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本來準備貼歷史類的貼文,跟大家講講〈諫逐客書〉背後的故事,但我在這篇文章的最開端,用了大約六百個字的篇幅來簡述戰國時代的形成。
之所以從這麼久遠的事開始講,有幾個原因 :
1、李斯是戰國時代人,這件事也發生在戰國時代的尾端,所以讓大家瞭解一下當時背景的形成是有意義的。
2、〈諫逐客書〉的發生事件與戰國起點事件"三晉分家"有重要關聯,所以一併講一下。
3、大家一般常聽見春秋戰國,但這兩個時代其實是有差別的;史學家有很多個劃分標準(所以我當年寫申論題寫個半死),但我今天只挑其中一個(有關連的點)來說。
4、如果〈諫逐客書〉的第一篇貼文就寫得太久遠,會消磨大家的耐心;所以把關聯性不強烈的部分先當作前言交代,我覺得也還不錯。
#大家就當作聽個前菜故事吧
----------------------
自從武王滅(商朝)紂王建立周朝後,天下再次依慣例被劃分給王室親戚、有功大臣與前朝遺族。
只是這個企圖以自家人共治天下的部落式封建制度,後來反倒因為血統的多次稀釋、土地的多重分割與世系的數代承遞,造成諸侯對周天子的疏遠,也增加地方與王室的離心作用,繼而成為後來諸侯們不臣,甚至各自割據的惡因。
這個道理其實不難理解。因為在亙古之前的鬥爭都是以部落作為基準點的;而部落的組成又是家族的擴大版(還有家族之間的聯盟),所以在這種大前提下,取得大片領土後,自然也會以家庭家族為模式來做分配,而這個模式不斷被套用到全天下的領土分配,(再搭配上父死子繼、兄終弟及等模式)就被人稱為"家天下"。
西元前771年犬戎入侵(因為周幽王寵愛褒姒,來個烽火戲諸侯,結果這傾國一笑讓舊的周王朝GG了......);次年周王室遷都雒邑,史家們以此做為周代的時代分野,並依其建都的位置來區分為東、西周。
經此大難後,周王室更加衰弱,與之相對的就是各地諸侯的強盛。在感情早已淡泊的前提下,強盛的諸侯更在中央衰弱的背景下再次與王室漸行漸遠,而日後這些他們的不臣便是可預期的情景。
而這些諸侯的不臣行為雖不是立即起兵造中央的反,卻也開始各懷鬼胎、心蓄異志;是以「捍衛中央」這個諸君共識的基本原則,後來反而成為一種“高尚行為”,而有了「尊王攘夷」的美稱。
於是日後能達到這些目標的霸主們依序坐上了這個人人景仰的虛位而留名千古。此中五人便被後人稱為「春秋五霸」(註腳1) 。
由於這個時代的史事是以孔子的《春秋》作為主述書籍來進行推衍與研究,因此人們通稱此時代為「春秋時代」。
到了西元前453年,晉國中最有勢力的六位卿大夫爭鬥告了一段落,最後由韓康子、趙襄子與魏桓子三個士大夫成為最後的勝利者;這三家幾乎瓜分了晉國全部領地,使晉國國君頓時成為一個無足輕重的魁儡。
這個由"三家士大夫瓜分晉國"的事件,被後世稱為「三家分晉」;一般認為「三家分晉」是一個歷史轉捩點,也被認為是「戰國時代」 的開始。(註腳2&3)
又過了半個世紀,周天子的存在感持續走低(該按期朝貢的也不去了,大家對他的口吻也越來越不客氣了);是以西元前403年,已經式微且急需認同的周天子便承認韓康子、趙襄子與魏桓子這三個革命成功、造反有理的卿大夫具有諸侯的身分,以藉此換取這三個擁有實權、領土的有力人士的支持。
眼見三個叛國背君的士大夫居然能得到周天子的承認,進而使世襲以來的身份產生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這種破天荒的事可是頭一遭。
因為在那個階級就是王道的封建時代,每個人的身分是固定且世襲的。野人的後代就是野人,大夫的後代就是大夫;而諸侯不是王室親戚,就是有功大臣與前朝遺族,他的爵位也將由他的子子孫孫承襲下去;而三個晉國大夫居然只是因為權勢薰天,就能夠改變身分階級,那肯定是件破天荒的事情。
其實各位也別以為這種事已經是古代的事,歷史本身就是一個弔詭的邏輯。在我們還在清領時期,美國已經開始打職棒大聯盟、澳洲也還是新石器時代,而今天雖然都21世紀了,但印度還是存在著階級制度。
不過就是去年,印度發生水災,一個婆羅門的遇難者因為開船前來救援的人是最低等的(首陀羅)賤民,所以拒絕被救援,後來在眾人好說歹說的情況下他才上船,但條件是所有人都不准碰他尊重的身軀。
這件事也大大的影響了印度的政治,因為很多官員都是婆羅門階級的貴族或至少是剎帝利的次貴階級,所以很多賤民被強暴、毆打、虐待的案件之所以無法被徹查,就是因為他們覺得"這沒什麼啊~~他們就是賤民啊~~~"(尤其施暴者又是上層階級身分)
同樣的,別以為那是因為印度落後,在日本這種事依然存在。
日本的階級制度還是在檯面下成為潛規則。不久前,一場選舉中某個貴族身分的參選人便攻擊他對手的階級身分低下而引發輿論抨擊。最後他雖然有出面道歉,但這也顯示這種事情仍根深蒂固的在日本文化中流竄了上千年。
#再說回春秋戰國
總之在這樣的背景下,原來那個在春秋時代極盡顯榮的晉國自此被新興的韓、趙、魏三國給取代了(這三人自然成為新興的諸侯),而周天子這個搬石頭砸腳的作為也給大家開了一個為下不臣的惡例。
----------------------
註腳1:一般眾所皆知的是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與楚莊王五人,但史學界對此並沒有定論,隨著記載的史料不同,五霸的成員至少還有六種說法,人數自然不只五人。
註腳2 : 戰國時代的得名則是來自於西漢劉向所編纂的《戰國策》一書。
註腳3 : 春秋戰國的分界在學界有很多種說法,因為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立基點(包括戰爭型態、冶金科技、農耕技術、國家兼併型態等),所以也出現了很多種分界的年代。礙於篇幅,在此不贅。
.
.
〈諫逐客書〉的故事之一 : https://www.facebook.com/GeeChungYo/posts/2311623589060822?__tn__=K-R
〈諫逐客書〉的故事之二 : https://www.facebook.com/GeeChungYo/posts/2314031138820067?__tn__=K-R
〈諫逐客書〉的故事之三 : https://www.facebook.com/GeeChungYo/posts/2314973762059138?__tn__=K-R
.
.
====
#所以我沒有食言
#真的還是貼歷史類貼文
#圖片是黃玉郎先生的天子傳奇裡的主角姬發(就是周武王)
#不懂得要發問
#喜歡的要分享
每週一、三、五的晚上10點半,一起看、一起想、有瞌睡蟲一起養。
====
如果文章能合胃口,請記得按讚、分享、追蹤、搶先看。
#設搶先看的步驟請看這裡 : https://www.facebook.com/GeeChungYo/posts/2253325874890594
=====
真的還是貼歷史類貼文 在 宗佑-文字慾的囚徒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今天本來準備貼歷史類的貼文,跟大家講講〈諫逐客書〉背後的故事,但我在這篇文章的最開端,用了大約六百個字的篇幅來簡述戰國時代的形成。
之所以從這麼久遠的事開始講,有幾個原因 :
1、李斯是戰國時代人,這件事也發生在戰國時代的尾端,所以讓大家瞭解一下當時背景的形成是有意義的。
2、〈諫逐客書〉的發生事件與戰國起點事件"三晉分家"有重要關聯,所以一併講一下。
3、大家一般常聽見春秋戰國,但這兩個時代其實是有差別的;史學家有很多個劃分標準(所以我當年寫申論題寫個半死),但我今天只挑其中一個(有關連的點)來說。
4、如果〈諫逐客書〉的第一篇貼文就寫得太久遠,會消磨大家的耐心;所以把關聯性不強烈的部分先當作前言交代,我覺得也還不錯。
#大家就當作聽個前菜故事吧
-\-\-\-\-\-\-\-\-\-\-\-\-\-\-\-\-\-\-\-\-\-\
自從武王滅(商朝)紂王建立周朝後,天下再次依慣例被劃分給王室親戚、有功大臣與前朝遺族。
只是這個企圖以自家人共治天下的部落式封建制度,後來反倒因為血統的多次稀釋、土地的多重分割與世系的數代承遞,造成諸侯對周天子的疏遠,也增加地方與王室的離心作用,繼而成為後來諸侯們不臣,甚至各自割據的惡因。
這個道理其實不難理解。因為在亙古之前的鬥爭都是以部落作為基準點的;而部落的組成又是家族的擴大版(還有家族之間的聯盟),所以在這種大前提下,取得大片領土後,自然也會以家庭家族為模式來做分配,而這個模式不斷被套用到全天下的領土分配,(再搭配上父死子繼、兄終弟及等模式)就被人稱為"家天下"。
西元前771年犬戎入侵(因為周幽王寵愛褒姒,來個烽火戲諸侯,結果這傾國一笑讓舊的周王朝GG了......);次年周王室遷都雒邑,史家們以此做為周代的時代分野,並依其建都的位置來區分為東、西周。
經此大難後,周王室更加衰弱,與之相對的就是各地諸侯的強盛。在感情早已淡泊的前提下,強盛的諸侯更在中央衰弱的背景下再次與王室漸行漸遠,而日後這些他們的不臣便是可預期的情景。
而這些諸侯的不臣行為雖不是立即起兵造中央的反,卻也開始各懷鬼胎、心蓄異志;是以「捍衛中央」這個諸君共識的基本原則,後來反而成為一種“高尚行為”,而有了「尊王攘夷」的美稱。
於是日後能達到這些目標的霸主們依序坐上了這個人人景仰的虛位而留名千古。此中五人便被後人稱為「春秋五霸」(註腳1) 。
由於這個時代的史事是以孔子的《春秋》作為主述書籍來進行推衍與研究,因此人們通稱此時代為「春秋時代」。
到了西元前453年,晉國中最有勢力的六位卿大夫爭鬥告了一段落,最後由韓康子、趙襄子與魏桓子三個士大夫成為最後的勝利者;這三家幾乎瓜分了晉國全部領地,使晉國國君頓時成為一個無足輕重的魁儡。
這個由"三家士大夫瓜分晉國"的事件,被後世稱為「三家分晉」;一般認為「三家分晉」是一個歷史轉捩點,也被認為是「戰國時代」 的開始。(註腳2&3)
又過了半個世紀,周天子的存在感持續走低(該按期朝貢的也不去了,大家對他的口吻也越來越不客氣了);是以西元前403年,已經式微且急需認同的周天子便承認韓康子、趙襄子與魏桓子這三個革命成功、造反有理的卿大夫具有諸侯的身分,以藉此換取這三個擁有實權、領土的有力人士的支持。
眼見三個叛國背君的士大夫居然能得到周天子的承認,進而使世襲以來的身份產生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這種破天荒的事可是頭一遭。
因為在那個階級就是王道的封建時代,每個人的身分是固定且世襲的。野人的後代就是野人,大夫的後代就是大夫;而諸侯不是王室親戚,就是有功大臣與前朝遺族,他的爵位也將由他的子子孫孫承襲下去;而三個晉國大夫居然只是因為權勢薰天,就能夠改變身分階級,那肯定是件破天荒的事情。
其實各位也別以為這種事已經是古代的事,歷史本身就是一個弔詭的邏輯。在我們還在清領時期,美國已經開始打職棒大聯盟、澳洲也還是新石器時代,而今天雖然都21世紀了,但印度還是存在著階級制度。
不過就是去年,印度發生水災,一個婆羅門的遇難者因為開船前來救援的人是最低等的(首陀羅)賤民,所以拒絕被救援,後來在眾人好說歹說的情況下他才上船,但條件是所有人都不准碰他尊重的身軀。
這件事也大大的影響了印度的政治,因為很多官員都是婆羅門階級的貴族或至少是剎帝利的次貴階級,所以很多賤民被強暴、毆打、虐待的案件之所以無法被徹查,就是因為他們覺得"這沒什麼啊~~他們就是賤民啊~~~"(尤其施暴者又是上層階級身分)
同樣的,別以為那是因為印度落後,在日本這種事依然存在。
日本的階級制度還是在檯面下成為潛規則。不久前,一場選舉中某個貴族身分的參選人便攻擊他對手的階級身分低下而引發輿論抨擊。最後他雖然有出面道歉,但這也顯示這種事情仍根深蒂固的在日本文化中流竄了上千年。
#再說回春秋戰國
總之在這樣的背景下,原來那個在春秋時代極盡顯榮的晉國自此被新興的韓、趙、魏三國給取代了(這三人自然成為新興的諸侯),而周天子這個搬石頭砸腳的作為也給大家開了一個為下不臣的惡例。
-\-\-\-\-\-\-\-\-\-\-\-\-\-\-\-\-\-\-\-\-\-\
註腳1:一般眾所皆知的是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與楚莊王五人,但史學界對此並沒有定論,隨著記載的史料不同,五霸的成員至少還有六種說法,人數自然不只五人。
註腳2 : 戰國時代的得名則是來自於西漢劉向所編纂的《戰國策》一書。
註腳3 : 春秋戰國的分界在學界有很多種說法,因為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立基點(包括戰爭型態、冶金科技、農耕技術、國家兼併型態等),所以也出現了很多種分界的年代。礙於篇幅,在此不贅。
.
.
〈諫逐客書〉的故事之一 : https://www.facebook.com/GeeChungYo/posts/2311623589060822?__tn__=K-R
〈諫逐客書〉的故事之二 : https://www.facebook.com/GeeChungYo/posts/2314031138820067?__tn__=K-R
〈諫逐客書〉的故事之三 : https://www.facebook.com/GeeChungYo/posts/2314973762059138?__tn__=K-R
.
.
====
#所以我沒有食言
#真的還是貼歷史類貼文
#圖片是黃玉郎先生的天子傳奇裡的主角姬發(就是周武王)
#不懂得要發問
#喜歡的要分享
每週一、三、五的晚上10點半,一起看、一起想、有瞌睡蟲一起養。
====
如果文章能合胃口,請記得按讚、分享、追蹤、搶先看。
#設搶先看的步驟請看這裡 : https://www.facebook.com/GeeChungYo/posts/2253325874890594
=====