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正Trip精話你知
日本群馬縣嘅SHIROIYA HOTEL前身──白井屋旅館喺2008年結業後,將會喺12月12號重新開幕,由穿透建築大師藤本壯介同另外三位藝術家聯手改建為實驗型藝術酒店。由藤本壯介設計Green tower係一座綠色小山丘,運用草皮同白色窗門,將大自然融入建築,令酒店環境份清幽。 bit.ly/2GOrSqf
〖#日本速遞〗
>連接澀谷與原宿 新宮下公園變身潮流熱點!設24小時食街 bit.ly/3gtOs41
>IKEA七層高澀谷店11月30日開幕 設玩具及遊樂設備區 bit.ly/36jUxfM
#純白中的一處綠 #酒店有生氣
==============
五大野餐好去處🍂必學6款野餐食譜
《秋日野餐自駕遊》電子書: bit.ly/2HUSbLE
==============
🍎8折全年睇《蘋果》即慳$121!
現有日費訂戶亦可轉訂: bit.ly/33tEOZC
==============
📣召集有心人!贊助學生免費睇蘋果
我撐學生 / 我是學生: bit.ly/2PB0vnk
知 本 金 聯 世紀酒店前身 在 作者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澳洲總理莫里森下令徹查中共滲透政界一事,打蛇隨棍上,麻煩大家再推一次,致函澳洲議員促請國會通過人權法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and Corruption (Magnitsky Sanctions) Bill制裁中共。今次鬧大的主要原因,是證據指明中共在澳洲殺叛諜:
//根據澳洲世紀報(The Age)報導,中國情報單位透過陳姓墨爾本商人(Brian Chen),給予澳洲自由黨黨員、墨爾本豪車經銷商趙博(音譯,Bo “Nick” Zhao)100萬澳幣,要他投入議會選舉,趙波1年前向「澳洲安全情報組織」(ASIO)坦承此事。然而,趙波今年3月在墨爾本一間旅店內離奇死亡,目前警方仍未查出趙波的死因。//
這個陳春生野心不小,他的任務是替中共入侵澳洲的藥業竊取機密。初創公司Imunexus在深圳的生物技術比賽中獲得亞軍後,陳春生及其香港公司Prospect Time就在2017年6月接觸這間公司,覬覦它正研發抗體,揭示中國所舉辦的創科大賽就是共諜揀蟀的實驗場。
陳春生先擲1000萬澳元收購股份,再答應提供幾億元研究資金,一間初創怎能不心動?但原來中共的目標不是Imunexus,而是看中這間公司在墨爾本Parkville的生物技術中心的CSIRO大樓設有實驗室,計劃借Imunexus的名義租用側翼整層,以便共諜暢行CSIRO的每一間公司予取予竊。
CSIRO在2013年曾被中國黑客竊取大批機密,花費數千萬澳元升級網絡安全系統,大大增加了中共再入侵的難度,因此陳春生的任務可謂「任重道遠」。然而,他一見澳洲的國安審查官員便露了底,英文爛透,要靠兩個翻譯幫手,而且講不出為甚麼要浪費那麼多錢收購,結果計劃告吹。
澳媒亦踢爆他曾在G20和APEC等政治峰會冒充國際媒體記者,傳媒亦是中共的主要滲透基地,新華社香港分部就是中聯辦的前身,而那些國安人員大多都報稱自己是記者和編輯,進行「聯絡」工作。在匪語,聯絡即是諜務。總部位於香港的中華報業集團官網顯示,陳春生是該公司的「14號新聞工作者」。陳春生之後收買澳洲華裔自由黨人李博,慫恿他競選墨爾本Chisholm區的國會議員。哪知李博年初向ASIO告發,踏上了死路,3月離奇倒斃在汽車旅館。
張曉明曾說:「你們能活着,已顯出中央的包容。」
《悉尼晨鋒報》指陳春生利用一帶一路作掩飾進行間諜工作,他的香港公司Prospect Time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s(德鴻國際投資有限公司)與中國兵器工業集團有來往,並做極多國際生意:
//2017年5月,陳春生與泰國前總理英祿、泰國前首相頌猜會面,並與多名政商人士討論合作。隨後,他又前往馬爾代夫,與該國副總統Abdulla Jihad討論一帶一路計劃。2017年7月底,陳春生帶領著一支精英團隊訪問了太平洋島國帕勞,商討價值1.5億澳元的酒店開發項目。2018年5月,他也在菲律賓宣傳基建項目。//
Prospect Time的聯席董事王振海,被指與中共統戰部有關聯,還大打高球外交:
//2018年,王振海被拍到在一場活動當中,向維州州長Daniel Andrews的高級顧問Marty Mei,授予中國商人高爾夫球協會會員資格。在那場活動當中,王振海還被墨爾本華商Tommy Jiang任命為澳洲國際高爾夫球協會主席。《悉尼晨鋒報》報導稱,Tommy Jiang被認為有中國共產黨的支持。//
我還查到這間德鴻國際,在去年12月5日新疆開設分部搞招聘,未知是否涉及關押維人的集中營,僅稱發展一帶一路。現在,澳洲政府已加入剿共,民間亦需要大家造勢,還請大家繼續出手,以香港合縱國際。
作者
以下為寄送澳洲議員陳情書範本:
Date
Your Name
Your Address
Your Suburb State Postcode
Name of MP
Office Address
Office Suburb State Postcode
Dear Sir/Madam
I am a constituent of your electorate. As an Australian and Hong Konger, I am writing to you as I hold grave concerns over the rapidly deteriorating conditions in Hong Kong.
Since the start of June, millions of Hong Konger have marched on the street and conducted largely peaceful demonstrations on many occasions to voice their opposition to the proposed The Fugitive Offenders and Mutual Legal Assistance in Criminal Matters Legislation (Amendment) Bill 2019 (known simply as the Extradition Bill) by the Hong Kong Government, which would establish an official extradition mechanism between Hong Kong and China for the first time in history.
The bill has been criticized by the Hong Kong Bar Association as “a step backward” and failing to offer sufficient protections for the accused. The majority of Hong Kong people are in uproar as they harbor deep mistrust towards the Chinese judicial system known for its corruption, disregard for procedural justice, and towing of the official party line.
Oblivious to the depth of animosity, Carrie Lam, the Chief Executive, and the Hong Kong Government ignored the protestors’ demands and ordered the Hong Kong Police Force (HKPF) to violently crackdown on the protestors. This is what led to the stunning and horrifying footages of police brutality — indiscriminate use of tear gas in crowded residential areas, aiming rubber bullets at the protestors’ face, violently shoving journalists who are just doing their jobs, and arresting seemingly innocent bystanders based on the colour of their clothing or age. To date, over 1200 people have been arrested with many denied the right to be accompanied by their lawyer for unreasonable period of time and subjected to questionable negotiation tactics during their detention.
As the legislative and executive arm of the Hong Kong government show its true allegiance to China and its willingness to sacrifice human rights over economic growth, the people of Hong Kong desperately need assistance from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What is happening in Hong Kong is of critical importance to Australia. There are currently 100,000 Australian dual citizens currently living in the city. Regardless of their political opinion on the ongoing situation, their safety is at risk due to the disproportionately excessive force and indiscriminate arrests that are being deployed by the HKPF to suppress the protest.
Hong Kong’s instability will negatively impact on Australia’s economy. Hong Kong is one of Australia’s most important trading partner and home to many Australian companies’ regional headquarter in Asia. It also acts as the middleman for many transactions between Chinese and Australian busine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ong Kong and Australia are intricate and mutually beneficial. Given the dire situation in Hong Kong, I would like you to consider to following measures to protect the people of Hong Kong, which would ultimately benefit Australia:
1.Introduce the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and Corruption (Magnitsky Sanctions) Bill to the parliament. The previous attempt lapsed at the dissolution of parliament at April 11, 2019. The bill is based on precedents from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United Kingdom and it would give powers to relevant ministers to make Australia a safer place that values universal liberal values.
2.Include human rights protection clauses in the final ratified version of the Free Trade Agreement between Australia and Hong Kong.
3.Consider offering special permanent protection for people from Hong Kong who currently resides or studies in Australia. Many Hong Kongers are highly educated and value western liberal values. This group would be a fine addition to Australia.
4.Vet all visa and immigration applications from Hong Kong and China more thoroughly for the necessity of protecting the integrity of Australia’s national security as some applicants could have active contributed or complicit in the violation of human rights as part of the police force, HKSAR Government, or private companies (for example, Cathay Pacific’s management, which is terminating the contract of staffs whom have expressed sympathy or support towards the protest movement). Recent clashes on university campuses over the Hong Kong protests have also demonstrated that some foreign students neither understand nor value some basic rights we Australians cherish.
I appreciate your time and I look forward to hearing back from you about your position on my proposals.
Yours sincerely,
Your name
知 本 金 聯 世紀酒店前身 在 八鄉朱凱廸 Chu Hoi Dick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30+/東大嶼/新界北】
雖然係假諮詢,都記得要表態呢
今晚截,電郵致 : enquiry@hk2030plus.hk
民間聯署反對《香港2030+》
《香港2030+》有別2007年發佈的《香港2030》,不設規劃年份,反而提出多項大型基建,盡快與珠三角和大灣區接橋鋪路,似乎把2047年後香港的規劃權拱手交讓至區域層面,而不是把香港城市規劃看作為內部事務。《香港2030+》提出,繼續助長基本工程儲備基金虧損,長遠埋下基建超支轉嫁民生的問題。
政府也沒有提出具體政策如何改善現有經濟、社會和環境設施,反而借用東大嶼和新界北兩個策略增長區,把個別地區的「宜居」、「具抗禦力」、「創造經濟機遇」美好想像,硬說是全港性空間規劃,也隱瞞政府部門各自為政,根本無法處理《香港2030+》跨部門的協調工作,已預料出現目標性誤差,把這次每十年一次的全港性規劃檢討,更加脫離市民日常生活的關係。民間聯署提出反對,原因見如下︰
原因一︰基建超支,市民承擔
政府提出發展東大嶼和新界北策略增長區,涉及發展1,720公頃發展土地,東大嶼都會的成本最保守也要4,000億元以上。年前發展局曾提出新界東北新發展區需耗資1,200億元,成為香港歷來已啟動最大型的基建項目;若加上對外交通設施的基建成本,新界北發展的成本相信最保守也要2,000億元以上。換句話說,《香港2030+》提出的兩大策略增長區,合共將耗費高達逾6,000億元、相當於目前特區政府財政儲備的三分二以上,也是2016年學者提倡設立「全民退保」種子基金的6倍金額。
同時,發展出一個「資本旋轉門」的現象:與土地有關的收益撥入上述基金,而基金內的公帑再度投放予土地有關的工務工程,形成一個恆常不斷開發環境、製造土地、興建基建工程的循環系統。既興建鐵路催谷租金樓價,亦協助不少新界地產項目造渠鋪路,三十年間不斷的賣地與基建投放,不但並未有解決房屋等問題,反而成為加劇土地房屋投機的共謀。
原因二︰擴充容量與解決房屋問題沒有直接關係
現時香港人口為730萬。根據政府統計處的估計,到2043年將上升至822萬,2064年則回落至781萬。至於住戶數目,2014年的數字為243萬,預計高峰將為2044年的293萬,並於2049年回落至291萬。但兩個發展區落成之期,已錯過政府預測的人口高峰期(2043年),發揮不到分散人口的作用。
即使沒有東大嶼都會,政府也能達成建屋目標。根據房協於2015年發表的報告,香港現有267萬住屋單位。政府2015年12月公布的《長遠房屋策略2015年周年進度報告》提出要在未來10建造46萬個新單位,將總住屋單位數目增加至313萬。新建單位中,10.6萬是為目前身處惡劣居住環境的住戶而興建,9萬個輪候公屋單位也可以滿足。新單位將分佈於古洞北、粉嶺北、東涌、洪水橋、元朗南及將軍澳的新發展區及重建區,以及多個將改變法定用途成為發展用地的地方,完全可以滿足2044年高峰期的293萬戶住屋需求。
原因三︰樓價泡沫同步形成
港英政府制訂了首份《全港發展策略》,當時的主要建議是,推動北大嶼山一帶發展的「港口及機場發展策略」。其後演化出赤鱲角新機場「玫瑰園計劃」,成為回歸前香港最主要的大型基建項目,而當年的地產泡沫亦同步出現,形成了1997年前後的樓市狂潮。及至2006年《香港2030最後報告》發表,2007年曾蔭權宣佈十大建設計劃,新一輪的大型基建潮又告展開,近十年的樓市泡沫則同步形成。由基建投資帶來的乘數效應,客觀效果是刺激經濟的總體需求,以及為各階層創造大量就業機會,因此亦為樓價的持續向上構成了「實質」支持。
原因四︰棕土擴張,引發環境危機
近年熱錢流入,樓價飛升,政府未有對症下藥,反而透過大量改劃「政府、機構或社區」、「休憩用地」及「綠化地帶」作發展用途,更進一步考慮發展郊野公園,令環境變差。事實上,過去5年,已有合共98幅「政府、機構或社區」、「休憩用地」及「綠化地帶」用地改劃作房屋或工商業用途,約為120公頃。
鄉郊農地的棕土化近年有惡化趨勢,隨著政府不斷開發新市鎮及堆填區收取傾倒泥頭費,令新界農地地主肆意破壞鄉郊環境,收費入場費供給平價在農地傾倒泥頭,到處出現泥頭山。《香港2030+》未正式上馬,反而提供了囤地的誘因。
原因五︰製造離散城市,生活質素倒退
政府以換湯不換藥的新市鎮發展模式,硬套於兩個發展區。問題的核心在於,第二代的新市鎮(大埔、粉嶺、元朗) 比第一代的新市鎮(荃灣、葵涌、沙田),與市區的距離普遍愈來愈遠,這個趨勢一直延續至現時洪水橋、古洞及新界北新發展區的選址,令香港逐漸進入「離散城市」的狀態。而且作為一個金融中心,香港的相關工種及工作機會高度集中於市區,尤其金融、保險、地產、飲食、酒店、進出口貿易以至零售批發等行業。由於區內工種嚴重缺乏多樣性,製造「孤島效應」,於是居住於新市鎮的市民唯有到市區尋找工作機會,同時製造大量的跨區工作需求與交通流量。
原因六︰人口遷移和人口大洗牌的迷思
新界北需先耗費數以百億計的公帑作收地補償,相當部分將直接進入囤積土地的地產商口袋裡,而長期居住在該區的基層居民,則面對失去家園的厄運。
諮詢文件中又提及另一條「發展軸」:「北部經濟帶」,便主要由七個港深邊境口岸,以及毗連的洪水橋、新界東北和新界北新市鎮串連而成。曾預料新界東北規劃人口為17萬,而區內就業職位就提供不到4萬。洪水橋規劃人口也跟新界東北相同,但就業職位卻大幅提升至17萬,幾乎是全民就業。現在《香港2030+》揚言,新界北人口25-35萬,職位供應也可達21萬。不過,回望過去第一代和第二代的新市鎮經驗,均未曾做到「自給自足」和「均衡發展」的初衷。未知政府是否高估了新界北和東大嶼的就業預測,還是考慮將來大規模開放跨境工作人口。如是,未來香港人口和人力有機會出現洗牌,不會存在港人優先的城市規劃政策。
原因七︰「低效益,高成本」的土地利用
為了貫穿和連接新發展區與其他區域的交通連接,政府估計預留700 公頃土地作為道路興建。參考過往經驗,香港道路的總面積為40平方公里(即4000公頃土地),相關道路興建及維修成本正日漸上升,過去20年的道路維修開支,已經大幅增加59.1%。推算香港道路的總面積,幾乎可以容納香港所有的公營房屋和私人住宅用地(16+26=42平方公里)。
數年前,發展局將新界東北規劃稱為「香港人的新市鎮」,公眾焦點難免落在住宅供應。當大家以為新界東北發展是為了解決房屋問題,但發現僅有90公頃土地(佔612公頃的發展範圍不足15%)留作公營房屋。差不多300公頃的土地卻用作綠化、休憩和市容美化,也就是接近新界東北總面積的一半。
另外,政府預留超過310公頃土地作為堆填區擴充。堆填區屬於不可持續的地景設計,即使修復,土地重用性低。香港有一半已關閉的堆填區長期閒置,年份長達22至42年。政府反而持續加強堆填區的依賴,而不是考慮連結農業地景,分擔堆填區壓力,把廢棄資源轉換為堆肥及其他附加增值的產品。不過,政府似乎有意淡化農地作為地景系統的討論,在規劃署公佈的「藍綠資源」文件裡,農地在官方的景觀和綠色資源分類上被剔除,只包括郊野公園、公園、海港、河流、濕地、水塘等。惟具備人為干預特質的休憩用地和康樂空間,則榜上有名。
另外,政府也打算預留土地作為建築及拆卸物料處理設施(30公頃)和為廢物管理及處理設施(40公頃),但工程預料會發生在農地和綠化帶,觸及國際土壤保育的問題。優質土壤形成的時間漫長和過程複雜,估計一釐米厚可供耕作的土壤需要最少1000年形成,故跟石油和煤等資源一樣,有存庫上限,故聯合國把土壤定性為不可再生的資源 (non-renewable resources)。
原因八︰加劇本地空氣污染
近年香港車輛數目,尤其私家車數目有增無減,而市區土地有限,道路擴展的幅度和速度均遠遠趕不及、亦無可能追得上車輛的增長。領牌車輛數字(即是在路上行走)由2012年的653, 010輛增至2016年的745, 677輛,4年間增加92, 667輛(14.2%)。領牌私家車由2012年的454, 697部增至2016年的536, 025部,4年間增加81,328輛(17.9%),按年有3-4%增長,比人口按年只有0.8%增長更多。反觀由2003年至2013年,香港整體公共道路總增長大約是0.8%,而政府估計由2014年至2020年,道路總增長只可達0.4%。從數字可見,私家車增長不合比例地佔總車輛增長近九成(87.8%),比人口增長多好幾倍,即是愈來愈多比例的市民擁有及使用私家車,爭奪非常有限的道路資源。
以2016年空氣污染超標日數為例,一般監察站錄得微細懸浮粒子(PM2.5)的超標日數最高地區達到173天(屯門),而路邊監察站更高達227天(銅鑼灣),全年超過一半日子的空氣污染物超標,危害市民身體健康,情況令人憂慮。但政府沒有檢討過時的空氣質量指標 (air quality objectives),反而採用舊指標作為環境評估,已有環保團體發現本港路邊廢氣問題比珠江三角洲區嚴重。香港的兩個子站,包括東涌和荃灣的NO2均超出安全標準,分別是43和64微克/立方米,幾乎比中山和深圳等地高出60%至2.5倍,其路邊污染較佛山和肇慶等較差的地方更嚴重NO2含量更為急切。
原因九︰挑戰生態穹頂
發展兩個新策略增長區,須啟動鄉郊收地程序,並在生態敏感的地方造城。在東大嶼都會區的項目,政府需要在交椅洲和喜靈洲一帶興建超級人工島,進行大規模填海工程,建造多條柱躉,連接多個島嶼的運輸網絡,將摧毀周遭一帶的海岸生態。
除了因為填海和人口眾多城市化的結果,影響中央水域,大嶼山、交椅洲和喜靈洲的自然環境和生態系統此外,東大嶼都會是建立在海平面上,位置是在海中距離陸地三到五公里,是處於極其危險和脆弱的境地。世界上沒有一個有70萬人口的海平面上城市,位於海中,在全球暖化情況之下,溫室氣體濃度上升,天氣將會加劇熱和極端, 變得不穩定,並加劇風暴潮等威脅,海水平面上升。根據中國科學家的一項新研究,到本世紀末,海平面可能在珠江三角洲上升達1.2米,可能對香港和澳門造成災難性泛滥影響, 在香港的夏季暴雨和颶風, 這個問題變得更嚴重。
原因十︰無歷史輪廓的城市規劃
《香港2030+》只提出「棄舊迎新」,未有重視民間歷史,報告沒有保育的願景,亦無策略回應近年社會對保育的期望與要求。當非法定古蹟以外的建築物遇上新發展或市區重建,很可能會遭拆毀。為何城市的建築保育,不可像發展藍圖般,就不同的保育對象:如歷史建築物、現代建築物、社區地標等,配合不同的建設類型——例如住宅、學校、招牌等,有不同的保育框架和處理方法(譬如原址保留、非原址重置、活化改造等),並每隔一段時間作全面檢討和公眾諮詢?《香港2030+》似乎活生生地終斷民間歷史。
聯署團體(按筆劃排名)︰
土地正義聯盟
守護大嶼聯盟
姚松炎立法會議員辦事處
健康空氣行動
知 本 金 聯 世紀酒店前身 在 知本金聯世紀酒店Chihpen Century Hotel, Taiwan - Facebook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知本金聯世紀酒店 配有280間現代休閒客房,兼具商務與休閒機能。在寬闊舒適的客房空間,可一覽窗外知本溪及龍泉橋。 酒店另配有多種餐飲餐廳及休閒設施,包括:戶外花園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