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求世 16
從時事看世界遺產:貝希斯敦銘文(2006年)
波斯民族由多個部落組成,在同為波斯人建立的米底王國時代,其中以阿契美尼德氏族最為突出,西元前550年由居魯士大帝打敗米底王國,建立阿契美尼德王朝,我們習慣稱之為波斯帝國,極盛時期的疆域東起印度河平原,西至巴爾幹半島的色雷斯,西南至埃及和利比亞,史上第一個橫跨歐、亞、非三洲的龐大政體。
居魯士大帝將王位傳給了兒子岡比西斯,岡比西斯攻打埃及前,將政事委託給其弟巴爾狄亞,岡比西斯在回程途中去世後,皇室遠房大流士覬覦王位,藉口清君側,討伐有異心的祆教教士高墨達,但歷史學家懷疑高墨達根本就是大流士虛構出的人物,目的是幫自己洗白,不要落得篡位罵名,波斯帝國就像所有的宮廷劇一樣,少不了爭權奪利的爾虞我詐,在中國歷史上,唐太宗的玄武門之變以及明成祖的靖難之役,也都是原本非王位繼承順位的兩人得到大位,但這篡位的三人,姑且不論殺嫡之罪,也都開創了三個不同帝國輝煌的一頁,歷史無法重來,也無法知道若非這三人稱王,三個朝代又會迎來怎樣的命運?歷史向來以成敗論英雄,但盤踞在英雄心中的心病,是揮之不去被議論紛紛的暗黑面,真相只有自己最清楚。
大流士為了控制龐大的帝國,興建長達兩千七百公里的御道,從帝國都城蘇薩,直達今日土耳其伊茲米爾,並且可連絡波斯波利斯、巴比倫等重要城市,也與絲路相連。這條道路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傳遞訊息,據說古代信差走完這一條道路只要七天,古希臘的歷史學家希羅多德曾經說過:「這個世界上再沒有什麼東西比這些波斯信差還要走得快了。」
在這條御道絲路上,會經過一個小綠洲,行人商旅在這裡停下腳步休息飲水。綠洲在伊朗貝希斯敦山腳下,大流士繼位後也擔心篡位使自己遭到統治正當性的質疑,便在這要道的山崖上刻了被列為世界遺產的貝希斯敦銘文,昭告天下他的作為,這應該算是全世界最早公路旁的T霸廣告看板了。銘文前半部說明他的祖先和世系,以及波斯帝國擁有的疆土,後半部描述了他平定岡比西斯引發的叛亂。
貝希斯敦銘文石刻,離地高達一百公尺,也因為高高在上無法親近,所以在伊朗伊斯蘭化的一千四百年之間皆沒有被破壞。這個銘文的上半部分是浮雕,浮雕上的大流士身罩披肩,氣宇軒昂,雙目圓睜,傲視前方。他左腳踏著倒在地上的高墨達,右手指向波斯人崇拜的光明與幸福之神——阿胡拉·馬茲達。
古波斯文是楔形文字,歷經此地伊斯蘭長期統治,早就成為死去的語言,雖有學者研究,但始終缺乏完整的內文,英國人勞林森( Rawlinson)是軍人,也是一個業餘考古愛好者,貝希斯敦銘文以古波斯文字、巴比倫文字與埃蘭文字寫成,不同於埃及的羅塞塔石碑,上面有並列著現代人能夠理解的古希臘文可供比對,貝希斯敦銘文石刻上面的三種文字都是無法辨認的古代文字,且石刻在石壁懸崖之上,很難攀登上去,勞林森憑藉熱情,不但爬上懸崖,並且前後花了十年的時間拓印在上面的銘文,1846年最終破解古波斯文的密碼。看來專業有時帶來疲乏,也可能陷入專業的偏見與傲慢,業餘有熱情,有時反而可以帶來不同的省思與變化,現代的產業都需要跨界,才有可能注入活水,產生鯰魚效應。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060的網紅林lillian_lin1029常容,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基隆市八斗高中 2019年度「小小導覽員培訓班」 張惟晴老師 白聰富老師指導 海國容才石刻位於基隆市中正區調和街3_1號萬安宮左側石壁 海國容才石刻位於調和街市場萬安宮左側放置物品的倉庫旁,現在看這四個字只到我們的腰部高而已,實在看不出有什麼特殊,為什麼當時被稱為傳奇石刻「海國容才」呢? ...
石壁石刻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我不要你的錢了啦!
事前談好價錢的計程車,興致沖沖包車當大爺,去見一眼我心心念念小島上的菲萊神殿(Philae)
搭乘努比亞人的小船,渡過尼羅河來到小島,踏上與世隔絕的古埃及遺跡,這裡以 #精美的石壁雕刻和神話浮雕聞名,根據古埃及傳說,也是九柱神之一的愛神伊西斯(Isis)的居住地。
正當我對菲萊的浮雕石刻如癡如醉時,卻萬萬沒想到...
回程時與計程車起了嚴重爭執,翻臉不認帳的車掌,居然說:「我不要你的錢了啦!拿回去!」
決定將此經歷封為......#我在埃及遭遇的最傻眼騙術故事。
#埃及
#環球故事補完計畫
石壁石刻 在 尋蹤覓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蒲台島石刻:新石器時期石刻】
在九大石刻中,蒲台島石刻為早期被發現的新石器時期石刻。「蒲台石刻」,又稱「摩崖石刻」,位處南氹石壁之上。早在石刻被正式發現前,島上的漁民間就有關於蒲台島石刻的傳言,據說石刻之所以能在1960年被學者發現,全賴有漁民的提示,但此點就無法考證了。蒲台石刻位處香港最南端,推算有3,000年的歷史。
蒲台島石刻離海面有5米的距離,斷崖整體長13米、高4米。石刻由一條70厘米闊的石縫分隔成左右兩邊,左邊的面積約為3.2平方米,而右邊的面積約為2.8平方米,可謂相當壯觀。雖然石刻受過風化和侵蝕,但石上所刻的圖紋仍能辨識。圖紋的左方為一組由線條構成的圖案,狀似動物和魚類,但被風化程度比較高,紋路較淺;而右方則由螺旋迴紋連結組成的圖案,當中就有六個四方形的迴紋,與新石器時代流行的雲雷紋紋飾狀相似。
雲雷紋顧名思義是指仿雲仿雷的紋飾,多用在青銅器上作裝飾之用,亦有出現在陶器、瓷器和漆器之上。雲雷紋可細分為雲紋和雷紋:雲紋多以圓形、弧形的捲曲線條呈現;至於雷紋,就以方形的迴狀線條表現,兩者單獨存在或共同架在都會被稱為雲雷紋。這種新石器時代出現的紋飾,成為日後商周青銅器時代與饕餮紋並存的背景。
以圓弧形和方折迴紋兩種線條刻劃的圖騰,紋路清晰易辨。以蒲台島上的石刻為例,其位置正對海邊,雷雲皆為海邊居民畏懼的自然現象,單純從此角度理解,石刻有對大自然的畏懼和崇拜之意,亦有鎮海護航之用。要知道雲雷紋多出現在祭祀禮器之上,兩廣一帶亦有拜祭、祟拜雷電的文化,所以可以推算這大概是禮器出現前的雕刻,用作祭祀用途。
石壁石刻 在 林lillian_lin1029常容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基隆市八斗高中 2019年度「小小導覽員培訓班」
張惟晴老師 白聰富老師指導
海國容才石刻位於基隆市中正區調和街3_1號萬安宮左側石壁
海國容才石刻位於調和街市場萬安宮左側放置物品的倉庫旁,現在看這四個字只到我們的腰部高而已,實在看不出有什麼特殊,為什麼當時被稱為傳奇石刻「海國容才」呢? 對比過去萬安宮旁的溪谷位置,也就是調和溪和長潭里出海口的位置,比起今天的路面低了好幾公尺,而且在刻字岩壁的下方深處有海溝,造成很多的船難事件,也就是說當時的「海國容才」距離地面約有三層樓高,雕刻起來也非常危險,當地耆老回憶以前都是要仰望才可以看見這斗大的四個紅字,真是怵目驚心。在科技不發達的清朝,這樣的字究竟耗費了多少人力和財力才刻上去的呢? 「海國容才」的另一個謎團是這四個字意思: 第一個說法:清朝官員許廷瑞來到臺灣第一口官煤開採之時,因為缺乏煤工,因此清廷將一些死刑犯或重刑犯運到這邊來當挖煤工人,以將功贖罪。許廷瑞官員說:臺灣真是一個海國,連重量級罪犯都可以容納得下,真是一個偉大的地方。 第二個說法:因為許廷瑞在中國大陸的官場失意(貶官),才來到臺灣來,懷才不遇,希望台灣這個海國可以容下他這個人才。 台灣這塊土地上,數百年來接納了許多移民、異族、原住民...大家都在同一條船上,彼此之間是應該要互相包容、照顧!
石壁石刻 在 Dd tai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賀州靈峰廣場,位於賀州市區繁華向陽路上,是賀州市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百姓娛樂于一體的綜合性廣場。廣場南面是靈峰山,北面是八步區政府,西面是人民會堂,東面是盛隆百貨大廈。廣場面積為2萬多平方米,是當地市民娛樂的好去處。以下是靈峰廣場重要的組成部分:
1、靈峰山是靈峰廣場南面的一座山,廣場的名字也因為這座山而叫靈峰廣場。靈峰山是一座拔地而起的石灰岩石孤山,有個美麗的傳說,從前有位仙女叫靈鳳,愛上了賀州的青山綠水,就化作一座青山留在賀州,靈鳳和靈峰是諧音,所以後來的人就把這座由靈鳳仙女化成的青山叫做靈峰山了。靈峰山方圓約1200平方米,高100余米。峭壁險陡,挺拔峻秀,雜樹咬岩,古樸天然。山上有奇石怪洞,洞道四通八達,洞頂鐘乳倒懸,洞底與地下河相連,洞內有古生物化石,還有名人留下的摩崖石刻。山腳北面又有一個岩洞,高約8米,寬約5米,深不可測,可容數百人。古代邑人王贊斌曾手書“靈峰岩”三字於洞口石壁上,至今清晰可辨。山前原建有一座觀禮台兼舞臺,台額“靈峰台”三字及對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均為前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李濟深先生手書。可惜此台及題字已不存在。
2、神獸麒麟尊,現放置於靈峰廣場北面,是一個放大6倍的複製品。真正的正品麒麟尊可是全世界獨一無二的。國家一級甲等文物。出土于八步區沙田鎮。春秋戰國時期貴族用的大型青銅酒器,距今約2500年,因外型似古代早期傳說中的麒麟而得名。麒麟尊尾部附鳳鳥,北部蟠龍,集中國古人創造的三大神獸麒麟、龍和鳳於一身,形態古樸、憨厚、祥和,表現了古人對美好生活的憧憬,是中原文化、百越文化和楚文化交匯融合的歷史印記,見證了八步區古老而悠久的歷史。
3、 留趣山,顧名思義乃“趣”留於山,山於“趣”興。留趣山,位於廣西賀州廣場西南面,山勢不高,可有它的氣勢爭一席山光水色之地。從西面拾級而上,山頂一風格別致的六角亭,供遊人小憩。山半腰有個約一米深寬的岩洞。“留趣山”三字石刻便藏於洞正面之上,字體瀟灑剛勁,無落款。真可謂謙讓才華不外露,功績劉作後人頌。留趣山是賀州八景點之一。相傳古代僧人見當地人喜歡聚此談古論今,欣然提筆留下這一盛名“留趣山”,然後飄然離去。後人將此三字刻于石上,以防風雨剝蝕,讓趣興永留……
4、留趣山鐘廊,位於靈峰山西面,陳列著18口明朝以前的古銅鐘、鐵鐘。其中乾亨寺銅鐘鑄于南漢大寶四年(961年),重750公斤,高1.33米,口徑0.83米,頂背附有兩頭龍紐,銅鐘造型精美,口似喇叭。紋飾華麗。有數道凸弦紋,並飾鉦四枚,鐘身鐫字1288個,記述此鐘鑄造年代、尺寸、重量以及監造官、鑄造匠、鐫字匠和使用僧的姓名,至今已有千年歷史。此鐘雖久經滄桑,但所鐫字跡依然清楚,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宗教和生產力的發展水準。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此古銅鐘放在桂嶺鄉梅桂村乾亨寺內。民國19年(1930年)遷至賀街三乘寺。因天將曉時擊之可響徹方圓20裡,乃以“三乘曉鐘”列為賀縣舊八景之一。1963年遷於今址,並專門建造鐘亭置放。 1963年,此銅鐘被列為自治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石壁石刻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伏波山進入公園,黃琉璃瓦蓋的仿古牌坊建築上方的正中位置,有楚圖南先生手書“伏波晚掉”的匾額,令人頓生詩情畫意。院內種植花木,曲折有致,步移景換,妙趣橫生。廊前置亭,亭內存放著一口“千人鍋”,直徑1米,高約1米,重約1噸,它與還珠洞入口處左側的古鐘同為定粵寺的法器。古鐵鐘高2.5米,徑1.7米,重2524公斤,鑄造於清康熙八年(1669年),是清代定南王孔有德女兒為悼其父所鑄。定粵寺建於1651年,用於宣揚明朝叛將孔有德協助清朝平定兩廣的功勞。還珠洞不是位於伏波山的山腹,古時只有臨江三面有洞口,要坐船才能進入,後來人們在西面和南面開了兩個洞口,這才可以從陸地步行入洞。洞內高4米~6米,寬 6米~8米,總長120余米,面積600餘平方米。該洞名為“還珠”源於幾個傳說,說法不一,其中一個是講述當年伏波將軍馬援率軍南征交趾國得勝班師回朝,用船運載買來的薏苡回中原作為藥用,有人誣告他運的是從合浦搜刮來的珍珠,於是他就當眾把薏苡倒入了伏波潭裏,以表明自己的心跡,讓這些所謂的“珍珠”流還合浦。還珠洞分上下兩洞,“如層城夏道”,佇立臨江的東口,可望遠近的青山、江中的瀛洲、蒼翠的樹林,深不見底的碧波幽潭。唐代的佛教徒們在洞中塑了不少佛像,一般能辨認成形的有239奠,加上斧鑿痕跡尚未成形的共有400尊之多,成為唐代崇尚佛法,佛教盛極一時的標誌。還珠洞中的鎮洞之寶當屬北宋四大書法家之一米芾刻於石壁上的自畫像,像高1.2米,其身著古衣冠,定抱大袖,右手伸二指,若有所指,邁開右腳,作行走之勢,神態自若,風度瀟灑。像的上方有宋高宗的御筆像贊:“襄陽米芾,得名能書,六朝翰墨,漁獵無餘,骨與氣勁,妙逐神俱,風姿奕然,縱覽起予。”米芾的墨寶流傳後世的不多,因此這幅自畫像顯得彌足珍貴。試劍石位於洞中臨江的東口,“懸空而下,狀若浮柱,去地一線不合”。傳說伏波將軍馬援南征時與作亂犯境者在還珠洞中談判,談至僵局,馬將軍拔劍而起,劍光一閃,竟將巨大的石柱貼地削去寸余,對方為之色變,立刻答應退兵。“退多遠?”“退一箭之地!”馬援轎釘截鐵地回答。對方自以為得計,二話沒說便表示同意,並親筆在箭杆上寫下“箭落為界”的字樣,伏波將軍登上伏波山,只見他弓如滿月,箭似流星,一箭射穿了三座山,直飛到作亂犯境者出發的地界才落下,對方見將軍如此神勇,只好悻悻地退回了他們的老巢。曾有讖云:“岩石連,出狀元”說的是只要這塊石頭每與地面相接觸一次,桂林就會出一名狀元。“狀元石”因此而得名。
石壁石刻 在 石壁石刻,香港法定古蹟- Property Conservation Co. Ltd.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石壁石刻 ,香港法定古蹟.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