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佳節憶師恩
若要說少年慘綠時期的我有什麼至今還能夠令我追思感懷的人事物?張老師應該是眾多化育我之長者中之一位,憶及初次她慈藹地問我:「平日裡有看些什麼書?」那神情、那懇切,直至今日,都是令我側身西望並且感念不已。雖然如今和她已經渺隔雲泥,但對於她昔日春暖花開般地飛揚,以及對於中國古文學碧瀾滾滾般的激情,再看她所遺留的文章是如此地謙沖平淡,可說是文如其人。她的內涵修養可比早晨之花露,如冰片般的沁心可掬,那是一股不可言喻的含蓄與內斂,在性靈上,張老師在我那段青澀時期裡惠我實多⋯⋯。
張老師由於她家底淵源的關係,自幼對於中國之文學書畫嫻熟諳練,並且從問答中每每都有驚人之語,有別於他人之答。一陣子我因喜臨李邕之行書,原因在於其法書氣蘊雄偉、瀟灑倜儻,因此讀臨了一段時日。一日,問法書各大家於張老師,誰知她所崇者竟是南宋的宋高宗,當時她稱宋高宗之書法可說是歷代中國帝王中無出其右之選,她認為他的書法可用天下神筆形容之,問她為何有此說?她答:「宋高宗的字不僅圓渾秀潤,並且神似黃山谷,宋高宗尊重他事母極孝,後來追封為太師⋯⋯」除此之外,宋高宗對於一切的書畫家長處皆有深入之見,曾著作有《翰墨志》,內容見詳。
宋高宗的字遠遠超過他的父親宋徽宗,張老師因喜歡書畫,所讀、所看皆多,她搜羅了許多宋高宗傳世御賜朝臣的書法,每每臨讀,喜難自禁。除此,也從張老師處聽聞了許多名畫背後的典故。例如唐太宗當年是如何獲取王羲之的〈蘭亭序〉,無論是正史上的說法,或者是外傳之說,張老師皆洞明曉暢如明鏡般,並且如數家珍,我也因此更了解辯才和尚和他的師父智永禪師之間更清楚的實情⋯⋯。
張老師家翁有家族淵源於浙江藏書名家沈氏一族——粹芬閣主人,因皆同好於善本古書,所以往來頗密,因此來台後光是古籍、善本書就有百來箱,由此之故,每往張老師宅處時,除了陣陣書香沁人心胸之外,映入眼簾的盡是古書舊藏,光有抄本宋、元、明、清等便有難數之數⋯⋯。
張老師對我向來有玉汝於成之垂顧,特別是在國學基礎學養上用心良多。猶記得《永樂大典》一事,至今回想,其來有自,這部大類部頭的書是中國在當時集大成的重要編纂,張老師特別對此有所說明:「此部書之養成和《韻府群玉》、《回溪先生史韻》之參考有莫大關係。」並且說明舉例,以及當初明帝為何要編此書,中間經歷多少次之修改、重編,張老師也都傳神如繪般地清楚述說,對我有啟發蒙昧之大用。數年之後,深覺自身在歷史典故年代傳承深比同儕稍具通曉些,源自於那段時期張老師耐心發蒙極有關聯。
談到歷史,古人早有發詞說,十七史敘說難盡,更何況日後的二十四史,其餘中國尚有外史、別史等不知凡幾,即便世智聰辯如諸葛,或備有如炬般之慧眼,也無法一窺全覽。因此張老師當時建議最明智之舉便是一讀《資治通鑑》,可收上下五千年為一鳥瞰,並且可得圈玄撮要、通博群籍之妙,如今細想,張老師睿智過人。《資治通鑑》的確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編年史,無論小至匹夫,上達王侯將相,都可從司馬光這部大通史中取得所需要的任何資訊。這部書不但是世界之奇書,更是兵家自古以來所需要參詳之要典,尤其做為古代或現代之領導者、精神領袖所不可或缺之參考資料。其中長達一千多年的歷史秘辛或共所眾知的史料,無不兼容並包。我雖不敏,但從其中也獲益匪淺,如今雖然科技已臻雲端,但更是《資治通鑑》用於現代化人力、科技融合一體最佳之時刻,尤其在管理上,管理用人可收知己知彼、他山之石事半功倍之妙處。
俗話說「滴水之恩,湧泉以報」,更何況是師恩,一日為師,終生難忘,值此端午前夕,除了感念師德,更希望疫情期間,對於歷史有興趣之同好,居家公辦之餘,可以翻閱現代版的《資治通鑑》註解,一解心中之鬱塊煩悶,也可從中尋求古代人之睿智,或許集古人之仁言利博,對現代人來說也是一件美事。
王薀老師
✅歡迎點擊「發送訊息」,王薀老師將陪您解心愁。
知子莫若父典故 在 王薀老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大醫王》
早年因慕道從學古導引術,其中有五禽戲一技,據說傳自於三國時之華佗,華佗也是我自弱冠以來一直向風慕仰之高人,對於他的潛德隱行一直是心目中長久以來山斗高仰之對象,也因此花了長久一段時間深入研究古代高真所傳襲之岐黃古技,更對仙道高功濟世積功之德行深佩不已,也明瞭吳國的董奉雖然有著精湛的醫術,但經常為人治病,不收分毫,視民如子之心,因此留有杏林春滿的典故。
稍長因為宿世衹樹之緣,更是認識了佛界中不少耆老隱士,深懷扁鵲重生、妙術成春之高技,也從中聽聞了不少的配伍偏方,這更加深了我想進一步了解佛教中是否也有類似如道教中一般之耳食軼聞,漸漸地深知原來釋迦牟尼佛更是逾越凌駕一切之大醫王。如果深入佛典的人便會了解以阿闍世王犯了五逆十惡,並且多次和罪業深重的提婆達多暗謀傷害釋迦牟尼佛,阿闍世不但逆父發動變亂,還囚禁自己的父母,餓死了頻毘娑羅王,最後業重病發,全身潰爛,最後還是佛陀的慈悲挽救了他。佛陀在不同的示現中,曾經多次施用不可思議的大神通醫術救度,連祂的怨敵也深受感化。
在所有佛的弟子中,得到佛的醫術傳承教化的莫過於著名的耆婆,耆婆雖然先天有著對醫學的特殊稟賦,但自從皈依了佛陀之後,得到佛的傳授,醫術更是與日俱增,受他精湛醫術妙手回春的佛弟子不計其數。連十九世紀現代化的腦部手術都還不能說到達百分之百純熟的成功機率來做比喻,在佛陀的年代,耆婆就曾經使用過等同現代化的開刀手術一般的高度技巧,把王舍城當時一位著名的長者長年的頭疾給治好。除此之外,在當時會致人於死的腸閉症,他也曾用手術輕易地成功治癒。阿難尊者也曾經因為長膿瘡,經由耆婆高妙的醫術令他永無再犯,連當時各國都知道的一位暴君所罹患的絕症,他也簡易地把它給治癒⋯⋯
在耆婆的心目中,釋迦牟尼佛所教化他的一個當醫生的道德形象,便是要如同佛經當中所提示的具足大醫王的鮮明標誌。除了高明的醫術,對於所有如母一般患病的眾生,更要具足如同唯一的獨生子患病一般,愛護無微不至,勝過於己。同時不斷地慈悲憐憫,把照顧病人直到他痊癒為使命,如此才會得到所有眾生對自己的尊重與敬仰。佛陀也曾經教誨過耆婆:「你要當一名合格具菩提心的醫者,就必須要善於觀察這個世界上所有人,他們為什麼會有生老病死的原因。如果進一步可以把人類所有患一切病的最重要的根源——那就是煩惱跟業障,徹底地醫治,那便是名符其實的大醫王。」就是這一席話徹底地讓耆婆獲得了無垢清淨。據說耆婆獲得了清淨妙法之後,他連墳墓堆裡面所有的亡靈,他只要輕輕地敲打著他們的頭蓋骨,他馬上就可以知道這些亡者投生到哪一道⋯⋯
從地球上開始有新冠病毒的開始至今已經五百多個日子,這些日子裡讓我看到了當現代醫者的辛苦與不易。目前全球確診的人數已經高達1.74億人,而死亡人數已經多達375萬人,這是多麽駭人聽聞的世紀病例數目!其中也有不少因為堅守在自己醫者仁心的崗位上,被感染到而往生的,也不在少數。誰無子女?誰無父母?將胸比腹何堪?
台灣更有許多的第一線醫護人員,他們真的如同菩薩的化身,冒著一般人無法承受的壓力與風險,只為了守護好自己的本分崗位。有許多醫師為了職責,不惜捨棄了和家人眷屬相處的時間,這種心境和胸襟只能說是現代化的無畏布施,菩薩再現,我們應該給予最崇高的敬意及合十致意。
王薀老師
若對此問題有任何疑問,歡迎✅歡迎點擊「發送訊息」
知子莫若父典故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孩子,我不怪你改名鮭魚
文:邱永林
若問最近哪個名字最紅?絕對是「鮭魚」!
某壽司連鎖業者推出這活動時,我還認真想了幾分鐘,到底我認識的朋友當中,有誰的名字裡有「鮭魚」的諧音?但是,世代限制了我的想像力!我萬萬沒想到會真有人為了兩天免費的活動,真的去改名字!而且全台已經累積超過三百人改名「鮭魚」!
相信很多人看到這新聞時,腦中浮現的第一句話是「大丈夫,行不改名坐不改姓。」怎麼會有人貪小便宜到連名字這麼重要的東西都能改掉呢?
但是細想之後,第二句浮現腦海的話是「不教而殺謂之虐。」
(哈哈,小時候的古文教育太成功了)
怎麼說呢?現代父母到底有多少人,曾經把孩子叫到身旁,正正經經跟他們解釋為什麼幫他們取這名字?答案應該是很少。如果孩子們從未有機會知道他們名字所被賦予的獨一無二的意義,那麼又怎能期待他們尊重自己的姓名呢?
我三個小孩剛學寫自己名字時,我就曾跟他們用比較淺顯的方式解釋他們名字的意涵。老大名字中有個「恩」字,我說「因為媽媽生你的時候很危險,差點死掉。是很多醫生和護士把媽媽救回來,所以希望你可以學會感恩那些幫助過我們的人。」
老二有個「倢」字。「因為你早產,出生時還不到兩千公克。看著保溫箱裡嬌小的你,爸爸媽媽只希望你能平安健康。個子小一點也沒關係,靈活敏捷就好。所以取名有個倢字」
老三有個「楷」字。「在家族中,你是26世子孫中最小的,大家一定都特別寵你。但爸媽希望你不要太嬌氣。做人做事要規規矩矩,像書法的楷書一樣。」
我胸無點墨,但古人當中我對蘇洵為兩個兒子取名的典故,印象極為深刻。
蘇洵雖才高八斗,但因當時朝政腐敗,屢不得志,因此寄望兩個兒子能光耀門楣。他又深知兒子們的秉性,因此命名極有講究,且皆以馬車的零件為名。他在落榜第二年返鄉後,充滿父愛地寫了一篇《名二子說》,解釋為何分別幫二子取名「軾」和「轍」。
「輪輻蓋軫,皆有職乎車,而軾獨若無所為者。雖然,去軾則吾未見其為完車也。」蘇洵這段話的意思是說,車輪、車輻、車蓋、車軫,對於一輛馬車來說各司其職,而軾作為車前用做扶手的橫木似乎是可有可無,但一輛車如果缺了「軾」,也就不完全了。當然後世的我們知道蘇軾就是蘇東坡,個性張揚,才氣千年少見,他的父親為他取名時至少應該考慮「軸」、「輪」這種重要零件名吧?蘇洵進一步說明「吾懼汝之不外飾也」(我害怕你太張狂,不懂得修飾啊)。這位瞭解兒子個性且深謀遠慮的父親,擔心長子張揚的個性遭人嫉妒,於是他又給蘇軾起了個字叫作「子瞻」,意思是讓他瞻前顧後,謹慎小心。(至於蘇軾有沒有照著父親的期待為人處世呢?那是另一段佳話和悲劇了。)
至於為何幫老二取名「轍」?蘇洵在《名二子說》中繼續寫道「天下之車,莫不由轍,而言車之功者,轍不與焉。雖然,車仆馬斃,而患亦不及轍。是轍者善處乎禍福之間也。」轍是車輪印。大意是說:天下的車都是照著車輪印走的。但是論及車子的功勞或性能,轍又不在討論之列。但是,車翻了馬死了,禍也不及轍。轍可以悠遊於禍福之間。果然,蘇轍才氣雖不如哥哥響亮,但一生謹小慎微,終究晚年過得比哥哥安逸寧靜許多。從朝廷退休之後,自號「潁濱遺老」,耕讀參禪,享田園之樂。
至此,可以看出蘇洵這位父親有多麼深愛、深知他的孩子!希望透過取名警惕兩個兒子「性格決定命運」啊!
抱歉,有點扯遠了。
找個時間,不,就今晚,認認真真地跟孩子解釋他們名字的涵義吧。
如果解釋完,孩子們還是要去改名「鮭魚」呢?不要打,不要罵!只要記得跟他們索回當初算命先生取嬰兒名時的三千元。老爸我還可以去吃一頓龍蝦大餐!
(媒體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