日劇廣告娛樂情報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砂之器2011 在 劍心日劇廣告娛樂情報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砂之器2011 在 哈日劇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砂之器2011 在 山水畫家的藝術Taiwan Artist World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砂之器2011 在 ひつじ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砂之器2011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砂之器2011 在 [心得] 砂之器(前半無雷) - 看板Detective 的評價
- 關於砂之器2011 在 哈日劇- 松本清張名著《砂之器》再度改編成日劇!...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砂之器2011 在 [心得] 砂之器2011年版- 看板Japandrama - PTT網頁版 的評價
- 關於砂之器2011 在 砂之器 宿命 1 - YouTube 的評價
砂之器2011 在 劍心日劇廣告娛樂情報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砂之器2011 在 哈日劇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松本清張名著《砂之器》再度改編成日劇!
富士電視臺開台60週年以及松本清張110歲冥誕的2019年,將以現代為舞臺改編成“平成最後”的特別劇版本
由東山紀之擔綱主演,飾演搜查一課刑警今西榮太郎;天才作曲家和賀英良,將由Sexy Zone的中島健人飾演,而和賀父親・本浦千代吉則是由柄本明飾演
《砂之器》影像化最早可以追溯到1962年TBS日劇版(全2回),而1974年電影版推出後才開始一連串翻拍風潮,大家最有印象的應該就是中居正廣主演的2004年版吧~這版太經典了!2011年也翻拍過玉木宏主演版,2019年則是推出東山紀之主演版
我覺得就當新日劇看好了,因為經典真的很難超越啊~
砂之器2011 在 山水畫家的藝術Taiwan Artist World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art #inkart #painting
無數的細砂曠日廢時的沉積在海盆中,透過地表壓力的擠壓改變質地,再因造山運動而隆起於水面,又經無情的海潮日積月累拍打,不疾不徐,一分一毫的琢磨出各種奇石怪岩,此等時空經歷絕非是三言兩語所能訴盡。
►►►歡迎訂閱梁震明頻道:https://bit.ly/33R0bmf
【實景‧虛境‧真山水 梁震明的墨色台灣】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所美術史教授 蕭瓊瑞
梁震明的細筆山水,是戰後台灣水墨現代化運動中,從材料學與物象學一路切入而獲得具體成果的代表性藝術家。
1971年次的梁震明,並未經歷台灣1960年代的抽象水墨風潮,也未能得見1970年代的鄉土運動,在他稍稍懂事的年代,台灣已經進入1980年代的美術館時代,而在裝置、數位,乃至行動多元蹦發的90年代,他卻獨獨選擇了以看似最為傳統的毛筆水墨,作為創作的工具和媒材;這似乎和他作為「外省第二代」、且出生成長於被視為具有濃厚「眷村」特質的高雄岡山,有著一定的關聯,而在學校擔任工友、獨身撫養三個小孩的父親,更是引導、支撐他孤獨奮鬥、精勵上進的重要支柱與力量。
國小畢業,在韓永、李春祈等老師的啟蒙下學習水墨畫,一路從國中美術班、高中美術班,在1991年考入校區仍在蘆州的國立藝術學院(今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師事李義弘(1941-)與林章湖(1955-),也正式展開了他水墨繪畫的探研之旅。
1993年,他以碎筆萬點的手法,表現台北草山、九份地方的芒草,呈顯一種荒蕪與孤獨的美感,開始了他「水墨台灣」的系列創作,也引起了眾人的注目。1994年,他除了獲得該系系展水墨組第一名的成績,同時也獲得了馬壽華獎學金,及張穀年獎學金第一名;隔年(1995),再獲張穀年獎學金第一名,及劉延濤獎學金第一名,這些傳統水墨畫家的獎學金頒給,在在肯定了梁震明在傳統水墨方面的用心與成果。不過,如果更深入地考察梁震明在這段學習過程的面向,便可以發現他自我要求的廣度與深度,包括在中國美術史、佛教史、器物史,及日本膠彩畫的多方學習;1996年,更獲得慈濟藝術類美術理論組的獎學金。
這一切的努力與成績,反映了這位年輕的水墨研習者,顯然不願拘限於傳統水墨的窠臼,意圖尋找出另一條更為寬廣而深入的路徑。他曾說:「倘若我們將水墨視為單純的一種材質,那麼其屬性是否該被深入的探討。因為我們對這些材質的認知,經常來自傳統的規範,而較少本我的分析、推理與判斷。當我們對眼前的任何事都視為理所當然的時候,缺乏進一步的思辨,就會矇蔽自我的智慧,如果僅是相信前人的體略,卻沒有去思索其背後所隱藏的道理,蕭規曹隨般的跟隨其步伐,必然無法超越他們的成就,提出更有開創性的見解。」
在大學時期全方位的學習,以及短暫的中學教職後,1999年,梁震明重回母校,進入美術創作研究所進修,並在李義弘老師的指導下,展開「墨與黑」的材料研究,完成〈墨與黑的創作思辨〉碩士論文。
這個階段的研究,從材料學的角度出發,梁震明徹底地分析了中國水墨的墨色與西方繪畫顏料中的黑色,兩者間的不同。除了材料屬性上,墨所含的碳粒較細,色調固定,黑則較粗,亦會因成分不同而有不同的色調變化;更指出:在前人的使用觀念上,墨是重寫,黑則是畫,因此,在東方的藝術發展中,才發展出「書畫同源」的概念。(註1)
這種看似純粹材料學的研究角度,其實正是梁震明徹底掌握創作材料,同時也為自我畫類定位的一種深沈反省;因此,他說:「墨屬於廣義的黑色顏料,無論作品中是否用墨,現今的情況下依然會被視為水墨畫,如果創作者未曾提示的話,況且『近墨者黑』,所以也無所謂畫類定位的問題;而畫類的定位,只是方便溝通的一種狹隘界定,而這種界定不盡然等於創作者認知的界定,唯有模糊或是衝撞這種材料界定,才能獲得無限的可能。」(註2)
又說:「水墨的傳統是一種時空背景下逐漸發展而成的,但如何讓充滿西式視覺經驗的當下觀眾,重新認識水墨的當代價值,這樣的採用,正是覺醒下的選擇。」(註3)
2002年,他就以「墨與黑的創作思辨」為題,推出研究所畢業展於台北羲之堂。那些綿密素樸的墨
點,烘染出層次豐富、形式多變的台灣山脈、岩石,擺脫中國古老的山水意象,直接從台灣的自然切入,那是親眼所見、心中有感,沈澱為生命情緒的一部份。而畫面豐富的層次,正是他研究所時期媒材研究的具體成果,為了對各種知名古墨的掌握,他曾走訪中國蘇州姜思序堂、周庄、上海、 _杭州、安徽歙縣胡開文墨廠及黃山等地,更自製各種不同材料的墨條,包括:石榴、檳榔心、杜仲皮、燈草、桐油……等,逐一試用,甚至製成色票,相互比對。
研究所的畢業展,也引發了藝評界的注目,以「層層染點.古墨新研的樸實路線」(註4)來形容他。
梁震明,畫如其人,人如其畫,那種樸實、綿密的風格,也展現在他為學求藝的生活態度上。研究所畢業後,在原有論文的基礎上,全力深入、持續探研。2003年,他又完成並發表〈日製液態墨的材質特性及使用方法之研究〉一文(註5),這是將當時台灣市售的33種日製液態墨進行試用及比較,得出多點特性,並發現指出:日本廠商所製的液態墨,主要是適合日本書畫界的創作觀點而生產的;因此,使用者的認知與選擇,才是主導這些墨品材質特性的關鍵因素。
歷經五年的研究、整理與擴展,終於完成《墨色的真相》一書,由國立編譯館補助出版。其中涵蓋的主題,包括:歷代畫家使用墨與黑及相關材料之種類說明、墨與黑之相關著作介紹、固態墨、液態墨及黑色顏料的製作工序及流程比較、中國歷代製作固態墨的流程分析與介紹、歷代文獻關於墨與黑之製作流程及概念的探討、歷代畫家使用墨與黑之方式及邏輯的比較、材質特性與使用方法及概念之關係研究等。《墨色的真相》可說是當代畫壇在材料研究上最具典範性的成果。
梁震明是以學術研究的態度面對創作,一如民初畫家黃賓虹的耗費巨大精力整理歷代畫論,彙編成《歷代畫論叢書》,也增美自我的創作。
梁震明的研究精神也展現在他獲得國藝會補助、與廣興紙寮合作撰成的〈中性紙材開發與成效研究〉(2005),及走訪全台三百多座廟宇,拍攝近萬張照片的「台灣寺廟龍柱造型之研究」(2006-2010);後者於2010年,由國立編譯館補助出版。
回到創作本身,2002年北藝研究所畢業後的這段時間,顯然是一個重整、深入整備的階段。2004年任教台中僑光技術學院,往返途中,經常前往苗栗後龍外埔拍攝海邊石滬;而在一個偶然機緣下,更接下了全台茶山之旅的拍攝工作,走遍了梅山龍眼林、鹿谷大崙山、大禹嶺、梨山,和嘉義石桌等地,對台灣的山林有了更深入的觀察、感受與瞭解。
事實上,2001年春天,梁震明就有機會首登大陸黃山,這是多少水墨畫家歌詠描繪的聖山,古松、奇峰、雲霧……,自然也給予梁震明極大的震撼,但他說:「雖有千景可選、奇石可畫,但無法長居,總有著霧裡看花難以動筆的感覺。」
2007年,梁震明轉任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史系教職,也將生活重心轉回創作本身。2009年的「黑色的覺醒」個展,正是這個階段創作的一次總結。〈綠草黑世界〉(1995-2009)、〈黑葉下的台南孔廟〉(2008)、〈黃昏下的黑山〉(2009)、〈聳立在一片山巒的黑岩〉(2009),都是這次展出的幾件重要作品;在較為逼近的構圖取景中,呈顯樹葉、草叢、山岩、雲氣的豐美質感。這是梁震明在大量的照片分析下,捕捉現場的感受,以格物致情的方式所逼視出來的一種幽情,純粹畫景,空無一人,帶著一份深沈的孤寂與寧靜。
2010年,長期以來的精神支柱,父親病逝於高雄榮總,讓梁震明對生命有了新的體悟。經歷一段「無名虛相」的抽象水墨山水創作,撫平了失怙的心靈創傷;2012年的「海景」系列,重新回到細筆寫實水墨的路向,但畫面大為開朗,甚至加入了較多的色彩運用。
原來自2008年以來,梁震明便被澎湖特殊的自然景緻所吸引,節理分明的玄武岩,加上海天一色的開闊氣象、孤立海隅的小島、白色的沙灘…….;此後,他多次前往澎湖探訪,走遍七美、望安、桶盤,及目斗嶼、姑婆嶼……這些南北列島,也重訪宜蘭頭城、龜山島、屏東墾丁、旭海,及貢寮龍洞、南澳粉鳥林,和台中梧棲高美溼地,更不必提及自學生時代就經常和師長前往的北海岸淡水、石門麟山鼻、老梅等地。此外,也前往日本沖繩座間味島、古宇利島、瀨底島及石垣等地,比較不同文化下的自然景觀。
梁震明的創作取景,完全是以一種幾近物象學研究的科學手法,現場寫生不是他的創作形態,部份的速寫只在記錄某些必要的重點。遍遊這些景點,甚至重複多次的前往,主要是在收集相關的圖像和豐富自我的體驗,景色的記錄則以攝影取代,每次的前往,都經事先周詳的規劃,即使是相同的地點,也會有不同的路線和時段,因此景緻總是不同,或是晴、陰、冬、夏,或是晨起、夕歸,或是徒步、搭船,甚至動用空拍機等。梁震明的創作,帶著高度學術研究的心情,雖寫實景,但回到畫室,則是進行周密的草稿模擬及意象推演,反覆推敲,不斷思辨,務求達於虛凌、超越的意境。
2011年及12年的「海景意象」展,梁震明在以往以墨色為主體的畫面中,加入大片的色彩,這些色彩帶著稍顯誇張、鮮艷的高彩度,反而呈現了某種夢幻的意境;某些作品甚至直接以金色表出,或是紙張的金,或是顏料的金,但當轉化成物象的金,反而虛幻成視覺情感的金,那是一種純粹心象的金,實景、虛境,才是梁震明心中追求的真山水。
2014年展開的「千岩萬語」系列,回到山岩海石的細部描繪,積細成多,氣象浩瀚,以千岩寄寓萬語,是藝術家應物抒懷的本心,部份畫面加入細線的方格分割,益增非實境的畫面效果。
2015、16年的近作,在尺幅上更為開闊,他辭 _教職,專職創作,畫面的細筆寫石(寫實),幾如僧人的抄經,一筆一念、一劃一覺,梁震明的作品,也因此呈顯接近宗教般的凝定與寧靜。
中國近千年的水墨繪事,在近代而有「學」「藝」分途的隱憂,但在梁震明的身上,我們喜見高度學術研究的精神,如何貫穿、滲透在他的創作之中。戰後1960年代啟動「現代水墨」運動,曾以「革中鋒的命」的自動性技法,翻轉民初或日治以來,以寫實「改革」寫意的路徑,開展出一片暢意淋漓的抽象風潮,中經幾近照相寫實的鄉土水墨,落入寫景不寫情的機械操作。1970年代出生的梁震明,從台灣制式的學院體制中,一路走來,在深沈、穩健的學術操作中,重建了古典水墨的結構與質地,卻同時展現了現代宏觀與微觀兼具、客觀寫實與主觀虛境並呈的絕妙視野,堅實、蒼茫中,透露著一股孤獨、傲然的真氣。那是梁震明特有的墨色台灣、現代山水,隱隱承續著自余承堯(1898-1993 )、夏一夫(1925-2016)一路以降的密實水墨傳統,也是李義弘開創的材料學與物象學研究最耀眼的傳人。
註釋:
1 梁震明〈黑色的覺醒――梁震明創作自述〉,《藝術收藏+設計》25期,頁132,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9。10。
2 同上註,頁133。
3 同上註。
4 參見黃寶萍〈梁震明:層層染點.古墨新研的樸實路線〉,《藝術家》326期,頁236-239,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2.7。
5 收入《中國水墨藝術之回顧與前瞻:2003研究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72-183。
【梁震明簡歷】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研究所畢業。
曾任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史系及東海大學美術學系講師。
個展12次,國內外聯展30餘次。
作品曾在香港蘇富比、羅芙奧及沐春堂拍賣成交。
著作「墨色的真相」與「台灣寺廟龍柱造型之研究」獲國立編譯館出版刊行。
現為羲之堂代理之專職水墨畫家。
梁震明臉書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inkliang/
梁震明痞客邦: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
梁震明IG:https://www.instagram.com/liang_chenming_art/
砂之器2011 在 ひつじ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中居正広さんが主演のドラマ「砂の器」(2004年放送)の劇中使用曲でした。先週の3月28日に東山紀之さん主演、天才ピアニスト役にSexy Zoneの中島健人さんが出演していたフジテレビ開局60周年特別企画ドラマ「砂の器」の「宿命」とは違います。
母が番宣を見て、「中島健人くんがかっこよかったから、弾いてほしい。」と言われ、砂の器と言えばこの曲かと思い、楽譜集の中にあったので練習してましたが、ドラマ見たら全然違う曲になってて「え~っΣ(・ω・;ll)」と思いましたが、せっかく練習したのでアップしました。
中島健人さん、本当にピアノ弾いてて、すごいな~と思いました。「ゴチになります」で弾いてたので、ピアノ弾けるんだ~と思ってましたが、指揮しながらグランドピアノ弾いててかっこよかったです(^^)
使用楽譜:「PIANO SOLO 癒しの音楽 ピアノで弾きたいヒーリングミュージック」
「ピアノ協奏曲『宿命』より抜粋~TVバージョン~」
出版社:ケイ・エム・ピー
ISBN-10:4773233737
ISBN-13:978-4773233735
発売日:2011/8/20
amazonで古本で買った時はすごく安かったのですが、今見るとかなり高くなってます。同じ楽譜で、1曲でも売ってます。↓
http://www.at-elise.com/elise/JPDPKM01048/
※最後の音が途中で終わってる感じだったので、1音付け足して弾きました。
Akira Senju "Shukumei"
#宿命
#砂の器
砂之器2011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本集主題: #木雕創作展 游宗穆專訪
這集除了專訪藝術家游宗穆外,還邀請到金車文藝中心 #藝術行政黃郁婷來介紹。
▲沉靜木質,『貝殼.旋』之美
▲雕塑家亨利·摩爾(Henry Moore)曾說「貝殼是自然界裡硬而中空的形體,造型自具自足,獨立而完美。」游宗穆藉由木雕,展現出貝殼內部螺旋反覆的美感
▲工作室
微雨的陰天,來到藝術家游宗穆座落台藝大校區後方的工作室。衝出來迎接我們的是毛皮黑亮的土狗「宵夜」,以肺活量十足的叫聲表示歡迎著。游宗穆的工作室為一座挑高的鐵皮廠房所改建,內部空間為六位藝術家共用,大大小小的工作台與工具各據一角,放在地板與高櫃上的立體作品增添室內風光,閣樓則有幾間格局有趣的薄板房,是藝術家們自行搭建的生活空間。
▲關於藝術,課後的避風港
游宗穆的生活很簡單:「創作、狗、娛樂」。這三件事情占據了他生活中大半的行程,單純的生活就像他的作品一般直白,喜愛布袋戲的游宗穆引用當中常出現的一句話「一步江湖無盡期」他認為藝術創作是無止盡的,在成長的過程當中,國小上才藝班、國中上漫畫班到高中的繪畫班,這些「課業以外的避風港」,到升大學時成為他考量發展的路線,當時游宗穆的志願表上只填藝術科系,對他來說於藝術不再只是課後的消遣,而是想作的事情。
游宗穆熱愛繪畫,也喜愛組裝模型和樂高積木,在拿到模型和樂高後按照說明書完成拼裝後,會將它們全數拆除,再次依照自己的喜好與想法重組,這過程如同雕塑,從加減與構築、破壞中產生作品。從大學才正式開始接觸藝術與學習雕塑,在大三後他才決定創作的方向,漸漸的建立起自己對於藝術的見解,慢慢找尋自身想要與想表達的理念。
▲對於木材質的喜愛
游宗穆進入台藝大雕塑系,一開始學習木雕是從基本的磨刀開始,接下來刻鎖文,練習斜口刀的用法;以及傳統的透雕,例如刻雙魚、牡丹…等等,到大三木雕老師林漢鼎教授開始讓學生創作圓雕等。游宗穆說大一手刻、大二之後漸漸使用機會使用機械作為創作的輔助。直至研究所時,才漸漸減少機器的使用,回到以手工為主的方式來創作。
對於木頭,游宗穆打從心底感到喜愛與莫名的親切。他認為每種木材質所表現出來的感覺與語彙不盡相同,原木的顏色、紋理、味道與硬度因品種而異,雖作品的造形是人為,但其呈現出來的色澤與味道卻是天然的。人造的夾板、木心板、角條等在創作的使用上產生強烈的工業性語彙。不論是原木或加工材,原料來自於大自然,就有種能拉近作品與觀者之間距離的魔力。
對木材質的運用,游宗穆不會堅持一定要用原木或高級木材來創作,他認為只要能與作品結合,同時表現兩的特色就是塊好木頭,因此創作上對於木材質的應用十分廣泛:原木、夾板甚至於雜木等等,藉由創作希望能打破傳統木雕對木材質的迷思。
▲貝旋系列創作
游宗穆參加過多場現場創作與工作坊,包含2009年關渡藝術節,擔任擔美國藝術Anthony Luensman的助手、2009台東漂流木現場創作、2010年大雪山漂流木創作,以及2013嘉義現場創作藝術家上原一明老師的助手,2016年第八屆「藝鼎杯」中國木雕精英邀請賽現場創作,等豐富的經歷。
「雕」為「減」的技法,「塑」則為「加」,在這加減的過程中讓游宗穆專注、思考,並且感到快樂,這樣的情況在組裝模型、玩樂高積木時同樣存在著。木雕與模型和樂高不同,增加了媒材的部分。雕塑兩字中,「雕」對游宗穆來說更為吸引他,在創作上不斷的用減法來創作。對單一媒材創作者來說,一件作品的材質會影響作品呈現出來的感覺,而作者對材質的熟悉程度也可以決定一件作品的成功與否。
此次展出的貝殼系列橫跨了游宗穆大學與研究所。大學時期的貝殼以擬仿與材質的探究為主,研究所後則是從原本的貝殼造形中創造出屬於自己的貝殼。游宗穆選擇貝殼作為創作發想,原因很單純「覺得它很漂亮」,除了造型的美感,另一方面也讓他繼續思考另一個創作「頭骨系列」的發展。除貝殼造型的模仿之外,也嘗試用其他材質來表現貝殼,例如:夾板、石膏、樹脂等等,最終還是回到單純的木雕創作。研究所時期的創作有兩個系列,一個是「貝殼.旋」,另外一系列為「骨.枝」。「骨.枝」有其理論與脈絡述說。「貝殼.旋」則是很單純地追求造形線條的美感,以及木材質與螺旋造形的結合應用。
初期的貝殼作品,例「大貝殼」游宗穆利用夾板的特性,將貝殼螺旋的造型,配合夾板的紋路,放大增強視覺感受。研究所的貝殼系列接續著大學時期,游宗穆開始思考除了造型上的模仿,還能有什麼變化「如何讓大自然的貝殼變成屬於我的貝殼。」於是乎他開始研究貝殼,選定螺旋貝作為研究對象。在觀察了它的外在造型,以及用砂輪機將貝殼剖半研究內部的構造後,他試著將貝殼的內外部造型融合,第一件「貝殼.旋」的作品就這樣產生。「貝殼.旋二」改進第一件作品的缺點,嘗試利用穿透的視覺效果讓貝殼內外的造形、空間互相交錯、融合,產生一種節奏感。
▲藉由思考與觀查啟發靈感
游宗穆覺得「創作過程對我的重要性不亞於作品的完成,有時甚至比作品更重要。」習慣紀錄下創作過程中的每個步驟,對於他來說,就是像記錄自己的孩子慢慢長大的過程。在創作的過程中有三步驟「觀察,思考,發現」:去觀察材料(原木)的變化,與造形的契合度;去思考作品的其他可能性,如果這麼做會如何?如果換一個方式或方向,會如何變化;去發現一樣的製作方式,上一件作品適合,這件作品適合嗎?如果適合,可以更好嗎?反之該如何改進。經由這些步驟改進自己的作品,藉由思考啟發下一件作品的靈感。
▲游宗穆-藉由貝殼單純而反覆的螺旋造型,造就純粹美感
游宗穆:
學歷
2007 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雕塑學系畢業
2011 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雕塑學系碩士班畢業
簡介&經歷
2014 第六屆「藝鼎杯」中國木雕現場創作大賽 銀獎
2014 「疆界.擴散」2014台藝大雕塑系新世代校友展
2014 第十五屆磺溪美展立體工藝類 磺溪獎
2015 「雲端集銳」-台灣藝術大學雕塑系聯展(木雕組)
2015 玩美藝術節 貢寮國小駐校藝術家
2016 「藝鼎杯」中國木雕精英邀請賽
砂之器2011 在 哈日劇- 松本清張名著《砂之器》再度改編成日劇!... - Facebook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松本清張名著《砂之器》再度改編成日劇! ... 才開始一連串翻拍風潮,大家最有印象的應該就是中居正廣主演的2004年版吧~這版太經典了!2011年也翻拍過玉木宏主演版,20 ... <看更多>
砂之器2011 在 [心得] 砂之器2011年版- 看板Japandrama - PTT網頁版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松本清張的作品翻拍過的實在太多代表作品之一砂之器也是其中中居正廣拍的版本引起滿多討論可惜我還沒看過這版本改編的部分不少例如多了一個原著沒有出現的社會記者角色 ... ... <看更多>
砂之器2011 在 [心得] 砂之器(前半無雷) - 看板Detective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網誌版,只多了一張圖
https://www.wretch.cc/blog/cloudfor2000/21755224
這一篇的心得很難寫,而且會寫得很長
或許有些人會想「因為這是經典小說,心得很難寫是正常的」
我認為這樣說不大精準
因為這是一本經典小說,所以我以恭敬的心情去閱讀它
閱畢,某方面感到失望,卻又發現某些地方值得再三咀嚼
因此我很難直接說這本小說好還是不好
但無庸置疑的,這是一本經典
我決定在正式進入評論之前,先稍微介紹一下兩個推理小說的派別
或許有人注意到了,這一本的類型我列為「社會派推理」
在這邊會介紹「本格派」與「社會派」的差別
「本格派(古典派)」是我們大家所熟悉的推理小說模式,
很厲害的名偵探,很詭異的兇殺案,最後在詭譎的氣氛中伸出食指「兇手就是你!」
大家熟知的金田一耕助、白羅就是本格派很好的代表,所謂的安樂椅偵探也很容易在本格派中出現
當讀者閱讀本格派作品時,享受的是作者所設計的詭計
甚至是與小說中的偵探互相角力,看看是否能夠在小說結束前搶先一步猜出兇手是誰
「社會派」的重點不著重於謎題的設計,而是希望在案件之外加入更多的社會描寫,
因此社會派的創作背景格外重要。
倘若我們以本格派的心情去閱讀社會派的作品,很容易會大失所望
而社會派的經典作品,就是今天想要介紹給大家的「砂之器」
老實說,我是第一次閱讀社會派的作品
選擇這一本經典作品作為入門踏板,因此閱讀完畢以後,
我不斷思索為什麼「砂之器」能夠成為經典
進一步閱讀完網路上其他網友的心得分享,才又對這部作品多了幾分認識
---進入正題了,會有雷喔---
首先,這書名就像天龍八部一樣,讓大部分的人看不懂
砂之器
這書名所取的是「砂所作成的器皿(有一說法是砂所作成的城堡),非常容易損壞」
這個含意
我在看小說時,一直再找,松本清張到底想要說對我們說什麼?
砂之器的含意到底藏在書中的哪個角落
------以下是劇情簡介------
小說的開頭,是兩個操著日本東北腔的男子在酒店喝酒
當晚,其中一名男子被發現臉被砸爛,陳屍於鐵軌之上,
很明顯是想要等火車開過,將屍體輾爛無法指認
書中的擔任偵探角色的是 「今西榮太郎」 ,是一名刑警
死者名為三木謙一,警方原本以為死者在過去一定得罪了什麼人,因此遭到仇殺
但是今西榮太郎好不容易挖掘出死者的過去,發現得卻是如聖人般的性格
三木謙一過去是個急公好義的刑警,認識他的人,都對他讚譽有加
因此案情一度陷入膠著
後來,由一連串的巧合安排(人工斧鑿痕跡太深),終於發現兇手是當紅音樂家 和賀英良
和賀英良小時候,被患有痲瘋病的父親攜帶前往死者三木謙一還是刑警時的村子
三木謙一非常好心的將父親隔離,甚至是認養當時年紀還小的和賀英良作為養子
但是和賀英良不想要被冠上「痲瘋病患之子」而逃離該村
將原來的名字換掉,以和賀英良的名字苦讀音樂,繼而成名
並且與政界大老的女兒有了婚約,他不希望「痲瘋病患之子」毀了他現在的名望與聲譽
因此當三木謙一前來與他相認時,和賀英良決定痛下殺手
-----劇情結束-----
整本書讀起來讓我體悟最深的是1960年的日本
警方辦案非常辛苦的,光是沒有網路這一點就夠嗆了
主角今西榮太郎為了辦案,幾乎跑遍了半個日本,書中提到非常多我不熟悉的日本地名
我對於各個地理位置並不熟悉,但是我看到「這趟火車大概要22個小時吧」這些句子
我也只能苦笑以對
讓我印象深刻的橋段是,
今西榮太郎為了調查死者三木謙一為什麼去了同一家電影院看了兩次電影
到處請調電影膠卷帶,還有預告片的帶子
甚至請電影院為了他一人的辦案目的,整個戲院只讓他一人使用
看到這邊,我心中只浮現一個單字, Youtube
當下的我覺得很可恥
整本小說就在辦案難度重重,到處東奔西跑的情況下,終於水落石出
厚厚的五百多頁,被我用幾行字就簡介完了,
大家可以想像小說中的警方辦案到底跑了多少冤枉路
現在我們再拉回正題,「砂之器」到底要說的是什麼?
我們看看和賀英良的殺人動機,他不希望自己的不堪過去毀了目前的成就
一開始我很天真也很不屑的認為
「痲瘋病患之子又不是什麼可恥的事情,這麼小題大作未免也太誇張」
但事後閱讀相關心得才知道,或許這是日本當時對弱勢族群的一種歧視
這種歧視強烈到和賀英良不得不處理
或許即將邁入2011的我們,能夠平等看待痲瘋病患之子,但是1960年代的人並沒有辦法
想到這邊我對和賀英良的看法從不屑轉變成同情
或許砂之器所說的,是一個人的社會地位,再群眾的偏見之前,脆弱得宛如砂之器一般
也或許砂之器所說得,是一個人再面臨社會壓力時
很容易被逼迫臨界點,做出殺人這種舉動
事實上,小說中還有其他命案出現,最值得一提的是「田所佐知子」之死
田所佐知子的職業為酒家女,是媒體新寵兒也是文化評論家「關川雄介」的女友
書中花了很大的篇幅去描寫關川雄介是如何極力的隱藏這位「上不了檯面」的女友
除了進出佐知子住處格外小心以外,只要佐知子的室友稍微發現關川雄介進出的痕跡
關川馬上就會逼迫佐知子搬家,約會時也總是偷偷摸摸的
突然,佐知子懷孕了,關川雄介表面上答應生下孩子,事實上暗地裡計畫將孩子流掉
但,為了將佐知子的孩子流掉,意外導致佐知子的死亡
如同一開始我不屑於和賀英良的動機,我本來對關川雄介也抱有很深的偏見
但是當我對和賀英良改觀之際,我再回頭看看關川雄介,忽然間我也能夠體諒他了
儘管殺人這種偏激行為我們沒有辦法接受,但是關川與和賀的確背負著莫大的群眾壓力
這使得他們變成檯面上與檯面下的人格分裂,起碼關川是這樣
檯面上他意氣風發,在報紙上不時發表犀利言論,凡是有不滿之處絕對直言不諱
但檯面下與女友相會時,卻是偷雞摸狗的狼狽樣
原來,一個人的原則這麼容易被打破
書中描寫關川雄介的篇幅遠大於和賀英良
一度塑造出關川才是兇手的假象
因此真相大白時,讀者對於和賀英良的動機有很大的詮釋空間
和賀英良殺人時的動機決定了砂之器是否能夠成為經典
和賀英良對三木謙一痛下殺手時,是社會壓力逼迫他殺人,並非出於他個人意願
殺死三木謙一與田所佐知子的真正兇手並非和賀英良與關川雄介,而是社會大眾
-----結語-----
如果讀者以本格派的心態來讀這本小說,失望是不可避免的
動機可能太過薄弱,殺人手法太過唬爛(用高科技的電子音效產生高頻率聲波,導致心臟麻痹)
大部分的推理都只是今西榮太郎的推測,就謎題結構而言,絕對不夠縝密
擔心過去的經歷會導致身敗名裂因此而殺人,這種動機也看過不少次
或許砂之器開了這種動機的先例,這我不得而知
但,為什麼我讀完砂之器之後,我很難讓自己停止思考?
或許,我已經先入為主的認為這是一本「經典」,因此一定有他過人之處
所以我才逼自己去思考,想要找出其過人之處
我上面的一大串心得也可能是我想太多,強加附會的心得
但是,我很享受
當我發現和賀英良殺死三木謙一,心中有萬般無奈
當我發現關川雄介也有他可憐之處,或許他真的深愛佐知子
我很享受這些發現
或許松本清張留給我們的這些詮釋空間才是砂之器經典之處
如果我的解讀只是一場美麗的錯誤,起碼我很滿意
偵探小說果然可以不只是偵探小說
領教了,松本先生
--
https://www.wretch.cc/blog/cloudfor2000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4.47.158.211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